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日照区域地质区域水文

山东日照区域地质区域水文

举报
开通vip

山东日照区域地质区域水文日照 日照地质构造,属山东一级构造单元鲁东断块内部二级单元胶南隆起的一部分,位于沂沭断裂带东侧。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市境西部、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太古界胶东岩群的古老变质岩,披露面积885平方公里;日照城西岭、河山、会稽山一带,东部城东岭、秦家楼、明望岭、石臼一带,大都为中生界青山组燕山晚期侵入岩,面积377平方公里;南部平原地区、诸河系阶地、滨海洼地为第四系全新统及零星更新统覆盖,面积为653平方公里。 第一节 地层   元古界 境内出露胶南群大山沟组和甄家沟组地层,代表岩性为西部山区的片...

山东日照区域地质区域水文
日照 日照地质构造,属山东一级构造单元鲁东断块内部二级单元胶南隆起的一部分,位于沂沭断裂带东侧。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市境西部、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太古界胶东岩群的古老变质岩,披露面积885平方公里;日照城西岭、河山、会稽山一带,东部城东岭、秦家楼、明望岭、石臼一带,大都为中生界青山组燕山晚期侵入岩,面积377平方公里;南部平原地区、诸河系阶地、滨海洼地为第四系全新统及零星更新统覆盖,面积为653平方公里。 第一节 地层   元古界 境内出露胶南群大山沟组和甄家沟组地层,代表岩性为西部山区的片麻岩类。   1.大山沟组   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主要出露于小后村乡北部、黄墩镇南部、东陈疃乡东部、三庄镇局部、高兴乡与巨峰镇北部。本段岩性复杂,上部为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与浅粒岩、黑云母变粒岩或黑云二长片麻岩夹层,有时夹大理岩;中部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下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本段岩石普遍经受混合岩化,以中、下部为强烈,常混合为条痕状混合岩。部分混合为斑纹状混合岩。厚度约943米。   上段 主要出露于黄山、东陈疃乡、三庄镇、竖旗山乡以东、黄墩镇以北、碑廓镇北部及丝山乡局部和奎山南麓。本段岩性以黑云母斜长变粒岩或黑云母二长片麻岩及浅粒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偶夹白云石英片岩或大理岩扁豆体。本段岩石经常受强烈的混合岩化,多混合为条痕状混合岩、细粒均质混合岩。部分的混合为片麻状混合岩或细粒混合花岗岩。厚度大于950米。   2.甄家沟组   主要出露于岚山头镇、虎山乡北部山地。本地层顶部为黑云片岩夹黑云变粒岩,间夹大理岩扁豆体,厚度不变,经常缺失。上部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二云钾长片麻岩夹斜长黑云片岩、浅粒岩;中部为二云二长片麻岩夹绿帘黑云片岩,偶夹斜长角闪岩;下部为黑云二长片麻岩夹浅粒岩,偶夹白云石英片岩。本组地层除顶部外,普遍受混合岩化作用,可混合为条痕状混合岩、片麻状混合岩及均质混合岩,呈过渡的整合于大山沟组地层之上。厚度大于750米。   中生界 境内仅零星出露侏罗系地层和白垩系地层。   1.侏罗系莱阳组   境内出露极少,仅在竖旗山乡贺庄西偶见。为黄绿、灰绿及紫红色沙岩、页岩及砾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及炭质页岩。与元古界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2.白垩系青山组   分布于黄墩镇粮山口、南庄,竖旗山乡高家庄子、板石,三庄镇上崮后、下崮后,涛雒镇东川子、涛雒西街,为一套火山岩系。主要有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厚度变化较大,与莱阳组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新生界 境内只发育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1.第四系上更新统   仅发育为坡积层和冲积层。   坡积层 主要分布在刘家寨北岭、奎山北麓、丝山北麓的秦家庄至普车沟一带,老爷顶至官山西北麓的官山、稍坡、安东卫等地,碑廓镇大湖至大河口以北、凤凰岭至谢家荒一带,磴山北麓的下元至相家楼一线,及相家结庄等地的残丘或坳谷中。岩性以棕黄色黄土状沙质粘土、粘质沙土为主,夹少量碎石及砾石,间含铁锰结核,层理明显;厚度为4.0~8.0米不等。   冲积层 仅在碑廓镇小湖至小河口一带沉积。岩性上部以黄绿色粘质沙土为主,下部中粗沙夹砾石;厚度为5.0~8.0米。   2.第四系全新统   按其成因类型主要划分为冲积层、冲海积层和海积层以及湖积层。   冲积层 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及河流两岸区域,代表地层在傅疃河两岸和日照水库上游各河谷,及两城河、巨峰河、龙王河、绣针河等流域。岩性以亚沙土、中粗沙夹砾石为主,沉积厚度5.0~20.0米。本地层为地下水主要贮存地层。   冲海积层 主要分布于奎山乡夹仓至虎山乡韩家营子一线和两城镇王家滩至大沙洼林场一线。本地层代表岩性以亚粘土粉细砂夹淤泥、泥沙互层为主,厚度10.0~25.0米。表现为盐碱涝洼地带。   海积层 海拔5米左右的Ⅰ级海积阶地。表现为海积沙嘴、沙堤、沙滩及海湾潟湖堆积。主要岩性以中粗沙夹卵砾石为主,间有淤泥层及残贝壳碎片,石臼所一带夹有磁铁矿矿沙层,厚度为5.0~10.0米。