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痛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痛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举报
开通vip

痛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没有痛苦的生活是不真实的,我们越想逃避痛苦就会越痛苦,因为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都在发展,所以快乐、幸福、满足只是偶然性的东西,而不快乐、压抑、不满足、不幸福却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能逃避这个常态,去过度寻求偶然性的东西。我同意体验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你有了体验你就有了收获,你的生命就有更多的价值。【李子勋】 在心理学没有真正的好坏,只有被认为的好坏,所以心理学关注的是判断好坏的标准,而非被标定为好人或坏人的人。其实大多数心理痛苦都是观念的痛苦,检视这些观念是心理学首先要做得事,...

痛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没有痛苦的生活是不真实的,我们越想逃避痛苦就会越痛苦,因为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都在发展,所以快乐、幸福、满足只是偶然性的东西,而不快乐、压抑、不满足、不幸福却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能逃避这个常态,去过度寻求偶然性的东西。我同意体验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你有了体验你就有了收获,你的生命就有更多的价值。【李子勋】 在心理学没有真正的好坏,只有被认为的好坏,所以心理学关注的是判断好坏的标准,而非被标定为好人或坏人的人。其实大多数心理痛苦都是观念的痛苦,检视这些观念是心理学首先要做得事,一般来说心理学不允许贴标签,不认为什么东西一定是好,什么东西一定是坏,这和你说的问题是不矛盾的。【李子勋】 在普通人认为无意义的疾病和痛苦现象,佛学认为是有极大意义的。佛学把人的疾痛和受苦视为宗教反省的起点, 从哲学思辨的层面上说,病痛等苦难是人类要始终与之相对应的生存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即痛苦与苦难。 现实是不能逃避的,病痛必须承受,吸毒带来的解脱,只能使人麻醉于一时,清醒后却是依然痛苦甚至更为严峻的现实。病痛并不完全是坏的东西。神学传统,人世中的疾病和苦难有工具性价值,因为这是熬炼灵魂、锻炼品格的必要条件。生活的智慧永远是辩证的,缺少对痛苦的敏感、承受和超越能力,也无法知道什么是幸福对痛苦也同样需要发现和体验,没有对痛苦的感受和坚忍,生活则成为人难以承受之轻,幸福也将轻飘飘地随风而逝。 国内有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写过一本《痛并快乐着》的书,书名就意味着:痛快,酣畅淋漓的愉快感,是强烈不适刺激后的舒适感,是痛苦之后的快乐,这是真切体验的生活感受。病痛和苦难作为工具性的价值,在西方有大量的例证。达尔文被病魔缠身40年,可是他从未间断过从事改变了整个世界观念的科学预想的探索。爱默生一生多病,包括患有眼疾,但是他留下了美国文学第一流的诗文集。查理斯•狄更斯病不离体,却正是他在小说中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健康积极的人物。米开朗琪罗肠功能紊乱,莫里哀有肺结核,易卜生有糖尿病……他们都通过病痛,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创造世界。在中国也有大量的例证。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双目失明,写下了《国语》;战国时军事家孙膑,被挖去膝盖骨,编成《孙膑兵法》;秦国丞相吕不韦被秦始皇逐于蜀后,编写了《吕氏春秋》;《诗经》也大都是古代贤人发愤苦作而成。而司马迁本人在47岁时,因替败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下狱遭受宫刑。可见,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对伟人而言,都是磨难,都是成为伟人的必要条件。可见,病痛具有工具性价值。 从第三点看,病痛还具有终极性价值,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感受到生命的美感。快乐的秘诀,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化痛苦为快乐的耐力和能力。病痛这种否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痛苦的心灵折磨,深化了情感体验的世界,加大了情感体验的力度,使人们感到生命的厚重和雄浑。 德国哲学家舍勒概括了受苦学说的几种主要类型,他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对待受苦的许多方式:使受苦对象化和听天由命(或主动忍受);享乐主义地逃避痛苦;漠化痛苦直至麻木;英勇式的抗争并战胜受苦;抑制受苦感,并以幻觉论否认受苦;视一切受苦为苦刑,并以此使受苦合法化;最后是神奇无比、微言大义的基督教受苦说论;乐的受苦,并通过上帝的慈爱在受苦中施与的拯救,将人从受苦中赎救出来——‘十字架的大道’。” 舍勒作为一位天主教思想家可能夸大了基督教受苦论的优越,但他提出的“福乐的受苦”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舍勒认为,“当基督徒意识到,受苦乃是出于仁慈的爱之手的转化中介,从而像接纳朋友那样迎接受苦,就会愈加坚定、愈加清楚地确信那种使他承受受苦的福乐和庇护。基督徒感到接受痛苦的一切力量源于一种更深的幸福。上帝、基督和基督徒所践行的爱,即‘在上帝之中爱一切’这一意义上的爱将基督徒引向受苦和牺牲,但此爱也是福乐之源。” 耶稣说过:“祝福他们,这些为世界分担痛苦的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他们将比那些回避痛苦的人得到更多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有这样的体会,一生健康,过于顺利、轻松、自在的生活,常常觉得令人难以忍受,它使生命变得无足轻重,缺少意义;而过于深重的苦难、过于难受的病痛,也常常令人痛不欲生,寻死觅活。而当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淡淡的哀思和凄苦,当人们无功利地审视经历过的苦难和病痛,苦难和病痛就成为审美的对象,痛苦感转变为美感。 同样,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那些在苦难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英雄品格油然而生敬意,因为在英雄人物身上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崇高、伟大和尊严,唤起了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的意识,感受到战胜和超越苦难的英勇和豪迈精神。(转山电影) 康德没有认识到,生活中的痛苦往往是幸福的一种投资。忽视痛苦在人生幸福中的地位,意味着失去了人生最为持久、最为深刻、最高层次的幸福。痛苦是一种逆境生活,逆境生活固然使现实的幸福路径变得崎岖而充满艰险,生命的欲望和信念一时难以得到实现,幸福似乎也远离了人们。其实真正的幸福是离不开不幸的,正如威廉•冯洪堡说:“痛苦不是一场不幸,快乐也并非总是福祉,凡是承担自己的命运的都要经历这两种情形。”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一旦在心里出现马上就得到满足,他也不能称自己是幸福的,即使富足和骄慢不毁掉他,他也会失掉一些很重要的人生经验,使人性的一些相当重要的方面的得不到发展。