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关史,政治学,好啊

国关史,政治学,好啊

举报
开通vip

国关史,政治学,好啊 第一部分 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 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 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 )―――“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 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 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 第二部分 美国(1945-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

国关史,政治学,好啊
第一部分 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 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 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 )―――“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 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 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 第二部分 美国(1945-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 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 4.马歇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及其意义 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 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 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 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 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 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2.《旧金山对日和约》 3.《日美安全条约》 4.《日台和约》 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 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 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 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 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 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 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 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 9.葛拉斯堡罗会谈 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 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 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 3.美苏首脑会谈 4.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 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6.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 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1989) 1.卡特主义及措施 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 3.“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 4.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 5.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 6.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 7.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 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1995) 1.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 2.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 3.冷战的影响及结束 4.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 5.美俄首脑会晤 6.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 第三部分 苏联(1945-1991)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 1.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 2.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 3.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 4.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 5.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 6.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 7.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 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1959) 1.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 外交关系D、美苏戴维营会谈 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3.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波兹南事件(原因)―――匈牙利事件(原因)― ――苏南关系再度破裂 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 1.“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 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 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1979) 1.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 2.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 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 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1991) 1.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 3.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 第四部分 西欧(1945-1995) 一.战后初期的西欧(1945-1949)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条 二.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 1.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 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2.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 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 3.《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4.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 5.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 6.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 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1969) 1.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说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 生的根源及解决 2.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3.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 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 4.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 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 1.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 2.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 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 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 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 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 2.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 3.“德洛尔计划”的提出 六.新时代的欧洲(1990-1995) 1.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 2.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 3.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 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 4.《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 5.“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 6.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 第五部分 日本(1945-1995)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1949)见第一部分4~5条 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1959)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 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1960-1969) 1.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 2.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 3.美日矛盾的发展 4.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 5.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 6.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 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1970-1979) 1.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 3.“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 4.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 5.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 6.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 7.“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 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1989) 1.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 2.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 3.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 4.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 5.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 6.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 7.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 8.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 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1995) 1.《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 2.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 3.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 4.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5.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 6.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 第六部分 中国(1945-1995) 一.中美关系 1.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 3.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 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中美建交公报》(1978)和《八·一七公报》(1982) 6.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7.中美矛盾 二.中苏(俄)关系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 2.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 3.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 4.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 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 1.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 2.《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 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 4.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 5.中日关系的摩擦 6.1989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1.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的解决的意义 2.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 3.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 4.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 5.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 6.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 7.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 第七部分 第三世界国家(1945-1995) 一.亚非地区 1.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 2.5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3.“77国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 4.朝鲜半岛的新局势 5.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 6.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 7.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 8.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 9.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 10.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 二.中东地区 1.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 2.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 3.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 4.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5.第三次中东战争 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 6.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7.两伊战争的原因 8.第五次中东战争 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 1.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 2.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3.拉美国家70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 4.拉美80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 5.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 6.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 7.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 8.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 9.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 10.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 第八部分 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至今) 一.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 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 2.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 3.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 4.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 5.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 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 1.多极化 2.经济因素 3.相互依存和合作 4.缓和 【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 【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等。 【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政治策略】政治主体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政治妥协】在(1)斗争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2)面对共同强大敌人(3)具有某种合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伤或两败俱伤,以不损害双方根本利益为前提,通过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实现矛盾缓和以便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的行为。 【政治变迁】指政治体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着某种被认为是“进步”的价值目标的,那么,政治变迁就是政治发展。总体而言,政治变迁主要强调政治体系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改变,而不考虑这种改变的价值定向。 【政治统治】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通常政治权威概念对应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政治权威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即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国家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 【政治合法性】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这种认可通常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且主要来自一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社会成员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来判定政治统治能否有效运行,从而在认可政治统治的基础上产生服从的意识和心理。按照让-夸克的意见(《合法性与政治》),政治合法性实际上是一种统治权利的表现。 【统治、专政与镇压】镇压是以暴力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和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则除了专政的内容,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政治管理】国家权力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行政管理】指对政府(广义)机关内部事务和人员的管理。 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使用的术语。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政治领导】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程。 【政治决策】指政府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政治决策具有如下特征:它是对公共政治生活所作的抉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性),它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和组织(权威性),它的结果决定政治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指导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普遍服从并执行(强制性)。 【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组织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政治协调】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调解,使之趋于平衡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政治协调的方式主要有:政治干预、权威仲裁、协商妥协、搁置回避和协同合作。 【政治干预】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冲突各方都作出让步的过程。 【政治沟通】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政治监督】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和纠偏的各种活动。政治监督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目的在于抵御权力的腐蚀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扰,以保证政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治管理过程中,政治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惩治腐败。从行为方向看,有上行、下行两种。 【政治稳定】指政治体系在根本秩序上的连续,一般涉及1政治权力承继是连续的;2政治权力格局是有序的、稳定的;3政治文化分布是相对同一的;④政治体系由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很强适应性。 【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利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动。 【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通常,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有机会以此方式来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位的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这种组织既有可能致力于专门的特殊利益指向的问题,又有可能致力于广泛的公共利益指向的问题。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 【压力集团】一种政治组织。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政治表达】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过程。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援、政治言论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表达和非制度性表达。政治表达主要是通过汇集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种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来影响政府过程。 【政治集会】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众多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的行为。 【政治请愿】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治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政治言论】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的行为。现代社会中,政治言论参与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 【政治接触】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和非法两种,但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手段。在中国,制度化的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放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 【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冷漠,是指参与的缺乏,表现为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不关心。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两方面的内容。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一个社会之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制度”。 