本地层为黄沙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基地。 第二节 构造   本市基底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系统属扭性构造体系,为“多”字型构造形式。   褶皱 境内主要褶皱结构有丝山变质杂岩体褶皱和甲子山变质杂岩体褶皱。其形态多为复式背向斜,如东西向丝山复式向斜和近南北向大旺山复式背斜。以等斜褶皱、倒转褶皱、紧密褶皱为特征,片理、片麻理与褶皱轴平行或基本平行,褶皱两翼地层往往缺乏对称性,背斜核部多系大山沟组地层或岩浆岩体组成,向斜轴部出露地层复杂,个别出露中生界地层。褶皱构造规模较大,是境内变质岩类地层的主要构造形式。   断裂 境内地质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带的影响和制约,中生界岩浆岩的分布即受其影响。   区域内的断裂,按其规模形态及力学性质,可分为早华夏系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与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   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以大朱曹——安东卫断裂为最长,长达14公里。其走向为290°~335°,断裂带常有变质性大理岩伴生。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以陈疃——黄墩断裂、卜落崮——车疃断裂、三柱山——白云村断裂为主,控制了区域内岩浆岩活动形态。断裂分布较集中,产状变化较大,走向为10°~58°,倾向为北西或北东,倾角为60°~80°。主干断裂最长者达20公里,一般为5~8公里。常伴生次断裂,一般长2~4公里。   新构造的不均衡的抬升及继承性的活动,对市内海岸的形态亦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第三节 岩浆岩   受胶南隆起岩浆活动的巨大影响,本市境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侵入岩体。其岩体可划分为两大活动时期,即元古代桃科期和中生代燕山期。   元古代桃科期侵入岩 桃科期侵入岩在境内仅为零星出露,有酸性、基性、超基性岩类侵入。按其岩石受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的影响程度,构造控制类型及其自身特征,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月季山阶段和秦家庄阶段。   月季山阶段 侵入岩常呈群状分布,代表岩性以老爷顶的榴辉岩、梭罗树的超基性岩、张家结庄的角闪石岩和斜长角闪岩、大旺山的混合花岗岩为特征。岩体规模较小,多侵入胶南群中下部地层中,常与片麻理、褶皱轴向一致,略具片麻状构造。   秦家庄阶段 侵入五莲群,被中生界莱阳组覆盖。有秦家楼交代式花岗岩、竖旗山的石英闪长岩、战家村的闪长岩为主要代表特征,规模较大,常与构造线成一夹角,略具片麻状构造。   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 境内为燕山晚期的侵入岩,以岩体出露面积广、单个岩体规模大为特征。一般均呈巨大的岩基产出。据其活动系列及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又划分为艾山阶段侵入岩(中性——酸性系列)和崂山阶段侵入岩(多为酸性系列)。   艾山阶段 侵入活动自中性——中酸性次火山岩开始,到巨大的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岩基的形成达到鼎盛,而至中酸性系列岩脉形成逐渐结束。特点:①岩石均具似斑状结构或斑状结构;②岩石中暗色矿物的数量均以角闪石为主;③斜长石与钾长石近乎等量;④石英含量一般不超过20%。岩体受褶皱和断裂双重控制。代表岩性:一是河山大规模的二长角闪花岗岩(或称白岗岩)和大坡乡西部的石英二长岩,二是石臼所、石场等大面积的花岗闪长岩和竖旗山乡西部的石英二长斑岩。总体呈北北东向伸展,单个岩体呈北西向延伸。   崂山阶段 以酸性、偏酸性的半碱性花岗岩、白岗岩、正长斑岩为主。岩石特点一般为等粒结构,暗色矿物少,且以黑云母为主,石英含量较多。岩体主要受断裂控制,以奎山的中粒白岗岩为代表,在市境西部有零星株状侵入。 第一节 地貌特征   市境属鲁东丘陵区。整个地形西北部、西部较高,东部和南部较低,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最高海拔656.9米,位于市境西北桥子山;最低海拔1.3米,位于涛雒镇朝阳村一带的滨海平地。全市地形高低相间,西部和西北部多为低山丘陵,间有少量沟、河谷平地;东部和南部多山前、岭间、沿河、滨海平地,间有剥蚀丘陵和岛状低山丘陵。 第二节 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 海拔高度在1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90米,具有明显的山顶(山峰或分水岭)、山坡和坡麓三部分组成的山丘地区,面积158725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6.76%。按坡度大小,又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15度以上为山岭陡坡;8~15度为山岭中坡;小于8度为山岭缓坡。   山岭陡坡 坡度在15度以上为陡坡,面积276070亩,占总面积的9.84%。其中25度以上的极陡坡有119229亩,占总面积的4.26%。