正像一个未遇到过失败的学生,将不会意识到他心灵中的所有潜力并发展它们一样,一个从未缺乏过任何东西的人,也将不能发展他精神上的所有能力和意志。他将感到命运没有给他一些完善他的存在所必需的东西,他也许像波力克莱特一样,对他的“幸福”感到恐怖。 事实上,痛苦对幸福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是通向快乐的阶梯。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再试图重新解释悲剧中的快乐,当他们把悲剧中的快乐归结为单纯的事后联想时,这种解释就一直不令人满意。 从形式逻辑上讲,苦与乐是绝不相容的,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苦的意义不等于乐,乐的意义也不等于苦。然而,从辩证法讲,苦与乐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还相互转化的。伊壁鸠鲁说过:只有当我们痛苦而无快乐时,我们才需要快乐;当我们不痛苦时,我们就不需要快乐了。生活实践一再告诉我们:疲劳使人休息得舒服,疾病使得健康更加珍惜,快乐正是有了痛苦才是可爱的。就人的情感体验来说,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反之亦是。痛苦从客观上看是对快乐的否定,但从认识的源泉上看,痛苦正是快乐之源。这不仅是因为没有痛苦的体验就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样的东西,更因为痛苦本身作为一种精神的内驱力,促使我们加倍地去追求、去抗争。而一旦实现了所追求的目的,痛苦也就转化为快乐。 痛苦对幸福的意义,还表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固然与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的教育相关联,但痛苦的教训给生命带来深切的体验,它本身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人往往在痛苦中引起反省,清醒自己的思想,认识自己的短处,调整人的行为方向,从而走向成熟。因此,个体从痛苦中获得的精神价值,意味着以否定的形式理解幸福,增进生命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人从童年的第一天开始,整个生命的意义只在于通过苦难而意识,在于使自己摆脱迷误。” 假如人类的理性意识轻视对痛苦的体察,幸福就缺少一种投资,生活也就难以向前推进。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存在的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并不简单的哲学命题。它不仅反映了人的价值趋向,也反映了人的为人处事的基本立足点,说到底它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探索生命意义的本质,是哲学的义务和传统。古今中外所有出色的哲学家,无不倾注他们的热情和挚爱,对生命问题苦思冥想。人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活动方式,这一选择的根据就在于意义,即人以意义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并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首先,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创造”性就是通过意义所显示的人的本质。其次,人类活动的独特性——能动的创造性,也反映了人的本质。一方面,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性,就是人类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即人意识到自身的某种需要及外屋(或其某种特定状态)对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从而进行有目的追求价值与创造价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觉性”,即人们在对价值目标追求的整个过程中一一包括目标制定、实施、检验——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调整目标的内容和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使之最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人的价值的实现即是自我的实现,通俗的讲就是事业的归宿,对社会贡献应有之力。这是我们所渴望的。为了这个理想,许许多多的人不顾艰辛困难,奋勇前进,不惜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甚至于抛头颅、洒热血亦在所不惜,只要有这个理想的支撑,生命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直不竭!人,就是应该具备一种精神,一种敢于斗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永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信心!生命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最求!一切的酸、甜、苦、辣,一切的艰难痛苦,一切的风风雨雨,一切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来讲,从来就不是痛苦和失败,而是失败中的成功,是快乐的享受。不错,我们应该把一切艰辛和失败的痛苦当作一种享受,独一无二的享受!我们的生命将上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就没有所谓的“苦”和“痛”,“得失”和“失败”。着也许就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心境吧!生命就是活出一种境界,一种为人处事的境界,一种奋斗努力的境界,一种成功的超脱。每个个体皆因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或立下惊世伟业,或一生碌碌无为,但无论怎样,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来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来实现其生存意义的。因此,个体生命要在不断的前进、发展中升华它的意义。着即时个体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千百年来所有有感于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生的坎坷曲折的人所孜孜不倦加以求索的永恒课题。实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历史的车轮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滚滚向前;实现了生命的真正的意义,个体的生命才会在岁月的轮回中向着人生终极的目标坚定地迈进。 生命的支柱 面对生命的支柱,人们常常处于一种“无法自知” 的状态中。有的人说:我活着便是我生命的支柱;有的人说:生命的支柱就是享受;有的人说:生命的支柱就是关于我的一切欢乐和痛苦;有的人干脆说: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和这个问题一样荒诞和无意义。可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却不允许个体生命一直对生命的支柱的回避和“不自知”,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如果不去理解生命的支柱,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人就会迷失方向。 