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举报
开通vip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变化 一、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趋势的增长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年7 月1 日至22 日,来自美、苏、中、法等44 个国家的730 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大旅社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还是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变化 一、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趋势的增长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年7 月1 日至22 日,来自美、苏、中、法等44 个国家的730 名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大旅社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还是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 年12 月27 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包括中国在内的29 个国家的代表(不包括苏联),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总部均设在华盛顿。1946 年6 月25 日世界银行正式开业。1947 年3 月1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 年1 月1 日生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1947 年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被公认为调整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始,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多样性的新局面 多样性,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两种体系、三种国家”的出现。“两种体系”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三种国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战后世界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在欧亚大陆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越出了苏联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系。三种类型:1.苏联型、2.东欧型:1944—1945 年随着希特勒在东线的溃退和苏军的挺进,东欧和中南欧各国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高潮,以无产阶级政党为核心的各国爱国阵线或民族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抵抗运动推翻了法西斯附庸政权,或被占领下的法西斯傀儡政权,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权。它们是: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月、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些国家除民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外,战前都是落后的农工业国家,外国垄断资本和国内的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历史上与西方国家有较密切的经济联系。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外,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战后东欧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型:反法西斯战争也为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 蒙古的新型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24 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但直到1946 年其独立地位才得到国际承认。1945 年越南爆发了八月革命,在胡志明领导下9 月2 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北部朝鲜,随着日军的投降,建立起以金日成为首的人民民主政权实体,直到1948 年9月9 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才宣告成立。在中国,八年抗日战争使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发展壮大,正是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 年10 月1 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同的特点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经济 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变而来的民族主义国家,最初被称为不发达国家。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的一种新型经济体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拉美型:战争结束时,拉美的民族独立国家最多。2.中东型:3.东南亚、南亚型:4.非洲型: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1.德意日战败国、2.英法等战胜国、3.经济有所发展的中立国和战胜国。4.呈现“战争景气”的美国。美国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暴发户”。 三、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19 世纪曾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一体系瓦解,但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尚未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完全取代了英国的地位而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工业方面 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过去英国是“世界工厂”,现在美国取代英国也是从建立工业优势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罗斯福总统发表了“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的“炉边谈话”。 货币金融方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形成。1944 年7 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所谓美元与黄金挂钩,即各国协助美国政府维持35 美元等于1 盎司黄金的官价水平,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所谓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美国政府根据35 美元等于1 盎司黄金的官价规定1 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 克,其他各国政府也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然后按照各国货币含金量之比,确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法定汇率,这一汇率不得随意变动。 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 美国在1941 年3 月11 日至1946 年9 月30 日期间执行的租借法案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贷款投资。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科学技术方面 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1941 年12 月开始实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1942 年12 月2 日在费米领导下建成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为人工利用原子能开辟了道路。1943 年春,在新墨西哥州圣菲城外洛斯·阿拉莫斯一座荒山上的实验室里,在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下,建立了一个由美、英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经日夜奋战,1945 年7 月16 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与军械部合作,按照工程师莫希莱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于1945 年底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取名“电子数值积分机和自动计算机”。 