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

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 ·历史研究· 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 张立程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 ,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 ] 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3492 (2006) 05 - 0049 - 03 作者简介 :张立程 ,山西应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沈葆桢 ,字幼丹 ,福建侯官人。他是晚清重臣林则徐的外 甥 ,也是林的女婿。在其短短的一生当中经历了道光、咸丰、同 治、光绪四朝。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

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
·历史研究· 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 张立程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 ,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 ] 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3492 (2006) 05 - 0049 - 03 作者简介 :张立程 ,山西应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沈葆桢 ,字幼丹 ,福建侯官人。他是晚清重臣林则徐的外 甥 ,也是林的女婿。在其短短的一生当中经历了道光、咸丰、同 治、光绪四朝。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 中国首任船政大臣 ,直接处理对日交涉的钦差 ,台湾地区近代化 的开拓者。对于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自晚清以来便有多 人进行研究。 光绪九年 (1879) ,沈葆桢病殁于两江总督任上 ,死后入史馆 立传 ,嗣贤良祠 ,并在各省建立专祠 ,谥文肃。清史稿称其“清望 冠时”,他主持的福州船政为中国近代海军事业的先河。[1 ]而蔡 冠洛的《清代七百名人传·沈葆桢》亦对沈葆桢的一生详加阐 述。[2 ] 关于沈葆桢的研究 ,在民国时期便有专文论述。不过大都 是在论述边疆史时顺便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对于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研究来说 ,面 临着重大的转折。原有的研究历史的方法让位于马克思的历史 唯物主义 ,在阶级分析方法成为惟一研究历史方法的大趋势下 , 历史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对于地主阶级出身 的沈葆桢所作的研究也是如此。在建国以来到 1978 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为止 ,有关沈葆桢的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打破了束缚思想的桎梏 ,也激发了 史学界研究近代人物的热情 ,对沈葆桢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 ,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从 1978 年到 2005 年 ,有关沈葆桢的研究论 文共五十余篇 ,专著五部。这当中有研究沈葆桢的个人家世 ,有 研究沈葆桢的政绩 ,也有研究沈葆桢的思想。从研究角度来说 可谓多方面、立体化 ,从研究方法来说既有考证、又有分析 ,新意 迭出、蔚为壮观。 现有研究沈葆桢的五部著作 ,分别是林崇墉的《沈葆桢与福 州船政》(1987) 、庞百腾的 Shen Pao - Chen and China’s Modern2 iz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中文译名《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沈葆桢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4 月) 、林庆元等编 著的《沈葆桢》(福建教育出版社)以及林庆元的《沈葆桢 :理学德 治 洋务自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6 月)以及台湾学者苏同 炳的《沈葆桢传》。