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葛桂录 刘茂生· 内容提要:19世纪后期王尔德对庄子思想的吸纳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它标志着庄 子思想与西方知识阶层开始在精神深处进行对话。王尔德没有停留于对庄子思想的表面认 同,而是心契于庄子“无为”思想这一神髓,将之运用于社会批评与文艺批评,成为一种新的 思想准的。正是依循庄子对人类文明以及社会批评的思路,王尔德自己的价值判断才变得 更加清晰坚定。 关键词:王尔德 唯美主义 庄子哲学 无为思想 精神对话 正如儒家学说因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葛桂录 刘茂生· 内容提要:19世纪后期王尔德对庄子思想的吸纳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它标志着庄 子思想与西方知识阶层开始在精神深处进行对话。王尔德没有停留于对庄子思想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认 同,而是心契于庄子“无为”思想这一神髓,将之运用于社会批评与文艺批评,成为一种新的 思想准的。正是依循庄子对人类文明以及社会批评的思路,王尔德自己的价值判断才变得 更加清晰坚定。 关键词:王尔德 唯美主义 庄子哲学 无为思想 精神对话 正如儒家学说因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的传播得以登上欧陆,道家思想也是靠他们的 译介而进入西方文化圈。不过,儒道在近二百年的西行历程中,各自的境遇却冷热甚殊。如 果说儒家学说经过耶稣会教士的倾慕推重、启蒙思想家的礼赞接纳,早已在西方思想界生根 开花,成为当时构建知识、信念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的话;那么,道家思想则很少受到关注。 与儒家学说所受到的隆遇相比,道家智慧在一段时间里仍处于未被发现的沉寂状态,其中的 缘由是颇为值得深究的。 道家原典中,老子《道德经》最早被译成欧洲语言。1788年译成拉丁文后尚未付梓印行 的《道德经》,作为献给皇家学会的礼物送至伦敦,标志着中国道家思想的欧洲之旅由此肇 始。译文将“道”译作“理”,意为神的最高理性。法兰西学院的第一位汉学教授雷慕沙成为 欧洲研究道家思想的发轫者。他选译了《道德经》并加以评论,认为“道”的概念难以翻译,只 有“逻各斯”庶几近之,包括绝对存在、理性和言词这三层意义(卜松山76)。雷慕沙的学生 和继任者儒莲于1842年完成《道德经》的第一个加注全译本。他遵从原中文注释,将“道”译 作“路”,更贴近中文本意(卜松山76)。在道家思想的西行历程中,他的注释和翻译不失为 一项出色的开拓之举。欧洲的学界精英正是通过这个译本初步结识了道家学说,并惊讶于 它的玄远深邃。与这一学理性兴趣相伴出现的是老庄学说的大量翻译。从19世纪60年代 到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有关老子的翻译热。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英译《庄子》于1889年 问世。两年之后,理雅各的《庄子》及《道德经》英译稿一同刊载于米勒主编的系列丛书《东方 圣典》中,它们均为西方《庄子》接受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译本。 尽管西方接受道家的第一个高潮姗姗来迟,然而却热烈得多。它那特有的社会批判色 彩,一旦被付诸现实,它所掀起的强烈冲击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 葛桂录,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刘茂生,华中 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英国小 说。 · 18· 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19世纪后期,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在摧毁 着许多传统观念的基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世界观,以及建立在其上的道德观念与制度观 念不断受到质疑。在一片惶惑疑虑的气氛中,许多知识分子深感严重的精神危机,对社会现 状极端不满,于是纷纷寻找各种心灵出路。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之下,人们试图从新的思想源 泉中汲取力量,以弥合社会变革带来的精神断裂。 对这一期待,王尔德在“英国的文艺复兴”(1882)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在这动荡和纷 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 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只能到一部古代意大利异教经典称作CiliaDivina(圣 城)的地方去,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怖,也可以暂时逃避世俗的 选择”(27)。 在唯美主义者看来,人们的岁月都消逝在对生命奥秘的追求中,生命的奥秘则在艺术之 中。而东方艺术被看作是与西方艺术相对立的艺术理想,是“美的殿堂”,是用来抨击西方艺 术传统的有力武器。正是在这理想化的东方景观的映照之下,唯美主义者的生存才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个典型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向艺术和古典文明亦倾吐了 强烈的心灵诉求。古老的东方及其精美的艺术、东方式逃离尘嚣的处世哲学,便在这一诉求 的召唤中顺理成章地进入他的知识视野,成为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与东方哲人庄子的邂 逅相逢并一见倾心,自然也成为情理之必然。 在唯美者心目中,艺术的纯美即是对丑陋现实的超越,心灵若流连于“美的殿堂”中,自 然可以不染尘垢。所以王尔德的身着奇装异服,与中国花瓶、日本扇子、孔雀羽毛、向日葵、 玉兰花为伍,亦无非刻意让美的氛围包裹自己,以便与世俗隔绝。他用两个中国青瓷花瓶装 饰房间,朝昔观赏,以至觉得自己越来越配不上它们的清雅了。因为这些精致器物本身的完 美结构就象征着艺术世界——一个以形式美统治生活的超现实领域。中国瓷器的莹润幽美 征服了王尔德,他看中国人的生活也无处不散发优雅的气息。1882年,他应邀去美国巡回 演讲,宣扬他的唯美主义理论,引起轰动。在其后所作的“美国印象”一文中,王尔德提到了 中国人的生活: 旧金山是一座真正美丽的城市。聚居着中国劳工的唐人街是我见过的最富有艺术 韵味的街区。这些古怪、忧郁的东方人,许多人会说他们下贱,他们肯定也很穷,但他们 打定主意在他们身边不能有任何丑陋的东西。在那些苦工们晚上聚集在一起吃晚饭的 中国餐馆里,我发现他们用和玫瑰花瓣一样纤巧的瓷杯喝茶,而那些俗丽的宾馆给我用 的陶杯足有一英寸半厚。中国人的菜单拿上来的时候是写在宣纸上的,帐目是用墨汁 写出来的,漂亮得就像艺术家在扇面上蚀刻的小鸟一样。(35) 王尔德之所以偏偏对中国劳工所谓艺术化的生活兴趣盎然,因为他只注重艺术细节自 身的独立性,也符合唯美主义原则。这种对东方国家的审美化、理想化是唯美主义“为艺术 · 19· 万方数据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而艺术”以及“为生活而艺术”理念的另一种表现。因为他们从东方艺术品看到的只是线条、 色彩、结构、装饰性等纯形式美。王尔德对东方艺术的推崇也正是由于其装饰性和形式美, 以及这种装饰艺术与当时现实主义艺术的对立。在“英国的文艺复兴”里,王尔德说: 我们现代骚动不宁的理性精神,是难以充分容纳艺术的审美因素,因而艺术的真正 影响在我们许多人身上隐没了,只有少数人逃脱了灵魂的专制,领悟到思想不存在的最 高时刻的奥秘。