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举报
开通vip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ECOLOGICALECONOMYECOLOGIGALINDUSTRYWATCH产业观察142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根据旅游活动所处的地理位置,乡村旅游可分为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1]三个主要类型。著名风景区既可位于城市内部、城郊,亦可位于边远地区,但依托位于城市内部和城郊的景区而发展的乡村旅游,与以依托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在区域位置上是一致的,在地理位置上均属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因而,本文所研究的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是指在地处大中城市以外的著名景区的跨边界地段及景区边界的外围地带,并以景区...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ECOLOGICALECONOMYECOLOGIGALINDUSTRYWATCH产业观察142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根据旅游活动所处的地理位置,乡村旅游可分为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1]三个主要类型。著名风景区既可位于城市内部、城郊,亦可位于边远地区,但依托位于城市内部和城郊的景区而发展的乡村旅游,与以依托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在区域位置上是一致的,在地理位置上均属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因而,本文所研究的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是指在地处大中城市以外的著名景区的跨边界地段及景区边界的外围地带,并以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的客源和乡村特有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活动。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区别于景区的另类产品,能对游览景区之后的旅游者给予补偿,使其旅游体验更为丰富。此类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实践中已有诸多成功实例,如云南丽江的黄山乡、安徽黄山的西递与宏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但是关于此类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理论归纳与总结。文章在分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景区带动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措施,旨在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既具有乡村旅游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2.1景区依附性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具有依附在著名风景区的边缘区域的明显特征,即具有非独立性特征,同时又与老少边贫地区相伴。我国著名的景区大多处于乡村的包围之中,其边缘区域也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围的农民在协助景区山林保护、供给旅游消费品、建立廉价的接待设施等过程中,培养了浓郁的旅游意识和经商意识,逐渐独立发展起乡村旅游业。基于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对毗邻著名风景区的依附性,因此,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所依托的景区的旅游开发相结合,把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范围加以统筹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乡村旅游开发布局应以著名风景区为核心,乡村旅游景点需做到有序建设、逐步发展。2.2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与城郊型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别。城郊型乡村旅游是郊区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辐射下,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业,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是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旅游产品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如四川成都郊区的农家乐、北京市郊的民族村等。景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杨蜜蜜1龙茂兴1刘建平2(1.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湘潭大学旅游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类型之一。文章依据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所具有的景区依附性、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客源市场共享性等基本特征,提出了景区带动的发展模式,进而探讨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关键词: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OntheDevelopmentoftheRuralTourisminFringeoftheScenicAreaYANGMimi1,LONGMaoxing1,LIUJianping2(1.DepartmentofHistory,ZunyiNormalCollege,ZunyiGuizhou563002,China;2.SchoolofTourismManagement,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Abstract:Theruraltourisminfringeismostimportantintourismfield.Accordingtothecharacteroftheruraltourisminthefringeofthescenicarea,suchasrelayingonthecorescenicareaandtouristmarket,thecompensationofresourcesandproductsandsoon,thearticleoffersthedevelopmentmodeandcountermeasures.Keywords:ruraltourism;scenicarea;fringe;exploitationa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JY138);贵州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贵州旅游核心培育与核心带动战略研究”(0704196)阶段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杨蜜蜜,女,贵州遵义人,副教授,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黔北历史文化与旅游;龙茂兴,苗族,男,湖南凤凰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刘建平,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附注Administrator铅笔Administrator铅笔143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则是在著名景区旅游发展的带动下逐步兴起,景区周边乡村依托其独特而有别于景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互补性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其所依托景区未能提供的旅游产品,从而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其旅游体验。乡村旅游资源、产品与核心景区的互补性特征是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兴起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因而,发展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必须立足于乡村特色资源,开发互补型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景点与其毗邻的景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2.3客源市场共享性就城郊型乡村旅游而言,具有可依托的旅游消费城市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区位优势表现为直接面对就近大城市居民的周末度假、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稳定而庞大的客源市场。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开发,至少要把一个大中城市作为其一级客源市场,在区位上要求交通方便,与市区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连接,设置乡村旅游专线,有公共交通工具为市区出行提供便利。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具有与其依托的景区客源共享的特征,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景点均把景区的客源流作为其一级客源市场,而周边城市则是二级市场甚至潜在市场。因此,景区的旅游旺季也是周边乡村旅游景点的旺季,与景区客源市场的共享性特征,使得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一般以景区为中心展开营销宣传。3景区带动发展模式基于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具有上述特征,在开发实践工作中应确立景区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开发实际运用各有所长和侧重的景区带动发展模式。景区带动模式的优势特点是有效发挥著名景区在区域旅游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通过景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乡村旅游与核心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形象。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核心景区边缘区域乡村村民集体把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权出让给某一企业或投资商,由投资商自主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以企业公司形式运营,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懂得景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与景区经营企业合作。景区经营企业则在信息、技术、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给予协助,比如选派旅游业务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对乡村旅游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尤其重要的是把乡村旅游作为其中一项旅游项目对外进行宣传,共同拓展客源市场。湖南凤凰县岩旯窠苗寨乡村旅游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景区带动模式突出了核心—边缘互动发展原则,遵循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律,因而在乡村旅游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益。但是,景区带动模式缺乏当地村民的参与,未能确保农民的利益主体地位。