【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共同利益、权力和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活动方式。 【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恩格斯对国家有过经典的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而对其作出分类的一种方法。 【国家形式(政府类型)】指国家权力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式。包括(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和相互关系;(二)国家纵向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整体权力与部分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所谓“政治体制”。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国体】政府的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类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抵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按照此标准,通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专制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 【立宪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立宪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置。按照立宪君主制国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生。 【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形式。联邦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 【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的活动原则。 【单一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基本特点是:(一)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二)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三)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由中央掌握;(四)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受中央权力的统辖;(五)国民具有统一国籍;(六)外交权由中央统一行使。 【复合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邦联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国家联盟,由若干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其特点主要是:(一)各成员国主权独立、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和制约关系;(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它的权力是邦联成员根据协议让予的,邦联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三)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由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担任,其只能主要使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宜;(四)邦联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国家机构(政治机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足见的各种机关的综合,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二、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接实际运作来看,分权制衡理论有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等形式。 【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形式。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首脑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担任;可以由选举产生,也可以世袭或终身任职。国家元首的职权一般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大赦、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的国家元首同时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立法机关按照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决定国家其他大政方针。 【行政机关】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行政首脑由选举产生或议会任命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行政公务人员或通过考试或由各级负责人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司法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两党制】指法律上或许存在许多个政党,但在政治过程中,只有两个政党可以问鼎政权的政党制度。 【一党制】指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政治文化】按阿尔蒙德的界定,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政治动机】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 【政治态度】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 【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的。按照艾萨克的概括,政治哲学的特点主要是“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性的”,即(一)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政治生活进行事实描述和解释;(二)政治哲学是一种规范理论,力求探讨政治的终极价值;(三)政治哲学也从事实现终极价值的最佳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四)政治哲学着重于分析政治概念。 【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政治科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即“客观、精确、系统、普遍和可验证”。 【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就其动因、内容和后果来看,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化的最明显特征,即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动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或长远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其后果是社会政治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形成政治意识、明确政治角色,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政治发展】指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转型中,政治体系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政治发展概念意味着“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它们自身民族构设的历程,而不是服从某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政治演化或革命。” 【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政治革命的主要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暴力革命】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大岁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历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步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 【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民主】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民主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国家形态- 也称国家历史类型,是按照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不同时期国家的分类。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不论其组织形式如何,都属于同一类型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四种类型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类型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由少数剥削者对绝大多数被剥削者实行专政,是具有剥削性质的国家。后一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剥削者类型国家有本质区别,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它是历史上最后一种类型的国家。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 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 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 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 托马斯.阿奎那: 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 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克思主义政治观 (一)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四)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三、政治的定义 (一)政治的涵义 政治的涵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1. 强调了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 2. 强调了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何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3. 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1)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2) 政治的本质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①首先包含人们的利益关系,政治关系的基础; ②包含人们的政治权力关系,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关系; ③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权利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配关系。 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无政治社会、以非阶级利益差别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和公共利益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 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地集中反映: ①经济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活动的原则、方式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1. 共同点:都是上层建筑;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2. 区别: ①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定的社会规范;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实施,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③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发挥作用; 3.法律的反作用,使之合法化。 (三)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1. 政教合一 2. 逐渐分离 (四)政治与道德 1.区别: ①道德是社会形态;②道德不具强制性;③道德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2.联系: ①使之为统治者服务;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涵义 (一)政治学的涵义 1.一般说法 (1)政治学的研究国家问题地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社会公共权力地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政治学是对公共事务、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 2.本书的观点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政治学是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二)政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政治学与哲学 2. 政治学与经济学 3. 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4. 政治学与法学 5. 政治学与法学 二、政治学的构成 (一)大分类 1.按性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功能分,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3.按角度和层次分,宏观政治学和 微观政治学 4.按研究对象的状况分,静态政治学和动态政治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分类 1. 政治学基本理论 2. 政治思想 3. 政治制度 4. 行政管理 5. 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的特点 1. 抽象性 2. 一般性 3. 基础性 (四)政治学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1. 作为社会政治文化地核心组成部分,对盛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 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作为政治科学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对于政治学的科学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节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 (2)前者思辨,后者以资料为据;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A .奥古斯丁《论神之都》和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蒙昧主义、禁锢主义 (三)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1.14世纪始于, 马基雅否利(意大利)《君主论》和博丹(法)《共和六论》 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2.17、8世纪 格老秀斯(荷)、斯宾若莎(荷)、霍布斯(英)、洛克(英)、伏尔泰(法)、孟德斯鸠(法)、卢梭(法)、杰佛孙(美)、潘恩(美)、汉密尔顿(美) 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创造了自然法,并提出了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边沁《政府简论》《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穆勒《论自由》《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私人活动 孔德《实证政治体系》、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庸俗。 4.托马斯.莫尔(英)、康珀内拉(意)、梅叶(法)、摩莱里(法)、马布利(法)、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空想社会主义,拼击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建立社会共有、共同劳动、和谐一致的共和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源泉) (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西方政治学的两个发展方向: (1)政治理论方向:①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②方法体系多样;③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 (2)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 ③强调以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④认为政治学价值中立; 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 ⑥分析在于政治的“实然”,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1.科学性 2.阶级性 3.革命性 4.实践性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1. 唯物辩证法 2. 辩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①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②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 ③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的统一; ④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的结合; ⑤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比较分析的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角度 2.历史分析方法 3.经济分析方法 4.阶级分析方法 5.利益分析分析 (三)、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以“事实-价值”的关系为基础 (一)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哲学研究方法 2. 历史研究方法 3. 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二)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研究方法 2. 经济学研究方法 3. 心理学研究方法 4. 借助自然科学的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①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②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第二编 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予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三层递进关系: 1. 首要的和基本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 2.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政治权力关系。 3. 人们依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即政治关系,确定了人们进行政治利益分配的资格,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人类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1. 任何利益都有着自我实现地本质要求; 2. 任何利益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这造成了政治权力的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和工具性,在政治权利上还原为政治权利的规范性、自动性、不断发展性和手段性。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1. 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2.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1) 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2) 利益是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3) 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性 (一)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 1.自我实现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这源于人的需要自我满足。 2.任何利益不仅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何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3.该矛盾对利益本身、利益关系和政治生活的意义 ①对利益本身,它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地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②对利益关系,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③对政治生活,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它还铸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最为基本的特性。 (二)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三)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四)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一)利益关系: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1.利益主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2.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①纵向上,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地社会群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何社会利益之间地联系。 ②横向上,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系。 二、共同利益 (一)共同利益的涵义和特点 1. 共同利益的涵义 2. 共同利益的特点 (1)客观性 (2)独立性 (3)稳定性 (4)相对性 (5)群体性 (二)不同的共同利益 (1)集体利益 (2)集团利益 (3)阶层利益 (4)阶级利益 (5)民族利益 (6)社会利益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的一面。 包括两个向上方面: ①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横向矛盾; ②利益矛盾又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矛盾-纵向矛盾。 (一)横向利益矛盾 1.横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 (2)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主观条件。 2.造成利益主体之间差别的原因 (1)个体的自然差异 (2)劳动分工造成的不同 (3)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4)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水平不同 (5)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横向利益存在的两种形态: (1)对抗性的存在 (2)非对抗性的存在 (3)两者可以转化 (二)纵向利益矛盾 1. 纵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部分的利益各自的不同特性; (2)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2.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的不同特性主要表现: (1)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差别 (2)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差别 (3)当前性和长远性的差别 (4)非根本性和根本性的差别 3.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和共同利益。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二)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三)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二)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三)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四)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一)一般的观点 1.中国的 (1)衡量审度;(2)制约别人的能力 2.西方的 (1)霍布斯: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罗素:有意努力的产物; (3)马克斯.韦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4)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决策的过程; (二)本书观点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 2.涵义: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3.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一)客观构成因素 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 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是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两极,占有生产资料往往导致占有物质财富。 3.暴力 (1)暴力的构成要素: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2)暴力的特殊性: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性;机动性;具有直接的强制力。 (3)暴力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为自身的存在基础。 4.还包括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 (二)主管构成要素 1.能力素质 是政治权力主观因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能动的基础。 2.身份资格 3.理论和策略 4.组织 5.已有权力、实际政绩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本质特性:由所属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本质决定的 (一) 制约性 1. 制约性是一切政治权利的基础特征 2. 政治权力的制约性来自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中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3. 