这就是东方艺术正在影响我们欧洲的原因,也是一切日本艺术品的魅 力的根源,当西方世界把自己难以忍受的精神上的怀疑与其哀伤的精神悲剧加在艺术 上时,东方总是保持着艺术最重要的形象条件。(19) 他认为东方艺术所代表的是一种“物质的美”,“一种绚丽多彩的表层”的美。这种风格 与唯美主义所倡导的“纯美”、“形式美”以及“外在的品质”等等审美理想,正好是吻合的(周 小仪6)。唯美主义运动与东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美主义者不仅把东方看作是 神秘而遥远的国度,而且把东方想象成艺术乌托邦。在他们的视阈里,东方国家有如人间天 堂。王尔德亦曾多次提到西方艺术的东方根源。在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为“一本迷人的书”(1888)①的书评 中,王尔德就反复提到,无论在哪里发现欧洲人历史上的装饰艺术的复兴,差不多经常是由 于东方的影响和与东方民族相接触所致的。他认为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许多漂亮的外 套,都是受惠于中国艺术家那考究的装饰针线活。 其实,王尔德早就向往东方的中国文化。牛津求学期间他喜爱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矛盾 律,以及早期希腊哲学家的对立统一思想。这促使他对中国道家思想兴趣盎然。因为老子 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王尔德对中国 道家这种相反相成的观点十分推崇。由此可见,东西方思想在他的知识视界里可以轻而易 举地进行着某种跨文化对话,而这正是他能够吸纳庄子思想的潜在基础。 因此,如果说以中国瓷器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契合了唯美主义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厌弃、对 纯形式美的爱好;那么,当王尔德跨出艺术的疆域,涉足东方哲学发现庄子思想时,后者则为 他反叛传统观念、抨击社会风尚援以为武器。而这两者之间多少存在些微妙的关联,不妨这 么说,正是古韵悠然的东方艺术为王尔德跻身西方庄学研究的堂奥启户开墉。 在19世纪后期,王尔德对庄子思想的吸纳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它标志着庄子思想与 西方知识阶层开始在精神深处进行对话。1889年,翟理斯翻译出版了《庄子:神秘主义者, 道德家与社会改革家》,并评论说:“庄子虽未能说服精于算计的中国人‘无为而无不为’,但 却给后代一种因其奇异的文学美而永远占有首屈一指之地位的著作”(转引自黄鸣奋113)。 王尔德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后,于1890年2月8日以“一位中国哲人”∞为题评论翟理斯译 《庄子》。在这篇评论中,王尔德的思想与庄子哲学产生共鸣,他的一些社会批评与文艺批评 观念,也借此得以成形。王尔德首先把庄子放在西方哲学传统的坐标上,在与西哲的比照 ·20 · 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一一 中,指认他们的相似点。作为异质文化的接受者,认同是对话的第一步,王尔德亦不例外。 比如,他认为庄子像古希腊早期晦涩的思辨哲学家那样,信奉对立面的同一性;庄子又是柏 拉图式的唯心主义者,还是一个神秘主义者,认为生活的目标是消除自我意识。因而在王尔 德看来,庄子身上集中了从赫拉克利特到黑格尔的几乎所有欧洲玄学或神秘主义的思想倾 向。王尔德借助于翟理斯的译本对庄子哲学的这些比附与意会,应该说还是把握住了庄子 思想的要脉,如其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所独具的理想主义与神秘主义色彩。在 这篇评述中,自然流露出他对博大精深的庄子哲学的赞誉,当然,王尔德对庄子哲学的解释, 又显然是以其自身所处文化境遇为依托的,不少地方实难契合庄子思想的本意④。 与诸多译介者不同,王尔德的独到之处是不停留于表面的认同,而是心契于庄子“无为” 思想这一神髓,将之运用于社会批评与文学批评中,成为一种新的思想准的。我们知道,王 尔德对现实传统深恶痛绝,处身行事独立不拘。他在唯美主义的名义下,不断抨击维多利亚 时期英国的社会现状。正因为如此,他才把对时代的灾难有痛切体会的庄子引为同道。于 是发现在博学的庄子的文字中,包含着对现代生活的最尖锐的批评。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 才引起他的强烈兴趣。王尔德大概从一些传人英国的中国工艺品如屏风、瓷器上,目睹过缺 乏透视学原理的中国绘画,以及前额光秃,骑着飞龙的庄子肖像,这必定在他脑海中打下深 刻印记,于是他的想像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庄子在耶稣诞生前四个世纪,他出生在黄河边,一片布满鲜花的土地上;这位了不 起的哲人坐在玄想的飞龙上的图画,仍然可以在我国最受敬重的坐落在郊区的许多宅 子里,在造型简洁的茶盘和令人愉悦的屏风上找到。拥有宅子的诚实纳税人和他的健 康家庭无疑曾经嘲弄这位哲人穹隆般的前额,哂笑他脚下的风景的奇特透视法。要是 他们真的知道他是谁的话,他们会发抖的。因为庄子一生都在宣传“无为”的伟大教导, 指出所有有用之物的无用。(274) 王尔德料定英国人不会接受庄子的“宣传”,因为一切有用之物的无用的教导,不但会威 胁英国在商业上的霸权,而且会给小店主阶层的许多殷实、严肃的成员脸上抹黑。如果接受 这位中国哲人的观念,那些受欢迎的传教士、教堂讲演者、福音主义者,以及政府和职业政治 家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于是,王尔德借庄子的态度,以揶揄的口吻调侃了英国社会的种 种,矛头直指19世纪末英国盛行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虚伪的博爱主义。 庄子反对人为的营求,提出自然无为思想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战国时代纷纷淆然的社 会现状,各政治人物的嚣嚣竞逐,弄得天下瘁瘁焉。庄子洞察这祸乱的根源,认为凡事若能 顺其自然,不强行妄为,社会自然便趋于安定。所以庄子的自然无为主张,是鉴于过度的人 为所引起的。在庄子看来,举凡严刑峻法、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知巧权变以及权谋术数,都 必将扭曲自然的人性,扼杀自发的个性。“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 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庄子外篇·骈拇》)。任何“钩绳规矩”的使用,都像“络马首,穿牛 鼻”,均为“削其性者”。“橛饰之患”(人为的羁勒),乃为造成苦痛与纷扰之源,凡不顺乎人性 而强以制度者亦然。人类最不该被那些礼俗、法规和制度所拘囚。王尔德本人立身行事放 · 21 · 万方数据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达不羁,蔑视传统,无视道德伦理的检束。他高张唯美主义旗帜,彻底背弃维多利亚中期的 生活和艺术方面的价值观,不断向现实社会发问。本着这样的心性,他惊喜地“发现”了庄 子,旋即引为同道。于是王尔德唱出了和庄子一样的调子:“它们(指人为)是不科学的,因为 它们试图改变人类的天然环境;它们是不道德的,因为通过干扰个人,它们制造了最富侵略 性的自私自利。它们是无知的,因为它试图推广教育;它们是自我毁灭性的,因为它们制造 混乱”(276)。因为,这一切的结果使这个世界失去了平衡,从此步履蹒跚。善意的矫造进 取,同样在戕伐着人类纯朴自然的本性。 当王尔德将庄子笔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 老死而不相往来”(《庄子外篇·肱箧》)的“至德之世”∞用来批判社会时,遂发出了对维多利 亚时期乃至整个西方文明最尖刻的抨击: 那时没有竞争性的考试,没有令人厌烦的教育制度,没有传教士,没有给穷人办的 便士餐,没有国教,没有慈善组织,没有关于我们对我们的邻居的义务的烦人训诫,完全 没有关于任何题目的乏味说教。