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举报
开通vip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人工环境的类型2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人工环境的类型2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食物链的类型3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次级生产的作用5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生态系统特点:1具有生命性。2具有地区性。3具有演替性。4具有动态平衡性。5具有开放性。按人为干预程度划分1自然生态系统2驯化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创造,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数量)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方向和转化效率)能够保持较高的自由能和较低的熵值。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称初级生产总初级生产力(pg)指在一定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次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它有机体,利用初级产品进行物质生产,能量积累的过程。十分之一定律:次级生产者转化初级生产的产品过程,大约只有10%专化为次级产品的能量食物链: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能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的营养序列。类型: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法及食性不同,可划分为1捕食食物链(草牧或活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生态金字塔可分1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能量金字塔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1植物一草食动物一食肉动物2各营养级中的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排泄物和残留体进入腐生食物链,在分解者作用下,被还原为CO2H2O和无机物质。3各营养级生物有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都要呼吸消耗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消散于环境。特点!进出的平衡性2不可逆转性(单向、非循环)3耗损性“十分之一定律”著名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在5-20%之间,平均10%大约有10%勺能量转变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其余90%消耗于采食者的选择浪费,排泄和呼吸消耗,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根据“十分之一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改善食物结构,多吃肉、奶、蛋,就必须注意维持一定的人地比例和努力提高初级生产和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否则,在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转化效率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缩短食物链,以素食为主。物质循环的特点:1可循环往复利用2物质流和能量流密不可3生物在循环中占有特殊地位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水循环中的主要问题是:1,地区间分布不均匀2.过度开采,形成“地下漏斗3.水资源污染。碳循环中的突出问题:产生“温室效应”磷循环中的问题是:1.全世界磷的贮量有限,磷是不可代替资源。2大量使用打破原有平衡,带来环境问题环境: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周围的影响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力量、物理条件(光、热、水、土、气)及其它有机体的总和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总和。生境:指生物有机体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环境总和。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上限达海平面以上10Km以上的高度,下限达海平面以下12Km深处。植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分阳性、阴性、耐阴植物。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可分酸土、碱土和中性植物。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和最大最的界限,限存在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两限之间称耐性范围。限制因子的应用1某地适种作物的确定2原有生态条件的改造3确定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4指示植物的利用。生物的生态适应1生态型(分气候、土壤、生物生态型)2生活型生态位: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内禀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不变的年龄分布时,这时的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率,也称做生物潜能。指数增长常见于细菌,浮游生物,某此昆虫及一个生杂草。种群波动的情况1非周期性的波动;2周期性的波动。原因: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生态对策: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r对策:体积小、数量多、寿命短、存活率低,但繁殖率高,具较大的扩散能力(昆虫、杂草、细菌及一年生短命植物)k对策(多年生种子植物,乔木,脊椎动物)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固氮细菌)生物种间的他感效应: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能在生物体间传递信息,并导致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又称克生作用。农业生产中对种间关系的利用:1利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互容关系,实行间作套种、人工混合林的建立。2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关系3利用种群间的捕食与寄生、竞争等负相互关系,生物防虫防草。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的成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作物分布)3时间结构群落的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较相邻群落增大的现象。原因: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较复杂,异质和多变、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条件。原生演替:指在没有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逆行演替: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总是由简单、不稳定和生产力低向复杂、较稳定和生产力高的方向发展,但在某些外力作用下,群落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发生逆行演替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顶极群落。顶极群落的特征:1它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相对稳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4顶极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存在下去。群落演替理论在农业生产上应用:1对撩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3人工模拟群落演替进展,促进植被的建立和恢复4建立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维持着某种协调状态。生态平衡失调: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承受力或阈限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以至消失。结构上的标志:1一级结构缺损2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上的标志:1能量流动受阻2物质循环中断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病虫害)2人为原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工业“三废”)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农业生物系统2生态环境系统3人工调控系统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过程?太阳能不能直接为人类或动物直接利用,必须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食物链转化利用,农产品中70%左右的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产品只有通过其它动物,转化为肉、奶、蛋产品供人类利用,畜禽也只能利用第一生产中的一部分,其余除呼吸代谢消耗外,随粪尿排出体外,人类又以施肥等方式将这部分归还土壤,满足土壤微生物对能量需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以草牧食物链为主。2.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短。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开放性强。5.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具有双通道特征。