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经济学(第2版)

文化经济学(第2版)

举报
开通vip

文化经济学(第2版)文化经济学(第2版)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2(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3(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4(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 5(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文化经济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精神和知识作为财富之源的特殊存在方式。探究文化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既是研究文化经济学的前提~也是展开关于文化经济问题理论思考的...

文化经济学(第2版)
文化经济学(第2版)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和掌握以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1(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2(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3(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4(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 5(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文化经济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精神和知识作为财富之源的特殊存在方式。探究文化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既是研究文化经济学的前提~也是展开关于文化经济问题理论思考的基础。 第一节 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同构、互动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社会运动与发展最基本的动力要素,也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发展形态的生成基础。文化和经济的人类学起源是一个共同发生的历史过程,在其内在结构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在整个人类史的发展过程中,自从文化与经济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开始在一个恒定的轨道上运行以后,文化与经济的任何变动都会给对方的生命运动 文化经济学,第2版, 带来更大的变动。作用与反作用及其合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化与经济的最一般关系。 方文化管理概论 >> 18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一、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 什么是文化,这是研究文化经济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首先给文化下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人统计过,大约有二三百种之多。在这里,我们不去引经据典详加考察,而只是给出我们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两个方面。物质的存在就是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精神的存在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于建立起来的信仰系统、知识系统及其符号与意义的表达系统和关于它们的文化产品的生产系统。在现代考古学和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是指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即所谓“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其实,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文化”具有“文明”的含义,“新”“旧”标志着人类进化的“文明程度”。由于这些创造物历史地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因此,由这些生态共同构成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便把人与动物相区别,这就是文化。由于劳动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决定了劳动成果——创造物的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实现性程度又是和人的“有意识”的发展程度直接相联系的,因此是否有意识,以及有意识到什么程度也就直接决定了有意识的劳动所生产创造出来的“产物”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文化的差异是因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差异;而生存方式的差异又直接规定于人的生存地点与空间的差异,即所谓环境的差异。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因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和差异是生存在不同空间范围里的人对于宇宙和世界不同把握的一个结果,并且以生存方式系统来表现这种结果。因此,人的生存方式与一般的物的生存方式构成的另一个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人的生存方式中包含着人的“为什么如此地生活”的理解与判断,这是所有人的生存方式的依据。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讲的“天人合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天人合一”的结果。这就是世界观、宇宙观和价值观。当一种人群和另一种人群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时,文化作为建筑于其上的特性便形成和表现出来了。在今天,所谓“文化冲突”或“文明冲突”就是这种存在方式的一种运动形态和运动方式及其价值生存的必然表现,不到人类消亡的那一刻,这种运动方式便不会消失。文化融合是文化冲突的解决机制,新的融合又产生新的冲突,不断冲突又不断融合,推动了不同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没有这样一种矛盾与运动,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的文化。这也是人的、文化的存在方式。 关于经济的理解也同样是如此。中国古代所谓“经邦济世”。相对于文化而言,经济是属于物质层面上的人类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所谓经济是这样的一种体系——人类社会为解决人类生存而从事的所有的物质行为及其成果系 19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社会交易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就是满 方文化管理概论 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过程系统,包括生产、消费、流通与供给。在此之外的都属于非物质经济领域。 文化经济是介于文化和经济活动之间的概念。它是以经济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非物质的生活需求的第三系统。因此,文化经济是对应于非文化经济而言的。正如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一样,文化经济是对应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而言的,即相对于非文化经济而言的。如果我们从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这一基本逻辑出发,那么,精神及其一切精神成果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并且由此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存在形态和方式相区别的、同时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特性与元素的社会存在,我们便称之为文化经济。之所以把这一类社会存在称之为文化经济,因为关于这一类成果的生产、消费、流通与供给,也都发生和一般的物质产品同样的成本和交易,也都会建立以货币为单位的统计系统及文化统计;从这个意义出发,文化经济有直接文化经济与间接文化经济之分。所谓直接文化经济,是指关于文化生产、消费与服务本身直接产生和发生的投入产出效益;所谓间接文化经济,是指由文化而延伸和带动出来的一般物质商品的生产、消费与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益,例如中国的春节带动的“年货经济”。这种由文化习俗产生的物质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投入产出效益,不属于科学的文化经济学范畴。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与行为都是文化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去认识和思考文化经济和研究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是关于以文化商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文化经济的表现形式与存在方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存在方式,并且以此相区别。文化经济作为文化的经济活动的过程系统,是由一系列富有生命特征的文化的社会生态要素组成的。包括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分配、文化交换、文化流通、文化商品、文化市场、文化成本、文化资本、文化服务等,正是这一系列的完整构成,形成了文化经济生命运动完整的表现形态体系。在这其中的任何一种表现形态的缺席,都不可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的存在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精神经济的形态来表现,例如版权经济、艺术经济,也可以物质经济的形态来表现,例如票房经济、图书码洋等,还可以服务经济的形态来表现,例如艺术表演、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咨询、文化经纪代理等。