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科学之旅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能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成功的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 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1、 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视频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科学之旅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能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成功的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 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1、 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视频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 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乒乓球、漏斗、试管、薄纸、水、天宫十号“物理课”视频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请一名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来朗读课前的沙滩拾贝的短文,提出我们这是一节物理课,而不是语文课,为什么要朗读短文呢?在这里设置悬念引入学习。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1、播放视频“太空物理课” 【设计意图】:提出物理是一门有用,有趣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分类上看,初中物理主要研究力,热,声,光,电这几个门类。 板书: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几个实现来象大家展示物理的美丽。   2、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1)试管判爬实验 (图1)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伯努力方程  (图2、3)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设计意图】: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物理是有用的。 物理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利用到了物理学。   牛顿其人,介绍牛顿,让人知道他在物理学中的伟大成绩,以及对人类的贡献。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三、当堂训练 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怎样学好物理?(分小组讨论)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五、作业 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 课后反思: 板书: 科学之旅(序) 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3、怎样学好物理?  (1) 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注:注重观察与实验,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 学: 目 的 1、 通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道其国际单位、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减小误差的方法。 2、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正确使用和换算。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刻度尺的读数分析,几种测量长度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比较熟悉,学习起来不会吃力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教师)米尺、直尺、停表、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学生)直尺、三角尺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 测量的必要性 1、【学情预设】: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根据,回答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眼睛判断物体大小、长短。出示书本(P10)图1,图中的帽檐直径AB和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出示图2,中心的圆哪个较大?先看看再用尺量。 2、 【学情预设】:不可靠,要用尺子量的准确。 我们的视觉总是可靠的吗?估计一下谈谈你的结论,要想得到准确地数值应该怎么做?引入测量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学生观察测量工具 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的必要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 【学情预设】:得到统一的值。 为什么引入国际单位制? 【设计意图】:体会单位的国际化的意义。 3、 长度的单位 (1) 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 阅读课文第36页“小资料”: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及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3) 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设计意图】:记忆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记忆长度单位及其进率,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 4、 进行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教师出题 5、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线、最小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学生熟悉刻度尺的使用,自己设计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讨论,并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有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6、【学情预设】:思考,举例。归纳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化曲为直法、等量替代法、累积法、滚轮法等。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细铜丝的直径。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知道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用间接地方法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 1、 单位:秒(s)小时(h)分(min) 2、 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古代:日晷、沙漏 3、 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 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 【设计意图】:体会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三、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看书第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归纳误差的相关知识 ,学生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自学能力 2、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设计意图】:个别小结,其他补充。反馈本节的收获,巩固知识。 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  )  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 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A.某人身高18.2   B.物理课本宽18.23   C.写字台高63.6   D.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   E.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   (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  )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 B、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5m的软尺 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卷尺 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 (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 A、25.82cm  B、25.82dm C、25.81m  D、25.816cm (6)单位换算:A、0.28km=  m= cm B、83μm= nm= m C、720s=  min=  h D、36min=  h=  s (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15cm的是( )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1、长度与时间测量的本质 2、长度与时间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五、作业 1、 动手动脑学物理:3小题  2、 学案:1-7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1.2 运动的描述 教 学: 目 的 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机械运动及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参照物的概念及判断。 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学情分析 机械运动是初中阶段物理学怒的第一部分内容,涉及到的知识浅显易懂,物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储备知识,寻找生活和物理的联系和区别,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同学共同讨论协作,互相促进,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学生对物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不知该如何去学习,怎样才能学好,当然给他们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学生存在的困惑,我们再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鼓励和引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进行耐心培养,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法学法 观察讨论、习题演练、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教具 教室中的实物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 学生讲“刻舟求剑”的故事。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情预设】:不是,剑是从海上掉下去,位置改变了。 1、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沿上掉下去的吗?  2、如果是,为什么到岸后从记号处跳下去打捞不到宝剑?  这个笑话里包含着什么样的物理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运动的描述 板书:运动的描述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1、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学情预设】:学生列举生活中运动的实例:(1)、“五四”运动;捍卫钓鱼岛的爱国运动;等(2)、树长高了;苹果长大了;等(3)、运动赛场上的百米赛跑的运动员;马路上奔驰的汽车;空中展翅高飞的雄鹰;猴子往树上爬;等 教师指导分出那些运动属于物理学所指的运动。  【学情预设】:共同特征:物体(研究对象)-选择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物体(参考对象)-动词(机械运动),动词使研究对象相对于参考对象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讨论后从中寻找其共同特征,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后给予鼓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运动员--赛场--跑 汽车--马路--奔驰 雄鹰--空中--飞 猴子-树--爬  教师总结:上面实例就是我们物理学中所指的运动。  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等是运动的?  物理学中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把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板书:参照物:物理学中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机械运动:把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上面实例中的参考对象都是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   同学们思考一下:参照物能不能选择运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小雪在奔驰的火车上跳舞 教师点评,鼓励。 【学情预设】:总结参照物选择原则:(1)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2)被研究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4)参照物是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参照的物体,并不说明物体是不动的。 写出下面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1)地球绕太阳公转 (2)太阳东升西落;(3)“小小竹排江中游”,(4)“巍巍青山两岸走” (5)车中乘客说:“房屋、树木在后退”(6)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 。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运动实例,再加上讨论交流,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学中机械运动的概念,有助于目标1的达成,也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情预设】: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选课本位置无变化笔是静止的,选桌面位置变化了,笔是运动的。 教师演示实验:把笔放在课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课本,使课本载着笔沿桌面向前移,学生思考问题:(1)笔对于课本的位置有无变化?(2)笔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了,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变化,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板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 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上课,以教室为参照物,你们是(  )的,以太阳为参照物,你们是( )的;以窗外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你们是( )的;  经验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以运动物体作为参照物的机械运动实例。  【学情预设】:归纳:运动和静止的判定方法:(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2)、运动快慢和方向相同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静止的。(3)、运动快慢不同,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运动的。(4)、运动快慢不同,运动方向相同的物体互为参照物,快的物体运动方向与地理方向相同,慢的物体运动方向与地理方向相反。 教师总结:准确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第一步:假定参照物是静止的;  第二步:以参照物为原点建立坐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三步:看物体到原点的位置变化量向什么方位,该物体就向什么方位运动;如果没 有变化量,说明该物体静止。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旨在深化学生认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突破难点 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下列几种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春天,桃树上结出桃子 B、秋天,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  C、上课的铃声传到同学耳中  D、晚上,探照灯射向天空  (2)温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温州更为美丽的壮观,位于温州市中心处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第一城的美丽景色,以下关于观光过程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的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 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上行使的 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3)直升机上飞行员看到地面的楼房竖直向上运动,则该飞行员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楼房 C、直升机  D、水平飞翔的小鸟  (4)甲看到路旁的 树木向北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如甲乙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它们应该是(    )  A、甲向南,乙向北运动   B、甲向北,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     D、甲乙都向南运动  (5)两辆汽车都向南行驶,甲车运动得快,乙车运动得慢。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运动;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________运动。 答案:(1)B; (2)C;(3)C;(4)D;(5)北  南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叫静止.  (4)运动具有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会不一样.  (5)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3小题  2、学案:1-10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假定静止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择的的参照物。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1.3 运动的快慢 教 学: 目 的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 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1、 速度概念的理解。 2、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比较运动快慢。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速度有一定的理解,能用数学方法做一些计算题,但对其物理意义不太了解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接力棒、有关运动快慢的图片、彩色粉笔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 图片和小故事引入。生:观看图片 【设计意图】: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龟兔赛跑最后谁赢得比赛,这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形容某人跑的快 ,是说他跑的比兔子快还是说他跑的比乌龟快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的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的快慢吧! 【学情预设】:听故事,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比赛,观看比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竞争意识。 (1) 比较运动的快慢 安排三个小组进行两次接力比赛: 引导分析:哪个小组传得快呢?你如何判断的? 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一组和二组哪个小组更快。回答方法。 由此得到生活中比较快与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比赛让学生轻松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速度: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师:我将其中两个小组的成绩进行记录,请你分析哪个小组更快呢?你是如何比较的?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用路程除以时间的方法比较快慢,我们物理学中就用这种方法比较快慢,我们称之为速度。大屏幕出示速度的定义。 【学情预设】: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一步步设问让学生对速度公式进行巩固记忆。 【学情预设】:用v=s/t表示,米和秒。米每秒 速度公式?单位 设问:根据我们比较快慢的方法,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有什么关系?强化记忆:速度、路程和时间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变形】s= t=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知道公式,会用符号表示公式。 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大屏幕出示速度的单位及单位符号:m/s km/h 【设计意图】:知道单位、单位换算关系 讲解单位换算:1m/s = 3.6 km/h 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15 m/s= ______ km/h(2)18 km/h = _______m/s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解题: 安排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本21页的例题。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请学生说出物理计算题应注意的地方,教师总结。 安装有汽车司机座位前面的速度计的指针如图所示,求: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90min,通过了多少路程? 【学情预设】:进行自学,以计算题的格式计算,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计算题的格式。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速度一样,速度不一样。