现代化的分工使人们每天不得不重复同一种单调的劳动。这同一种劳动的重复进行,已达到这样的境地,人成了机器的一个零件,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任意配换。不仅在生产中,在生活中、在休息中、甚至在娱乐中,人都成为大工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零件。比如人生的追求、人生的需要都跟着媒体走,跟着广告走,今天追求彩电、明天向往空调、后天贷款买房、大后天买小车……但事实上,这种需要并不是每个人真实的需要,人在追求误以为是自己需要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生命的支柱说到底就是人文精神。我们知道,哲学所探寻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但显然不是任何哲学都能够为任何人提供这种安身立命之本的,上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特定的人们对于人文精神有着特定理解和要求。同时,正如一种哲学并完全不是哲学家个人的主观兴趣产物一样,人文精神所体现得也并不全是哲学家个人的主观兴趣,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理想和精神依托。 德国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博士在《活出意义来》这一本小书中,谈到了人文精神,谈到了生命的支柱。作者在“二战”期间,曾是纳粹集中营中的囚犯,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煤气间,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犯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正是从这里,从一个人“除了这寒伧可笑的一身之外别无余物可供丧失”之时,发现了“人文精神”对于支撑人类生命的独特意义:人“有能力”保留他的人文精神即追求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便是身心皆处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削,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人类生命中最强劲的力量,也就是来自于这种人文精神吧。正如海明威所说,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只能消灭他,而不能打败他。而弗兰克更要强调的,却是从生命的绝境中发见出生命的意义来,相比之下,我们从皮包骨头历尽劫难的弗兰克身上能够看到的,是比壮硕的海明威更见顽强的“人”的力量。当海明威用他那杆双筒猎枪自戮的时候,弗兰克却在集中营为挽救绝望的同伴们的生命而寻找活着的支柱。“你为什么不自杀?”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况都会向人提出挑战,同时也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你为什么不自杀?”为了子女,为了尚待发挥的才能,为了一份珍存的回忆……正是从这些维系着绝望者生命的纤弱的细丝,弗兰克发现“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由此,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途径,让任何处境中的人们活出价值、活出意义来。 第一种途径可以说是常态的,即创造和工作,这是功绩和成就之路,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友撑和意义;第二种途径是通过体认价值,也就是经由体验某种事物或经由体验某个人,如工作的本质、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友撑和意义;第三种途径是即使面对苦难,也可以借助于受苦受难,获得生命的友撑和意义;甚至,就是苦难本身,也应当具有生命的友撑和意义。当难友们发出“我们能在集中营活下去吗?如果不能,所有的痛苦便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疑问时,他的回答是,人们在绝境中还是要有人文精神不能选择生死,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这正是大写的人的力量,超越外在命运的力量。 在面对时时袭来的荒诞与绝望时,我们也许会更加坚信人文精神是人的生命支柱。 究竟是伤痕累累的心灵容易感到人世间的美的温馨;还是没有没有受过伤害的心灵需要人文精神,因而更容易感受到人世间的美丽温馨?人们总是被这样的问题所萦绕。我们的结论也许无论是否受过伤害,一颗善良的灵魂总是需要人文精神,从而可以敏锐地感受阳光与温暖。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在少女身边》中,写到“我”在火车站时,见到一位卖牛奶的小姑娘:“……晨光映红了她的面庞,她的脸比粉红的天空还要鲜艳。……有如可以固定在那里的一轮红日,我简直无法将目光从她的面庞上移开。……”普鲁斯特的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这样的人文精神追求,这样的心理空间,实在太有魅力。即使是受尽心理折磨的尼采,到了晚年还依然怀恋着年轻时代“那些充满信任、欢乐,闪烁着崇高的思想异彩的时光——那些最深沉的幸福时光。”那些最深刻最博大的有着人文精神灵魂,几乎都是既能充分体验人性之暗味,又能充分体验阳光的明朗和温暖的人。 翻开历史,无论古今中外,凡有人群的地方,总有共同的东西存在,颠扑不破。人类的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人文精神的信条。生命及其由生命而产生的一系列产物的令人惊异之处,不在于它上面的建筑多么巍峨壮观,而在于它的底部只有那么几条纤细、脆弱的人文律令。似乎不堪一击,却又是坚忍不拔。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是:“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证自明的……,然后才推导出那一份革命的全部合理性。”法国《人权宣言》的开头,也有同样的语式。 这就是说:由人类的生命创造出来的文明的整体结构是个倒三角形,上面大,下面小,而不是正三角形。人文精神就表现为那几条纤细、脆弱的人文律令。但它又同《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不证自明的几条真理不同;它含有一种超验价值,因为要否定和批判尘世,就必须有一种天国的尺度,这就需要类似宗教的信念。 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文精神往往被歪曲为要求人文学术实用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市场经济当作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这就曲解了人文精神的真实含义,也就曲解了生命的支柱。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关怀始终没有失落,而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也就是生命的支柱失落了。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颇具鲜明特征的经济伦理核心理念,作为一种价值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在工业化时期,人们行为的道德依据是新教伦理,按照这种道德观念,一个人必须勤奋工作。