而虚拟文化经济——网络文化经济——正在成长为文化经济的一种崭新形态而带动文化 >> 20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经济的变革。因此,相比较于其他的经济表现方式来说,文化经济的表现形式都有着更为丰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至今还存在着许多为人们所未认识的领域。 文化经济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还是经济形态,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领域里发生与存在的,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理学印记。因此,文化经济既能以不同的时间方式存在,也能以不同的空间方式存在。以时间的方式存在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经济的历史性,例如文化遗产经济,以空间的方式存在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经济的区域性,例如乡村文化经济和城市文化经济等。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文化经济存在的时空性,也称之为历史地理性。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就不仅表现和反映了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历史年轮,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还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这一历史时期文化发展所涉及的一系列社会历史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不同空间内的文化经济则集中反映了一定文化经济区域的文化特性,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特性以文化经济的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获得自己存在的全部合理性与合法性。 三、文化与经济关系性运动的规律:共生、同构与互动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历史运动。这是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解。 然而,从文化和经济的发生来看,经济与文化本来并不具有这种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 ?在一起。”作为本质存在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为维持和繁衍自己的生命存在而生产人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在这里,劳动具有特别的、重要的决定其他一切方面的意义。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它自己,它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而人则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直接使人跟动物的 ?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的全部活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不仅使人的活动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过程,而且使得这种有意义的过程的结果也是有意义的。因此,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哪怕是一块最粗笨的石头,它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存在。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存在,才使得它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说它是“经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 ?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1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济的”,因为它以直接的物质形态的改变满足人类为自身生命存在的物质需要,而任何对 方文化管理概论 于这一过程结果的储存,都是可以形成财富的;说它是“文化的”,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对于生命对象的理解和思考,记载着思想、意识甚或情感的过程,是精神对于物质所曾经达到的一种理解和把握的文明高度的象征。因此,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也就使得文化本身从它一开始就内蕴着经济的因子,而经济也内蕴着文化因子。今天,人们对早期人类社会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的把握,并不是它们所留下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最粗笨的石刀”。因为迄今为止的人类所有的考古史证明:“没有一只猿手曾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 ?刀。”对新、旧石器文化时代的划分,其依据就是人类打制石器所达到的精致度和丰富度。因为正是这样的石刀,开始了人类创造自己生命形态的文明史,而人类对“任何物种的尺度”的把握的思维的历史过程、形式美的认识,进而引发的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动展开和飞跃的全部信息,也就记载其中了。今天的人类是凭借着它们来解读、认识和了解自己历史的。因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文化和经济作为人的生命行为和生命力存在方式和过程系统和体现,统一地存在于同一对象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了一种原初形态的文化经济共同体,即文化经济一体化。这样,经济就不仅是财富运行的过程,而且是人以文化促动物质形态的改造和应用的过程,即在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的同时,赋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因,推动了对象的发展。而文化在作为经济的内在因素的同时,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就表现为以共同体或一体化为特征的互动关系。离开了这样一种关系性存在,文化和经济作为属人的存在形态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价值和根据。真正自觉的、合目的的、现代意义上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为主体特征的文化经济活动,则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即在人类自觉地发现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经济之外的另一种财富之源,以及成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后才出现的。 由于人类一切为生存和发展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都具有文化的意义和意味,它们也就都是文化行为。文化在经济中的存在,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人以劳动将自己对象化了的物质财富之中。因此,在这一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经济结构,都是人类文化生长的物质表现形态——物质文明,这种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当代意义上的文化形态第一提升的结果。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提示的经济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9( >> 22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用,所要回答的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而以精神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化行为——精神的行为,则是在这同一生长过程中文明表现的另一种形态——精神文明。这一文明形态的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全面展示了人在进行物质文明创造过程中的思想、意识、感情及精神世界体系。正是这种浸透于物质对象之中,又通过物质对象的存在形式的深刻变动而表现出来的意义世界和形态系统的存在,把人与动物世界本质地区别开来了。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在生长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演进的同步性,文化结构与经济结构在质的规定性上呈现出一种力的同构关系:农耕文化与自然经济相适应,工业文化只能是以蒸汽机革命为代表的大工业经济的产物。同样,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必然给经济结构的革命以历史趋势的指引。这种力的同构关系决定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即一定的经济结构必然有存在其中或建立其上的文化结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定的文化结构又必然地以其特殊的形态——知识和心理结构,以及由这两者构成的全部意义系统——生动地表现经济结构全部的丰富性,并随着经济结构的运动变化而发生与之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经济结构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结果。这是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全部历史动力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同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力学运动,才使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生长出文化因子——一种关于存在意义的心理学指向,不断地向文化领域全方位地交叉拓展,致使大经济现象中的文化含量日益突出,在大经济的层面上形成广泛 ?