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雁塔题名研究_李裕民

雁塔题名研究_李裕民

举报
开通vip

雁塔题名研究_李裕民第12卷 第2期2010年6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2 No.2June2010收稿日期:2010-04-02作者简介:李裕民(1940-),男,浙江桐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雁塔题名研究李裕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为探究“雁塔题名”的历史缘由及其特殊含义,讨论了雁塔进士题名的起始时间、雁塔进士题名石刻、“雁塔题名”帖的...

雁塔题名研究_李裕民
第12卷 第2期2010年6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2 No.2June2010收稿日期:2010-04-02作者简介:李裕民(1940-),男,浙江桐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雁塔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名研究李裕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为探究“雁塔题名”的历史缘由及其特殊含义,讨论了雁塔进士题名的起始时间、雁塔进士题名石刻、“雁塔题名”帖的著录和今存“雁塔题名”残帖。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认为,雁塔进士题名应当起源于张莒,“雁塔题名”石刻和“雁塔题名”主要是唐代的游观题名,进士题名是极少的。关键词:长安学;大雁塔;雁塔题名;进士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0)02-0001-07  中国的古塔如林,西安大雁塔的名声之高、影响之大,却是其他古塔难以望其项背。论年代,它并不是最早的,论高度,它不是最高的,论规模,它也不是最大的;但是它的题名,特别是唐代的进士题名,使它成为知识精英最为向往的地方、文人墨客登临吟咏的最佳场所。中国之大,何处无题名,为什么唯有“雁塔题名”成为一个特殊的名词流传于世,千百年而不衰?它有什么特殊含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社会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只想讨论四点:(1)雁塔进士题名究竟始于何时?(2)雁塔进士题名石刻。(3)“雁塔题名”帖的著录。(4)今存“雁塔题名”残帖。其中大雁塔的题名,既有进士题名,也有游客的即兴题名,即游观题名,就数量而言,后者居多。本文侧重研究前者。一、雁塔进士题名始于何时  这里首先说明两点:(1)进士,早在大雁塔之前就出现了。唐代有记载说,隋大业年间就实行科举考试录取进士了,但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隋代中过进士的人,因此,此说尚有争议[1]。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已有进士科,这是公认的事实。而慈恩寺是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高宗当太子时为其母修建的,大雁塔则是永徽三年(652),玄奘自西域归,始于寺西建雁塔。其后毁,至长安中乃复更造,比唐初之进士科要晚30年。(2)新及第的全体进士上雁塔题名不是在大雁塔刚建成就去题写了,而是过了好几十年才出现的。它不是官方的规定,而是进士们自己约定俗成的举动。雁塔进士题名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以下3种说法。(一)张莒说韦绚撰的《刘公嘉话录》说:“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人,因为故事”[2]。元丰八年(1085),庞元英《文昌杂录》卷6也云:“《刘公嘉话录》:起自进士张莒于长安慈恩寺闲游,题其姓名于◆下,后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之于板,遂为故事。”