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及空间技术的发展是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的三大标志。 第二节 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一、战争结束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 国际政治舞台大国力量的消长战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是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战后苏、美、英、法、中在国际事务中便形成了五大国起主导作用的局面。 美国独占鳌头 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五大国中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只有苏联。 英国开始依附美国长期以来,英国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制衡国。在整个19 世纪,它是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在国际联盟和国际事务中仍处于领导地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它的国际地位。 法国大国地位的恢复 法国亡国后,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只身出走英伦,1940 年6 月18 日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演说,高举起“自由法国”的旗帜。1945 年4 月,法国代表重新以大国身份出席旧金山会议。但是,这时的法国就其实力而言,已沦为三等国了。 中国加入大国行列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最先举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而且坚持抗战的时间最长,付出的民族牺牲最大。中国大国地位的取得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雅尔塔体系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 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三、联合国活动的开始 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6 月25 日通过《联合国宪章》,10 月24 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的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了字。一共51个国家成为创始会员国。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6 个:(1)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2)安理会。5 个常任理事国和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4)托管理事会。(5)国际法院。设于海牙(6)秘书处。 联合国的早期活动1946 年1 月10 日至2 月14 日联合国第一届大会在英国伦敦教堂大厦举行。大会以秘密投票方式决定任命挪威外长吕格耳·赖伊为第一任秘书长。联合国会徽是一幅从北极看去的世界地图,周围是橄榄枝环。联合国总部设于纽约。小约翰·D·洛克菲勒的赠款,在曼哈顿东区的东河之滨购买土地,建造联合国大厦。 第三节 思想文化的新潮流 一、和平、民主的思想文化潮流 人权问题国际化1946 年联合国成立人权委员会。1948 年12 月1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该委员会起草的《世界人权宣言》,共30 条。第一条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它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和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为国际人权领域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将12 月10 日宣言发表的日期定为“人权日”。 世界和平运动1949 年4 月20 日至25 日,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布拉格举行。 二、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的新发展 尼赫鲁主义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印度国大党主席。他是甘地主义的继承人。 苏加诺主义苏加诺(1901—1970),印度尼西亚国民党创始人之一。“互助合作”这一思想一直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和建国中的指导思想。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东已兴起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二战期间在叙利亚又兴起了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1940 年由曾留学巴黎的大马士革中学教师米歇尔·阿弗拉克(1901—)和律师萨拉赫丁·比塔尔(1912—1980)筹建阿拉伯复兴党。 泛非主义1919 至1927 年在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1868—1963)的领导下曾举行过四次泛非大会,其纲领口号是:“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潮流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潮流 毛泽东思想 东欧社会主义的发展 西欧和美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 第一节 对战败国的处置 一、五国和约的缔结 五国问题的提出 伦敦外长会议 巴黎和会1947 年2 月10 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5 个和约上签字。 五国和约的基本内容 二、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与纽伦堡审判 盟国管制委员会在1945 年2 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正式决定了苏美英对德分区占领,即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苏联占领东部,首都柏林由三国共同占领。同时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邀请法国作为第四国参与占领,其占领地区从美、英占领地区中划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即分区占领了德国(包括柏林)。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纽伦堡审判 1945 年11 月20 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 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战后德国的去向1946 年12 月2 日,美英在华盛顿签订了将占领区合并为双占区的协定,1947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这成为美国分裂德国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步骤。 三、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盟国最高统帅 受降区域划分在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全国。美国太平洋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官”。 远东委员会 第二节 美苏“冷战”的兴起 一、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 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战后美国需要开放世界市场。 美苏关系的变化 二、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东欧、伊朗和土耳其问题杜鲁门政府首先抓住东欧问题大作文章。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 年3 月5 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一般认为丘吉尔的讲话是“冷战”的第一枪。 三、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希腊和土耳其问题 杜鲁门主义1947 年3 月12 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说希腊遭到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 这项政策声明很快地便开始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 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 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柏林危机” ,1948年6月18 日,美英法宣布从6 月21 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的步骤。。