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辛亥_摇晃的中国

辛亥_摇晃的中国

举报
开通vip

辛亥_摇晃的中国 P a g e | 1 辛亥摇晃的中国 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大片: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1 节: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1) 序言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 立竿见影的变化。 1911 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一百年了。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一百回的 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况且,1911 年双十这个日子,又是中国帝制 告终的开始,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一百年。民主共和思想,是...

辛亥_摇晃的中国
P a g e | 1 辛亥摇晃的中国 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大片: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1 节: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1) 序言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 立竿见影的变化。 1911 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一百年了。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一百回的 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况且,1911 年双十这个日子,又是中国帝制 告终的开始,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一百年。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 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说起来,这个革命的发生,多少有点偶然性。从小的方面说,如果当时坐镇 武昌的湖广总督不是瑞澂,如果他不是炮一响就像个懦夫一样挖洞逃走,如果他 此前的处置不是那么失当,偶然破获了革命党的据点,又拿人又砍头,而是当众 把缴获的革命党人花名册给烧了,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武昌新军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营的枪声, 兴许不会变成一场占领武汉三镇的起义。因为革命党人这样零星的枪声,已经响 过很多次了,没有一次成气候的。就在武昌起义爆发前的一个月左右,武昌新军 也来过这么一回,但并没有闹起来。 从大的方面讲,如果不是西太后和光绪死后,上台当政的满人少年亲贵由着 性子胡闹,先是赶走了最能干的袁世凯,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然后又张罗收 权,把地方权力收回中央,把汉人的权力收回满人,革命即使发生,也成不了气 候。 千不该万不该的是,在各地立宪派风起云涌立宪请愿的时候,亲贵们不答应 也就罢了,却搞了一个皇族内阁,让各地士绅们心里凉到底——从此之后,中国 的事,就由这些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纨绔亲贵包办,士绅们借立宪分权的 希望,被彻底浸在了冰水里。这么一来,士绅们把个满人王朝恨得牙根痒痒,本 来听不进去的革命党人排满的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忽然就入耳了,真是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尽管让他们放火,他们还是不敢,但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扇风的。辛亥武 昌起义第二天,起义士兵群龙无首之际,逼来的黎元洪一言不发,死活不肯“从 逆”,但作为湖北咨议局议长的汤化龙却来了,一来就不走了,连带着听他指挥 的商团,也参加了革命。正是由于立宪派士绅的帮忙,不仅稳住了局面,而且争 得了外国人的同情,说服了黎元洪改变主意,甚至还策动了前来镇压的海军舰队 的反正,因为舰队司令的参谋汤芗铭,是汤化龙的弟弟。不仅武汉一地,立宪派 帮忙革命,其他地方,也都在帮忙革命,有的地方,立宪党人干脆自己出头。最 初革命的十几个省,实际上是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平分秋色。 尽管说,革命党人一直处心积虑要策动革命,但革命的形势却一直都不够成 熟。尤其是清廷推行新政改革以来,革命成功的机会相当渺茫。尽管革命党在政 界、学界、军界有诸多的渗透,很多新军官兵受排满宣传的影响,但革命党人发 P a g e | 2 动的大大小小历次起义,好像没有一次有成功的希望。收买会党的起义,像是雇 人造反,钱花光了,人也就散了。而且起义都在边边角角的地方,闹与不闹,都 没有什么影响。而新军的起义,动静大了一点,但却总也形成不了规模,要不就 是时机总也不对。最关键的是,每次起义,都没有社会的呼应,基本上是革命党 人单打独斗——他们一直以为这样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可以唤起民众,只手打 天下。为此,暗杀成为起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从南到北,革命党人都在试制炸 弹,炸了这个炸那个,可惜,始终没把民众的觉悟炸出来,也没有把清朝炸垮了 台。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2 节: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2) 不能否认,革命党人有救国救民之志,但落到实处,往往夺取政权的心情要 占到上风,尽管夺取了政权,他们是为了实行最先进民主共和制度,好让中国实 现跨越式发展。清朝的改革做得好,尤其是预备实行立宪了,他们感觉自己的机 会就渺茫。客观地说,如果不是有日本这样一个处心积虑不想让中国变好的近邻, 这样的近邻总是借着帮助革命党人给中国政府捣乱,革命党人策动起义的本钱会 更少,连宣传的影响力都会受局限。这是因为,清末的新政改革,的确做得不错。 