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1.选育高光合强度品种。,2.改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3.改革种植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97134050_2,适长光能利用时间。4.增加辅助能投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1.目标性产出。2.非目标性产出。扩大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固定和转化效率。2.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农业发胀方向,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建立多层次的能量转化结构,减少能量无效损失,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辅助能的投入,提高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开放性。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高效性。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自我调节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1.农畜产品输出。2.反硝化作用输出。3.挥发损失处处。4.淋溶损失输出。5.水土流失的输出。6.燃烧作物秸秆和畜粪损失输出。论述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及保持农田养分平衡途径:1.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①作物秸秆无谓焚烧未能正常还田,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原因之一。②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养分流失,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又一重要原因。③豆科作物、豆科绿肥、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也是英献给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原因之一。④农田营养物质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⑤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区域间差异悬殊,基本趋势是发达地区较好,边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差。2.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①嘉庆各类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第一生产力,以生产富集更多的物质,同时还应合理安排种植归还率高的作物类型,扩大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绿肥种植面积,实行合理轮作稻茬。②积极强化牧业,扩大有机物质的生产转化。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④妥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匮乏的状况。农业资源按其来源的分类:1.自然资源。2.社会资源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更性分类:1.可更新资源。2.布可更新资源。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我国资源绝对量丰富,但资源人均占有量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资源的另一特点是,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及环境污染等,珍惜一切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合理经济,高效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尽可能持久和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形成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利用模式。我国农业环境问题:1.森林资源破坏。2.草场资源退化。3.土壤沙漠化加剧。4.水土流失严重。5.旱涝灾害频繁。6.工业“三废”污染。7.化肥、农业及农业废弃物污染。8.乡镇企业污染。农业环境保护的途径:1.建立环境立法,是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2.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3.以农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理性的标志:1.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应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消除不利影响,尽可能地把资源的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能保持资源的永续作用。2•合理的生态结构必须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表现为①保持系统输入与输出平衡。②系统中农、林、牧、畐V、渔比例合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③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比例合理,配置得当,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嫩光量转化渠道畅通,达到供求平衡。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还应具有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应能保证获得最高的系统产量和优质多样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多种需求。总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农、林、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通过能量、物质的不断交换、转化和循环,彼此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蛋白食品,改善人们食物组成。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4.增加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1.反馈机制2.适应机制3.生态系统水平的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1.个体水平的调控。2.群体水平的调控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的调控。4.系统输出的调控。5.生物环境的调控。6.区域系统水平调控。外部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调控:1.商品交换系统的调控作用2.工业、交通及信息系统的调控作用3.科学技术系统的调控作用。/4.经营管理的调控作用。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农业生态工程: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建设,即形成农业生态工程。中国生态农业和概念、目标及特点是什么?中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及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它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为目的,具有整体性、多目标、多功能、多组分、多层次、良性循环、资源再生、协调发展、建具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目标:生态农业的机泵目标是使农业成为具有前大自然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最佳组合和最佳效益。生态农业的特点:1.立足全部土地,实行大农业。2.现代科学技术与我国传统经验相结合。3.专业化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4.自然调节与人工调节相结合。5.生态农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生产的稳定性。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2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5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7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8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9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10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11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12内禀生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值速度,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13广义捕食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14逻辑斯蒂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增长呈现“S”型增长。