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民_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_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举报
开通vip

公民_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第 4 卷第 1 期 2004 年 3 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 No. 1 Mar. 2004   公民、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Ξ 陈延斌 ,戚卫红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 :“公民社会”是中国知识界的新课题 ,公民道德建设则是...

公民_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第 4 卷第 1 期 2004 年 3 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 No. 1 Mar. 2004   公民、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Ξ 陈延斌 ,戚卫红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 :“公民社会”是中国知识界的新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则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 础性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公民社会的建设 ,取决于公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准。公民道德是我国 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 ,确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贯彻和遵行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的实践中 ,必须正确理解、认真处理好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和“重点”、“基本道 德规范”与公民“基本道德要求”的关系以及“三德”着力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关键词 :公民 ;公民社会 ;公民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B82 - 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165 (2004) 01 - 0020 - 06   被誉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之初行动纲领的十 六大报告设计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 ,其中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而公民道德建设 则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因 为公民是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 ,是社会道德的主 体 ,公民道德建设也就成了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 基石。相应地 ,探讨公民、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 设的相关理论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也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一 公民与公民社会 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的 相互关系 ,才能实现国家、社会与公民的良性互 动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的价值实现提供稳 固的支撑力。要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良性运转 , 就必须先搞清楚“公民”、“公民社会”及其关系。 (一)“公民”概念的产生、历史演进及其内涵 “公民”意味着在政治共同体中平等地、共同 地履行义务与享有权利的主体。它是一个历史范 畴。早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 ,“公民”代表着政治 和经济上的一种特权地位。公民人数是很少的 , 他们地位平等并有权参加政治活动 ,而妇女、奴隶 以及迁居到雅典的外国人及其后裔都没有政治上 的权利 ,都不是公民。及至封建社会 ,世袭的领主 分封制将权力以王权为中心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 各领主以对君主的忠诚来换取最大利益。就整个 国家来说 ,君主是最高的主宰 ,以下则是臣民 ;而 在各个领地 ,领主则是主宰 ,依次划分 ,形成各个 等级的臣民关系。这样 ,“公民”这个反映平等关 系的概念也就消失了。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 ,要 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1789 年 ,法国大革命时 期产生的《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第一次提出 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和“公民的权利”的主张。后 来 ,1791 年法国制定了宪法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 肯定了公民的权利。强调“公民的权利”以抵御国 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这与古代公民权利相 比 ,是一个根本性进步。此后 ,公民及其权利便不 断地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实行的是中央集权 的政治体制 ,因此不具备产生地位平等公民的土 壤。虽然“公民”这个概念早就产生 ,但并不具有 现代公民的含义。比如 ,《韩非子·五蠹》中说 :“是 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这里的“公民”则指在国有 井田中劳作的奴隶 ,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公民”。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 ,广大 —02— Ξ 收稿日期 :2003 - 12 - 06 基金项目 :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SW01005) 作者简介 :陈延斌 (1955 - ) ,男 ,江苏丰县人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人民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公民身份”,但在 1949 年 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 ,使 用的却是“国民”概念。直至 1953 年颁布的《选举 法》才第一次正式使用“公民”这个词 ,又在 1954 年宪法中取得了宪法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形式。自那时起 ,我 国宪法和法律就一直沿用“公民”这个法律名词 (有时也使用“国民”概念) 。 关于“公民”概念的内涵 ,我国宪法作了这样 的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成为划分公民资格的唯 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因此国家全体社会成员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公民是较“人民”和“国民”外延更广泛 的概念 ,是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最小单位。