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

举报
开通vip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 文化变迁 2010年第l7期 总第271期 前沿 Forwardposition No.1720l0 SumNo.27l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 经济文化变迁 王秀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呼伦贝尔地区旅蒙商作为该地区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群众接触内地经 济文化的一个窗口,对当地蒙古族与 其他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呼伦贝尔地区旅 蒙商发展...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 文化变迁 2010年第l7期 总第271期 前沿 Forwardposition No.1720l0 SumNo.27l 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 经济文化变迁 王秀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呼伦贝尔地区旅蒙商作为该地区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群众接触内地经 济文化的一个窗口,对当地蒙古族与 其他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呼伦贝尔地区旅 蒙商发展历史的回顾,阐述了旅蒙商 对当地少数民族商业贸易,手工业经济以及文化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旅蒙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0]17—0125—05 旅蒙商作为外部推动力量在近代内蒙古的社会经 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 旅蒙商在内蒙古的主要贸易中枢西部有归化城(呼和 浩特),多伦诺尔,包头;东部有郑家屯,通辽,赤 峰与甘珠尔庙.其中甘珠尔庙位于北垂边疆的呼伦贝 尔,成为当地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等 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一 ,呼伦贝尔地区旅蒙商发展史回眸 根据徐志超在"海拉尔地区旅蒙商的兴衰起伏" 一 文中的分类,可将呼伦贝尔地区旅蒙商发展史分为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渗入以前的发展初期,自Et俄战争 至"九?一八"事变前旅蒙商畸形繁荣的时期和伪满 统治期间最后的发展,衰落,破产时期等三个阶段. (一)旅蒙商形成与发展时期 本文中的"旅蒙商"是指17世纪初至20世纪中 叶,活跃在呼伦贝尔地区以汉族为主的买卖人,也称 出草地的买卖人.其特点是用牧民急需的生产生活用 品,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换取牲畜及其畜产品.在 经营形式上旅蒙商设有总柜(坐商),分号(坐商) 及行商.最初他们很少开设店铺,主要采取行商的形 式,即组织大批驼队,牛队,马队到各旗流动贸易. 这种流动售货,购货的队伍,称"货房子",或"出 拔子".旅蒙行商往来于草原上,深入到蒙古包里根 据不同季节送所需物品给牧民,同时收购他们的畜产 品,秋天收牛羊,冬天收皮张,春季收羊毛.随着商 队规模的扩大,开始在城镇设铺经营,形成了坐商. 坐商一般是前店后院,供顾客买卖货物的同时安排食 宿.前来做交易的牧民离城路途遥远,一年难得进城 一 次,有时是骑马赶车全家来店里住上三,五天.牧 民来后"车有存处,马有喂处,住宿免费,且备有锅 灶可自己动手煮面,手把肉等." 早在康熙年间的随军贸易是旅蒙商发展起来的一 个重要机会.当时蒙古各部没有固定市场,商人只能 赶临时集市,做这种随军生意的大都是肩担小贩,牧 民称之为"丹门沁"(货郎).相传l7世纪初就有郭 氏,赵氏等随军来此,行商于海拉尔河流域. 为防俄人侵入,清政府于雍正五年(1727年)在 呼伦贝尔设卡12处.由布特哈迁来了索伦,额鲁特, 巴尔虎,鄂伦春各部近3000人,设五总管分辖.总管 大臣驻在海兰儿(今海拉尔).这里最初的商品流通 是由官兵或持有官票的商贩进行. 雍正十二年(1734年),海拉尔建城,设呼伦贝 尔副督统衙门.次年复设卡伦l5处,并将移民编入八 旗.随着人口的增加,边塞卡伦,城镇的修建,清政 府为解决官民不断增加的生产生活用品需求,于1735 年发龙票(皇帝赐的护照或营业执照)给北京城里的 巨长城,隆大号,光太号,晋兴号,鼎升号,大利 号,天聚号,弘盛隆等八大商铺,在海拉尔建立分 号,俗称"八大家". 