分布于丝山、河山、黄山、会稽山、马陵山、了望山、大山、大红垛、平垛、五姑洞、罗川崖、陈家山、垛子崖、桥子山、横山、旗杆顶、响场顶、坚旗山、七可山、尖子山、芦山、石山子、石碑垛、浮棚山、甲子山、北垛、桃花山、平山、高子山、韩家寨、五洞府、白云寺、双山、杨家山、老牛头顶、南北山、圣公山、韩家山、幽尔崮、黄豆山、长山、磴山、大旺山、凤凰山、老爷顶、奎山等地。主要植被为赤松、幼林、疏林和草,覆盖率低。土壤系棕壤性土,耕地很少,土层浅薄,局部有零星裸岩,水土流失严重。   山岭中坡 坡度在8~15度为中坡,面积218390亩,占总面积的7.81%,分布在山岭陡坡的下部和部分丘岭的中上部,以棕壤性土为主,局部棕壤多已辟为梯田,农林兼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山岭缓坡 坡度在1~8度为缓坡,面积1093796亩,占总面积的39.11%。分布在低山丘岭的坡麓部分、山岭中坡下部的缓丘地带。土壤多属棕壤,局部有白浆化棕壤,是粮、油、果主要产地。   剥蚀丘陵 海拔高度10~70米,一般不过100米,地面坡度为1~3度,一般不超过5度的缓坡小岭。面积425280亩,占总面积的15.21%。主要分布在两城、河山、丝山、石臼、城关、奎山、高兴、涛雒、虎山、岚山、汾水、碑廓、巨峰等乡镇的缓坡岭上。土壤由片麻岩、花岗岩风化而成,以白浆化棕壤为主,其次为棕壤性土。   陵下平地 此类地貌包括山前平地、岭间平地、沿河谷地坡度小于1度者。成土母质为洪积物和冲积物。面积602046亩,占总面积的21.53%。按地形高低和受涝情况,分为岭下平地和岭下低平地两个地貌单元。   岭下平地 面积447629亩,占总面积的16.01%。主要分布在山前和岭间平地的中上部及沿河、河谷平地,地势倾斜缓平,排水条件好,一般不受涝灾危害。土壤由洪积、冲积而成,主要为潮棕壤、河潮土、水稻土,局部有白浆化棕壤,是本市粮食作物高产区。 岭下低平地 面积154417亩,占总面积的5.52%。分布于山前平地的肩缘与背河、岭间平地的低洼处,灌溉条件较好,排水条件较差,有季节性涝灾。土壤类型多属湿潮土、水稻土、河潮土,少部分为潮棕壤土,多是稻麦两熟区。   滨海平地 面积158410亩,占总面积的5.66%,分布于东部沿海乡镇河流入海处的泥沙沉积物上,海拔高度在10米以下。按地理位置和海潮侵袭的影响程度,划分为滨海平地和滨海低平地两个地貌单元。   滨海平地 面积53121亩,占总面积的1.90%,分布于沿海低洼缓平地及河流入海口,海拔高度3米以上,成土母质为海相沉积物和河流沉积物。因地势低平,有季节性涝灾,不受海水侵袭危害。土壤为滨海潮土和水稻土,以粮食作物为主。   滨海低平地 面积105289亩,占总面积的3.76%,分布于平均海拔3米以下的海相沉积物上。地势低平易涝,有时还受海水侵袭,土壤属滨海潮土、滨海盐化潮土、水稻土、滨海潮盐土和滨海滩地盐土。是农渔兼用地,为全市鱼虾养殖区和产盐区。   还有滨海沙岗面积23436亩,占总面积的0.84%,分布于沿海乡镇,呈带状分布,是天然防潮大堤,可作林业用地。   此外,还有潮间带(不在上列亩数之内)75877亩,可发展鱼虾、贝类等养殖生产。 第三节 山脉   境内山脉,属鲁东隆起山地丘陵带,海拔在200米以上。可划分为7条主要山脉。山体多由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   桥子山——平垛 该山走向为北偏东70度,沿日照与五莲交界处分布,代表山头有桥子山、平垛。   桥子山 位于市西北边境,系日照与五莲、莒县的分水岭。主峰海拔656.9米,为本市最高峰,有400米以上的山头18个。主要山峰有老黑店(528米)、垛子崖(616.2米)、崮崖(447.8米)、横山(367米)、竖旗山(315米)、旗杆顶(551.7米)等。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竖旗山为片麻岩。   平垛 位于三庄镇北与五莲县交界处,主峰平垛海拔625.6米,主峰以北的尖垛海拔618米,整个山脉东西绵亘十余公里。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头有11个。主要由片麻岩组成。山势险峻,地形复杂,五姑洞山有“一脚路”、“干瞪眼”等险地。东坡有齐宣王加筑的防楚长城。   甲子山 走向为北偏东70度,沿日照、莒南、莒县交界处分布。主要山峰甲子山,海拔480米。东为北垛,海拔515.1米,与东南侧的韩家垛连在一起,峰峦高耸,山势险峻;继续东延有瓮城山(376.3米),转北经桃花山(315.1米)至栗山(272.8米);西支的主要山头有浮棚山(381.2米)。200米以上的山头180余个。东北部有回龙观,林木覆盖率90%。   会稽山 走向为北偏东10度,位于河山主峰西北,北与五莲县分水为界,相传越王勾践自会稽徙都琅琊登此。双峰隆起,山势陡峭,主峰海拔611.9米。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头近20个,主要有磨盘山(213米)、双湖顶(248.3米)、石山子(215.3米)、马陵山(364.1米)等。山体为花岗岩组成。会稽山西麓的空冲水北山岩缝中,有一悬流滚珠溅玉,从空降下,空冲水村即以此为名。此处曾立“日照八景之一”的石碑一座。   河山 走向为北偏东25度,系日照城北的最高峰,主峰海拔628.8米,常有云雾缭绕,有“河山戴帽,三天雨到”之说。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绵亘20余公里,向北延伸至两城河。主峰以北200米以上山头10余个,主要有小河山(553米)、相家埠西山(298.9米)等;主峰以南200米以上山头20余个,主要有崔家山(264.8米)、城山(232.7米)、黄山(243米);河山的东南分支有望台山、三柱山等。主峰周围山势陡峭,岩石裸露,山顶较平,林木覆盖率在85%以上。   丝山—奎山 丝山 走向为北偏东25度,位于市东北部,西与河山对峙;因“山崖悬流如丝”,故名。主峰海拔412米。西侧有250米以上的山峰三座;东支的主要山峰为大石壁山(240米);南支主要山头为庙山(215米);由主峰向东北延伸的主要山峰为朱岭山(248米)。整个山脉主要由混合岩构成。   奎山 位于城东南7公里。