庞百腾努力搜集丰富翔实的资料 ,吸收前人 的研究成果 ,对沈葆桢的个人经历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他指出 , 沈葆桢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真正的过渡 人物。他伸向外部世界 ,以寻求解决中国弊端 ,同时仍然牢固地 植根于儒家思想。沈葆桢处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正进 行着“同治中兴”的背景下 ,他所从事的事业乃是洋务事业当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改革实践和思想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儒 家“经世致用”,已经超越了尽忠朝廷的局限而趋向于近代的国 族主义。[3 ] 林庆元著《沈葆桢 :理学德治 洋务自强》,为其本人跨世纪的 一部著作。作者在详细梳理、广泛搜求史料的基础上对沈葆桢 的个人经历及其思想做了全面、系统、深入地整理分析 ,不但文 笔凝练、清新 ,史料方面尤为全面 ,不但系统、广泛 ,而且许多稀 见的珍贵史料作者也充分涉猎。沈葆桢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 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其思想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特征 , 他的学术思想首先是理学经世 ,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在 19 世纪后 30 年这样的经世思潮很容易融入清王朝的“中兴运动”, 在洋务自强方面有所作为。沈葆桢的个人经历也恰好反映了这 样的人生轨迹。[4 ] 林崇墉将沈葆桢的一生经历进行了详细勾勒 ,他在前编论 述了沈葆桢的家庭背景和学养以及性格 ,后编对沈葆桢创办福 州船厂的艰辛过程叙述详审。他认为 ,福州船厂是中国工业化 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 ,沈葆桢办理船政时在种种阻碍、困扰下 , 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处理船政本身事物时大公无私 ,丝毫不苟的 态度 ,从“中国购船、造船的演变 ,福州船厂建立的经过 ,船政遭 遇内在、外来的困扰 ,喘证经费的困难及其所引发的压力 ,船厂 的设备及造船的成效 ,船政学堂教育的成果”等等方面都是沈葆 桢上述精神的体现。他尤其从五个方面对沈葆桢主持船政的政 绩进行了论述 :一贯彻求自强 ,固海防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二破除内在与外 来的浮议与阻挠 ;三备受经费支绌的困扰 ;四逐步改进造船事 业 ;培育海军人才。作为林则徐的后人 ,林崇墉以为 ,“创办福建 船政的文肃 ,不特并使于当世 ,而且垂范于后代 ,称为中国海军 之福 ,允符其实 ,奉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尤无愧色。索溪者 ,他 时时候 ,当事者不能以其心为心 ,即不能发扬其有国无我 ,大公 无私的不朽精神 ,又不能承绍其择善固执 ,百折不挠之坚强典 范 ,而继之以敷衍应付 ,泄泄沓沓的官僚作风 ,终使文肃所醉心  2006 年  第 5 期 兰  州  学  刊 No. 5  2006  总第 152 期 Lan zhou xue kan General. No. 152 的自强运动有名无实 ,而其诚诚悃悃锁店里的海军基础竟至一 败涂地。”[5 ] 论文方面 ,论者大多集中在沈葆桢参与创办福州船政局及 船政学堂的功绩上 ,林有华认为 ,沈葆桢在马尾船政学堂的设立 过程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学堂的设立到人才的培育以 及管理都亲自过问 ,使得船政学堂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 开拓意义的标志。[6 ]肖忠生从沈葆桢与福州船政学堂的关系入 手 ,详细阐述了沈葆桢创办船政学堂的艰辛 ,真可谓筚路蓝缕 , 披肝沥胆。[7 ] 沈葆桢另外一件为世人所称道的政绩乃是其在办理台事期 间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谋略。1874 年日军借口琉球事件派兵 悍然入侵台湾 ,挑起战争 ,清政府令船政大臣沈葆桢充任钦差大 臣与日军进行交涉。沈葆桢接令后即刻出巡台湾 ,他根据敌我 双方的实力对比 ,提出对日交涉的主导方针。论者对沈葆桢在 处理琉球事件、与日军正面对垒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且对 沈葆桢的对日策略、台湾防务及其海防思想进行了重点考察。 季云飞认为 ,沈葆桢对台湾防务提出了很多具有开拓性的 意见并付诸实施 ,其将沈葆桢的台湾防务政策分为“非常时期” 和“善后时期”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着眼点在于“防”,第二 个阶段主要着眼于“建”,即着手建立台湾近代防务 ,使之成为海 陆相连、立体化的防务 ,重点在于台湾自身的防务能力。