的经济的文化现象,一切以人为本,文化附加值构成了一般商品重要的价值成分,不仅形成了文化化的商品产业群,而且出现了诸如技术美学和人类工程学这样关于技术人文的科学研究系统和学科群;才使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在大文化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文化的经济现象,“买椟还珠”,精神消费的需求实现了对于物质消费需求的本体性超越,使得一切关于知识和美的精神文化创造获得了财产和财富的价值认同,以文化的经济价值为追求目标的产业——文化产业应运而生,从而在全新的意义和层面上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这是文化与经济的历史学,是文化与经济在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关系和基本规律。 第二节 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 “文化增长”是在现代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一个文化概念和经济概念。它既是关于文 ? 宋太庆(知识革命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5( 23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化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当代转变的一个描述,因而是综合性很强 方文化管理概论 的集合概念,更深刻地反映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一、文化增长与文化运动、文化发展 文化增长是文化运动的一种形态,它是以量的方式表现和反映文化运动所达到的一种积累形态和程度的文化体现。文化增长作为文化生命存在的过程系统有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但是,只有当文化的生命运动表现为文化发展时,文化的生命运动才能有机地转化成一种生产形态,并且以新的动力形态来推动文化的新的生命 运动。 一般来说,文化增长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精神产品形态和物质产品形态。文化增长的精神产品形态,往往以文化产品的数量增长为标志,例如年出版图书品种、数量和码洋,年拍摄电影数量与票房等;文化增长的物质产品形态,则往往以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增长为标志,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的数量等。 文化运动除了表现为文化增长外,还表现为文化政策、文化思潮、文化环境、文化生态、文化变迁、文化交流、文化竞争等广泛的内容。当然更包括一种有组织和有一定时间长度的社会文化活动,例如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主义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通常意义上的“文化运动”概念的使用,往往是指比较具体形态的急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例如欧洲的启蒙运动等。 文化发展是指文化运动的文明进步。文化增长是以量的方式来衡量的,GDP就是一种衡量标准;文化发展是以质的标准来衡量的,所谓“文化软实力”就是对文化发展所达到的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它是以影响力和吸引力为标准的。增长可以说同质重复,而发展则一定是不同质的递进。有增长而无发展是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提出来的重要命题。文化经济的GDP增长只有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运动的文明进步,并且这种进步是一种能够为人类社会所共享的成果,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标志。文化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经济总量的增长,实现文化存在状态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在一个新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文化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 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是文化运动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所谓增长方式,是指为了提高产量而采取的手段与形式。粗放式和集约式就是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前者往往表现为劳动密集型,通过大规模的低成本的劳动实现资本的增长与积累;后者主要表现为技 >> 24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术密集型,通过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资本的增长和积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化服务业的扩张就属于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简单的文化增长。这种劳动是简单劳动,属于简单劳动的重复劳动,因其缺乏技术含量或含量很低而在文化上没有实现有效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创意经济”,则因其劳动特别强调和突出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而发展成为对工业化实行文化改造的主要形态,劳动成果的技术含量和创新程度集中表现在“创意”所实现和达到的艺术和审美的高度因而获得了比简单劳动更高的价值体现——货币价格,主要表现为量的扩张。而发展方式则主要体现为质的提升,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相对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大规模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的生产方式就属于发展方式的社会革命。所谓有增长而无发展,就是指增长与发展之间的质的区别。因为就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言,单纯地追求增长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可能置社会公德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不顾,造成文化环境的极度污染与文化资源的极度破坏,而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必将导致增长的极限而使得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难以为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方式的价值观。 相对于物质经济的发展来说,文化经济属于知识型和集约型经济,主要体现在它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低消耗与低污染关系上。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发展方式主要的还是以物与物的工业文明为基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则主要是以人与物的生态和谐为追求目标,以可持续为价值观。发展方式则不仅要考虑到增长的目的,而且还要追求发展手段的科学。 文化增长也有发展方式问题。文化增长的发展方式所涉及的都是对文化以及文化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文化增长的发展方式要有助于推进文化经济 结构的优化,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在这里,文化投入方式的优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 就文化本体论意义而言,任何形态的文化增长首先是对人类在精神层次上所获得的一种历史整体性提升的过程趋势及所达到的文明高度的描述,而这种增长无论是就自身的物化成果所创造的价值,还是就它通过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升后转变为生产力所创造的价值都是对生产力主体的结构性革命,它都是可以给社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数量的增长。这就使文化增长本身在意义上具有双重属性。 文化经济总量增长与文化力水平密切相关,是指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 25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递升过程中所反映的数量比例关系。这 方文化管理概论 种数量关系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揭示的文化经济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文化经济专门统计指标。仅以上海为例,1996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值为281.80亿元人民币,1997年为353.21亿元,1998年为378.60亿元,增加值分别是:1996年为123.10亿元,1997年为148.82亿元,1998年为158.97亿元,增加率分别是:1996年为43.70%,1997年为42.40%,1998年为42.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分别是:1996年为4.20%, ?1997年为4.40%,1998年为4.30%,由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都以9%以上的增长率在增长,文化产业所反映的文化经济在GDP增长中的数量比例就处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增长位置上,它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的新的增长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接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两倍;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年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美国则早在1993年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版权业产值就达2 38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正是这种数量关系,以及由这种数量关系的运动所表现的文化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比例关系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趋势,作为知识价值存在形态的文化的经济价值被人们普遍地发现了。