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詹全旺. 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J]. 外语学刊,2006,(2).

詹全旺. 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J]. 外语学刊,2006,(2).

举报
开通vip

詹全旺. 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J]. 外语学刊,2006,(2). 2006 年第 2 期 总第 129 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5 ,No. 2 Serial No. 129 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认识论 詹全旺 (安徽大学 ,合肥 230039) 提  要 :目前 ,话语分析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 原因之一是话语分析研究者对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阐述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认识 论 ,在此基础上论述以建构主义认识...

詹全旺. 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J]. 外语学刊,2006,(2).
2006 年第 2 期 总第 129 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5 ,No. 2 Serial No. 129 话语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认识论 詹全旺 (安徽大学 ,合肥 230039) 提  要 :目前 ,话语分析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 原因之一是话语分析研究者对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阐述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认识 论 ,在此基础上论述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建构主义认识论 ;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 ;话语分析 ;现实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0100(2006) 02 - 0014 - 06   1  引言 国内从事话语分析的大多数学者认为 ,话语 分析这门学科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形成的。 徐赳赳在“话语分析二十年”一文中说 :“如以 1952 年 Z. Harris 的‘话语分析’论文算起 ,至今已 有 40 余年 ,但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 展 ,只是近二十几年的事”(徐赳赳 1995 :14) 。朱 永生在“话语分析五十年 :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又 说 :“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步的”(朱永生 2003 :44) 。话语分析在 70 年代的起步阶段有不少专著问世。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 ,话语分析进入兴盛时期 ,越来越多的学者 开始了话语研究 ,撰写了大量有关话语分析的专 著。虽然如此 ,话语分析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朱 永生 (2003 :46 —47) 在对话语分析的综述文章中 就其不足之处指出 ,目前的话语分析缺乏自成一 体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系统的研究方 法。笔者认为 ,造成话语分析研究这一现状的主 要原因之一是话语分析研究者没有明确话语分析 的哲学基础。本文首先对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认识论进行阐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 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的主要任 务、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2  建构主义认识论 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 形成和从 80 年代至今的发展与建构主义认识论 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这个术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 P. Berger 和 T. Luckman (1967) 的 The Social Construc2 tion of Reality : A Treatise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2 edge 这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深入 发展的必然结果。20 世纪 70 年代 ,心理学研究 领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理论转变 ,认知心理学取 代行为主义在该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行为主义 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外部的可见行为 ,而认知心理 学的研究却深入到了内在的心理活动。从内部原 因看 ,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对心理学研究 领域行为主义的“刺激 —反应”理论的深刻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和 有力批判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外部原因看 ,认知心 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的迅速发 展和普遍应用是分不开的 ,因为后者为前者的发 展提供了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认知心理学认 为 ,认知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包括选择信 息、编码和存储信息等等。既然认知是人脑对信 息的加工过程 ,这就清楚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认知并不是对来 ·41· 自外部的信息的被动接受 ,而是一种主动的建构。 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过程中内在思维活动的深入 研究 ,为哲学家们从哲学的高度去揭示认知活动 的本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兴 起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知不是对客观实在 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 ,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在建构的过程中 ,主体已 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而且仍然 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很明显 ,建构主义认识论否 定了机械反映论所持的观点 ,因为建构主义认识 论具体地指明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 尤其是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认知活动中 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然而 ,在建构主义认识论总的理论框架下 ,存 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派别。