他(指庄子)告诉我们,在那些理想的日子,人们相爱却 并未意识到慈善,或写信给报纸谈论它。他们是正直的,却从不出版论无私的著作。正 因为所有人都对自己的知识缄口不言。所以世界逃脱了怀疑主义的诅咒;所有人都对 自己的美德闭口不谈,所以没有去管别人的闲事。⋯⋯人类的作为不留下任何记录,没 有愚蠢的历史学家来使这些事迹成为后人的负担。(275) 可以说,正是依循庄子对人类文明以及社会批判的思路,王尔德自己的价值判断才变得 更加坚定,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图景也变得愈加清晰。这些均与道家无为思想或则“闻在宥天 下,不闻治天下”的无治主义观念息息相关。 王尔德在“一位中国哲人”这篇书评中,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理解和评述,其思路非常清 晰:首先,王尔德将庄子的无为思想与老子的观念相连接,指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训,是 他(庄子)从他的伟大导师老子那里继承下来的。把行动化解为思想,把思想化解为抽象,是 他调皮的玄学的目的”(274)。《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乃“自然无为”观念,意即顺任事物自 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老子 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妄为, 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可见,老子很重视治世之道,而庄子却反对任何形式的统治,是 个无治主义者。作为整个思想史上最深刻的抗议分子,庄子将人的精神从现实世界中提升 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正契合着唯美主义者王尔德的精神追求。 第二,王尔德认识到了庄子无为学说的丰富内涵。其一,顺乎自然,涤除人为,做一个静 观宇宙的“至人”。他指出:“自然的秩序是休息、重复和安宁。厌倦与战争是建立在资本基 础上的人为社会的结果”(278)。而只有与自然和谐地生活的人才能得到智慧,因为真正的 智慧既不可能被学到,也不可能被传授。对外在的事物,“至人”顺乎自然:“没有一样物质的 ·22· 万方数据 夕1-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东西能够损伤他;没有一样精神的东西能够使他感到痛苦。他的心智的平衡使他获得了世 界的帝国。他从来不是客观存在的奴隶。他在无为中休息,静观这个世界自然地为善。 ⋯⋯他的心是‘天地之鉴’,永远处于宁静之中”(278)。其二,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 善。王尔德认为那被人告知有意识地为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借此表明自己对维多利亚后 期英国崇尚的道德说教陋习的鄙视和厌恶。基于此,他将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的理想看做 是庄子的生活模式的目的和哲学模式的基础。并认为“在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时代,多数人都 急着教育自己的邻居,以致没有时间教育自己,他们也许真的需要一点这样的理想。”还特别 希望英国人“在喜欢自吹自擂的习惯上自制一点”(278)。 第三,王尔德借他者来认知自身,同样看到了庄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不过他的话满 含讥讽:“如果他(庄子)能复起于地下,并来访问我们的话,他可能会和巴勒弗尔先生⑤谈谈 他在爱尔兰的高压政治和勤勉的失败;他可能会嘲笑我们的某些慈善热情,并且对我们的许 多有组织的救济活动摇头;地方教育委员会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对财富的追求也 引不起他的钦佩,他对我们的理想可能会感到惊奇,并对我们已经实现的部分感到悲伤” (278)。 现代人的所作所为在庄子无为精神的映照下可悲可叹。正是借助于庄子无为哲学这一 他山之石,王尔德对19世纪末盛行于英国社会的功利主义以及政府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 评。在一篇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的文章里,王尔德引用老庄学说,表明了政府应 该清静无为的主张,展示了他反对权威和治理的观念。王尔德说庄子的整个一生就是对站 在讲台上说教的抗议,而他自己对英国社会的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更是深恶痛绝。因此他 别出心裁地将“无为”思想运用到文艺批评上。用艺术之“美”同现实之“丑”抗衡,反对艺术 的功利目的,宣扬艺术不受道德约束,这些也都是对维多利亚时期各种道德说教的抗议。他 认为一个艺术家是毫无道德同情的,这种超道德的艺术观,既是唯美主义主张的自然延伸和 具体化,更是本于他对庄子思想的深切感悟,是王尔德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尔德的文艺评论中常常隐现着庄子的一些思想。比如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 魂”里,认为人根本不该受外部事物的奴役;外界的事物对他应该是无关紧要的;人们有时候 会问,艺术家最适合在什么形式的统治下生活,对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最适合艺术家的 统治形式就是根本没有统治。这显然是“自然无为”式的文艺观,是庄子无治主义思想的体 现。《庄子·应帝王》通过一则寓言,提倡“外王”之道,批评儒家形态的德治和人治,提出了无 治主义的观念。庄子基本上反对任何形式的统治,认为人民要较多地依照他们的自然性、自 由性、自主性而生活。这样一种处于人世间而表现为一种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性的 游世态度,也正是像王尔德那样的唯美主义者的人生态度。“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有两个 副标题“略论无为而为的重要性”、“略论无所不谈的重要性”。王尔德通过吉尔伯特与厄纳 斯特两人的对话,表明“无为而为才是世界上最艰难而又最聪明的事”;“我们活着,就是要无 为而为。”“行动是有限和相对的,而安逸地闲坐和观察的人们的想象、在孤独与梦境中行走 的人们的想象才是无限的和绝对的”(431)。这里王尔德提到了思想和艺术的最高境界问 题。所谓“有为”即“有限”,“无为”即“无限”,那么“无为”即“最高境界”。正如庄子所说:“道 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外篇·知北游》)“道”是 ·23· 万方数据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无限恍惚、无从捉摸之物,靠有限的理智与逻辑根本无从追攀,只有弃圣绝智,打通一切人为 的壁障,宅心玄远,才能体道悟玄,精神活动臻于弘大而辟、深闳而肆的最高境界。其实,庄 子悟“道”,与其说意在陈述事理,毋宁说是表达一种心灵的境界。若从文学或美学的观点去 体认,则更能捕捉到它的真义。说到底,悟“道”乃属于感受之内的事,而感受本质上也是一 种情意活动。王尔德将庄子哲学意义上的终极追寻拿来审视文学,认为情意活动的最高境 界就是“安逸地闲坐和观察的人们的想象”和“在孤独与梦境中行走的人们的想象”(431)。 这俨然如庄子所谓“涤除玄览”、“澄怀静观”一类的境界了。由此出发,他对文学受到道德之 类人为刻意的干预大为不满。 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里还特别指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完全主观的,作家 无法超越自身,作品中也不能排除创造者的存在,一部作品越显得客观,实际上就是越主观。 