15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16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17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18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19生态位宽度也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就是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20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21环境是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2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24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5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2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转化固定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使生物成员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27耗散作用利用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等不断的交换,使趋向无序和混乱状态的系统变为有序和稳定的状态叫~。28初级生产力(量)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初级生产积累的能量或者干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力(量)。29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30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31能值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32生态阀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临界值),称为~。33生态系统健康指生态系统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上与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么它们是健康的)3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35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化石燃料、电力、化肥、农药、资金、技术、信息等。36可更新资源亦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以衰退、减少甚至灭绝。37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38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畐V、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39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的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40媒质即“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媒质;某些波状运动(如声波、光波等)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又称介体。用于间接有机电合成的氧化还原体系。41基底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42中国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一种经济而高效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能较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现状和经济技术水平,做到资源节约、物质循环再生利用、高效低耗、整体优化设计管理,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二、问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农业生态学更多的要涉及社会、经济与技术问题,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例如:从自然生态观点看,森林、草原等是最美观和合理的生物植被,破坏这些植被就意味着生态平衡的破坏;但从农业发展角度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通过“刀耕火种”毁掉森林、草原,开发为农田,并逐步增加人工投入以提高其生产力。因此,从农业生态观点看,这种“生态平衡破坏”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并非绝对的不合理,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出人类的进步。223、系统的基本特点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方面)、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组分(环境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5、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结构:a物种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生物种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b时空~: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具有水平空间的镶嵌性,垂直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发展演替特征。c营养~:生态系统中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功能:a能量流动: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沿生产者到消费者到分解者单向流动。b物质循环: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c信息传递:物理,化学,营养,行为信息的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结构:a组分~:指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b时空~: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垂直结构是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时间结构是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c营养~功能:a能量流:可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利用太阳能形成能量流,也可利用煤炭石油人力等形成一些辅助能量流。b物质流:既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c信息流:有自然信息网,并且利用人类社会的信息网。d价值流:价值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转换成不同的形式,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组分间转移。6、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从概念、组成、结构、功能四方面说。(见前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前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占据主要地位的生物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并且增加了最为重要的调节者和主题消费者人类;后者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组分和人工环境组分。7、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分为均匀型(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随机型(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的影响:既相互独立)和成群型(即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既不随机,也不均匀,而是形成密集的斑块),在成群分布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粗密度与生态密度的差异粗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则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如在干旱的冬季,由于水位下降小鱼密度从整体上来说是下降的,使鱼集中在越来越小的水体中,所以这种鱼的生态密度又是上升的。9、出生率与死亡率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概念:出生率是种群增加固有能力的表述,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使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表示。死亡率描述了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群内个体衰减的数量。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化则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种群数量的增长是靠繁殖,而种群数量的减少则是由于个体死亡的结果。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为增长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百分数。换句话说,种群的数量大小是由增长率来调节的。当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则增长率为正,种群的数量增长;当死亡率超过出生率,则增长率为负,种群数量减少;而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平衡时,则增长率接近于零,种群数量就保持相对稳定状态。10、种群增长的几种模型种群增长一般有三种典型类型:1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Nt=Nt-1*人)。2指数型增长(在无限环境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等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Nt=No*ert)。3逻辑斯谛(s型)(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Nt=K/(1+ea-rt))增长。