庚子后的乱局,很快就稳定下来,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外国投资增加,中国人 自己办的工商业也呈现兴旺的景象。新政的各项事业,都在稳步前进。原来以为 会引发强烈反弹的废科举改革,居然平稳度过,新学堂遍地开花,虽然问题成堆, 但新式教育从此生根。军事改革、法律改革、官制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地方自 治乃至预备立宪,都在稳步推行。尽管有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 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破纪录的两亿四千万有 余,而各地财政,也大多有结余。爆发武昌起义的湖北,打开藩库的革命党人, 发现他们拿下的这个政府,居然有四千万元左右的存银。事实上,正是有这些结 余,各地的起义者才赖以招兵买马,扩张军队,维持了革命的命脉。新政的推行, 不像以往很多论者所说,事业一塌糊涂,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新政后期,整 体上社会治安良好,大的股匪都招安了,小的匪盗得到控制。所谓民众对新政的 反抗,只有少数地区比如山西有对兴办新教育不满的骚动,有民间结社干草会所 谓“烧学堂,打先生”的骚动,但规模并不大。其他的所谓反抗,主要集中在反 抗丈量土地和清查人口方面,但骚动也都是小规模低烈度的。以往的研究,往往 先验地认为凡是王朝覆灭,必定是政治紊乱,民不聊生,遍地烽火,其实,清末 恰恰不是这样。政治虽然谈不上清明,但比起庚子之前,却要好得多,民众生活 也谈不上安定,但比起庚子之前,也要好得多。我们建国后史学界为了验证清朝 腐败、天下大乱所做的统计,验证辛亥前一年,整个国家的民变-实际上有些夸 张]次数,大约一万起。即使这个夸张的数字,放到这么大的国家里,实在算不 了什么。 但是,主持变革的当家人,毕竟是一个刚刚犯过大错的集团,而且是一个少 数民族集团。像鼓动借助义和团盲目排外这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大错,不仅导致 八国联军入侵,国家主权大幅度丧失,而且造成了国家巨大的动荡和损失,数额 达到四亿两的庚子赔款,等于是在国家经济的血管上开了巨大的失血口。这样的 错误,大大降低了这个政权的合法性。由于这样的一个错误,革命党人持续排满 宣传,才有了市场。更多的汉人精英意识到原来这个朝廷是异族政权,从而使大 P a g e | 3 清王朝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剩下来的事,只能办好,不能办坏,一旦办坏,大 家就会认为是非我族类的缘故。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3 节: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3) 然而,西太后之后少不更事的少年亲贵们,却大大地错估形势,不知道自己 吃几两干饭,居然想通过把权力揽到自己手里,巩固统治。殊不知,满人政治能 力退化,已经有一百多年,而政治格局的满轻汉重,内-朝廷]轻外-地方]重,也 已有几十年的工夫,早成定局。满人中的能人,有经验的政治家,西太后和奕? 在世的时候,都得承认现实,而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这种二十多岁的少年亲贵, 既无从政经验,也无政治能力,居然敢贸然收权揽权,不坏事才怪。武昌军兴, 亲贵们六神无主,马上实行立宪,废掉皇族内阁,答应所有立宪派的要求,但是 已经晚了,人们不再给清政府机会了。从后来的历史看,这不仅是满人的悲剧, 也是中国的悲剧。史家一直在说,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始终在谋求自己的利益, 取孙而代之。其实,在南北谈判期间,他倒是竭力想维持一个虚位的清朝帝制, 一个由汉人实际统治、大清皇室挂名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也得到英国和日本 的赞同。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根本没有做好实行共和制的准备。显然,袁世凯在 这点上跟他的好朋友,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有高度的共识。这期间,也有人提出 可让孔子后裔和明朝皇族后裔来当皇帝,继续维持君主立宪体制。然而,毫无势 力的孔子后裔和明皇后裔显然出不了山,保存大清虚名的努力,事实上也不可能, 即使袁世凯逼使摄政王载沣退位,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已经告成,南方的革命 党人仍然不肯退一步,在情势上也退无可退,好讲中庸的国人,其实从来都不会 妥协,共和这一步迈出来,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包括前立宪党人,都骑虎难下, 加上所谓最先进制度的诱惑,革命发生后的中国只能往前走。 革命最大的危险,是会带来社会的动荡,甚至导致外国的干涉。这一点,是 当初革命和立宪两派论辩的主题。辛亥革命期间,日本的确考虑过武装干涉的可 能性,只是因为英美的反对而作罢,而革命过程的动荡不大,也是外国干涉没有 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从近代革命史角度,辛亥革命算是一场动荡和破 坏比较小的革命。立宪派的高度参与,极大地降低了破坏的程度,而革命党人, 也在刻意减少革命带来的动荡。为此,他们不准农民革命,不进行底层动员。但 是,另一个他们老早就依赖的势力,却趁革命之机登上政治舞台,这就是会党, 还包括一些绿林好汉。虽然说,跟会党合作是革命党的传统,但在辛亥革命过程 中,他们还是尽可能对会党势力进行了遏制,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镇压。但是, 会党这种中国社会中的准黑社会力量,还是冒了头。毕竟那么多年革命党对会党 的联络和利用,不可能一下子断了关系。从地下冒出来的会党,对革命后的秩序 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各地会党公开露面,大开香堂,大散海底,在底层社会建立 准黑社会的秩序,导致革命党人声誉大坏。二次革命,貌似强大的革命党,在袁 世凯的打击下,不旋踵即土崩瓦解,跟他们不得人心大有关系。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4 节: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4) 尽管破坏不那么大,但革命毕竟是一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激烈变革。