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s 0 10 20 30 40 小车通过的路程/m 0 300 600 900 1200 卡车通过的路程/m 0 200 450 750 1200 (大屏幕出示)下表记录了汽车和卡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指导学生探究小车和卡车的速度变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s/t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公式:v=s/t 单位:1m/s = 3.6 km/h   规范解题: 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v =s/t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3小题  2、学案:1-10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4、规范解题: 3、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v =s/t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 学: 目 的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平均速度的不同设计。 学情分析 尽管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斜面、小车、米尺、秒表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 【学情预设】:仔细观察,回想体会。 首先播放戏水乐园中滑水梯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生活中学生普遍有过的经历:骑自行车下坡。 【设计意图】: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二、学导并举、约31分钟 一、提出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借助于个人体会提出猜想:越往下感觉越快。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自行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 2、测斜面小车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计算? 回答: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 2、 提出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1、指导学生阅读P23实验步骤。 2、要求改变木板的坡度做2次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坡度做2次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更能帮助学生对平均速度意义的理解。 3、 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小比赛:各小组计时员用停表估测20秒,看谁估时最准确;测全程的平均速度;测半程的平均速度;改变坡度,重做2、3步。 1、提醒学生实验时,要使木板保持很小的坡度,以方便测量时间,注意长度测量的正确性。 2、以倒计时的方式统一计时开始时刻,避免了合作时个人反应造成的时间误差。 【设计意图】:巩固对停表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 4、 处理数据 【学情预设】:设计表格,认真计算 1、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2、 由于要测量的数据较多,提醒学生注意数据的对应性。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理解。 五、交流评估 【学情预设】: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1、表格展示学生处理好的数据分析总结规律。 2、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当堂训练,约8分钟 先个人整理实验并归纳分析,再小组讨论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精神。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情预设】: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  2、学案:1-6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斜面、小车、米尺、秒表    四、实验步骤: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 六、注意事项:(包括误差分析)   七、结论:小车在下坡过程中速度变快 本章总结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米m,(成人两步约1,5m)  2、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um=0.000 001m=10-6m 1nm=0.000 000 001m=10-9m  3、长度测量:刻度尺(量程、分度值、单位)  4、刻度尺使用:a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b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歪斜、c 视线正对刻度线、d记录时不要忘单位  5、 时间测量:秒s,小时h,分min 多 6、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减小    7、 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8、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  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v=s/t),单位:米每秒(m/s、km/h,1m/s=3.6km/h)  2、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值越大,运动越快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变速直线运动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刻度尺,秒表,v=s/t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 学: 目 的 1、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常见发声体是由什么振动发声的; 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讨论生活实例和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行简单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日用品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音叉、铁架台、钢尺、土电话、手机、塑料袋、水糟、小鼓、铜锣、泡沫塑料。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4分钟 一、播放音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学情预设】: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 2、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 【学情预设】: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a、声音是怎样产生的?b、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C、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的?D、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大后声音不一样?…… 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题。 (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瓶发声后回答问题。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1:摩擦瓶体;2:吹瓶口等。 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 “造声比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 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1)【学情预设】:可能回答:物体发声时在“运动”。并可能举例:用手感觉自己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能发出声音等。 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设计意图】: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2、 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 4、【学情预设】: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 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5、 【学情预设】:与老师一同模拟,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疑问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 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直观的模拟,增强了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识。 7、针对同学们可能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后统一认识。 8、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预设】: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一)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1、【学情预设】:可能的猜想有: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自由交谈,原因就是太空中是“真空?b.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后便听不到,或许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得更远。 媒体出示:想一想: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中,假如没有空气,我们周围真的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 请提出你的猜想,并简单谈谈你猜想的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学情预设】:认真观察“随着钟罩中气体的减少,声音逐渐变小,当气体重新逐渐进入时,声音又慢慢变大”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结论。 介绍“声传播演示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学情预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将复读机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并播放提先录好的一段话:“X班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朋友X,首先祝你们学习快乐!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请你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然后动脑筋想一想。 4、【学情预设】: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及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将蜡烛的火焰类比成耳朵中的鼓膜,帮助学生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再媒体播放“声波”课件。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1、【学情预设】:学生模拟请别人不要说话的动作。 请有钓鱼体验的同学回答:如果你在发现鱼快要上钩时,有人大声说话,你会做出什么动作? 2、【学情预设】:猜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通过这一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猜想?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知识”。 3、【学情预设】: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两个硬币在水中敲击,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请学生设计“探究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实验方案。 4、【学情预设】: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让发声体在水中悬浮”。 引导同学们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如可能有学生怀疑:硬币在水中的敲击声是通过手臂传播出来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评估的能力。体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5、【学情预设】:观察音乐盒在水中悬浮时,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如图所示),得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结论。 向学生展示:用塑料袋将发音盒与小磁铁包在一起,再通过增减吸在磁铁上回行针的多少,从而达到将它们调节在水中悬浮的效果。 【设计意图】:包有小磁铁的发音盒能很方便的调节浮沉。 6、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对其它液体的传声,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三)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1、小游戏:请一名同学站在讲台前答题,另一名同学站在其背后,出示标有“捏鼻子”“举手”等动作的题板(如图所示),第三名同学站到教室后面小声读题,答题者相应作动作,如果听不清楚,可以猜测着做动作。其它同学评判其动作是否正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答题情况. 2、【学情预设】:积极参加游戏。 发现答题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后,老师提供“土电话”,请其再次答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3、【学情预设】:可能通过比较在声音大小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答题者听不清说话声,有了土电话后,答题者能够听清,总结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结论。 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前后两次的答题情况,思考在游戏中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4、【学情预设】:可能有:通过一次实验并不能说明声一定能在固体中传播,应该选用不同物质,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 5、 【学情预设】:可能有:每次实验的声音大小要相同;读题人和答题人的距离要相同;要防止答题人看到说话时的口形等建议。 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的认识。 6、 【学情预设】:归纳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介质。 充分鼓励同学们的建议,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的有关知识 【学情预设】:阅读自学后回答问题。 简单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很大,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声音的传播”的内容后,思考: 为什么节日放礼花时,站在远处总是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三、当堂训练,7分钟 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会看到泡沫小球 ,如将上述装置带到月球上做实验,则会看到小球 ,这说明 。 2、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秒,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 3、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前方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讨论、交流这节课学到了什么?(3分钟)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3-5小题  2、学案:1-10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源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传播:靠介质传播。(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由介质种类和温度决定。(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为340m/s)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2.2 声音的特性 教 学: 目 的 1、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建立频率、周期的概念。 2、 通过探究体验音调与频率、周期间的关系;建立频率、周期、振幅的概念;探究体验响度与振幅间的关系;展示体会音色概念的内涵。 通过实验探体会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享受物理学习的乐趣;体会物理与生活间的关系,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产生亲近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示波器的展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科学探究中的意识,关注科技发展。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音调、周期、频率概念。 结合图理解音调概念的建立,音色与波形的关系。 音调、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乐器,盛水容器,教学用示波器,音频放大器,声音输入设备(麦克风)。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复习提问) 【学情预设】:引起学生心理上对声音的产生内容的回忆。为本节学习做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声音的产生,直接提出本节的问题:声音的特性。 【设计意图】:声音是学生常见的物理现象,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切入课题。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1、 音调的探究 频率的认识 【学情预设】:学生自学课本并回答,当钢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 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器材产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学情预设】:学生回答: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4)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橡皮筋。 【设计意图】:由于频率、周期以及振动快慢相对于学生思维活动间有一定的距离,探究方案学生设计的可能性较小,由教师直接提出,突出学生探究后的理性探究思想。 【学情预设】: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观察思考。 1、教师提出实验方案 2、教师展示乐器演奏。 【设计意图】:从橡皮筋简单的实验探究可以理解振动快慢与橡皮筋长短的关系,从乐器演奏激发学生生活中的音调。 3、【学情预设】: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音乐演奏与物体振动弦的长短、振动快慢、音调等一系列理性探究过程量量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物理概念源于生活,理解概念的内涵。 4、【学情预设】: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现象的运用。 【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生活,进一步建立超声、次声等概念,丰富概念的外延。 2、 响度的探究 1、【学情预设】:思考并回答,用力击鼓。 教师引出生活中的鼓。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如何让产生的声音更大。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探究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声音大小与振动情况的关系。 2、【学情预设】: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大小与响度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响度与振动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物理概念,通过分步理解并建立过程概念间的联系理解响度概念的内涵 3、【学情预设】: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现象的运用。 【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生活,进一步建立理解响度概念外延。 3、 音色 1、 【学情预设】:每个物体或者人所发出的声音不同,学生回答:发声体的不同材料、结构发出的声音不同。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声音不同。如有句谚语“闻其声知其人”,提出问题:你的耳朵为什么会辨别出是谁的声音?你怎样区别的? 2、 示波器实验展示。 【学情预设】:认真观察波形。 【设计意图】:展示,利用直观的观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当堂训练,约9分钟 1、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是指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 ,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 的响度大, 音调高。 2、医生听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时,要利用听诊器来减少声音的 ,使声音的 增大些。 3、一种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时,一定不变的特性是 ; 4、新买的瓷碗常要敲一下,判断是否破损,这是因为 ,使用“声控门锁”时。须先输入自己的声音程序,才能使用,是应用了声音特性中的 。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1、教材内容的处理。2、生活经验的介绍。 【学情预设】: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小题  2、学案:1-10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音调(振动快慢,频率) 1、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HZ 2、频率决定音调 2、 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离声源远近、振幅)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2、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3、 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材料、结构)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2.3 声的利用 教 学: 目 的 1、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传递信息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声音能够传递能量认识不够,可以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再举大量例子证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学生对声波的理解比较困难,可以联系水波,采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接受声波。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教师用)录音机、录好各种所需声音的磁带、橡皮膜、矿泉水瓶、蜡烛。(学生用)橡皮筋、矿泉水瓶、蜡烛。