本文系国家课题《旅蒙商与蒙古族经济文化变迁》批准号06XJL009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王秀艳(1977一),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 院,讲师. ? 125?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海拉尔出现了不止八大家的 行商与坐商.山西,河北,山东,吉林,奉天,张家 口,多伦等地的许多商人也接踵而来,从事贸易活 动,也促成了一定的集市贸易. (二)旅蒙商的畸形繁荣时期 从El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El,俄等帝国 主义势力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外国列强的侵 入,使大量的海外产品充斥商品市场.旅蒙商也趁势 而入,进入了畸形繁荣时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出兵对我国进行侵 略.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大批俄国劳工与内地劳工涌 入呼伦贝尔,粮食和Et用品的需要倍增.俄国商人随 之进入开办商店,工厂,房舍,经营粮,米,烟,酒 等加工制造业.市场上一度出现了商贾林立,财源茂 盛的景象. 1912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实行边境封锁,通 过外蒙古到北京,张家口,多伦的几条大道被切断. 相继呼伦贝尔也宣布"独立",与内地中断了商业往 来.而中东铁路被俄国人控制,不许中国货进人呼伦 贝尔.这个时期有部分商家退回到内地.留下的旅蒙 商改变经营方式,与俄商勾结,开始买卖洋货.商人 所贩运的商品中国产的传统商品所剩无几,市场上几 乎全是外货.中国自产的传统商品只剩下"大布"一 种.有资料记载,在内地货源被卡断,而当地牧民不 习惯使用俄国货的情况下,俄商和旅蒙商人为了推销 商品,曾经采用过改换成中国传统商品商标的手段来 欺骗广大蒙古族民众.另一方面旅蒙商极力压低从牧 民收购的牲畜,畜产品的价格,再将掠得的大量活 畜,皮毛等运往国外. (三)旅蒙商最后的发展,衰落,破产时期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 本帝国主义者为了摆脱危机的恐慌,加紧进行吞并东 北乃至全中国的步伐.1932年海拉尔沦陷. "九?--)k"以前,海拉尔的多数旅蒙商都从东 北和关东内各大商埠进货.海拉尔沦陷后日寇断绝了 旅蒙商与关内的来往,控制了货源,大量倾销日本商 品,旅蒙商又被迫成了推行Et货的行商.海拉尔也成 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畜牧产品和推销日货的一个重要 据点.在海拉尔迅速增加的Et本人,大多数从事商业 活动,经营范围有照相业,果子店等杂货,陶瓷,食 品,运输和药品贩卖等.此时的旅蒙商也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十分 活跃.据载,1931年海拉尔登记在册的商号有197 家,其中日商3家,旅蒙商(汉商)54家;到1937 年商号总数发展成650家,其中日商55家,旅蒙商 112家.? 1937年以后日伪当局先后实行"物价统治制"和 ? 126? "物资统治制",从钢铁,煤炭,硫酸等生产资料到煤 油,食盐,火柴等生活资料均实行严格控制.1940年 又非法强制实行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各种牲畜 及所有副产品均由当局以很低的官定价格收购,旅蒙 商在牧区的经济利益被侵占,旅蒙商去牧区行商交易 者日渐减少,大部分只好限于市内."配给制"的实 行,使旅蒙商的生产原料断绝而陷入窘境.如当时的 海拉尔皮革小作坊,汉商有l8家,全年需要牛皮 1066张,只配给229张;马皮需要528张,只配给 313张;羊皮需要3552张,零配给.1939年以后日 本帝国主义完全代替与吞并了旅蒙商在牧区的经济利 益.至解放前夕,海拉尔的旅蒙商不堪重负,纷纷破 产倒闭. 二,旅蒙商对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变迁的影响 旅蒙商的活动在呼伦贝尔地区虽然时间不长,而 且经历了时兴时衰的里程,但对当地蒙古族与其他少 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蒙古族经济变迁的影响 除了行商送货上门与牧民直接到坐商处购买货物 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是定期的集市.寺庙 和兵营周围往往是集市的中心.在呼伦贝尔地区规模 与影响力最大的要属甘珠尔庙集市了.