6 月22 日,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D”记马克,并于6 月24 日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就出现了所谓第一次“柏林危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形成了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占领法》与《基本法》的问世,标志着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1948年9 月20 日这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波恩。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苏占区于1949 年5 月30 日通过了宪法。西德政府成立后,10 月7 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 第三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 一、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 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对苏联,美国公开宣布苏联为敌手和对苏实行“遏制”和“冷战”政策。其实质是将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的范围内,不准苏联染指其他地区的事务和干预美国的扩张行动,即所谓对苏“钙化”政策。对西欧,美国在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思想指导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三部曲”。 1947 年美国提出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1949 年4 月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而加强了对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控制并把欧洲国家推向抗苏第一线。1949年抛出“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拉拢亚非拉国家和人民。 马歇尔计划的推行马歇尔计划可以说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1947 年6 月5 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他指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 1948 年2 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8 年3 月17 日,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5 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 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和约,有效期50 年。 二、世界性的军事条约网 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1949 年3 月,《北大西洋公约》条文拟就并予以公布。4 月4 日,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英国等12 国外长云集华盛顿,在美国国务院会议大厅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51 年9 月上旬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日美又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不久又签订了关于实施安保条约的《日美行政协定》。日本名义上获得独立,实际上是半独立、半被占领的国家。 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1954 年《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即《马尼拉条约》,并于次年9 月正式生效,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三、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战后初期即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1949 年8 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地位 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 四、从“共产党情报局”到“华沙条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 为了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强同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作斗争,使东欧诸国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苏联政府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共产党情报局”和“经互会”的成立就是其中重要的两项。情报局从1947年成立到1956 年4 月结束。发生了1948 年6 月开除南共的严重事件,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先例。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 月5 日至8 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 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全面解决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5 月14 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 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华约组织成立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 第三章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第一节 苏联的恢复和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 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任务 恢复国民经济1946 年3 月,苏联开始了第四个五年计划。 成就和问题 二、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民主与法制被破坏战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正常。1949—1950 年发生了“列宁格勒案件”,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和列宁格勒党政领导人、党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等人被秘密逮捕和处决。1953 年1 月,克里姆林宫的一些著名医生被捕,他们无端被指控用医疗手段谋害党和国家领导人即“医生间谍案件”,许多知识分子和干部受牵连。 意识形态领域的措施和问题 三、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与斯大林逝世 联共(布)十九大 1952 年10 月 5—14 日,联共(布)召开了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斯大林逝世 1953 年3 月5 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 岁。 四、赫鲁晓夫上台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贝利亚事件1953 年塔斯社报道,在几天以前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听取并讨论了马林科夫所作关于贝利亚罪行的报告,说“贝利亚为了外国资本的利益而破坏苏维埃国家、背信弃义地企图把苏联内务部放在苏联政府和共产党之上”,犯了“反党反国家罪”,决定把贝利亚开除出党。全会还决定,12 月23 日,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发布关于贝利亚案件判决的通告:贝利亚等7 人犯叛国罪,判处枪决并已执行。 赫鲁晓夫最初的改革调整 9 月3—7 日,苏共中央全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选举赫鲁晓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经济方面,在坚持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同时,着手对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仿照美国农业大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政治方面:开始平反一些冤假错案,如“医生间谍案件”和“列宁格勒案件”等。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1954 年5 月《旗帜》杂志发表名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第一部,出现以揭露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 阴暗面为特征的“解冻文学”。 苏共二十大1956 年2 月14-24 日,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苏共中央工作总结报告。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三个理论问题。被人们称 为“三和路线”。 大会最后一天深夜,赫鲁晓夫又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该报告于6 月4 日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它由于通篇直接激烈谴责斯大林而震惊世界。