按:张莒是柳宗元(773~819)的朋友,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说:“莒,长山人”。《刘公嘉话录》撰于大中十年(856),是记载刘禹锡(772~842)嘉话的。刘与柳宗元是至交,也应认识张莒,其说应当是可信的。孙甫(998~1057)《先友记》张莒条下注:“大历九年(774)进士”①。按:孙甫是研究唐史的专家,作过《唐史论断》,其说应该是可信的②。据此,雁塔进士题名应始于774年。然而元祐元年(1086),北宋张礼撰《游城南记》在记此事之后说:“按《登科记》有张台而无张莒,台以大中十三年(859)崔鉶下及第。”按:唐代《登科记》到宋已残缺不全,不能因为《登科记》中没有,而否认“张莒”其人,柳宗元自记朋友姓名还能错了?南宋董逌《广川书跋》卷7记此事,“张莒”作“张苔”,云“苔登科在天宝十三载(754)。”以张苔取代张莒,没有任何根据。(二)韦肇说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卷2:“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按:此书撰于天禧五年(1021)至天圣三年(1025)间。这一记载当来自唐代的柳玭《序训》,此书已佚,南宋董逌《广川书跋》卷7曾引用之,“柳氏《序训》又谓: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后进慕效之。……柳氏著书在中和三年(883)。”按:韦肇之子贯之(760~821),《旧唐书》卷158、页4173有传,贯之进士及第在建中四年(783)[3]。本传称他是“少举进士”,时年24岁。以其父韦肇及第比贯之早20年计,应在763年左右。时间比张莒略早。贯之之子名澳,而柳玭为澳之甥,所记韦肇事当来自韦澳。韦澳说自己祖父的事情,应当是有根据的。这一记载显然与张莒说不同,如何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有2种可能,一是后者说的只是韦澳个人题名,与题所有同年的姓名是两回事,不能算作题同年进士的起源。二是假定韦澳题的是所有同年人姓名,那么有可能其后几年并没有响应,直到张莒题后才成为惯例。而韦澳因为与其祖父相隔好几十年,只看到其祖父题过,又看到近年来每年都题,便以为是其祖父所开创的。(三)神龙(705~707)以来说此说出现最晚,却最为盛行。《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采用此说。最早记载的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3:“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闗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又云:“神龙已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或诗曰:曽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诗。”此书作于贞明五年(919)。上距神龙已二百多年,他是从哪里得到这一信息的呢?神龙存在近三年,共有三榜,到底始于哪一年,始于何人?它没有回答。宋董逌《广川书跋》卷7:“《封氏记》:神龙已来,杏园宴后,慈恩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纪之,他时有将相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过未及第时题名,则添前字,故李纻不加前字,到老恨焉,则题名自唐神龙初有之矣。”按:《封氏记》即封演作的《闻见记》,该书作于贞元二十年(804)。此书今存,查其书根本没有这一记载,显然是董氏将出处记错了,和上述引文一一对照,即可知应抄自《唐摭言》。值得注意的是《封氏闻见记》虽无上述记载,却有相关的说法,该书卷3云:“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以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良发起后进也。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姓名于旧纪末,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曽孙也,时初落第,两手奉《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唐代每次科举,有《登科记》记载此榜进士。