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学概论>参考书

<史学概论>参考书

举报
开通vip

<史学概论>参考书《史学概论》参考书及论文 《史学概论》参考书及论文 一、中文书目 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上海:商务,1922)  《新史学》Robinson,J.H.,何炳松译, (上海:商务,1923)  《历史研究法》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7)  《通史新义》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8)  《社会科学与历...

<史学概论>参考书
《史学概论》参考书及论文 《史学概论》参考书及论文 一、中文书目 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上海:商务,1922)  《新史学》Robinson,J.H.,何炳松译, (上海:商务,1923)  《历史研究法》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7)  《通史新义》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8)  《社会科学与历史方法》Seignobos,Ch.,张宗文译, (上海:大东,1930) 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 (上海:商务,1933)  《历史统计学》卫聚贤, (上海:商务,1934)  《史学通论》李则纲, (上海:商务,1935)  《历史研究法》杨鸿烈, (长沙:商务,1939)  《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尚思, (昆明:中华, 1940)  《中国历史研究法》吴 泽, (重庆: 峨嵋,1942)  《史学家与科学家》Salvemini,G,周谦冲译, (重庆:商务,1945)  《史学原论》李思纯译, (上海:商务,1968)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  《西洋现代史学流派》田汝康、金重远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西方史学史概要》郭圣铭编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 《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杂志社编,,红旗出版社1983年  《历史科学概论》葛懋春,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 《史学概论》白寿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 《历史学概论》田昌五:,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 《欧洲近代史学史》孙秉莹,(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 《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葛懋春、项观奇编, (济南:山东教育,1985)  《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乔 默等编, (北京:中国青年,1985)  《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 《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严中平, (北京:人民,1986)  《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1986年  《历史是什么?》爱德华·霍列特·卡尔(Carr,E.H.)著;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克罗齐:,傅任敢译,商务印书观1986年  《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 《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 (西安:陜西人民,1987)  《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 (成都:四川人民,1987)  《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 (北京:人民,1987)  《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 《历史研究方法论集》历史科学规划小组编, (郑州:河南人民,1987) 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Barraclough,G.,杨豫译, (上海:译文,1987)  《中国历史研究法》赵光贤, (北京:中国青年,1988) 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王清和译, (北京:华夏,1988)  《历史方法论大纲》王 瓘译, (上海:译文,1988)  《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郝名玮译, (北京:社科文献,1988)  《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发展的哲学》金观涛、刘青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 《欧洲史学新方向》伊格尔斯:,华夏出版社1988年  《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蔡少卿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 《新史学》姚 蒙编译, (上海:译文,1989)  《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陈桂荣译, (北京:华夏,1989)  《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李振宏, (开封:河南大学,1989) 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 《历史研究国际手册》Iggers,G.G.,陈海宏等译,(北京:华夏,1989) 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柯文: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美)肖(Shaw,W.H.)著;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 《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苏双碧, ( 上海:人民,1990)  《历史学概论》杜经国等, (北京:高等教育,1990)  《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 (北京:华夏,1990)  《八十年代的西方历史学》陈启能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当代比较史学》范达人, ( 北京:北京大学,1990)  《史学理论与方法》宁可、汪征鲁, (北京:中央广电大学,1991)  《史学探渊》蒋大椿编, (吉林:吉林教育,1991)  《比较史学》范达人、易孟醇, (长沙:湖南,1991)  《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刘泽华主编, (北京:书目文献,1991)  《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史学理论丛书编辑部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 《计量史学方法导论》Floud,R.,王小宽译, (上海:译文,1991)  《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霍俊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 《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利 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 《史学概论》贾东坡、郭卿友编,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92) 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 《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赫:,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 