按他的理解,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的“无为而为”。他举莎士比亚为例来说明这种“无为而为” 的重要性,说莎翁创作上无为而为,所以他能够无所不成,或者说“因为他在戏剧中从未向我 们诉说他自己,他的戏剧才把他向我们表现得一览无余,并向我们显示他的本性和禀赋” (440--441)。通过客观化的“无为”,事实上却展示出了主观上的“(有)为”。王尔德借了庄 子的思想表述,传达出了这种艺术创作中的辩证关系。文学创作要遵守“无为而为”原则回, 反对各种律法限制的艺术批评家也应该标举这种无为精神。王尔德认为具有这种精神的 人,或者为这种精神支配的人,就会像兰陀④为我们描述的为蓝色水仙和紫色不凋花包围的 那个可爱而忧郁的冥后珀耳塞福涅一样,将得意地坐在深沉不动的安静之中,令世俗之人感 到怜悯,而令神感到愉悦。在王尔德看来,具备这种无为精神的人能够洞察世界的奥秘,通 过接触神圣的事物,自己也变得神圣起来,这样的生活将是最完美的(460)。可以说,王尔德 追求生活和艺术的完美,才有如此别样的艺术批评理想。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又让他清醒, 不得不承认要做到这样的无为而为确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但他这种对道家无为思想 的心仪和认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唯美主义者的心灵诉求和精神追寻。 注解[Notes】 ①参见王尔德:“一本迷人的书”,《王尔德读书随笔》,张介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296~301。 ②参见《王尔德全集》,第4卷(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273--280。张介明译:《王尔德读书随笔》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中将该文译成“中国圣人孔子”,文中均将“ChuangTzu”(庄子)译成“孔子”,有 误。 ③in(庄子杂篇·则阳》中提出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的相对论观点,就被王尔德解 释为“在他(庄子)身上没有一点感伤主义者的味道。他可怜富人甚于可怜穷人,如果说他还会可怜的话。 对他来说富足和穷困一样可悲。在他身上没有一点现代人对失败的同情。他也没有建议我们基于道德的 原因,总是把奖品发给那些在赛跑中落在最后面的人。他反对的是赛跑本身。”这样的解释已经偏离了庄 子思想的内涵。 ④《庄子外篇·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 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敌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⑤巴勒弗尔(Balfour,1848--1930),英国保守党政治家,1887至1891年任爱尔兰事务大臣。 · 24· 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⑥王尔德的文学作品中,不少人物,如亨利勋黑i《道雷·格雷的画像》)、哥林子爵(《理想丈夫》),重无为而 轻有为,贵静而不贵动,整日高谈阔论,荒度时光,终生元所作为。当然,王尔德借文学作品表达的无为观 念具有明显的消极、颓废色彩。 ⑦兰陀(WalterSavageLandor,1775--186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散文家。其主要散文作品《想像的对话》 (1824—29)中有一篇涉及中国题材,名为“中国皇帝与庆蒂之间想像的对话”。 引用作品【WorksCited】 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HuangMingfen.TheTransimissionofChineseClassicLiteratureintheEnr∥ishWorld.Shanghai:XueLin PublishingHouse,1997.] b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刘慧儒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Pohl,Karl—Heinz.AnInterculturalDialoguebetweenChinaandtheWest ChinaPublishingHouse,2000.] 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4卷),杨东霞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 [Wilde,Oscar.TheC∞mpleteWorksofOscarWilde.V01.4.Trans.YangDongxia,eta1.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PublishingHouse,2000.]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日本艺术在西方的传播”,《外国文学评论》4(1996):5—11。 [ZhouXiaoyi.”ConsumerCultureandtheSpreadofJapaneseArtintheWest.”ForeignLiteratureReview4 (1996):5—11.] 责任编辑:邹岳奇 · 25· 万方数据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作者: 葛桂录, 刘茂生 作者单位: 葛桂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茂生(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2004,(4) 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7条) 1.王尔德.张介明 一本迷人的书,王尔德读书随笔 2000 2.参见王尔德全集,第4卷 2000 3.张介明 王尔德读书随笔 2000 4.黄鸣奋 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 1997 5.卜松山.刘慧儒 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 2000 6.王尔德.杨东霞 王尔德全集 2000 7.周小仪 消费文化与日本艺术在西方的传播 199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田红燕 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试从《道林·格雷的画像》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与人生观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在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充分的体现,主要包括艺术与形式,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三个方面与其艺术观相对应 的王尔德的人生观,在其入狱前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艺术与人生的冲突和融合也就是王尔德的艺术魅力所在. 2.学位论文 欧阳碧诺 从救赎到被救赎——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之路 2009 每个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社会生活背景和和文化背景。