首页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举报
开通vip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朱虹 袁长林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云南语言的使用状况、双语教育概念入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期能为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一、云南语言使用状况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达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共有25个,其中有1...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朱虹 袁长林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云南语言的使用状况、双语教育概念入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期能为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一、云南语言使用状况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达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共有25个,其中有16个位跨境民族。除了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3种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多民族构成了与相应的多语种,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从语言上来看,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别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共有52种新老文字。 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人口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也不同,各民族语言的情况和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现代语言使用的情况看,大致是这样:有的民族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还兼通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本民族语言消失,已通用汉语。双语教育则是从云南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那天起就已经存在。至于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步骤、有一定规范的双语双文教育实验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的。20多年来,云南的双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二、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双语教育 关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对双语教育这一术语的涵义也是众说纷纭,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认同的则是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加拿大)和从西格恩(西班牙)在《双语教育概论》中所下 1 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 [1]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我国著名学者严学宭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系统,即本族语言和 [2]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总的来说,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云南来说,有时甚至是三语或多语教育。 (二)双语教育政策 由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所以对双语教育的政策定义有所不同,国内陈振明教授关于政策含义的界定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陈振明,2002)。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某种准则或依据。《教育百科词典》认为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或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参考国际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括。”综合上面的定义,本文认为,双语教育政策指的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协调教育内外各种因素,为实现双语教育的目标、任务而确立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依据,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纲要。 三、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尊重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陇商会议共同纲领》,1951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各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1952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民族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教学大纲》,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2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都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平等权利做出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强调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双 [3]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以国家的政策、法律为依据,云南省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逐步确定了 2 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双语)的关系,制定了少数民族以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为主,同时又自愿学习、使用汉语文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回顾云南省50多年的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正如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一样,整个云南教育事业是在一个动荡的大环境中发展的,具体发展过程可分以下阶段: (一)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期(1950—1976年) 为了降低教学难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质量,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制定并颁发了不少法律和政策,这些文件也就是云南推行双语(文)教学的政策依据,195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全国第一次民族教育会上明确指出: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教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有独立语言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按自愿原则,采用汉语或本民族习惯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云南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突出了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的原则,同时提出了民汉互学语言的双语政策。