和宋代《登科记》稍有不同的是,宋代每科取士好几百,故各科多单独编书,现在传世的有《绍兴十八年同年录》一卷、《宝祐四年登科录》一卷。唐代每科少则几人、十多人,多则三四十人,篇幅太小,无法成册,所以多在旧记后面续写,不知为什么,不是从唐初开始,而是“自神龙以来”,一直记到当前。封演是天宝末(755)中进士[4],上距神龙不过50年,所记亲身经历应该是完全可信的。大概此后各榜都照此办理,“自神龙以来”便深深刻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于是说到雁塔题名,跟着误以为也是“自神龙以来”,王定保据此记入《唐摭言》中。二、“雁塔题名”石刻  雁塔题名,都是用毛笔题写在塔壁上,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很简单,就是某年全部进士的姓名和他们的郡望③。在2李裕民:雁塔题名研究①②③《五百家注柳先生集》卷12。计有功《唐诗纪事》卷31所记“孙”作“韩”,当误。《太平广记》卷256引《嘉话录》:“唐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及第,题名于慈恩塔,谈元茂秉笔……题名皆以姓望”。《太平广记》卷278引《唐阙史》:“是岁慈恩寺题名,咸以族望……弘农杨戴、濮阳吴当”。一百多年时间内,它经历了3次磨难。第一次,是会昌三年(843)李德裕为相时,明令禁止进士集体上大雁塔题名,并将原有进士题名削除①。大中元年(847)又予恢复,直到天佑四年(907),应有几十年的题名。第二次,是唐末五代初。大雁塔,在唐高宗初建时为五层,坍塌后,长安中武则天重建,改为十层,到五代初,只剩下七层。这样,题名的存在情况就出现3种可能性:其一,假如进士题名在最上面的三层,那么题名全被毁了。其二,假如题名各层都有,则还残存大部分。其三,假如进士题名全在下七层,则大中以来的题名,此时全在。第三次,与前两次破坏不同,它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五代后唐长兴时,西京留守安重覇再修之。一说“五季寺废,惟雁塔岿然独存,有僧莲芳始葺新之,塔之内外,皆以涂暨,唐人题字不可复见。”②两者当是一回事,安重覇是领导人,僧莲芳是具体主持修建工程的负责人。把墙壁粉刷一新,外观看起来固然漂亮了,但唐人题字看不见了。这对当时文人来说,自然是个损失;但又是一件幸事,使它躲过了一场灾难,那就是北宋熙宁时(1068~1077)的大火,是富民康生不小心失的火,烧坏了大雁塔,墙壁表皮烧裂了,里面尚未坏。元丰年间再修大雁塔,一位“素工書法”的王正叔透过开裂的墙壁,看到了唐人题字,剗刮一番,抄得了几十条,不禁喜出望外,并把这一收获告诉了好友。重和元年(1118),樊察又将这消息告诉酷爱书法的同年柳瑊(1081~1136),正好重和第二年,柳瑊出任陕府西路转运判官,把五代时涂的墙泥去掉,请来书法家王正叔、名刻工李知常、李知本按照原样摹搨,“分十卷,刻于塔之西南隅”。樊察作序,柳瑊作跋。《柳公墓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讳瑊字伯玉,……好古博雅,于传记无不通达,遇古法书图画,至解衣辍食求之,尝登慈恩寺塔,顾见唐进士题名,人物风流,笔迹奇丽,慨然怀想,至徘徊其下不能去,遂捐槖金,命工刻石,属隠士王持第其岁月,厘为十卷,书出,一时贤士大夫争得之”③。这雁塔题名碑的摹本或拓本为十卷,则其石刻也应为十通。据现存雁塔题名帖完整的一卷估算,每通石碑长140厘米、宽19厘米。不久,又有人在四川据拓本刻石,放置“赤水縣廨”[5],这样,在宋、金时期,大江南北有了两套“雁塔题名”石刻。按说应该是双保险了,可惜的是,这仍然未能摆脱厄运,两处石刻都没有能保存下来。三、“雁塔题名”帖的著录  宋徽宗酷爱书画,他重用米芾当书画学博士,收罗各种古今著名书画,主编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书,又自创瘦金体。其时,金石书画的收藏、欣赏与研究,举国成风。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柳氏石刻一问世,自然引起了人们注意,纷纷捶拓,装裱成十卷“雁塔题名”帖,流传于世。不幸的是,没有几年,金兵南下,长安继开封后陷落,中原到处在打仗,人们落荒而逃,哪里还顾得上碑帖,经过这一场大动乱,能存留下来的“雁塔题名”帖就极其罕见了。到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宝刻类编》极简单的著录和一个两卷本的残帖。