因为不停顿地从事一项世俗职业是获得禁欲精神的最高手段,同时也是信仰纯真的最可悲的论据,这是回应上帝“召唤”的“天职”,如此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宠”。这就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经济高速成长起了重要作用。到了发达工业社会,自由伦理成为人们行为的新的道德根据。自由伦理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平等和自由竞争必须成为所有经济行为的第一要义。按照这一基本准则的推演,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是天赋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理智,是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权,而不是专横;它还明确要求保护私有财产的权利,要求在财产分配及管理上建立一套公正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这些为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进入后工业时期,市场伦理成了统摄人们行为的新的道德根据。市场伦理是对传统的国家对经济事务的干预这一做法的挑战,它强调在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利益的实现,最终实现国家的总体利益。所以,市场伦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之,这些道德的基础是功利的,因而不属真正的人文精神。挽救失落的人文精神,就要改变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社会的物质化和商品化,权力和金钱对社会的垄断和对生活的渗透,更使人们认识到人文精神价值观的珍贵和需要。人文精神最重要特点就是前面支出过的,自由,真正的精神自由和心智的独立,这才是生命的支柱。人文精神的自由在文学上表现为真正的意义上的批评,批评是政治和社会解放的先声。是思想启蒙的利器;在哲学上则表现为怀疑和批判这种思维的智慧,而作为形而上学又表现为深切的终极关怀。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曾借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说出一段影响中国现代无数人的有关生命支柱的豪言壮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总之,奋斗、高尚、真诚、善良、爱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这一切就存在于每个生命内部最软弱的部分,这是每个生命心中共同的渴望和冲动,这就是人文精神。要知道,这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是生命的支柱。但愿这一切永远不被泯灭。美国诗人艾米•狄金森写过这样一首诗,明确表现了这样愿望。 人经历智慧的痛苦,从而成其为人。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是有意义的。我根据他的说法延伸以下三点:第一点,人在世上有工作可以做,人生就有意义。第二点,有人可以关怀,人生就有意义。第三点,有痛苦可以受,人生就有意义。很多人说有痛苦可以受也算吗, 第二种改变就是主动的。只有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才会主动改变自己。怎么改变,就是开发潜能,让自己变得不一样,这时候生命的意义自然展现出来了。 你年轻的时候受苦受难不但不要抱怨,还要想这是上天给我的机会,我要借助这个机会开发我的潜能,让我变得不一样,不要被动要主动。所有在世界上有成功经验的人都知道,改变自己就是创造人生唯一的方法,你不能改变自己的话,别人给你成功,你也不会珍惜。 如果你在顺境中待久了,你的潜能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一个人的潜能是需要培养的。所以说有些人在经历某种困难之后,结果相对的他就会拥有特殊的优点。世上没有人的成就是与生具备的,人生来只具有潜能,而潜能要磨练成为专长,最主要是在面对挫折、逆境的时候。 所有的负担都是我藉以成长及成功的垫脚石。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情面对人生,所有的痛苦都将幻化为美丽的远景。 不曾在九年之内深感痛苦,我就不太可能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己。那么,试问:有痛苦可以受,人生不是有意义的吗?在此所谓的意义,是指生命变得不一样,由于开发及锤炼了潜能,使自我进入不同的境界。换言之,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机会,要让自己提升转化。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 譬如,身体生病时,心智可能变得坚强,灵性也可能领悟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 如果你始终在逃避,躲开挑战,做比你已经具备的能力要低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你减低了风险,让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系数更高的避风港里,但你却把自己最宝贵的能量束缚了起来,捆绑着它,监视着它,禁锢着它。它所具备的动力无以释放。 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被开发的那个机会 病是一种机会,像人生中的任何一种困难,当我们去应对的时候,都是我们生命面临挑战、有可能得到提升的机会。” 一个人的克制力,一个人的调整生活的能力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成正比的。经历了痛苦,经历了严寒的人才知道的春天的温暖,经历了痛苦才知道快乐、幸福感受的珍贵。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就是心里落差越大,人们记忆越深刻。没缺憾的人生体会不到深刻 抑郁,使我提前面对“生与死”,去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我认真地回忆自己的“生”,也多次思考过“死”。可以说我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我又拥有了一份财富:这就是对人生加倍的珍惜和深刻的思考 幸福和痛苦都属于灵魂 幸福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的觉得生活是多么的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感到幸福,也就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是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人整个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当人感受到幸福时,心中仿佛响着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若没有这种感觉,说“幸福”就是滥用了字眼。人身上必有一种整体的,是它在寻求,面对,体悟。评价生命的整体意义,我们只能把这种东西叫做灵魂。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 “幸福”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是“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觉,它必须通过反思,所以,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之说。