“以民文为主”,即少数民族认真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这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贯彻和落实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继承和发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速云南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2 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我省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景颇文、拉祜文、藏文等5种少数民族语文依据开始试用于小学教育。云南省共出版了以上前 [4]4种文字的12种小学课本和扫盲教材,还有49种读物。此后,哈尼文、佤文也试用于扫盲教育,文字率先进入学校,进行双语文教学,以后双语文教育逐步铺开。1955年,云南省教育厅成立了民族教材编译室(1957年后并入云南省民族出版社)。到1956年,全省民族小学发展到3778 所,在校学生31 万人;民 [5]族中学8 所,在校学生0.9 万人。1957年,云南省教育厅决定从当年秋季采用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拉祜文、哈尼文、佤文、彝文等7种民族文字课本,在部分少数民族小学进行试教。1958年云南省组织语文工作者在1957年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基础上对文字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在群众中试行。同时,在创制民族文字和试行过程中,这些民族的双语教育开始进入初创阶段。从以上有关文件的内容来看,可以说云南的双语教育政策己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民汉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云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1959年以后,随着对 3 “左”倾错误的纠正,民族语文工作中也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使双语教育一度重现生机。如1963年云南省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提出了在民族小学中继续加强民族语文教学的意见,云南个别地方出现了一直坚持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的典型。1964年后,云南省全日制少数民族小学,根据云南省民族教育学制问题座谈会的意见,实现“二三分段”及“三三分段”,根据教学少数民族语文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段,为其学习升学做准备。同年,云南省教育厅拟定了《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供实行少数民族文字教学的学校参考执行。新拟定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学计划(草案)规定:无论是全日制小学还是简易小学,都要在一、二年级开设民族语文和汉语会话课,周课时分别为7—13、1—2课时不等。 这一时期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试行民族文字,开展民族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编写扫盲教材和民族文字的通俗读物。民族语文的使用大都限于社会教育范围,以扫除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为主,进入学校的还不普遍。有一些民族在小学开设了民族语文课,进行民族语文课的教学,其他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汉文教学体系,使用汉文教材。还有个别民族用新创制的民族文字翻译了一部分小学汉语文、算术等课程的教材,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这些照顾民族特点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的建立,废除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从建国到1957年这一阶段,政府大力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新文字,对一些不完善的民族文字进行改革和改进。除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外,还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语言文字建设、双语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后来的双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制和推行民族文字过程中,人们对民族语文使用的客观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积累了有益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材料和经验。但1958年至1976年这段时间,双语教育受到严重挫折。虽然在60年代初曾重现一线生机,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大的劫难,双语教育从建国初期的黄金时代跌入了低谷。 (二)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期(1977—1990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出了“左”倾错误的羁绊, 4 步入正确发展的轨道,双语教育也走上了复兴和发展之路。尤其是自80年代以后,双语教育实验与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82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在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的中小学中,学生首先应当学好民族的语文,有条件的也应当学好汉语,至于汉语课开设和学习的年限,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加以灵活安排”。同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遵照以上指示,云南省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和教改的实验。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凡个方面: 1(恢复民族文字推行工作。从1979年到1985年,云南省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拉枯、佤、纳西、景颇、藏、瑶和独龙等14个民族恢复推行或试行20种民族文字或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景颇族载瓦文的试验推行工作,同年,对白文方案进行修订并试行,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字的社会作用,使民族文字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民族语文工作者继续对一些民族文字进行改进,使 [6]之完善,并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创制新文字。 2.开展双语教育实验。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了双语教育实验,实验广泛涉及了双语衔接、双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双语教导制、双语教育模式等问题: (1)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小学“双拼注提”实验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方法运用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学习民族语文,每周16课时,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期民族语文课时减半用来学汉语拼音,采用“注、提”教材教授汉语文课,直至六年级,课时和教材份量逐年增加。一年级教学用语以民族语言为主,二、三年级民、汉两种语言并用,五、六年级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辅助教学。为保证质量,自1985年起州师范每年增设傣语和景颇语中师班,培养双语文教师,并编写了《民汉词语对译手册》,将小学统编五年制语文课本一至十册中的生字、生词解释和例句逐个按四行体进行对照,依次为汉语拼音、汉字、民族文字为汉 [7]字词句的意译和给民族文字注音的汉语拼音。 (2)白——汉双语教育实验 剑川县西中小学的实验班按小学六年制的课程基本要求安排教学任务。一、二年级语文课以翻译全国统编教材为基础,增编一些乡土教材。课本采取汉文、 5 汉语拼音、白文三行体。三年级以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配上生字、生词、例句和解释的《白汉词语对译对照手册》和白文民族乡土教材,数学课按全国统编教材进行翻译:体育、音乐除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外,增加一些白族体育、音乐方面的内容。