公民具 有主动性、能动性 ,是地位平等的法律和道德主 体 ,在享有法定权利的同时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履 行义务。 (二)“公民社会”的由来及其内涵演变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也称作市民社会、 文明社会 ,其基本内涵是指一种不同于国家构造 的社会形态。 在西方社会发展史上 ,市民社会主要是指由 城市市民组成的反抗封建性国家和教会的独立性 社会形态 ,并用它来表达和指称一种文明化的、世 俗的 ,与私人和独立经济以及民主相联系的社会 存在。“civil society”一词源于拉丁文 civilis soci2 etas ,约在 14 世纪开始为欧洲人采用 ,意指城市国 家和已发达到出现城市文明的政治共同体的生活 状态。17 世纪的政治思想家们将公民社会从“城 市”共同体的局限中拓展出来 ,将其范围固定在新 兴的近代民族国家之上 ,并强调人民之间有机联 系的共同体要服从于建立起的公共政治权威 ,人 们与社会之间便有了服从与命令关系。所以 17 世纪的政治理论认为“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 近代“国家”的意义基本相同。在后来的思想发展 中 ,主要是黑格尔改造了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 内涵 ,他的“burgerliche gesellschaft”具有多义性 : 它一方面保留了 17 世纪思想家“公民社会”的内 涵 ,即指国家 ;另一方面 ,它又被赋予与国家相对 的特殊性领域 (国家是一般性和普遍性领域) 、经 济生活领域、私人领域等涵义。[1 ]“civil society”一 词从此作为特指经济和社会秩序或非政治领域的 一个术语 ,与“国家”概念相对。马克思高度肯定 了“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 ,并 重新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 关系 ,他指出 :“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 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 好相反 ,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 ⋯⋯,政治国 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 不 可 能 存 在。它 们 是 国 家 的 必 要 条 件。”[2 ] (P. 251 - 252)恩格斯也曾指出 :“决不是国家 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 国家。”[3 ] (P. 247) 18、19 世纪 ,随着美国和欧洲大陆 民主宪政国家的建立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 离得到了法律上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的保障。二战以后 ,各 国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力度 ,社会的活 力被淹没在国家的强权之下。一时 ,“公民社会” 的理论鲜有人提及。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在市 场化、民主化的潮流中 ,为限制国家更多干预社会 生活 ,公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 ,并成为当代西方学 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其体系较为混杂 ,主 要倾向是强调其相对于政治国家的独立性和对政 治领域的批判功能。 “公民社会”是中国知识界的新课题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并对 此进行研究探讨。当时 ,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的新阶段 ,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体制改 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 经济运行的市场化要求建设一个与国家处于良性 互动关系之中的公民社会来接管国家划分出的部 分权力 ,以防止国家权力在一度自我削弱之后还 会重新在自己内部膨胀起来 ,又回到国家控制经 济、政治等一切活动领域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去。 “公民社会”理论由此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研究热 点。但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在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和现代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背景下重新建构 的 ,与西方国家的领土分封制背景完全不同 ,因 而 ,公民社会的性质也就迥然相异 ,需结合中国历 史传统和社会现实对此进行科学的解释。 关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内涵 ,目前只能说学术 界已大致上取得了如下共识 :指社会成员按照契 约性规则 ,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 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 ,以及进行议政参政活动 的非官方公域。[4 ]它是既不同于政治社会、经济 社会 ,又与经济、政治不可分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 组织结构 ,具有自由、自主、自组织性、自律以及平 等等特点。 —12—  2004 年  总第 13 期          陈延斌等 :公民、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三)“公民”与“公民社会” 中国改革的深化使国家和公民社会逐步分 化 ,从而使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日渐成为控制资 源的有力的潜在力量 ,为公民提供着保护性的条 件和自由活动的环境 ,并且自由调节和组合着社 会生活的一些功能。 公民社会又是以公民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为条 件的。首先 ,社会的结构是一种松散的从个体到 群体的联合 ,公民个体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共同地方 ,按照一定的契约自发地结成与国家抗 衡的自治的社会团体组织 ,保护自己的利益 ,使国 家无法干涉一切。从而成为公民社会得以自由运 转的纽带。其次 ,公民个体独立性的相对加强 ,是 公民社会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公民的平等地位 使公民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的等级关系 ,公民的 法定权利保证了国家对其合理自由行为的不侵 犯。缺乏了这种独立性 ,个体在经济、政治等领域 中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也就无从谈起 ,公民社会将 被全能国家淹没。当然 ,公民社会的存在 ,又反过 来增强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并且通过社会 团体组织保护个体的合法利益。因此 ,二者是相 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 公民与公民社会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一方 面要加快公民社会的建设 ,从社会结构中逐步凸 显出一个公民社会领域 ,并实现与政治领域、经济 领域的协调运行 ;另一方面 ,要从公民个体入手 , 通过教育、实践养成等手段培养其积极的公民意 识、公民观念和公民能力 ,促使独立自主和平等的 人格在社会中普遍产生 ,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 的代表公民社会的主体力量 ———公民社会阶层。 公民社会的建设 ,取决于公民素质的高低优 劣。