19世纪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让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崇尚“物质”和“利益”的氛 围里。敏感的艺术家们既要拒绝被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和表罩不一的虚伪道德所同化,亦不得不警惕艺术商品化的潮流对艺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的侵 蚀,他们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作为对这个找不到信仰的时代的救赎,唯美主义运动开始了。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虽非唯美主义理论的原创者,却是当之无愧的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唯美主义运动由他的创作高 产期带上高峰,又随着他戏剧性的被捕入狱匆匆落幕。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道德无关,美与伦理观念格格不入。 王尔德历来是众多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在王尔德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各种体裁的作品、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机智过人 的妙语,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丝毫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过时。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王尔德代表作品的细读和对其人生道路的梳理,把握王尔德唯美主义创作发展的轨迹,揭示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被这一群艺 术家当作救赎时代的法’宝而风光出世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走向自相矛盾的末路,而最终事与愿违的王尔德又用了什么途径去拯救伤痕累累的唯美主义 和他自己,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王尔德和他的唯美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第一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唯美主义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和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对唯美主义影响较大的人物,说明唯美主义是作为对时 代的救赎而产生,王尔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观点,以及王尔德的唯美主张和“生活艺术化”的唯美实践。第二部分则通过介绍王尔 德的艺术化生活轶事,表现了王尔德在生活中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自己唯美主义理论的努力;通过对王尔德戏剧中塑造的浪荡子形象的分析,指出前人 较少注意到的王尔德与他笔下浪荡子们的相似之处——他们对虚伪鄙俗现实的嘲讽看似不留情面,却总是在批判揭露和取悦妥协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 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比较前人的观点有创新之处——通过细读文本《道连·格雷的画像》与《莎乐美》,具体分析王尔德作品中至高无上的 美与爱的悲哀结局,挖掘出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的根源,以及作为悲剧预言者的王尔德的失败与伟大。第一部分通过对王尔德的小说代表作《道连·格 雷的画像》的解读提出:这部小说不仅并非如当时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毫无道德,相反,它含有意味深长的道德劝诫:它更是王尔德对唯美主义和唯美主 义者的悲观预言,预警了唯美主义者可能遭遇的悲剧。第二部分通过对 《道连·格雷的画像》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指出,小说中的人物由于过分地崇拜美,反而抽空了美的内涵,物化了他们心目中高于一切的美。 第三部分详细解读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戏剧《莎乐美》,指出,剧中的人物的爱情偏执而激烈,在占有爱情的同时也毁灭了爱情。王尔德在灌注自己心 血的作品中,让寄托自己唯美理想的人物在追求 美与爱的过程中悲剧收场,暗示了唯美主义和唯美主义者事与愿违的宿命。王尔德清醒的悲观,预言了自己的失败,却反而彰显了这位犹如扑火飞蛾的 唯美主义者的伟大。 第三章通过分析文本《坎特维尔的幽灵》和对王尔德自身经历的深入剖析,探讨王尔德救赎唯美主义。第一部分分析了王尔德 的小说《坎特维尔的幽灵》,指出王尔德早已在小说中为穷途末路的唯美主义者提供了救赎的可能和路径。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王尔德出狱后的生活和思 想转变情况,揭示了王尔德和他的唯美主义终获救赎之路:重归被偏执之爱取代的博爱,重归被艺术取代的宗教,重归被人工雕琢之美取代的自然;这 位以美为终身追求的艺术家也终于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者;救赎 3.期刊论文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 -齐鲁艺苑2003(1)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上海兴起的王尔德唯美主义风潮,不管是在实际生活中追逐王尔德,把其变成一个符号,还是从社会启蒙的角度关注王尔德,都未 能全面地理解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由于20世纪前半期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唯美主义一直没有多大市场,直到80年代,才重新被重视.本文试图对 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从四个方面--为艺术而艺术、自然摹仿艺术、美的形式、艺术与道德无关--进行阐释,指出其唯美观对中国文艺建设的启示. 4.期刊论文 孙加.SUN Jia 唯美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童话的主人公苦难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2) 本文探讨了唯美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童话中主人公的苦难.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尔德在童话的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唯美主义的意图.相对传统童话,王尔 德笔下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是异乎寻常的,王尔德童话中没有传统的反面角色,主人公的苦难都是自身引起的.这两个特点都反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 5.