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 :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下列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渔民用声呐探测鱼群信息  B.超声波加湿器湿润空气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 D.用超声波来洁牙 (2)下列技术的应用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是( ) A.利用名枪声警告歹徒 B.利用超声波将普通水“击碎”成水雾,增大房内空气的湿度 C.利用超声诊断仪检查人体内脏器官 D.利用超声波探查金属、陶瓷、塑料、混凝土等材料制品的内部结构 (3)暴风雨来临前,通常会由远处断断续续地传来雷声,由传来的雷声我们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这表明        ;近处一声急雷传来,我们会听到很响的雷声,同时会感到门窗在抖动,有时甚至会感到脚下地面也在振动,这说明        (4)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使用的一种先进的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能探寻微弱声音,即使被埋者被困在一块相当严实的大面积水泥楼板下,只要心脏还有微弱的颤动,探测仪也能感觉出来。这主要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    ,声音微弱是指声音    小。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声既可以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学情预设】: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  2、学案:1-7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声的利用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噪声的等级。 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得出真实、科学的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噪声现象非常熟悉,但极少的同学会考虑它的产生来源传播,及噪声的控制。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气球、玻璃板、示波器、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 【学情预设】:对比两种声音,感受噪声,提出有关噪声的问题。 1、先播放一段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 2、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对噪声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了解噪声的兴趣。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噪声的定义及来源 1、【学情预设】:观察实验,对比波形。了解噪声的物理学定义。 演示:利用示波器演示噪声的波形,(见教材图2.4-1)并与乐音的波形(见教材图2.2-4)对比,总结噪声的物理学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学情预设】: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设置情境,阅读课本,了解噪声的环保学定义。 提问:优美的音乐如果出现在了不合时宜的场合(夜深人静,睡意正浓时),你还感觉它很优美吗? 3、【学情预设】:讨论5分钟,举手发言,讲述噪声的来源。 演示:播放一段噪声,如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 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师生一起归纳结。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发散思维,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学情预设】: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生交流,总结: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学情预设】:阅读课本,了解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设计实验,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4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去发现噪声控制的方法。 (2) 4.课本图2.4—3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师生交流,总结: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关于乐音与噪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械发出的声音 B. 乐音使人心情愉悦,噪声使人烦燥不安 C. 从环保角度来看,乐音可能成为噪声 D.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关于噪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就是噪声 B.乐曲声也可能成为噪声 C. 任何声音都是噪声 D. 教室里的声音不一定都是噪声 3、为了保证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周围的声音不应超过 ( ) A. 96dB B. 70dB C. 50dB D. 20dB 4、为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和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架设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A.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 阻断噪声的传播 C. 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 以上三种都有 5、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重要措施,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 A. 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 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C. 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 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情预设】:自我总结,交流提升。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3.噪声的危害。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设计意图】:最后的归纳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角度: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危害  三、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本章总结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决定因素:①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②同一种介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传递信息 4. 声音的利用: 传递能量 5.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障碍无与发声体相距大于17米) 6.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利用回声测量距离公式:S=vt÷2 ⑴定义:指声音的高低 ⑵决定因素:频率(定义: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⑶例子:女高音男低音,尖声叫,曲高和寡,划梳子快音调高,瓮声瓮气  ⑴定义: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⑵决定因素:①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⑶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⑷例子:嗓门大,高声呼喊,大声说低声细语,引吭高歌,震耳欲聋,音量调高,振聋发聩 ⑴定义:指声音的品质 ⑵决定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等决定。(人们根据音色 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⑶例子:敲西瓜判断生熟,乐器的音色,敲击铁轨判断有没问题,不同人说话不一样 10.由于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在这个范围以内的声音称为可听声。 ⑴次声波的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⑵次声波的产生:由自然灾害(如海上风暴、火山爆发、海啸等)和人造机械(鼓风机、搅拌机、扩音喇叭)产生 ⑶ 次声波的作用:①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②人们研制出的“次声波诊疗仪”可以检查人体器官工作是否正常. ⑴超声波的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⑵超声波的产生:由一些动物和人造机械产生 ⑶超声波的作用:(1)利用声波来传递信息:①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②医学上的“B超”等,(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⑴噪声的含义:①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②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 都统称为噪声(环境保护角度) ⑵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⑶噪声的噪声对人的危害: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损伤听觉、视觉器官,甚至可以使人死亡。 ⑷噪声的作用:利用噪声可以除草、发电、制冷、除尘、诊病等 ⑸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3.1 温度 教学目的 2、 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让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从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生活中,学生接触天气预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摄氏温度的读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一引导。摄氏温度的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点,但只要把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确的方法,要在学生错误的读法上引导学生正确读数。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观看视频,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对天气预报中的内容加以评论:1、由于寒流最近气温将会下降2、气温将会下降2-8℃3、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雨雪 多媒体播放视频: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物理学习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究欲望。大家说的都很好,俗话说的好,一层秋雨一层凉啊,眼看今年又迎来了一阵寒流,早晚温差很大,并且在东北地区还有雨雪天气。那么雨雪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又如何来描述物体的冷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 板书课题: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认识温度 【学情预设】:学生感受物体的冷热,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感受他们的冷热程度。 三杯水冷、温、热交代任务:甲生手指先冷水后温水写出对温水冷热的感觉;乙先热后温写感觉。 【设计意图】:明确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板书:温度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表示。 【学情预设】:生交流讨论,回答:同样的一杯温水,同样的人对于这杯温水的冷热感受是不同的。 结合大家所说,人对于温度的判断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用到专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设计意图】:清晰所学内容板块,激起矛盾:对同一杯水结果不同。总结温度,知道感觉不可靠,引出测量仪器:温度计 活动一:认识常用温度计 【学情预设】:学生分组观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得内容:玻璃泡,玻璃细管、红色液体(煤油)和后面白色背景。 (1)你对温度计有哪些了解?桌子上的温度计你认识吗? 展示各种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等,利用演示温度计介绍其结构 (2) 讲述: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几种温度计。首先我们先用眼睛来观察,看看温度计上都有什么。在观察的时候,注意要轻拿轻放,不要摔坏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入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平台。 (3) 【学情预设】:学生 汇报 关于vocs治理的情况汇报每日工作汇报下载教师国培汇报文档下载思想汇报Word下载qcc成果汇报ppt免费下载 。将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温度的单位: ℃,温度的规定:0℃-100℃分为100格,一格代表1℃,温度计内液体有煤油、酒精、水银,量程:测量范围(任何测量仪器都有),玻璃壁很薄,刻度均匀。 讲述: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谁愿意把你的发现给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认识温度计各部分名称以及作用,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的能力。 (4)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用眼睛观察温度计,除了用眼睛观察,我们还能用其它方法来研究吗? (5)用手捂着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学情预设】:学生分组研究,汇报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3、【学情预设】:认真聆听。 讲述:温度计的种类很多,用途也不同。 【设计意图】:拓宽知识面。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与写,【学情预设】:带着问题认真阅读书本 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并介绍,带着下面问题自学完成下面几个小题: (1)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怎么读?怎么写呢? 你能读出来它们上面的温度吗? (2)强调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认读方法。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活动三:【学情预设】:读出各自手中温度计示数。 实际操作并且读出指示的温度 你能读出你手中的室温计指示的温度吗? 【设计意图】:读法的巩固,并为提问“为什么同一支温度计几个同学会读出不同的温度? ”做铺垫。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在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时,除了选择正确的角度,还应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方法:液泡必须完全侵入到被测物质中;液泡不能与量器壁接触;需等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相平。 提问:为什么同一支温度计几个同学会读出不同的温度? 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三位同学,谁的观察角度最正确?    活动四:测量热水的温度(选做) (1)讲述:你能量出你杯中的热水的温度吗? (2)师:他量的对不对?你来帮他检验一下行吗? (3)课件演示:测量温度的一般步骤。 三、当堂训练 1、物体的_________叫温度。要准确判断或测量温度,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  2、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应观察它的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_;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 它的分度值为_____。  4、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16度”,其错误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温度计的示数为-8℃,正确的读法为:( )  A、-8度 B、摄氏零下8度 C、摄氏负8度 D、零下8摄氏度  6、冬天乌苏里江气温可达到-50℃,河面结冰,冰面下的河水仍然在流动,则流水与冰面交界处的温度为:(   )  A、-50℃ B、低于0℃,高于-50℃ C、0℃D、无法判断  7、用同一只温度计测0℃的水和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温度高      B、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C、二者温度相同     D、无法比较  8、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B. 冰箱冷冻室温度约为5℃。 C. 枣庄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3℃。D. 枣庄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答案: 1、冷热程度,温度计  2、液体热胀冷缩 3、量程,分度值,35-42℃ 4、单位读错了,应该是十六摄氏度 5、D 6、C 7、C 8、C 【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让部分学生总结,其它学生补充:1、温度的定义  2、摄氏温度下的0℃和100℃的规定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体温计 【设计意图】: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与记忆。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小题  2、学案:1-10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摄氏度(℃)  3.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沸水温度为100℃,温度计内液体有煤油、酒精、水银, 二、温度计     1.用途:测量温度    2.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3.基本结构:毛细管,刻度,玻璃泡,玻璃外壳。  4.使用方法:液泡必须完全侵入到被测物质中;液泡不能与量器壁接触;需等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相平。    5.注意事项:被测物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3.2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的 1、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4、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 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区别晶体和非晶态。 让学生对熔化和凝固过程形成实感,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海波、松香、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学情预设】:观察、理解,总结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说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出探究的课题。 二、学导并举、约23分钟 一、观察松香和海波 1、【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海波和石蜡,指出区别。海波:有规则的外形;石蜡:没有规则的外形。 引导学生观察松香和海波的外形,找出区别 【设计意图】:了解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2、【学情预设】: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后,教师指出: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较为杂乱,如何直观形象的体现实验的成果,观看图片总结C:说出海波在AB、BC、CD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松香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实验装置,指出“水浴法”加热海波的目的。 组织各组汇报实验成果:实验装置图 海波熔化曲线 松香熔化曲线 AB段:固态  BC段:固液共存态  CD段:液态 熔 化 规 律 晶体 非晶体 有固定熔点 没有一定的熔点 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设计意图】:图形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学情预设】:总结:熔化规律。 固体物质分类(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 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非晶态: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即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设计意图】:合交流中掌握海波、松香的熔化规律。 【学情预设】:通过学习可知: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同样也没有凝固点。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学生自学,p55-56,通过自学可知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识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4、 【学情预设】:观看课件:认识几种常见晶体和几种常见的非晶体 师生共同合作,大致描绘物质凝固曲线 a、几种常见晶体:明矾、石膏、水晶、食盐、铜矿石等 b、几种常见非晶体:玻璃、蜂蜡、沥青、松香、塑料、橡胶等 【设计意图】:知识的延伸。 三、当堂训练(9分钟) 1、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2、现在某种物质,在25 ℃时开始熔化,但直到75 ℃才熔化完全.请问: 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3、同学们请看下面这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 和 ,反映一个共性是 。 4、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让部分学生总结,其它学生补充 基本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设计意图】: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与记忆。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3、4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 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3.3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的 1、 了解汽化的概念和汽化的两种方式;。 2、 知道蒸发和沸腾各自的特征,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 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4、 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先对比蒸发设置疑问,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实验目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  学情分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PP课件、酒精、温度计、烧杯、烧瓶、铁架台、酒精灯、纸锅等。