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社会普遍地加大了对文化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1997年美国制定了《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突出强调美国以“信息为依托的经济”战略,出版、电影、音像录制、有线电视节目分销等当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成分全部包括在内;1997年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芬兰,成立文化产业委员会,1999年发布《文化产业的最终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2000年在芬兰的倡议下,欧洲文化产业发展 ?的框架性合作计划启动。中国也在2001年3月批准的第十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中,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这就使以知识经济的扩张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当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注重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的投入,而对知识和技术等文化要素和文化力量的投入对生产的影响,一般认为是外在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索络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技术进步是增长的主要源泉;与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于1979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 1955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知识的增长和运用是决定经济 ? 尹继佐(2001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18-219( ? 参见2001年5月22日《中国经营论坛导刊》。 >> 26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发展的直接原因的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揭示了这样一种现实: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在几乎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反复利用,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这就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现代转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模型,即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就业的增加,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而文化经济无论是作为技术样式的存在(数字艺术),还是作为知识形态的存在,正是这个意义上显示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文化附加值被普遍看作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回报的重要手段。文化经济成为衡量新经济增长形态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的转化,也就历史地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当代形态和当代趋势。 同经济增长一样,文化增长是属于社会运动过程中的自我发育现象,即一定社会、一定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综合国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包括经济和文化的总量增长在内而体现出来的。当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西方有关综合国力研究的各种理论中,无论是美国学者克莱因的“国力议程”,还是日本企划厅提出的测量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也无论是主张按具体要素来区分,还是按实力的形态来区分,文化作为体现“战略意图”、“国家意志”和“国 ?民意志”的“精神要素”和“软实力”,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系统。因此,增强综合国力,不仅要大力加强经济实力,而且要提高和发展文化力,要加大文化增长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速度和力度。文化增长,既同原有的文化传统、文化积累和文化经济基础有关,也同经济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有关;既同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等经济总量增长有关,也与一定时期的文化经济政策有关。研究文化增长,必须综合地考察相关的各种因素。我国和其他国家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增长与经济总量的增长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当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大多在50左右;人均在5 000,8 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大多在30左右。用于文化消费可供支配的收入的增加,必然带动和刺激文化消费品的供给,从而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经济总量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水平决定了文化投资总量的水平,经济总量的增长制约着文化经济总量的增长。 经济增长或曰经济总量的增长,是指国民财富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增强。文化增长或曰文化经济总量的增长,是指一国综合文化国力的增长,它包括文化设施建设规模、文化产业生产能力、文化消费水平以及其他文化力的发展水平。在这里,无论是文化建设规模、文化消费水平,还是文化力的发展程度,都直接反映了经济总量增长及其 ? 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8( 27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对文化投入的状况。因此,在一国的文化力和拥有的文化资源量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 方文化管理概论 长水平率的高低,经济发展程度对文化投资总量控制率的大小,是影响文化增长速度的基础性因素,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化部门是以特殊的生产方式为社会提供和创造财富的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很长时期内,我国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化与财政的关系,即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国家没有把文化也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仅仅把文化作为消耗国家资金的部门。因此,国家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文化发展和增长的速度结构,也制约了文化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而财政对文化投放的比例和结构,除了取决于国家文化经济政策的宏观指导外,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可以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影响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及生长状况。一般来说,能够提供大量投资同时也需要以大量投资装备自己的产业使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那么该国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就大;反之,该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就小。从另一方面来看,一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能力最终要受其投资品的供给能力的制约,而投资品的供给能力又取决于现存的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不仅制约着投资总量的大小,而且制约着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配,即投资的产业结构。文化属于第三产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是重第一、第二产业,而轻第三产业。因此,无论是在产业结构还是在投资规模上,文化产业都远远低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由于开始受到重视,发展有所加快,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一是包括文化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199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48.7:32.9,劳动力结构为49.8:23.5:26.7,虽然这样的比例较之1978年的28.1:48.2:23.7的三次产 ?