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及土壤储热实验分析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及土壤储热实验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及土壤储热实验分析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07ZCKFSF00400) 作者简介:王恩宇,(1970-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燃烧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节能技术等。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及土壤储热实验分析 王恩宇 齐承英 杨华 张慧川 吕延松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天津,300401) 摘 要 根据天津城郊别墅类建筑的冷热负荷特点,设计建立了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该系统 采用土壤蓄热实现夏季太阳能的跨季节储存,冬季采用太阳能热水或利用热泵提取土壤蓄热进行建...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及土壤储热实验分析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07ZCKFSF00400) 作者简介:王恩宇,(1970-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燃烧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节能技术等。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及土壤储热实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王恩宇 齐承英 杨华 张慧川 吕延松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天津,300401) 摘 要 根据天津城郊别墅类建筑的冷热负荷特点,设计建立了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该系统 采用土壤蓄热实现夏季太阳能的跨季节储存,冬季采用太阳能热水或利用热泵提取土壤蓄热进行建筑供 热,实现了太阳能的跨季节储热与热泵系统联合运行。短期的实验数据表明,在 36 天时间内,储热区土 壤温度平均升高了 1.3℃,采用垂直埋管换热土壤蓄热系统实现太阳能的跨季节储存是可行的。长期储热 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太阳能跨季节储存及热泵联合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注意各子系统的合理匹配,以提高 系统综合能效。 关键词 太阳能 跨季节储热 地源热泵 建筑供热 A SOLAR ENERGY SYSTEM WITH SEASONAL STORAGE FOR BULIDING HEATING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OIL HEAT STORAGE Wang Enyu Qi Chengying Yang Hua Zhang Huichuan Lü Yansong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Abstract A Solar heating system with seasonal storage is designed and built for the villa buildings in Tianjin suburb. The solar energy was stored in the soil in summer, and was taken out by the ground-source heat bump for building heating in winter. The solar energy collected in winter was used directly for heating. The test data in a short-term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temperature in the heat storage area increased averagely 1.3 centigrade degree after 36 day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ed that using a vertical duct storage system for the seasonal solar energy storage is viabl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solar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ll be needed further study. To design the solar energy seasonal storage and heat bump combined heating system, the reasonable subsystem desig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nhance energy efficiency. Keywords Solar energy Seasonal heat storage Ground-source heat bump Building Heating 1.绪论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地源热泵 作为清洁、高效的供热空调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 关注,成为建筑空调领域的热点。