幸福只是灵魂的事,sex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既然一切美好的经历必须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才能称其为幸福,那么,内心体验的敏感和丰富与否就的确是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对于内心世界不同的人来说,相同的经历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事实上他们也并不拥有相同的经历。 幸福与苦难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和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为之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人类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它没有震撼灵魂,也只能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实有生机的状态,那它一定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相信,即使这样,只要没有被痛苦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艰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遭遇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在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痛苦情绪的意义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生活就是让我们在每天都不同的流光里感受各种变迁,创造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从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如果从消极的角度来看,生活就是让我们在处理和面对各种或容易或棘手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逐渐老去,但是这个过程毫无美感,毫无意义。 生活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露声色地平摊在我们面前,也许有些人就会问:既然这样,既然生活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冒出来,无论我是否愿意去解决,它都要冒出来,并且即便我解决完了这个,下一个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仍然要接招儿,仍然要伫立在这个地方? 此时就不得不提起电视剧《大宅门》,我们会发现生活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生活如果没有问题,它就会味同爵蜡,就像《大宅门》里的人们如果不出事儿,如果没有矛盾,如果没有坏人出现,这个电视剧就没有办法进行一样。 因为当矛盾和冲突来临,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会调动所有的细胞去应对,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生理上的不适,这不适又让我们有机会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让我们有机会从日夜劳作里解放出来与自己的身心同步呼吸,去追问自己是谁,探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探索自己最深层的渴望和恐惧,接纳自我,自由呼吸,从而使自己在纷繁的人世间有能力为自己的幸福和喜乐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是啊,我们该庆幸自己有痛楚,有矛盾,有纠结,有不安,有惶恐,有焦灼,有愤怒和恐惧。因为这是我们与自己最深层的心灵进行沟通的机会,这是我们的自我得到成长的契机,也是我们丰富生命内涵的必经之路。  还有最后一点,痛苦的情绪其实是我们艺术创造力的最佳催化剂。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因为终生缠绕着的痛苦体验而不断地被激发出优秀的作品,比如梵高,比如海子,比如路遥,等等。 生存的挣扎 ——读《受苦的意义》有感 人类却因为对技术与科学的依赖而对痛苦的忍受能力逐渐减弱,本来用来弥补不幸的发明却带来了远甚于原有不幸之苦,正如卢梭所说的:“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了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受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于是,得不到这些享受时的痛苦比得到这些享受时的快乐要大得多,而且有了这些享受不见得幸福,失掉了这些享受却真感到苦恼了。” 而这里应该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体性的痛苦”,也就是说个体被痛苦所包围,从而他的目光只是注意在他自己的身上而看不到其他的人,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受苦。”而正因为受苦的个体只是我,所以其技艺也只能局限于个人信念上对待受苦的形式,而享乐主义地逃避痛苦还是漠化痛苦至麻木都是对痛苦的逃离,期望获得安宁与平静。然而正如舍勒所说的:“如果我们自问,是否决意真正放弃爱和生命的更高发展,以便摆脱痛苦和死亡,恐怕只有个别人会干脆地回答行。”这正表明了人希望逃离痛苦的同时却无法放弃他的自身,因而这就导致了他内心的痛苦早已同化了他逃向的世界,他的存在和痛苦相伴,如同身与影一样牢固而永恒。这表明,逃离痛苦作用不大,只有转过头来丢弃人本身,但这是否会导致一种过分地强调受苦的合法化而出现过分抗争从而连爱也破除或完全不抵抗到达酷爱受苦这两种在类型情形上窬超出了界限的情况出现呢?而这也就成为了舍勒对这种个体性痛苦质问的根源。从而舍勒对此不加以选择,并把眼光转向了能够走出自身去观察他人的痛苦,并因而超越了个体进展到对全体人类的痛苦的普遍体验的普遍性痛苦。 而这正是佛陀与耶稣所共有的一种情怀,而佛陀所要求的正是个体把自己的受苦织入世界之大苦及其必然性之中,并且放弃由外界去寻找苦难的终结,而吁请人们面对自身,正视自身的欲望。对痛苦的消解被归结为对欲望的消解——“欲求=实在=苦=个体性”,同时,由于在这种普遍性痛苦的世界中,“众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受苦地位上,因而佛陀要求着世人以“同情”去召唤爱,并用自己去代替所有人面对痛苦,而这正是一种“地狱不空,誓不为佛”的境界,同时佛陀把这种精神与断欲无求的色空境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相结合,就成为这种律令之形式——一种对不幸的内在的,通常未予克制的,机体和心理上的无条件抵抗。 而耶稣言说无非是要人们对爱来洗净自身的污垢,他没有以神义论来声称人的受苦是由于预定的恶所导致,在他看来,“太阳平等地照耀着善与恶,”这是对神义论的最好驳斥。他所宣言的学说在我看来,并没有像舍勒说得那么完美,虽然其的确“通过如实地承认并质朴地表现痛苦和受苦,达到彻底坦然”,并且通过心灵的转化,净化个体的灵魂,学会为爱而牺牲,但是始终的他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超越佛教的慈悲,只是基督教带有一种不容否定的“性恶论”将人性统一为“七罪”,且除忏悔与毁灭外,别无拯救之途。而佛家则在一种“同情”的基础上,把人类看成是忧患实多的受“苦”者。