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 1、 东欧各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建设东欧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下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政权,除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实施共产党一党制外,其他则是以反法西斯民族统一阵线为基础的多党联合政府。 东欧各国的政权建设 二、东欧各国的民主改革与经济建设 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 发展国民经济 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各国按苏联的经济模式,在中央集中领导下制订了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展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南斯拉夫最先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从1949 年起,南斯拉夫着手另寻一条以“自治体制”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铁托。 三、1956 年波兰、匈牙利事件 波兹南事件 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并相继发生一系列风波。其中以1956 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最为突出。1956 年6 月中旬,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现名策盖尔斯基厂)的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派代表团去当地市政府和华沙的中央机械工业部请愿,未得满意答复。28 日晨,该厂一万多名工人罢工游行,向斯大林广场(现名密茨凯维兹广场)进发。示威群众代表团要求当局接见解决问题,但遭拒绝。这时又谣传去华沙的代表被捕,于是群情激愤,一场和平示威顿时变成了骚乱。政府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当晚骚乱被平息。在这一事件中,有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物资损失严重。7 月中下旬,波党举行七中全会哥穆尔卡担任领导职务。 匈牙利事件1956年10 月23 日下午,首都高校学生开始示威游行。到晚上,示威群众增至数十万人。一些人和保安部队发生了冲突。11 月4 日,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应工农革命政府的请求,苏军于当天第二次开进布达佩斯。经过四五天战斗,武装冲突基本平息。 第三节 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 一、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朝鲜人民抗美战争的胜利 美国扩大侵朝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北朝鲜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1948 年8 月15 日,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李承晚为总统。同年9 月9 日,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金日成为首相。南北朝鲜分裂,是第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军和苏军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结果。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7 月7 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给美国及其所纠集的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任命美国驻远东军队的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进一步扩大侵朝战争。美军侵占平壤,继之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朝鲜停战谈判 1951 年7 月10 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10 月8 日谈判移至板门店,美国于1953 年7 月27 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当时已接替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年多的克拉克,后来在其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它最终以朝中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告结束,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三、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 越法协定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印度支那共产党和越南独立同盟利用这个时机,发动全国总起义,取得了越南八月革命的胜利。9 月2日,胡志明宣读《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不久法国卷土重来。 边界战役和奠边府战役1954 年3 月13 日,越人民军发动了著名的奠边府战役,取得奠边府大捷,改变了整个印支战争的形势。 日内瓦协议 1954 年4 月26 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开幕。。7 月21 日,与会国终于达成协议,签订关于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并通过了会议最后宣言。日内瓦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在北纬十七度线以南、9 号公路稍北划定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1955 年10 月,在美国指使下,南越成立起所谓“越南共和国”,吴庭艳任“总统”兼“总理”。从而此后一个时期,正式形成了两个越南并存的局面。 四、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发展 外蒙古宣布独立1945 年2 月雅尔塔会议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秘密签署的《关于日本的协定》中,苏联为参加对日作战而提出的第一个条件是,“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1946年1 月5 日,国民党政府承认了外蒙古独立。 第四节 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 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莫斯科会谈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天,就得到了苏联的承认,1950 年2月14 日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条约和协定的内容与作用 2、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冲突与和解 情报局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1948年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造成了战后国际共运的第一次分裂,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混乱。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南关系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53 年6 月,苏南外交关系恢复。 3、 苏联波兰关系与苏联匈牙利关系 苏波关系 苏匈关系 四、1957 年莫斯科会议 《莫斯科宣言》 苏共二十大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事件,使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感到有必要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以求统一认识,消除分歧,协调共同的策略,促进国际共运的发展。为此,在1957 年俄国十月革命40 周年之际,全世界64 个共产党和工人党派出代表团齐集莫斯科,并分别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简称《莫斯科宣言》)及《和平宣言》。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第一节 原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困境与民主化改革 一、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 战争经济的破产 政治民主化改革一是非军事化改革。二是“五大改革” 。三是制定新宪法。 经济民主化改革 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 政党与人民运动 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的恢复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货”。 