《齐乘》称“孤奎山”。因三峰如笔架,古时又称“文笔峰”。主峰偏北,海拔230.7米。山体为花岗岩组成。峰北巨岩屹立,陡险难攀。峰顶处有“莲花盆”。峰前平坦处有旧庙寺遗址,传为光绪十年重修的聚奎庙玉皇殿。庙址正北为人工凿成的“白云洞”,附近尚有点将台、天池、八戒洞等遗迹。登临奎峰,远眺大海,乃有“人与星相聚,天随海共宽”之感,可谓奇峰秀美、风光迷人的旅游胜地。   圣公山—幽尔崮 走向由北偏西80度,转向至南北向,代表山头有圣公山、幽尔崮。   圣公山 古称小儿山,座落在本市西南部。东西走向,南起鸡冠山,西靠莒南县,东至韩家山。主峰海拔295.7米。 幽尔崮 位于巨峰镇南部,海拔395.4米,峰峻谷深,山势险要。其它主要山头有平山、黄豆山、垛子山、长山等。山体均为片麻岩组成。梭罗树西山有蛇纹石,石棉矿建于此。平山西侧有铁矿。   磴山—老爷顶 磴山 座落在涛雒镇与虎山乡西部,南北走向。海拔358米。东侧有凤凰山(古称烽火山);磴山以南的最高峰大旺山,海拔410米。继续南伸为白门、黄家峪东山、崔景阳东山、虎山等。有大小山头90余个。山体主要为片麻花岗岩,大旺山为交待式花岗岩。   老爷顶 原名阿掖山,位于岚山镇北,主峰海拔314.8米。前侧南炮台、北炮台左右双峰争出,形如笔架,故又名笔架山。西北有官山、鹰山、轿顶山,南有岚山。山体由片麻岩组成。      其它诸山   ①大山(灵樵山),位于日照水库北岸的石兖公路西侧。西侧有小妹垛山,向东北经大红垛与战家村西山相连。山体为片麻岩。   ②高子山,位于日照水库南岸,海拔248米。西北有平山,西南至石桥官庄的草垛山,北侧有袁家山。   ③白云寺,座落在本市中部,海拔235米。主要山头有东侧的望海寺、五洞府,西北侧的韩家寨、松山子等。山体为片麻岩组成。   ④老牛头顶,位于巨峰镇和小后村乡边界,海拔379.6米,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有后黄埠北山、北连双山、刁虎山;西南侧为朝元观。主要为片麻岩山体。   ⑤南北山(德靖山),座落在市西南与莒南县交界处,海拔387.8米,南北走向。北坡巨岩如屏,极为险峻。主要岩石为花岗岩。   ⑥七可山,位于竖旗山乡南部、黄墩镇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有200米以上山头50多个。主峰海拔388.9米,其次为尖子山。上、下大峪以西的主要山头有围子山、草涧子北山、韩家山等。山体主要由片麻岩组成。   ⑦芦山,位于三庄镇西南部,南北走向,主峰海拔329米。有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头19个。山体由片麻岩组成。 第三章 气候·物候   日照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干燥度0.93、大陆度58.3%)。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受海洋的调节,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季干旱少雨,风多回暖迟;夏季湿热,降水集中,易成涝;秋季凉爽温差大,晚秋旱;冬季干燥无严寒,雨雪稀少;构成了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涝不均的气候特点。 一节 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3~5月) 处在渐趋衰退的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与北上渐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的转换期间和过渡高压地带,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天气形势多变,风大、雨少、雾多、空气干燥、蒸发量大。盛行东北风,风速平均3.9米/秒,由于暖空气的经常活动降雨始增。季平均降雨量128.1毫米,占全年的14.2%,季平均气温10.8℃,尤其4月份升温快、幅度大,升温幅度为6℃左右,常发生春旱。少数年份,寒潮侵袭,出现倒春寒和晚霜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夏季(6~8月) 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所左右,本市处在暖湿东南季风控制之下,盛行南和东南风,常与北方南下冷空气相遇产生降水。高温、高湿、雨量大而集中、分配不均是本季气候特点。季平均降水量537.2毫米,占全年的59.6%;季平均气温23.9℃,8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5.8℃。7、8月份多大雨、暴雨天气。当处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维持时间较长,往往发生伏旱,一般2~3年一遇初夏旱,4年一遇重伏旱。典型夏旱年份有1967年、1968年、1969年、1973年、1979年、1980年和1981年。暴雨、水涝、冰雹、台风是本季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渔业生产影响很大,形成灾害。   秋季(9~11月) 由于9月上旬气温依然较高,夏季余威尚存,台风、暴雨仍有发生。9月份平均气温仍在21.5℃,降水在112.7毫米上下。10月份后雨量骤减,气温下降。月均温15.8℃,云量很少,能见度佳,呈现秋高气爽的宜人天气。季平均气温15.2℃。平均日较差5.8℃,为全年之冠。季平均降雨量194.2毫米,占全年的21.5%。因降雨量相对变率大,为75%,秋旱和连阴雨时有发生。个别年份10月中旬可出现霜冻,危害农作物。   冬季(12~翌年2月) 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冬季季风多来自西北的内陆。