革命后, 中国国门上的招牌变了,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最先进的美国体制,接 P a g e | 4 任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 但是,革命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就整体 而言,虽然沿海开放口岸城市的绅商欢迎革命,而内地农村的士绅满怀疑虑,汉 人的官僚在革命进行中,却罕有为清朝殉节的。怀念清朝的遗老遗少,都是在革 命后民国制度运行之际产生的——民国来了,很多人才觉得前朝其实更好一点, 换句话说,民国不怎么样。 民国办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生成一种新的秩序。然而,新秩序的产生, 有赖于现存秩序的稳定。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的粗暴干涉,乱中添乱,袁 世凯和他的谋士,错判形势,贸然称帝,袁世凯这个唯一的强人垮台,秩序的稳 定,自然无从谈起。革命带来了民主共和制度,但这个制度在中国却落不了地, 落不了地的制度,也就没法修正,中国回不到更合适的君主立宪体制那里去,因 为在上层信奉的进化论历史观里,制度的演进,是进化的必然,已经进化到先进 的制度,任何“退步”,都是开历史的倒车。 辛亥革命,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这场变革,却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 变化。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 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 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 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 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 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 栈名词灭。”其实,新教育、枪炮、律师、马路这样的东西,并不是民国才兴的, 而除了制度变化,其他的变化,都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变过来,至少在民 国初年是如此。连革命党人大力推动,强力执行的剪辫子和放足,在乡村世界也 成效甚微。放足和禁缠-禁止缠足]成效最差,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好些地方的 妇女依然缠足。剪辫稍好,但坚持不剪的人,也所在多有。民国成立,原本戴在 外国人头上的大礼帽,的确扣在了中国官员的脑袋上,而且他们的手上,也多了 根“文明棍”-手杖]。还不仅如此,辛亥之后,话剧叫文明戏,新式结婚叫文明 结婚,放足叫文明脚,连脚踏车,都被叫做自由车。但是,民国之后,正如长袍 马褂依然如旧一样,瓜皮帽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旧为士绅的常服。为孙中山 倡导的中山装,即使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只是党部人员在官方场合的服装,回 家之后,很多人还是袍褂当家。很多在日本学了军事的将领,在今天留下的老照 片上,洋式戎装,笔挺精神,但平常却喜欢长袍马褂,甚至喜欢坐轿子,连上战 场都不例外。自由、民主和文明,离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还相当远。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5 节: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5) 辛亥革命真正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既不是风俗的变化,西化的习染,也不是 新事物的出现,零星的现代化,甚至也不是制度的革命。如果没有革命,清朝如 果能正常立宪的话,代议制早晚都会来,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在新政期间已 经进来,而且总会生根,所差的,只是技术上到底学谁的问题,而没有不学的道 理。比如法律制度,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问题。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 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 P a g e | 5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 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很多人都明白, 一个有两千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骤然实行共和,而且学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 其实难免消化不良,但是,人们不情愿看着刚刚确立的进化论历史观在自己身上 破产,不愿意承认自己跟西方人其实不一样,没法原封不动地移植一个“最好的 制度”,因为这样,似乎就等于承认自己种族的劣质。于是,只能把混乱归咎于 变革的不彻底,革命不彻底,因此也只好在前进方向上做更激进的动作,革命, 再革命,从制度变革走向文化和伦理革命,再则阶级革命,把中国社会翻过来, 将传统的结构彻底打碎,建设一个人们谁也难弄明白的新世界。直到今天,人们 依然患着求新症,什么东西,不求最合适,只求最新,最时髦。 即使不这样,在情势上,中国人也退不回去,退不到一个更合适自己的制度 状况中去。其实建立代议制民主当然是必要的,但中国这样的国度,还是需要一 个皇帝过渡的。可是过去的皇帝是满人,是异族,而且已经在革命的论述中带有 屠杀汉人的原罪。所以,清朝的复辟,只能是遗老遗少的梦呓,一旦落到地上, 连坚定的君主立宪主义者都会因之而崩溃。1917 年的张勋复辟,不仅毁了康有 为的清誉,也使得一直主张君主立宪的杨度心灰意冷,从此放弃了自己的主义。 其他的人,没有实权的孔门后裔衍圣公做不了,有实权的袁世凯也做不了。谁也 做不了皇帝,道理很简单:中国已经共和了,人们只能在“先进的制度”里往前 走,除非找到更先进的制度。 中国人不是在共和制度中无法生存,也不是创造不出好的东西来。几十年的 民国历史,也有值得称道的教育,值得骄傲的文化,但是,国人却很难在共和制 度里创造一个新的秩序。尽管现在的人们回顾历史的时候,觉得民国还相当不错, 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很难满意那种军阀割据、国势衰微、中央政府政令不出都门的 状况。这个老大的帝国,在进入共和之后,没有重建一个属于共和制的秩序,因 此,就很难抵御卡里斯玛权威的呼唤,很难抵御再次革命、不断革命的诱惑。