《宝刻类编》所著录的“雁塔题名帖”,凡14条:(1)颜真卿雁塔题名,京兆。《宝刻类编》卷2、页22。(2)傅岩,吏部掌选雁塔题名并诗,开元八年(720)二月八日题,京兆。《宝刻类编》卷3。(3)崔羣雁塔题名二:贞元八年(792)十二月二十三日题,元和二年六月十四题。京兆。《宝刻类编》卷4。(4)贺兰皎雁塔题名,元和元年(806)六月十八日,京兆。《宝刻类编》卷5。(5)张元佐雁塔题名,元和十三年(818)五月十二日题。京兆。《宝刻类编》卷5。(6)崔罕雁塔题名,元和十五年(820)六月六日题。京兆。《宝刻类编》卷5。(7)杨汉公,起居舍人、刺史雁塔题名,宝历二年(826)五月二十日独登。京兆。《宝刻类编》卷5。3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12卷 第2期①②③王定保《唐摭言》卷3:“于是向之题名,各尽削去,盖赞皇公不由科第,故设法以排之,洎公失意,悉复旧态”。樊察《本碑序》。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45《宋故左中奉大夫致仕柳公墓铭》。(8)许塘雁塔题名,太和六年(832)五月十八日题。《宝刻类编》卷5。(9)陈宽雁塔题名,太和八年(834)九月十日题。京兆。《宝刻类编》卷5。(10)韦琯雁塔题名,◆昌二年(842)六月二十七日书。京兆。《宝刻类编》卷5。(11)李峤雁塔题名。京兆。《宝刻类编》卷7。(12)荆叔雁塔题名并诗,京兆。《宝刻类编》卷7。(13)许玫雁塔题名并诗。京兆。《宝刻类编》卷7。民按:许玫,大和元年(827)进士《登科记考》页739。此为诗作。(14)傅严,吏部掌选雁塔题名。京兆。《宝刻类编》卷7。民按:卷3有“傅岩,吏部掌选”,当为一人,但彼为诗,此为题名,略有不同,严与岩之繁体字形近,必有一误。以上14条题名,可分为3类:第一,肯定不是进士题名者:属诗作的有3条((2)、(12)、(13)),属独登者1条((7)),按:杨汉公,元和八年(813)进士[3]。此题名作于中举后13年。以上都是游观题名。第1条提到的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进士[3],时代在会昌以前者。第14条傅严是吏部掌選,而非新及第之进士。以上6条都不属于进士题名。第二,目前无法考证者:凡6条,其中((4)、(5)、(6)、(8)、(10)),《登科记考》无其人,难于确定其是否进士。第11条李嶠,虽知其为进士,但不详何年[3]。而题名也无年月。有待将来新材料的发现再讨论。第三,有2条需作具体讨论的:第3条提到崔羣的有两条题名,其中“元和二年六月十四題”远在其中进士以后,必非进士题名。而貞元八年(792)正是其登第之年[3],只是“十二月二十三日”不是放榜的时候,一般考试时间在春天,如白居易《送侯權秀才序》云:“貞元十五年予與侯生俱為宣城守所貢,明年春予中春官第”[6]。第9条提到的陳宽是太和八年(834)状元[3],与其题名年份相同,只是九月十日亦非放榜时间,这两条恐怕都不是进士题名,除非将来找到这两年放榜时间有更动,正好与题名时间相同。总之,14条中目前还没有1条足以证明是进士题名。以上14条中,有1条可能见于今存残帖外,其余在今残卷中都不见影踪。看来,《宝刻类编》所见的帖是完整的。关于《宝刻类编》编写的时间,可根据其所提及的地名作判断。筠州,宝庆元年(1225)十一月癸亥改为瑞州[7],而此书卷7“姚貞玉新置大江浮橋記”已称“瑞”,则必作于理宗宝庆元年(1225)十一月后,又温州,咸淳元年改瑞安府[7],而卷7“陶從心朱巨海濤志”下仍称溫,则必在度宗以前。忠州,咸淳元年改为咸淳府[8],而卷8“杜光庭仙都观石函取经记”条仍称“忠”。成州,绍定元年(1228)二月二十三日,改为同庆府[9],而卷1“仇靖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仍称“成”。果州,宝庆三年(1227),改为顺庆府[7],而卷5“韋士衡程尊師太虚觧形碣”仍作“果”,则《宝刻类编》应作于宝庆二年(1226)。可见,直到南宋晚期宝庆二年(1226)年,完整的“雁塔題名帖”10卷尚存于世。四、今存“雁塔题名”残帖  今存“雁塔题名”残帖凡二,其一为故宫博物院藏雁塔题名帖残卷,存5行29字。“左拾遗裴休、试大理评事柳乘、乡贡进士柳槃,大和四年十月十二日同登。”此仅见罗福颐之文[10],未见影印件。从内容来看,属游观题名。其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的残帖长卷,罗小红为我提供了复印件,予细审,实为4卷,凡44条①。