卫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 《历史心理学》胡 波,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1993) 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陈启能:,团结出版社1993年  《历史学概说》孙恭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编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西方史学思想导论》陈勇、罗通秀编着,(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贾基松、沈斐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 《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衣俊卿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杨 豫、胡 成, (南京:南京大学,1996)  《苏联史学理论》陈启能等,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 《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罗凤礼主编, (北京:中央编译社,1996)  《现代西方史学》张广智、张广勇, (上海:复旦大学,1996) 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徐浩、侯建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 《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与批判的》严建强、王渊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 《穿越历史的丛林》彭卫:,三联书店1997年  《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于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史学理论与方法》王旭东,(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 《历史主义的贫困》波普尔:,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 《中国史学思想史》吴怀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 《史学与史学批评》瞿林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 《史学要论》李守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何兆武主编, (北京:商务,1999)  《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S·肯德里克等:,王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陈其泰:,学苑出版社1999年  《历史哲学》黑格尔:,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 《历史的真相》阿普尔比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 《历史主客体导论:从宏观向微观的深化》魏小萍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 《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彭刚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 《史学理论卷(二十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于沛主编, (兰州:兰州大学,2000)  《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Dennis Smith,周辉荣等译, (上海:人民,2000)  《史学理论大词典》陈启能、蒋大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袁吉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柯文:,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英)保尔·汤普逊著;覃方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 《论历史》罗素:,何兆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彼德·伯克:,姚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 《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鲍绍霖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杨念群著:,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 《历史哲学:导论 》(英) 沃尔什著;何兆武, 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 《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霍布斯鲍姆:,马骏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历史的话语》汤因比等:,张文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  《历史中的意义》狄尔泰:,艾彦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 《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拉迪里:,杨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史学的意蕴》朱孝远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韩震, 孟鸣歧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 《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等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 《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撰;王睛佳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多面的历史:从希罗德到赫尔德的历史探询》(美) 唐纳德·R·凯利著;陈恒, 宋立宏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3  《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王晴佳, 古伟瀛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 《历史之岛》萨林斯:,蓝居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 《论治史》阿隆:,冯学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  《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英) 格鲁内尔著;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2 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史学会, 云南大学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3  《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杨念群, 黄兴涛, 毛丹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美) 汪荣祖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 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罗志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 《时间·历史·叙事》李纪祥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  二、期刊: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 