政治权力的制约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1) 在社会作用方面,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统治性和管理性; (2) 在作用范围方面,体现为政治权力的普遍性。 (3) 在作用方向方面,使政治权力对对立力量呈强制性,在对本群体内呈现约束性。 (4) 在力量对比关系方面,使之呈现出力量对比的不对称性。 (二) 能动性 1. 其能动性是有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形式上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2. 其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1) 它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动杠杆,能使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2) 它是政治权力作用范围内的积极支配力量,能对其他力量和社会生活施以支配和影响作用; (3) 它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反作用。 3. 政治权力的能动性在实际生活中是一种合力作用。 (三) 动态发展性 1. 其动态发展性根源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中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 两个主要表现: (1) 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延展要求; (2) 政治权力构成要素的更新变化。 (3) 能否推动盛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决定政治权力强弱的根本原因。 (四) 工具性 其工具性本质上体现在政治权力与政治主体的利益目标之间的关系方面; 形式上表现为各种政治权力工具,如意识形态工具、暴力工具、政治协调工具。 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一)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政治权力主体 1. 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 2. 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3. 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4. 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5. 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二)按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1.社会公共权力 (1)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使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产生国家后,表现为国家权力) (2)社会公共权力的特点:普遍性;至上性;排他性 2.政党权力 3.政治社团权力 (三)按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 1.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 2.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四)按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 1.立法权(首要) 2.行政权 3.司法权-构成:侦定权、诉讼权和审判权 二、政治权力关系 (一)不同社会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主要是相互否定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2.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以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1)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对比力量不相上下,都有妥协的要求; (2)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构成威胁 (3)不同性质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的共同利益。 (二)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公权力之间的关系 1.本质是一样的,但范围不同,存在差别。 (1)任何阶级社会中的执政党都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支配社会公共权力; (2)执政党的权力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 (三)根本利益一致的执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2.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1)同一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在权力关系方面的体现 (2)根本利益相同,性质不仅相同的政党权力之间 (三)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 (四)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 1.政治权力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2.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作用后果的过程,涉及到政治无案例作用的效益问题。 3.政治权力的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1.暴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时事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3.命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切字节的意志,约束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说服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一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灵的沟通,进而贯切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施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器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7.处罚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从政治关系看 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凭借 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二)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 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三)从社会生活看 1.政治权力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权利的涵义 1.中国的观点 2.西方的观点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 所谓权力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1.权力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官司决定的 2.权力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 3.权利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一直在社会法律形式中的体现,是政治权利的延伸。 4.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三)本书关于权利的观点 (四)政治权利的涵义: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利益。 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1)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不可分割; (2)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互为条件; (3)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在量上是同等的 (4)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都须由枪支的法律保证。 (5)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最宗指向都是利益的实现。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的规定。 4.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 二、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利的根本特性是其阶级性 (一) 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 1.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是政治权力制约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方面的直接体现 2.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两个方面 3.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具有强制性 4. 政治权利的规范作用主要在于: (二) 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 1.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与政治权力的能动性紧密结合 2.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法定范围内社会成员政治意志的自由 (三) 政治权利是不断发展的 政治权利的发展表现为内容、范围、形式的扩展 (四)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政治权力的手段性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 1.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 2.氏族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 3.氏族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不是法律确定的,而是道德习俗上确定的 4.氏族社会成员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完全溶合的 (二)奴隶社会的政治权利 1.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 2.政治权利具有宗法等级制的特色 3.政治权利第一次和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 4.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相分离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利] 1.私有财产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归属 2.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 3.政治权利与官僚登记制和僧侣紧密结合 4.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0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2.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3.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实际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 4.以其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广泛性:是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广泛享有的权利 2.公平性:为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 3.真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地位,使其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资格,也是实现人民政治权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英国:1679,《人生保护法》;1689《权利法案》; 美国:1776,《权利宣言》;1776,《独立宣言》; 法国:1789,《人权宣言》。 1.自由权   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罢工自由 2.平等权 3.参政权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 2.平等权 3.民主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一)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 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 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展 (四)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编政治行为 一、 政治行为的涵义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特定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二、政治行为的四个基本要素 政治活动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的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具有季节性; 政治行为的主体: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的方向:政治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 政治行为的方式:政治行为模式; 三、政治行为的分类 第一章政治斗争 第一节政治斗争的涵义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 1.中国的 2.西方的 (1)心理对立说:政治冲突就是心理对立的形式 (2)价值对立说:是某个人或其他人或组织集团之间的不相容性、是指价值观念较量; (3)资源争夺说:是对权位或利益等资源的争夺; (4)环境互动说:是有机体-环境之互动。 (5)西方政治冲突理论的缺陷: ①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区分不同性质的政治冲突,混淆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阶级内部的冲突; ②由于没有对于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作出阶级分析,掩盖了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的本质。 3.本书的政治冲突理论: 政治斗争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权力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二)政治斗争的特点 1.利益争夺 (1)人们的利益分化和利益需要是政治斗争的内在根源和本质内容。 (2)政治斗争归根结底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战 (3)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权力角逐 (1)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 (2)资源分配是政治权力的主要功能 3.矛盾对抗 (1)政治斗争的矛盾对抗主要变现:利益的根本对立;权力的互不相容;整治心理的相互排斥 (2)政治斗争表现出矛盾对抗的特征,其客观原因在于包括利益和权力在内的社会有效资源的匮乏。 4.意识自觉 5.事关全局 二、政治斗争的类型 政治斗争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 (一)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二)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其特点:1. 政治斗争的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2.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3.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主要是以法治的形式进行        4.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从政治斗争转向非政治斗争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方式、战略和策略 一、政治斗争的方式 (一) 群体内政治斗争与群体外政治斗争(主体角度) 1. 群体外政治斗争 (1)阶级斗争 (2)政党斗争 (3)集团斗争 (4)民族斗争 2. 群体内政治斗争 (1)游离分子和异己分子的斗争 (2)子群体间的斗争 (3)价值与策略的斗争 (二) 暴力政治斗争和非暴力政治斗争(行为手段角度) 1.暴力政治斗争 (1)暴动 (2)武装斗争 (3)战争 2.非暴力政治斗争 (1)议会斗争 (2)政治示威 (3)政治部合作与政治部服从 二、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1.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2.政治策略: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3.战略和策略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内容上: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斗争指导规律,策略是研究局部性得到正指导规律; 时间上:战略运用于相对长远的斗争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则比较短; 作用方式上:战略比较稳定,在一定目标阶段比较少变化,策略比较灵活,因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 目标上:战略是长远利益,策略是眼前利益。 (2)联系:不同的范围,相互转化;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服从于战略,并为战略服务。 4.为了实现战略性的任务,政治斗争的策略常常表现为某种政治妥协 5.有理、有利、有节是指导政治斗争的主要策略原则 6.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做到: (1)分析客观实际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随变而动 (4)参考历史,吸取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作用 一、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的作用 1. 政治斗争行为直接影响到政治主体自身结构的变化 2. 政治斗争的胜负决定政治主体利益的实现与否 3. 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自觉意识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斗争对于整个政治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5. 也存在着副作用 二、 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 1. 政治斗争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 2. 政治斗争直接作用与社会变迁的进程 3. 政治斗争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也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 一、 若干政治统治理论分析 (一) 神权统治论 神权统治是由原始的宗教迷信发展而来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二) 父权统治论 父权统治实质上是一种血缘统治论,它将政治统治视作为君王及其家族的世袭特权 (三) 契约统治论 是人们根据理性的要求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分为:契约君权统治和契约民权统治 (四) 精英统治论 统治阶级是少数权力精英所构成的,精英人物通过高压和操纵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持其统治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 政治统治是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支配政治和控制社会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 2. 政治统治是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和控制。 3. 国体问题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 政治统治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有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和控制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特征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 (一)暴力机关—关键的必要条件 (二)国家在行使社会职能时所拥有的权威—可能条件 (三)国家权力的得到的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国家的社会心理基础)—可能条件 1.政治权力必须转化为权威,才能带来服从的效果 2.获得足够的权威必须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和观念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一)含义: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的承认,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认可。包括: 1.政治统治能否以及怎样在全社会以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 2.政治统治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二)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 1.通过强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 2.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 3.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 (三)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要点 1.政治统治合法性偏重于心理的、伦理的或理性的支配 2.政治统治合法性中的意识形态 3.政治合法性与国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政治统治的特征 (一)阶级性 1.政治统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这是政治统治的实质之存在 2.政治统治的阶级性时期最根本的特征 (二)最高性 1.政治统治最高性的含义 (1)政治统治其行为主体的最高性 (2)最宏观、最高层次上政治权力的运用 2.政治统治行为是国家权力所特有的 (1)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的特殊形式 (2)国家权力具有最高权威 (3)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强制性 政治统治是国家政权对于社会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四)有序性 政治统治有序性的表现: 1. 政治统治行为主体内部的秩序状态 2. 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特定秩序状态 3. 社会整体运行的秩序状态 途径:确立统治阶级所需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统治阶级地位;建立政治制度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一)西方政治学划分 1.传统型权威的统治—流传下来的神圣传统 2.魅力型权威的统治—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 3.法例型权威的统治—来源于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划分 1.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压迫、剥削 2.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1)是政治统治发展类型的最高阶段 (2)特征 是建立在多数社会成员占有财产基础之上的;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是以工人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行使的政治支配与控制行为; 公开宣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明显表现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两种政治行为的分离 二、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一)暴力镇压 (二)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限制和排斥 1.对被统治阶级在政治的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并尽可能享有不同政治权利的人们作永久性的划分,以防御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地位的既往。 2.政治歧视也是一种限制和排斥的方式 (三)对统治阶级的怀柔利用 1.通过安抚、分化、瓦解和收买等手段来笼络被统治阶级,使被统治阶级归附自己或主动服从既定的统治阶级 2.在特定的条件下,国家承担特定的责任以维护对社会的普遍控制。 (四)对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干预 (五)通过思想文化控制来保护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六)在国与国之间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创造有利的统治条件 镇压是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是敌对势力进行专政的方式之一;而所谓专政,就不仅是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与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否则就会成为短命的恐怖政治;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包括转正,还包括民主内容。 第三章政治管理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涵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一)各种观点 1.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2.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对整个社会—作为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综合的整个社会组织进行理性的统一的集中管理 3.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二)本书观点 1.定义: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的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是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政治管理的主体:国家权力及其延伸的政治体系 目的:保障政治统治并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 方向与方式:自上而下地、自觉地进行约束或协调 客体:国家内部的全体社会成员 作用机制:金字塔式的伞状方式 2.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现存的政治统治秩序 二、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一)共同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他们统一于国家的职能之中;都是实现利益的政治行为方式 (二)区别 1.行为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为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政治管理为一切贯彻统治意志的权力主体 2.