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举报
开通vip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五章道德和法。永恒真理1、杜林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观点杜林认为:“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是什么意思”。显然,在杜林看来“抽象的和纯正的思想”是不需要语言的。他企图用这种思维建立道德和法的永恒原则,否定道德和法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这一观点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人类就是通过语言来从事思想交流和思维活动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是思维的物质外衣。语言又是人们彼此交际、交流思想的特有工具。所以,思维和语言...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五章道德和法。永恒真理1、杜林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观点杜林认为:“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是什么意思”。显然,在杜林看来“抽象的和纯正的思想”是不需要语言的。他企图用这种思维建立道德和法的永恒原则,否定道德和法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这一观点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人类就是通过语言来从事思想交流和思维活动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是思维的物质外衣。语言又是人们彼此交际、交流思想的特有工具。所以,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它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2、杜林的真理论和道德论在这里,恩格斯摘录了杜林的两段话。在第一段话中,杜林认为,他所构造的道德原则适用于一切世界,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适用于其他天体上的个人和公共生活。所以,恩格斯讽刺说“这一次,我们一开始就被请到别的天体上去旅行”。杜林的第二段话有三层含义:第一,道德原则是永恒的。它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和数学的认识一样是永久适用和普遍有效的。第二,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它不受一切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谁怀疑这一点,就是思想的“极端紊乱”。第三,否认道德的一般的、永恒的原则,是真正的虚无,甚至是“比单纯虚无主义更坏的东西”,是大错特错的。杜林还诡辩说,悟性在认识中可能发生错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获得永恒真理,并不排除对自然规律的绝对认识。一句话,杜林认为道德原则和真正的真理都是永恒的。1、批判杜林的个人思维至上性,论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思维的至上性”和“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杜林的用语。思维的至上性是指认识的绝对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认识的相对性、有限性和有条件性。因此,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也就是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关系。恩格斯对这一关系进行了以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第一,恩格斯指出研究人的思维是不是至上的问题,应该首先确定什么是“人的思维”。在恩格斯看来,人的思维不是指单个人的思维,而是指“无数亿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的个人思维”。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只能认为整个人类思维是至上的、绝对的,而根本不能错误地认为个人思维是至上的、绝对的。这样,杜林鼓吹个人思维(主要是杜林个人的思维)是至上的,绝对可靠的,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混淆了他的个人思维和整个人类的思维。第二,恩格斯论述了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这里所讲的“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指绝对真理性的认识。“一系列相对的谬误”,是指相对真理性的认识。简而言之,思维的至上性、绝对真理性的认识是在人类生活的无限前进过程中才能实现。第三,恩格斯论述了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这个矛盾是:“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绝对的。”这就是说,世世代代不断发展的人类具有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就是说,人的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而个人的思维所能认识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而且还免不了犯错误。这就是矛盾。那么这个矛盾如何才能解决呢?恩格斯指出:“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这就是说,这个矛盾的解决只能在子子孙孙无限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照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样,科学地概括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辩证过程。综上所述,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不至上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这一至上和非至上、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决,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和不断地走向深化。2、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阐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复杂科学问题上,杜林玩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等概念,鼓吹人的认识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等。恩格斯从两个方面批判这一观点:第一,把一切科学认识宣布为永恒真理,就是有意封闭认识发展的道路。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杜林却宣布的“人类在某个时期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的地步”,这等于说人类已经穷尽了真理,这样,“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就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可以计数的数不尽的数这一著名的奇迹”。第二,只有停止对永恒真理的庸俗玩弄,才能正确地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在人类认识中,确实存在诸如“人不吃饭就会死亡”、“巴黎在法国”、“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两个直角”等确凿无疑的真理,但是,“如果有人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那么也可以说,这些科学的某些成果是永恒真理,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如果有人企图把它们夸大到适用一切科学领域,那是反科学的。接着,恩格斯从科学发展史方面分析了人类认识的三大领域各门科学的事实,说明无机界、生物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相对,企图在科学领域获得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是不可能的。恩格斯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强调的是: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任何知识(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暂时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无数相对真理实现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来,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颗粒或因素。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样,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杜林的错误不在于承认有永恒真理,而在于离开相对性来谈绝对性,离开暂时性来谈永恒性,离开有限性来谈无限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真理观。3、批判杜林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阐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杜林从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出发,把科学发展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统统说成是谬误,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恩格斯在批判杜的林错误观点的过程中,阐述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法。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这就是说,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明确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和谬误的这个界限是绝对不能混淆的。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就会真假莫辨,是非难分,从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同时,恩格斯指出:“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这就是说,超出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从这种意义上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承认这一点,就会陷入绝对主义。1、批判杜林的道德的永恒性杜林一再鼓吹“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其目的在于让人们承认存在永恒的道德原则。恩格斯从两个方面批判杜林的这个错误观点:第一,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善恶观念是道德论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一个时代认为是善的东西,在另一个时代则可能认为是恶的东西,反之亦然。但是,杜林却把善和恶绝对地对立起来,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善是善、恶是恶,永远不可改变,这种把善和恶看成是超历史、超时代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第二,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的种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例如,在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道德: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二是资产阶级的道德;三是无产阶级的道德。这些不同类型的道德,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三种道德,哪一种道德是终极的永恒的呢?都不是。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无产阶级的道德是较高阶段上发展起来的道德,它也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2、批判杜林的超阶级的道德观恩格斯指出:“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的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这个论述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那么,道德阶级性的根源何在?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取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式,道德的阶级性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道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在这里还特别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了为什么不同阶级的道德会有共同性,这是因为“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有“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存在共同的道德,但不存在永恒的道德。二是说明了道德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本文档为【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欠蹬儿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44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4-06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