[8 ]陈在 正也认为 ,沈葆桢不但是台湾近代防务的开拓者 ,也是台湾社会 近代化的奠基人。他在台及督江期间所推行的各种政策 ,使台 湾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步入了洋务先进省 份。[9 ]杨彦杰认为 ,沈葆桢赴台后认真筹办海防 ,其筹办海防是 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后期 时代特征 :筹防活动是以抵御外侮、反抗侵略为主要目的 ,筹办 海防与求富、兴利联系在一起 ,具有保卫台湾和建设台湾的双重 性质 ,在筹办过程中大胆地雇佣洋人 ,吸收和采用西方先进科学 技术。[10 ] 与台湾防务相联系的便是对沈葆桢海防思想及其策略的探 讨。卢建一认为 ,沈葆桢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海防思想付诸实 践 ,在台湾加强海防建设 ,奖励移民 ,“开山抚番”,使台湾的海防 开始建立 ,是闽台两地海防一体化的海防指导思想的体现 ,实现 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1 ]对沈葆桢海防思想的进行专文阐述的 是苏读史。他在《军事历史》2004 年第 4 期发表的《沈葆桢近代 海防思想探讨》一文中指出 ,沈葆桢的海防方略和海防思想是在 海防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在海防斗争过程中发展成熟的 ,沈 葆桢的海防建设最主要的是确立了海防建设和海防斗争的方向 和目标。沈葆桢提出“自强之道”、“御侮之道”作为海防思想的 总目标 ,以“奋勇拒敌”驱逐日寇为海防的重要原则 ,以“通盘筹 画”海疆安危为海防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些思想较之林则徐、魏 源等人来说并无新意 ,但难能可贵的事 ,沈葆桢认为脚踏实地、 扎扎实实地加强海防力量建设才能实现其海防战略和总体目 标。他为建造近代军舰“死生以之”,走购造结合的非常规之路 , “专造铁甲舰”,大力培养海防人才 ,极为重视船政学堂的教育 , 同时他联合李鸿章的淮军 ,共同加强海防 ,走联合发展海防的道 路。除了加强海防力量的建设 ,沈葆桢还采取开发台湾、支持轮 船招商局、重视战备、加强训练等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来贯彻其 海防思想。[12 ]张立程认为 ,沈葆桢的台湾观是在其处理台事期 间开始萌发 ,他认为台湾对于清王朝的海防而言战略地位非常 重要 ,筹划海防的同时应该解除旧有的禁令 ,开发台湾当地的资 源 ,为海防事业进而为洋务事业服务 ,在行政级别上应该适时提 高台湾的规格 ,使其真正成为拱卫东南海疆的一道屏障。[13 ] 就台湾地区的开发而言 ,汪广仁、王雯姝从台湾近代早期技 术发展的角度对沈葆桢开发台湾的贡献进行了一些阐发 ,他们 认为 ,沈葆桢作为洋务派的重要成员 ,对台湾地区的技术发展有 着重要的贡献 ,以沈葆桢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能够抓住有利的 时机 ,大力推动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使得台湾地区经济技术 在洋务时期能够得到较为迅速的拓展。[14 ]范前锋认为 ,沈葆桢 在台湾期间抗击日寇、保卫领土 ,采取多种措施巩固政权、维护 统一 ,并且通过发展农业、工商业来开发台湾。[15 ] 研究者还对沈葆桢的经济思想、留学教育思想、荒政思想、 人才思想进行了剖析。顾培君、王士义认为 ,沈葆桢在任两江总 督期间全面主持经济活动 ,对盐务、漕运、外债等事关国家财政 的诸多经济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盐务方面 ,他反对淮 盐加价 ,收回两淮引地 ,并反对增引 ;在漕运已经由盛转衰、弊窦 丛生的情况下 ,他转而主张减少漕运、提倡海运 ;在外债问题上 , 沈葆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 ,对举借外债来开发矿产以增加财 政收入并不反对 ,但反对依靠外债腾挪来减轻国家财政困 难。[16 ]林利本指出 ,沈葆桢在引进科技、独立自主、发展民营经 济方面的经济思想尤为精辟 ,他重视台湾工商业的发展 ,解除清 政府原有的禁令 ,调动了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使得台湾的手工 业、商业的发展迅速繁荣起来。[17 ] 周艺、高中华对沈葆桢的荒政思想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 , 沈葆桢荒政思想极为丰富 ,其备荒救灾思想与现实高度统一 ,从 灾前防范到灾后救济 ,从储粮备荒到以工代赈、发展生产等等救 灾措施均体现出社会根源与个人因素的互动关系。[18 ] 董春、周谊认为 ,沈葆桢留学教育的宗旨是储备人才 ,“自强 求富”,在选拔留学生时非常注重学生的中西学知识基础 ,在派 出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的同时 ,对留学生的管理也是非常严 格 ,奖惩分明 ,在留学教育原则上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 生实践动手能力。