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 , 认知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 构。但是 ,主体的这种建构活动的客观基础是什 么 ? 建构活动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活动还是社会的 共同建构 ? 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两种 不同的理论立场 :极端建构主义 ( radical construc2 tivism)和社会建构主义 (social constructivism) 。 2. 1  极端建构主义 极端建构主义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本体论和认 识论 ,并不把对客观真理的追求看成认识的最终 目的 ,认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客观世界的 存在性问题。从 20 世纪西方哲学发展史来看 ,极 端建构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逻辑实证主义认 为 ,人们的认识应当局限于经验范围 ,而不应该涉 及任何不能得到经验证实的东西 ,也就是说 ,应该 把不能得到经验证实的东西视为“形而上学”予以 彻底地排除。除此之外 ,在西方 ,哲学发展存在着 由对绝对主义真理观的否定而走向相对主义、实 用主义的重要倾向。 极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强调认 识活动的建构性质 ,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主体的建 构 ,不可能具有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识。实际上 , 认识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 ,也就是主体在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外部世界的意 义 ;因为我们无法证明已有知识的客观真理性 , “真理性”就应该用“适当性”来取代 ,即认识的最 终目的不是对客观真理的追求。von Glasersfeld 在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极端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时说 :“首先 ,知识 并不是通过感官或者其它的方式被动地接受 ,而 是由主体主动地建构。其次 ,认知并不是对客观 的最终本体的发现 ,而是组织起主体的经验世界 ; 认知的功能在于生物学意义上的顺应”(von Gla2 sersfeld 1995 :51) 。 极端建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认知 活动个体性质的绝对肯定。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 的认知结构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对象 ,不同的主体 相应的认知活动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因而具有个 体的特殊性。也就是说 ,极端建构主义强调认知 活动的自主性 ,个人的建构是一种高度自主的活 动 ,不同的主体就有不同的建构。认知活动除了 对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直接依赖以外 ,它还与具 体的认知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认知活动是认知 主体与一定的认知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 与各个特定环境直接联系 ,因而是因时、因地而异 的。这也为认知活动在绝对意义上的特殊性提供 了新的依据。一个原因是 ,极端建构主义对认知 活动个体性质的绝对肯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个 体主义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 2. 2  社会建构主义 与极端建构主义不同 ,社会建构主义明确肯 定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质。社会建构主义与极端建 构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极端建构主义突出 强调个体认知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把个人因 素凌驾于任何其它因素之上 ;而社会建构主义认 为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是个体认知的必要条件 ,而 且对个体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认知的实际方向。 在激进的社会建构主义观念中 ,认知被认为 是一种社会行为 ,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社会 意义 ,而个人的认知只是对社会意义的分享。如 果个人脱离了相应的社会共同体就根本就谈不上 什么意义 ,更不存在独立意义上的个人意义建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建构主义集中体现了分配 认知的基本观念 (Salomon 1997) 。首先 ,从共时的 角度看 ,认知的主体并不是单独的个人 ,而是由各 个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 ;对于共同的认知活动来 说 ,各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分工合作 ,也就是说认知 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活动。第二 ,从历时的角度看 , 所形成的共同认知可以超越各个个体而获得一种 ·51· 独立的存在性 ,这也就是文化传统。因为文化传 统是主体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 ,当然对他们的认 知活动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所以个人的认知是 社会经验的内化。上述社会建构主义的激进观点 由于肯定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质而具有其合理性 , 但是很明显 ,由于这种激进的观点完全否定认知 的个体差异性也存在着缺陷 ,因而遭到理论界的 批评。 与激进的社会建构主义不同 ,温和的社会建 构主义认为 ,在承认认知活动个体建构性质的同 时 ,我们也应该肯定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质。也就 是说 ,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体认知活动是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个体进行认知活动时 ,由于受到社会共同体的 作用 ,认知过程必然是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和协 调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因 而 ,意义赋予也就包含着文化继承 ,换句话说 ,由 个体的建构活动产生的个体意义实际上包含相应 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 ,认知活动不 是二维的 ,而是三维的。因为认知不只是个体与 认知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是个体、社会共同体 和认知对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必须 清楚地看到社会共同体对个体认知活动所发挥的 重要作用 ,也就是必须明确肯定认知活动的社会 性质。因为温和的社会建构主义比激进的社会建 构主义更为合理 ,所以该派观点受到理论界的广 泛赞同。 