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在今新巴尔虎左旗阿木 古郎镇宝力格苏木建"寿宁寺"(又称甘珠尔庙),位 于呼伦贝尔城西二百三十多里路.甘珠尔庙建成初期 其规模并不大,只有海拉尔等地的少数汉族商人来与 参加甘珠尔庙法会的蒙古族牧民进行以物易物的交 易.由于甘珠尔庙法会于每年农历8月1Et拂晓开始, 因而随之形成的集市也成了定期市,一般为期半个 月.交易市场设在甘珠庙东北约10里处的开阔草原 上,市场占地近十里方圆,四周以蒙古包,帐篷连成 向阳半圆型临时集镇.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出管理 集会的官员和护卫兵丁,在半圆形的中心搭起红花毯 蒙古包,处理当天发生事宜,维持交易秩序,结束时 向每个商户征收"地皮税"5元左右. 甘珠尔庙建成后的二三十年间,随着宗教活动的 频繁兴盛,集市规模也越来越大.贸易范围由甘珠尔 庙附近牧民与夏季旅蒙商之问的小额贸易,扩大到齐 齐哈尔,赤峰,张家I:1,多伦诺尔等地商人以及俄国 商人携带多种商品源源不断流人呼伦贝尔地区.随着 集会名声大振,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内地大城市商 人也携带商品赶来换取或购买马,牛,羊及皮毛等土 畜产品.兴安岭东的布特哈,莫力达瓦等地群众也来 购买黄轴大轮车和零星木材.市场按行业及地区分类 有中国商场,俄国商场,牲畜市,木器市.经营品种 有面食,肉类,杂货,棉织,地毯,医药,金银首 饰,木器,马具,陶瓷,钢铁具,修配等齐聚于此. 每当甘珠尔庙会期间,"人则索伦,额鲁特,布 特哈,新旧巴尔虎各旗,喀尔喀蒙古各部;内地而 燕,晋;外而俄罗斯,各商以万计.畜则驼,马, 牛,羊,以数十万计.货则金玉锦绣,布帛寂粟,轮 舆鞍谬,凡蒙旗日用器物之属无费备.毡庐环绕,烟 火上腾,周数十里,支帐于野,连车为营,偕妇子以 共处者,弥望皆是.蒙言汉语,驼啸牛鸣,车驰马走 声,澈日夜不绝于耳."据资料记载,1944年兴安北 省(包括今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 旗和鄂温克旗)全境的蒙古人共有33386人,而庙会 期间赴会的蒙古人有11283人,达到每三个人中便有 一 人前去赴会的程度.?关于当时集市的盛况,当地流 传有这样一句话:"在甘珠尔庙集市上,除了狗的偶 蹄和绿色的羊羔以外,无所不有."众多的商人们用 "烟酒茶布糖"换走了"牛马骆驼羊",成交额有 "盆金斗银"之说.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06年甘珠 尔庙集市交易额达200万元.1925年前往甘珠尔庙会 的卖粮食,布匹,杂货及民族宗教用品的商家就有 306家.? 旅蒙商贩运到呼伦贝尔地区的商品品种齐全.这 些商品的产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如茶叶多产于福 建,安徽,湖北;蔗糖多产于浙江,广东,广西;布 匹,烟叶,陶器多产于河南,江西,山西;麦粉,金 属日用品多产于山西等地. 与内地的产品随之而入的是技术和分工.蒙古族 牧民中有许多人从原先单一的游牧业生产中分离出 来,有的开始在城镇定居从事商业,运输业,有的经 营客店等.以新巴尔虎右旗为例,就有"他布代", "吉日嘎代","义集恒"等商号. 商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早在 明代蒙古族所需与畜牧业有关的器械都可自制.旅蒙 商进人海拉尔地区之后,出现了手工业作坊,主要集 中到正阳街一带.笔者通过采访知情老人凹获悉,当 时在这条街上集中了数十家商号店铺,主要从事牧民 生产生活所需的皮毛加工业,制革业,以鞋帽,衣 物,毛毡,皮靴,首饰,器皿,马具以及各种副食品 还有勒勒车和农牧业工具等换取牧民的牲畜和畜产 品. 畜产品的加工由牧民自己完成时,这种家庭手工 业占去很多的劳动时间,而且由于不是经常从事某一 种手艺,技术很难提高,制造往往很粗糙.内地手工 业技术的传人使专营的制革,鞣皮,制毡以及制作蜡 烛,线香,佛像,法器等喇嘛教的各种宗教用品手工 业得到很大发展,牧民们不必为加工而耗费更多的劳 动力了.另外,定居的城镇居民和农民需要修建房 屋,于是也产生了砖瓦窑,石灰窑,建筑房屋的木 匠,石匠和泥匠等.在修建喇嘛寺院时还出现了有绘 图塑像的匠人.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以饲养奶牛业 为主的城镇畜牧业也随之出现.有些蒙古人则经营了 运输业,以适应商业的需要. 商业,手工业及运输业的发展,标志着呼伦贝尔 地区单一的游牧经济逐渐走向多种经济发展的道路, 原始的经济资源得到初步开发,从而使海拉尔与周边 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对鄂温克族经济变迁的影响 鄂温克族早在黑龙江中,上游居住时即与满, 蒙,汉族发生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清代迁到嫩江流域 后,每年五月参加"楚勒罕"交易,并到甘珠尔庙会 从事商品交换. "楚勒罕"是蒙古语"盟会"之意.