革 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一个原本背着过重的历史 包袱,又在清末历史中饱受欺凌的民族,学习西方,包括学习引进西方的制度, 无论如何都摆不脱工具性的诱惑。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 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 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当然,当年的中国境况,说起来也很无奈。和平变革的希望,只能建立在清 政府不犯大错上,但是,谁也保证不了这个政府不犯错误。自 1860 年中国设立 总理衙门以来,中国已经被拖进了西方的世界体系,此后中国历史的演进,总离 不开世界历史的拖带,中国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历史走向,也无法决定什么时候变 化或者怎么变化。同光中兴,自己对自己说是自强运动,但实际上不过是洋务运 动。此后的变革,也大抵如此。本土化的最后抵抗,是义和团,结果被碰了个灰 头土脸,回头看看,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清朝从新政走到被革命,改革被革命 扑倒,在一个两难之局里。历史,在这里很无奈。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的过程。一 P a g e | 6 百周年的纪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但愿,人们能想起点什么,想出点什么 来,别白过了。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6 节:还有一场未遂的武昌起义(1) 第一幕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 意外里的意外。 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 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还有一场未遂的武昌起义 任何一种造反或者起义,都需要有动员。动员的力度越大,成功的把握才越 大。但是最好的动员,莫过于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 1911 年 10 月 10 日夜里武昌新军工程营发生的起义,之所以发生,虽然此 前有革命党的某些安排,但事到临头,实际上只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带有很大的 偶然性。但是这样的偶然性,最终能够成事,其实也是偶然。之所以这么说,是 因为在此前的 9 月 24 日夜里,武昌新军驻扎在南湖的炮队,也发生了一次士兵 自发的偶然性起义,但是,枪响了,并没有像后来 10 月 10 日一样,引起普遍的 响应,因而悄然流产。 事情是这样的。据当时的报道,湖北新军炮队第八标三营,有一些老兵服役 期满,遵命退伍。由于这些老兵资格老,人缘好,所以,大家给他们摆酒送行。 9 月 24 日这天夜里,目兵汪锡九等正在和昔日的同僚饮酒,一些丘八,喝到兴 处,未免大呼小叫,出言不逊,让长官听了不爽-也有一种说法,是说喝酒是为 了汪锡九等人请假离营]。该队的排长刘步云一向跟汪锡九等人不睦,上前干涉- 几乎跟 10 月 10 日工程营发生的事一样,出来干涉的也是一个排长]。退伍老兵 一向比较横,从来如此。以前听人管也就罢了,现在马上就要离开军队,还要受 这个气,怎么可能忍?加上这些人原本就跟革命党有联系,就更加难以克制。于 是双方由争吵变成打斗。众兵士起而打开军械房,取出马枪十几杆,向军官室轰 击,但是,枪里的子弹,都是有药无子的训练弹,伤不了人。这些人一不做二不 休,拖出快炮三尊,准备大干。但由于新军的炮与炮弹是分开的,有炮无弹,他 们又去抢弹药库,急切之间,砸不开库门。后来工程营的起义,枪一响,全营响 应。但是,南湖炮队的举动,却没有招来别人跟着动。响应者没来,镇压的马队 倒来了,起事的士兵,只好弃炮而逃。马队追及,汪锡九跟他们说,大家都是兄 弟,相煎何急?马队士兵也就退了。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7 节:还有一场未遂的武昌起义(2) P a g e | 7 事闹出来之后,革命党曾经一度想提前发动。但考虑到准备不足,而且事起 突然,有点像是老兵使酒闹事,瑞澂和张彪昏聩胆小,未必会真的深究。所以, 只是安排两个领头的士兵逃走,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果然,瑞澂和张彪得到消息 之后,宁肯相信事发偶然,不过是退伍老兵酗酒闹事,遂开除了几个人的军籍, 息事宁人。 南湖炮队的事,跟工程营发难,仅仅相距十五天。若论革命形势,其实没有 什么两样。两者也都没有革命党的有意布置和领导,都是自己发难,也都开了枪。 后者群起响应,而前者,大家都做壁上观,顶多跟着喊几嗓子起起哄。两个事件 所差的,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情势。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俗话说的这个形势,就是我说的情势。这个情势,事 实上是清朝的湖广总督瑞澂和革命党人一起造出来的。10 月 9 日这天,革命党 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据点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据点暴露。张皇没出息的革 命党人,把所有的名册、文告、旗帜甚至武器和资金都丢给了清吏,导致瑞澂全 城大搜捕,多个据点被破获,二十多人被捕,剩下的革命党领袖纷纷逃走。彭楚 藩、刘尧澂和杨洪胜牺牲,三人的人头,被示威性地挂在了城头。瑞澂和张彪将 要按图索骥的流言,传遍了整个军营。这就是工程营发难的情势,有了这个情势, 起义才会一呼百应。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造反或者起义,都需要有动员。动员的力度越大,成功 的把握才越大。但是最好的动员,莫过于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有了这 样的气氛,每个人都感到威胁了,作手的几率才高,打仗才有士气。这就是为什 么历史上的造反起事,发动者往往需要制造谣言的缘故。10 月 10 日的工程营起 义前夕,人人自危的气氛,第一来自革命党失手,第二来自瑞澂的处置失当,而 两者奇妙地构成了完整的逻辑线条,不由人不信。事实上,瑞澂和他的幕僚,还 真的考虑过按图索骥,按党人名册搜捕,所以,流言不为无因。在地方争路权的 纷争一起,革命党人频繁活动,整个局势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人心原本就不稳。 流言一起,又没有有力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安抚,人心就瓦解了。