客体不同 政治统治可以使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一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 3.原则和要求不同 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秩序和稳定;政治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效率 4. 目的和功能不同 政治统治是统治利益的直接体现;政治管理还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常任务重中会淡化阶级利益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一、传统政治管理 1. 传统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 2.管理主体:国家政权体系的构成是单一的,只局限于政府机关 3.权力特性:其所运用的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 (1)政治管理权力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决定了权力的任意性 (2)任意性:政治管理权力常与宗法权力、宗教权力乃至迷信的权力相互结合 4.管理功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表现:经济方面;社会利益分配方面;思想控制方面 5.管理方法方面:表现出简单性和落后性 6.管理机制:表现出明显的人治特征 二、现代政治管理 1. 现代政治管理是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2. 管理主体: (1) 以政府为主, (2) 政党 (3) 其他一些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一定条件下) 3. 权力特征: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 (1) 权力规范性表现在非人格化和受制约 (2) 独立性表现在政府与其他政治管理主体权力的区分 4.管理功能:具有开放性和开明性的功能,具有兼容多种利益的存在 5.管理方法:科学性和先进性 6.运行体制:法制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一)政治领导 1.定义: 指的是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主要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像负案的原则和方向。 2.政治领导活动四要素:政治领导主体;政治领导客体;政治领导内容;权威和服从所构成的政治领导关系 3.政治领导活动的根本特征: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2)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政治领袖的活动 (3)既是社会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治行为的一种特定方式 4.政治领导的程序: (1)判断(2)决策(3)组织动员(4)指挥 (二)政治决策 1.定义 就是政府和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选择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选择的过程。 2.基本特征 (1)公共性,是对公共政治生活问题所作的抉择 (2)权威性,其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以及以此相关的个人决策和决策参与人 (3)指导性,是关于政治管理的蓝图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4)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决策类型:领袖决策;集体决策;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4.决策的阶段和程序 (1)分析和把握政治形势 (2)拟订政治行动方案 (3)进行决策分析,选择最佳方案 (4)实施行动方案,执行政治决策 (5)进行政策评估,反馈政策效果 (三)政治组织 1.定义 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2.政治组织行为是由政治管理主体对自身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实行配合与控制,使之达到或趋向某种政治有序化的活动过程 3.政治组织行为类型:政治管理主体内部的;政治管理客体内部的;政治管理主客体间关系的 4.政治组织程序: (1)提出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 (2)制定政治计划 (3)设计政治结构 (4)规范政治行为 (四)政治协商 1.定义: 指政治管理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或调解,使之趋于平衡和谐的政治行为或活动的过程 2.政治协商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 3.政治协商的方式 (1)政治干预(2)权威仲裁(3)协商妥协(4)搁置回避(5)协同合作 (五)政治沟通 1.狭义:指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2.政治沟通回路:信息来源;信息处理;信息发送;信息接受;信息反馈 (六)政治监督 1.定义 2.政治监督的目的和任务是防止政治腐败 3.政治监督的手段 (1)宪法监督 (2)立法监督 (3)行政监督 (4)司法监督 (5)政党监督 4.政治监督的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 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必要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宏观问题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 2. 保障政治稳定 3. 保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四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一)代表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政治参与是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力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 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二)本书观点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过程的行为 (三)政治参与的特征 1.参与主体上,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本质上,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 3.外延上,只局限于以合法的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参与目标和对象上,包括所有的间接和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一)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根本区别: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 (二)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1.自动参与 2.动员参与 3.消极参与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一)政治投票 1.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二)政治选举 1.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投票是选举中最明显的部分 3.政治选举需要经费,政治捐助就成为公民在这方面参与政治的方式 4.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政治结社 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四)政治表达 1.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2.类型 (1)政治集会 (2)政治请愿 (3)政治言论 (五)政治接触 1.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2.类型 (1)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 (2)社会主义社会:与政府官员面谈,座谈会的形式与政府官员沟通、信访、直接面见领导人 (六)政治冷漠 1.指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2.原因 (1)长期的政治浩劫 (2)社会制度的完善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 1.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锻就更多的参与型公民 2.经济反战是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 3.经济发展促使政府与公民间的相互影响增大 4.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发展形式表示出来的 (二)社会地位 (三)政治心理 1.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 (1)个性特征,认为能影响政治家和政治决策的意识 (2)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度和支持程度 (3)公民关心政治政治过程的程度和政治责任感 2.政治动机 (1)中是可以得到的报酬 (2)认为选择是重要的 (3)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 (4)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是不满意的 (5)拥有关于当前的知识或技能 (6)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 (四)政治机制 1.选举 2.政党制度 3.监督制度 (五)社会机会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作用1—政治方面 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 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 5.还表现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二)作用2—社会方面 1.影响社会公平 2.影响经济发展 3.影响社会流动 4.推动着人类的不断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1. 内容上 2. 模式上 3. 行为方式上 第五篇 政治文化 第一章 政治心理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涵义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某种感知,构成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主体上,是“政治人” 2.形成过程上,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 3.实质上,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过程,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4.反映形式上,政治心里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5.具体内容上,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征 (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自发性的表现: (1)其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2)是一种不够深刻、尚未上升到“自觉”程度或状态的政治意识 (3)是一种缺乏理性知道的心理现象 (二)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表现: (1) 个体差异 (2) 阶级差异 (3) 阶层和集团差异 (4) 区域差异 (5) 民族差异 (三)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 表现在: (1)不是一种显象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较为直感,更深层次、更为隐蔽。更难以把握的文化形式 (2)不是理性抽象的自觉状态,是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 (四)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 原因:其形成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是长期的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基础和构成因素 一、政治心理的基础 (一)客观基础 1.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主要指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四个层面 (1)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 (2)政治心理的社会关系环境 (3)政治心理的政治制度环境 表现:它是政治心理的一个主要来源;它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它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心理的变化 (4)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主观基础 1.构成 (1)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 (2)其心理结构 (3)其社会经验结构 (4)其个性倾向结构 2.个体气质和心理背景是构成政治主体个性特征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一)政治认识 1.定义 2.政治认知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认知判断三个过程 3.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 (二)政治情感 1.定义 2.构成: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较高层次的政治情感 3.政治情感是在政治任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政治动机 1.定义 2.构成: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的构成 3.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政治态度 1.定义 2.特征 (1)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过程 (2)是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 (3)具有中介作用,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 第三节 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 (一)个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分类 (1)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被动积极型、被动消极型 (2)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冷模型政治心理和热情参与政治心理 (二)群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特性:去个性的特点;自发性;感染性 3.分类 (1)阶级政治心理 特征:共同的政治认知;相似的政治情感;共同的需求意识和动机 (2)民族政治心理 (3)大众政治心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一)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二)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三)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第二章 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涵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一)定义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二)理解 1.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使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 3.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得以更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一)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 政治思想的阶级性的表现: 1. 不同阶级属性的人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 2. 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3.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支配着政治思想 (二)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表现: 1. 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 2. 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3. 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三) 政治思想具有独立性 表现: 1. 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 2. 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 3. 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第二节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 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 对人的研究 (1) 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研究 (2) 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研究 (3) 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2. 对人所依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 (1) 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 (2) 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安排的研究 (3) 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3. 对政治发展的探讨 (1) 对政治变迁动因的讨论 (2) 对政治理想也即政治目标的探讨 (3) 对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讨论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一)时间上,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 (二)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来划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1.政治哲学 (1)政治哲学特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事实性描述; 是一种规范理论; 从事关于“手段”问题的研究; 着重分析政治的概念; (2)主题: 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思想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 2.政治科学 其特性:客观性;精确性;系统性;普遍性;可验证性 3.依据政治思想内容的划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时期根本原因 2. 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 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 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第三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一) 代表性观点 (二) 本书观点: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一)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其实践性表现: 1. 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 2. 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 3. 人们的政治人士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 (二)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三)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四)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1.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2.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政治社会化又具有手段性特点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一) 家庭 (二) 学校 (三) 特定的政治符号 (四) 大众传媒工具 1. 途径 (1) 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 (2) 在各种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 2. 意义 (1) 广泛的传播与交流,是政治文化的以更新发展 (2) 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为一个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 (五) 社会政治组织 (六) 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 利益因素 1.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2. 一切成员都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3. 利益又规定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 (二) 政治权力因素 1. 政治权力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发生和发展 2. 政治权力本身所推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于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 文化因素 (五) 政治事件 (六)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一) 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1. 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 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3.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二) 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划分 1.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2.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三)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政治模仿 (2) 政治教育 (3) 政治专业训练 (4) 政治实践 2.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人际转移 (2) 价值转移 (3) 规则转移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一) 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二) 维护、改编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三) 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 政治发展 第一章 政治革命 第一节 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 革命与政治革命 (一) 革命的代表性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关于革命观点 (三) 政治革命 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二、 政治革命的特征 (一) 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二) 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三) 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四) 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 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六) 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 政治革命的条件 主客观条件: (一)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1. 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引发阶级矛盾激发和政治革命 2. 统治阶级极端专制主义的高压和腐败无能使人民诉诸革命性的反抗手段 3.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政治革命 (二)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三) 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四) 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五) 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二、 政治革命的方式 (一) 暴力革命 (二) 和平过渡 第三节 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革命的类型 (一) 西方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 奴隶革命 2. 农民革命 3. 资产阶级革命 4. 无产阶级革命 二、 政治革命的作用 (一) 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 改变政治环境 (三) 更新政治体系 (四) 变革政治文化 第二章 政治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的涵义 二、 政治改革的定义 (一) 改革、改良和革命 (二) 政治改革的定义 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三)政治改革的内容 1.法令法律的修改 2.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改革 3.议会制度改革 4.司法制度改革 5.行政制度改革 6.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 7.选举制度改革 8.人事制度改革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 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 2. 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 3. 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4. 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 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6. 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7. 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 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确定的三原则: 1. 合理性原则 2. 可行性原则 3. 过程性原则 二、 政治改革的方式 (一) 特点 1. 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 2. 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 3. 