《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 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 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史学史研究》 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  吉林大学《史学集刊》     三、20世纪前半期史学理论著述  (一)史学通论及方法论著述  《史学通论》:曹佐熙 著,湖南中路师范学堂,1909年  《历史的研究》:周希贤 编,宁波新学会社,1913年  《中国史研究法》:周嵩年 著,1910年 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 《史学研究法大纲》:李泰棻 著,北京武学书馆,1920年  《史地新论》:杨鸿烈 著,北京晨报社,1924年  《史学要论》李大钊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年  《历史研究法》:何炳松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年  《史学研究》:罗元鲲 著,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  《史学概要》:卢绍稷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 《史之梯》(一名《史学概论》):吴贯因 著,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  《历史ABC》:刘剑横著,上海ABC丛书社,1930年  《通史新义》:何炳松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 《史学概要》:罗元鲲 著,武汉亚新地学社,1931年  《历史学与社会学》:李璜 著,上海大陆书局,1932年  《史学通论》:赵吟秋 著,上海大中书局,1931年  《史学通论》:周容 著,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  《史学常识》:徐敬修 著,上海大东书局 ,1933年 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 《何炳松历史学批判》:刘静白 著,上海辛垦书店,1933年  《历史统计学》:卫聚贤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 《史学通论》:李则纲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 《史学概论》:胡哲敷 著,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 《历史之理论与实际》:李季谷 著,北平国立大学学报社,1935年  《历史研究法》:杨鸿烈 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  《史学通论》:杨鸿烈 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 《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尚思 著,昆明中华书局,1940年  《怎样研究历史》:林楚 著,桂林文化供应社,1942年  《中国历史研究法》:吴泽 著,重庆峨嵋出版社,1942年  《史学纂要》:蒋祖怡 著,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  《历史研究法》吕思勉 著,上海永祥印书馆,1945年  《史料与史学》:翦伯赞 著,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1946年  《中国历史的翻案》 华岗 著,作家书屋1946年  《历史方法大纲》:陆懋德 著,南京独立出版社,1947年  《历史论》:刘节 著,正中书局,1948年  《中国历史教程绪论》 吴玉章 著,新华书店 1949年  《中国史读法》:管听石 著,中华书局,1949年  《史学概论讲义》:柳诒徵 著,商务印书馆函校学社国文科  《怎样读历史》:王平陵 著;重庆文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  《历史研究法》:商鸿逵,中国大学讲义  《历史丛谈》:傅吾刚 著;甦报社,1942年  《史学概论》:吴贯因 著;上某考研辅导班化书局,1937年   (二)研究传统史学的相关著述  《史微》:张尔田 著  《史学通论》:陈汉章 著;中山大学,大概在1929-1930年  《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钱基博 著,上海中山书店,1929年  《史学研究法》:姚永朴 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  《中国史学通论》:朱希祖 著;独立出版社,1942年  《史通评》:吕思勉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 《刘知几之史学》:傅振伦 著,北平景山书社,1931年  《中国史学概要》方壮猷 编著,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  《廿五史论纲》:徐浩 著,世界书局,1947年  《中国正史编纂法》:董允辉 著,正中书局,1936年  《国史要义》:柳诒徵 著,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 《中国史学概要》:傅振伦 著,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  《中国史学ABC》:曹聚仁 编,上海ABC丛书社,1930年  《正史概论》:张立志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 《中国史学史》:卫聚贤 著,大公报社,  《中国史学史》:何炳松 著,见《中国文化史丛书》,商务印书馆, 1936~1937出版  《中国史学史》:陆懋德 著,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内部发行,具体时间不详。  《中国史学史概论》:王玉璋 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年 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 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  《中国史学史》:魏应祺 著,商务印书馆,1947年  《中国史学之进化》:周谷城 著,生活书店,1947年  《中国史学史概要》:傅振伦 著,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  《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 著,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  《通史叙例》:陈鼎忠、曾运乾 著,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  《正史考略》:范文澜 著,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   (三)历史哲学方面的相关著述  《历史哲学》:朱谦之 著,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  《历史哲学大纲》:朱谦之 著,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 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朱谦之 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  《历史哲学教程》:翦伯赞 著,新知书店,1938年  《孔德的历史哲学》 朱谦之 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年  《历史哲学概论》:胡秋原 著,祖国社编,重庆时代日报印刷所,1940年  《历史哲学论丛》:常乃德 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  《历史哲学概论》:胡秋原 著,上海民主政治社,1948年  《文化形态史观》:林同济 著,上海大东书局,1946年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重庆商务印书馆,1940年  《时代之波》:重庆在创出版社,1944年  《唯物论与唯物史观及其批判》:李旭 著,南京拔提书局,1947年  《唯物史观批判》:毛起鵕 编,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  《辩证唯物论之透视》:周肖鸥 著,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  《唯物史观ABC》:刘毅芝 著,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  《唯物史观》:中国青年社 