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课题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液体”两个字,一会儿酒精不见了,向学生提问:黑板上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 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从而导出蒸发和汽化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蒸发的概念和特点: 【学情预设】:分小组总结归纳。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以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概念,可以对概念有更深刻的映像。 蒸发过程吸热 【学情预设】: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刚洗过澡,身上的水还没擦干时,为什么觉得很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生活现象中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猜想:【学情预设】:猜想:先让学生自己猜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让他们思考哪些现象可以验证这些因素会影响蒸发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猜想假设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活动。 2、 【学情预设】: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完善,给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结论 验证猜想:通过三个关于晾衣服的问题:“冬天晾衣服和夏天晾衣服哪个更容易干?”;“衣服折起来和撑开来哪个干得快?”;“衣服放在有风处和无风处哪个干的快?”;分别得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气体流速有关。 【设计意图】:讨论生活中常见现象,贴近生活,让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三、沸腾的概念 【学情预设】: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导出沸腾的概念。 提问:“水烧开后会变成水蒸汽,同样是汽化现象,与蒸发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经验找出新的问题,发现沸腾与蒸发的不同。 四、观察水的沸腾 【学情预设】: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停止对水加热,水停止沸腾.可见,沸腾需要吸热.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1、 在活动前提出三个要求:(1)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2)观察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3)记录数据,并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2、 观察水沸腾现象(包括温度,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3、 汇报实验数据和现象,绘制水的沸腾图像。 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5 液态氦 -268.9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的沸腾的特点。 五、沸点知识 1、向学生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2、演示“纸锅烧水”的实验,并通过解释纸锅为什么不会被点燃,得出液体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的结论。 3、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六、总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学情预设】:说出相同和区别记忆。 在学生对蒸发和沸腾都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蒸发和沸腾有哪些异同点,并绘制表格。 学生总结归纳完之后,老师给出自己列出的表格,让学生对比,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归纳完整。   蒸 发 沸 腾 相 同 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区 别 液体表面发生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缓慢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气流大小 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汽化;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对比,可以防止学生混淆二者的发生条件和特点。 七、液化 在学生对汽化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让学生自己定义液化的概念,及液化是放热的过程。演示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 【学情预设】:结合前面知识,可知,汽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液化过程,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当堂训练 1、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3. 图中有甲、乙两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酒精,过了一会儿,则 ( ) A. 甲容器中酒精多 B. 乙容器中酒精多 C. 两容器中一样多  D. 无法判断 4. 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5. 用苯在1atm下的沸点是111℃,如果在 1atm时,甲苯的温度是1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苯沸腾  B. 甲苯不沸腾 C. 甲苯继续吸热,则能沸腾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 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7. 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8、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9、如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    A.水蒸发放热 B.水蒸发吸热 C.水凝固放热 D.水凝固吸热 10、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A.油层阻碍汤的热辐射 B.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 C.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11、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碗不与锅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  A. 会沸腾的慢一点 B. 同时沸腾 C. 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 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12. 夏天有人用湿毛巾包在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致很快变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 ( )  A. 毫无意义,因为物体间温度相同时不发生热传递 B. 错误,湿毛巾包裹使奶瓶散热困难,牛奶反而要变质 C. 正确,湿毛巾中的水分蒸发,要从奶瓶吸收部分热,有降温作用,从而延缓牛奶变质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学情预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温度高蒸发快;液体表面积大蒸发快,液体表现上空气流动快蒸发快。 不仅蒸发现象与我们生活有关,物理学中很多现象来自于生活,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学好物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师:课后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简易实验: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思考题:某同学对水加热。当水沸腾时,用打气筒向烧瓶中打气,水还会沸腾吗?若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略等一会,再用抽气筒向外抽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课后做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可以先进行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最后,留下一道富有思考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余音缭绕”之势。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小题  2、学案:1-8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汽化和液化 4、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汽化:液态→气态(吸热) (1)液体温度 液化:气态→液态(放热) (2)液体表面积 2、沸腾 (3)液体表面气体流速 沸腾:一定温度下; 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1)降低温度; 剧烈的汽化现象. (2)压缩体积 3、蒸发:任何温度下;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缓慢的汽化现象.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3.4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的 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 2、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碘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正确猜想。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形成新知 【学情预设】: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注意是否有液体生成,学生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碘在加热前、加热时、冷却时的状态变化。多媒体播放视频: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引导学生注意碘的状态变化以及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的使用。分析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展示完后,请学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学情预设】:学生自己总结回答。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生活中的物理 【学情预设】: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灯泡内壁发黑,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樟脑丸变小了;2、灯泡内壁发黑;3、冬天,冰冻衣服变干;4、冬天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5、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知识拓展: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归纳升华、凝华现象:1.雾凇、霜、雪的形成 2.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5.灯泡变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干冰。 【学情预设】:学生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的用途例如: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2、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3、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运输中食物降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介绍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多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用途,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当堂训练(6分钟) 1.做碘的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说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由此可以推断气体凝华时要__________。 2.固态 的二氧化碳升华时能够_______热量,所以常用它来使运输中的食物________ ,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3.冬天,戴眼镜的人喝开水时,镜片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现象,冰棒的包装纸上出现一层“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 4.填上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消失:____ 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在铁丝网上结成针状的霜: __ 夏天冰棒冒着“白气”: ____ 冬天冰冻的衣服自然晾干: __________ 用久的灯泡变黑: __________ 5.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 出现在窗的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 出现在窗户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6.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采用下列措施中( ) A.大量冰块熔化吸热 B. 用喷雾方法来加速蒸发吸热 C. 用电风扇吹风散热 D. 用“干冰”升华吸热 7.装有少量碘的烧瓶,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后,瓶内固态的碘消失,而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碘蒸气慢慢消失,烧瓶里出现碘粉末颗粒,这个现象说明( )A. 升华、凝华都要吸热  B. 升华、凝华都要放热 C.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D.升华放热,凝华要吸热 【设计意图】:知识的生成巩固,提高。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由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  【学情预设】:叙述本节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加深印象,巩固新知识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3小题  2、学案:1-7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升华现象:樟脑片变小了、冰冻的衣服变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凝华现象:雾凇、霜、雪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灯泡变黑。 3、干冰升华的应用: (1)人造舞台云雾 (2)人工降雨 (3)冷藏食物 本章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1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 换算关系= + 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4、 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二、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2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4、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4.1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的 1、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2、 通过参与影子游戏,探究阴影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物理现象的能力。 3、 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解释。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铁架台、白炽灯、园纸板、短竿、浇花用的喷壶、白色方形纸板。分组实验器材:激光演示器、三个带小孔的塑料板、一个光屏、带粉笔末的温水、塑料盒和水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由游戏引入: 【学情预设】:立竿见影,学生演示:改变影子的位置。 1、猜成语: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猜一个成语。(在阳光下,立了一支竹竿,看到了影子) 2、改变影子:请大家观察一下,此刻影子在园盘的右侧,请哪位同学来帮老师把影子变到园盘的左侧去。 (引出问题:为什么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侧呢?)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 3、【学情预设】:学生参与游戏:模仿手影,并进行评价。 超级模仿秀:下面我们将请出两位出色的选手,让他们来模仿影片中的动作,从而达到与之一样的视觉效果。(教学光盘有关手影的游戏中选出两个动作进行模仿) (引出问题:为什么手影会随着手形的改变而改变呢?) 要想很好的解释这两个问题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光源 1、【学情预设】:思考、讨论、列举例子回答:(火把、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手电筒等都是能够发光的物体。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设计意图】:发现周围的事物,从生活走向物理。 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2、【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 【设计意图】:区别光的来源。 板书: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3、【学情预设】:思考回答:不是光源,因为他们不发光,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思考月球和镜子是不是光源? 【设计意图】:知识的拓展。 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1、【学情预设】:学生回答:见过,比如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直的,手电筒射出的光也是直的,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现在有的建筑物上打的光束也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的墙上产生一个亮点(演示)。请大家猜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让学生轻松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从生活到物理。 H:\fanwen caiji two\消防大队负责人述职报告.doc2、【学情预设】:学生讨论并列举生活中的其他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能支持猜想的具体事例:生活中的光的直线传播的其他事例。 【设计意图】:学生分析图片总结归纳出相同点: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并进一步讨论和例证。 三、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学情预设】:学生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观察光的直线传播(要求设计三个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激光灯的使用注意点、三个带小孔的塑料板、一个光屏、一个带粉笔末均匀搅拌的温水、一个装水的塑料盒。 2、【学情预设】:学生汇报和演示实验(三名同学演示,其他同学评价并改进或设计新的实验)。光可以在空气、水、带粉笔末均匀搅拌的温水等介质中传播。光在这些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光在空气这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如果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它在分界面处不沿直线传播,并演示用激光通过有粉笔末的空气进入水中时光线不是直的。归纳: 这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请大家自选实验器材设计三个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后让学生交流和评价实验。(学生演示和评价交流)并得出光的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小组合作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评价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5、【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介质)。 由实验出现光的偏折引导学生讨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得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比研究法。 6、【学情预设】:归纳实验结论。 光线的介绍。物理学中经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这条直线叫做光线。他只是用来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情况,它实际是不存在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小结归纳能力   3、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增强知识的联系,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像。 4、 光速 1、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再次进入活动 。 3、 学生自学课本p71-7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在开凿大山隧道是,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的原理。 2、通过门缝向外看,眼睛里门缝越 (选填近或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这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 3、过路的人经过一盏路灯下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长度的变化是(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 4、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的像 B.三角形光斑 C.蜡烛的倒立的像 D.圆形光斑 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光可以在任何均匀介质中传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课后作业 6、浩繁的星空,天体之间相距遥远,例如,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AU),1 AU=1.496×1011m,若不考虑地球大气层等因素对太阳光传播过程的影响,那么,太阳光可以看成是沿 方向传到地球的,你每天接收到的太阳光大约是 秒前从太阳上发出的。 7.