境内气温低、湿度小,冬季干冷、天气晴朗、雨雪稀少。季平均降雨量41.8毫米,占全年的4.6%。季平均气温0.5℃,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0℃。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平均86天,日最低气温≤10℃的严寒日数平均3天,最多年为12天(1976年),有81%年份未出现。12月上旬开始降雪。寒潮时有侵袭,8级以上大风日占全年总数的27%。 第2节 气候要素 日照 本市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520.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7%,以10月最大,为64%;7月最少,为45%。1978年最多为2747.7小时,为67%;1975年最少为2293.6小时,为52%。 气温 本市年平均气温为12.6℃,年际变动一般在12.1~13.2℃,最高年份13.4℃(1961年和1978年),最低年份11.5℃(1969年)。南部高于北部,西部低于东部。岚山头为13.2℃,两城为12.2℃,石臼所为12.6℃,黄墩为12.3℃。极端最高气温在38.3~43.0℃(1977年6月12日),西部低山丘陵区高于东部沿海;极端最低气温在14.5℃~18.9℃(1958年1月16日),西部低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平均年温差26.7℃。 降水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68.5毫米。地域分布特点:沿海多于内陆,南部多于北部,最大雨量中心在日照水库周围(年降水量915毫米)。   降水量年际变化显著,时空分布不均。据1955~1989年气象资料,最多年为1426.2毫米(1964年),最少年为504.1毫米(1955年)。年降水量大于868.5毫米的有16年,小于868.5毫米的有19年。其中小于600毫米的有4年,大于900毫米的有13年,大于1200毫米的有5年。 湿度 本市年平均水气压13.1百帕。7月最大,平均达28.8百帕;1月最小,平均为3.5百帕。1967年8月6日,最大水气压为40.4百帕;1959年1月6日、1962年3月26日、1977年2月5日最小水气压仅0.1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72%。夏季(6—8月)最大,平均85%;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小,平均61%。全年相对湿度小于20%的日数为21天,大于80%的日数为96天。   气压和风 本市年平均气压1015.5百帕。冬季气压高,平均为1025百帕;夏季气压低,平均为1004.1百帕;秋季平均为1018.3百帕;春季为1014.6百帕。气压变化的规律是:从1月开始逐渐下降,至7月最低;8月开始逐渐上升,至翌年1月最高。   本市年平均风速3.4米/秒。春季盛行东北风,频率为10%,风速3.6米/秒;夏季盛行东南风,频率为11%,风速2.9米/秒;秋季盛行北风,频率为14%,风速3.4米/秒;冬季盛行北风,频率16%,风速3.5米/秒。据1955~1989年气象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1965年8月10日,瞬时极大风速达29.5米/秒,西南风;1972年1月23日,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8米/秒,东北风。全年大风(大于8级)日平均20.3天。1967年为最多,39天;1964年最少,仅8天。东部沿海,海陆风明显,尤以春、秋季表现突出。一天内,日出时风向由偏西风逆时针渐转至东南风,风速由小增大;日落后风向由东南风顺时渐转至偏西风,风速由大减小,从而形成了地方性环流。   云雾 本市年平均总云量5.3成。7月最多,7.4成;12月最小,3.7成。全年晴天日数(以日平均总云量小于2成统计)88天,阴天日数(以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统计)102天,昙天日数175天。   本市雾日的地域分布,沿海多于内陆。年平均雾日27天。1961年最多,达38天;1975年最少,仅15天。1964年4月13~21日,连续出现9天雾。春至初夏(3—6月)为多雾季节,月平均有18天雾日,占全年雾日的67%;盛夏(7—8月)5天,占19%;秋季的9、10月基本无雾;秋末至冬季3天,占11%   无霜期 本市年平均无霜期为213天,东部沿海为213天。西部低山丘陵地区为188天,南部沿海为215天,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为204天。东部比西部长25天,北部比南部短11天。   据气象资料记载,平均初霜西部低山丘陵区在10月18日,其他在11月15日。平均终霜东部沿海在4月5日,其他在4月13日前后。无霜期最短194天(1960年度),最长232天(1965年度),80%保证率为203天。   地温 地面温度和地中温度的年月变化趋势,基本同于气温。本市5厘米深地温年平均15.2℃,以9月最高,平均29.2℃。回暖最快为5月,升温变幅6.4℃;降温最快为11月,降温变幅8.2℃。   5厘米深平均地温,直接影响着春、秋播种。历年春季4月第一候可回升到11.3℃,第二候12.1℃。春暖年份4月上旬即可播种玉米、高梁、谷子。5月第一候17.5℃,第二候18.7℃。春暖年份5月即可播种花生,春冷年份可视天气情况推迟1~2候。   秋季10月第一候5厘米深地温20.6℃,10月6~15日平均为18.9℃,10月上旬为播种小麦适宜期。 物候谚语   1.农业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寒露无青豆,黄豆使镰钩。   “清明”秫秫,“谷雨”谷。