编,上海书店,1925年  《唯物史观研究》(上下册):华汉 著,上海现代书局,1930年-1933年  《科学历史观教程》:吴黎平、艾思奇 著,上海辰光书店,1939年  《唯物史观》:吴黎平、艾思奇著,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39年  《历史唯物论浅说》:莫英 著,上海士林书店,1949年  《历史唯物论序说》:李达 著,新华书店,1949年  《唯物史观精义》:吴恩裕 著,上海观察社,1948年  《唯物史观研究》:中华学艺社编辑,中华学艺社,1926年  《生物史观与社会》:常燕生著,上海大陆书局,1933年  《生物史观与唯物史观》:常燕生等 著,成都国魂书店,1940年  《生物史观研究》:常燕生等 著,上海大光书局,  《历史动力论》:陈易 编著,大东书局,1932年  《历史之重演》:陈登原 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  《世界史之地理因素》:陈叔时 著,生活书店,1935年  《历史艺术论》:姜蕴刚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   (四)西方史学理论译著  《史学通论》:浮田和民 著,李浩生 译;开明书店,1903年  《新史学》:鲁滨生 著,何炳松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 《史学方法论》:伯伦汉 著,陈韬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 《史学概论》:司各脱 著,余楠秋、谢德风 译;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  《史学与史学问题》:史高脱 著,翁之达、谢元范 译;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  《史学原论》:朗格诺瓦、瑟诺博斯 著,李思纯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  《史学家与科学家》:沙耳非米尼 著, 周谦冲 译;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 《历史研究法》:传舲 著,李树峻 译;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  《历史方法概论》:弗领 著,薛澄清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 《历史之地理基础》:哈兴额 著,张星烺 译;商务印书馆,1943年  《新史学与社会科学》(上下):巴兹 著,董之学 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  《历史哲学》:沙耳列·拉波播尔 著,青锐 译;上海辛恳书店,1930年  《历史哲学概论》:Flint 著,郭斌佳 译;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  《历史之科学与哲学》 施亨利 著,黎东方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 《历史唯物论批评》 施亨利 著,黎东方 译;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  《历史哲学纲要》:黑格尔 著,王灵皋 译;神州国光社,1949年    四、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史学理论学术论文目录  1. 张越. 全面研究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的力作——简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  东岳论丛,2005,(5).  2.胡逢祥,张耕华. 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2005,(6).  3. 李传印. 史学与政治关系的合理维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 4. 瞿林东. 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比较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 5. 朱佳木. 史学理论建设三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6).  6. 李伯重. 迎接我国的第二次“新世纪,新史学”. 中国史研究,2005,(S1).  7.梁民愫. 史观取向与理论属性——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思想探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5,(4).  8. 曾学文. 传统史学与王朝政治. 史林,2005,(5). 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第五次史学理论座谈会.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6).  10. 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在昆明举行.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6).  11. 仓修良.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序. 史学月刊,2005,(9).  12. 朱佳木. 如何建设历史学科的创新体系.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3).  13. 刘新成,邹兆辰. 一个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刘新成教授访谈录. 历史教学,2005,(10).  14. 郑先兴. 社会学与章节体: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理论的构建之一.南都学坛,2005,(3).  15. 石一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成立.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5).  16. 丁向荣. 历史学科学性问题批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 17. 李剑鸣.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史学集刊,2005,(3).  18. 王和. 体悟哈贝马斯——兼谈历史学的功能、价值与智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 19. 卢钟锋.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5,(3).  20. 王学典. 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6).  21. 郑雪. 由《文史通义·博约》析章学诚学术见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22. 刘治立.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史学遗产 促进史学创新——“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固原师专学报,2005,(2).  23. 曹守亮. 翦伯赞和1949—1966年间的历史教学思潮. 宜宾学院学报,2005,(5).  24. 甄娜.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论.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3).  25. 卢汉超. 史景迁谈史. 史林,2005,(2).  26. 胡逢祥. 李平心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2005,(4).  27. 冯金朋. 论雷海宗的理论史学与实践史学思想——解析《历史过去的释义》. 重庆社会科学,2005,(6).  28. 卢东兵. 《文心雕龙·史传》研究概述. 殷都学刊,2005,(1).  29. 罗婧,王湘林. 中国史学界交往问题研究综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 30. 王春霞. 简论比较史学的原理. 华夏文化,2005,(1).  31. 向燕南,尹静.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 32. 侯建新,马克垚,刘新成,齐世荣,丛日云,于沛,李文海,龚书铎.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  史学理论研究,2005,(2).  33. 赵吉惠. 十年磨一剑 意欲启山林——评《史学学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第四届史学理论研讨会.