3  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 自从语言哲学家 P. Winch (1958) 的《社会科 学思想》和维特根斯坦 (1967) 的《哲学研究》等著 作出版以来 ,研究者们普遍接受这样的思想 :语言 不仅仅是对现实简单的反映 ,而是社会现实的组 成部分。由于受到这些语言哲学家深深的影响 , 社会学家 P. Berger 和 T. Luckman(1967)以及人类 学家 C. Geertz (1973)等的著作形成了社会现象建 构观的基础。随后 ,在哲学领域也就诞生了建构 主义认识论。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形成的话语分 析必然受到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但正如以上 所述 ,在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框架中 ,存在着不 同的观点和派别。话语分析没有选择激进的建构 主义认识观 ,而是采纳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作为 它的哲学基础。虽然在理解社会世界方面已经有 了各种成熟的定性研究方法 ,但话语分析因为以 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为基础而向前迈进了一步 , 它为研究者对最近三十几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 域发生的语言转向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 角。 3. 1  主要任务 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研究话语与现实 之间的关系。话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没有话语 ,就没有社会现实 ;不理解话 语 ,就不能理解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自 己”(Phillips & Hardy 2002 : 2) ,因为社会现实是通 过话语产生的。话语是社会世界的组成部分 ,而 不是通向社会世界的途径。我们研究话语如何建 构现象 ,而不是话语如何反映现象。 3. 2  理论框架 话语分析在研究个人、组织和社会中发挥重 要作用。自从语言转向以来 ,研究者们认为描述 性的研究远远不够 ,对解释性研究的要求与日俱 增。研究者感兴趣的不再仅仅是社会世界对我们 意味着什么 ,而且还包括社会世界是怎样获得意 义的 ,为什么会获得这样的意义。因为建立在社 会建构主义认识观基础之上的话语分析解释语言 为什么具有建构性 ,语言是如何建构社会世界的 , 所以话语分析作为对社会世界建构进行研究的理 论框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话语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人们怎样在具体语境 中使用语言进行社会活动并建构社会身份。J . P. Gee (1999 :1)认为 ,语言具有许多功能 ,即使是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语言也不仅仅是交流信息。 他认为人类语言具有两大主要功能 :为人们进行 社会活动提供基础 ;为处于文化、社会群体和社会 机构中的人际关系提供基础。这两大功能是相互 联系的。文化、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决定社会活 动 ,没有文化、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 ,就没有社会 活动。同样 ,没有社会活动就没有文化、社会群体 和社会机构 ,因为社会活动生产、再生产并改变文 化、社会活动和社会机构。既然语言具有这两大 功能 ,我们就可以通过话语分析研究人们怎样利 用语言的两大功能来建构社会身份。 话语具有政治性的特征。J . P. Gee (1999 :2) ·61· 指出 ,政治① 是语言使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当我们说话或者写作时 ,我们总是对世界持 有某一种观点 :什么是正常的 ,什么是不正常的 ; 什么是可以接受的 ,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什么是 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真的 ,什么是假的 ;什么 是应该这样的 ,什么是不应该这样的 ;什么是可能 的 ,什么是不可能的 ;等等。语法可以用来把话语 中的某些信息建构成一个背景 ,而突显其它的信 息使其成为前景和焦点。由此可见 ,语法可以创 造一种观点 ,也就是说 ,在说话和写作中 ,语法的 意义在于让我们创造政治观点 ;说话者或者写作 者可以利用语法来进行社会活动 ,改变旧的人际 关系 ,建构新的人际关系。 我们总是不断地积极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 言来建构现实。任何一个语言片段 ,不论是口头 的还是书面的 ,都是由一组语法提示或线索构成 的 ( Gumperz 1982) ,而这些语法线索帮助听话者或 者阅读者来建构现实。这包括以下 6 个方面的任 务。1) 符号系统的建构 ,即用提示或线索建构情 景意义 ,什么样的符号系统、知识系统和认知方式 在此时此地是相关的并被激活。2) 物质世界的 建构 ,即用提示或线索建构情景意义 ,此时此地什 么是现实 ,什么是在场的 ,什么是缺席的 ;什么是 具体的 ,什么是抽象的 ;什么是真的 ,什么是假的 ; 什么是可能的 ,什么是不可能的。3) 活动的建 构 ,即用提示或线索建构情景意义 ,什么活动正在 进行 ,由哪些具体的行动构成。4) 社会文化情景 身份和关系的建构 ,即用提示或线索建构情景意 义 ,什么样的身份和关系与该交际有关 ,还有他们 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方式、认知方式和信仰以及 行动和交往方式。5) 政治的建构 ,即用提示或线 索建构各种各样社会物品 (例如地位和权利)的本 质和相关性。 6. 联系的建构 ,即用提示或线索提出关于某 一个社会交往的过去和将来是怎样与现在相联系 的假设。( Gee 1999 :85 —86)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的理论框架结合语境对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具体的语法分析或者对其 进行其它方面的分析 ,研究人们是如何利用语言 进行各种各样的建构活动 ,进而建构社会现实的。 3. 3  方法论 话语分析也是一种体现社会建构主义的方法 论 ( Gergen 1999) ,与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跟其它形式的定性研究不同 ,它探 讨的是语篇 (text) 、话语 (discourse) 和语境 (cont2 ext) 之间的关系。话语体现在各种语篇中 ,人们 把语篇看作话语单位。语篇单独没有什么意义 , 只有通过与其它语篇的联系才有意义。话语分析 就是研究这些语篇是怎样获得意义的 ,它们又是 怎样通过表达意义而建构社会现实的 ( Phillips & Brown 1993) 。话语分析感兴趣的是通过对语篇的 结构研究和系统研究而弄清话语的建构作用 (Hardy 2001) 。话语并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 ,而是 通过话语所嵌入的社会团体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之 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要理解话语 ,就必须理解 话语所产生的语境 (Sherzer 1987) 。话语没有语境 不会产生 ,不考虑语境也不可能被理解。话语总 是与先前产生的其它话语 ,以及同时和随后产生 的话语联系在一起 ( Fairclough 1997 :277) 。因而 , 我们对话语的研究是三维的 :话语不仅与语篇相 联系 ,而且它们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以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为基础的话语分析具 有很大的包容性 ,不同的话语分析者有着不同的 理论假设和实证方法。从以上的讨论中 ,我们知 道话语分析是三维的 ,涉及到语篇、话语和语境。 根据话语分析者对语篇和语境侧重点的不同 ,话 语分析可以分为社会语言分析和社会文化分析。 社会语言分析是以语篇为基础 ,主要研究具 体的语篇 ,比如会话录音、采访录音、小说等等 ,找 出语篇规则 ,分析语义连贯、衔接手段、主位 —述 位结构、信息结构、话轮等等。另外 ,还有话语分 析者研究话语中的语言成份、语言成份的顺序以 及宏观结构。当然 ,在研究语篇的同时 ,研究者也 把语篇所在的语境联系起来。