罗福颐作过一些介绍,但所录尚有误,图版不全,今重作研究。(一)第1卷,是完整的。长140厘米、宽19厘米。首题1行9字:“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卷”,下缺“第某”二字。内容凡21条:(1)王璠、姚向,元和二年正月五日(2)李存诚、李存範、卢同,元和九年十一月题。(3)二月卅日。(4)前进士韦嘏、前进士李景、前进士韦磻,元和十年五月十四日。4李裕民:雁塔题名研究①此外,尚有“雁塔题名”帖第四卷残卷,存“颜真卿、杜甫”5字。罗福颐云:“此见于翁方纲跋所引涿州冯文敏(诠)快雪堂题跋”。此件已佚,故本文不作研究。(5)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何处不伤心。(6)景胤、汉公、简休、又新,元和八年四月十六日(7)秘书省校书郎孟简、进士孟郊、进士崔玄亮、进士崔寅亮、进士崔纯亮,贞元九年正月五日。(8)薛囗、薛涛、薛绾、薛尤、薛潢、薛澡。年月日在上方。(9)李古(左从山)、李公锐、刘公囗、囗有、牛季囗,开成元年三月三日同游。(10)五人:郑知章、董季之、董居中、董从直、郑武,元和十年囗月十七日同登。更上,从此第三层西北梁上见颜鲁公任校书时手扎题名,居中。(11)元奥、柳台、元郜、柳稼,大中四年五月廿七日同游。(12)叁人,弘真、中规、宣耀,元和十一年八月廿二日同游。(13)孚(季?)卿、无为、芸卿、知远,大中二年七月廿一日。(14)侍御史令狐绪、右拾遗令狐綯、前进士蔡京、前进士令狐纬、前进士李商隐,大和九年四月一日。民按:令狐纬下,罗福颐有“改名囗”。(15)开成四年八月廿九日,令狐缙囗(左从水)囗(似为题字)前字。(16)后十六年,与缄、绚同登,忽见前题,黯然凄怆,时方忝职禁署,大中四年二月廿三日。(17)韦许、韦旷、韦映、韦绚、韦旭,大和四年八月十二日同登。(18)前周至县尉裴彦章、进士裴茂章、进士裴虞章、进士裴含章、前进士郑囗,大和三年四月廿五日。(19)王绛、吕凭、杨挺、王汴,贞元十年二月廿七日题。(20)李珪、崔础、崔碣、卫洙、郑宪,大和六年八月廿九日同登。(21)右拾遗魏謩。卷末题2行16字:“宣和庚子岁十月旦,大名柳瑊模勒上石。”首行下有两方小印,字不清。第1条下有4方印:(1)笙渔秘玩。(2)歙鲍固叔审定。(3)鲍氏秘藏。(4)最后另一方,字难辨清。第4条下有2方印:(1)笙渔秘玩。(2)字不清。第20条下有2方印:(1)囗囗珍藏。(2)洪囗囗珍藏印。第17条前空1行,似有2残字。此卷是完整的,当时刻石应是按同一规格刻的,因此,此卷可作为判断其他各卷的标准,即其长度为140厘米,上标“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卷”,末标“宣和庚子岁十月旦,大名柳瑊模勒上石。”由此可以断定其后长卷不是1卷,而是3卷,只是稍有残缺而已。(二)第2卷,长129厘米,卷末题2行16字:“宣和庚子岁十月旦,大名柳瑊模勒上石。”知此卷卷尾完整,卷首有缺,依上例,约缺11厘米。其首应有题:“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卷第囗”,内容约缺2或3条。今存11条。(1)周辅、礼用、谨独,咸通四年八月七日同登。德庄有期不至。(2)吴发、许备、韩兹(左从金)、韩玫,大中二年七月囗日同登。(3)穜(下空一格)、敬玄、友略,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十二日。(4)大受、东卿、知退、静叔,元和五年六月十八日。(5)贞元廿年六月二日。(6)刘偃、裴贾、裴婴、裴通、裴鋗、裴冷(右从员)、郑谟。(7)贞元五年二月八日登。(8)卢僓、卢拱、李渭、陈谌、陈元师、韦公辅。(9)殿中侍御史李佚、试囗卫兵曹崔师仲、前进士舒元舆、前进士裴廙、前进士刘。(10)陇西李易简、琅邪王玄明、范阳卢定[辞],元和十年三月十四日同游。(11)钧卿、敬符、正求,大和八七三。卷前有2印:1、梅花书屋珍藏。2、王氏珍藏书画印。第2条下2印,1、长方,字不清。2、正方,为“囗囗囗玩”。(三)第9卷,首题:“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卷第九”。长213厘米,缺卷尾,约缺27厘米。题下另行5字:“从下第四级”。下有一方印:享囗囗印。今存5条。(1)赵郡李房、彭城刘钧、范阳张叔超,贞元二5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12卷 第2期囗二月廿九日。(2)琅邪王文长、杜陵龙公範、琅邪王公辅、范阳卢公替、荀参冯液,贞元二年二月三日。(3)郑蕴、于敖。