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大麦不过“芒种”,小麦不过“夏至”。   雁叫一声北风刮,明天快把地瓜割。   种蒜不出“九”,出“九”为独头。   2.林业   松类三季不可移,雨季栽植正当宜。   “九九”出头,栽杨植柳。   栽槐过早,成活廖廖。   3.渔业   “惊蜇”下蛄蝼(蛄蝼网)。   “谷雨”前后出杂鱼。   “小满”三日出明鱼(白鳞鱼)。   初一、十五两明满,初八、廿三两头干。   十七潮,十八水,二十争命鬼(汛由大变小)。   “清明”、寒食刮鬼风(风多,小船不能出海)。   “清明”末,“谷雨”多,6月长到一寸多(指对虾产卵回游)。   4.非生物现象   大雪小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指下雪)。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春冷有雨,秋热有雨。 第一节 地表水   河流 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西至西北高,东至东南低。受地形、地势影响,本市诸河均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浅,除少数河流外,多数自西向东注入黄海。水系形式为树枝状,径流量随季节而变化,雨季水大流急可形成洪水。常有涓涓流水为其特点。   傅疃河 是境内第一大河,位于本市中部,干流长51.5公里,发源于五莲县韩家窝洛西北约2公里处的大马鞍山麓。境内源,起于竖旗山乡讲合沟,黄墩镇侯家沟、张家沟断层长谷,三庄镇崮后、建国村深谷。自西向东南,流经三庄、东陈疃、小后村、奎山等乡、镇,于夹仓村东南入海,共集水面积1060.14平方公里。1959年6月,在其中游占卜潭建成日照水库,在其支流彭家河上游修建了马陵水库。上游支流鲍疃河、陈疃河、三庄河、乐台河等直接注于日照水库;南湖河、曲河在中游交汇;崮河在下游汇入主河道。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7条。   两城河 旧称梁乡河,位于本市东北部。中上游部分都在五莲县境内,称为“潮河”;下游在两城镇北入市境,经夏家村东去,与金银河汇流后经安家村南,独流入海。原古河道在红旗村南王沟崖,经王家滩,后渐南移石门后至黑七门岭下。干流为47公里,发源于五莲县户部岭水库上游西峪东北石八盘,源头海拔356米。市境内主要支流有金银河、萝花河,流域面积516.92平方公里。   绣针河 旧称白洋河,位于本市东南部,下游是与江苏省赣榆县的分界河,干流长46公里。发源于莒南县大山水库上游张家石汪西2公里处的三皇山,源头海拔385.2米。境内主要支流有鸭子河、弯勾河、长治河。流域面积411.95平方公里。 巨峰河 下游原在涛雒镇高旺庄北小栈子入海,后因海潮顶托变迁,北移南店外。干流长30.8公里,发源于境内甲子山,源头海拔480米。1960年,在主流上游修建了巨峰水库。主要支流有土山河、六甲庄子河、青墩河、邱后河、栈子河。流域面积为262.69平方公里。   龙王河 又称韩家营子河,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长16.7公里。发源于幽尔崮,源头海拔355.4米,流域面积93.3平方公里。该河中下游河道比降很小,泄洪迟缓,时有涝灾。原河道在桥南头村北,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逐渐向北切割,摆荡至蔡家墩,在韩家营子村东入海。   廒头河 河道泥质基底,水浑流缓,干道窄直而长。干流长20公里,发源于牛头山,源头海拔379.6米。主要支流有夹仓西河、大芳沟河、夏陆沟河,流域面积93.58平方公里。   黄墩河、板石河 黄墩河,发源于甲子山东麓,岩石河床,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大,河岸深而陡。河水西流,在流域划分上属淮河水系。   板石河,因河床皆为安山“板石”,故名。发源于桥子山。河道卧石众多,岸畔陡崖林立,河水四季长清,河基红石质丽,是市内较好的“净河”。   两条河流境内总流域面积163.54平方公里。境内大于10平方公里支流有5条。   湖泊 本市的湖泊为人工湖泊——水库。到1989年底,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103座。总库容量35729.78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920.53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2.1万亩。主要水库有日照水库、马陵水库、巨峰水库等。 第二节 地下水   据现有资料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全市地下水天然储藏量为3.0537亿立方米,其中静储量2.1671亿立方米,每年平均调节量0.55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44亿立方米,其中傅疃河下游区域最多,可利用量为3527万立方米。偏枯年份(保证率75%),年地下水可利用量为0.8677亿立方米,其中傅疃河下游区域为2462万立方米。   经调查,1977~1981年平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5035万立方米。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根据地形地貌、地层沉积、地质构造、含水层分布特征,划分为9个水文地质单元:   1.第四系孔隙潜水富水区。主要分布在两城河、傅疃河、龙王河、绣针河下游及陈疃河、曲河下游,面积56.84平方公里,占第四系总面积的8.7%。含水层厚8~12米,最大厚度达15米。含水层岩性为中粗沙夹砾石,水位埋深1.5~2米,抽水降深2~4米,单井涌水量80~150立方米/时。