二、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建立 联邦德国的政党与政治 艾哈德的经济改革德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改革首先从整顿货币体系入手。促成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因素较为复杂,从政治角度看,政治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一是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好,尤其是劳动力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马歇尔计划援助促使联邦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经济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三是长期保持较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四是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增长,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五是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 三、意大利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共和国的建立 跃入富国行列 第二节 西欧、北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措施 一、英国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第三届工党政府 国有化的措施 社会改革与“福利国家” 保守党重新执政及其政策 二、法国的政权更替和经济发展 战后法国的政治经济局势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 年法国举行了国会选举,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标志着第四共和国的结束和第五共和国的正式建立。 三、北欧国家社会民主党政府及其福利国家政策 社会民主党政府 瑞典的福利政策 以“福利国家”为特征的社会改革在北欧五国内各具特色,其中瑞典最具代表性。 职能社会主义与社会党国际 第三节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内政策与美国社会经济 一、反共、反民主浪潮和麦卡锡主义 对内政策反动性的加强战后初期美国在内政上大大强化了反动统治。1947 年3 月22 日,杜鲁门 签署所谓“忠诚调查令”。命令对所有250 万机关职员、学校教员和研究人员等进行忠诚检验。在执行忠诚调查计划的五年期间,联邦调查局审查了400 万左右的联邦政府雇员和申请政府职位的人。 2000多人被解雇或被迫辞职。在忠诚调查期间,军队、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及私人企业也都开展了忠诚调查和忠诚宣誓。全国有1350 万人,受到某种形式的忠诚或安全调查。 麦卡锡主义 1950 年2 月9 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发表演说,指责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声称,“我手中有一分205 人的清单,这些人是在国务院工作、却从事颠覆活动的真正共产党人”。从此,麦卡锡就开始了法西斯式的迫害活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卡锡主义”此后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统治多年。1954 年12 月,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议案。麦卡锡丢掉他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位。从此,麦卡锡主义作为美国政治生活中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而载入美国史册。 二、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三、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四、40—50 年代美国的工人斗争和民权运动 工人斗争及其艰苦处境 走向觉醒的黑人民权运动美国黑人日益觉醒并把运动推向高潮。1955 年底蒙哥马利城黑人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是高潮到来的标志。马丁·路德·金以指导运动。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一体化 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战后垄断资本的新特点战后垄断资本发展,从趋势分析,有如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生产向大公司集中的趋势不断加强,大垄断组织实力增长惊人,加强了对生产的控制和垄断。二是巨型垄断 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三是垄断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空前增长。四是银行金融垄断资本实力空前增长,发展速度惊人。 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最终形成确立是二战后完成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问题 二、一体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趋势 现代国际垄断同盟1958 年欧共体正式创建,标志着一体化发展的最高形式。 战后美欧经济合作与矛盾 第五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与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战后首批民族独立国家在亚洲诞生 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 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属印度的各派政治力量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国大党。仅次于国大党的另一民族主义政党是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于1906 年12 月30 日。该党主席、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水兵起义与特仑甘纳起义 英国对印政策与蒙巴顿方案1947 7 月18 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法案宣布自 1947 年8 月 15 日起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规定,印巴两个自治领的划分主要根据英属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 印巴分治及其冲突1947 年8 月14 日巴斯坦宣告成立,真纳自任总督;同月15 日印度宣告独立,尼赫鲁任总理。此后,印度在1950 年1 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巴基斯坦在1956 年3 月23 日颁布宪法,改自治领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蒙巴顿方案》也给独立后的印、巴留下了严重的祸根。特别是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更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 二、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1945苏加诺宣读了《独立宣言》,宣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诞生。 两次抗荷战争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卷土重来。 《圆桌会议协定》 1949 年8 月27 日荷兰与以哈达为首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代表和印度尼西亚各傀儡邦代表、以及联合国印尼委员会的代表在海牙举行圆桌会议。11 月2 日荷印签订《圆桌会议协定》。从此结束了荷兰对印度尼西亚长达340 年之久的直接统治。但是,八月革命的任务并没有 完成,印度尼西亚人民对此结局仍十分不满。 三、菲律宾、缅甸及马来亚的独立 四、西亚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就 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的独立 以色列国的建立1947 年4 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第181[二]号决议)》决议规定1948 年8 月1日前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建立两个国家:犹太国和阿拉伯国,1948 年5 月14 日,大卫·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宣布了以色列国的诞生。巴勒斯坦是犹太人的故乡,从公元前1 世纪被罗马征服后,犹太人便散居世界各地,且命运多舛,历尽艰辛。巴勒斯坦也同样是阿拉伯人的故乡,从公元7 世纪起,阿拉伯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而犹太复国主义者从立国伊始,与阿拉伯国家尖锐对立,冲突迭起。 巴勒斯坦战争1948 年5 月15 日,即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巴勒斯坦战争(又称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双方于1949 年2 月4 日签订停战协定。这场战争的结果,以色列占领了联合国划给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 5700多平方公里土地。 