在北方的农村建 筑中,夏季冷负荷远小于冬季热负荷,如果单独采 用地源热泵供热势必使地下温度逐年降低。为了弥 补该系统的不足,采用太阳能补热是非常现实的做 法。 太阳能的能流密度低、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大的 特点制约了其应用。为了实现太阳能的合理利用, Administrator 新建图章 采用太阳能跨季节贮存技术是必需的。跨季节大量 热贮存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般有:人造大水箱(或蓄水池)储热、 砂砾-水混合物堆积床储热、地下含水层打井储热 或地下埋管储热。研究表明后二者在技术上和经济 上是比较有利的[1,2]。而地下埋管储热的应用范围 可以更大,常采用竖直埋地换热器把太阳能产生的 热能贮存于土壤或岩石层中。 在国外已经对太阳能跨季节储存供热方式进 行了多年的研究,并有工程项目应用[3,4]。采用太 阳能跨季节储热系统与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后,不但 可以有效利用春夏秋三季的太阳能供冬季利用,同 时,采用太阳能补充热量后,也可以提高地源热泵 的制热性能系数[5]。 国内虽然也有学者进行了一些太阳能跨季节 土壤储热的研究,但主要是通过理论模拟[6],而有 实验或工程的研究项目还很少见。 本文以天津市静海县某别墅式建筑为对象,设 计建立了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和地源热泵联合供热 系统,并对其初期储热运行状况进行分析。 2.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和地源热泵联合 供热系统 系统的设计对象为天津市静海县某别墅式建 筑(如图 1 所示),建筑面积为 210 m2。根据该地 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建筑的使用要求和使用习 惯,该建筑夏季空调的需求不大,冷负荷(累计冷 负荷)很小,主要是考虑冬季的供热。因地理环境 限制,本建筑群不具备集中供热的条件,采用太阳 能冬季供热采暖成为可选的供热方式。本文主要针 对其供热特性,设计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和地源热泵 联合供热系统,通过实际运行实验,研究合理的系 统匹配、运行参数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系统共分 为四个部分(如图 2 所示):太阳能集热系统、地 下储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室内风机盘管系统。 太阳能集热系统由集热器、集热水箱、集热器 循环水泵构成。在二楼房顶布置了真空管集热器 26 m2。集热器中水的循环采用强制循环,依靠集热器 循环水泵提供循环动力,当集热器出口温度与集热 水箱水温的温差高于设定值上限(15℃)时,循环 水泵开启,集热水箱的水补充到集热器中受热;当 集热器进出口温差低于设定值下限(3℃)时,循 环泵停止。 地下储热系统由集热水箱换热盘管、储热循环 水泵、埋地换热器组成。循环水通过集热水箱的换 热盘管从集热水箱取热,再通过埋地换热器把热量 贮存于土壤。埋地换热器垂直井埋双 U 形管,共布 置四组(编号为 1#~4#),呈正四边形布置,埋 管深度 50 m。在每组埋管井中布置了 6 个热电阻测 温点测量储放热过程中土壤温度的变化,测温点距 离地面分别为 3 m、5 m、10 m、20 m、35 m、50 m。 在土壤储热区域的中心,布置了一个测温井(编号 为 5#),分别在距离地面 3 m、10 m、20 m 和 50 m 处布置了 4 个测温点,用于监测储热区域中心的温 度变化情况。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利用 Pt1000 热电 阻进行测温。在把热电阻布置在井内之前,都进行 了标定,热电阻测量精度在 0~50℃之内的测温误 差在±0.1℃以内。 地源热泵机组额定制热量为 10.45 kW,制热输 入功率 2.7 kW。 室内共布置风机盘管 4 个,分别布置在一楼客 厅和两个卧室以及二楼一个卧室。 图 1 示范别墅建筑 图 2 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图 在非供热期(春、夏、秋三季),太阳能集热 器收集的太阳能通过储热循环全部贮存于地下土 壤中。在冬季供热期,控制供热系统给水温度满足 室内采暖要求,系统设计为太阳能直接供热和热泵 机组供热两种运行模式,当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量大 于室内采暖耗热量,太阳能集热水箱内水温高于 42 ℃时,热泵机组不运行,由太阳能热水直接供风机 盘管向室内供热;当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量小于室内 采暖耗热量,集热水箱内水温低于(42-Δt)℃(Δt 为设定的动作偏差温度,一般设为 3℃)时,热泵 机组开启,由热泵机组从土壤吸收太阳能储热提升 供热流体温度,使供热流体温度符合采暖要求(高 于 42℃),通过风机盘管向室内供热。 3.系统储热工况运行分析 为验证设计的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和地源热泵 联合供热系统各子系统的匹配及土壤储热的可行 性,完成系统建设后,进行了初步测试和评价。 自 2007 年 7 月 31 日至 9 月 6 日,进行了系统 运行匹配分析和储热实验,实验测试时间累计为 865 小时。 3.1 集热器集热及太阳能储热性能 在实验期间内,获得了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土壤 系统的运行数据,如表 1 所示。 表 1 太阳能储热系统热量表和电表数据 热量,kWh 循环泵电耗,kWh 太阳能集热器 太阳能储热量 太阳能循环泵 地下循环泵 1120.43 870.15 4.9 18.6 在该实验时间段内,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量为 1120.43 kWh(4033.5 MJ),其中贮存到地下的热量 占 78%,集热水箱蓄存的热量约占 4%,其余 18 %散失。系统散热损失较大,分析原因是储热水箱 及管路保温不够,应进一步加强保温措施。 