每年农历五 月间在齐齐哈尔城北音钦屯设"楚勒罕"集会.最初 是为清廷征收布特哈鄂温克,鄂伦春等部落的貂皮而 设的互市,后演变为布特哈鄂温克,鄂伦春猎人与官 方及汉商进行交易的市场.清嘉庆年间西清着《黑龙 江外记》中记述"楚勒罕"集市盛况时写到:"楚勒 罕时,城西北穹庐遍野,男女杂沓,布特哈之所屯 也.稍东为买卖街,列肆陈货,皆席棚.牛马市于日 中,羊群散于原野.有来自呼伦贝尔者,有来自蒙古 诸部者,通谓之营子.""布特哈向元商贩,俸饷列于 纳貂后支领,故楚勒罕时,城中男女争买货物,为一 岁之计." 鄂温克族的手工业制品在民族内部作为交换产品 时由于交换范围小,又以馈赠,换工的形式出现,难 以从农,牧,猎主要产业中分离出来.这些手工业制 品用以集市对外交换后得到了发展.例如,鄂温克族 把猎到的,鹿,灰鼠等兽皮在交换时都要鞣熟,也 有制成衣服,手套,靴子,鞍具等出售的.他们制作 的桦皮桶,大轮车也用于交换,换取粮食,马,羊皮 等.这使鄂温克族从原来单一的从事纯狩猎活动逐渐 发展为从事手工业并有了交换活动. (三)对达斡尔族经济变迁的影响 达斡尔人最初的交易市场也是清代的"楚勒罕" 集会."楚勒罕"集市是难得的交易机会,人们不失 时机地前往参加,在集市上达斡尔人出售贡貂选剩的 貂皮及其他细毛皮张,出售牲畜和排放的木材,用所 得的收入购买一年所用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对外交换 的开展,促进了达斡尔族商品经济的发展.细毛皮张 和贵重药材,原木,木炭,大轮车,牲畜饲料,燕麦 等均为达斡尔族用于交换的主要商品,在达斡尔族经 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 127? 清政府实施放荒招垦政策之后,山东,河北等地 一 些汉族农民随同旅蒙商进入呼伦贝尔岭东地区和铁 路沿线垦荒耕种,对该地区农业技术的提高与农业经 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达斡尔族的早期农业经营比较粗放,只种大麦, 燕麦,荞麦,黑豆,稷子等早熟低产作物,耕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粗放简单.汉族农民进入后农作物品种在原来基础上 又增加了谷子,小麦等,大豆等新品种;耕作技术从 漫撒籽转向打垅播种.由于增加新的高产作物品种, 改进了耕作方法,使用新的工具,粮食产量大为增 加,除了满足人们食用口粮和牲畜饲料外,将大批粮 食向外出售.经营方式也有很大改变,以前是播种后 四处游牧,变为一家中实行分工,部分人长年放牧, 部分人则专门务农从事田问管理. (四)对鄂伦春族经济变迁的影响 鄂伦春人把活动在鄂温克,鄂伦春猎民生活区的 商人称为"安达"."安达"有的称"安达克",蒙古 语意为"易物为好的朋友,盟友,结义兄弟."由于 有"易物为好"的特点,所以也可理解为"商人". "安达"中有汉人,也有达斡尔人,满人和俄人等. 鄂伦春猎民长期居住在森林里,生产手段简单.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工具由弓,箭,大刀,长矛演 化为火枪,钢子快枪;食品从蚕春的肉食改为除吃肉 外辅以粮食,茶叶,糖,酒等,这些生产生活物资全 靠外族输入. 一 个"安达"一般承揽3,5户猎民,一个猎民 部落(乌力楞)要有若干个"安达"给予生产生活资 料供应.猎民告知"安达"当年需要粮食,子弹,烟 土,炮子(做猎弹用)以及烟,酒,糖,茶等数量, 限期送到深山密林中某地,"安达"将组织好的物资 按时如数送到.通常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交换的 同时定准下一次交换物资的数量及地点.但也有特殊 情况,如约定时问内猎民因故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 点,"安达"可将物资放在一个较安全的地方,然后 退回.猎民若干日子后自行取回,照数付给猎获物. 如"安达"不能准时到达,通常是猎民找等数日至他 们到来.有时猎民有特殊需要时也个别出山找"安 达"进行协商.一般情况下"安达"多如数给予满 足.猎民与"安达"的这种包干制物物交换关系,世 代相传,一般不变动,除非"安达"或猎民一方遇到 意外情况,才又重新建立交换关系.有时,"安达" 与猎人的物物交换不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追逐游猎 而送货上门."安达"在长期交换过程中,掌握了猎 民游猎的规律和特点,经常流动在深山老林."安达" 为了高额利润不仅送货上门,甚至跟着猎民随打随收 猎产品.有的"安达"本身就是猎手,他们往往和鄂 ? 128? 温克,鄂伦春猎民一起打猎,随时随地将猎获产品收 去. 如上提到,鄂伦春猎人与官方及汉商进行交易的 另一种方式是"楚勒罕"集会.清廷对鄂伦春,鄂温 克等猎民规定贡貂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规定身满五尺的壮丁每年在 "楚勒罕"期间贡纳一张貂皮.