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35. 徐国利,王志龙. 当代中国的口述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36. 陈茂华. 史学与政治——美国"共识"史学初探.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37. 徐浩. 史学理论结构的非平衡发展——西方和古代中国的比较.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38. 刘军. 全球化与全球化史观:一种长时段的观点.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39. 刘德斌. "全球历史观"的困局与机遇.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40. 杨雪冬. 全球化:已知的与未知的.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41. 俞可平. 全球化与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角度.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42. 李世安. 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 43. 黄广友. 毛泽东历史观对刘大年史学“革命意识形态”的塑造.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 44. 理查德·伊文斯 ,潘振泰. 职业历史学家必须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东岳论丛,2005,(2).  45. 王海光. 他山之石的启示:关于中国治史理路的再认识—兼评麦克法夸尔的铁三角理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1).  46. 张仲民.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 重庆社会科学,2005,(3).  47. 吴晓群. 我们真的需要“全球史观”吗?. 学术研究,2005,(1).  48. 郭小凌. 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 学术研究,2005,(1).  49. 于沛. 全球史观和中国史学断想. 学术研究,2005,(1).  50. 周文玖. 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以在中山大学的教研活动为中心. 齐鲁学刊,2005,(1).  51.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简介. 江西社会科学,2005,(1).  52. 宁可. 关于对黎澍和史学理论研究的点滴记录. 博览群书,2005,(3).  53. 陈国威. 从近代史学革命看心态史学. 中州学刊,2005,(1).  54. 刁培俊,张德安. 历史学的传承与启新——冯尔康先生访谈录. 史学月刊,2005,(1).  55. 徐良. 美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评《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 安徽史学,2005,(1).  56. 杨念群. 当代中国历史学何以引入中层理论. 社会观察,2004,(7).  57. 韩兵 ,杨风华. 史学大师汤因比. 社会观察,2004,(1).  58. 赵亮. 非此即彼之间——社会史的再思考. 桂海论丛,2004,(S2).  59. 王艳勤. 中国口述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史林,2004,(S1).  60. 侯杰,姜海龙. 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内在困境与外部危机. 河北学刊,2004,(6).  61. 徐国利. 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进步的一个标志”——《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读后.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 62. 罗婧. 近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综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 63. 周莉萍.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美国妇女史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 64. 周文玖.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刍议.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6).  65. 李宏图. 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重构历史——近年来西方史学变革的解读. 浙江学刊,2004,(6).  66. 王凌.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1—4期(总49—52期)总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2004,(4).  67. 何平. 比较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史学理论研究,2004,(4).  68. 乌仁其其格. 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E.P.汤普森. 前沿,2004,(11).  69. 张岂之.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认真编好《史学概论》.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 70. 朱清如. 关于20世纪末中国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湖湘论坛,2004,(6).  71. 史佳 ,宁镇疆 ,濮茅左 ,明慧 ,戴鞍钢.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 学术月刊,2004,(3).  72. 约恩·吕森,隋俊 ,王昺. 历史思维中的道德与认知:一个西方的视角. 山东社会科学,2004,(11).  73. 唐力行,吴建华,徐茂明,张翔凤,邢丙彦,吴强华,罗婧,申浩,徐松如,王健,申浩. 论题: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历史教学问题,2004,(5).  74. 耿天勤.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趋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 75. 张旗. 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理论走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 76. 程群. 六十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河北学刊,2004,(5).  77. 张仲民.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 东岳论丛,2004,(4).  78. 陈茂华. “中外史学理论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研究,2004,(8).  79. 赵沛霖.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齐鲁学刊,2004,(4).  80. 曹守亮. 翦伯赞的历史教育思想. 中国大学教学,2004,(9).  81. 叶昌友. 略论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中州学刊,2004,(4).  82.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东月,张修海 ,王昺. 给中国青年历史学者的几点忠告——  访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历史教学问题,2004,(4).  83. 钟放. 国际问题研究之我见——写给“三个”四十周年. 云梦学刊,2004,(3).  84. 陈海宏 ,房艳丽. 山东师范大学的美国史研究又上新台阶. 学术界,2004,(3).  85. 常建华.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下). 