社会语言分析的目 的是通过对语篇仔细的解读透彻地理解语篇的组 织和结构 ,同时理解语篇是怎样建构现实的。社 会语言分析包括文学分析、修辞分析、社会心理学 中经常进行的微观话语分析。 社会文化分析以语境为基础 ,主要研究社会 ·71· ① 该处所说的政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政治不一样 ,指的是 一种环境。在该环境中 ,人类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对社会物品如 何分配或者应该如何分配产生影响。社会物品指社会群体所认 为的权利、地位或者价值的来源。 语境。由于话语与各种社会文化语境密切联系 , 我们就必须借助话语产生的语境来分析话语的意 义。话语参与者的社会身份特征 (如民族、社会阶 层、地位、性别、年龄)在话语中起着重要作用。由 于话语受到语境的重要影响 ,所以语境成为许多 话语分析者的主要分析对象。美国社会学家 Schegloff (1992) 区分了远语境 ( distal context) 和近 语境 (proximate context) 。远语境包括社会阶层、 参与者的民族以及地区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等 ;近 语境指的是参与者的交际活动 ,比如咨询、审问、 家庭就餐等。话语分析总要涉及到近语境 ,而远 语境会根据研究者的理论倾向或多或少地涉及。 因为对语篇和语境的关注不是两个极端 ,而 是一个连续体 ,所以话语分析者对语篇和语境的 研究只是一个侧重问题。其实 ,语篇和语境这两 者紧密联系 ,在进行话语分析时缺一不可。 除了上述两种话语分析方法以外 ,批评分析 法也是话语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以社会建构主 义认识观为基础的话语分析不可避免地带有批评 性质。现实是由话语建构的。语篇是“表达社会 机构的意义和价值的系统化的观点陈述 ,对什么 可能说 ,什么不可能说进行定义、描写和限制” (Kress 1985 :68) 。语篇离不开意识形态。“语篇 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的意识形 态。语言只是语篇的形式 ,意识形态才是语篇的 内容。任何一种语义内容都有无数种语言形式可 选择 ,选择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陈中竺 1995 : 23) 。对于大多数话语分析者来说 ,他们进行话语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的世界改变得更好。他 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语篇如报刊、杂志上登载的 文章进行批评分析 ,揭示语篇所体现的种种不平 等 ,如权利不平等、性别歧视、种族偏见等等 ,消解 人们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并固化了的对现实所持的 观点和看法 ,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 , 从而建构新的现实。 话语分析的各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兴趣 ——— 语言的建构作用。但须要注意 ,话语分析不仅是 解释性分析 ,而且是自反性 ( reflexive) 分析 ,因而 它不仅仅研究语篇结构和定性研究 ,而且涉及到 一系列有关语言建构作用的假设。话语分析方法 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反性 ,是因为形成话语分析基 础的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同样适用于研究者的学 术成果。学术话语同样建构某一具体的现实 ,比 如范畴和框架就能够建构某一类现实。话语分析 同样关注范畴本身的社会建构作用。 4  结束语 话语分析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建构主义认 识论 ,尤其是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的重要影响。 实际上 ,建构主义认识论已经逐渐成为话语分析 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把认知看成是主体 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根据社 会建构主义认识观 ,认知活动具有三维性质 ,认知 是个体、社会共同体和认知对象三个要素相互作 用的过程。其中 ,社会共同体对个体认知活动起 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认 知的实际方向 (李洪儒 2005 :44 —45) 。以社会建 构主义认识观为基础的话语分析认为 ,语篇不是 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 ,而是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 话语分析是三维的 ,涉及到语篇、话语和语境三个 因素。这三者紧密联系。语篇是话语的基本单 位 ,话语体现在各种语篇之中。话语并不是在真 空中产生的 ,而是通过它所嵌入的社会团体和复 杂的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话语分析 就是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构成特定话语的语篇是 怎样获得意义的 ,它们又是怎样通过表达意义而 建构社会现实的。 建构主义认识论作为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 , 其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给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话语分析研究者对话 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具有明确的认识 ,我们就会在 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理论框架及其研究方法等 方面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这门新兴学科就会得 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Berger , P. L. , & T. Luckma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A Treatise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M〕. Garden City , NY: Anchor , 1967. Brown , G. , & 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3. ·81· Cook , G.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Cook , G. Discourse〔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9. Coulthard , R. M.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 Longman , 1985. Fairclough , N. & Wodak , 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T. A. van Dijk.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 Volume I〔C〕. Lon2 don : Sage , 1997 : 258 —284. Gee , J . P.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 Theory and Method〔M〕. London : Routledge , 1999. Geertz ,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New York : Basic Books , 1973. Gergen , K.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M〕. London : Sage , 1999. Givon , T. On Understanding Grammar〔M〕. New York : Acdemic Press , 1979. Grimes , G. E. The Thread of Discourse〔M〕. The Hague : Mouton , 1975. Gumperz , J . J .