11、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类型种群增长、季节消长、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的暴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生态入侵1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及调节措施原因:1非密度制约:即与种群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食物等的影响)2密度制约:由于种群内各个体自身的关系,其密度的变化影响着种群数量的波动。密度制约的原因:a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b对于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心理抑制起着重要作用;c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d致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它们随着被感染生物或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调节:1密度调节: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包括:A种间调节: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调节种群密度的因素只能是密度制约因素,且调节种群密度的因素始终是竞争,包括竞争食物、竞争生存空间及捕食者和寄生者的竞争。B食物调节:捕食和被食、寄生生物和宿主、食草动物和植物与食物有密切的联系。C营养恢复学说:该学说用于解释寒漠带旅鼠的周期性数量波动2非密度调节:主要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气候因子、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等常常是(但不始终)按非密度制约方式发挥作用。3种内自动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内源性调节方式。内源性自动调节有三个共同的理论特征:a强调种群内个体间的异质性对种群的作用;b强调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性成熟、迁入迁出等特征和参数是密度制约的;c强调种群的自动调节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据理论特征,种内自动调节可分为①行为调节:指种群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关系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种内调节方式②生理调节: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致使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在动物方面表现为内分泌调节③遗传调节: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改变而得以调节的过程。13、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区分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①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②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③原始协作(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负相互作用:包括①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②捕食: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广义的捕食是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③寄生:寄生与捕食作用相似,寄生物以寄主身体为定居空间,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④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主要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负相互作用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率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有害,从生态角度看,负相互作用能增加自然选择能力,有利于新的适应性状的发展。14、举例说明种群间正负相互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至少各两个)正相互作用:1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的根瘤是典型的互利共生的例子。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共生形成菌根,菌根包括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前者是菌丝在根表面或在根表皮层细胞进行繁殖。真菌与根形成“有机体”能增加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同时植物也为真菌提供了光和作用的某些产物。2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等附生在树皮上。在热带森林中还有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这些附生植物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如光、空间),但对被附生种群则无多大影响。3寄居蟹和某些腔肠动物的共生关系即为原始协作,腔肠动物附着在寄居蟹背上,当寄居蟹在海底爬行时,扩大了腔肠动物的觅食范围,同时,腔肠动物的刺细胞又对蟹起着伪装和保护作用。负相互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家畜家禽对饲料、饲草的竞争,农作物对水、肥和阳光的竞争,间作套种需求相同的作物之间的竞争,水生生物对水体中养分和溶解氧的竞争都是普遍存在的;农田中,猫头鹰多以鹌鹑卫士,当鹌鹑变少时,猫头鹰即转化为吃口齿齿类动物;列当、菟丝子为全寄生;胡桃不能和苹果种在一起,因胡桃叶能分泌大量胡桃醌对苹果其毒害作用,胡桃树周围也不能播种番茄、马铃薯;苹果树旁边不要种玉米,因为玉米对苹果根的分布也产生不利的作用。15、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级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16、群落中(生物种类)种群的数量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A多度: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B密度:直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C盖度:有两种表示,即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投影面积,它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和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着生面积)°D频度:指群落中某些植物出现在样方内的频率。E高度:是测量植物体长的一个指标。F体积:是植物所占空间大小的量度。G重量:指群落中生物有机部分重量的量度。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A优势度:是不同群落研究中确定优势种的定量指标。B重要值: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C综合数量指标3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A香农-威纳指数B辛普森指数17、群落的水平与垂直结构在自然生物群落与农业生物群落中的表现及其形式垂直结构:在自然生物群落中: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和地面(或水面)以下不同深度分层排列,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即形成了群落的成层现象,保证了群落中各物种在单位空间中更能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生活型决定了该物种处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陆生植物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垂直排列的结果。水生生物则在水面以下的不同深度形成物种的分层排列。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食物和氧浓度的质量分数等。动物的分层结构主要取决于它们对于生境、食物、巢穴的选择。在自然界中,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为人类合理处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在农业生产中,我国发展了多种农作物间作,建立了如橡胶、茶、草本植物人工复合群落,在淡水养殖上,据鱼的生活习性,实行同塘或同池分层放养,增加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水平结构:在自然生物群落中,规则性是十分罕见的,随机分布尤其是趋向完全成群的分布情况则较常见。如在森林群落中,林下阴暗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的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则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在形成郁闭植被的草原群落中,禾本科密草丛中有与其伴生的少数其他植物,海洋浮游动物以及鱼类可以高度的聚生成群,这些都可称为小群落。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副渔以及各业内部的面积比列及其格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物种,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18、如何理解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导致竞争,除非资源供应不足。事实上,生态位重叠和竞争之间经常可能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广泛的重叠实际上可能与减低竞争相关联。