罪是主观的,天生的;而苦是客观的,后加的。所以人类需要的不是靠殉道来拯救,而是靠参悟来觉醒。在这种前提下,所谓的“福乐之源”其实归根到底不也就是跟韦伯在《道教与儒教》中所说的社会上受苦的人最容易从相信委托给他们的特殊“使命”(洗罪或静心)中所获得尊严感,以及由他们的本分或者他们的(功能的)成绩确保或构成了的“应有价值”,是同等意义的吗?因此在宗教上的受苦意义始终无法脱离了一种对自身的物质与精神调节的理性利益,因而它始终只能在信仰者中才能获得它真正的意义。(虽然佛陀,耶稣本来的设想不一定如此) 所以我觉得舍勒最终把受苦的意义归结到宗教层面上还是有点说服力不足的。同时,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平等,民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以及网络,电视等活动增多也导致了个体性痛苦不再是单单由个人所引起,而更多是与他人的对比中所引起,这是一种“为什么只有我在受苦”的表现形式,而这明显地,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也不再是自身上或者自身相关的外界上寻找,而真正地涉及他人的影响所在。 现实意义下的受苦 其实,我觉得会出现像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关键是在于舍勒那时侯由于时代背景还有他本身所信仰的宗教问题,换一个说法就是他把终极关怀定位在一种宗教的信仰上,同时把这种信仰与受苦相结合,从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来阐述了受苦的意义。而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伤就是无法脱离了上帝的影响力。所以我觉得只要重新把他的终极关怀定位,就可以真正地寻找到受苦之意义所在。我觉得作为一种终极关怀,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种信仰的缺失,而对于一种信仰其实它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超物质的形态出现,所以我认为对真理的坚信正是一种信仰的体现。而蕴涵一切受苦的牺牲之所以是值得的,正是因为在这牺牲的背后存在着一种对真理的追求,而这种爱不仅仅体现在情感上的价值,而同时它也体现出了一种能动性和生命冲动。正因为这样,所以受苦的技艺就在于人自身对一种出路的寻求,对一种信仰的执着,并寻求否定自己的否定物的自由,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在这里受苦成为了一种手段,一种对整体福乐追求的体验经历,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价值上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也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明了感情领域是不应该也不会被排除在伦理的认识之外。这正是我所理解的受苦的意义。 尼采说,知道“为何”活着的人,几乎能够忍受任何“如何”。“人一旦发现了痛苦的意义,痛苦也就不复是痛苦了。”这位心理医生便是法兰克(V.E.Frankl),奥地利著名的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囚禁集中营整整三年,辗转奥斯威辛、达豪等四座集中营,是少数幸存者之一。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全家人除了一个妹妹外全部死于集中营。集中营的非人生活使囚犯从活生生的人成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弗兰克尔就是在这种一无所有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作者从亲身经历体验,根据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了意义疗法,发展成为继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后又一心理治疗学派。 先痛苦后快乐,快乐才有意义 意义无所不在,人生的当下与一次,都可以展示意义。我们不能把“意义”放在过去与未来,或为它加上种种条件,因为我们的生命“当下”就是充满意义的。譬如我们参加一系列的讲座,分成了好几堂课或好几个梯次。如果每次参加讲座都在想:“好累啊!才上完其中一堂课而已,以后还有好多堂。”如此一来,人生许多事就会显得渺小了,好像多上一堂、少上一堂都无所谓。事实上,每一堂课、每一章节都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一次就是一次,一章就是一章,并不是要等到整个系列都上完以后才叫做“有意义”。   这个世界的特色在于人活在时间的过程里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重复。每一个时空,每一件事情,都是唯一的,因为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而每一刹那的我们也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们要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充满意义的,而不是今天和昨天没什么两样。   如果意义无所不在,那么痛苦的意义是什么呢?痛苦的意义在于自我因它而变成另一个人。所谓“变成另一个人”是指我真的了解自己生命的容量是什么。容量是一种承受的能力,人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各种苦难和考验,才能够开展和创造未来。换言之,当我们承受了考验之后,就能够知道自己的容量有多少、可以撑到什么程度,然后借此改变自己,让自己一次次地进步,一步步地往上走。   如果从小就被父母保护得很好,没受过什么苦难,那么自己就要特别用心,尽量从电影、戏剧、小说之中,去体会各种不同的生活遭遇,并且对别人的苦难怀抱着同情心。   若是我们无法这样去体验,等到有一天遇到相同状况时,就会非常脆弱。因为年纪越大,承受的能力就会越差,反而是年轻时受过磨炼的人,因为已经激发与锤炼出自己的潜能,就算遇到再大的考验,都能够承受得住。 我读过一封来自北方的青年诗人的来信,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的历程就是痛苦的历程,他打算从痛苦里去寻觅人生的意义并创作出时代的诗篇来。大陆新一代崛起的现代诗人群,自痛苦中萌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令人惊喜。他们承受痛苦的韧力是惊人的。    法兰克认为存在主义的中心要旨是:“生活就是受苦,继续存在,就是在痛苦中找出它的意义。如果人生有目的的话,那么它的受苦与死亡,也必须是有目的的。”他引用尼采的话:“人若有一个为甚么而活的理由,就能忍受任何怎样活法的问题。”我们从工作和人生乐趣找寻意义之外,还要发挥我们受苦的潜能,从中觅寻意义。 我们若以找寻快乐为人生目的,我们势必增加更多的不快,为自己制造以不快为耻的心理负担。接纳实况,承担自己的十字架,勇敢面对痛苦、厄运,自重自爱,我们就把生命意义推至更高层次。人的尊严和自由,并不为外在生存处境所困锁。塑造我们的是明天,我们必须对生命有盼望,相信它并非荒谬的笑话。 《快乐——布达喇嘛的人生智慧》,原名《生活更快乐》之从痛苦中找到意义 维克多·法兰克是犹太籍的精神病学家,在二次大战时曾被纳粹监禁起来。他曾说过: “只要能由痛苦中看到意义,一个人就愿意承担任何痛苦。” 法兰克在集中营度过的非人岁月,使他能亲眼观察到人类在暴行中如何求生存。他观察过那些存活下来及逃不过魔掌的人,而下了这个结论:人类要存活的条件不是年轻或体力强壮,而在于是否有强烈的存活的意图,是否能从生命与经验中找到意义。 从痛苦中找寻意义,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度过最艰辛的岁月。