经营收益不公易于激发农民与乡村旅游企业及其投资商的矛盾,阻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实施这一开发模式时应尽可能提高农民的参与机会,明确农民的利益主体地位,制订合理的利益分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从而激发农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热情,为乡村旅游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措施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对景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景点主要沿核心景区四周及其主要进出通道分布,是景区重要的旅游环境和缓冲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动政府、企业、集体以及农民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和美化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使农村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化核心景区的旅游大环境,有助于景区的保护。另外,旅游环境不仅有自然环境,而且包括人文环境,旅游发展与人文环境建设两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村社区内各种利益群体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与他们的利益相一致,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他们关心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的发展,共同克服、解决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为整个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力求达到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协调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拓宽农民脱贫致富渠道,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民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地参与游客的高品位精神追求,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进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及人文旅游资源环境得到提高,促进人文环境的改善。总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景区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和环境,有助于提升风景区的旅游形象。二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景区受其旅游资源的限制,同时经历多年的开发,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已极为有限,难以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风景区旅游产品不足,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因此,发展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拓展了景区的旅游发展空间,增强了核心风景区竞争力。三是分流客源,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成熟的景区具有规模较大的客源,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大量游客涌入景区,使得景区容量严重饱和,甚至超载,景区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疏散景区客流,缓解景区承载压力,有助于景区保护,从而推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成熟的景区对其边缘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首先,为乡村旅游输送客源。成熟风景区知名度较高,客源稳定而且具有相当规模,并为乡村旅游景点输送大ECOLOGICALECONOMYECOLOGIGALINDUSTRYWATCH产业观察144量的游客。因此,核心风景区的客流是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的主打目标市场。其次,核心风景区的成功开发以及经营管理无形中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示范,使得乡村旅游经营者模仿其经营管理方式,有助于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同时,由于成熟风景区的核心带动和集聚效应,吸引企业和投资商投资乡村旅游开发,为乡村旅游发展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向高档次、高品位发展。再次,成熟风景区凭借其经营企业雄厚的实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带动乡村旅游经营商开拓市场,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知名度,拓展了乡村旅游的生存空间。综上观之,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与景区发展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为确保其良性互动与发展,在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应实施以下战略措施。4.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旅游协作要促进乡村旅游与核心风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首先,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整个区域旅游的重要性,积极指导乡村旅游开发,并引导乡村旅游与景区协同发展[2]。其次,景区经营企业和各乡村旅游企业必须认识彼此的相互关联性,核心风景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各乡村旅游景点既是核心景区的外围环境,又是核心景区旅游的有机补充。为此,必须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加强旅游协作,尤其是旅游产品开发应突出优势互补,宣传促销则应联合行动,共同拓展市场。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具有“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发展信念,积极与核心景区实行对接。再次,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制订乡村旅游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净化旅游市场。加强各乡村旅游企业的合作,着力抓好旅游软环境建设,营造一个文明、优美、有序、舒适的旅游环境。4.2加强交通建设,提高乡村通达性交通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景区边缘区域乡村交通是核心风景区向乡村旅游景点输送客源的通道,是乡村旅游景点与核心风景区互动发展的连接纽带。当前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相对较为滞后,乡村旅游景点出入公路等级低、路面狭窄,而且大部分以砂石路为主。落后的交通设施影响了旅游物资和客源的传输速度,阻碍了乡村与核心景区的良性互动,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乡村交通建设投入,改善乡村交通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景点通达性,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推动乡村与核心景区良性互动,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3加强品牌塑造,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协作的首要因素,既具有一定特色与品位的资源,是进行旅游协作的根本之源[3]。景区边缘区域乡村虽然旅游资源独特,品位较高,但目前仍主要表现在观光内容上,产品文化内涵和参与性的挖掘深度不够,基本处于初级开发,旅游产品缺乏鲜明的个性和魅力,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未能与核心风景区形成互补态势,因而导致核心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不明显。同时,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者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还很粗放。品牌是通过传播介绍给消费者的产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信誉、广告等的总合;品牌是产品的识别代码,一个知名品牌往往代表企业的良好信誉以及高质量的产品。为此,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生产出特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乡村旅游形象,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推动乡村旅游与核心景区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5(3):8~10.[2]张河清,龙茂兴.论湘西苗寨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生态经济,2005(12):92~94.[3]简王华,叶枝等.跨区域旅游协作因素分析及其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06,21(8):50~54.管这种创新的自主程度低于原始创新,但它对于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速度、培养生物创新人才,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目前,我国农业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上游水平,部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因此,我国可以在基础研究领域与国外农业生物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尖端技术或关键技术的技术交叉许可,或与基因或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技术——专利种质资源的交叉许可,共同掌握一项创新成果的技术要诀。以上模式我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起来一起使用。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立足于自身,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重要目标。(上接130页)参考文献:[1]黄寰.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J].生态经济,2007(8):71~73.[2]朱玉贤.中国产业人才战略设想[C]//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04).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1~57.[3]KatzM.Ananalysisofcooperativeresearchanddevelopment[J].RandJournalofEconomics,1986(2):527-543.[4]孟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3:25~29.[5]李宁,程金根.生物农业国际合作进展[C]//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06).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61~267.Administrator铅笔
本文档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肥猫叫noah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04-0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