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其素质构成的核心 部分 ,无疑是公民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 公民道德 :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石 2001 年 9 月 20 日 ,中共中央向全国印发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有三个需要注意 的变化 :一是以执政党的名义颁布公民道德建设 纲要 ;二是首次提出“公民道德”范畴 ;三是使用了 “建设”、“实施”这两个动态的、实践性的概念。仅 从《纲要》名称的这些变化 ,就可以了解我国道德 建设进程的重大发展甚至是突破。 “公民道德”既不完全等同于“私德”,也不同 于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或原来意义上的“国 民公德”。它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公民个体的角度 来讲道德的 ,具有普遍性、平等性、个体性和法律 的认可性。因此 ,公民道德是我国道德体系中乃 至整个思想道德体系的基础。正如《纲要》所说 : “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化和拓展 ,逐步形成与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 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公 民道德的基础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 ,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乃至于共产 主义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应然”的价值 ,其道德 规范呈多层次性 ,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践履是一 个自下而上、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 ,社会主义道德 也不例外。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 ,共产主 义道德属于最高层次 ,它体现着主体的道德觉悟 达到的最高水平 ,但这种崇高的道德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过去 ,我们不 切实际地以共产主义道德要求所有社会成员 ,不 顾公民实际的道德素质和水准 ,要求公民为着一 种道德理想放弃个人正当的利益追求。这种过高 的道德要求不仅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而 且没有为人的自然本性中软弱的一面留下弹性空 间 ,其结果要么是激起人们宗教似的道德狂热 ,要 么使人们追求道德的心趋于冷漠。事实证明 ,如 果公民连最起码、最基本的公民道德都不能遵守 , 体现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也 就无异于空中楼阁。 其次 ,公民道德立足于道德“个体”建设 ,有助 于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 ,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尚。这些年来在道德建设上 ,我们虽然反思 “左”的错误 ,提出将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 来 ,引导不同觉悟的人们一起向上 ,强调了社会主 义社会道德体系的多层次性 ,提出了“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各生活领域基本的道 德规范 ,但这还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讲道德 建设 ,至于公民个体如何进行道德建设则很少涉 及。实际上 ,作为普遍性的平等的主体 ,公民是整 个社会的“细胞”,公民的道德素质也是构成整个 社会道德水准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加强公民道 德建设 ,从个体出发来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 ,这实 际上也为公民个体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道德实 践平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聚细流无以成 江河”。只有提高每个公民个体道德素质 ,才会提 —22—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4 卷  第 1 期   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只有以德治国的主体 ———广大公民道德水准的普遍提高 ,德法结合的 治国方略才能真正得以施行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 再次 ,公民道德是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 公德的共同基础。公民是自然个体的人 ,又是社 会个体的人。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 ,活动于多个 社会领域。因此 ,公民道德虽然不同于家庭道德、 职业道德、公共生活准则 ,却又离不开这些道德适 用的活动领域。只有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提高 了 ,人们才能自觉遵行各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很难想像一个不具有基本公民道德素质的人能成 为一个好父母 ,一个好职员 ,一个好社会成员。 三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意义与若干 解读 (一) 确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居于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性地位 ,然而 ,假如没有对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认 知和遵守 ,公民个体道德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 根据我国社会道德生活的新发展 ,中共中央向全 国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传统美德与 时代精神相结合 ,在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中第一 次概括提炼出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 奉献”,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这 20 个字的基 本道德规范是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 要求 ,更鲜明地体现了立足国情、着眼多数、鼓励 先进、循序渐进的道德建设发展规律 ,使抽象的公 民道德建设具体化 ,这对于增强公民自身道德素 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 意义。 第一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确立 ,使公民道德 建设真正成为一场深入开展的“群众性”、“全民 性”活动。在我国 ,“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崭新的概 念 ,意味着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是道 德建设的主体 ,都要加强公民道德修养。5 句话、 20 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从形式上看 ,简明 扼要 ,言约义丰 ,易记易循 ,符合普通群众认知和 理解的实际水平 ;从内容来看 ,这些基本道德规范 再加上“三德”15 句话共 80 个字 ,涵盖了公民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 ,是每一 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从公民个体来看 , 基本道德规范植根于我国传统道德的沃土 ,又体 现时代特色 ,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直接联 系 ,从抓公民个体品德培养入手 ,具有可操作性、 可实行性。人人逐渐知之、信之、行之 ,自然而然 地渗透于全体公民的社会生活中 ,真正成为一场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群众性”活动。