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生)

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生)

举报
开通vip

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生)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要求】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考点落实】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 (1)政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进攻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时间:                                            年 3.目的:为了集中人力和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生)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要求】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考点落实】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 (1)政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进攻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时间:                                            年 3.目的:为了集中人力和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4.主要内容: (1)农业:实行                  制。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有利于缓解城市饥饿,保证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2)工业:推行工业    化,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行                      制。(实行实物配给制)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6.评价: (1)积极作用:                                                              。 (2)消极:①它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内战结束后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方法进行生产和分配。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      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首先从调整农业开始) (1)农业:用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3) 贸易:允许              ,恢复        流通和        交换。 (4)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①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                                                              (实质)。 (5)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1)1922年底苏联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1924年初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步取消。(3)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摆脱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顺利进行。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过程 一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28—32); 二五计划 (32—37);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停止 27年~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富农阶级消失。 影响 二五计划结束时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但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3. 特点与表现: (1)经济上: ①经济体制:单一的                经济,高度集中的              划经济。 ②管理方式:行政命令、计划经济,排斥                    。 ③经济结构:优先发展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停滞)。 ④资金积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2)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缺乏群众监督。 (3)思想:个人崇拜,文化专制,严厉控制思想舆论,行政手段干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4.评价(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积极作用: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特点),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②使苏联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化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停滞。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历史教训: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 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 ④应注意切实保护人民尤其是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⑤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重难点突破】全面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 (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论;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4)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史料研读】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本文档为【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1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9-09-12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