第二节 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亚洲到非洲的转移 一、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 战后初期的伊朗石油问题 摩萨台与石油国有化运动1951年4 月29 日摩萨台组阁,出任首相。摩萨台政府宣布接管英伊石油公司,改名伊朗国营石油公司。这一措施得到伊朗人民的热烈拥护。英国政府却发出照会,提出强烈抗议。1953 年8 月19 日右派势力发动军事政变,摩萨台的军队与之战斗9个多小时后失败,摩萨台被逮捕。至1973 年终于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的目标。 二、埃及共和国的成立与苏伊士运河战争 七月革命的胜利埃及青年中下级军官中形成了以“自由军官组织”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力量。1952 年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取得七月革命的胜利。1956 年埃及公布新宪法,6 月23 日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收复苏伊土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1956 年6 月12 日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达74 年之久的运河区。1956 年10 月29 日下午,以色列军对兵分三路突袭西奈半岛,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埃及机场和基地进行轰。联合国带头抛出立即停火的提案,并以压倒多数票通过。1956 年11 月6 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2 月3 日宣布从埃及撤军,至22日全部撤出。 三、伊拉克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黎巴嫩的抗美战争 伊拉克的“7·14”革命 黎巴嫩起义与美国的干涉 四、北非各国的独立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北非的独立运动高潮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爆发 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五、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加纳的独立 几内亚的独立 第三节 民族独立国家在亚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 一、“非洲年”与60 年代独立的非洲国家仅1960 年就有17 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法属、西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 英属非洲的独立 比属非洲的独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最后胜利 葡属非洲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最后阶段的非洲民族独立运动1990年3 月21 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这标志着非洲的非殖民化历史使命的完成。 三、古巴革命的胜利及其保卫独立的斗争 “7·26 运动”与古巴的革命战争1958年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领导“7.26”运动。 捍卫古巴共和国的斗争1961 年4 月17 日凌晨,一支由 1600 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海、空军掩护下,在古巴中部的吉隆滩(位于猪湾)和长滩等地登陆。古巴军民奋起抗击,仅仅用了72 个小时,占领吉隆滩的雇佣军便被击溃,4 月20 日,古巴宣布美国雇佣军全部被歼灭。1961 年5 月1 日卡斯特罗正式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与拉美游击中心运动 四、古巴革命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大胜利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胜利1977年美巴《巴拿马运河条约》该条约至1999 年12 月31 日期满,然后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尼加拉瓜革命的胜利 加勒比地区各国的独立 五、印度支那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与亚太诸国的普遍独立 越南南方人民反对美国特种战争的胜利1961 年5 月15 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把第一批特种部队派往南越“特种战争” 。所谓“特种战争”,就是由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强化南越傀儡政权和军队,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 老挝的抗美救国战争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全面展开1964 年8 月2 日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从而制造了“北部湾事件”。 1973 年1 月27 日美国被迫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 柬埔寨的解放与印支三国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 亚太地区诸小国的独立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大约出现于50 年代中期,60 年代以来大为流行,中国使用这一概念,指的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种政治力量,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1955 年亚非会议的召开是这一过程的开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又是亚非会议得以召开并取得成功的政治思想基础。1953 年12月至1954 年4 月,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5 年4 月18 日至24 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市隆重举行,有29 个国家、340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周恩来总理在19 日的发言中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各代表团都接受“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万隆精神”的影响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二、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50 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对峙日益加剧,于是许多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能在两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保持“积极中立”的地位,遂纷纷宣布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它们接受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1973年9 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南斯拉夫及其领袖铁托起了积极作用。1948 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的对待后脱离社会主义阵营。1961 年9 月1 日至6 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三、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联合国的变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首先在联合国中得到清楚的反映。战后初期美国曾一度操纵联合国。1971 年第26 届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一致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是联合国发生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随着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便提出了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一种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型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1964 年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建立“七十七国集团”, 1960 年9 月14 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在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建立新的海洋法而斗争1947 年智利和秘鲁最先宣布其领海范围为200 海里, 此后,1982 年12 月10 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基本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分歧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 一、中苏分歧和中苏关系的恶化 中苏两党的分歧从1956 年2 月苏共二十大起,中苏两党出现分歧,两国关系逐渐恶化。