学位论文 李政杰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006 奥斯卡·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受争议的 人物之一。他倍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不同凡响的文学艺术主张和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而他的两年牢狱之灾,更是为世人和后人留下了不解之谜 。他的作品中闪光的艺术思想,富有音韵美的语言以及格言警句式的幽默,都使后人流连忘返,挥之不去。 “为艺术而艺术”,是包括唯美主义在内的一切颓废主义文艺流派的总纲领,总口号,也是王尔德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并以此向维多利亚道德思 想体系挑战。“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是由法国哲学家库辛于1818年首次提出,由法国诗人戈蒂叶确定了内涵及理论系统,并使这种思想迅速传扬开 来,在六十年代的法国达到了高潮。英国的唯美学者对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王尔德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们高扬这面艺术旗帜,躲进艺 术的“象牙之塔”以求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这固然是一种精神上的逃避和解脱,但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反抗和自卫。“为艺术而艺术”,在肯定艺 术的绝对至高无上的位置的同时,否定其他一切与艺术无关的事物。它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 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这种主张,正是与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风尚相对立。工业革命的高度发展为英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自然遭到了破 坏,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艺术与利益相联系,艺术贬值,对此,艺术家们惊呼要重视艺术本身的价值,而不考虑艺术作品的道德取向。唯美主义 遭到了传统认识论的反对,它的偏激思想使它盛行了很短一段时间便结束。而唯美主义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反社会的精神则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 判成分和在艺术上要求进行探索和拓展的积极因素。所以本文以王尔德唯一的一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为切入点,通过对“为艺术而艺术”在积 极层面上的解读,来分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在其倍受争议的作品《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组成。正文分为三章,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作品所体现的唯美主义。 本文第一章从小说本身具有的批评特征,分析小说文本,小说构思以及小说情节所具有的批判性,从而肯定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所鼓吹的“艺术至上 ”是对现实丑恶和黑暗的正视,是为了解释他的“艺术至上”存在的理由,他的理想正是以美的艺术来荡涤现实的污泥浊水,所以唯美主义就成了他精 神上的反叛形式。小说的文本中暴露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虚伪道德,商业主义,实用主义的社会风尚和资产阶级秩序,对上流社会的无所事事 ,醉生梦死和贫富对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抨击。小说本身的整体构思及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情节颇具有现代派作品的反小说的特征,荒诞,离奇,脱离传 统小说规范,由此可见王尔德对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转承作用,这也是王尔德批判精神的体现。 第二章对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人物做出分析。套用王尔德自己的话,“贝西尔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的我,道连·格雷则 是我想要--也许,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这三个人物分别象征了王尔德的不同的侧面:道连的放纵,贝西尔的真诚执着,亨利的玩世不恭。于是 ,王尔德把人性中的一面着色在他的单个人物身上,从艺术之美中抽象出美的因素,来表现他的唯美主义。如果说这三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是王尔德自传 式生活的描写,那么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西碧尔,则是这部寓言式的小说完全虚拟的人物,她只能生活在舞台上,因为道连爱的是她在舞台上饰演的 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真实的她。所以一旦回到现实中来,她便失掉了道连的爱情,现实生活也就毁了她。这是王尔德的艺术功用观排斥现实功利性的表 现。 第三章从一个侧面对小说所反映的唯美主张给予一个新的解读。英国的唯美主义是脱胎于法国的颓废主义的,两者共同的理论精髓就是“艺术至上 ”,即艺术与道德无关,但是英国的唯美主义并没有放弃道德。在这部小说中亨利是通过新享乐主义对道连施加的影响,从而使道连在生活中不断的解 放自己的灵魂,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不惜出卖灵魂,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充分享受生活和年轻美貌带来的快乐。这本身就是艺术对道德发挥作用的表 现。可见王尔德的“艺术至上”并不是完全脱离道德的。他的艺术主张与艺术作品的矛盾性反映了他本人矛盾复杂的性格以及唯美主义不健全的理论体 系。正是这种不健全才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王尔德唯美主张的积极的一面。“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是为生活而艺术,充分解放艺术,使之不服 务于任何功利性目的,从而赞赏艺术所具有的卓越不儿的力量,使生活更具有价值。 唯美主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萌生的一个特殊的艺术流派,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艺术商品化和极端功利化的现象,唯美主义拒绝艺术的堕落,捍卫 艺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这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为艺术而艺术”片面地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美的超功利性,导致对艺术 的思想性和功利性的否定,使艺术走上反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迷途,这是不足取的。这是唯美主义理论上的先天缺陷,也是它短命的根本原因。