实验期间,太阳能循环水泵耗电量为 4.9 kWh, 占集热器总集热量的 0.44%。埋地换热器循环水泵 储热耗电量为 18.6 kWh,占储热量的 2.14%。即: 本系统向地下每储存 1000 MJ 热量,需要消耗的电 能为 7.5 kWh。储热循环泵耗较大,分析原因是集 热水箱内间壁式换热器换热面积过小,储热循环水 温度低,导致储热循环时间增大,泵耗较高。因此, 对于间接储热方式,应合理设计换热面积,使集热 系统的集热功率与储热系统相匹配,提高土壤储热 系统循环水的温度,提高储热效率,缩短储热循环 运行时间,减少泵耗。 3.2 地温变化分析 在实验测试运行期间,地温的变化情况如图 3~图 6 所示。 从图 3 和图 4 可以看到,经过 36 天的储热, 地下温度变化还不明显。天津市受气温影响的地下 区域深度为 7 m 之内,所以在 3 m 和 5 m 的温度变 化受气候影响,不能把地下储热和气候的影响分 开。10 m 以下的地层温度变化,随着深度增加变化 越小。各测温井的温度变化稍有差别,最高升高温 度可达 2.4℃,平均温升为 1.3℃。在 5#测温井中 温度变化还很小,在 10~20 m 范围内,温度升高 为 0.9℃,而在 50 m 测点处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因 为在埋地换热器的底层,换热管接触的土壤面积 大,热量向更深处传递,而在横向上还没有传到该 测温点处。由此可以推断,在埋地换热器的底部越 向地层深处,热作用半径是逐渐减小的。 图 3 运行 865 小时后(下一次储热前一分钟)地下温度与 初始温度的比较 图 4 运行 865 小时后(下一次储热前一分钟)地下温度的 升高幅度 (a)3#井 (b)4#井 图 5 各测温点地温连续变化曲线 图 6 一天内地下温度的变化曲线(3#井) 从图 5 和图 6 可以看出,太阳能储热开始时刻 大约在每天的上午 11 点到下午 2 点,结束在下午 2 点到 5 点,维持储热时间 2~3.5 小时。有的时候由 于遇到下雨或阴天情况,储热时刻会推迟到下午 3 点以后。另外从图 4 和图 5 中可以发现,虽然各井 中的温度变化是一致的,但各井间温度依然有一定 偏差,可能的原因是在储热过程中各井的流量分配 不均,需要在今后考虑和测试。从图 6 可明显看出, 在温度曲线突升的时刻为储热起始时刻,随后,在 温度曲线突降的时刻为储热结束时刻。在储热过程 中,各测温点处的温度变化幅度是不相同的,这和 当地土壤温度及储热水温度有关。 图 7 埋地换热器进出口温度典型分布 图 7 是 9 月 4 日埋地换热器储热过程中的进出 口温度分布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埋地换热器储 热时,进出口温差在 4~8℃,随着集热器中温度降 低,进出口温差减小。由于储热水为封闭管路内的 循环水,水量小,所以在循环水循环过程中,进口 温度呈周期性变化,并逐渐降低。另外,由于集热 水箱中采用的盘管换热器传热有效度不高,埋地换 热器进口温度受限。当地温升高后储热效率会更 低,需要日后改进。 4.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和地源热泵联合供热系 统的设计应根据太阳能集热子系统、土壤储 热子系统的特性,合理设计匹配太阳能集热 面积、间壁式换热器面积、循环水流量等, 以提高储热效率、减少泵耗。 (2) 应注意系统保温隔热,减少散热损失。可通 过合理设计储热循环的控制策略,降低夜间 集热水箱的水温,减少散热损失。 (3) 实验测试表明,即使是在较短测试周期内 (仅 36 天),地温平均升高达 1.3℃左右。 说明采用垂直埋管的土壤换热储热系统进 行太阳能的跨季节储热是可行的,系统能够 以提高土壤温度的方式蓄存太阳能的热量, 为冬季采用热泵机组以高效率提取热能供 热提供了条件。长期蓄热效果及地温变化规 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长期实验测试。 (4) 实验测试发现,各组埋管储热换热井的温度 变化有较大差异,初步分析可能是储热循环 流量分配不均的原因。应进一步实验测试, 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注意各组埋管换热井之 间的热交叉问题。 参考文献 1. Reuss M, Beck M and Müller J P, Design of a seasonal thermal energy storage in the ground, Solar Energy, 1997, 59(4-6): 247-257. 2. Lottner V, Schulz M E and Hahne E, Solar-Assisted District Heating Plants: Status of the German Programme Solarthermie-2000,Solar Energy, 2000, 69(6): 449-459. 3. Schmidt T, Mangold D and Müller-Steinhagen H, Central solar heating plants with seasonal storage in Germany, Solar Energy, 2004, 76(1-3): 165-174 4. Meliß M and Späte F, The solar heating system with seasonal storage at the Solar-Campus Jülich, Solar Energy, 2000, 69(6): 525-533. 5. 王侃宏,董呈娟,李保玉,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供热的 可行性研究节能,2006 年第 3 期,33-35,58。 6. 赵军,陈雁,李新国,基于跨季节地下蓄热系统的模拟 对热储利用模式的优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 34(2):74-77。 Administrator 新建图章
本文档为【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系统及土壤储热实验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990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1-02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