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水分入渗

举报
开通vip

土壤水分入渗一、《土壤水动力学》学习思考问题微小单元体建模过程进行了假设与概化,土壤质地与模型参数关系。土壤水运动方程与地下水运动方程的共同点与区别。土壤水动力学在本专业研究现状与实际应用状况。一、《土壤水动力学》应用水库淹没抬田工程—获得工程设计(土层结构及相应厚度)施工指标(压实度等)排涝除渍工程。滩涂开发工程。盐碱化治理工程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1、水库浸没的界定及危害1.1水库浸没的界定评价标准判断水库蓄水地下水位奎高水库浸没河谷宽广、阶地发育、地质条件不利的水库比较水库蓄水后的回水水位高程与...

土壤水分入渗
一、《土壤水动力学》学习思考问题微小单元体建模过程进行了假设与概化,土壤质地与模型参数关系。土壤水运动方程与地下水运动方程的共同点与区别。土壤水动力学在本专业研究现状与实际应用状况。一、《土壤水动力学》应用水库淹没抬田工程—获得工程设计(土层结构及相应厚度)施工指标(压实度等)排涝除渍工程。滩涂开发工程。盐碱化治理工程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1、水库浸没的界定及危害1.1水库浸没的界定评价标准判断水库蓄水地下水位奎高水库浸没河谷宽广、阶地发育、地质条件不利的水库比较水库蓄水后的回水水位高程与当地临界地下水埋深的大小建筑物:基础砌置深度+地基土的毛细上升高度农作物:根系深度+土的毛细上升高度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1.2水库浸没的危害3、预测水库浸没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3.1水库浸没数值计算①预测浸没的渗流计算模型:解析法、数值法和电拟法②应用于渗流分析的计算程序:TSAS程序、ZD—Flow程序、3D—Flow程序、3DSP程序3.2预测浸没的其他方法①粘性土起始水力坡度法②水库周边地区地下水奎高计算法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2.2抬田剥离耕作层→砂卵石混合土层垫高至安全高度→回填耕作层抬田抬田高度的确定=作物生长期内地下水适宜埋深的最大值+相应时期地下水位(浸润面)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作物生长期内地下水适宜埋深的最大值=毛细管水饱和区高度+作物成长期内最大的主根深度(水稻烤田地下水位)4.2抬田工程的研究现状①耒中水电站库区淹没抬田处理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5、峡江抬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5.1峡江抬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方案制定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4.2抬田工程的研究现状③亭子口库区农田防护工程保水保土性能室内试验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图4大型土柱试验装置4.2抬田工程的研究现状②亭子口库区农田防护工程低地垫高方案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图3防护区典型剖面设计5.2江西省峡江抬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路线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浸没和抬田工程技术发展研究现状第六章土壤水分的入渗入渗(Infiltration)蒸发(Evaporation)水循环入渗(Infiltration)蒸发(Evaporation)蒸腾(transpiration)田间土壤水循环的两种形态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入渗是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水文学中研究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产流问题农田水利学研究灌溉或降雨后土壤水分的分布水资源评价中研究降雨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问题农业及环境学研究化肥、农药及污染物等随水分迁移的问题。(南水北调氮磷面源污染,研究中出现溶质不稳定问题)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一)入渗的物理过程土壤水分在土壤中运动受到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控制,其运动过程也就是在各种力综合作用下寻求平衡的过程。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作用下运动。1.下渗过程中水分的作用力和运动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渗润阶段(Wettingperiod):主要是在分子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而成为薄膜水,当土壤干燥时,此阶段十分明显。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一)入渗的物理过程渗吸阶段(Infiltrationperiod)(非饱和下渗)主要是在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在土壤孔隙中作不稳定运动,并逐渐填充土壤孔隙,甚至全部饱和。渗透(漏)阶段(Percolationperiod)(饱和下渗)当土壤孔隙水分充满而饱和时,水分在重力作用下作稳定运动。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一)入渗的物理过程2.土壤入渗根据其地面是否积水又分为如下形式:无积水入渗:当灌溉(或降雨)强度小于或等于土壤饱和导水率时,雨水和灌溉水能及时地全部为土壤所吸收,故不会产生地面积水。这种入渗主要是降雨或灌溉强度起决定作用。积水前入渗:当降雨强度大于土壤饱和导水率,而小于土壤最大入渗率时,开始阶段地表并不积水,实际渗透速率等于降雨强度,该强度愈大,则积水前阶段的时间愈短,表土含水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最后达到饱和时此阶段结束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一)入渗的物理过程2.土壤入渗根据其地面是否积水又分为如下形式:积水入渗积水前入渗阶段结束后,便进入积水入渗阶段。它是以地表有积水存在为标志,积水后,地表的实际渗吸速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直至最后趋于某一稳定值。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二)土壤的入渗性能入渗速率i(Infiltrationrate):2.累积入渗量I(accumulativeinfiltrationcapacity):3.入渗能力ip(Infiltrationcapacity):4.