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 (二) 类型 1. 综合改革方式 2. 多项分进改革方式 第三节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 政治改革的条件 (一)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文化条件 3.社会条件 (二)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需要有一批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2.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3.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实机 4.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 政治改革的作用 (一) 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 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第三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 政治民主的定义 (一) 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 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 在民主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 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三) 本书观点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 民主政治的特征 (一) 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 (二) 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 (三) 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四) 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五) 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六) 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1. 法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的方式 (1) 法制承认民主政治的原则、规范,使之法律化、制度化,使民主具有权威性 (2)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使公民明确实际享有权利 (3)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提供了民主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 (4) 法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证措施 2. 民主政治中的法制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 (1) 法律必须以维护公民利益而不是个别权势者的利益为取向 (2) 法律原则和具体规定必须由全体人民通过一定程序来制定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一) 原始社会的民主 (二) 奴隶社会的民主 (三) 封建社会的民主 二、 资本主义民主 三、 社会主义民主 (一) 其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 1. 是以公有制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2. 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无产阶级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权力特征的 3. 实惠主义公有制、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利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 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现的 1. 人民主权原则 2. 议行合一原则 3. 共产党领导原则 4. 政治协商原则 5. 人民监督原则 6. 法制原则 第三节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一) 政治民主的基础建设 (二) 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建设 (三) 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二、 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一) 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二) 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 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 3.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 是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 5. 是防止政治专政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下面的是其他学校的历年真题,在网上搜集整理的.有什么错误本人概不负责.呵呵 政治学原理(人大06年) 一、名词解释(60分)    1、利益集团        2、政治文化         3、政治社会化    4、国家能力        5、多元民主主义     6、政治统治 二、简述(50分)    1、国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简述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党的作用。    3、简述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4、简述法理型统治。 三、论述(40分)    1、试论几种权利类型的相互关系。    2、试论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07年人大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共和制  2官僚自主性  3操纵性权利   4司法独立  5议会主权  6民族国家 二、简答题(选做四题)   1?(因为我没选做这题,所以不太记得)   2简述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简述利益集团的基本功能   4简述内阁制政府的基本特征   5简述政治统治合法性有哪些获得方式 三、论述题(选做两题)   1论述代议制民主的优缺点   2运用政治学原理,试析建设和谐社会的方式   3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化 北大2006 (改为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5*6=30      政党    代议制民主   联邦制    分权与制衡    国际格局   综合国力 二,简答       15*4=60      1,行为主义革命的主要诉求?      2,比例代表与多选制(多数胜出的选举)对政党格局的影响?      3,违宪审查及其意义。      4,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容。 三,论述       30*2=60    1,试分析社会公正,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2,试论述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 北大07政治学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5*6=30) 政治         宪法政府                      现代西方国家的地方分权(decentralization) 文官制          计划经济                    政治伊斯兰 二、简答(15*4=60) 1、试述西欧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 2、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3、习惯法的价值何在? 4、简述势力均衡和集体安全的异同。 三、讨论下列各题(30*2=60) 1、试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讨论中国传统政府制度和政治文化中的正面因素 2、试分析西欧北美国家福利制度的得与失,并讨论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阻碍因素。 复旦大学199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1、唯物政治观           2、国家结构             3、社会共和国 4、政治管理             5、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6、"文明的冲突" 二、试述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15分) 三、试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思想的内容与意义。(20分) 四、试述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特点。(15分) 简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0分) 复旦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简要解释(30分,每题5分) 1、基层群众自治              2、法治政治            3、新公共行政学派 4、官职职业化                5、市民社会            6、国际政治的主体 二、试述无产阶级政策和策略。(15分) 三、试论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分权制衡"原则。(20分) 四、简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15分) 五、试论社会主义政治与精神文明。(20分) 复旦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简要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政治权力                 2、系统管理学              3、“非国家实体” 4、城邦民主政体             5、政治文化                6、“天人感应” 二、试论国家与民族的关系。(15分) 三、试述现代政党的特征。(15分) 四、简论法国半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20分) 五、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20分) 复旦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简要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基层群众自治              2、"一党独大制"           3、国家结构 4、委员会共和制              5、策略性政治决策         6、柏拉图的"心灵论" 二、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又一次革命?(15分) 三、试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性质和形态。(20分) 四、试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自强发展道路的特点。(15分) 五、简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主要历史任务。(20分) 复旦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唯物政治观          2、官僚制度          3、公民创制权 4、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5、政党政治          6、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 2、简评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 3、简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题(共46分) 1、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统治必须以其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思想。(16分) 2、试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的宗教政策。(15分) 3、试用分权理论简析西方国家政府机构间的关系。(15分) 复旦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 1、政治权力;          2、意识形态霸权;          3、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4、技术构成阶层论;    5、管理程序学派;          6、首长负责制 二、简答: 1、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2、国家、民族、宗教的关系? 3、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 1、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2、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历程。 复旦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简要解释 (每题6分,共30分) 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         3,政党制度 4,政治权力                  5,总统制               6,多元民主制 二、论述(共70分) 1,评述“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15分)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官僚制度的历史地位及评价(20分) 3,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过程及现代化(15分) 4,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20分) 复旦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简要解释 (每题7分,共56分) 1,政治辩证法                     2,代议民主制         3,政治参与的含义 4,民族的基本特征                 5,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6,政府机构 7,内阁制                         8,两党制及其政治实质 二、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18分) 三、政治统治职能为什么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这一理论对“治理”国家的意义? (28分) 四、民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结果。(18分) 五、论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分析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30分) 复旦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56分) 1、行为政治学      2、国家形态  3、政党政治      4、结构功能主义 5、政治发展的含义  6、阶级      7、民族区域自治  8、违宪审查权 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18分) 三、试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和多党制进行比较分析。(18分) 四、试论政治文化的超前性和滞后性。(28分) 五、试论我国“当前改革是一场大变革”并用我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分析。(30分) 2006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试题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56分) 1.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2.政治文化及其特点 3.总统共和制 4.政府与国家关系 5.多元民主制 6. 7.民族自决权 二,试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地位和作用(18分) 三,试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共和国”的思想和意义(18分) 四,试论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改革(28分) 五,试论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关系(30分) 国际关系 一,简要解释(8*6) “颜色革命”          国际联盟           哈尔斯坦主义 美苏“中程导弹条约”  东方战线           “缓和” 忘了 中美建交三原则 二.简答(4*12) 1。 2。 3。二战后大国对远东秩序的安排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 三,论述(2*27) 1。建国后,我国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思想,政策及影响 2。试论二战后欧美的关系变化 复旦07政治学原理 一、概念解释(10*8) 1.行为主义政治学    2.现代国家建设   3.公民不服从   4.法团主义 5.民粹主义          6.历史制度主义   7.社会动员     8.权威政体9.《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             10.寡头统治铁律 二、给了一段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让回答三个问题(15) 1.什么是政治文化 2.为什么成功的民主政治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做支持? 3.回答材料中说的是什么类型的政治文化 三、以西方政党为例,说明“早期的政党缘起并局限于议会,现代大众性政党(忘了,反正就是说走向了社会,呵呵,大家来补充吧)(20) 四、“有限政府”的内涵和理由(15) 五、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区别和联系(20) 云南大学07年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 1政党制度2利益集团3国家的结构形式4政治社会化 5政府 二简答题(每个20分) 1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2试述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3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作用和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论述题(40分) 结合西方政体理论说说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可以吸取借鉴的有益价值 1.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道德论: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近代的康德、黑格尔    法律论: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纯粹法学家凯尔逊    权术论: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法家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管理论: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其代表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政策论:将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其代表是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    2.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1) 儒家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其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国以礼”即礼治,二是“为政以德”即德治,经过孟子,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    2) 法家与儒家是相对立的流派。著有《韩非子》,其观点主张“法治”和“霸道”    3) 道家其观点主张“无为而治”,是与前两者相反,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治理国家。    3. 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包括三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a.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b.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    c.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各自代表作《乌托邦》《太阳城》,揭开了近代无 产阶级政治学说史的第一页。    第二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理论及其天赋人权学说、社 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贯穿始终。    第三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    a.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    b.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则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合作”和社会“团结”的必然性,用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日益成熟的革命思想相抗衡    c.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它掩盖了政治的本质    5.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观点?    它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1) 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2) 指出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3)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观点    4) 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来代替私有制    5) 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政治斗争,最集中的表现是政党之间的斗争 6. 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 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 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国外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3) 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7.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或说是政治本质?    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是基本特性;    3)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 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5)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揭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    a.时间范围,即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存在的;    b.空间问题,即识别政治现象的标准问题,在阶级社会中直接或间接围绕国家政权的阶级关系就是政治 现象。这里的标准有两个,即政权和全局性。 (二)1.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    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2)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管理,议事会,是一切成年人平等表示意见的民主集会    3)在其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欧洲)国家产生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1)雅典国家,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2)罗马国家,其平民斗争,加速了氏族制度的崩溃和国家的形成    3)德意志国家,是德意志的日尔曼部落征服罗马帝国的直接结果尽管国家产生的途径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的根源却是一致的,都是社会内部经济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即国家的定义和含义)    1)列宁认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2)它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4.国家权力的含义和特点?    国家权力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特点:强制力的垄断性、普遍的约束力、主权性    5.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条件:    1)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2)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3)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4)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途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和自发性    6.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国家起源理论评价非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起源,主要有三方面:    1)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2) 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3)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阶级矛盾。这说明国家产生的作用。    非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起源,主要有三种论点    1) 神权论,也称君权神授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政府的权威都由神意所授予,君主代表神意,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    2) 契约论,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其具有进步意义,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提供有力思想武器    3) 暴力论,国家的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其错误在于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否认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7.论述结合实际分析国家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1)国家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有时又叫镇压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4)任何阶级社会中国家都具有这两种职能,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其职能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a.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逐渐扩大,既不是对国家政治职能的否定,也不是对国家政治职能的削弱    b.