艺术 发展史证明了,艺术的生命力和不朽的魅力寓于艺术的深刻思想以及完美地体现这种思想的艺术形式中,真正的艺术是离不开思想的。然而,尽管唯美 主义有着颓废偏激的思想,本文仍然从一个积极的角度对《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体现的唯美主张给予新的解读,赋予“为艺术而艺术”一定的现实意 义,“艺术至上”可以使当今社会的知识界人士领会到艺术的“非功利性”,从而使艺术本身的超凡魅力得到突出,在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进行审美 观照的同时,提高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同时,王尔德作品中闪光的语言让我们领略的不仅仅是唯美主义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每一位艺术家,教 育家和所有热爱艺术的人认识到美育是提高认识和情感以及丰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能力,不断地开拓生活的新 领域。 6.期刊论文 张佑周.ZHANG You-zhou 唯美,尤其美在心灵——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及其《道连·格雷的画像》 -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5) 19世纪末在欧洲出现的唯美主义思潮是最直接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唯美主义者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他们尤其注重文学艺术的形 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探究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最积极鼓吹者,也是唯美主义文学的 身体力行者.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以奇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和巧妙的象征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尽管王尔德试图使艺术摆脱道德的 束缚,却也在不经意中表达了弃恶从善的忠告,唯美,尤其美在心灵. 7.期刊论文 韩晓敏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文教资料2009(7) 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文章首先对唯美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思 想及相关作品的具体剖析,来表现其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唯美主义元素.王尔德对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充分地反映在他的两部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 >和<莎乐美>上. 8.学位论文 刘茂生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作品研究 2007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结合历史的、社会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内涵。尽管王尔德一贯坚持艺术与道德无关 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但是我们在其作品中却发现王尔德塑造的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其实一刻也没有失去其道德特征。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艺术形象 如童话中的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小说中的道连等,不仅没有离开道德的基础,相反,他们与社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王尔德的戏剧创作 中,他正在逐步放弃他所坚守的唯美主义艺术原则,而越来越走向关注社会、关注道德的现实主义艺术。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王尔德的艺术主 张与其艺术实践的不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他基于道德的艺术创作主张的转变。 第一章:王尔德认为,艺术要与道德分开,并把这看成他的唯美主义艺术的基本主张。尽管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按照自己的唯美主义原则塑造艺术形象,但是,即使那些所谓的唯美形象,也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道德现实。其实,王尔德企图通过艺术手段把所谓的 唯美艺术形象从道德现实中脱离出来,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道德有深切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他塑造的唯美艺术形象也违背其意愿地有着道德的前提。 正是这一点,说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只能是一种艺术理想而无法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实现。在他的童话中,王尔德最先用这种素朴的艺术形式进 行唯美主义的艺术实践。但是我们从他创作的童话中发现,王尔德按照唯美主义艺术原则创作的并不是超越道德现实的童话形象,相反,他创作的童话 仍然同宣扬美好理想和以教诲为目的的传统童话没有本质的区别。他创作的童话无法避开崇高的道德主题,也无法回避塑造以教诲为目的的道德形象。 从整体上看,他塑造的童话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道德基础,而且其艺术美也同道德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童话的教诲功能同传统的童话 别无二致,都是通过塑造道德榜样来强调童话的伦理价值。例如,快乐王子与小燕子的行善,自私的巨人从自私到无私的转变,忠实朋友的道德含义 ,还有打鱼人灵魂的放逐与回归,这些无一不是王尔德在童话中塑造的道德榜样,用来说明某种道德原则。这些形象并没有成为王尔德所谓的唯美的艺 术形象,相反,他们都是体现某种教诲功能的道德榜样。在一定程度上,王尔德塑造的童话形象都是现实道德的典范。王尔德在主观上企图塑造所谓超 越道德的形象,在客观上却在道德的层面上塑造了体现某种道德原则和伦理价值的艺术形象。实际上,王尔德的艺术实践违反了他的艺术理想,他在主 观上虽然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塑造了同现实相联系的道德形象。这表明,在童话中,尽管王尔德一再坚持唯美主义的创作主张 ,但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否定了他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艺术理想。 第二章:王尔德在童话创作中始终坚持唯美主义艺术的创作思想,也希望创造出超越道德的唯美艺术形象,但是艺术实践却证明王尔德不仅不能创 造出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甚至还在他的创作中体现了某种道德原则。