河北学刊,2004,(3).  86. 董正华. 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围绕“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的讨论.  史学月刊,2004,(5).  87. 刘北成,张耕华,彭刚,赵立行,郭艳君.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史学理论研究,2004,(2).  88. 高芳英. 借鉴与创新是推进世界史研究的关键. 学海,2004,(1).  89. 丁海燕. 宋代史学三厄. 史学月刊,2004,(3).  90. 石楠. 关于环境史分层研究的构想. 史学月刊,2004,(3).  91. 张文生. 中国百年间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 92. 许殿才.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 93. 胡逢祥.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略论李平心的史学道路. 历史教学问题,2004,(1).  94. 徐国利. 关于新时期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的回顾与总结.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 95. 邹兆辰. 20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理性认识与方法借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 96. 张常勇. 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 中国农史,2004,(1).  97. 罗炳良.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创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 98. 向玉成. 历史与历史学新理解论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 99. 江湄. 社会史:新的史学范式与新的通史观念——评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 史学月刊,2004,(2).  100. 刁培俊,韩能跃. 探索中国古史的深层底蕴——高敏先生访谈录. 史学月刊,2004,(2).  101. 李振宏. 近五年来国内史学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2004,(1).  102. 向燕南. 引领历史向善——方孝孺的正统论及其史学影响. 齐鲁学刊,2004,(1).  103. 董国强. 略论新理论新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 江苏社会科学,2004,(1).  104. 李宏图. 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 世界历史,2004,(1).  105. 曾凡英. 论《史通》的流传与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 106.张笑川. 杨翼骧先生及其中国史学史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 107.潘祖伦. 法国年鉴学派述评.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 108.罗炳良. 求会通而重理论——瞿林东教授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3,(12).  109.邰凤琳.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国史研究的贡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4).  110. 张振利,张志昌. 从“中国中心观”到“历史三调”. 中州学刊,2003,(1).  111. 周益锋. 拓荒者的自白——《韧的追求》读后. 新长征,2003,(7).  112. 齐虎田. 坚持唯物史观促进史学发展之沉思.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 113.李长莉.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 114. 薛其林,钟声. 试论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 韶关学院学报,2003,(11).  115. 黄东. 在解构与建构之间——新时期史学概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 116. 周妤,王梅兰. 梁启超史料观初探. 求索,2003,(5).  117. 张铁男. 应以客观的态度讨论“历史客观性”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 118. 晋荣东. 《史学要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建构史学理论的最初尝试. 历史教学问题,2003,(2).  119. 汪建武. 世纪之交与史学改革. 理论月刊,2003,(2).  120. 刘宝军. 史学研究 任重道远.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  121. 王军福.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 晋阳学刊,2003,(4).  122. 王秀丽. 章学诚“时会说”与史学的与时俱进. 晋阳学刊,2003,(1).  123. 刘庭华. 史学研究纵横谈(下). 军事历史,2003,(2).  124. 刘庭华.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军事历史,2003,(1).  125.陈其泰. 建国后十七年历史研究及唯物史观的价值.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 126. 周文玖. 关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思潮的认识.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 127. 张剑平. 郭沫若古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郭沫若学刊,2003,(1).  128. 齐虎田. 坚持唯物史观促进史学发展的思考.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  129. 徐国利. 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  130.瞿林东. 继承侯外庐先生的学术遗产,推进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中国史研究,2003,(2).  131. 刘爽. 当代西方史学多元走向评析. 学习与探索,2003,(3).  132. 许殿才,史硕彦. 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纪要. 史学史研究,2003,(1).  133. 王玮. 二十五年磨一剑 三百万言铸丰碑. 史学月刊,2003,(9).  134. 雷戈. 论史料. 史学月刊,2003,(8).  135. 李传印. 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 史学月刊,2003,(4).  136.史文,薛义. 探索史学的历史、理论及其社会意义——瞿林东教授访谈录.史学月刊,2003,(1).  137.王凌.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1—4期(总45—48期)总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2003,(4).  138.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史学理论研讨会. 史学理论研究,2003,(4).  139. 朱和双. 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3,(4).  140. 周溯源. 史学理论要引导史学研究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史学理论研究,2003,(3).  141. 马宝珠. 加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与总结. 史学理论研究,2003,(3).  142. 董正华. 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的繁荣. 史学理论研究,2003,(3).  143. 于沛.