业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劳动力结构的70.5:17.3:12.2已经有了较大的增长,但这样的 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在1985年三次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就已经达到2.3:33.1:64.5,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3年埃及三次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 ?值之比为17.9:22.4:59.7,印度的第三产业在199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0.8,也远远高于我国。二是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行业(如商业等)比重大,而像文化、信息、咨询、会展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1978年我国的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劳动力结构之比占到总比的2.72%,到1998年只占到2.25%,而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 ? 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 中国国情报告(1978—1996)[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25( >> 28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业却从1978年的2.84%猛增到6.64%。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过去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少之外,就是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经济总量增长结构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现存的文化产业结构是过去国民总收入分配的结果,而目前的国民总收入分配结构又决定了未来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增长形态的结构。因此,中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年计划纲要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明确提出到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并且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结合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调整文化经济的内部结构和投资结构,便成为发展我国文化经济,提高和加快文化增长的力度和速度的关键。 由于经济总量增长的状况和速度制约和影响着文化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周期性波动而造成的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必然会给文化增长带来波动。特别是当科学技术的革命周期明显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而科学技术成果又成为影响现代文化发展形态的重要动力时,研究经济增长和文化增长的周期性变动规律,便成为现代文化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在这里,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采耶夫提出的“长波周期理论”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文化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 意义。 第三节 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经济是界于物质经济与非物质经济之间的第三种经济形态和领域。在农耕经济条件下,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工业经济条件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和流通,文化经济发展成为了现代财富的重要增长方式。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仅反映了文化经济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的生态文明程度和在一个国家的国家力量构成中文化作为力量形态的程度。 ? 转引自:中国“十五”产业发展大思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5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1-03-18( 29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一、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方文化管理概论 文化和经济(物质生产)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社会系统,各有内在的独立性和运动发展机制,有各自的规律。因此,当我们注意到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时,还应当认识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最早是由马克思发现并提出来的。针对当时斯图亚特?穆勒和亚当?斯密等关于物质生产能够直接引出文化生产,物质生产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文化生产水平的高低的“绝对平衡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 ??的。”在这里,马克思揭示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告诉我们,作为物质生产的经济并不是作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文化发展唯一的因素,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不能机械地认为经济增长多少倍文化也会相应地增长多少倍。从历史上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然而曾经出现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却不曾继续繁荣,有的甚至出现文化衰败或畸形发展的状态。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运动过程中发展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节奏快慢不同,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变革并不总是同步发生的,而是以或快或迟的表现形式出现的。二是文化的增长不仅受经济的制约,而且受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社会思潮等诸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文化生产从本质上讲还是精神生产,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文化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市场的发育状况都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政治的影响尤其大。希特勒统治德国时期,德国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在欧洲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希特勒对文化采取专制主义政策,造成了文化增长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三是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社会现象,终究还是一种积累,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经济可以爆发,文化不能爆发。物质的高速增长和文化的低水平徘徊,在当今的世界上依然存在。因此,在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下,文化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既有成比例发展,也有不成比例的时候;既在同一个社会水平线的对称点上相应,又在历史长河中成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推进。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愈是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6(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6( >> 30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它的曲线就愈曲折。如果画出曲线的中轴线,就会发觉,研究的时期愈长,研究的范围愈广,这个曲线 ?就愈接近经济发展的曲线,就愈是跟后者平行而进。” 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文化经济运动规律是文化经济内在构成机制的反映。由于文化经济同时兼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因此,文化和经济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先天地规定了文化经济的运动方式与运动形态。作为文化的一种生命表现形态和生存方式,文化经济的运动受着文化运动规律的制约,尤其是受着决定一种文化形态之所以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制约,所谓“入乡随俗”,表达的就是“俗”对“乡”的本质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里“乡”不仅是一定人群的社会空间组织形态,更重要的是一定生活空间中的经济活动形态和经济组织形态。不同的“俗”所建构起来的关于在“乡”这一空间里的经济组织、经济行为及其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体系,制约着在这个“乡”中一切关于经济生产、生活和分配的一切原则。东西方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之所以会存在经济交往过程中的诸多分歧,之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建立共同机制,目的就是要克服由不同的“俗”而造成的经济交往之间的制度性障碍和价值观冲突。