去年 ,我国 又决定将《纲要》颁布的 9 月 20 日作为公民道德 建设宣传日 ,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性道德 建设的开展。 第二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确立 ,为我国全体 公民确立了最基本的道德目标。人们不断追求目 标的过程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 ,可以说人们一 生中所进行的诸多选择是由其不断设立的人生目 标决定的。人的最基本道德目标不仅决定着他选 择何种道德行为 ,而且也影响着人生其他诸种目 标的确立。因此 ,基本道德目标的确立就具有重 要意义。《纲要》从实际出发 ,区分层次 ,用 20 个 字提出了最一般、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是 每一个公民进德、立业、修身之本。也就是说 ,作 为一个公民 ,也许他达不到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 德或社会主义道德的高要求 ,但只要他严格践行 这些基本道德规范 ,他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 此基础上 ,循序渐进 ,就能不断向更高层次的道德 境界迈进。 第三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确立 ,为整个公民 道德的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和取得良好成效的基 本途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只是给人们提出了最 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在社会生活 的主要领域都有体现 ,表现为公共生活准则、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的要求。当人们身体力行基本规 范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时 ,对“三德” 领域的道德规范也就能够自觉遵循 ,公民的道德 素质就会相应地提高。譬如 ,一个爱国守法的公 民一定能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 ,恪守职业道德 ; 一个明礼诚信的人 ,一定能够履行公共生活准则 和家庭美德。20 字的基本道德规范与“三德”规 范一起为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确立 ,为建设繁荣 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打造了道德文明的厚实“地 基”。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 果 ,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公民基 本道德规范涉及公民与国家、社会、他人多种关 系 ,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多个方 面 ,因此 ,它不仅是国家对公民在道德领域的基本 —32—  2004 年  总第 13 期          陈延斌等 :公民、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要求 ,也是在各生活层面对公民的最低要求。如 果每个公民能认真遵循基本道德规范 ,那么诸如 经济领域里的“诚信”危机、政治领域里的公正缺 失等等道德失范现象或违规犯罪 ,都会因此受到 有效的遏制。正如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 所说 :《纲要》“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所确定的一个道 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它不但提出了我国道德建 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重要内容 , 而且还提出了加强道德教育、开展道德实践、重视 法律支持、强调政策导向、创造舆论氛围等一系列 有关道德建设的根本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途径”[5 ] 。 (二) 关于理解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相关 理论问题 《纲要》确定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具有丰富 的内涵 ,在具体贯彻和实践中 ,还有几个相关的理 论问题必须正确理解、认真处理。 首先 ,明确 10 条规范并非“基本规范”的全 部。基本道德规范的概括除了对主要的行为规范 提出明确的要求之外 ,还要考虑到简明扼要、易记 易循 ,因此 ,一个社会规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囊括 公民的所有基本道德准则。之所以说这 10 个规 范不是基本规范的全部 ,是因为还有些规范也是 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譬如“仁爱”或“人道”,显 然也是应该作为我们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公 民做到的。因为即便是在人际交往中最为基本的 领域 ,讲究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精 神都是必须的。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 ,见死 不救、见义不为的事屡见不鲜 ,为了金钱、地位置 亲情、友情、良心于不顾的不人道现象比比皆是 , 人们为此强烈地呼唤仁爱思想的回归。再如 ,“公 正”也应是我们社会当前需要倡导的重要的道德 行为准则 ,在我们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此 都有着急切的要求。因此 ,我们对“基本道德规 范”之外的道德规范 ,也不可等闲视之。 其次 ,“基本道德规范”中的“重点”规范问题。 这 10 个道德规范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 是全体公民应当普遍做到的 ,但在一定的时期内 , 公民道德建设是否有所侧重 ? 对此 ,《纲要》没有 提出。而十六大报告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求中 ,则对《纲要》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了新的 补充 ,明确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近年 来在我们党和政府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文 件中第一次作这样的表述。我们认为 ,这种提法 是依据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出 现的严重失信问题 ,以及加入 WTO 以后面临的 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是根据我国社会发 展的现实需要对《纲要》所作的新概括、新发展。 这很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公民道德建 设的实际。[6 ] 再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公民“基本道德 要求”的关系。众所周知 ,“五爱”最早是在建国前 夕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中提出来的。《纲领》将“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建国以后 ,在颁布、修订的 几部宪法中也作了这样的概括。1982 年 ,五届五 次会议通过的宪法里对“五爱”国民公德作了修 改 ,将“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同时在 这部宪法的第 53 条中又单独提出“爱护公共财 物”,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当时 ,我国正进入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重大成就 ,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爱社会主义” 作为“公德”提出顺乎民意 ,合乎国情。