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职能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扩展、深化,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已不占主要地位 (三)1.(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的关系?    区别:    1)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2)革命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3)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所以革命不是一种和平的进化过程,而必须用暴力手段,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    联系:    1)革命与改良是实现社会政治变化的两种基本方式    2)改良是革命的辅助手段    2.西方领主占有制和我国地主占有制的不同特点?    1)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它有三特点:1)逐级分封2)领地世代相袭3)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不仅要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还需要无偿为 领主耕种保有地    2)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特点:1)允许土地买卖2)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3)通过收缴地租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    1) 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2) 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    3) 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度的核心    4.论述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更替规律和途径?    国家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更替规律:    1)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个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    3)在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的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    4)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途径:其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5.论述中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点?    1) 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是分封割据制,中国是中央集权制    a.西方领主制中,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中    b.中国地主制中,实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政治力量是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 地主个人无权直接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    2) 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是等级制,中国是官僚制    a. 西方领主制是一种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的制度逐级分封所形成的严格等级就必然成为权力结构的直接基础    b. 中国地主制经济关系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土地所有制的等级结构,不存在西方式的封建等级制    3) 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中国是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及儒学宗教法    a. 西方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文化领域,宗教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思想,表现为教义、教条;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组织,表现为教会    b. 中国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来建立其思想统治的功能,即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 四)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 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封建主私人所有)    2)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封建主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3) 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方式进行(封建主是以人身依附方式进行)    4) 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封建主是以超经济强制作为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国家(或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类型与特征?    在16—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其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大革命形式,法国封建社会划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贵族,第二等级的僧侣,是特权等级,而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和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是第三等级    3)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它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    3.比较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治特征?    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    1) 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    2) 在政治制度方面,它体现为资产阶级国家以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基本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    3) 在政府职能方面,它体现在“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4) 在政府政策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    1) 逐渐改变以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以保护集体利益为借口的集权制度    2)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担任政府要职    3) 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4.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深化。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 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运动,也造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外部矛盾的发展。一是,激化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二是,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矛盾与斗争,三是,加剧了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5.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1)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b.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2) 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a.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职能    b.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承担和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    c.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对外职能    3) 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a.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都不免要规定出两种管理方式。一是,暴力方法,二是,“自由主义”的方法,即采取扩大政治权利、实行改良、让步等措施的方法    6.论述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意义?    1)(内涵)在资产阶级统治较为稳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常采用的是所谓“民主”方式,是以选举制、代议制和多党竞争制作为政治生活的基本机制    2)(意义)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而斗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它使无产阶级获得表达自己利益的要求,二是,它使无产阶级获得某些实际利益,三是,它使无产阶级获得政治斗争的经验    2) 本质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统治方式是一种虚伪的民主,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    7.论述结合当代福利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和评价福利国家的含义、特征和实质?    含义:福利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特征:1)从国家本身的变化来看,从过去的“消极国家”变为“积极国家”    2)从国家活动方面来看,从过去的“自由放任主义”变为“计划主义”    3)从国家推行的社会政策来看,从过去的不为社会服务变为为社会服务    4)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来看,从过去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民主转为所谓集体主义的“多元民主”    实质:上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其实质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其特点是在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外壳下扩大政府权力,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软硬兼施的统治方法    评价:1)福利国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    2)从长远看,福利国家是反动的    8. 如何理解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大和集中?    1) 背景a.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全面的社会危机,要求政府解决    b.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多,要求扩大政府权利    c.资本主义从自由主义走向垄断,政府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少数利益,必须加强干预    2) 内容a.政府行政权不断扩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b.暴力手段取代自由手段,成为主要的组织手段    c.从消极国家变为积极国家    3) 评价a.它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产物    b.它是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    c.它是促进资本主义走向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    (五)1.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同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重要区别:    1)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制,历史上这一切变革,都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是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2) 在以往一切社会变革中,新的生产关系可以在旧制度内逐渐形成,当新的生产关系基本成熟时,社会革命就爆发了,它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后,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平发展的情况有哪些?    1) 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庞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    2) 在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和传统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3) 资产阶级拥有的武装力量在战争的环境中被冲垮,而又来不及重新组织和掌握反革命武装力量    4) 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作出重大让步    3.民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解)    列宁说:“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民主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 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公民与政权的关系    2) 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也叫管理国家的方法,即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    3) 民主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列宁说:“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4.为什么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时期)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的因素,需要运用政权力量    1) 在经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而这种所有制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立即能实现的    2) 在政治方面,实现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也不是短时间可解决的,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还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    3) 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方面,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求有极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求人们有适应这种经济情况的极高的思想觉悟,这就是运用政权的力量,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论述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1)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它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a.从公民与政权关系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    b.从阶级统治方法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方法    c.从国家活动原则来看,新型民主表现为民主集中制,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    2)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实行新型民主,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其次,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3)新型专政就是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而这个专政已经不是原意义的国家,列宁称为“半国家”    4) 这种新型专政与旧型专政的区别还在于它的过渡性,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阶段    5)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无产阶级民主制    6.论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    1)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2)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a.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b.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工农联盟    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5) 社会主义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国家    (六)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包括概念)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2)政体是指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政权的问题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    a. 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b. 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    c. 一般来说,国体一经建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政体则是相对变化    d. 国体相同,政体可能不同,国体不同,也可能采用相似的政体    2.马克思主义如何划分国家政体?    1)既要从政体分类,更要从国体进行分类,首先依据国体的不同,把迄今为止所有的国家政体形式归为两类,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根据政体划分,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大类    3.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各有什么特点?    1)议会共和制    a. 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    b. 其特点,是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2)总统共和制    a. 凡是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总统共和制    b. 其特点,是政府对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美国)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特点:1)是国家统一领导实行的    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3)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5.我国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即一国两制的内容)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重大创新。是指在统一的主权国家范围内,建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的制度    特点:1)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3)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地方财政权,独立的税收制度;独立的外事权)    6.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含义和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代会产生并对其负责    2)人代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形式之一,具有巴黎公社、苏维埃等一些共同特点,人民性、议行合一、民主性    3) 人代会还具有一些其他不同特点    a.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 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c. 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人代会的根本特点 七)1.国家机构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共同构成    1)国家元首,任何国家都要设置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无论在事实上、形式上还是礼仪上,国家元首是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其通常由一个个人组成,有时由集体组成或个人与集体结合为一 体组成。    2)立法机关,其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一个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国家机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行政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机构的关键组成部分    4)司法机关,狭义的指仅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广义的指除法院还包括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特点:阶级性、社会性、整体性、强制性    2.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议会)的职权?(已考)    1) 立法权    2) 财政权    3) 监督权    对政府的监督表现在四个方面:    a) 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决定—议会制,监督—总统制)    b) 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    c) 行使弹劾权;    d) 行使质询权。    3.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政府)的职权?    1) 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立法—指行政立法)    2) 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3) 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4) 军事权    5) 立法参与权,即政府有权参与立法程序,由此构成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的制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立法创议权适用于议会制国家,二是,法律否决权,适用于总统制国家    4.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主要职权和主要制度原则?    职权:1)审理各种诉讼案件2)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3)违宪审查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司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主要有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    5.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的主要职权?    1) 行政立法权    2) 行政管理权    3) 行政区划管理权    4) 社会管理权    5) 议案权(最重要的是法律议案)    6) 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7) 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6.我国司法机关的构成及活动原则?    由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共同构成,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和如下原则:    1) 司法独立原则    2) 公开审判原则    3) 保障诉讼参与人权利原则    4) 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    5)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6)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7) 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7.论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不同本质和体现?  (一)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衡原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小论)    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每个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行使各自的权力时,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每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实质:    1)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它是以民主的假象来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2)对统治阶级来说,它可以调节内部关系保持权力平衡。  (二)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或中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小论)    1)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    2)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基本也以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的配置为结构,以人民主权为基础为归依    3)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权力的运作上体现在四方面:    a)从权力顶点角度看,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b)从议行关系角度看,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c)从横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e)从纵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    (八) 1.