(4)李倜、郑楚材、崔休甫、崔士著、崔婴甫、崔佑甫、崔遂良。(5)囗囗侍御史郑囗、监察御史里行李司、试大理评事库汗勣、试大理寺主簿刘沪,贞元廿一年二月九日。(四)第4卷,卷首及卷尾均有缺。残长114厘米,约缺26厘米。第1条前有裂缝,上下边线比上卷细,当为另一卷。今存7条。(1)囗囗囗冯湮、前进士胡囗、前进士褚承裕、前进士张卫囗、前进士陈嘏、前进士囗复、前进士裴思开,开成五年五月廿日同登。民按:前空3格,原应有字,已脱,故宋人未临摹。(2)孔温质、元充,大中二年五月廿八日到此避暑。(3)囗囗祥之、河东洁己,会[昌]囗年六月廿六日同来。(4)郑继、李综、史质,八年三月四日同登。(5)卢允升、郑囗容、卢允臧、囗和勖、囗(疑郑字)囗囗、囗淙、郑溶、郑沔、郑沆、郑液,元和二年四月廿三日同游。民按:另有一纸同上条,字略大,疑为不同摹刻本。但为何有此不同之本,颇难索解。(6)韦曾(右从羽)、裴琨、韦翃,贞三二月十日。(7)贺兰諴,前都水使者。贺兰諶,前偃师尉。贺兰俨,京兆府进士。[贺]兰颂,永阳县主簿。[贺]兰愿,乡贡进士。[贺]兰宪,前乡贡进士。[贺]兰总,吏部常选。[贺]兰憩,年十二,未有(下缺)。卷末行左下角有4方印:其中一方为“洪囗囗囗珍藏印”。另3方字迹不清。以上3卷,凡缺64厘米,所缺总共不到半卷。换言之,这4卷,虽有残损,并不严重,实际上有3卷半多。考古所藏的4卷,从内容看,大致可分3类,第一类是属于游观题名的,有如下32条:(1)称“同游”者5条,如“陇西李易简、琅邪王玄明、范阳卢定辞,元和十年三月十四日同游。”(2)称“同登”或“登”者9条,如“韦许、韦旷、韦映、卫洙、郑宪。大和六年八月廿旧日同登。”(3)称“同来”者1条,“祥之、河东洁己,会[昌]囗年六月廿六日同来”。(4)称“避暑”者1条,“孔温质、元充,大中二年五月廿八日到此避暑”。(5)诗1条,详后。(6)身份非进士出身者,其中单称“进士”(即乡贡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而未被录取者)或兼有称“乡贡明经”者2条(已见于上面的2条不计)。(7)仅署名而无姓者4条(已见于上面的3条不计)。如“大受、东卿、知退、静叔,元年五年六月八日”。(8)署官衔者5条(已见于上面的3条不计),如“右拾遗魏谟,大和九年九月”。(9)署前进士者2条(已见于上面的3条不计),如“前进士韦嘏、前进士李景、前进士韦磻,元和十年五月十四日”。称前进士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在未考上进士前题名时只能称进士,中举后再见到过去的题词时,可在姓名前加一“前”字,表示其身份变了。二是考中以后自己的题词,都可以署前进士。唯独张榜时,除年月日外,就是具体的名单(姓名和郡望),每个人都是正式录取的进士,没有必要在每个人名前都加“前进士”三字。宋代的进士题名碑系仿唐而作,在姓名前都不加前进士,可资佐证。(10)该年无科举者1条,如“贞元廿年六月二日”。(11)题款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1条,三人姓名后署“贞三二月十日”,“贞三”当为贞元三年之简称,进士题名不可能轻率地用简称。第二类是有可能是雁塔进士题名的,凡2条。(1)琅邪王文长、杜陵龙公范、琅邪王公辅、范阳卢公替、荀参冯液,贞元二年二月三日。(2)赵郡李房、彭城刘钧、范阳张叔超,贞元囗囗二月廿九日。这2条有时间、姓名和族望,符合进士题名的基本条件,只是缺乏证明他们确实是该年进士的旁证,难于下结论。第三类,尚待考证的9条。其中有时间、姓名而无族望者4条,如王绛、吕凭、冯挺、王汴,贞元十年二月廿七日只有姓名而无时间、族望者5条,如李倜、郑楚材、崔休甫、崔士著、崔婴甫、崔佑甫、崔遂良。最后,6李裕民:雁塔题名研究需要特别加以研究的,是第一类中的一首诗,内容如下:“汉国囗囗囗,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何处不伤心。”南宋有以下4条材料记录此诗。(1)乾道间,计有功《唐诗纪事》卷80:“雁塔诗云: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何处不伤心。傍书云:̀荆叔偶题'。不知何人也。”(2)庆元五年至嘉泰元年(1199~1201),宋洪迈《容斋五笔》卷7“盛衰不可常”条:“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絶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髙逺,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3)宋洪迈《万首唐人絶句》卷21:《题慈恩塔》荆叔:“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4)《宝刻类编》卷7:“荆叔,雁塔题名并诗,京兆。”