此后的中 央一系列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文件中 ,都将 “五爱”作为国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加以强 调。 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国民之基本道德要求意 义上的“国民公德”的内涵大大扩展 ,需要专门作 为一个重要的道德建设领域来加以研究和阐释。 原来以“国民公德”定义的“五爱”便被明确定位在 “基本要求”上。最先提出基本要求的是 1996 年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 议》在第三部分“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中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五爱”为基 本道德要求。后来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除 了重申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表述之外 ,又强调 “五爱”还是公民的法律义务。《纲要》指出 :“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 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 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 ,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 程。” 那么 ,如何理解五爱“基本要求”与二十字“基 本道德规范”的关系 ? 依笔者理解 ,以“五爱”规范 —42—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4 卷  第 1 期   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从人人都 应知、应行的起码道德行为准则的角度看 ,“基本 规范”也是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 ;而一个社会道德 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个规范的体系 ,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和公民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准则 都是这个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只不过前 者是更为基础的层次要求。 最后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三德”建设“着力 点”的问题。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 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强调要在社会生 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领域中下大力气 ,通过抓 三德建设 ,切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取得实 实在在的成效。因为 :一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 “三德”要求相辅相成 ,彼此促进 ;二是无论“基本 道德规范”,还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原则、五爱基本 要求 ,都必须最终落实在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 ,具 体体现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上。 只有当人们自觉践行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 ,只有 这些规范“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 行为准则”(《纲要》)时 ,公民的道德素质才可以说 是真正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 [ 1 ] 丛日云. 论黑格尔的国家概念及其历史意义 [J ] . 辽 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1 , (6) :7 - 14. [ 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5. [ 3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一卷 [ M ] .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65. [ 4 ] 袁祖社.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研究 :理论旨趣与 实践意义[J ] . 理论与现代化 ,1998 , (7) :31 - 33. [ 5 ] 罗国杰. 新中国道德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J ] . 齐鲁学 刊 ,2002 , (2) :5 - 11. [ 6 ] 陈延斌. 关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几个重大关系问题 的思考[J ] .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 (6) : 10 - 16. Citizen ,Civil Society and Citizen′s Ethical Construction CHEN Yan2bin ,Q I Wei2hong (Department of Law and Politics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Civil society”is a new subject in China′s intellectual circles. Citizen′s ethical construction is a ba2 sic project which ca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depends on citizen′s quality ,especially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Citizen′s mor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country′s moral system construction ,so it is important and realistic to es2 tablish citizen′s basic code of ethic. In follow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citizen′s basic code of ethic , we must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a series of important issues correctly ,such as the relation of“basic”moral code and“important”moral code ,the relation of“basic moral code”and“basic moral requirements”for citi2 zen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Three morals”and so on. Key words :citizen ;civil society ;citizen′s ethical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朱  凯) —52—  2004 年  总第 13 期          陈延斌等 :公民、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本文档为【公民_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4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16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