但是,由于文化经济是诸多的“乡”和“俗”的融合,因此,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俗”便会因其所作用和影响的对象的不同而使得文化经济运动呈现出规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文化和经济的不同社会属性使得文化和经济在价值取向上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可调和性。这是文化和经济冲突的根源。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已经分析了的那样,文化不借助以经济的形态与载体无以发展,经济不借助于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无法提升。这又使得它们能够以共生、同构的方式并存于一体,以第三系统的形象调和文化与经济的紧张状态。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就是由此而构成的。 一方面,作为文化生命运动的表现形态,文化与生俱来的属人的使命意识,使得文化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受制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左右;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生命的表现形式,经济与生俱来的追求利润的属物的资本意识,又使得文化经济的发展不能不同时受着价值规律的制约;第三方面,那就是文化经济之所以是文化经济的与生俱来的双重性。由于文化具有很强的干预性和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建构性,而这种干预性对于人的主体性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威胁,因此,对文化的主体性规范必然导致对文化经济的主体性诉求,进而形成了第四种力量,那就是政治。政治是变化着的。不同的政治对于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6( 31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文化的干预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政治干预结果又导致了不同文化经济的成长形态与发展 方文化管理概论 形态。这就是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三、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 文化活动及其成果构成人类所需要的发展资料的一部分和享受资料的重要部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第三产业。198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中,把文化艺术列入第三产业的行列之中,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确认了文化的经济学地位和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和智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它的形成和发展,在微观上表现为单位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物质、能源消耗的比重减少,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比重急剧增加;在宏观上表现为,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从事文化工作的劳动者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比例的迅速提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81年到1993年,英国的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22%,占所有从业人数的比例从0.72%上升至0.84%;从1987年到1993年,美国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版权产业就业人数的年增长率达2.7%,三倍于同期其他产业0.9%的增长率。在中国,1996年,仅上海的文化娱乐业就为社会创造 ?了4万个就业岗位;截至1999年,我国文化市场产业单位达26.97万家,从业人员113.4 ?万人,年实现利润27.9亿元,创增加值124.5亿元。而由文化产业作为参与主体的各类艺术节和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1989年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把放风筝与文化旅游、民间艺术的贸易洽谈结合起来,投资100多万元,收入达2亿多元。武汉市1992、1993年分别举办了杂技节和渡江节,大批境外客商云集武汉。根据资料统计,文化已成为拉动内需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文化的产业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已经越来越表明文化不只是消耗国家资金的部门。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文化也是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文化产业作为新经济形态的迅速发展,已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取得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将使世界的经济秩序和文化秩序发生深刻的变动。 文化的经济因素和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使文化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稳定和协调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务必求得总量平衡,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就文化经济而言,社会总需求是由文化投资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的,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导致文化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 ? 尹继佐(2000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35( ? 200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455( >> 32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从“一五”到“八五”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经费的 ?投入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一直在0.45%,0.5%之间徘徊,无法满足社会整体对文化投资的需求,当然也就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文化投资不仅是一种需求,而且能够转化为供给。文化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文化设施效益),产出产品,供应市场,也就增加了社会总供给。当文化的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除了从宏观上控制和压缩总需求,关键在于大力增加有效供给。任何一个实行纸币币制的国家或地区,人们手中掌握的货币数量愈多,意味着社会潜在的购买力愈大。无论人们是否把它储存在银行里,它都可以随时被投入市场进行流通。如果市场上的货币总量超过了市场上商品供给总量,就会发生供不应求,引起通货膨胀,市场秩序就会紊乱。因此,无论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还是就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增加文化总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改变人们手中货币的投向,分泄对社会总供给的压力,文化都是促进市场稳定繁荣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它对基础的“软化”作用。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世界经济模式正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从以生产重、厚、长、大的重型化的硬件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向以高效的、智能化的、知识和文化的、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产业结构的时代过渡。文化产业是以无形、智能化的知识、艺术和精神服务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软产业。在现代商品生产中,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增加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的有形投入即“硬投入”,提高文化、艺术的无形投入即“软投入”,努力借助于文化和艺术创造企业形象,树立商品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富有竞争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目标。传统产业内部的生产性功能比重下降,而诸如信息、研究、公共关系、形象策划、品牌创意等文化的软功能不断增长。以企业形象策划(GIS)为主要标志,企业在无形资产投入方面的比重越来越高。“现在的时代不仅仅是销售物品,更需要附属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些富有远见的企业家的共识。由于无形投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事文化营销、企业形象创意策划、文化发展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包装、文化咨询服务等所谓“软职业”的白领劳动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60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0%左右,1981年达到55.1%,1990年达到58.4%。据日本企划厅经济审议会长期展望委员会预测。1980—2000年,日本新就业人数为793万人,而文化服务业将增加875万人。