本区富水性强,补给来源可靠,是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2.第四系孔隙潜水一般富水区。多呈带状分布在富水区外围及巨峰河、曲河、崮河、金银河等支流下游。带宽在50~150米之间,面积81.9平方公里。含水层厚4~8米,含水层岩性为中细沙至粗沙,水位埋深1.5~2.5米,抽水降深3~5米,单井涌水量40~80立方米/时。本区是农业开采地下水的良好地层。   3.第四系孔隙潜水弱富水区。分布在山麓坡下、沿海洼地及山间河谷地带,面积510.78平方公里。含水层厚度2~8米不等,含水层岩性为细至中细沙层、亚沙土至沙土层类,透水性差,补给来源差,单井涌水量在20立方米/时以下。 4.花岗岩风化——裂隙水中等富水区。主要出露在花岗岩地区的坡下洼地区域,石臼所北、秦家楼、南湖、城关大莲村等地区较突出。面积19.44平方公里,水位埋深2~3米。是山前平原、丘陵地区开发地下水的重要水源地。   5.花岗岩弱风化裂隙贫水区。主要分布在岭背、山区地带,面积360.52平方公里,蓄水性差,补给条件差。一般为贫水带或无水。   6.片麻岩强风化——裂隙潜水一般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日照水库北畔许家庵、涛雒大洼、巨峰常家庄、汾水合庄、碑廓大湖一带。面积35.03平方公里。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10米左右,裂隙发育蓄水性强,导水性大,水位埋深3~4米。是山丘地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7.片麻岩弱风化——裂隙弱富水区。分布面积较广,出露于西部多数乡镇,面积788.2平方公里。因岩石风化较弱,裂隙不甚发育,补给条件较差。蓄水性能较弱,单井涌水量仅在2~10立方米/时之间,贫水。   8.火山岩裂隙脉状水富水区。面积很小,仅1.9平方公里,主要在涛雒西及右所北,透水性较强,宜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   9.火山岩裂隙水贫水区。主要出露于竖旗山以西丘陵地段,面积23.96平方公里。蓄水性差,透水性能较弱,只能开采供人畜用水。 第二节 植被   境内植被区域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系低山丘陵的地貌类型形成的林草植被景观。主要是以松类、麻栎混交林、矮林和阔叶杂木林构成的天然次生林植被,面积551305亩,占市域总面积的19.6%;以黄背草、野古草、胡枝子、百里香、狗尾草、马唐等构成的山丘稀树灌草丛类和山丘农林隙地类草场植被,面积608248亩,占市域总面积的21.2%。天然植被经过度采伐、垦殖和滥牧已经稀少,逐步被人工植被所取代。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生长着赤松、黑松等乔木林和柞岚为主的灌木林,中下部生长着黑松、刺槐、果树等乔灌木混交林。 第一节 海岸   日照海岸,北起白马吉利河口,南至锈针河口,全长93.1公里,属于比较平直的基岩沙砾质海岸。岸线总方向受青岛海洋深断裂构造线控制,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至岚山头再折向西。   按海岸地貌特征,自北向南可划分为5个海岸类型。   海湾填充型河口三角洲平直海岸 自白马吉利河口起,南至任家台,主要是大山沟组地层和二长花岗岩区,形成该海岸特有的岸滩物质特征矿物区——绿帘石矿物区。由于河流大部分推移,泥沙淤积在心滩、边滩、汊道和河口湾中。如王家滩附近汊道,20年间淤厚2米。经河口入海,泥沙在潮流波浪作用下沿岸向南北运移。河口南岸已发育成小型连岸沙坝,并正在孕育着潟湖的形态。河口区潟湖和小型的海积冲积平原多已开垦成为盐田和耕地。本段海岸岸滩宽平,系较显著的淤进岸。尤其是王家滩以外的岸滩宽广,滩宽达2公里以上。   基岩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凸突的海岸 北起任家台,南至奎山以南的臧家荒附近。基岩山区临近本段海岸,涉海的山咀和山前剥蚀面成为岬角和水下礁滩。如任家台、龙山咀、石臼咀、奎山咀和李家长栏、桃花栏、长栏等。咀间海湾为一系列沙砾质弧形海滩。湾域较大的,形成小型沙坝潟湖海岸,如龙山咀——石臼咀;湾域较小的,形成全剖面海滩或背迭式海滩,如石臼咀、奎山咀。潮间带沙滩宽阔,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海岸线以基岩夹角为支点呈一系列链锤波状曲线。海岸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岩岬角海蚀产物和岩岸地区的冲沟。岬角岩滩和冲沟沟口均为砾石、碎石和粗沙,两侧渐细。岸滩物质特征矿物系屑石矿物区。   河口三角洲突滩海岸 北起臧家荒,南至鱼骨庙、沙岭子村附近,系傅疃河三角洲突滩。傅疃河流域大山沟组地层和花岗岩区,形成本段海岸所特有特征矿物区角闪石矿物区。 该三角洲突滩岸两侧在地貌发育上不对称。三角洲北瓣潮间滩面积约3平方公里,南瓣达7平方公里以上,并有5~6道沙垄。三角洲北瓣海岸沙坝,以河口沙咀形态向西南方向延伸。据查,沙咀自由端近50年来向前延伸1公里,平均每年约20米。据地貌观测,近4年来,新生的河口沙咀向海行进速度,每年平均10米左右。自沙咀自由端向东北2公里,沿岸海滩出现海沙堆积地貌,河口沙坝前坡出现滩阶。再向东北至蔡家滩,滩阶分为两支。至臧家荒以西,逐渐转为背迭式海滩,并出现海蚀地貌。基岩剥蚀面下有海蚀崖,崖前有广大岩滩。   三角洲南瓣岸滩,以近40年来新生的二道沙坝之间的距离推算,这里向海延伸的速度为每年平均10米左右。沿岸向西南,随着远离河口,沙坝和潮间沙垄间隔也逐渐收敛,海岸向海衍进速度逐缓,至鱼骨庙附近,沙坝沙垄收拢而转为稳定海岸。如涛雒河口潟湖主汊道位于此,多年来汊道比较稳定。   沙坝(包括风成沙丘)——潟湖海岸 北起鱼骨庙南到刘家海屋,海岸近南北走向,呈平直延伸。