[19 ] 郑剑顺对沈葆桢的人才思想进行了归纳 ,他认为 ,沈葆桢作 为洋务官员的一员 ,其人才思想既具有洋务官员的共识 ,又具有 自己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育才思想经历了不齿技艺、鄙视技 艺 ,到主动办学堂学习技艺的转变 ,这是中国人在教育近代化历 程上迈开的重要一步 ;对人才的技术要求精益求精 ,能够理论联 系实际 ,掌握实用技能 ,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 ,“变通”科举等多 管齐下的方式来满足这种要求。同时确立奖惩严明的用人准 则 ,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技艺 ,又要有道德素养。[20 ] 琉球事件结束后 ,沈葆桢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在 05 兰  州  学  刊 总第 152 期 两江总督任内 ,沈葆桢开始与列强直接交涉 ,其对外态度显得尤 为重要。林庆元以吴淞路案和建平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为例 ,对沈葆桢的对外 交涉态度进行了阐发。他认为 ,沈葆桢对外交涉的基本原则是 “权自我操”,反对“曲意将就”,主张“坚忍持之”,最终粉碎了列 强企图染指中国铁路修主权的企图 ,吴淞铁路由中国买回销毁。 尽管这种做法未必符合历史的潮流 ,但沈葆桢的主张却另有深 意。他认为吴淞铁路地处宝山炮台 ,在军事要塞敷设铁路 ,会被 列强用来进行侵略活动 ,而吴淞铁路修筑势必会造成另开一个 商埠的可能 ,这在中国已经开放了很多通商口岸的情况下 ,对中 国的经济来说并无好处。[21 ]在处理建平教案的过程中 ,沈葆桢 坚持不问民教 ,只分良莠的原则 ,公正不偏 ,依法处理 ,深受民众 的爱戴。[22 ] 沈葆桢在对待处理洋教问题上的态度和观点。吴光超认 为 ,在洋务运动和近代教案初期 ,沈葆桢等人始终维护人民群众 的利益 ,在这一立场上对洋教极力反对。他和左宗棠的反教、李 鸿章的阻教、曾国藩的限教一道 ,成为洋务派对待教案的基本立 场。但是沈葆桢等人比较注重处理教案的策略 ,他们注重实际 , 讲究策略 ,着重自强求富 ,又和地方士绅与群众有所不同。[23 ] 在沈葆桢的个人交游方面 ,论者考察了沈葆桢与曾国藩之 间的关系。王芳、赵勇、黄吉庆认为 ,沈葆桢与曾国藩的关系经 历了一个由疏到密再疏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二人初次相识到 沈葆桢因军功被任命为江西巡抚时为两人关系发展的第一阶 段 ,在这一阶段中 ,沈、曾两人因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干而倾心相 交 ,在抗击太平军的斗争当中相互扶持 ,为二人关系发展的顶 点 ;自沈葆桢擢任江西巡抚 ,二者为江西饷银争斗不休 ,以致两 者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幼天王事件又使二者关系跌至冰点 ,此后 两人鲜通音信 ,形同陌路。沈、曾二人的关系是在特定历史背景 下产生 ,并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清代中央集权的政 治体制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期间出现了权势下移、地方分权的 趋势 ,而清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 ,区域主义、省份主义的冲突矛 盾以及沈、曾二人的个性差异都交相为用 ,互为因果 ,造成了两 者的交恶 ,这也是汉族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成员关系的一个 缩影。[24 ] 2004 年 4 月 ,纪念沈葆桢诞辰 18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州 召开 ,与会者对沈葆桢的思想及生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也标志 着沈葆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纵观建国以来的沈葆桢研究 ,可以看出政治环境对于学术 研究的影响是何等的重要。在政治氛围较为宽松的时候 ,对于 统治阶级的成员的研究便能够获得较大的研究空间 ,一旦政治 环境趋严 ,则沈葆桢的研究便难以为继 ,落入低谷。晚清到民国 期间 ,学术界对沈葆桢的研究多局限在史料搜集、描述经历上 , 对于沈葆桢的思想尚未深入探讨。建国以后 ,随着政治气候转 冷 ,沈葆桢的研究便与其它洋务官员一道被打入冷宫。改革开 放以来 ,随着思想的解放、政治环境的趋缓以及现代化的开展 , 沈葆桢在洋务运动期间的实践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 视 ,有关沈葆桢的论文也大多在这一时期发表。 历史是由人构成的动态的过去。