但是要从痛苦中找到意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痛苦总是莫名其妙、毫无道理、不分青红皂白地发生,不但没有意义,更没有正面的价值。当我们身陷痛苦之中时,我们唯一想做事是逃离痛苦。在悲剧与危机带来的尖锐痛苦中,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任何意义。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什幺也不能做,只能忍耐。很自然的,我们会认为我们所遭受的痛苦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不公平。我们会怀疑:“为什幺偏偏我就这幺倒霉?”幸好在平时较轻松的时刻,或是痛苦的危机过去之后,我们还有些余力反省一下自己遭受的痛苦,并从中找寻到意义。当我们花的时间与精力,努力从痛苦中找寻到意义,就会在下一次的痛苦危机出现时,带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不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在事情顺遂时就开始寻找痛苦的意义。一棵根基坚强的大树能够抵挡狂风暴雨,但大树的根并不是狂风暴雨来临时才长出来的。我们要从何开始找寻呢?许多人是从宗教中开始的。虽然不同的宗教对于痛苦有不同的解释意义,但是每种宗教都有自己一套对应痛苦的方法。在佛教或印度教中,所谓的痛苦是过去的负面行为造成的后果,也是追求灵性成长的催化剂。 依照犹太教的传统,宇宙万物是由一位公平正义的上帝创造的。虽然他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并不完全美好,其中也有疑云满天,难以解读的时候,但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信心与仰赖,使我们能轻易度过最痛苦的悲惨时光,就如同犹太法典所说的:“上帝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最好的结果。”生命中是会有痛苦,但是就像女人生产时的痛苦,我们相信这样的痛苦所带来的是欢欣的结果。这种想法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通常痛苦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结果。只有信仰坚强的人能借着对上帝无止境的景仰忍耐下去,就如同犹太的智者所说的:“一个人在受苦时,最好不要说:‘太遭了!太遭了!’上帝不会让人们碰到遭糕的事的。但是可以说:‘太苦了!太苦了!’因为良药是苦口的。”所以从犹太教的传统来看,痛苦的意义是多重的:痛苦能试炼与加强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的内心与上帝更接近,让上帝成为我们的庇护所,助我人摆脱尘世间的重担。 一个有信仰的人可以依据宗教信仰从痛苦中找寻意义;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从对痛苦的仔细反省中找寻到意义。不论世界上有多少不愉快的事,我们所经历的痛苦都能强化、加深我们的生命体验。金恩博士曾说:“毁灭不了我的,只会使我更坚强。”痛苦容易让我们气馁,但也可能激励我们发挥出生命的潜力。《第三者》的作者葛哈玛·格林评论道:“在意大利波加王朝统治的三十年中,有战争、恐怖、谋杀、流血杀人事件——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米开朗基罗、达文西与文化复兴运动。在瑞士,五百年来统治者勤政爱民,全国和平自由,但他们发展出什幺来?布彀鸟钟而已。” 经历苦难能让我们更坚强、更有韧性,但是相对的,也能让我们更柔软、更敏锐、更温柔。苦痛的经验能让我们打开心胸,深刻地体会到别人的感受。诗人华滋华斯曾经说过:“深刻的痛苦教化了我的灵魂。“想到这句话,我忆起了自己认识的一位叫罗伯特的朋友。罗伯特是一家成功企业的总栽,他因一次严重的财务危机,而引发一连串的忧郁症。我们见面时,他的心情正好陷入了谷底。我一直认为罗伯特是充满自信又野心勃勃的,当我看到他如此沮丧时,不禁吓了一跳。罗伯特说话的声音中充满了痛苦:”我一生从来没有这样糟糕过。我就是摆脱不了这个问题。我完全不知道自己会这幺脆弱,这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跟他讨论了他的问题之后,我推荐一位同事帮他做治疗。 几周后,我刚巧碰到罗伯特的妻子凯伦,于是问她罗伯特的近况如何?“他好多了,谢谢。你推荐的医生给他开了抗忧郁症的药方,的确很有效。当然,我们还需要一点时间解决公司的问题。但他现在觉得好多了,我们的状况会慢慢好转起来的……” “很高兴听到你这幺说。”凯伦迟疑了一下又说: 你知道,我很不喜欢他得到这样的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却认为这也是一种福气。一天晚上,他的情绪很沮丧,禁不住哭了起来。他哭了好几个小时,我只好搂着他,安慰他直到他睡着为止。我们结婚二十三年,他第一次这样哭倒在我怀中……说实话,我一生当中从没有这样跟他亲近过。虽然他的忧郁症现在好多了,但是我们之间的感觉已经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们好象突破了瓶颈……但是那份亲密的感觉还在。事实上,他会跟我一起讨论问题,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更亲密、更美好了。” 只要努力寻找,痛苦总会有些意义的。现在再回到布达喇嘛所说的,经由佛家的训练,让痛苦成为我们实际有用的经验。 “在佛家的修行中,你所遭遇的痛苦正是能让你增进慈悲心的工具——你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个机会练习‘通练’的技巧。这是大乘佛教一种观想的修行方法。一个人可以观想另一个人的痛苦与悲伤,然后将自己的能量、健康、财富传输给他。下一次我会将练习的方法做个详细的说明。你在做这种修练时,如果碰上生病、痛苦或折磨,你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想:“愿我能代替所有天下的人受苦。希望因为我的受苦,能让其它人免于忍受同样的苦难。”这样你就是利用痛苦的机会,来练习承担别人的痛苦。 “不过我要先说明一件事,如果你已经生病了,然后再练习这个技巧,想着:‘愿我能代替天下人受苦,希望因为我的受苦,使天下人免于忍受同样的苦难。’然后你观想着自己承担他们的痛苦与悲伤,而将自己的健康传给他们,我想在这同时,你也不能忽略了自己身体的健康问题。我们在处理病痛时,首先要懂得如何预防,以避免生病,比如饮食正常或生活平衡等等。然后如果你真的生病了,就得接受适当的治疗,吃药或打针让自己复原。 “不过,如果你真的病了,‘通练’这类的练习能帮助你对自己的境况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你比较不会再怨天尤人,或者说自怨自艾,而会用比较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病痛。‘通练’的冥想练习或‘施与受’的锻炼,未必能真正的减轻或治愈肉体的病痛,却能让你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折磨或苦恼。你可以这幺想:‘愿我经历这样的痛苦与折磨,能帮助并拯救其它也遭受同样痛苦的人。’这样你的受苦就有了新的意义,你是在做一种宗教或灵性上的锻炼。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将痛苦当作是修行的技巧,不会再为此而忧心忡忡,反而会认为是一种殊荣。你可以将病痛当作一种机会,并且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让自己变得更丰富。” “你提到痛苦是让我们练习‘通练’冥想的机会,在这之前,你也提过在平时就要练习如何面对痛苦,这样当痛苦真的来临时才不会乱了阵脚……也就是接受痛苦是生命的本质这样的概念……” “的确没错……”布达喇嘛点点头说道。 “那是不是还有任何别的方法,让我们的痛苦显得有意义?或是至少让我们觉得痛苦是有特殊价值的?” “当然的。”