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2. Halliday , M. A. K. & Hasan ,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 Longman , 1976. Hardy , C. Researching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2001(3) : 25 —47. Hatch , 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2. JÍrgensen , M. & Phillips , 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M〕.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 2002. Kress , G. Discourse , texts , readers and the pro - nuclear arguments〔A〕. P. Chilton. Language and the Nuclear Arms Debate : Nuke2 speak Today〔C〕. London : Pinter , 1985 : 68. Labov , W.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M〕. Oxford :Blackwell , 1972. Larsen - Freeman , D. Discourse Analysi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 Rowley , MA :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 Inc. , 1980. Lehister , I. Supersegmentals〔M〕. Cambridge , Mass. : M. I. T. Press , 1970. McCarthy ,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1. Phillips N. & Hardy , C. Discourse Analysis : Investigating Process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M〕. Thousand Oaks , California : Sage Pub2 lications , Inc. , 2002. Phillips , N. &Brown , J . Analyzing communication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 : A critical hermeneutic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2 agement Journal , 1993(36) :1547 —1576. Riggenbach , H.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99. Salomon , G. Distributed Cognitions :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M〕. Cambridge ,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7. Schegloff , E. A. In another context〔A〕. Duranti , A. & Goodwin , C. Rethinking context〔C〕. Cambridge ,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191 —228. Sherzer , J . A discourse - centered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culture〔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 1987(89) : 295 —309. Stubbs , M. Discourse Analysis : A Social Linguistic Analysis on Natural Language〔M〕.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 1983. van Dijk , T. A. 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mars〔M〕. The Hague : Mouton , 1972. van Dijk , T. A. Text and Context〔M〕. London : Longman , 1977. von Glasersfeld , 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M〕. London : The Falmer Press , 1995. Winch , P. The Idea of A Social Science〔M〕.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 1958. Wittgenstein ,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 Oxford , UK: Blackwell , 1967. 陈中竺 . 批评语言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5(1) :23. 李洪儒 . 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话语人形象 ———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 外语学刊 ,2005(5) :43 —48. 徐赳赳 . 话语分析二十年〔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5(1) :14. 朱永生 . 话语分析五十年 : 回顾与展望〔J〕. 外国语 , 2003(3) :46 —47. 收稿日期 :2005 - 06 - 22 【责任编辑  李洪儒】 ·91· 2006 年第 2 期 总第 129 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6 ,No. 2 Serial No. 129 Xin Bin  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hen talking about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CDA , Titscher et al (2000) points out that“Michel Foucault has also been a major influence on some exponents”of CDA , including Norman Fairclough (p . 144) . This paper in2 tends to give a very brief introduction to Foucault’s conception of power and its intrinsic relatedness to knowledge , discourse and truth. In so doing , we hope to show that though Foucault has been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DA’s the2 oretical assumptions , there are als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some of the most basic concepts such as“power , truth and discourse”. Key words : power ; discourse ; critical analysis Tian Hailong Zhang Maizeng  Pragmatic and Societal Approaches to the Asymmetry of Power Asymmetry of power between agent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constitutes