稳定入渗率id(steadyinfiltrationrate):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二)土壤的入渗性能不同质地土壤的稳定入渗率id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二)土壤的入渗性能土壤入渗速率的变化过程(土壤水动力学80页)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二)土壤的入渗性能累积入渗量I和入渗速率i的关系土壤含水率θ(z,t)是深度和时间的函数,取得了3点认识。(土壤水动力学79页)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三)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分布,最早考尔曼(Coleman)与包德曼(Bodman)(1944,1945)做了研究,把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划分为四个具有明显分区的水分带,它们反映了下渗水流垂向运动的特征。饱和带(区)当下渗水流到10cm土层厚度时,土壤表面1cm内的含水量接近于饱和含水量,形成一个饱和带,无论湿润深度怎样增大,这个饱和带的厚度都不超过1.5cm。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三)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2.水分过渡带(区)在饱和带以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急剧减小,形成一个水分过渡带。3.传导区土壤含水量基本上保持在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沿垂线均匀分布,形成一个传导区,随着供水历时的增长湿润锋不断下移,水分传导区不断向下延伸,而土壤含水量则保持在上述数值范围内(60-80%s),并且这一带毛管势梯度极小,水分的传输运动主要为重力作用。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三)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4.湿润带(区)是连续湿润锋面与水分传导带的一个含水量随深度迅速减小的水分带,随着湿润锋的不断下移,使其下面的干土含水量增加,变为湿润带。5.湿润锋在湿润带的末端,土壤含水量突变,与下层干土有明显界面,称为湿润锋。传导区和湿润带是存在的,饱和区和过渡区不明显,饱和区很难完全。土壤性质影响,粘土与沙土区别,级配影响。新的认识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三)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四)影响入渗过程的条件入渗过程中,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和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和地表处的施加方式和状况有关,也就是说与入渗的初始和边界条件有关。为了求出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分布,以及入渗率随时间变化的定量结果,可以在一定的初始含水率分布条件下,根据入渗边界条件,求解水分运动方程。初始条件初始条件(t=0)时,含水率或水势分布为深度z的函数,即: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四)影响入渗过程的条件边界条件分为三种类型:Dirchlet(狄利克雷)条件:它是给定上下边界的土壤含水率或土壤水势,即,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四)影响入渗过程的条件边界条件分为三种类型:Neumann(纽曼)条件:它是给定边界的水流通量,即,“混合边界”条件(mixedcondition)或称劳平条件(RobinCondition)是Dirchlet条件和Neumann条件的混合。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四)影响入渗过程的条件在田间水分动态模拟中这种混合边界条件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下边界的水势值可以用张力计在田间容易测的,相应的含水量也可由水分特征曲线求得。上边界的水流通量可以由入渗前的土壤含水量以及降雨强度或灌溉水深度(或喷灌强度)确定(蒸发条件下由气象因素和土壤水分条件确定)。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四)影响入渗过程的条件在田间可能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的边界:半无限土壤剖面,需要在z=0确定边界条件,下边界给定稳定含水率,上边界给定通量。具有地下水埋深不变,即土壤水势为已知的有限土壤剖面,除初始条件如上所述而外,应将上下边界规定为Dirchlet条件。z=0,t>0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四)影响入渗过程的条件在田间可能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的边界:在下边界毫无水流通过的土壤剖面,水流只能进入上边界或通过上边界而流失(如蒸渗仪的底部)(隔水层)。地下水埋深较浅,地下水位随时间波动的土壤剖面,这相当于一种具有排水沟及灌溉渠的地区。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得到一种混合型的边界条件,下边界是Dirchlet条件,上边界是Neumann条件。入渗速率(是时间的函数)DecreasingInfiltration在入渗开始时,由于受重力和毛管力的共同作用,所以入渗速率最大最终入渗容量SteadyGravityInducedRate入渗速率(土壤湿度)入渗速率随时间降低的原因:1)地表下表面条件改变2)基质势发生变化3)时间长时,基质势降低而重力势相对占优入渗速率的测定积水(环)入渗单环入渗双环入渗积水入渗仪张力入渗仪降雨-径流入渗仪单环入渗仪Cylinder-30cminDiameterDrive5cmormoreintoSoilSurfaceorHorizonWaterisPondedAbovetheSurfaceRecordVolumeofWaterAddedwithTimetoMaintainaConstantHeadMeasuresaCombinationofHorizontalandVerticalFlow双环入渗仪OuterRingsare6to24inchesinDiameterMariotteBottlesCanbeUsedtoMaintainConstantHeadRingsDriven-5cmto6inchesintheSoilandifnecessarysealed其它入渗仪积水管入渗仪张力入渗仪不同质地土壤的入渗速率入渗速率是坡度和土壤质地的函数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对于一维垂向流,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可表示为:其中:忽略重力作用时有:这一方程与一维水平流方程相同,只是轴向不同,因此可以从分析水平流的运动来描述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现象。