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下) 重视中西史学比较中的社会学视野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2003,(3).  144. 张克非. 卓尔独立,贵在求真——读《赵俪生文集》兼论其他. 史学理论研究,2003,(2).  145. 刘子奎. 是继承还是偏离:布罗代尔新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3,(2).  146.徐浩,彭卫,王和,姜芃,俞金尧,刘军.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上). 史学理论研究,2003,(2).  147.坚持唯物史观指导 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座谈会侧记.史学理论研究,2003,(1).  148. 朱佳木. 当代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5).  149.赵兴彬. 宏观经济理论的突破对历史学的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 150. 赵兴彬. 论史学方法体系的重建. 齐鲁学刊,2003,(4).  151. 于沛. 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 历史研究,2003,(1).  152. 王以欣. “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历史教学,2003,(1).  153. 张越. 重视理论建设 继承进取创新——读瞿林东教授著《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 回族研究,2003,(2).  154. 侯建东. 关于史学人才的几点思考. 中国人才,2003,(12).  155. 魏铭. 北大历史系首届世界史研究生精品课程班结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 156. 卞利. 断代史学史研究中的一枝奇葩——评傅玉璋、傅正著《明清史学史》. 安徽史学,2003,(6).  157. 周文玖,张子侠. 最近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安徽史学,2003,(6).  158. 张剑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罗尔纲史学研究的影响. 学海,2002,(4).  159. 陈国庆. 梁启超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唐都学刊,2002,(1).  160. 赵兴彬. 论历史学的人文学科方法. 泰安师专学报,2002,(5).  161. 李吉江,纪新青. 史学逻辑方法探赜.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4).  162. 王贵忠. 21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知识创新.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 163. 何兆武,邓京力. 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何兆武先生访谈. 历史教学问题,2002,(3).  164. 贾高建.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逻辑分层问题. 理论前沿,2002,(7).  165. 田得宏,冷东. 浅析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 166. 吴怀祺. 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 167. 李小树. 论李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 北京社会科学,2002,(3).  168. 杨艳秋. 2001年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10).  169. 洪认清. 何炳松史学思想的特色. 学术月刊,2002,(3).  170. 周文玖. 两种新史学:梁启超与何炳松. 学术研究,2002,(12).  171. 罗炳良. 新史学对良史的期望. 学术研究,2002,(12).  172. 何平. 历史进步观与18、19世纪西方史学. 学术研究,2002,(1).  173. 于沛. 西方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和方法. 史学史研究,2002,(4).  174. 洪认清.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 史学史研究,2002,(2).  175. 夏学花. 美国新社会史述评. 史学史研究,2002,(1).  176. 耿天勤. 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史学. 史学史研究,2002,(1).  177. 李振宏.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史学月刊,2002,(11).  178. 李芳.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尚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史学月刊,2002,(10).  179. 刘家丽. 章学诚的史意与史料观. 史学月刊,2002,(8).  180. 侯云灏.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新时期史学思潮. 史学月刊,2002,(6).  181. 张剑平. 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及其启示. 史学月刊,2002,(5).  182. 白云. 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读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 史学理论研究,2002,(2).  183. 钱念孙. 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 史学理论研究,2002,(2).  184. 周文玖. 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思考. 齐鲁学刊,2002,(1).  185. 李伯重. 问题与希望:有感于中国妇女史研究现状. 历史研究,2002,(6).  186. 高世瑜. 关于妇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历史研究,2002,(6).  187.罗志田.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历史研究,2002,(1).  188. 姜芃. 城市史是否是一门学科?. 世界历史,2002,(4).  189. 李珍. 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的现实思考. 高校理论战线,2002,(9).  190. 杨祥银. 中国口述史学现状.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 191. 于沛. 历史研究:从过程描述向理论描述的转化.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 192. 戴逸.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 193. 钱念孙. 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 安徽史学,2002,(2).  194. 何兆武. 《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自序. 书屋,2001,(9).  195. 毛曦. 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如何走出误区.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0).  196. 雷戈. 从“不可能处”思考史学理论.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 197. 于沛. 20世纪中国史学:特
本文档为【<史学概论>参考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45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0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0-04
浏览量: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