首先由将军选人貂皮, 余下的由猎人在市场上交易,谓之"玛克塔哈色", 意为"掷还之貂".猎民将未入选的貂皮及猞猁,水 獭,狐狸,灰鼠等各种细毛皮张在"楚勒罕"集会上 交换,出售,同时购买一年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市 场上买卖的除了皮张,牲畜之外还有林区特产的木 材,蘑菇,甘草,鹿茸,苁蓉等山货以及内地的丝 绸,布匹,酒,烟,糖,茶与各种生产工具等. 定点送货的"安达"贸易与"楚勒罕"集会成了 鄂伦春族商品经济发展的源头,使原始的森林资源得 到开发利用,促进了当地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 三,旅蒙商对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岁月中,旅蒙商成了牧 民,猎民群众接触汉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 游牧文化,狩猎文化与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有了进一 步的接触,旅蒙商带来的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 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生活习俗的交流与融合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清以前的海拉尔地区 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有着各自稳定的传统风俗,但在清 时期商人以及随商人北人大漠的农民,手工业者也把 汉人的风俗带到草原,林猎区. 以蒙古族为例,牧区原是单一的游牧经济,蒙古 民族的主要食品可分作两类:"白食"和"红食". "白食"是指奶制品,"红食"是指肉制品.随着旅蒙 商人的进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蒙古人的饮食习俗也开 始发生变化.蒙古人的饮食除了以白食,红食为主以 外还引入了玉米,小麦,稻子等"黄食",瓜果蔬菜 等"绿食"和烟,酒,茶等"黑食".(蒙语中白酒和 红茶分别称"hararih","harchai",而"har"蒙古语 意为"黑色") 鄂伦春人的食物过去主要是野兽肉,其中最多的 是狍子肉,同时也大量采集野菜和野果.清中期以 后,随着旅蒙商在该地区活动的扩大,鄂伦春族和周 围农业民族接触多起来,他们用猎品换取一部分粮 食.用粮食做粥,干饭,也用面粉做面片,炒面.还 把和好的面做成圈或饼在火上烧烤.砖茶与白酒引入 后逐渐取代了泉水,雪水,桦树汁与马奶酒成为主要 饮品. 过去,鄂伦春人的衣着主要用狍皮制作.冬季的 衣服用皮厚毛长的狍皮制作;夏季的衣服用皮薄毛短 的狍皮制作.从清末开始旅蒙商将布匹传人鄂伦春族 地区,并开始穿布衣服,样式基本同皮衣服.富裕人 家也有穿绸缎衣服的. 塞外汉族也吸收了不少少数民族的习俗.如"一 进门,先问好,寒暄礼让把茶喝.黄油果条奶子茶, 炒米盘子面前搁.喝茶吃饭不用钱,你来我往讲互 换,讲信用,拉'相与'(朋友),欺骗哄人不长 久"@是对旅蒙商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另外,旅蒙商 人为了追逐高额利润,相约成律,把少数民族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定 成铺规,严格恪守.他们尊重牧猎民,对少数民族的 衣服,饮食,婚葬,祭礼,禁忌等也无不研究到家. 例如,将布料拉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供选购.黄紫 绿三色绸缎卖给牧民,红黄紫三色卖给喇嘛,首饰耳 环投妇女所好.运进熟稷子米,白酒,砖茶和食盐广 受牧民欢迎. (二)语言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语言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旅蒙商为了 发展贸易,克服在经济交流中因语言不通而带来的麻 烦与困难,他们很注意学习蒙族语言与其他少数民族 语言,以克服语言障碍.人呼伦贝尔地区一年以上的 商人,都可讲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单词和日常生活用 语.如蒙古语当中的"阿布"(爸爸),"额吉"(妈 妈),"塔赛恩"(你好),"恼亥"(狗),"哈沙" (棚圈),"依德"(吃),"吾"(喝),"那达慕呼日 勒"(传统娱乐聚会),"欧伦奈El"(祭山活动)等; 达斡尔语中的"贝阔"(用牛毛或树根做的球),"路 日给勒"(边唱边舞)等;鄂温克语中"乌日格? 柱"(蒙古包),"雅库特"(驯鹿和狩猎的人)等; 鄂伦春语中的"其哈密"(靴子),"皮罗苏恩"(男 皮袍),"席拉兰"(烤肉)等等.