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8.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第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现象 C.光的反射现象 D.光的漫反射现象 9.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来解释;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__________. 10.从地面发出的光射到月球反射回地面,所用时间为2.56S,则月球离地球多少千米?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4小题  2、学案:1-8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电灯、火把、手电、蜡烛等。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 4、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①光在真空、空气认为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21世纪教育网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C水=3c/4 C玻璃=2c/3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4.2 光的反射 教学目的 2、 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3、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4、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光反射规律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概括。 光的反射规律的认识及光路途。 学情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问题引入 1、【学情预设】:同学们思考回答:有回声。声音发生反射。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猜测:应该也能反射吧? 声音在传播时遇到前面有障碍物,会发生什么现象?回声是怎么回事?我们能看见光源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光在传播时如果前方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呢? 2、【学情预设】:肯定:光也可以发生反射。 我们为什么也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结论: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设计意图】:1、2巩固前面所学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希望同学们能做到举一反三。 通过人们在地球上看月球现象如图所示我们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进实验更容易理解。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 1、【学情预设】:学生猜测、讨论、大于、小于或等于? 光的反射定律: 向同学们展示实验器材:平面镜、带刻度的白纸板、激光笔 先介绍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法线:过入射点并垂直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α):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β):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猜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及其法线有什么样的关系?入射角与反射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2、实验过程: 1.先将白纸板垂直放于镜面上, 2.【学情预设】:同学们记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用激光笔从一侧发射光线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走向,记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所在并让同学们记下此时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并填入表格, 提问:若入射光束向法线靠拢即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束会有什么变化即反射角有什么变化? 【学情预设】:反射光线也会靠拢法线即反射角也会减小。 实验证实并记下变化后的角度,提问: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即入射角为零,反射光线会有什么变化即反射角有什么变化? 3、实验证实并记下角度 【学情预设】:反射光线与法线也重合即反射角也为零。 提问:当入射光线逐步偏离法线位置时即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如何变即反射角如何变化? 【学情预设】:反射光线逐步偏离法线即反射角也会增大。 序号 入射角α 反射角β 1 2 3 实验证实并记下变化后的角度,活动:我们沿着法线来转动纸板,看看有什么发现? 5、【学情预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引导学生简便记忆方法: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时,要注意它们的因果关系 巩固应用: 1) 【学情预设】:同学们讨论并回答:0度、0度 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 【学情预设】: 30度、30度、60度。 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学情预设】:45度、45度。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设计意图】: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检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二、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1、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演示:如图所示,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情预设】: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相互讨论交流得出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镜面反射、漫反射。 方法: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若没有阳光时可以用手电筒发射的光代替).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 【设计意图】:1、2利用实验易于理解。 3、【学情预设】:同学们思考并相互交流,漫反射的原因。 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 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镜面反射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 巩固应用:【学情预设】:同学们讨论、做题,镜面反射、使黑板表面变得粗糙。 4、 黑板反光是什么反射?如何消除这种现象? 5、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漫反射。 电影屏幕上的图像是什么反射? 6、【学情预设】:白墙是亮的,小镜子是暗的。 在暗室的白墙上挂一面镜子,用手电筒正对着这面镜子和白墙照射,当从旁边看去时会发现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能生活联系实际,做到生活物理相结合。 3.知识拓展 光反射现象的应用 自行车后的尾灯、巨型反射式望远镜、潜望镜 光反射现象造成的污染 想像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污染现象:建筑大楼上的玻璃幕墙反光。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入射光线与镜面成15度角,则反射角是______度,那么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_度。 2、在图1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和它的大小。 3、请在图2中画出入射光线。 4、在图3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画出相应的法线和平面镜。 5、电影院里,坐在不同位子上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_________的缘故;在教室的某些位置看黑板,只看到一片光亮,而看不清粉笔字,这是困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_________ 6、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如图4所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7、如图为两个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完成图中的反射光路图,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你能说出它的应用吗? 8、雨后的夜晚你背着月光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你看到前面发亮处是水洼还是暗处是水洼?为什么?若迎着月光走呢? 答案:1、75,150 2、3、4略 5、漫反射,全反射 6、D 【设计意图】:知识的应用巩固。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反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全反射及其现象解释。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4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 定义: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时,光路发生改变,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 2、 光的反射规律: (1)两角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三线关系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3)当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反射光线垂直于镜面反射回去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 镜面反射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4.3 平面镜成像(实验课) 教学目的 1、 了解平面镱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用探究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并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 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玻璃板、平面镜、蜡烛、方格纸、刻度尺等、多媒体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播放视频,观察实验:通过纸箱为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点燃的蜡烛浇水不灭,原是燃烧的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引出“平面镜成像“这一教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做实验时用玻璃板当镜面作铺垫。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1、【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左右相反,相同大小,形状,颜色,近大远小,同时靠近或远离,看得见摸不着等。老师归纳猜想:像与物上下、左右关系?像与物大小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像的实虚? 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镜子,体会自己在镜中的像?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现象,尽可能多地猜想。教师在此处的作用只是引导汇总。为下面的探究打下基础。 2、【学情预设】: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可能会对着镜子做动作,左右上下伸手,观察到,像的左右颠倒,上下一致。 学习了物理后我们知道只凭感觉下结论是不行的,我们还要用实验去验证它,下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请你们挑选手中的仪器,制定实验方案,小组讨论。 3、【学情预设】:我们只能在镜前看到像确摸不着它,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再让学生用手去摸,摸不到这个像,体会这个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针对学生提问引出实像、虚像提问:我们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能不能用手摸到它?问:我们平时用的电脑投影可以用屏幕接收到,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用屏幕接收到呢? 【设计意图】:故意不做说明让学生自己实验,发现无法进行,从而得出实像虚像概念。 4、【学情预设】:拿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或镜子后,移动它的位置看在白纸上有没有蜡烛的像,没有,证明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老师阐述:物理学中:把能被人看见却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5、【学情预设】:此时经过老师点拨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该会得出用玻璃来代替平面镜做实验。 老师引导:既然这个像是虚像屏幕接收不到它我们怎么办呢?回到讲台让学生看刚开始做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说出这个实验成功的要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把平面镜换成玻璃的作用。 6、【学情预设】:玻璃可以确定像的位置,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发现能完全重合。证明像与物等大。 老师提问: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实验给予表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学生两人一组开始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是正立或倒立 光屏能否接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得出结论:像与物左右颠倒,上下一致;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多选几组进行交流,使结论更具有代表性。 8、【学情预设】:学生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要保证平面镜与纸面垂直,否则“替身”不能与像重合;在标记玻璃和两物体位置时不要移动物体;实验玻璃时要注意以那个面为镜面,因为玻璃太厚,选错会造成误差太大。 学生疑问:为什么我远离平面镜是,觉得镜中的像变小,靠近镜子时觉得像变大吗?物与像等大不是等大吗? 【设计意图】: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过程的习惯。 9、【学情预设】:学生根据教师所画的图进行探讨、交流、总结。 教师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总结。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A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A’点,人就会感到 A′点是一个“发光点”,而A′点就是A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设计意图】:平面镜成像规律与图结合理解,有助于规律的掌握和作图练习。 三、当堂训练,约8分钟 一、多媒体出示: 1、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为反射镜? 2、我们选择两支一样大小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和像的____关系。 3、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____关系 4、我们放置平面镜时应该让它与水平桌面_________,否则会影响实验结论。不垂直会有什么现象? 5、你们小组的实验结论正确吗?______。你们觉得哪些原因会影响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在小组间展开 【学情预设】:组员间相互总结,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4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 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 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 像是虚像。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4.4 光的折射 教学目的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光路的可逆性,会用光的折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会做光路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海市蜃楼比较了解,但对它的产生是陌生的,同时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动手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光的折射实验教具、水槽、水、玻璃砖、激光笔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回顾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性质: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回顾:让学生回想反射定律。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反射定律是本节课的基础,根据反射定律的每一条来让学生逐步探究,得出折射定律。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1、演示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亲身感受光折射时的光路,增强学生感官上的体验。 2、【学情预设】:观察演示实验:通过与反射的比较,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光的折射中的基本名称,如入射角、折射角、法线等,然后给出光的折射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新知识,相对会容易许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并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情预设】: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探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演示实验然后由多媒体辅助教学(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设计意图】:根据反射中的前两条类比学习光的折射,使学生思路清晰。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 定性探究: 5、 光路是否可逆? 6、 入射角和折射角关系一定吗? 5、 随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有什么变化? 8、【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手中的实验仪器定性实验,得出结论:光路可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垂直介质表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 当入射角为0时,折射角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动脑动手联系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应用 1、展示海市蜃楼的图片,并且解释形成原因。 2、【学情预设】:学生思考、画图、分析、回答。 请学生运用光的折射知识思考画图分析回答,想要用鱼叉顺利叉到鱼时有什么技巧? 【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如右图,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2.如右下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__ 是入射光线,____ 是反射光线,________ 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_ ,折射角为____ ,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____ 。   3.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____ ,这是由于光从____ 射入____ 时发生的____ 造成的,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____ 像。  4.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某一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与分界面的夹角为30°,若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 度,折射角为____ 度。 5.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 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 现象。  6.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O 的点,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则入射光线是____ ,入射角是____ ,反射光线是_____ ,反射角是_____ ,折射光线是____ ,折射角是______ 。 7.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水中月 B、水中楼的倒影  C、水中的螃蟹 D、水中的彩霞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分析、画图、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深化知识。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折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4小题  2、学案:1-10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光的折射: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从另一种介质斜射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二.光的折射定律:⑴入射线、折射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⑵入射线、折射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⑶当光从另一种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⑷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4.5 光的色散 教学目的 1、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声现象和光现象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 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学生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三棱镜,白屏,盘子,平面镜,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红色玻璃、红纸,绿纸、绘面颜料,调色盘,白纸,多媒体及课件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让学生观看PPT上彩虹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七色的彩虹;再让学生观察在光盘上面出现的各色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注意力,引入新课。