可以说,王尔德的艺术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他所坚持的唯美主张。童话如此 ,小说亦然。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The Portraitof Dorain Gray)中,尽管王尔德企图去塑造道连这一唯美的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发现道连 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总是和现实社会保持着种种道德联系,他作的恶本身就表明他无法脱离现实道德而存在。 为了实现其艺术不涉及道德的主张,王尔德用艺术的手法把体现道连道德中恶的方面转移到画像中去,从而把它们隐藏起来。这样从表面上看,道 连就是一个唯美的艺术形象,因为他身上的恶和作恶应得的惩罚都与他无关,甚至他的外貌都未曾改变。然而,王尔德企图转移道连的恶而实现其唯美 的追求并不能真正改变道连在现实中的道德特征,回到现实中的道连也仍然无法摆脱道德的影响和道德的惩罚。承载了道连身上的道德污点的画像是王 尔德为实现其唯美艺术主张的一种艺术探讨与实践,他想借此方式来实现他的唯美理想,即把道连的道德污点转移到画像上而塑造道连这个唯美形象 ,借画像来消解道连的某些道德特征。但是这种人为的干预并没有消除道连身上的道德特征。王尔德让画像去承载道连的道德恶的方面,目的就是要塑 造道连完美的艺术形象,但是,他还是做不到通过画像把道连同道德现实的联系割裂开来。由于道德上的恶转移到了画像上并累积起来,本来没有道德 羁绊的道连在看到画像的变化后,也无法承受道德的重压。道连最后刺破了画像,其实,他刺杀的正是自己,这种艺术自杀是他无法承受道德重负的必 然选择。毫无疑问,道连是王尔德主观上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中力图塑造的唯美艺术形象,但实际上道连仍然不是一个超越道德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王尔德在创作道连这一唯美艺术形象后,他的艺术追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他所坚持的唯美主义艺术立场向现实主 义艺术的转变。《莎乐美》(Salome)是王尔德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也是这种创作转变的明显标志,在王尔德的戏剧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尔德 在创作《莎乐美》这部戏剧的时候,主观上仍然企图坚持他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但是我们发现他在塑造莎乐美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已经在逐步地放 弃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而向现实主义艺术转变。莎乐美就是王尔德企图在戏剧中塑造的体现其艺术主张的唯美形象,但是她与此前的艺术形象已经有着本 质的不同。王尔德无法通过艺术的手段,把生活在道德现实中的莎乐美塑造成像道连那样的形象,因为他无法消除隐藏在莎乐美身上的道德特征,也无 法割断她与道德环境的联系。莎乐美是其继父心中艺术美的形象,但是她身上强烈的道德特征使她逐步地脱离了唯美的形象,而变成道德的形象。主要 原因有:①莎乐美始终处于复杂的伦理道德环境中,她既受到先知的谴责,又受到继父乱伦的威胁,她根本无力也无法斩断同伦理道德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先知把她看成是“乱伦之女”(daughter of an incestuous mother),这本不应该由她承担的道德责任无情地落在了她的肩上,使莎乐美这个人物 形象的道德特征得以加强。王尔德本想塑造的唯美形象也逐步演化成了道德形象,一方面是莎乐美本身所处的环境使然,另一方面又暗示着作家思想上 的转变。可以说,通过莎乐美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已经逐步转向了现实主义艺术。正是由于这种转变,作家对道德问题的关 心日益扩大。此后,王尔德的艺术创作就基本脱离了唯美艺术的轨道而转入现实主义艺术。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离伦理道德的社会现实越来越远。这种 变化表明王尔德的创作逐步从对唯美艺术的追求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我们在王尔德的创作中甚至发现作家正在逐步地放弃他所坚守的唯美主义艺 术原则而回归到了社会的现实立场,莎乐美的形象塑造就是这种立场转变的结果。王尔德随后创作的四部社会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LadyWindermere’s Fan)、《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以及《认真的重要》(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就是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具体表现,并且所涉范围越来越广,如婚姻、家庭、政治等,而这些问题 是他以前几乎没有涉及过的。《莎乐美》之后,王尔德逐步转变成为现实主义的戏剧家,从此,他的艺术实践越来越关注社会、关注道德。 9.期刊论文 凌茜 生存的世俗与唯美的追求——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甘肃社会科学 2008(4)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精髓,他运用多种体裁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不被人 们重视的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分析中,探究他的唯美主义的特征,认为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王尔德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幻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对 真、善、美的讴歌和假、丑、恶的鞭挞.同时,也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发挥到了极致. 10.学位论文 宋晗 一个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者--论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画像》 2003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英国文学 史上如果要评谁最受争议,此人非他莫属.有人说,自其殁于世纪之交以来,如果他还能被人记起的话,那是因为他是显赫一时的雄辩家,剧作家和文学批评 家以及此外——他那一段令人咋舌的不伦之恋和两年的牢狱之灾.即使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来纵观关于他的评论,也是贬斥多过褒扬.纵使他的信徒,也鲜有 不非议这位唯美主义者的.书中的这三个人物均象征了王尔德的一个侧面:道连的放纵,贝西儿的真挚,和哈利的玩世.这里所运用的象征主义有着典型的唯 美主义的倾向,如同唯美主义者试图从艺术之美中抽象山"美的因素"一样,王尔
本文档为【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632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17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