少数民族在和汉民 族的交往中,也学习了汉族语言,如引入蒙语中的 "油糕"(油糕),"海棠"(海棠),"包子"(包子), "扁食"(饺子),"灯"(灯),"板凳"(板凳)等. 结论 第一,旅蒙商对呼伦贝尔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 系的加强,对边疆地区多种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推动作 用. 第二,通过商业的联系,刺激了畜牧业经济与游 猎经济为进行必要的交换而扩大了生产,从而使一部 分畜牧业产品和森工产品被纳入到商品生产的范畴. 第三,商业资本曾对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产生过 压倒一切的影响."@然而,它本身产生不了新的生产 方式,只是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旅蒙商 对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做出了较大的 推动作用,但未能彻底改变这些民族的原有生产方式 和固有的生活习俗. [注释] ?海拉尔市史志资料.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52. ?崔广威.海拉尔风云录.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125. ?海拉尔市史志资料.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76. ?海拉尔市史志资料.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77. ?徐占江.呼伦湖志.长春:吉林文化出版社,1989:649. ?宋小濂.寿宁寺市场记,载《海拉尔风云录》,海拉尔:内蒙 古文化出版社,2003:123. ?徐占江.呼伦湖志.长春:吉林文化出版社,1989:647. ?徐占江.呼伦湖志.长春:吉林文化出版社,1989:649. ?新巴尔虎右旗志第二十二卷,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4:407. ?董华堂,85岁,河北枣强县人,15岁随同乡来正阳街"双盛 得"(赶毡子店铺)做工. ?布特哈,满语,意为打牲.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今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设布特哈总管衙门,加 强对黑龙江境内的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等狩猎各 部的管领. ?张百路.旅蒙商经营之道及其启示.北方经济,1996(5): 2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76. [参考文献] [1]呼伦贝尔盟史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M].海拉 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1314—13l8., [2]海拉尔市志编纂委员会.海拉尔市志[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193一l94. [3]赵越.古代呼伦贝尔[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4:236--238. [4]苏勇.呼伦贝尔盟民族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97:156—157. [5]新巴尔虎右旗史志编纂委员会.新巴尔虎右旗志[M].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406--408. [6]鄂伦春自治旗史志编纂委员会.鄂伦春自治旗志[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108—1O9. [7]海拉尔史志办公室.海拉尔市史志资料[M].海拉尔: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65—80. [8]赵旭峰."清代旅蒙晋商与蒙汉经济文化交流"[J].忻 州师范学院,2006(2):59—6o. (责任编辑:方洲) ? 129?
本文档为【旅蒙商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变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3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