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实际上,当t极小时(t0),也就是水分渗入土壤表面的初期,土壤表面以下并未得到湿润,值极大,基质势梯度>>重力势梯度,即:此时:是可以忽略的,令以x代替z,则上式可写为:求解(1)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假定D()=D(常数);二是D=D()。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右图描述了一个半无限均质管状土柱,从x=0到x=.初始土壤含水率为i,当t0时,土壤含水率在x=0处为0,此时(1)式可写为:一维水平流水分变化示意图1.设D()=D(常数)0ix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由于在地表处(x=0)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可用达西通量的形式表达令:原函数的解为: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当x=0时代入(7),入渗速率入渗速率:式中:入渗速率f重要结论: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1)可改写为以距离坐标x(,t)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即2.设D是含水量的函数D=D()假定此方程的解是变量分离的,即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代入(2)式,整理得上式左端只随t改变,右端只随改变,既然该式对任一t和均成立,可见等式两端必为同一常数,假定为a,则对式(5)积分,得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式中c1为积分常数,代入(3)式,整理得引入参数将上边界条件代入,得由下边界条件,得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由此可知,c1必须为0或为∞.但若c1→∞,则结果是将c1=0代入(6),得与所讨论情况不符,故c1=0此即Boltzmann变换,是Boltzmann变换参数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11)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上式给出了θ和λ的关系,即含水率θ随时间t和坐标X的变化关系,该式可以进行两类问题的求解:①已知D(θ)求解θ—λ或θ~λ,t。ph:1:p迭代法②水平入渗运动所得的θ—λ,t或θ—λ关系求解土壤水分扩散率。Ph:l:p迭代计算方法是“土壤水动力学”P94用数值计算方法。表示含水量θ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忽略重力作用时,即不考虑底部排水k(θ)时,土层在t时刻的吸水量F(t)为: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因此,入渗率f(t)为:t→0,f(t)→∞t→∞,f(t)→0ph:l:p水平入渗率的计算公式垂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运动方程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θ0垂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运动方程的解假定:则有:得近似解:θ0t1t2t3t4t5入渗速度及入渗量的计算根据达西定律有:求上述方程的近似解得:常用的入渗速度及入渗量计算公式Philip公式(1957):Kostiakov公式(1932):Horton公式(1933):Green-Ampt公式(1911):不同降雨(灌水)强度时的入渗p1p2积水或径流积水或径流畦灌、淹灌、漫灌时的入渗不同灌水方法时的土壤入渗问题有水层的一维运动喷灌时的入渗不同灌水方法时的土壤入渗问题自由入渗沟灌时的入渗不同灌水方法时的土壤入渗问题二维运动滴灌时的入渗不同灌水方法时的土壤入渗问题三维运动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土壤蒸发过程及影响因素地下水埋深较大,表土迅速风干时的蒸发降雨或灌水后地下水迅速下降时的蒸发地下水保持不变时的稳定蒸发(入渗)层状土的蒸发(入渗)外界蒸发能力土壤输水能力表土蒸发及其影响因素表土迅速风干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表土迅速饱和地下水埋深较大时,蒸发与入渗条件下一维土壤水运动方程的比较θa表土迅速风干表土迅速饱和地下水埋深较大时,蒸发与入渗条件下一维土壤水运动方程解的比较t1t2t3t4t5θ0t1t2t3t4t5蒸发强度及蒸发量的计算与垂直入渗的情况类似,忽略重力项,可得近似解:降雨或灌水后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的情况基本方程:初始条件:上边界条件:下边界条件:有蒸发时:无蒸发时:降雨或灌水后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的情况土壤水运动方程的数值解蒸发排水0.65B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至1.5m后土壤含水率剖面、表土蒸发和深层排水的变化地下水位不变时土壤水的稳定蒸发(入渗)根据达西定律有:取K(h)=Ksech,得解:当h趋近于-∞时,有:稳定蒸发(入渗)时的土壤含水率剖面及土壤输水能力地下水埋深与土壤最大输水能力(地下水补给量)的关系无蒸发(入渗)时层状土壤的含水率剖面砂土壤土粘土一、SPAC系统的基本概念二、根系吸水率三、有根系吸水条件下的土壤水运动第三节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运动的概念SPAC系统的基本概念1966年,Philp提出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SPAC)系统的概念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各部分的水分运移都受势能的支配根系吸水植物体输水植物体蒸腾SPAC系统中的水分运移恒定流情况下SPAC系统水流通量分别为土壤与根表面、根表面与根导管、根导管与叶面、叶面与大气之间的势能差R1,R2,R3,R4分别为各流段的水流阻抗SPAC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根系吸水率作物腾发量有根系吸水存在时的土壤水分运动根系吸水速率及其计算模型单位体积土壤中的根系单位时间内吸取的水量忽略Rr,则有有根系吸水时的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本文档为【土壤水分入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旋律
几年的财务工作经验,现认财务主管一职!精通各种财务管理软件
格式:ppt
大小: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5-31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