是我国最长的沙坝潟湖之一。   鱼骨庙至韩家营子段为复式沙坝潟湖海岸。该段为巨峰河三角洲地区,因涛雒湾域广阔,海洋横向作用强烈,没有形成河口突滩,只在河口南侧形成较宽大的离岸带状沙坝。本区岸滩物质仍属角闪石矿区,并富含磁铁矿。韩家营子至刘家海屋段为风成沙丘的沙坝潟湖海岸。沙丘弧端指向东北,沙坝沙丘带宽达600米以上,是本市黄沙资源地之一。本段岸滩潮间浅滩向南缩窄。韩家营子外浅滩宽500米,至大村外200米,向南至刘家海屋外浅滩宽度不足50米。本段岸滩处于普遍冲蚀后退阶段。在高角闪石组分的背景上,岸滩物质特征矿物中海蚀物质——绿帘石、屑石矿物成分显著增加。   基岩岬角海蚀海岸 北起刘家海屋,南至岚山头。北端近南北走向,向南逐渐西折,向西南拐入海州湾。海湾沙坝沙丘在刘家海屋消失,渐变为低平的全剖面或背迭式海滩,其下为泥沙填充程度不同的岩滩。佛手湾人工突堤建成后,突堤以北局部海岸岸滩形成北来泥沙的凹角填充,岸滩转蚀为淤;突堤以南冲蚀加大,新出露大片礁石,岩滩扩大,佛手湾——岚山头的海蚀崖普遍裸露,官草汪海滩冲蚀后退,绣针河口东侧西延的沙咀遭冲蚀破坏转为蚀退海岸。岸滩物质特征矿物属绿帘石矿物区。 第四节 潮汐·波浪·海流   潮汐 主要受海州湾外南黄海半日无潮系统(无潮点位于北纬34°35′,东经121°12′)的控制,属正规半日潮类型。半日潮波绕无潮点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在鲁南沿岸、海州湾沿岸波锋线由北向南传播,发生高潮时间北早南迟。石臼港高潮时间比青岛港落后约1小时,比连云港提早约45分钟。 石臼、岚山港潮汐特征值表 港名 石臼港 岚山港 序号 项目 10年 14年 项目 1978年4月 1 平均海面 2.62 2.61 平均海面 2.95 2 历史最高水位 5.34 5.44(1981年9月1日) 月最高水位 5.04 3 历史最低水位 -0.39 -0.59(1980年10月26日) 月最低水位 0.34 4 年平均最高水位 5.13 5.14 月平均高潮高 4.52 5 年平均最低水位 -0.24 -0.29 月平均低潮高 1.06 6 平均高潮高 4.10 4.10 月平均潮差 3.46 7 平均低潮高 1.12 1.10 月最大潮差 4.63 8 平均潮差 2.98 3.00 月平均涨潮历时 5时39分 9 历年最大潮差 4.90 4.90 月平均落潮历时 6时44分   波浪 沿海波浪观测仅有石臼港一处,始于1961年。1964年后,采用岸用光学测波仪观测。国家海洋局一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交通部一航局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院,从1979年7月~1981年3月,分别进行深水区观测。测波资料统计得出:   波向:石臼港优势波向为东向,占20.8%;其次为南东及东南东向。东——南东向浪占49.9%。在冬季偏北浪向显著增多。各月最大频率,除4月至7月为南东向外,其它各月都是东向。   历年极值波高的波向。从年极值波高资料分析,年极值波出现了24个向次。其中东向最多,占33.3%。东——北东向占75%,比较集中在东向左右。累年各月各向最大波高大于3.0米的波,波向均是北东——东南东向,其中最大波为3.3米,北东向。   波高:累年平均波高0—0.4米,占40%;0.5—1.4米,占58%;1.5—2.9米,仅占2%。波高大于3.0米的波浪在前15年中未出现(1981年9月1日曾测到波高4.4米)。按月统计资料分析,波高大于0.5米的浪6~8月份较多,为62—76%;1月、12月较少,为47—48%。波高大于1.5米的浪,7—9月份较多;3—5月份最少,仅占1%。最大波高大于3米的浪,在1月、7—9月份出现。   周期:各级波平均周期出现率(水深11.5米)如表: 各级波平均周期出现率 (1979~1980年) 级别 0~1.9 2.0~3.9 4.0~5.9 6.0~7.9 >8.0 频率 15% 50% 34% 0.4% 0   各波向不同周期的出现率。平均周期为4.0—5.9秒,主要出现在东——南东向,其中东南东向最多,占25.9%。平均周期为6.0—8.0秒,在北北东——南东向均有出现,其中北北东向占54.5%,其次为北东及东南东向。   海流 石臼港勘港期间(1978~1981年),曾对勘港流场调查海域(北纬35°20′—35°24′,东经119°36′至奎山咀海岸线)作过观测。   潮流性质:属规则的半日潮流。一日中有二次涨、落潮,涨、落潮历时相近。潮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主流轴(流速最大的流)近似为北东—南西向。   流速分布和变化:涨潮时主流为南西流,落潮时为北东流。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最大时可相差49厘米/秒。最大涨潮流出现在石臼港高潮前3—2小时,最大落潮流出现在石臼港落潮后2~3小时。在石臼咀外从5米至13米等深线处,存在着一个急流带,最大流速超过100厘米/秒。   海流最大可能流速在近海区,主要是风海流。咀端附近由地形引起的潮汐余流也极为明显,实测最大可达27厘米/秒。   此海区余流存在二大回流:一是石臼湾内顺时针回流,即海水从石臼湾西南端奎山咀流进,沿着海湾从石臼咀流出。流速在石臼咀处最大,为27厘米/秒,而湾底流速偏小,一般在8厘米/秒。二是在石臼咀北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海水从北面万坪口沿岸进,至石臼咀石栏处转向东流,最大流速在咀西北方,可达23厘米/秒。
本文档为【山东日照区域地质区域水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944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3
浏览量: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