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

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

举报
开通vip

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是开启学生审美的重要窗口,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注意到,古代的诗人也关注到了儿童的生活,并将他们的活动记录下来,大多描写普通家庭中小孩子的生活情趣。有骑牛高歌的,如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有偷采白莲的,如白居易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学种瓜的,如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剥莲蓬的,如辛弃疾的最喜小儿...

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
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是开启学生审美的重要窗口,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注意到,古代的诗人也关注到了儿童的生活,并将他们的活动记录下来,大多描写普通家庭中小孩子的生活情趣。有骑牛高歌的,如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有偷采白莲的,如白居易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学种瓜的,如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剥莲蓬的,如辛弃疾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也有钓鱼的,如胡令能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还有放风筝、捉蝴蝶的,如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一类古诗描写的对象是儿童,展现了童年时代充满趣味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笔者姑且把这类诗称为童诗。童诗或抓住孩童的动作,如《所见》中的骑、闭口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急走、追;或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小儿垂钓》中的怕,《池上》中的不解,旨在通过不同方面的巧妙刻画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由于古诗讲究炼字,所以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往往只有一两处,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在童诗的教学中如何寻求合理策略,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诗歌的韵律,理解内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掌握学习童诗的方法,提升学习童诗的能力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抓住动作,注重整体勾连 倾国宜通体,谁肯独赏眉。解读文章,一定要遵循整体把握的规律,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整体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最有效的。同样,解读古诗也不例外,将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对于学生学习古诗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在童诗的教学中,如何让内容以整体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内心呢?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在描写儿童的古诗中,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儿童的一个共同点儿童的活动。如《池上》中小娃的活动是采莲,《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是捉黄蝶,《小儿垂钓》中的稚子是钓鱼,《村居》中的小儿是在剥莲蓬。为了让读者更加可感,作者几乎都抓住了儿童的动作进行描写。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抓住儿童的动作来把握整首诗的内容,做到前后内容的勾连呢?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儿童追黄蝶的画面。第一、第二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第三、第四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视角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的动作组织教学。诗中的儿童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追逐黄蝶的?他追到黄蝶了吗?黄蝶去了哪里了?通过两个动作,学生就能够将诗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把握,建立起诗句之间的联系,在脑海中形成诗的整体画面,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童诗。 《所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放牧的孩童形象。第四句诗中闭和立两个动词,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联系这两个动作进行整体把握。牧童闭口立是想干什么?骑在黄牛背上的牧童一直都是这么安静吗?这样就建立了同第三句意欲捕鸣蝉之间的联系,同时勾连到第一、二两句诗,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两幅画面一动一静,第一幅感觉轻松,第二幅感觉紧张,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整首诗的感受。 二、把握心理,体味表达秘妙 《池上》写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诗人在诗中叙述了一个小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那么,诗人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娃写出来的呢?诗人匠心独具,除了抓住小娃的动作描写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捕捉到了小娃的心理。不解这个词的巧妙运用,让小娃的形象更加生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不解感受文字的表达秘妙。你知道什么叫不解吗?文中的小娃不解的是什么?小娃不解的是他以为自己藏得很好了,这次偷采没人会知道。除了小娃自己认为藏得很好,有谁知道他没有藏住?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学生恍然大悟:小娃偷采白莲回,想藏好不让别人发现,可是他却不知道浮萍一道开暴露了他,除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外,全世界的人都看在眼里了,多有趣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不解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类似这样的傻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所欲言,和文中的小娃建立起了生活中的联系,对小娃的心理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小儿垂钓》中的怕也十分精妙。蓬头稚子怕什么呢?是怕诗人的询问惊跑了鱼因而请他不要过来?还是要路人走近些再告诉他?生动传神、画龙点睛式的心理活动描写,让整首诗显得更有灵性,给读者更具想象的空间。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诗歌是一门精粹的艺术,用字是不能忽略的。 三、想象画面,诵出童诗情趣 宋诗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的文字是静态的、呆板的。我们就是要通过诵读将静态和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可感,让每一个文字活起来,感受到诗句的美。童诗的画面感特别强,人物形象特别鲜明,如何让学生的脑海中逐步浮现这样的画面呢?一首诗诗意的多少取决于它激起人们想象力的程度,同样,对一首诗能有多深的理解,也取决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给予了这首诗多少想象。诗歌是需要联想的,与想象不可分离。 1.在想象中走进画面 如在教学《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诗时,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放纸鸢孩童的快乐,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放风筝的儿童是怎样奔跑的,他的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他会说什么。至此,学生充分调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放飞自己的想象,将文中静态的图画转变成真实的活动场景,仿佛自己来到了放纸鸢的空地上。 又如在《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所描绘的情景,教师引导追问:挑促织就是我们说的斗蛐蛐,蛐蛐在战斗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响?蛐蛐的主人会说什么呢?旁边围观的小朋友又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让学生作为主持人介绍一下这样一次挑促织的场面。学生兴趣盎然,用各自不同的想象诠释着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中,教者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让静止的文字活跃起来,活跃学生的童心。让学生的想象在时空中翱翔,进而享受简练的文字带来的独特体验。 2.在诵读中感受情趣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的叙述简要如下: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但三个学段都重点强调了优秀诗文是需要诵读的。诵读在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画面、体验古诗情感、感受语调音韵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在朗读《池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想象画面,走进人物内心,我带着学生放慢朗读的节奏,让学生的想象驰骋,思维活跃起来。在朗读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比较哪句应该读得最慢,哪几个字最慢。于是,通过比较发现,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读得慢一些,最后三个字一道开读得更慢一些。通过教师的范读、同学的试读,比较哪种读法能让画面感更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浮现在脑海中。 作为教者,我们应该依据童诗的特点,依照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寻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在诵读过程中,发现童诗表达的秘妙,才能更好地走进儿童,走进诗人。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学) 1
本文档为【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档
千万精品文档模板,下载即用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8-10-03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