帖中第一句有3个字已无法看清,与下述3条对比,知应为“山河在”三字。此诗与材料1全同,与材料2差2个字,后者“树”作“木”,“何”作“无”。与材料3只差一个字,而材料2、3都是洪迈所作,知其引述时有小误。观诗之字体甚小而端劲,与材料2所说同。显然,帖之诗与《宝刻类编》所见是一回事,《宝刻类编》说“荆叔,雁塔題名并詩。”根据题名的内容,从材料1知是“荆叔偶題”4字。但今帖本已不见此4字。南宋时,长安归金所有,计有功等人只能看到“雁塔题名”帖。他们所见帖有荆叔的題名及全诗,今本帖却没有題名、而且诗的内容有缺,可以肯定它不是北宋原拓。考《游城南記》续注曰:“正大迁徙,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塔之东西两龛,唐禇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这说明在金灭亡之时,雁塔题名碑尚在,受战乱影响,其字迹难免会受损,今帖当是金、元之际石刻受损后所拓。五、结 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断定,“雁塔题名”石刻和“雁塔题名”帖,主要是唐代的游观题名,进士题名是极少的。这充分证明宋人相关记载是准确的,南宋末,髙似孫《纬略》卷5:“塔屡遭火,◆石遗字犹有存者,故裒其余字,镌之石,凡十卷,进士题名仅存数处,余皆唐贤游观留题耳。”这表明南宋晚期,“雁塔题名”帖十卷本尚存于世,而其中的进士题名仅数处而已。参考文献:[1] 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李 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3]徐 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4]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王象之.輿地碑记目[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6]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7]脱 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8]曹学佺.蜀中广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9]李之亮.宋史全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罗福颐.雁塔题名帖介绍[J].文物,1961,12(8):23-25.StudyofYantaNamingLIYu-min(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China)Abstract:InordertofindoutthehistoricalreasonsandimplicationforYantaNaming,theauthorexploredtheoriginaltimeofYantaNaming,storeinscriptionandotherremainsoftheinscriptionbythescholar.TheresearchfindsthatthescholarnamingofYantashouldbeoriginatedfromZHANGJu,mostofthisinscripationswerefromtouristsanditwasrarelydonebyscholars.Keywords:ChanganLearning;Dayanta;YantaNaming;scholar7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12卷 第2期
本文档为【雁塔题名研究_李裕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05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04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