在群落的同一生境中,某物种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生态位完全孤立开来,生态位之间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这表明一部分资源和空间是被共同利用的,在这一重叠部分,必然发生生态位间的竞争和排斥作用,根据种的竞争力的强弱,形成全面的实际生态位。19、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生态位与生物的生态适应相联系,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及生物群落中的种间竞争现象密切关联。生态位理论表明:第一:在同一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第二: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营养或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第三:群落是一个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物种的生态位之间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只有生态位上差异较大的物种,竞争才叫缓和,物种之间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应从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例如:利用不同作物种间在形态上、生态习性上、生理特征上和实践上的差异性,通过间套复种组建合理的作物复合群体;在水域进行立体养殖;利用林果冠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培育食用菌等,都可以大大提高生态位的利用率。同时,人们应努力去除农田中的病、虫、草以及水体中的有害生物等,以控制其对生态位的争夺,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群落演替经历那几个阶段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都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和顶级期三个阶段。21、群落演替主要原因是什么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外因演替和内因演替。外因演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应起的生物群落演替。可分为气候性外因演替、土壤性外因演替、生物性外因演替、人为演替。内因演替:在生物群落里,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群落演替,称为~。22、以原生旱生和次生森林采伐演替为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确定原生演替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是: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木本群落阶段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森林的采伐演替现以云杉林采伐后,从采伐迹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为例加以说明:1采伐迹地阶段2阔叶树种阶段3云杉定居阶段4云杉恢复阶段23、顶级群落在理论上具有哪些特点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先存量上下波动不大;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24、顶级群落理论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利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农田撂荒后产生的自然演替结果,又是对人们是有利的,有时则是相反的。人们根据群落的演替规律,控制群落停留在演替的某一阶段,并加以培育,将成为理想的高产优质群落类型。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农田一年生作物群落一旦失去人类干预,就会发生演替,向灌、草或其他群落发展。因此,需要辅助能和外来养分的供给阻止农田的演替。建立多功能的混交群落可以弥补农田群落结构单一所带来的弊端,又可能减少辅助能的使用。3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在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应重视一些藻类和草本植物的先锋作用。待环境条假改善后,逐步引入树木以稳定和控制环境。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自然顶级群落的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具有高效的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人类可以模仿自然建立顶级群落。5农田杂草防除:在农田中形成自身的演替过程,了解这些杂草的不同演替规律,采用与之相对应的人工的、化学的、生物的和轮作等农业技术,阻止和破坏杂草天然演替的发生,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杂草危害的目的。25、生态因子的类型:大类上是三类任何自然环境中的生态银子都可分别归结为气候、土壤和生物三大类生态因子之中。26、温度、水分、土壤的生态作用温度:温度是太阳辐射热效应的结果,温度节律性变化的原因是由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带的温度及其变化对动植物的形态发生具有深刻影响;温度及其变化对生物的分布特征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气候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多,反之,寒冷地区生物种类较少,植物也不例外;温度影响着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每升高10度可使生物反应速率增加2~3倍,这叫范特贺夫定律。当然,生物的发育速率不是取决于环境温度,而是取决于生物的体温。水分:水是所有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物质。1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2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3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土壤:主要表现在土壤自身、土壤化学(如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等)、土壤物理特性等对土壤生物区系及其分布的影响。1土壤自然体的生态作用:a土壤是许多生物栖息的场所b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2土壤化学物质的生态作用:a土壤pH值的生态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的代谢,通过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和微生物的活动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寄主和寄主生物对pH值的不同反应,对植物病害加以控制。b土壤有机质的生态作用: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状况c土壤矿质元素的生态作用;3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生态作用:a土壤温度b土壤水分c土壤空气。2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生态因子作用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型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导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5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28、在生物的生态作用中,关注森林、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二选一森林:森林是生物圈内最大的初级生产者。作用: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农田生物:农田所有生物组成一个复杂的农田生物系统,对无机环境产生影响。作用: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4对净化环境的作用。29、生物因素作用的一般特点1生物因素对某个物种的影响,只涉及到种群中某些个体,只在很少情况下,才会出现一个地区种群的全部个体被某种生物取食一空的现象。2生物因素对于生物种群影响的程度通常与种群的密度有关。3生物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4生物因素一般仅直接涉及到两个物种或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物种之间的关系。30、生态型的类型1气候生态型:这是依据植物对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不同适应而形成的。2土壤生态型: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物条件下也会分化形成不同的生态型。31、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基本形式:三种1日光能:由太阳放射出来的光谱电磁波所组成,当其未到达地表面时,可视为是一种潜能,到达物体表面后即开始做功而成为动能。2生物化学能:是储存在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潜在能量。3热能:是一种广泛见于不同能量做功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32、食物链的类型按食物链的始端和生物成员取食的方式分为三种,1捕食食物链:也叫草牧食物链,这种食物链起始于植物,经过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这样一条以活的有机体为能量来源的食物链类型;2腐食食物链:也叫残屑食物链,是指以死亡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能量来源,在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参与下,经腐烂、分解将其还原为无机物并从中取得能量的食物链类型。