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光的色散 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绚丽多彩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光盘上又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颜色呢?面同学们带着老师的这两个问题,开始进行分组讨论,并阅读书本P85-P86页的相关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自学。 2、简单的介绍牛顿,并在课堂上演示光的色散现象,并借助FLASH课件演示,解释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包括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以及红光偏折程度小,紫光偏折程度大,所以上红下紫。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采用让学生先自学,后老师补充完善的方式,完成学生的二次学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 物体的颜色: 色光 红绿 红蓝 绿蓝 红绿蓝 色光的混合 黄色 品红色 青色 白色 1、思考:假如你们班级要开晚会?你们将如何处理灯光?[提示] 用一些彩色纸把日光灯包住,使班级更加绚丽多彩。将有顏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就是玻璃纸的顏色。如果我们将红、绿、蓝不同顏色的光按下图组合,我可以看到顏色如下所示: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如图,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颜料混合 红黄 红蓝 黄蓝 混合后可看到的颜色 橙色 紫色 绿色 2、颜料的混合与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颜料的混合: 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黑色)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比较:①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而色光的三基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③三基色光混合后为白色;三原色颜料混合为黑色。 3、【学情预设】:透明体的颜色取决于 透过的色光 透明体颜色:将无色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白色; 将有红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红 色;将有绿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绿 色;将有 黄 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光的顏色是 黄 色;无色的透明体能透过任何颜色的光,而绿色的玻璃只能透过 绿光 色光。将有颜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玻璃纸 的顏色。 4、【学情预设】:(学生归纳):不透明体颜色取决于 反射的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看不见的光 1、【学情预设】: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自学5分钟,学生自学看不见的光中红外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学生小组间相互补充归纳。 四、【学情预设】:紫外线:阅读课本内容,并归纳。(1)、紫外线的来源?(2)、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3)、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4)、荧光效应。 自学5分钟,小组归纳紫外线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学生小组间相互补充归纳。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发散成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我们把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一现象称为________。 2、在不同颜色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称为三原色光。  3、白光照射到红色屏幕、白色屏幕、黑色屏幕上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4、白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绿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又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自主练习,组间讨论、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深化知识。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色散这一节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约1分钟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2小题  2、学案:1-6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彩红是一种自然界的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色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透明体的颜色取决于透过的色光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取决于反射的色光 3、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应用:烤箱,浴室取暖灯,遥控器等; 紫外线:应用:紫外线杀毒,利用其荧光效应防伪本章总结 本章总结 第一节、光的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分类:天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 ;人造光源: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烟花、焰火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条件:同一介质,介质必须均匀 ,具体运用:影子的形成(手影戏、皮影戏)、日食月食的成因、 小孔成像、利用激光准直挖隧道、排队栽树成行、“三点一线”瞄准法 , 关于影子的变化:一个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从早晨到傍晚,旗杆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 3、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空气中光速接近于真空中),光年是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 第二节、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重点):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处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入射、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才是入射、反射角)  3、光的反射图。一点:入射点 ,两角:入射角、反射角,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例子:两人可通过平面镜相互观望)              5、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还是平行 漫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重点):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用于画图),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用于画图)。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 。 3、虚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屏上 。 4、平面镜的应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如 :潜望镜。用来成像,增大空间(练功房)。   第四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如何偏折空气斜射入水或者玻璃:折射角变小,水或者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变大  3、折射的具体例子:水池变浅、水中鱼儿看起来比实际高一些、透 过玻璃砖钢笔错位、水中铅笔弯折、海市蜃楼 。  第五节、光的色散  1、色散:一定条件下,白色的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例子: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北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2、色光的混合: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混合: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 4、看不见的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人眼可见,不可见的:红光之外的红外线,紫光之外的紫外线。红外线例子(主要和温度有关):加热物品、红外遥感(穿透云雾能力强)、遥控、红外线感应、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例子:灭菌、使荧光物质发光(防伪措施)、适量对人体有益过量则有害。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5.1 透镜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透镜的焦点、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已经过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探究实验操作,具有一些探究分析实验的技能。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透镜应用的例子。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水的饮料瓶、塑料片、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光具盘、多媒体等。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问题答案依次为:放大镜;近视眼镜;显微镜;巨型的望远镜。 同学们,老师这里呢有几个小问题,想同学们一起帮忙解决一下。 假如老师想查看一些文献,可是文献上都是肉眼看不清的小字,这时候我们可以借用什么来辅助阅读呢? 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看不清黑板,这时候是不是需要佩戴... 医院化验室的医生,用什么来观察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呢? 科学家们是利用什么来观察和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的呢? 刚刚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接下来所要研究的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认识凸透镜、凹透镜 【学情预设】:什么叫透镜?透镜由什么材质制成呢?透镜有哪些种类?透镜有什么作用?近视眼镜和老花镜有什么区别?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透镜,老师想听同学们说一说,你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这章的学习中陆续研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 1.透镜的类型 2.透镜对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学物理是为生活服务的。 现在每两位同桌自成一组,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现在请你们观察眼前的透镜或者是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透镜的共同特点。我们常见的透镜是由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物质制成的,透镜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同学在生活中急需一个透镜,其实只要用一些生活用品就可以制作了,比如说这杯水,我们把手放到后面,看看手指是有变化的,那么其实这杯水就是一个透镜了,至于是哪一类型的透镜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增强学生观察和概括的能力。 【学情预设】:学生上台分类,我们发现透镜有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所以我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 透镜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上台参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学们在观察时要注意,光学元件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想用手摸,需要用镜头纸。 好,看来同学们都观察得差不多了,这里呢,老师用卡纸把透镜的形状剪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分类方法。 能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吗? 其他组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呢?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发现了这些透镜具有的特点。那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把透镜分成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这一类呢,我们叫凸透镜。 那么我们知道,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作图法是很重做凸透镜;另一类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板书) 要的,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通常画法,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跟着老师一起画。首先是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主光轴,简称主轴。 (边版画边讲解)凸透镜—通常把它画成这样(如图1所示),它是两个球面的相交部分;凹透镜——我们常它画成这样(如图书本p91图5.1-2所示),它是两个球面的相离部分。 【学情预设】:生跟着老师画光路图。凸透镜。 【设计意图】: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为以下的实验讲解作铺垫。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叫光心,那么凡是通过该点的光线,传播方向都不会变化。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而且知道了他们的示意图。那么刚刚这边水,现在请同学辨别一下,它是属于哪类透镜。 【学情预设】: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镜是凹透镜 非常好,我们观察到这杯水是两倍薄,中间厚,所以知道是凸透镜。老师这里有几副老花眼镜,戴近视镜的同学把你的眼镜借一下,现在分别把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同学们传递观察,然后辨别一下近视眼镜和老花镜到底是什么透镜。(板书) 非常好,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那么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还可以找到更多辨别透镜类型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情预设】:同学思考讨论,平行光可以用太阳光,凸透镜可以用放大镜,然后在太阳底下做这个实验。或者在实验室用蜡烛或者是灯泡作光源。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另一个问题,就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假设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作图)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先思考一下,你会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很好,那么老师这里也推荐一个改进过的实验方案。(播放视频)这里呢?平行光就用激光笔束,这样使平行光束明显,为了使光路清晰呢,在这个空间里充满烟雾,然后加上凹透镜和凸透镜,观察光路是怎样的?(视频播放完毕) 【设计意图】:让所学知识立刻得到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观看视频,听老师讲解。 同学们,对于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其实烟雾也不是很容易收集,如果要再改进,你们觉得可以把烟雾换成什么呢?非常好,那么回家之后,同学们可以用大一点的水槽和放大镜做一下这个实验。 大家结论非常正确,那么你们能不能在这个图(教师先版画)上把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光路图画出来? 【学情预设】: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这位同学的绘图能力很强,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焦点,用F表示。由于这个焦点是实际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同时我们把实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学们设想以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 学生上台作图。 所以对于这种形状的凸透镜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且对称。当然也就有两个焦距,且焦距相等。根据光的可逆性,如果我把一个光源放在焦点上,这个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光线呢? 很好,也就是说点光源发出的光透过透镜以后将成为平行光。所以很多人造平行光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学情预设】:跟主光轴平行的光。 同样的,我们看看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如果把这个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我们会发现它们也相交于一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也用F表示。同时我们也把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也用f表示。所以对于这种形状的凹透镜左、右两侧也各有一个焦点,且对称。当然也就有两个焦距,焦距也相等。根据光的可逆性,向着焦点射来的光线,透过凹透镜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光线呢? 【学情预设】:跟主光轴平行。 这里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很多同学以为折射后的光线是发散的所用的就是凹透镜。所谓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使光线发散,都是相对入射光线而言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把入射光线会聚了,其折射光线不一定是会聚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是指把入射光线发散了,其折射光线不一定是发散的。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5题。 【学情预设】:回答:把冰凿成凸透镜。 甲图中的折射光线是发散的,但相对于入射光线而言是被会聚了,所以虚线框内是?乙图中的折射光线是会聚的,但相对于入射光线而言是被发散了,所以虚线框内是? 【学情预设】:分别回答:凸透镜,凹透镜。 非常好,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其实透镜对光的这种作用在生活中和侦探小说中都经常运用到。例如在天寒地冻的地方旅游的人,如果想烧火的时候,柴已经准备好了,却发现打火机不见了,那么面对着周围都是结冰的环境,你们说,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物理走向生活。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几幅光路图中,错误的是( ) 2、如图所示,已知两条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画出两条对应的入射光线。 3、同学们在讨论“如何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冰成________,“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________位置。 4、如右下图所示,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屏,若从外径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球面镜、凹秀镜这四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件嵌入圆孔P中,发现在光屏M上呈现一个比圆孔大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中的那个光学器件。 A、可能是球面镜 B、可能是厚平板玻璃 C、可能是凸透镜 D、可能是凹透镜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 我们认识了透镜,知道了透镜分成两类。也学会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透镜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4小题  2、学案:1-8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示意图(作图) 3、老花镜——凸透镜、近视镜——凹透镜。 6、 透镜对光的作用(作图)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5.2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的 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特点;知道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简单描述实像和虚像主要特征。 2、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经历实像和虚像的形成过程,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实像虚像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感性思维能力比较强,乐于动手实践,这一节课正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动手的同时,分析他们所看到现象的原因,为下一节课的理性认知提供基础。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放大镜、纸杯、蜡烛、火柴、塑料薄膜等。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通过照相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透镜的知识。你知道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请举例。 你知道张照片是怎样得到的吗?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是:生活中的透镜。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学情预设】:自学课本,结合展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并观察蜡烛的火焰或者窗户的像。 用课件展示照相机,展示制作的模拟照相机,让学生想想做做,巡视指导,问题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设计意图】:经历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展示照相机部分,提高自信。 【学情预设】:自学课本,结合展示,着重观察镜头,介绍投影仪的构造,观察其成像。用课件展示投影仪,问题2: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投影仪部分,提高自信。 【学情预设】:放大、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侧。 