在工程营发难前夕,据报道, 张彪已经布置各营管带,凡营中喜阅新书报、言大气昂及剪辫之兵,一律开除, 派人押送回原籍。并且严禁各营队之间士兵来往,不许士兵五人以上聚谈。虽未 及实行,但却平添了紧张气氛,让士兵从军官们严峻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和鬼祟的行动中,“印 证”了按图索骥的真实性。事实上,新军固然有不少革命党,但没有想象那么多, 至少,军官中的革命党相当少,只要响应者不足够多,是可以弹压的。可是按图 索骥的流言一起,不仅新军中所有没有逃走的革命党人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那 些跟革命党人有过交往的人,也人心惶惶,革命党的花名册是他们自己造的,谁 知道那名册里到底有谁呢?不动也是死,动一动,说不定还会有活路。按一个革 命党人的说法就是,“起义亦死,不起亦死,等是死耳,与其为瓮中之鳖,毋宁 铤而走险”。这是一个兵法上“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局面,是一个典型的陈胜吴 广起义的情势,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局面,士卒很有战斗力。然而,即使这样, 还有差不多一半的新军没有动。事实上,凡是革命党人活动多一点的部队,就都 “叛变”了,革命党人活动较少的部队,士兵不那么担心受到牵连的,就没有响 应。只是,他们也没有心思去镇压起义的同类,一旦总督走了,兵就散了。 P a g e | 8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8 节:芝麻开门(1)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 10 月 9 日汉口租界没有发生事故,起义按革命党部署 的计划进行,革命还真的未必能成功。因为这样按计划进行的起义,动员的力度 明显不够。起义的信炮打响,有多少人响应,还真不好说。武昌起义成功之后, 作为原来的革命领袖之一的刘公说,当初他们动员新军士兵,好多人虽然有心革 命,但一旦落实到具体行动,就会犹豫。因此他们甚至想过用炸弹来威胁这些士 兵,如果不参加,就会被炸死。为了印证这一点,此前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例子, 如果 9 月 24 日夜里,大家都有心造反,南湖炮队的枪声一响,一哄而起,一样 能够成功。而后来同样是南湖炮队,却大部响应了起义,炮兵的加入,对攻下总 督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自古如此,不绝 于书。武昌起义,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结果。 芝麻开门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其中除了清末亲贵自毁长城,汉人官僚不乐帮忙的 原因之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 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武昌起义的成功,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有些偶然性。首先起义的爆发,就 有些巧合的感觉。如果不是革命党机关暴露,党人领袖逃的逃,死的死,党人名 册落在了湖广总督瑞澂手里,传说他老人家要按图索骥拿人,加上瑞澂当场处死 三个革命党,更加落实了“镇压”的传闻,等于帮革命党做了最好的动员,起义 能否如此激愤地一哄而起,有那么多新军参与,还真不好说。起义成功之后,处 于“四战”之地的武汉,居然半个月左右没有遭致清军的反扑和围攻,给各地的 “别有用心者”以极大的鼓舞,给了他们机会,到了北洋军大兵压境的时候,各 地纷纷独立,噩耗频传,即便北洋军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也无奈大势已去。 接掌清朝大权的袁世凯,出于利害计算,也只能跟革命党谈条件,出卖自己的东 家了。 武昌起义之前,之所以革命党人不看好武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武 汉属于四战之地,起义发动,即使成功,也易于遭致四面围攻,坚持不下来。没 想到,这个中心开花的起义,不仅守住了,而且最大限度地把革命辐射开来,一 举大获成功。其中除了满人亲贵自毁长城,汉人官僚不乐帮忙的原因之外,很大 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 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当时武汉的新军,一共一镇一混成协,共计一万一千多人,巡防营不多,基 本可以忽略不计。起义前,大约两个标-团]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其中两个营在 宜昌]。剩下的部队,不到万人。起义爆发,有五个营和两标-团]——一个骑兵团 和一个旗人组成的团没有响应起义,而起义部队,不过两千余人,加上后来加入 的陆军小学的学生和零散的士兵,当事人回忆说有四千人,但实际上大约也就不 到三千人。只是,起义军比较凶悍,未响应起义的部队,不是被消灭-旗人团], P a g e | 9 就在跟着镇统制-师长]张彪做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之后,自己散掉了,并没有对起 义军构成威胁。但是,武汉这么大,仅凭着三千人,要想守住,几乎是不可能的。 按情势势必要扩军,扩军就得有钱,有枪。在当时,没有政治动员的情况下,没 有人会不拿钱来当兵的。如果革命党人拿下的武汉,是一座没钱没枪的空城,这 些一向穷极无聊的革命党,真是没法可想了。靠革命热情是没戏的,因为起义的 三千人,有理想和热情的,还不足半数。非常幸运的是,瑞澂留给起义者的,是 一座有大量现金和武器的城市。藩库-布政使的财库]里有存银一百二十余万两; 铜币局存现洋七十余万,银八十余万两,铜元四十万;官钱局有铜元二百万,官 票八百万张,未盖印的官票两千万张,洋元票二百四十万张,库银二十万两,现 洋三十万元,湖北财政存款总计有四千万余元。而且,汉阳兵工厂里,还存有大 量的报废的铜炮,可以用来铸造铜元。钱不成问题,光有钱,没有军械,扩军也 难。但是,湖北自打张之洞编练自强军起,到武昌起义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 史,历年购置的武器非常多。从德国买的七九毛瑟枪一万余支,从日本买的六五 步枪一万五千支,加上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在汉阳,汉阳造的步枪有好几万支。这 些枪除了装备军队,大部分都存在军火库里。库里还有一些山炮、野炮和要塞炮, 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太多的马克沁机关枪。这样大批的枪械,装备几个师都绰绰有 余。