与此相适应的是,文化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拉动了物质产业结构的高速和重组。广播、电影、电视、书刊、文化娱乐等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迅速普 ?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完善文化经济政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3( 33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及,促使通信卫星、广播器材、音响音像器材、出版业、印刷业、文化金融业、文化贸 方文化管理概论 易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起到了深度“软化”的作用。我国大连市开放初期,曾大量投资于建设国际机场、一级公路、高级宾馆等“硬”项目,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原来外商抱怨的主要是包括法规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在内的文化“软”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为此,大连市采取有力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大力加强“软”投资,努力改善文化“软”环境,以优惠的政策、极高的效率和良好的信息文化服务赢得了国际信誉,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项目。一个时期里,不少外商和境外旅游者不愿在上海等城市久住的原因之一,就是娱乐、体育等方面的文化生活太单调,缺乏中国民族特色。一位西柏林展览公司经理曾对中国记者说:“到中国旅游的欧洲人,大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对异国的文化特别感兴趣。如果为了玩乐享受,德国人就不来中国,而去地中海或西班牙。”所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兴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对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并由此而构成良好的文化经济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可见,文化对经济构成良好的文化经济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可见,文化对经济基础工程的“软化”作用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替代的。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塑造人的工程中,文化有其他产业形态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鼓舞力量和推动力量。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是投入还是产出,文化都是从精神角度“生产”出人。接受文化培训的投入,是为了再生产出具有新文化和掌握新科技的劳动力;从事文学艺术娱乐活动的文化消费,是为了通过这种鉴赏娱乐性的审美休息,解除疲劳,调节人体生理机制,以再生产出精力充沛的劳动力。文化消费是人自身的内含或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动力。通过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就为生产力和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高质量的劳动力和各类人才。当代国际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核心是包括教育和科学发展在内的文化竞争。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国力的强弱,经济 ?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文化就是从根本上奠定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基础。 第四节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 文化和经济作为人类使用工具共同创造生存方式的产物,当人类社会在一个更高的 ?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 >> 34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层面上实现了自己对于物的超越之后,必然回归文化与经济的同构与共生,由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这是人类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一、知识经济与非物质经济发展趋势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的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有史以来的人类经济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消耗。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才逐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知识本身所形成的价值形态创造财富,而不是通过消耗物质资源为方式创造财富。教育、文化、信息、科学等非物质经济是它最主要的存在方式。根据三个产业划分标准,农业和工业分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属于物质生产,是物质经济。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需要的是体力和自然力,它的从业人员是农民。工业对应的对象是非生物材料,需要的是能源驱动的动力,它的从业人员是工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知识经济的对象是非物质的,是人基于知识的创造性生产而创造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财富和价值。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由这种有限性构成的单一的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物质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寻求新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替代方式,从而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非物质经济正是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成为替代物质经济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从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转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面临的最根本的发展战略转变,知识经济作为非物质经济的典型形态历史地成为最重要的选择。文化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以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主要内容,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劳动对象是人。它体现的是劳动者对物质与非物质对象的经营,它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者也是人,所以它是人对人的劳动。文化经济属于非物质形态的精神经济范畴,这是文化经济与物质经济最根本的区别。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推广以及美国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及其所推动的知识经济迅速地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经济革命: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转移,刚性经济向柔性经济转移,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移,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尤其是“低碳经济”和新能源革命的提出,面对地球可用物质资源被耗竭的危机,大力发展非物质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35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二、创意经济崛起与文化经济革命 方文化管理概论 2008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了第一个《创意经济报告——创意经济评估的挑战 面向科学合理的决策》。创意经济是在创意产业提出来之后出现的一个用以描述创意产业经济价值的概念,与创意产业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创意产业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范畴,而是一种政府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政策,一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模式。它强调以精神消费引导经济变革、以科技创新和文化艺术创意驱动经济发展。自从以美国纽约的苏荷(SOHO)、伦敦南岸艺术区、美国洛杉矶酿酒厂(The Brewery)艺术村、东京立川公共艺术区,到中国上海的M50创意园、田子坊、8号桥等创意产业园区与北京的798艺术区,都集中凸显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商业发展模式和城市改造模式的特点,并由此而开始了一项具有全球性的“创意产业运动”,创意经济也因此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崛起,标志着一个新文化经济革命时代的到来。