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问题3: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与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放大镜部分,提高自信。 【学情预设】:观察并实验,得到实像和虚像主要特征。 演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像和虚像部分,提高自信。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小明同学用镜头焦距为6cm的普通照相机给小芳同学照相,按快门时不小心将中指的指尖触摸到镜头一小部分,这张照片上能不能有小明同学指尖清晰的像?并说明理由。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时同学观察到了如右下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为什么同一凸透镜有时可把大景物缩小在小底片上,有时却又可以把小胶片上的景像放大?有时成的是实像,有时却又成了虚像了呢?下节课我们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练习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生活中的透镜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为下一节铺垫。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小题  2、学案:1-6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 实像和虚像。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5.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目的 1、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概括归纳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科学猜想、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概括归纳能力。 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多媒体课件。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回答:照相机能成倒立的、缩小实像。投影机放大的、倒立实像,放大镜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上节知识回顾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为猜想做基础。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1、猜想与假设 【学情预设】: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明确不同性质的像和凸透镜到物的距离有关。 改变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性质发生改变,成像特征和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猜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学情预设】:观察实验并思考:像性质发生改变是受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影响,还和焦距有关。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不变,换成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成像特征发生改变,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并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还和跟什么有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3、确定探究目的 【学情预设】:明确像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焦距有关。 通过科学猜想,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悟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为以后科学探究明确方向,像的性质和物距有关,而物距是以焦距作为标准。 4、设计实验 【学情预设】: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 凸透镜、蜡烛、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应按什么顺序摆放? 2) 实验中,必须要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同一高度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 如何得到像? 4) 实验中,如何读出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介绍实验器材。介绍物距和像距。启发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启发学生怎样来证实猜想的设计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 1  仪器安装注意事项。 2  如何调节得到像(清晰的像)。 3  实验设计两种方案,充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5、设计方案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学情预设】:展示各小组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实验探究目的,确定实验探究步骤。 6、进行试验 提示学生观察现象,巡回指导。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再次明确实验意图,实验注意细节,仪器安装,像的取得,小组分工,按照各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分小组观察不同物距成像特征。 7、分析与论证 a. 在课件上记录下学生找到的蜡烛和像的位置。 【学情预设】:汇报实验数据,小组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b. 课件展示,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移动时,实像和虚像的转折点在哪里?放大和缩小实像的转换点在哪里?在实像中,随着物距减小像距怎样变化?像怎样变化? 【学情预设】: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总结出口诀。 【设计意图】: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经历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后,从中找出规律,分析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照相机成像是将物体放在___________处成的像,投影仪是将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_处成的像。(几倍焦距处) 2)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而言的。 3)如图5-3-1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10cm10cm C. f<10cm D. f>20cm 【学情预设】:先独立完成课后习题,然后小组交流,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组间合作交流纠错的能力。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凸透镜的哪些内容?和一般探究实验有哪些实验步骤?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哪些内容及探究实验步骤,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5、6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提出问题: 猜想: 总结归纳: 像的虚实 到物   距(u) 一倍焦距分虚实 像的正倒  焦距(f) 二倍焦距分大小 像的大小 物距u↓,像距↑(像变大)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5.4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的 1、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2、 通过实验对比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关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矫正视力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眼睛保健教育,使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近视、远视的矫正。 近视、远视矫正的探究过程。 近视眼及其矫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为本节课的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学生对于眼球的调焦,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情况很难想象,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现象,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近视眼镜、多媒体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提问:照相机的工 作原理?提问,指出人身体中的照相机—眼睛。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眼睛 1、【学情预设】:观察,结合眼睛的构造思考回答。 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微机显示眼睛结构的图片,提出问题: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介绍眼睛的晶状体与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2、【学情预设】:认真听、仔细思考。 眼睛的调节作用,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的距离会不同,而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 【设计意图】:用讲述的方法引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眼睛的调节作用看似矛盾,其实有必然的联系,为眼睛是一个可变焦距的系统作好铺垫。 3、【学情预设】:观察、思考、理解。 介绍正常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的调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意识。 【学情预设】:思考矫正近视的方法并积极回答观察积极发言近视眼及其矫正:介绍近视眼并画图,引导学生模拟矫正近视的实验,要求学生说出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学情预设】:小组讨论设计并演示进行实验组内总结。 介绍远视眼并画图,要求学生自己实验矫正远视。 【设计意图】:培养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 眼镜的度数 【学情预设】:学生阅读后小组互相交流。 要求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同学之间比较不同度数的眼镜镜片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精神。 如何保护眼睛 【学情预设】: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不要边走边读;不要躺在床上阅读;不要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阅读;不要长时间玩游戏...... 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眼睛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眼睛是靠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来改变焦距而获得清晰的像的。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镜都是凸透镜 B.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镜都是凹透镜 C.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远视眼镜是凹透镜 D.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4. 关于近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B.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后方 C.需要配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 D.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学情预设】:先独立完成课后习题,然后小组交流,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组间合作交流纠错的能力。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眼睛和眼镜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眼睛和眼镜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约1分钟 1、动手动脑学物理:2、4小题  2、学案:1-5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眼睛的结构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三、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四、眼镜的度数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5.5 显微镜及望远镜 教学目的 1、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2、 通过自制望远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3、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视角的理解。 显微镜及望远镜的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显微镜及望远镜,但对显微镜及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相关知识会淡忘,对显微镜的使用缺乏规范和熟练,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青少年好奇心盛,对于动手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利用这种好奇心组织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显微镜各5组;多媒体课件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倾听、思考、交流、回答。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 用幻灯片展现人类可以看到很小很小的物体――原子;看到140亿光年远的星星。人类多了一双更神奇的“眼睛”。这一双“更神奇的眼睛”是什么呢?板书: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问: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视角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出: ①. 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②.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当我们站在一头牛的附近观察它和站在远处观察它,哪一次观察的清楚一些?看到它的大小一样吗?实际上牛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展示图片介绍视角。 【设计意图】:视角概念的引入。 2、【学情预设】:把物体放大;把物体移近。 要想看清物体,就要增大视角,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它? 【设计意图】: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动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显微镜 1、【学情预设】:回答:显微镜和望远镜。 如果我们想看清一些很小或很远的物体,我们通常借助两种神奇的光学仪器,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2、【学情预设】: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观察后说出它的基本结构: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这说明借助它们增大了我们的视角,那它们是如何增大视角的呢?学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后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显微镜,出示显微镜实物。 【设计意图】:明确显微镜的结构,为显微镜的成像及特点打基础。 3、【学情预设】:显微镜基本原理: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3、【学情预设】:积极参与自学内容,寻找书本及课外读物的宇宙信息自学p104探索宇宙,结合课外读物,3分钟,分小组汇报自学内容。比比哪组收集信息最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组间合作交流,同时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可以形成一个物体    像,目镜的作用则相当于一个   ,可以把像再放大一次,使人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   2、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   的镜头,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   机的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    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    的虚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3、现代天文望远镜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其目的是(    )  A、会聚更多的光  B、成象更明亮  C、增大视角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虚像,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是实像  B、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实像,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是虚像  C、目镜成的是实像,物镜成的是虚像  D、目镜成的是虚像,物镜成的是实像  5.  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得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6.在生物课上使用显微镜时,为了增大放大倍数,常常采用        (     )  A.更换物镜                   B.更换目镜    C.同时更换物镜和目镜        D.只要使物镜离观察物体近一些  6、 在显微镜的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怎样移动装片?    (     )  A.左上方     B.右下方     C.左下方      D.右上方 【学情预设】:以ppt的形式投放,先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汇报答案,并讲解为什么这么做。 【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1、视角 2、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 3、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 提问: ⑴望远镜的原理和显微镜的原理有什么共同点? ⑵有什么不同点?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显微镜及望远镜的内容,⑴共同点:都是通过增大视角来看清物体的。 ⑵不同点:望远镜是把物体的像移近来增大视角和把物体的像放大来增大视角的;显微镜是把物体的像放大来增大视角的。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学案:1-5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显微镜 组成部分: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物镜:将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第一次成的实像再次放大。 2、望远镜 组成部分:物镜、目镜。 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将第一次成的实像放大。 本章总结 1、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2、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4、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5、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成像性质 物像位置 应用 u>2f 2f>v>f 倒立、缩小的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异侧 2f>u>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异侧 投影仪、幻灯机 u=f v→∞ 不成像 / 探照灯 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实像.(镜头→凸透镜,景物→物体,胶片→光屏) 5、 傻瓜相机:焦距f很短,像距v变化小,使远近不同的景物成位置大致相同. 6、 投影仪和幻灯机: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实像.(镜头→凸透镜,投影片、幻灯片→物体,屏幕→光屏)投影片、幻灯片应倒放. (4)眼睛和眼镜 (5)显微镜和望远镜(凸透镜组合) ①显微镜 ②望远镜 注意: 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体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6.1 质量 教学目的 1、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大梨小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我有一个大梨和一个小梨你会选择哪个吃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质量的概念 展示:铁钉和铁锤、大小烧杯、课桌椅子的图片 【学情预设】:回答:物体。 提问1:铁钉、铁锤、玻璃杯, 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什么? 【学情预设】:回答:铁钉和铁锤是由铁制成的,玻璃杯是由玻璃制成的,桌子椅子是由木材制成的。 提问2:铁钉、铁锤、玻璃杯、桌子、椅子等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呢?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强调: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设计意图】:问题1、2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学情预设】:自学课本完成以上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贴近生活寻找物理的“原形”,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为后面将物理回归生活打好基础。 三、质量的测量 (1)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的回答:跷跷板。 观察每人面前托盘天平,提问:托盘天平和我们生活中那个物体很相似?托盘天平与跷跷板对照,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讨论分析,将跷跷板改造成托盘天平需要哪些步骤? 问题一:放被测物体和砝码之前,跷跷板不平衡,该怎么办?托盘天平是如何解决的?介绍平衡螺母:它的作用就是调横量平衡。强调:在放被测物体和砝码前,一定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问题二:看不清跷跷板是否准确平衡,该怎么办?托盘天平是如何解决的?介绍:指针和分度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递进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探究和构建知识,最终把跷跷板改造设计成一台托盘天平。可以使学生明白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作用。 