就这样,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扩充到了五个足额的协-旅],原来的三 千人,几乎都做了军官,起义时仅仅为正目班长的熊秉坤,摇身一变,就成了协 统-旅长]。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两万多人,是起义前整个武汉军队的两 倍还要多。起义的第四天,革命军就自称有八千人,而外界则传说他们有二万五 千人。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9 节:芝麻开门(2) 尽管是在今天看来具有充分正当性的革命起义,也没有多少人投身进去,只 要是招人当兵,就得发军饷。军官由于都是原来具有革命热情的,钱可以少点, 无论官大小,一律每月二十元,但士兵却不能少,每人每月十元。钱发下来,很 多新兵就把钱拿回家了。在这些人看来,即使参加革命,也无非当兵吃粮,找个 挣钱养家的职业。从当年留下来的老照片看,好些革命军的士兵,脑袋后面还拖 着辫子。所以,没有钱,兵招不来,没有枪,招来了也没有用。当然,这样的新 兵,没有经过训练,招来了,即使有枪,也没太大的用。大部分的士兵,穿上军 装,连装弹和射击都不会。看当时的老照片,革命军的阵地,根本不讲究什么散 兵线,士兵们居然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人挤人地排在一起射击,只消对方有子 弹打过来,高低合适,肯定就会伤亡。但是不这样,兵也许就散了。当时就有人 认为,这样扩军,人虽然多了,老兵分散在各处,但战斗力很可能还不如原来那 三千人。可事实证明,恰是这样的扩军,成了大事。新军已经练了几年,但整个 国家还处在不怎么会打新式战争的状态,所有的新军旧军,都没有经过战阵,一 提到打仗,首先想到的就是武器、兵员。一听说武汉的起义军已经有了五个协, 湖南和江西的巡抚,立刻感觉自顾不暇。听话的河南人,派了两个营的新军加一 个巡防营来到武汉北边,领兵人一听说起义军人数众多,吓得一枪都不敢放,马 上派人跟起义军联络,诈称投降,虚与委蛇。一直拖到 10 月底,北洋军两个镇 到齐,清军的反扑,才算正式拉开序幕。在这半个多月里,在上海、天津、北京 的报界鼓噪下,全国上下,不是人心惶惶,就是欢欣鼓舞。武汉革命党人的实力, 被严重放大,报界甚至传说武汉的革命党,已经聚集了三万多人,而且都是受过 P a g e | 10 多年新式军事教育的,枪械精良。连北京的官僚富商,在袁世凯到来之前,都纷 纷逃亡天津租界。在这半个月里,湖北各地纷纷起义,就连临近的湖南和江西, 也先后独立。在武汉保卫战开始拉锯的工夫,内地十八个行省中有十四省先后独 立,清朝大势已去。显然,如果清军在起义后马上反扑,起义军能不能守住武汉, 很难说的。而清军之所以没有这么做,非得准备充分,调集了充足的兵力才动手, 很大程度上,是顾及扩军之后义军的规模。北洋军虽然训练不错,但毕竟也是没 打过仗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作战时只能机械地考虑敌人兵力和火力。义军那实 际上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五个协,充分地起到了吓阻清军的作用,给造反者留足了 空间和时间。当然,这样的义军,在日后跟北洋军的战斗中,肯定是不中用的, 即便他们中有人有革命热情,后来还来了革命党号称知兵的领袖黄兴来指挥,也 只能节节败退。但这不要紧,只要举国皆变,北洋军一地的胜利,也救不了清朝 的性命。曾经做过鄂督的清朝大员陈夔龙后来感慨说,在事变之初,他曾提议派 兵火速平乱,但中枢久拖不决,失去良机,事遂不可为。其实,朝廷火速不了, 有武汉金库里的银子的功劳。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10 节:立宪党人的起义(1) 立宪党人的起义 立宪党人的参与,使得革命变得容易了许多,也温和了许多。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被后人称为“首义”,即首场起义的意思。直到今天, 武昌城头还动不动就挂出“发扬首义精神”的横幅,吓煞个人。作为常识,人们 都知道武昌的首义,是革命党人的事,但事实上,这个首义也有立宪党人的参与。 如果没有立宪党人,武昌的首义能不能成功,其实很难说。 立宪党人,是改良派。各地的咨议局、朝廷里资政院的议员,基本上都是他 们包办了。对于清朝政府,理论上说,他们是帮忙而非造反的。清朝新政,立宪 党人的确在帮忙,推着政府走,想早点把政府推到立宪上去。但是推到辛亥年, 哥儿几个推不动了。三次请愿,喊破了喉咙,才换来立宪时间缩短三年。要知道, 这些老大不小的绅士,不是中学生,搞一次请愿很容易。请愿不成,光丢人就丢 不起。不仅推不动,而且满人亲贵还要收权,把地方的权力收到中央,把汉人的 权力收到满人手里。争取立宪,士绅们原本是要跟满人分享更多的权力,没想到 想分的没分到,自己有的,人家还要夺走。如果说,朝廷从地方收回路矿权之举, 已经让这些绅士怒不可遏了,那皇族内阁的出台,则令他们彻底失望,从头顶凉 到了脚底。武昌起义发生之前,汤化龙还进京力争路权,但是没有结果,起义爆 发时,正在家里生闷气呢。 历史总是喜欢凑热闹,就在立宪党人心里哇凉哇凉的当口,一群新军士兵, 一哄而起,革命了。但是,占领了武昌城的士兵们,群龙无首,无奈把个黎元洪 拖出来当头,却是一个一言不发的“菩萨”。湖广总督瑞澂还在江边的楚豫舰上, 统制张彪还带着兵,在城外扎营。如果援兵到了,肯定会反扑过来。一群没有首 领的士兵,起哄可以,真的打仗,确有难处。革命党人的首领,在事发之前,死 的死,逃的逃,根本指望不上。这个时候,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登台了,严格 P a g e | 11 地说,在起义发生的第二天早晨,他就到了。那天,汤化龙住在家里,人们奔咨 议局没找到他,大家正在慌乱,汤化龙自己来了,很爽快地答应出面参与组织政 府,担任政事部长,实际上担负了新政府除军事之外的全部运作。也有人说,汤 化龙是听了儿女亲家胡瑞霖的劝,才答应出山的。 汤化龙是标准的新政时代的名绅,中过进士,在日本留过学,在立宪请愿运 动中,是一个核心人士。在名绅如云的湖北,能做到谘议局议长,绝非常人一个。 跟绝大多数立宪派领袖一样,他对于清廷拒不立宪,搞皇族内阁,特别是收回路 矿权,十分愤怒,武昌起义前夕,他还在为四川保路之事奔走,刚刚回到武汉。 革命后的这次出山,固然是应起义士兵之请,但被请来的汤化龙,却十分积极。 当天开会商议,他即出主意让革命军通电各省,把消息传出去,请各地响应,免 得武昌一地孤军奋战。也正由于他的多次规劝,黎元洪才从黎菩萨变成了黎都督。 黎都督开始视事,果然出手不凡,革命军打跑了张彪,击走了楚豫舰。等到清朝 的海军舰队杀过来,由于黎元洪出身北洋海军,领军的海军大臣萨镇冰是他的老 师,黎元洪写信给萨镇冰,附上礼物,由另一位立宪党人李国镛托关系带上军舰。 萨镇冰收了信,退了礼物,却趋于中立。汤化龙的弟弟汤芗铭,也在海军舰队里 任事,在萨镇冰身边做参谋。汤化龙通过汤芗铭,也做了不少工作。等到北洋军 南下,在武汉三镇与革命军交战的时候,海军反而站在“叛匪”一边打清军。要 知道,黎元洪的投入,是革命士兵一直以他的名义出布告,等于替他纳了投名状, 不由得他不从。但是汤化龙的反正,却是主动的。在当时,一个进士出身的咨议 局议长,在那个年月,干这种杀头灭族的事,毕竟是要有障碍的,但是,他干了。