民族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1)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2)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3)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2.民族问题特别是地区民族冲突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它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    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    2)民族冲突使国际政治问题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过去习惯由冲突双方或多方自行解决,现在基本上在国际社会参与下实现    3)民族冲突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导致在国际化解决民族冲突问题中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又会因解决途径不同而引起国际社会有关国家间的纷争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其进一步复杂化    3.剥削阶级实现其民族压迫政策时通常会采取哪些方法?    1)实行民族歧视,制造民族纠纷    2)强制推行民族同化    3)分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怀柔政策    4)制造民族分裂,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    5)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借“民族自决”煽动民族分裂    4.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1)各民族之间的差别和民族特点还没有消失,这是其主要原因    2)由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其遗留下来的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影响    3)国内外阶级斗争    5.论述民族问题与社会政治总问题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总问题,就是革命和政权问题。    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总问题的核心即革命和政权问题紧密联系    1)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看,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总问题    2)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的影响看,一个社会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a.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防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团结斗争是一个伟大的力量    b.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各民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6.论述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和实现民族团结。即各民族的平等联合    2)民族平等就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    3)民族联合是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自愿联合,实现的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    4)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是统一的,两者统一起来构成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7.论述中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自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要获得解放,就要对外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对内实行各民族的自由联合    2)中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各族人民自觉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统一的武装力量    3)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共的领导和汉族人民的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彻底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    4)长期的历史发展,使各民族杂居    5)在国际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侵略、颠覆的威胁    (九)1. 政党的功能(或作用)?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    2)集中阶级意志    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2.资产阶级政党在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作用?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标志    2)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的机制    3)政党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    3.比较英美两党制?    不同点:    英国:1)两党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议会选举获胜称为执政党    2)两党采取集中制    美国: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总统竞选获胜称为执政党    2)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共同点:    1)两党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    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4.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的主要类型?    1)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特点:政党数量多、各政党划分两大阵营,轮流执政、政权更替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德国和法国第五共和国    2)多元并存的多党制。(没有一个政党能获得多数席位,政府由几个政党组成,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与其抗衡)意大利、瑞士、芬兰、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前的法国    3)一党独大的多党制。(存在多个政党,但只一个政党处于优势地位,并单独执政,其他则属于在野党)印度、新加坡、墨西哥、1955-1993日本    5.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党的领导?    1)政治领导,(核心)就是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    2)思想领导,(前提)就是不断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    3)组织领导,(保证)就是发挥党员和党组织作用,组织领导的核心是干部问题    6.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    2)如果党政不分,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用国家强制力来实现,这是同政党性质不相容的    3)如果党的方针不通过国家权力机关贯彻到全社会,就是违反了民主程序,这是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相容的    4)强调党政分开,并不是党政分工。党政分开是党政职能的分开。党政分工是党组织与政权组织在领导范围方面的划分    5)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6)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扩大了中共的阶级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7.论述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产生)    2)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带领其进行革命斗争(任务)    3)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组织原则)    4)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地位)    5)是有独特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作风)    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1)标榜“超阶级性”,以“全民性”自称(性质)    2)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参加选举是政党合法取得政权的唯一方式(领域)    3)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政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核心领导圈的集权和普通党员纪律松散并存的特点(纵向结构)    4)党内派系斗争的合法化,表现为典型的“党外有党,党内有派”(横向结构)    5)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原则)    8.论述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和优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A,其基本政治格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的统一B,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这种领导是通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来实现的    2)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政治协商制度    3)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领导与合作的统一,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9.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含义(性质)、特点和作用?    含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组织的利益群体主要是政治团体,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利益群体    特征:1)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3)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在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存在利益差别    作用:1)组织功能    2)参政功能,主要体现在四方面:a.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参与行政决策c.参与政治协商d.通过传播媒介来表达政治团体的要求    3)民主监督功能    4)教育功能      10.论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    两者是形式相同,内容有别的政党制度    1)两者建立的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生产资源资本家占有制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其一党制和多党制形式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和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状况。后者的多党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其政党制度反映的是各国特定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各阶级、阶层的团结和合作    2)政党的活动范围不同。前者主要是选举活动、议会活动、组织政府,维持资产阶级或垄断集团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后者的活动范围广泛,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加者,在强调党政分开的前提下,它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承担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责任    3)政党制度发展的前途不同。前者的政党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最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制度的灭亡而消灭。后者的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制度的有机部分,其核心是共产党领导,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共产主义社会来临后,随着国家的消亡才会消灭,因此它是随着所追求的最高和最终目标的实现而自行消亡。    (十)1.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特点:1)政治文化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它包括三种:主导型政治文化、次主导型政治文化、反主导型政治文化,后二者又统称为非主导型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深刻的影响。    1) 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大影响;    2) 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3) 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政治制度是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背景。    3.政治文化的基本结构层次?    1)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政治认知)、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2)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决定了政治文化的阶级本质    3)政治文化结构中,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它处于政治文化的中间层次    4)政治心理作为隐形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深层因素    5)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结构中最为活跃的层次,政治文化的变异首先由此开始,与之相反,政治心理层次的变动过程则非常缓慢,因此往往成为阻碍政治发展的滞后性因素,政治价值观作为中间层次在政治文化结构中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    功能: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次主导型政治文化和反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5.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    2)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3)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    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 下面的仍然是来自网络,好像是跟王的那本书配套的. 仍然是那句话,本人对资料上的错误概不负责.呵呵 大家慎重COPY:) 政治学原理习题 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 1、直到_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2、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____________之善的问题 ,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3、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4、“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5、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____________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7、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 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的学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____人,他们 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 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_三大结构。 12、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指的是在政治科学____________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 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13、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政治学。 1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5、______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2、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等。 A 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B 心理研究方法 C 政治系统分析 D 社会学研究方法 3、“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 )社会时期。 A 封建 B 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 4、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 )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A 法家 B 杂家 C 兵家 D 儒家 5、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 )。 A孔子 B 韩非 C庄子 D 荀子 6、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 ),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 法 B 势 C术 D 权 7、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据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 析模式有( )等等,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 A 联盟理论模式 B 博弈对策模式 C 制度变迁模式 D 理性选择模式 8、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 )。 A 经济分析方法 B历史研究方法 C 利益分析方法 D 阶级分析方法 9、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 A 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10、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 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 三、名词解释 1、政 治 2、政治学 3、自然政治观 4、神学政治观 5、权利政治观 四、简答题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政治学原理涉及哪几个方面的知识? 3、政治学原理主要为哪些人提供帮助 ? 4、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可以获得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5、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哪些?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7、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 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 ? 五、论述题 1、试述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2、历史上关于政治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3、试述如何定位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4、政治学的研究途径主要有哪些? 5、述评西方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 6、述评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 一、填空题 1、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 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 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3、政治学研究将社会政治生活区分为国家与社会两大不同领域,目的在于探索和形成合理 的____________模式。 4、在西方,____________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 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 5、____________政治构建于"一袋马铃薯"式的社会基础之上,在这种社会中,社会成员往 往作为个体而不是作为一个组织化的社会来直面国家权威。 6、____________作为政治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系统分析理论在政治学及社会学科中应 用的产物。 7、民众在通过向政府____________和服从政府管理而给政府以支持的同时,也向政府提出 政治要求。 8、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象征,代表____________行事,它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职责。 9、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特定____________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 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10、英国实行议会制,____________议员不由竞选产生,因而不受政党活动的影响。 11、从社会方面来看,政治社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____________复杂化,多样化 的结果。 12、_____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 13、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____________。 14、政治社团虽然是社会政治体系的组织要素,可是,它是____________的政治组织,而 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 15、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____________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选择题 1、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 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 )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A 叔本华 B 黑格尔 C 康德 D 哈贝马斯 2、现代民主是一种"多元民主",这种多元的民主以( )为特征。 A 组织的多元化 B 两院制 C 多党制 D社会权力的多中心 3、1869年8月,德国创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工人阶级政党,即德国( )。 A社会民主工党 B 社会工人党 C 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4、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 )政党。 A 核心会议型 B 精英型 C 支部型 D 代表性 5、。党以其( )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 A 方针 B 意识形态 C 政策 D 理论纲领 6、( )可谓多党制的典型。 A 法国 B 德国 C 日本 D 意大利 7、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们一般把政治社团组织分为( )。 A 制度性团体 B 协会性团体 C 保护性团体 D 社区性团体 8、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 A 农民组织 B 青年组织 C 工会 D 妇女组织 9、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 )等。 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1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 )。 A 合法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三、名词解释 1、压力集团;  2、政治社团组织;   3、市民社会;   4、政党;   5、政党制度; 6、一党制;  7、两党制;  8、一党居优制;  9、多党制;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2、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3、根据政党的组织特点可以将政党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4、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 5、两党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 8、政治社团具有哪些一般性特征 ? 9、政治社团的群众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10、西方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 11、我国的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12、在我国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 五、论述题 1、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 2、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作用有那些主要方式? 第三部分 一、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 的产物。 2、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____________。 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____________的中央集权制。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职能主要是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前提下, 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 5、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____________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 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6、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 7、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而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____________。 