问题三:如果要测量比砝码小的质量,该怎么办?托盘天平的哪一个部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介绍:游码和标尺的作用和游码如何读数 提问:我们设计的天平能测一头大象或者一只蚂蚁的质量吗?强调:量程。使用测量仪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被测物体质量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设计意图】:这样在“明其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动手操作,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养成使用测量仪器的良好习惯。 (2)学生动手操作:使用托盘天平测铁块的质量 A、学生自己总结托盘天平使用的要求 B、多媒体模拟规范操作过程 C、分组实验 强调四个问题:①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②判断天平平衡的方法;③游码正确读数;④看清量程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将体积为2 dm3的铁块,锻成长0.5 m厚0.2 mm的铁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铁块的形状和质量变化,体积不变 B.铁块的形状变化,体积和质量不变 C.铁块的形状和体积变化,质量不变 D.铁块的形状、体积、质量变化 (2)一个鸡蛋,估计它的质量是    (  ) A.5 kg B.60 g C.100 mg D.无法估计 (3)下列物体质量的记录中,质量最小的是   (   ) A.mA=1.19×10-7t     B.mB=125 g C.mC=0.13 g         D.mD=0.00012 kg (4)在调节托盘天平时,首先应将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水平横梁标尺左端的   上,再调节平衡螺母       ,使指针指在    中央的红线上。 (5)使用天平时,砝码要用    夹取,不要用手拿,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    天平的最大   _。 (6)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向天平      。 【设计意图】:巩固有关质量的知识,并把物理和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熟悉天平使用的有关知识。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总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单位的换算:1 kg = 1000g,1 mg=0.001g =0.000001kg,1 t = 1000kg 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4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4、托盘天平的使用:①、注意事项 ②、使用步骤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6.2 密度 教学目的 1、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会查密度表,能用密度公式分析、计算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物质种类有关,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以及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 理解密度的概念。 密度的测认识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我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学生用;天平及配套砝码、四个不同体积的长方体铝块、学生自备刻度尺。 教师用:天平及配套砝码、酒精、水、烧杯、体积相同的三个圆柱体(铜、铁、铝)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1、【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 复习提问:演示:在使用天平时应如何调节天平? 【设计意图】:复习天平的使用。 2、【学情预设】:积极思考、讨论,然后回答、展示。 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纯净水瓶子里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能准确判断出水、酒精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问题提出猜想。学生具备“质量与体积有关”的生活体验。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初步认识密度与质量有关系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思考,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交流.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教师拿起一个小烧杯,和学生一起称出小烧杯的质量,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在右盘放入100g的砝码,在小烧杯中慢慢加入100g水.同样的方法称出100酒精。结论:不同物体,m相同时,体积不同。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对密度的属性有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预设】:学生把天平调平后,一边放铜柱,一边放铁柱,然后把铜柱拿掉,放上铝柱,学生得出m铜 > m铁> m铝。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拿出三个体积一样的铜柱、铁柱、铝柱,让学生猜测,它们谁的质量大?(邀请学生来实际测量)大家进行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不同物体,V相同时,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 为后面讲密度的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长方体)铝块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和图像,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让学生带着疑问,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并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 【学情预设】:学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值相等。 2、让学生计算:四个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思考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相应的知识。 3、【学情预设】:学生感受: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感受密度的初步含义)。 想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差别?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4、【学情预设】:理解,领会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比值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即物质的密度不同。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从上面的导入实验和探究实验对比,得出密度的定义。 密度的定义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情预设】:学生体会、总结。 2、【学情预设】: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观察P115的三个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会查密度表。 公式:ρ=m/V,1g/cm3=1×103kg/m3 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说说其密度的意义。 【学情预设】:练习公式的使用及公式的变形,及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理解密度的含义:ρ水=1.0×103kg/m3有什么意义,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从导入实验得出密度的定义,定性的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的大小,使学生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四、密度的应用: 讨论:公式ρ=m/V还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3 让学生自己看例题,有没有疑问。 2)P16页“想想议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某种物质      的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是   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            2、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   ,体积   ,密度    ;若将此冰切去2/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g/cm3,铁的密度是7.9g/cm3=   kg/m3。 4、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是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    ,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调和油的密度为        。 【设计意图】:考查密度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推导单位换算关系,并总结换算方法。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反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实验结论:m一定时,V不一样;V一定时,m不一样。 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 ρ=m/V 单位: kg/m3 g/cm3 4.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课) 教学目的 1、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八年级近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素养,他们基本能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并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密度的知识,但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在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各知识点的纵横联系,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天平200g 20个、量筒100ml 20个、水、盐水、石块等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合作探究 一、量筒的使用: (一)【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 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3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课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的 1、 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2、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尤其明显。学生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通过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因为水的反常膨胀现象生活中不常见,学生易受热胀冷缩的习惯思维影响,将理论和实际脱节)。 密度的物质鉴别应用。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物理这门课也充满兴趣。在学习本节知识前,学生对密度这一物理量的定义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基本的密度计算也能基本应对。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视频:选种 【学情预设】:根据课本的阅读情况,讲讲自己的理解。 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 【设计意图】:具体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留心生活是学好物理的前提。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密度与温度 视频:龙卷风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 实验二: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结论:由于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1)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2、【学情预设】: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 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 提问:冬天气温在0℃以下时,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那么湖底还有鱼存活吗?(多媒体展示冰面下水中嬉戏的鱼) 演示实验三:冰熔化体积缩小和水的反常膨胀 教师演示时请学生观察1kg冰化成水后的体积变化情况。 先将装置中的烧瓶装满水,塞紧装有温度计和玻璃管的胶塞,使玻璃管中保持适当高度的水柱,再将烧瓶置于盛有冰盐混合物的大烧杯中,等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取出。总结水的特点。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密度与物质鉴别 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 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师: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³”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例题3:铁的密度为ρ铁 =7.9×103kg/m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1cm3 ,质量为79 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学情预设】:思考并独立解题。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事情。实现学以致用。在交流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 一圆柱形容器,当装质量为1kg的酒精时,酒精的深度为20cm,若用此容器装1kg的水,则水的深度为(ρ酒精=0.8g/cm3)( ) A.20cm B.16cm C.15cm D.24cm 2. 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调配后不同颜色的酒界面分明,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酒具有不同的(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D.密度 3. 图5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B.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C.若V甲 = V乙 则m甲V乙。 4. 几种液体的密度见附表1;实验室里现有的甲、乙、丙、丁四种量筒的规格见附表2. 如果要求一次尽可能精确地量出170g的柴油,应选用( ) 附表1 几种液体的密度 附表2 实验室的量筒规格 物质 密度(Kg/m3)   量筒种类 最大刻度 每小格表示 硫酸 1.8×10 3   甲种量筒 50cm 3 5 cm 3 柴油 0.85×10 3   乙种量筒 100 cm 3 5 cm 3 煤油 0.8×10 3   丙种量筒 250 cm 3 5 cm 3 汽油 0.71×10 3   丁种量筒 500 cm 3 10 cm 3 A.甲种量筒 B.乙种量筒  C.丙种量筒  D.丁种量筒 12. “五·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12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 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本节课《密度与社会生活》了解了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2、3小题  2、学案:全部小题  课后反思: 板书: 一、密度与温度关系: 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2、 应用: 1、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2、密度与物质鉴别 3、利用已知求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等 本章总结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千克(kg)    常用:克(g)、毫克 (mg)、吨(t)  3、单位的换算关系: 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  4、测量工具 :天平    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5、天平的使用方法 :(1)天平的调节: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  3)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2)天平的使用:4)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5)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6)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 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3)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二、密度 :符号:ρ  1、物理意义: 密度是表示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3、公式:ρ=m/v  4、单位主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5、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  6、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表示的意思是 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7、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属性  , 同种物质, 密度值 一定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 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值是由 物质本身 决定, 跟 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8、应用:(1)据m = ρv 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 (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三、常规法测物体的密度  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一半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2;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 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中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  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  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  3、测定密度小于水的一大块石蜡的密度。 器材有:小天平、砝码、量筒、水、金属块、细线。(也可以用大头针)  A、用量筒测出石蜡的质量为m ;B、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1;C、把金属块与石蜡用细线捆绑在一起,完全浸没在水中,用量筒测出 总体积为V2 ;D、被测石蜡的密度ρ。  4、测量牛奶的密度 。器材:天平、空瓶、水、牛奶  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0 ;B、往空瓶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C、把水全部倒掉,再把牛奶装满空瓶,用天平测出瓶和牛奶的质量为m2 ;D.用公式ρ=m/V求出牛奶的密度ρ。 5、判断球体是否空心的方法  ①:用物体质量÷物体体积,将计算出的平均密度和材料的密度相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②:用材料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将计算出的实心球的质量和物体的质量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③:用物体的质量÷材料的密度,将计算出的实心球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 四、天平在使用过程中读数偏差问题 ,读数大于物体实际质量的:1、游码忘记调零,但横梁是平衡的,就直接对物体称量 。2、调节好天平后,测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互相放错了。3、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有破损  读数小于物体实际质量的:1、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生锈了。2、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上沾有灰尘,或者有小水珠 。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图2 图1 图3 运动的描述 声音 振动快 频率高 音调高 振动慢 频率低 音调低 7.音调 8.响度 9.音色 11.次声波 12.超声波 13.控制和减少噪声 蒸 发 沸腾 体 N o r i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 EMBED PBrush ��� � EMBED Equation.3 ��� � EMBED Equation.3 ��� 入射光线 折射光线 法线 入射角 � EMBED Equation.3 ��� � EMBED Equation.3 ��� 折射角 � EMBED Equation.3 ��� � EMBED Equation.3 ��� � EMBED Equation.3 ��� 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 法线 入射角 � EMBED Equation.3 ��� � EMBED Equation.3 ��� 反射角 � EMBED Equation.3 ��� � EMBED Equation.3 ��� 入射光线 折射光线 法线 入射角 � EMBED Equation.3 ��� � EMBED Equation.3 ��� 折射角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A B O C 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3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5 6 实像 和什么因素有关 � EMBED PBrush ��� 质量m/g 体积V/cm3 10 20 30 40 50 0 10 20 30 40 50 甲 乙 图555 图12 _1502628603.unknown _1502628604.unknown _1502628605.unknown _1502628606.unknown _1502628607.unknown _1502628609.unknown _1502628610.unknown _1502628611.unknown _1502628612.unknown _1502628613.unknown _1502628614.unknown _1502628615.unknown _1502628616.unknown
本文档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79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6
浏览量: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