各学科教材中语言文字比重和衔接,按“先白后汉,白汉并重;以白带汉,白汉俱通”的十六字原则,结合“注、提”的方法来安排,把白文作为白族 [8]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先导。 (3)佤——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2年,云南省沧源县贺南小学开始了佤、汉双语教育实验。学制为七年,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佤语文教学为主,一年级主要学习佤文,能直呼音节,同时加授汉语会话,二年级学习汉语拼音,一、二年级使用自编的语文和数学教材,用佤语授课;第二阶段,过渡学习汉语文,三、四年级使用自编教材,每周佤语文4节,汉语文8节,使学生学会用佤语文和汉语拼音两个工具,通过汉语拼音注音、佤文释义逐步过渡到学习汉语文;第三阶段,以汉语文学习为主,在五、六、七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汉语文教学,佤语文只作为一门 [9]课程。三个阶段中,以母语为先导,佤、汉双语文并举。 (4)载瓦——汉双语教育实验 从1985年9月起在西山区进行汉语载瓦语教学实验。实验班学制6年。第一年集中学习载瓦文和2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加授汉语会话课。后5年重点学习汉语文,采用5年制统编教材。到1988年,全县81所景颇小学,开设载瓦文的有60所,107班,占74%;在校景颇族小学生4347人,学载瓦文的2258人, [10]占52%。用汉载双语文教学实验的有13个班。 (5)哈尼——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4年云南省绿春县广吗小学开展了哈尼、汉双语文对译对比教学实验。开办一年学前班,学习哈尼文,要求学生会拼写哈尼文。升入一年级使用全日制六年制课本的双文对照教材,用哈尼文给汉文注音释义。两种语文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民族语文“从多到少”,汉语文“从少到多”,中高年级基本过度到以汉文教 [11]学为主。 (6)纳——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6年云南丽江县纳西族主要聚居地开始了纳——汉小学双语教育实验。实验计划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纳西文拼音字母,第二学期加授纳西文会话和简单的数学知识。一年级纳西语文为语文课时的60%,汉语文为40%,以后民族 6 语文课时逐渐减少,到六年级时,只占9%,而汉语文课时逐年增加,到六年级时占91%。随后,丽江县陆续有些学校开展了双语实验,具体做法是学前班学习纳西文,一至四年级进行纳西、汉双语文教学,五、六年级实行单一汉语文教学。[12] 综合分析上述双语教育实验状况,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紧密结合当地语言功能的实际进行实验,聚居区双语教育侧重汉语文水平的提高,散杂居区侧重民族语能力的发展;第二,利用民族语文拼音文字的优势,促使学生的母语向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以及民文和汉语拼音向汉文的正迁移,汉语文与民族语文紧密配合,以母语为先导,先民后汉,以民促汉,达到民汉兼通;第三,将先语后文的语言学习和习得规律引入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由汉语会话逐步过渡到汉文的学习;第四,利用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天然优势,开办学前班学习民文,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习双语文负担过重的问题;第五,双语文并行保证了学生的双语兼通。 通过实验,人们从思想上统一了对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认识,找到了在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情下,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根本措施,即实施双语教育。 (三)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期(1991年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信息化、一体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些变化,必然对原有的双语教育模式提出了调整和革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引进及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育实验的影响,云南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各类双语教育改革实验大规模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形成了一支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队伍,编写了配套的双语教材,这些对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建立相应的学术团体,培养双语教育教学和研究人员,重视双语教材编译、出版工作。1993年成立了《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进行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双语教学研究书籍,为云南省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1999年以来,云南省正式审定了11个民族的158本民族文字教材,正式出版了11个民族14种文字的60多本教材。全省实施双语单文教学的有12个州、市,46个县19个语种,9561所学校,47805个班级(1~ 6年级)近48万多名学生。 7 实施双语双文教学的有10个州、市,22个县11个语种,707所学校,1249个班级(1~6年级)5. 8万名学生,全省共有536392名在校生接受双语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巩固率,降低辍学率稳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教育部门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民族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1年,云南省共有民族高等学校1所,民族中专学校3所,民族师范11所,民族干部学校11所,民族中小学41所,半寄宿制高小3219所。有14个少数民族的21中文字或拼音方案进入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或民文扫盲。民族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没有一人增加到2000年的19503人,占云南省在校大学生数的21.57,,中小学民族学生人数由1952年的27.77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225.86万人,占云南省中小学生比例的34.33,。到2000年,全省78个民族自治县中,78个实现了“普六”,62个县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48个县基本实现了“普九”。 参考文献: [1] 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6. [2]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3]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 民族教育研究, 2006,(2) [4] 蔡寿福主编,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6. [5] 曾满超,杨崇龙,邱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J]. [6]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 民族教育研究, 2006,(2). [7] 德宏州民族语文教研室:《开展双语双文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小学质量》,《云南民 族语文》,1989,(2). [8] 参见《云南民族语文》(白文工作专集),1989,(3). [9] 艾嘎德?扬荣:《双语文教学是克服民族教育中语言障碍的有效方法》,《云南 民族语文》,1990,(4). [10]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教育志办公室编,云南民族教育发展概况[M].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 1992,5. [1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12] 汉妮?费尔[加拿大]:《双语教育在大山里结出了硕果一关于丽江县巴甸完小 双语教学实验的评析》,《云南民族语文》,1994,(2). 8
本文档为【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1-03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