3寄生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能量来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33、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内涵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一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被传递,在不同的形式中被转化,但数量上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一能量衰变定律: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都是能量从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的衰变过程,而且是不可逆的过程。由于总有一些能量在转化过程中要变为不可利用的热能,所以任何能量的转化都不可能达到100%勺有效。34、林德曼效率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大致为1/10,其余9/10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以及呼吸排泄等被消耗了。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定律:1摄食效率(林德曼小路):该营养级摄食量与上一级摄食量之比。2同化效率3生产效率4利用效率;营养级内部的生态效率定律:1组织生长效率2生态生长效率3同化效率4维持价。35、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自然的、人工的各有哪些自然辅助能的形式有风力作用、沿海河河口的潮汐作用、水体的流动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两类。前者是指来自于生物有机物的能量,如劳力、畜力、种子、有机肥、饲料等,也称为有机能;后者是指来源与工业的能量投入,也成为无机能、商业能、化石能,包括以石油、煤、天然气、电等含能物质直接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工业辅助能,以及以化肥、农药、机具、农膜、生长调节剂和农用设施等本身不含能量,但在制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的物质形式投入的间接工业辅助能。36、能值分析的重要意义从能量分析发展到能值分析,是生态学能量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一个重大飞跃,能值分析不但分析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能值流,而且还分析系统内外的能值交流。能值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以能值为基准,可以衡量和比较生态系统中不同等级能量的真实价值与贡献,能值分析把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的转换成用同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37、能流的调控途径人类经济目标的载体是系统的物质生产力。因此,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调控的途径应从以下四方面来说: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强库:加强库的储存能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量地截留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化石辅助能的过分依赖;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38、物质循环中库与流之间的关系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没有库,环境资源不能被吸收、固定、转化为各种产物;没有流,库与库之间不能联系、沟通,则物质循环短路,生命无以维持,生态系统必将瓦解。39、生态系统中能源与物流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同时存在着能流与物流,它们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流是能流的载体。物质的循环过程,使物质由简单无机态到复杂有机态再到简单无机态的再生过程,同时也是系统的能量由生物固定转化和消散的过程,物质也好,能量也好,不管它们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都遵循着“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则。能流是单向流动并且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衰变,能量只能被利用1次,所谓再利用是指未被利用过的部分。物流不是单方向流动,而是往复循环,不是只能利用一次,二是重复利用,物质在流动的过程中只是改变形态而不会消灭,可以在系统内永恒地循环,不会成为废物。任何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能流与物流同时作用的结果,二者有一方受阻都讳危及生态系统的延续和存在。40、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特征1水源的总供应不能满足总需要2过量开采地表水及地下水,形成地上断流、地下漏斗、水位下降、下游水源减少,海水入侵、河流干枯、地面下沉3破坏植被导致区域水平衡失调4用水效率低,工农业用水矛盾大5水资源受污染日益严重。41、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来源及损失途径来源:1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2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氮合成为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损失:1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2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但由于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损失3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42、保持农田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43、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有哪几种1反馈机制2多元重复补偿。44、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1不存在失调症状2具有良好的回复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3对邻近的其他生态系统没有危害4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支持推动作用。45、农业资源的类型1按来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2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3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为可存留性资源、不可存留资源、半存留资源。46、农业资源有哪些特性及如何合理利用1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在一定区域内,组成农业资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具有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大系统。其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以一个有机整体作用于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系统,在开发利用时应有整体观点,根据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确定资源的利用强度,即不能片面地强调发展某一方面。2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农业资源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限及一定的科技水平下其数量总是有限的。其综合利用:有限性告诉我们,要倍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经济、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在制订生产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时,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可千篇一律;根据社会需要和经济规律,节约使用有限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保护有限资源。3资源的可更新性:只有农业资源中的可更新资源才有这一特性,但这种可更新性并不是必然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其可更新性,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破坏。其合理适度利用:确定资源的利用强度,不能片面地强调发展某一方面,不宜过度利用,注意发扌车资源的有效性。4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其有效利用:不可更新的社会资源逐步减少,为长远之计,需要开源、节流,加以有效利用。5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农业资源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其科学利用:资源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合,如果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所表现的节律性相互协调,形成比较精巧的结构协调性,则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6农业资源的区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变化和距海洋远近所造成的海陆地带性差异,形成了资源地带性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水热组合的差异。其因地制宜的利用:只有因地制宜处理好资源与生物群体的关系,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旱则旱,才能使农业生产得到不断发展。47、我国主要社会资源状况2农业市场化较差或农业5农用能源供应不足。2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与能量1人口众多,
本文档为【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83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18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