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 11 节:立宪党人的起义(2) 立宪党人掺和首义,有三件事帮忙最大。一个是这些大绅商的参与,让在汉 口的西方人觉得此番革命,不是底层作乱,同时利用他们跟汉口西方领事的良好 关系,运作各国领事宣布承认革命军为交战的一方,而他们中立。等于是跟清政 府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公然承认清朝内部的叛军跟清政府有同等的地位。这 对于焦头烂额的清政府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另一个是汤化龙亲自起草的起义通 电,劈头就痛批满人亲贵,独揽大权,摒弃汉人,一下子点到了各地立宪党人的 痛处,再不作为,对不起自己。于是,接下来的各省响应,成了革命党和立宪党 人的合奏。几乎每个省的独立,都有立宪党人的身影。某些重要的省份,如浙江 和江苏,立宪党人还是当家主事的。那里的名绅张謇和汤寿潜,跟汤化龙一样, 对满人亲贵的倒行逆施,有切肤之痛。三是汤化龙掌握的汉口商团,马上投入维 持秩序,这么大的武汉,如果起义过后仅凭不足四千革命士兵,根本无法控制。 立宪党人的参与,使得革命变得容易了许多,也温和了许多。原本这些立宪 党人,就是地方实力派,在地方根深叶茂。跟地方官以及不怎么革命的旧式巡防 营都有关系,面子极大,由他们出面游说,不管对方答应与否,都不会被绑了推 出去砍头。三说两劝,从了的相当多,实在不从,也顶多离任出走,罕有领兵反 抗的。以至于很多地方,革命几乎成了茶杯里的风暴,匕鬯不惊。老百姓一觉醒 来,发现唯一的变化是衙门挂起了白旗。江苏省会苏州反正之后,由于连一枪都 没放,为了表示革命必须有破坏,由巡抚改都督的程德全,下令拿大竹竿子挑去 了巡抚衙门屋檐的几片瓦。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只要没有发生战事,基本上商旅 P a g e | 12 不惊,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还怎样过。老百姓唯一感到困扰的是,听人说皇帝 没有了。至于外国人,即使待在战区都没事,无论清兵还是民军,碰到外国人住 宅就绕着走。 当然,立宪党人虽然掺和了革命,是因为他们痛恨满人亲贵,但是,即便如 此,第一枪他们是绝对不敢放的。有人放了第一枪,他们就敢走第二步。就像汤 化龙和李国镛,走得很坚定,即使北洋军攻势猛烈,下了汉口和汉阳,也没有退 出不干的意思。 异哉!晚清! 第 12 节:惠州:一场好看的国际性起义(1) 第二幕异哉!晚清! 革命是一出又一出不在一个舞台上演的戏, 演员不同,龙套也不一样。演好演坏, 都不愁没有人看。 惠州:一场好看的国际性起义 起义的发动,时机很好。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天下大乱。趁乱作乱,从来 都是好机会。同时,台湾的日本总督儿玉源太郎,对孙中山的举动,有直接的支 持。 1900 年,趁着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清朝皇室开溜,北部中国大乱的 当口,孙中山的革命党,在广东的惠州,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 这次起义,在孙中山看来,是时局转换的关键。经此一役,国人不再视他们为乱 臣贼子,反倒有点同情了。其实,这是会错意了,国人对他们的态度改变,跟这 场起义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清廷在庚子之变中的倒行逆施。在即使是广东也算 边角地带的惠州,几个小民闹事,当时又没有什么像样的媒体,通讯也不发达, 全国能有几个人知道呢?但是不管怎么说,惠州三洲田起义,在革命党人的起义 谱系中,地位不低。 起义跟多数革命党人起义一样,动用的是会党的力量。具体在惠州,就是洪 门三合会或者三点会的会众。本来,清末的洪门未必有很强的政治性,所谓的反 清复明宗旨,反抗朝廷的传奇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遭遇朝廷压迫之后,经高人 点拨加上去的。社会上逸出土地的人多了,脱离乡土宗法系统讨生活,有个组织, 相对容易些,帮会也好,民间宗教也好,就应运而生。这样的组织,朝廷不喜欢, 加以打压,倒也自然。可是,古代的朝廷是弱政府,控制力不强,对于这种组织, 打压也打压不了。真正抗衡这些组织的力量,其实是乡绅和宗族组织。于是,帮 会就不黑不白地存活着。凡是在政治上想有作为的反政府势力,都会很自觉地想 到他们。太平天国用过他们,戊戌维新被镇压的激进的维新派,也利用过帮会。 最后轮到革命党了,早在兴中会初起,孙中山就加入过海外的洪门,名分是洪棍。 P a g e | 13 在国内舞枪弄棒,扯旗造反,拉这原本就被朝廷视为非法的团体入伙,则是最方 便的选择。 惠州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广东自成系统,民风强悍,不思守法的“刁 民”多,洪门势力大,是个策动造反的好地方。革命党在辛亥武昌起义之前,一 共发动了十次起义,就有两次在惠州。 对于会党而言,冒风险他们并不太怕,原本就是时常冒死犯难、干犯法纪的 流民嘛。所以,策动他们起义不难,但是,做这种事,一要有钱,二要有枪。对 帮会来说,这不是革命,他们也理解不了什么叫革命,只是买卖,刀口舔血的买 卖。比起平时的小打小闹,此番只是做得大了一点而已。钱,革命党是有的,每 次起义,他们都会在海外筹钱,筹够了,才发动。起义发动起来之后,按日发饷, 发到每个人头,孙中山还为此特意换了好些零碎的港币。除此而外,起义首领也 要有钱,走街过巷,每到一地,起义者都要杀猪漉酒,大吃大喝。东西还不是抢 来的,可见钱是有的,还挺富裕。枪也好办,惠州临近福建,福建对面是日本占 据的台湾,而福建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经台湾到厦门走私枪支,一般不成问题。 所以,造反的洪门手里,就有了最新式的快抢。 异哉!晚清! 第 13 节:惠州:一场好看的国际性起义(2) 起义的发动,时机很好。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天下大乱。趁乱作乱,从来 都是好机会。同时,台湾的日本总督儿玉源太郎,对孙中山的举动,有直接的支 持-这几乎是日本的一贯做法,总是支持中国政府的反叛者]。因此,参与起义的, 还有一群日本人。有名有姓的有宫崎寅藏、平山周、福本诚、原口闻一、远藤隆 夫、山下稻、伊东正基、伊藤岩崎、山田良政等十余人,多是跟黑龙会有关的浪 人,算是一支“国际纵队”。计划是先由郑士良等人潜入惠州三洲田,先行组织。 然后孙中山携众“中日同志”一起到来,共图大举。没想到,郑士良进去把人拉 起来之后,港英当局不给面子,孙中山他们在香港受阻。郑士良眼见粮饷将尽, 人要散了,于是冒险发动,如果成功,就在海边占个地方,等待从台湾来的援助。 起义发动的时候,由于起义军枪械精良,有格林炮和毛瑟后膛枪,一时间占 了便宜,打垮了好几股清军。俘虏了清兵,就剪下他们的辫子,让他们做苦力。 但是,起义者的革命宣传做得可不怎么样,虽然后世称他们为革命起义军,但当 地人依旧称他们为红头贼,仿佛这些人跟太平天国时期起事的红巾军是一回事。 