8、就剥削阶级国家政体来看,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实行过君 主制和____________两种政体。 9、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可定位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提供_ ___________ ,二是弥补市场的不足,进行纠正性的干预。 10、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 11、____________是两个国家以某种条约同意由一个君主进行统治,从而实现国家联合,但 两国均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机关,在国际关系中都有主权地位。 12、根据元首,议会,政府三者的职权和关系状况,资产阶级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____ ________共和制两种基本类型。 13、现代政府职能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是政治统治的色彩淡化,____________泛化和深化。 14、二战前后____________和凯恩斯主义的大行其道,强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对市场进行积极干预,管理社会宏观经济,提高人民福利。 15、在 体制下,立法机构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二、选择题 1、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 )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 方法。 A 限任 B 监督 C 法治 D 选举 2、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 )体现了法治原则。 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3、除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之外,下列( )因素影响着具体国家和历史发展阶段中具体政体的 选择。 A 具体的历史条件 B 民族构成 C 政治力量的对比 D经济生活方式 4、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权的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把政体分为( )。 A 君主政体 B 共和政体 C 民主政体 D 寡头政体 5、马克思主义认为( )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 专制君主 B 贵族 C 二元君主制 D 寡头制 6、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 )。 A 苏维埃政权形式     B 委员会政权形式 C 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7、当今世界,( )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A 法国 B 中国 C 德国 D 日本 8、"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 )。 A 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   B 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C 保卫国家不受侵犯         D 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9、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 A 行政机构 B 国家元首 C 司法机构 D 立法机构 10、下列国家中采取两院制的有 ( )。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D 英国 三、名词解释 1、国家;  2、政府;  3、权力制约原则 ;  4、法治原则;   5、政体; 6、国体;  7、国家结构形式;   8、君主制;   9、单一制;  10、立宪君主制; 11、二元君主制; 12、政合国; 13、政府职能  14、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15、政府组织机构; 16、复合制;   17、联邦制;  18、邦联制;  19、君合国; 四、简答题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奴隶制国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3、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说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5、在不同历史类型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的实行形式分别是什么? 6、为什么说监督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权力制约原则的实现形式 ? 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8、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什么? 9、专制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 ?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11、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2、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13、邦联制国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4、就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政府职能的内容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 15、一般来说国家元首的职权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国家的定义。 2、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3、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是什么? 4、试辨析国家与政府的概念 。 5、述政府职能两重性的异同 。 6、试述政府组织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第四部分 一、填空题 1、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 的政治设计思路。 3、一般认为,从古代人们开始研究政治问题以来,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传统的 政治哲学时期和现代的____________时期。 4、行为主义政治学主张以____________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5、关于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的讨论,实际上涉及政治安排如何处理____________和个人 权利的关系问题。 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____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7、_____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 思路。 8、罗马帝国的世界国家观念由于后来____________思想的渗入和传播而逐渐完整,成为整 个中世纪的主导思想。 9、进入20世纪,当代西方政治学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另一是___ _________政治学方向。 10、古典政治学时代的研究主题是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 而后转变为关于_ ___________的观念和理论。 11、介乎自由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是当今欧洲流行的____________国家理 论。 12、____________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3、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____________。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____________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5、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作为神学家,都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至上,____________ ,进一 步阐述了世界国家的观念。 二、选择题 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 )而展开。 A 合法性 B 治民之术 C 统治术 D 治国之道 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 良途径建立( )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 君主专制政体 B 君主立宪政体 C 民主宪政政体 D 共和政体 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 )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 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民本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4、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 A 城市 B 城邦 C 法律 D 国家 5、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 )。 A城市国家的观念 B 城邦的理论 C世界国家论 D 直接民主理论 6、古罗马时代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 )的研究当中。 A 法律 B 城邦 C 社会 D 国家 7、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 A 托马斯 阿奎那 B 菲尔默 C 马基雅维利 D 圣 奥古斯丁 8、16-17世纪以后, "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 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 )理论的诞生。 A 社会契约 B 君主立宪 C 人民主权 D 自由主义 9、"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 A 经验主义 B实证主义 C 科学主义 D 理性主义 10、( )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三、名词解释 1、行为主义 四、简答题 1、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分别是什么? 3、儒家学说如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4、为什么中国古代政治研究的成果主要都是关于"治国之道"的学说?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具有哪些结构性特点 ? 6、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哪些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 7、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的难题是什么? 8、怎样认识政治研究中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观念的差异 ? 9、西方现代政治研究的主流理论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转变过程? 五、论述题 1、试述古希腊时期的政治学研究。 2、试述神学政治学时代的政治学研究。 3、试述"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的政治学研究。 4、试述"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的政治学研究 。 5、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6、试评述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 第五部分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____________的权利。 3、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4、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_行为。 5、经验事实表明,________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____________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7、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____________学说。 8、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指____________。 9、为了实现政治服从,____________往往是后盾。 10、____________规范是一种非权力规范,一般不作为政治权力的规范依据。 11、____________指的是为政治精英提供强大后盾的其他领域的精英,分布在社会公共生 活的各个领域。 12、人权和早期的自然权利,均属于 权利的范畴,尽管现在也经常被引申为国际法和国内 法的内容。 13、社会主义者反对私有制和由此产生的阶级不平等,从____________权利观念出发,为福 利供给和经济干预辩护。 14、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____________面前人人平等。 15、中国人民____________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二,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 )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A国家 B共产党 C 民族认同 D 利益 2、( )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 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3、( )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 说服方式 D 压力方式 4、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 )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A 说服方式 B 命令方式 C奖酬方式 D 规范方式 5、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受 ( )政治局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A 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 B 民族关系 C 文化传统 D 历史状况 6、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 )和道德权利。 A 法律权利 B 经济权利 C 教育权利 D 文化权利 7、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 )和居住等权利。 A 受教育权利 B健康 C 选择职业 D 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8、政治权利的内容在早期关于人权的若干历史经典文献中就有明确体现,这些文献包括( )和《权利宣言》等等。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美国独立宣言》 D 《人身保护法》 9、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 )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 活。 A 肝胆相照 B 荣辱与共 C 互相监督 D 长期共存 10、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 )划分。 A 体系性 B 结构性 C 系统性 D 功能性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权力  2、公共权力  3、政治权利  4、公民权利:  5,利 益  6、个人利益 7、团体利益  8、公共利益  9、权 力     10、权 利    11、参政权12、举权 四、简答题 1、"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2、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权力的定义有哪些? 3、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4、历史上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的理论有哪些?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 6、关于权利问题上的争论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7、"左派"是如何看待社会平等问题的? 8、"右派"是如何看待社会平等问题的 ? 9、公民的自由权包含哪些内容? 10、我国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11、我国公民平等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12、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 13、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述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试述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什么? 3、试述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什么? 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5、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有哪些? 6、试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第六部分 一、填空题 1、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____________行为。 2、以____________为特征的统治在政治秩序中是不可少的。 3、从古代儒家的____________,农民起义者的"替天行道",到近代的《天朝田亩制度》,孙 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直至当代的人民公社,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理想社会的影子。 4、柏拉图认为理想国中的三种人共同具有的品德是____________。 5、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 解决其____________冲突。 6、在韦伯看来,____________就是促使人们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故任何群体服从统治者 命令的可能性主要依据统治系统的合法化程度。 7、政治领导人的合法性虽然对于他本人的政治领导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 到____________的合法性。 8、_____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 的政治正义观念。 9、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____________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 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10、政治合法性究竟以什么作为它的基础,这一问题关涉到人们对____________的根本价 值观及其实现方式的理解。 11、一般而言,在经济结构中具有相同地位的人们的____________主张也一致,它们便形成 了阶级。 12、政治合法性在效率上的体现又称为____________,它根源于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目的。 13、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的发生一般还伴有政治体系的____________危机。 14、契约是一种达成____________的行为,运用到治理中去,就要求行动的各方对于行动要 达成共识。 15、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____________方面却落后于 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将( )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A 民主法治 B 三权分立 C 依法治国 D 议行合一 2、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 )。 A 政治妥协 B 政治改良 C 政治革命 D 政治改革 3、( )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 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 罗尔斯 B 韦伯 C 托克维尔 D 亨廷顿 4、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 )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 A 机构精简 B 工作高效 C 人员廉洁 D 职能合理 5,传统政治观点主要关注围绕着国家( )而产生的行动与思想。 A 合法性 B 治理 C 政权 D 统治 6、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 )所应追求的目标。 A 治理 B 民主 C 法制 D 法治 7、经济制度效率概念是20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 )率先提出的。 A 布坎南 B 萨谬尔森 C 凯恩斯 D 帕累托 8、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 )精神的结果。 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 平等协商 9、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认为,治理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A 布坎南 B 罗西瑙 C 俞可平 D 韦伯 10、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 )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 C 伙伴关系 D 协商 三、名词解释 1、政治秩序   2、政治共识   3、良好社会 4、政治合法性  5、重叠共识   6、政治革命 四、简答题 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 2、马克斯 韦伯关于合法性基础的观点是什么? 3、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来看,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什么 ? 4、实现政治合法性有哪几种途径 ? 5、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政治共识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6、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7、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 8、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 9、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10、善治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 2、什么是"善治"的精神 请加以详细论述? 第七部分 一、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____的参与。 2、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___的政治行为。 3、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____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4、书面表达和电子信号虽然亦可用于公开投票,但它们通常是____________投票所使用的 技术方法。 5、____________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政治请愿的重要方式,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各国 有所不同,并须承担相应义务。 6、____________作为一种政治接触形式的参与,基本上与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公民无缘。 7、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11、公民参与所做的____________选择,可以影响到经济政策中的资源配置与社会效果, 决策中的选择与结果直接挂钩,会迫使公职人员的政策行为要合乎经济效益的原则。 12、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____________为依归。 13、社会团体对政府实施监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在____________中对政府的产生和构成 施加影响。 14、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 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____________。 15、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____________,依 法用权。 二、选择题 1、参加政党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多集中在( )期间。 A 游行 B 集会 C 公决 D 选举 2、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 )社会。 A 奴隶制 B 原始 C 封建 D 资本主义 3、在国家的选举中,选举一般是指选举( )。 A 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  B 国家特定的国家公职人员  C 政党领袖  D 议会首脑 4、( )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 A 法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5、( )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 )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7、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 )等。 A司法监督 B 行政监督 C 立法监督 D 政党监督 8、一般来讲,( )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 )等制 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A 撤销决定 B 制止行为 C 否决议案 D 罢免权利 10、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主要有( )等舆论形式。 A 调查 B 报道 C 评论 D 批评 三、名词解释 1、政治参与  2、政治投票   3、政治结社  4、政治集会  5、政治表达   6、政治请愿 7、政治言论  8、选举  9、选举制度   10、政治监督  11、社会监督 四、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社会监督具有哪几个方面的功能? 3、产生政治冷漠的原因有哪些 ? 4、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 5、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 6、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 7、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 8、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 9,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 五,论述题 1、试述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是什么 ?
本文档为【国关史,政治学,好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0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3KB
软件:Word
页数:6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