a key topic in discourse studies. Ap2 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wer relationship in discourse are varied in perspectives. Drawing upon Volo ? inov’s clas2 sific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to immediate situation and social milieu ,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pragmatic approach that sees power relationship as individual , linguistic and unchangeable and societal approach that sees it as institu2 tional , covert and changeable. The overview of the micro - pragmatic approach and the macro - societal approach to power is expected to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eatures of power. Key words : discourse ; asymmetry of power ; pragmatic approach ; societal approach ; features of discourse power Zhan Quanwang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 At present , discourse analysis lacks clear goal , an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system or any systematic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present author holds that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at the researchers of discourse analysis don’ 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construc2 tivist epistemology a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in tasks ,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discourse analys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 Key words :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 ; social constructivist view ; discourse analysis ; reality Qian Guanlian  Conjecture on Speechology This thesis , first of all , traces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in the field concerned. The focus of the work is on a conjecture on speechology in terms of its research object , the key terms , its nature , and its research methods. Then , the author puts a recent report on the current pulse of speechology abroad : Speechology bas not yet been es2 tablished as a field of scientific inquiry. Finally , the thesis proposes a major avenue of thought of how to establish speechology. Key words :speechology ; research object ; key terms ; research methods Wang Zhengyuan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discourse mark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discourse markers within coherence and relevance theory and from semantic and prag2 matic planes , this paper analyses several issu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scourse markers and pragmatic markers , their semantic meaning and pragmatic meaning , propositional meaning , procedural and conceptual meaning. Key words : discourse markers ; coherence ; meaning ; pragmatics Gu Qiyi  Reflections upon Output Hypothesis Swain’s Output Hypothesis proposes that output can facilitate L2 accuracy because of three functions : noticingΠ triggering , hypothesis testing and metalinguistic reflection. When Gass’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model is adopted as a framework , the three functions are found to serve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with different cognitive and knowledge resources. These functions are not unique to output , and cannot benefit SLA with2 out input .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functions does not equal acquisition. Only when SLA is clearly and operationally defined can the role of output be verifi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put processing , linguistic knowledge should un2 dergo restructuring and proceduralization after intake and integration. But so far , the loci of output in restructuring and proceduralizat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only theoretically hypothesized , which requires future empirical veri2 fication. Key words : Output Hypothesis ; linguistic competence ; restructuring ; proceduralization ·211·
本文档为【詹全旺. 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J]. 外语学刊,2006,(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086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2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