这一新文化经济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工业文明的改造,努力消除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从而通过对旧的工业遗产的功能改造,重建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增值形态及其空间形态与生态存在方式,从而使得人类社会的财富增长具有生态文明的性质,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主要通过和借助于人的创造性精神劳动而再建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社会生产方式,因而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显著特点,面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增长的极限的发展困境,以创意经济崛起为标志的新文化经济革命,代表了一个新的经济文明时代的到来。 三、新经济变革与新文化变革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型推进了现代新经济变革的发生。新经济革命必然同时带来人们的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并由此而推动了整个文化的改革发展。这就是新文化变革。 1(软实力与国家竞争新模式 软实力是一种影响力和吸引力,由于这种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一个国家的全球国际事务中往往产生和实现通过军事威胁和武装征服达不到的目的,从而成为一种相比较于国防军事力量的“硬实力”而言的一种力量形态。正因为软实力在现代国际事务中具有硬实力所起不到的作用,因而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国家竞争的新模式。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输出文化产品,并借助于文化产品的输出而传播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影响他国的文化消费偏好,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 36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价值观,从而实现“不战而胜”的目的,已经成为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在全球共同事务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它向世界输出的文化产品成正比例关系的:输出越大,则影响越大,软实力越强;输出越小,则影响越小,软实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构成了另一个正相关关系:输出越大,则表明文化产品生产能力越强,其所占有的世界文化市场份额越大,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因此,文化经济的发达程度和成熟性程度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正是由于文化经济的现代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拥有性程度,这就使得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重要形态。尤其是当西方发达国家在遭遇到工业化增长的极限之后,发展问题和发展方式问题便成为这些国家能否继续保持国家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问题。1998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在全球率先发布《创意产业报告》,从而宣布世界开始进入创意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作为其重要作用的因素,开始在实现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需求中成为国家战略。一场全球性的新经济变革是从“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提出开始的。虽然,在这之前也提出过“知识经济”的理念,但是,文化经济的提出显然超越了知识经济的命题,从而使之成为人类社会在发展到了工业文明之后进入到所谓“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时候,人类社会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阶梯上,再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同构与互动的最一般的基础性关系。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一个更高的文明水平上再现人类文明的过去。 2(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变革的文化制约性 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的最主要的社会发展方式。然而,物质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一大部分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例如石油、煤炭等,决定了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资源消耗造成的巨大环境污染,不仅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疾病的发生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增长的极限的警告,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国际社会开始向文化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1998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发展战略,把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提高文化艺术创意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用以克服和解决工业文明遗留下来的后工业文明问题。文化经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纷纷进入国际社会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准备,文化引导社会,文化制约经济,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向资源积累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战略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由此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没有新的文化元素的经济是一种不断重复和停止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 3(新经济变革与新文化变革的历史互动 新经济变革必然带来新文化变革。由于新经济变革包含着深刻的新文化变革的因素, 37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或者说直接就是新文化变革的产物,因此,由新经济变革所导致的新文化变革,是一个方文化管理概论 比前一次变革更为深刻的人类文化革命和文明发展。它是新价值观的诞生。就人类发展 的整体而言,“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 ?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这就是当新经济变革和新文化变革有机地融 为一体时,有一种新文化经济也就出现了,从而构成了文化经济运动的循环往复,不断 更新发展。 本章小结 ,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社会运动与发展最基本的动力要素,也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 发展形态的生成基础。文化和经济的人类学起源是一个共同发生的历史过程, 在其内在结构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 响着历史运动。文化在经济中的存在,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过程中,而且存在 于人以劳动将自己对象化了的物质财富之中。文化与经济关系性运动呈现出共 生、同构与互动规律。 , “文化增长”是文化经济运动的一种形态,是在现代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一个文 化概念和经济概念。它既是关于文化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 当代转变的一个描述,因而是综合性很强的集合概念,更深刻地反映了文化与 经济的关系。 , 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仅反映了文化经济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的生态文明程度和在 一个国家的国家力量构成中文化作为力量形态的程度。 , 物质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不仅受经济规 律的影响,而且还要受文化自身规律的支配。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规 律支配下,文化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既有成比例发展, 也有不成比例的时候;既在同一个社会水平线的对称点上相应,又在历史长河 中成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推进。 , 文化和经济作为人类使用工具共同创造生存方式的产物,当人类社会在一个更 高的层面上实现了自己对于物的超越之后,必然回归文化与经济的同构与共生, ?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 >> 38 第一章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由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这是人类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并由此推动新文化经济与新文化变革。 39 << 文化经济学,第2版, 方文化管理概论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2(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什么, 3(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4(怎样认识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意义是什么, >> 40
本文档为【文化经济学(第2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4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