起义军也真的是腰缠红带,头裹红巾,还打着红旗。领头的人等,头插雉鸡翎, 胸挂红绣球。起义失败之后,被清军打死的首领,身上还挂着结成花球的红绸子。 尽管是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但是参加的洪门,还是跟其他扯旗造反的农民一样, 喜欢把跟戏班子学的本事,用在起义上。 虽然中国的朝廷有段时间不知所踪,但在广东的地方官,还算负责任,没有 听说有人起义造反,就一溜烟走了。当地的民团,也不买帮会的账,硬是帮着清 军打义军。不过起义军一度聚拢了近两万人,声势不小。但是,就在这个时候, 日本内阁换人,山县有朋下台,伊藤博文上台,新的总理大臣改了政策,不主张 支持孙中山。原来从菲律宾采购的枪械,也吃人骗了。于是,预期的外援没有了, P a g e | 14 钱也没了,枪弹也没了,三合会会众一哄而散,日本人山田良政也死了,因为留 着辫子,穿着清朝的衣服,清政府装不知道,日本方面也没有追究。郑士良只好 走路,起义失败。清廷自然也不敢追究境外势力的问题,跟日本做交涉,装作什 么事都没发生,忍了。后来,孙中山到日本,还为山田良政立了一个纪念碑,称 他是为中国革命而死的日本第一人。 日本人对孙中山的革命怎么理解,不好说,但洪门对革命和主义其实毫无理 解,也没法理解。用他们起义,等于雇人,钱在人聚,钱散人散。 异哉!晚清! 第 14 节:萍浏醴:一场会党主导的起义(1) 萍浏醴:一场会党主导的起义 整个过程,像一场会党组织的骡马大会,热热闹闹,忽起忽灭,平白连累了 不少参与者。 1906 年的萍浏醴起义,如果按规模,要算是辛亥前革命党所有起义中,参 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前后差不多有三万人之众。但是,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也是历次起义中最难有成效的,没有消灭什么清军不说,连一个小县城都没有拿 下。整个过程,像一场会党组织的骡马大会,热热闹闹,忽起忽灭,平白连累了 不少参与者。革命党的历次起义,策动会党参与占了多半,但每次起义,组织领 导者都是革命党,革命党出钱,出枪械,拉会党进来,略似雇人造反。但萍浏醴 起义不同,组织者领导者都是会党,革命党人充其量做个参谋。 其实在这场起义之前,1904 年黄兴为首的湖南革命党人,也策动过一场比 较典型的革命党起义,跟孙中山历次起义的路数相似,也是先筹钱买枪发饷,后 动员会党。湖南哥老会的龙头大爷马福益,硬是被革命党人忽悠住了,明白了自 己的帮会,原是要反清复明的。为此,黄兴的华兴会中稍有家资者,包括黄兴、 刘揆一、杨守仁、龙璋、柳大任、彭渊恂等均破家相助,也真筹了不少钱,买了 几百支枪械,还委任马福益做了少将。但是,会党一掺和进来,就有麻烦,即使 是起义造反砍头的事儿,让会党中人保守秘密,也是件困难的事,三杯酒下肚, 别人一激,在大街上就把机密吐出来了。而革命党这边,大剌剌的革命家也是有 的,据湖南革命老人邹永成的回忆,当时在江西的革命党机关,就是因为后来参 加过武昌起义的曹亚伯,每天拿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及《猛回头》到街 头散发,结果也被清政府破获。总之,这场耗干了黄兴他们心力和财产的起义, 未及发动,就被剿灭了,白搭进了湖南哥老会的龙头大爷马福益的性命,党人也 死的死,逃的逃。 萍浏醴起义,虽说在后来的国民党叙事里,也是革命党人刘道一、蔡绍南等 人奉命策动的。但黄兴远在东京,其实鞭长莫及,孙中山甚至连知道都不知道。 起义过程中,刘道一等人也没有跟远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取得联系。最关键的是, 这场如此规模的起义,既没有外来资金资助,也没有洋枪洋炮的采购。起义的当 家人,都是会党老大。起义前期,龚春台和魏宗铨组织洪江会,说是起义准备其 实有些牵强,倒更像是会党的整合。萍浏醴一带,由于萍乡煤矿的大规模开采, P a g e | 15 逸出土地的流民增加,是会党的天然土壤,但是,此地的会党,却流派纷纭,各 不相能。把众多小流派整合成一个大帮会,自是会党干家的野心。只是,在这个 整合过程中,会党的野心沾濡了革命党的野心,整合固然更加方便,但危险性也 增大了。 异哉!晚清! 第 15 节:萍浏醴:一场会党主导的起义(2) 原本,包括蔡绍南和刘道一等革命党人在内的洪江会头目们,对于起义是抱 着慎重态度的,基本上主张缓行。但是,某些受到革命野心激励的会党干将,对 造反赌命,有时往往会特别热心,如脱缰之野马,躁动异常。所谓的统一部署, 统一行动,或者说纪律,对他们来说,都是天方夜谭。敢赌命,敢盲动,也敢拖 着别人一起冒险。稍后徐锡麟和秋瑾们发动的起义,也是受累于会党的盲动,不 得不提前仓促发动。此番萍浏醴起义也是如此,只是人家徐锡麟他们是真的要起 义,而洪江会是不是真的要起义,还是个疑问。 不管怎样,洪江会另一个头目廖叔保在麻石聚众数千人发动之后,整个洪江 会不动也得动了。龚春台这边打出了中华国民军南军先锋队的旗号,自称都督, 发布的檄文用黄帝纪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跟绝大多数辛亥革命期间的革命檄文类似,一边强 调反满,一边则提出要保护外国人,跟义和团划清界限。最有意思的是,檄文宣 称,他们要建立的共和民国,所享有的幸福,即使现在欧美国家的人民,也未曾 完全享受。当然,这种小知识分子的乌托邦幻觉,行走于湘赣的游民和萍乡煤矿 挖煤的矿工,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所以,要论动员,还是继承马福益做龙头 大爷的姜守旦更实在些,他打出的旗号是“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宣 告汉人中只要有人可以推翻清朝,就可以被拥戴做万世一系的中华大皇帝。 不过,无论做皇帝的指望,还是享受民主的好处,对于一群没有训练,也没 有新式武器,甚至没钱可拿的帮会分子而言,真的起义造反了,都是不顶饿的画 饼。拿着原始武器甚至手无寸铁的起义者,一碰上荷枪实弹的清军,枪声一响, 就大半溃散。哥老会首领姜守旦率领的万余义军攻打浏阳县城,城里的清军不足 两营,可居然敢于出城迎战,结果一战就把义军打散。在国民党的历史叙事中, 只有个别的英勇战士,一手舞钢刀,一手执锅盖,奋勇杀敌。显然,即使这样的 勇者,手里的锅盖,无论是木制的还是铁的,挡弓箭也许还凑合,碰上后膛快枪, 无论如何不济事。 一场声势如此浩大的起义,落到具体战事中,竟然是些儿戏式的战斗。这样 的起义造反,漫说新组建的陆军,整顿过的巡防营,就是湘淮军也一样能给平了。 指望成千上万拿锅盖做盾牌,钢刀做武器,间或有几支抬枪,甚至是徒手的游民 和矿工去碰后膛快枪和大炮,彻头彻尾是一场会党首领的盲动。这样的盲动,比 起革命党其他有钱有枪的起义,要更加荒唐。原来置身事外的革命党人,猛然听 说萍浏醴策动出这样规模的起
本文档为【辛亥_摇晃的中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44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7
浏览量: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