1958 年,苏联向中国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种损害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严辞拒绝。1959年9 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联领导又不问是非曲直,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世。 中苏两党论战19607 月16 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发生在中国正经受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之间的关系。 中苏关系的恶化和恢复1964 年10 月,苏共中央撤销赫鲁晓夫领导职务,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66 年3 月,苏共召开二十三大,中共决定不派代表出席,从此两党关系中断。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于1989 年5 月访华,破裂了20 多年的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开始正常化。 二、1968 年苏联出兵侵捷事件1968年领导人杜布切克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布拉格之春”的新局面。“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明显地表现出捷克斯洛伐克要求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的倾向。 苏军武装干涉捷克中止了“布拉格之春” 三、罗苏矛盾与妥协 6O 年代的罗苏关系 70 年代以后的罗苏关系 四、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扩大及其内部矛盾的加深 经互会的三个时期 经互会于1949 年1 月成立后,初期只是一个由苏联和东欧7 国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经互会于1991年6 月宣告解散。 华约组织的历程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 年5 月正式成立后,原8 个成员国中的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 月宣布退出。1991 年宣布停止华约的效力。 第三节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 1、 美苏关系的缓和与争夺 赫鲁晓夫的外交战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并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在1956年2 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得到了确认。 对奥地利和约的签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 国分区占领。1955 年5 月15 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同年7 月27 日生效。条约规定恢复奥地利主权、独立,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国首脑会议 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1955 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 戴维营会谈1959 年9 月15 日至27 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在访美期间赫鲁晓夫在艾森豪威尔陪同下前往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最高领导人。 二、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政策的继承 肯尼迪的对外政策 1961 年1 月,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在1960 年大选中获胜。 和平战略 所谓“和平战略”,实质上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矛头首先对准了社会主义国家。1963 年11 月22 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他几乎完全继承了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没有作出任何重大调整。 入侵古巴失败 维也纳会谈 柏林墙事件1961 年8 月13 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 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措手不及。 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美U—2 飞机拍摄到苏联正在修建的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10 月22 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名为“隔离”的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着美国和全世界。最后,赫鲁晓夫在10 月28 日的复信中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 三、美苏的新交易和角逐 关于核武器试验条约的谈判 葛拉斯堡会议1967 年6 月5 日拂晓,以色列出动大批作战飞机对埃及进行了闪电式袭击。“六·五”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于是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历时6 天,以色列大获全胜。 第四节 欧美矛盾与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一、欧共体的形成、扩大及其意义 欧共体的成立1951 年4 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1957 年3 月25 日在罗马签署《罗马条约》。 七国自由贸易区 英美特殊关系的解体 欧共体的扩大过程与作用欧共体自1958 年1 月成立后,经历了两次扩大并正在经历着第三次扩大。第一次扩大从1961 年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和葡萄牙提出申请开始,历时近12 年,于1973 年1 月完成,欧共体接纳了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三国。第二次扩大从1975 年和1977 年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提出正式申请开始,于80 年代初期和中期相继完成,使欧共体发展成拥有12 个成员国。第三次扩大目前正在进行之中。1994 年1 月1 日,欧洲经济区的诞生,包括17 个国家。 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法国戴高乐主义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主义的独立自主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即努力使欧洲成为欧洲人的欧洲。1966 年2 月21 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 年开始推行哈尔斯坦主义。推动哈尔斯坦主义向新的东方政策转变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民主 党领袖维利·勃兰特,人们习惯地把勃兰特的东方政策,称为“新东方政策”。 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1972 年5 月,美国把冲绳行政权正式移交日本。至此,日美领土争执最终解决。 第七章 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会影响 战后初期,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第一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进程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起因 科学理论的准备形成于战后初期的“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也是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 技术与物质前提 社会条件 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被命名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简称ENIAC),1946 年2 月15 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竣工典礼。 核能技术与空间技术1957 年10 月4 日,苏联成功地将世界上第一颗重83.6 公斤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高科技群中的其他新技术激光技术、光导纤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等。
本文档为【世界史现代史编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651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1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3-07
浏览量: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