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研 究者正是通过对重要人物组成的重要事件的研究分析 ,才能发 现历史的规律。诚然大多数人的生活是构成历史事实的基础 , 然而历史的这种平常态很难体现出历史的发展变化。重要历史 人物恰恰是历史发展的非常态 ,研究者只有对非常态的把握才 能为读者勾勒描绘出历史发展的全貌。对于沈葆桢这样的人 物 ,我们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整理爬梳资料 ,有必要以学科 交叉的方法去做多种尝试。孤立地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思 想在现有的学术发展阶段已经难以占据主流 ,更多地把历史人 物置于社会背景、集团背景之下 ,探讨在群体内历史人物的作用 及影响 ,这样才能够促使历史人物研究立体化、真实化 ,也才能 真正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 ]  2005 - 12 - 25 参考文献 [ 1 ]见. 清史稿·列传二百[ M ] . 中华书局 ,1976. [ 2 ]蔡冠洛. 清代名人传略[ M ] .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3 ]庞百腾. < 中国近代化的尝试———沈葆桢评传 > 中文版自序[ M ] . 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 [ 4 ]林庆元. 沈葆桢 :理学德治 洋务自强[ M ] .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 [ 5 ]林崇墉. 沈葆桢与福州船政[J ]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 [ 6 ]林有华. 福建船政的辉煌在于学堂[J ] .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1999 , (1) . [ 7 ]肖忠生. 沈葆桢与福州船政学堂[J ] . 教育评论. 1997 , (2) . [ 8 ]季云飞. 沈葆桢治台政策述论[J ]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4 , (3) . [ 9 ]陈在正. 论沈葆桢加强台湾海防 倡导台湾近代化的功绩 [J ] . 台湾研 究集刊. 2000 , (2) . [ 10 ]杨彦杰. 沈葆桢与台湾海防[J ] . 福建论坛. 1982 , (1) . [11 ]卢建一. 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 ] . 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4) . [ 12 ]苏读诗.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J ] . 军事历史. 2004 , (4) . [13 ]张立程. 未雨绸缪 除旧布新———沈葆桢台湾观初探[J ] . 史学月刊. 2005. [14 ]汪广仁 ,王雯姝. 台湾近代早期技术发展略探 [J ] . 清华大学学报. 2000 , (2) . [ 15 ]范前锋. 试论沈葆桢葆保卫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J ] . 湖南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 2002. [16 ]顾培君 ,王士义. 两江总督沈葆桢的经济思想 [J ] . 池州师专学报. 2001. 2. 15. 1. [ 17 ]林利本. 浅谈沈葆桢的经济思想[J ] . 福州党校学报. 2004 , (2) . [ 18 ]周艺 ,高中华. 沈葆桢荒政思想述评[J ] . 柳州师专学报. 第 16 卷第 1 期. 2001. [ 19 ]董春 ,周谊. 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 [J ] . 乐山师范学院学 报. 2002. [ 20 ]郑剑顺. 论沈葆桢的人才思想[J ] . 福建史志. 1999 , (6) . [ 21 ] [ 22 ]林庆元. 从吴淞路案和建平教案看沈葆桢的涉外态度 [J ] . 福建 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4 , (3) . [23 ]吴光超. 洋务运动与近代教案比较研究初探 [J ] . 昌吉师专学报. 1999. [ 24 ]王芳 ,赵勇 ,黄吉庆. 沈葆桢与曾国藩关系略论 [J ] . 湖南人文科技学 院学报 (4) . 2004. 8. 〔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编辑 :贺永泉〕 15 第 5 期 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
本文档为【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09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