他说:“我前面提过在佛家的体制中,观想痛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一旦了解痛苦是生命的本质时,你就会让痛苦终结,将痛苦的根源连根拨除,积极地追求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对一个非佛教徒来说,观想痛苦有任何好处吗?” “有。我想在某些情况下,会有一些实质的价值。比如你在省思自己的痛苦时,可能减轻自大傲慢与空思梦想。当然。”他说着笑了,“这可能不是什幺实际的利益,也很难说服一个认为自大或胡思乱想并不是缺点的人。” 布达喇嘛又严肃地加了一句:“但是无论如何,我想反省自己的痛苦经验是维持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当你能注意到痛苦与悲伤时,你就懂得发挥同情共感,知道如何去体会别人的痛苦与悲伤。这会使你对人更有慈悲心。如果这能使我们与人更有联系与沟通,就可以算是一种价值吧!” 最后他又做了结论:“用这些方法面对痛苦,我们的态度自然会改变。痛苦或许也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可怕悲惨!” 面对肉体之苦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在人生一切顺遂如意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反省自己曾遭遇到的痛苦,就能从中找到深刻的意义与价值。有时候我们也会碰到一些看来毫无意义与价值的痛苦,比如肉体上的疼痛与折磨就属于这一种。但是肉体上的痛苦又分两种层次:一种是生理上的痛苦过程,一种是精神与情绪对这种痛苦的反应。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能在痛苦的背后找到真正的意义,是否就能修正我们的态度?当我们的态度改变时,我们肉体上的伤痛是否就能因此减轻? 保罗·布兰德在他的书《没有人想要的礼物》中,解说了肉体之痛的目的与价值。布兰德是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也是麻风病专家。他是传教士的儿子,早年生活在印度,周遭的人生活都十分贫穷而痛苦。但他发现这些人却比西方人更能忍受与接受痛苦。布兰德博士因此开始对人体内的痛苦系统发生兴趣。他开始在印度为麻风病人工作,而有了特殊的发现。他发现麻风病人之所以会毁容或全身变形扭曲,并不是因为这个疾病会让肌肉萎缩变形,而是因为这个病会让人的四肢失去痛的感觉。因为缺乏痛的感觉作用,麻风病人对任何伤痛都毫无警觉。布兰德博士发现麻风病人在皮破血流或骨头都露出来的状态下,仍然能跑跑跳跳。没有了痛觉,他们甚至伸手到火中取回东西。他发现这些病人对于毁灭都漠不关心。在布兰德博士的书中,他写了一篇又一篇病人缺少痛觉的可怕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不停地重复叙述受伤的病人安详入睡时,老鼠来咬掉他们的手指或脚趾。 布兰德博士花了一生的时间在为这些失去痛觉的病人服务,他慢慢地发现痛苦其实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天敌,而是一种有价值的、好处很多的、奇妙的生理系统,能够警告我们不要受伤,保护我们的身体。但是为什幺痛苦的感觉必须是如此不讨人喜欢?他的结论是:我们所痛恨的这种痛,就是能保护我们,让我们避免危险与伤害的最有效工具。是这种不愉快的痛的感觉,迫使我们的生理器官注意到危险,而能避免它。虽然我们的身体会自然的运作,保护我们快速地离开痛的感觉,但是如果没有痛觉在前端做警告,我们的生理器官也不会立刻就启动。同时痛觉还会深入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在未来时能避免重蹈覆辙。 就如同在痛苦中找寻到意义,能帮助我们更灵活地面对人生的难题,布兰德博士认为了解生理病痛的原因,也能减轻我们的痛苦。在他的理论中,他创造了“痛觉保险”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在平时培养对痛觉的认知,在健康时早做准备,以了解我们为什幺有痛觉,并思考没有痛觉的人生又将是何种光景。总之,既然痛苦的感觉很容易征服我们,我们就该在痛苦来临之前多做准备。如果我们能将痛苦想象成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快递,通知你身体出状况了,最好多加注意”,那我们对痛苦的感觉就会慢慢改变了。当我们对痛苦的感觉改变了,我们所受的苦楚也会慢慢减轻。正如同布兰德博士所说的:“我相信事前的准备与正确的态度,会减轻痛苦来临时对我们的冲击。”他甚至认为我们该培养一种对痛苦的感恩之心。或许我们还是不喜欢痛的感觉,但是我们该感激痛觉的警告系统对我们的帮助。 当我们的身体受伤害时,我们的精神与态度会影响到我们对痛苦的感觉。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是建筑工人,一个是钢琴家,两人的手指都受伤了。虽然肉体上的痛觉都相似,但是建筑工人所受的痛苦比较少,甚至会因为他的手伤而得到一个月的付薪假期。钢琴家受的痛苦则比较深,因为他认为弹琴是他生命中最主要的快乐来源。 我们的心理与态度会减轻肉体对痛苦的感觉,并不只是一种理论,而是有科学根据,经过许多实验证明的。科学家是针对痛觉的经验与感知路径来研究的。痛觉开始感觉中枢的信号——当神经末端感觉到某种危险的状况解除时,就会发出警告。几百万的讯号通过骨髓神经传入大脑中,之后就被组织成一种讯息,传送到大脑的更高结构,产生痛觉。接着头脑便针对这些已筛选过的讯息进行整理,然后决定如何回应。这时我们的心智能区分这种痛觉的意义与价值,而加强或减缓这种感觉。接着,我们便将痛觉转化为心中的痛。要减轻痛苦,我们必须清楚的区分出哪种是真正的痛觉,哪种是我们自己思绪中创造出来的痛感。害怕、气愤、内咎、寂寞、无助的感觉,都是情绪与心智创造出来的痛感,能使真正的痛觉更严重。所以要减轻痛觉,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医疗药物,也可以运用更高的精神层次来转换态度,以减缓痛觉。 许多心理专家研究过思想对于痛觉的影响力。巴夫洛夫甚至训练狗忍受电击的痛苦以获得食物。科学家兰诺·马扎克将巴夫洛夫的实验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将苏格兰更犬放在一个四周都是垫子之类的柔软环境中,让它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绝不会碰到或刮伤。这些小狗不懂得痛是什幺,也不会反击。比如它们的脚掌被针刺到时,它们也不会像其它的小狗一样哭叫个不停。根据这个实验,他推论说我们对痛的感觉,即使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是学习来的,而不是天生直觉就会的。另外一些跟催眠或安慰剂有关的医学研究也显示,脑部高层次的组织能控制初步出现的痛觉。心智对痛觉的控制力量,也经由两位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李察·托斯基的研究证明,不同的人对相似的痛苦有不同的感受与反应。 由此看来,心理状态对我们接受痛觉有影响力,不只是一种哲学假设,也是经由证明过的理论。如果我们再能由痛苦中找寻到意义与价值,那幺所有这些努力都不是白费的了。为了找寻痛苦的意义,布兰德博士曾做过一次很有趣的观察。他形容麻风病人告诉他的感觉是:“当然我看得见我的手跟脚,但是我并不觉得它们属于我。它们就像是种工具一样。”所以痛觉不只能警告我们,保护我们,还能整合我们的身体。当我们的手脚没有了痛觉时,它们也不再属于我们的身体了。 就像痛觉让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份合为一体一样,人生中痛苦的经验也可以视作我们与他人能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因素。或许这正是痛苦背后隐藏的真正含义。正因为受苦,才能使我们与人分享,才能让我们与万物同感。 我们要用布
本文档为【痛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06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12-10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