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举报
开通vip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第 26卷第 2期 2004年 4月 石 油 察 诒 沾 鹰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 ENT Vo1.26.No.2 Apr..2004 文章编号 :1001—6112(2004)O2一O138一O5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张福礼 (中国石化 华北石油局 第三普查勘探大队,陕西 成阳 712000) 摘要:黄汲清教授和其它诸多地质工作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建造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长期研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 运动说”,总结了中...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第 26卷第 2期 2004年 4月 石 油 察 诒 沾 鹰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 ENT Vo1.26.No.2 Apr..2004 文章编号 :1001—6112(2004)O2一O138一O5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张福礼 (中国石化 华北石油局 第三普查勘探大队,陕西 成阳 712000) 摘要:黄汲清教授和其它诸多地质工作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建造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长期研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 运动说”,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发展了多旋回理论,丰富了中国大地构造的理论和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在指导全国战略找油和 油气勘查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纪念黄汲清教授诞辰 100周年的日子里,作者撰文回顾了鄂尔多斯盆地近 5O年油气勘查 历程中,在多旋回理论指导下,历经艰难取得的丰富油气成果,以及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形成与分布特征、油气勘查思路的 深入分析,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对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尊敬与怀念。 关键词:多旋回;沉积建造;热演化;生烃史;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 :TE122.1 文献标识 码:A 从 2O世纪 5O年代中期展开首轮全国性大规 模石油普查工作开始,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普查在 长达 14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 延长组油气成果的重大突破,揭开了盆地中生界油 气田持续发展的序幕。从 7O年代中期开始的二轮 油气普查则以盆地北部古生界为重点展开工作,在 多学科、多工种、多部门联合攻关实践中,又经历了 十几年的艰苦探索 ,逐步形成了符合客观油气地质 条件的油气勘查思路,确认加里东风化壳、奥陶系碳 酸盐岩内幕的盐下及前古生界基岩侵蚀面对天然气 赋存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资源潜力。经过精心部署 和钻探验证,终于在下古生界奥陶系加里东风化壳 取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各部门加大勘探力 度的推动下,一批大中型天然气田陆续被发现,“八 五”期末,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已超过 4 000 10 m。,形成了我国陆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区。9O年 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新 的多家办油气和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进 一 步促进了盆地油气勘查和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 重新确立了盆地北部以上古生界为主,兼顾下古生 界的勘探思路,开创了勘探工作新局面,实现了上古 生界煤成气的连续重大突破和一批大中型天然气田 的新发现。油气并举,盆地南部中生界石油勘探开 发在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和侏罗系延安组河道砂体 控制的油藏系列领域也获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截至 2003年底,全盆地石油年产量已超过 1 000 X 10 t, 天然气年产量也超过 44×1O 。盆地巨大的油气 资源潜力和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油气勘探开发规 模 日益扩大,油气储量增势迅猛,油气产量逐年攀升 的大好形势,迅速提高了盆地在全国油气勘探 中的 战略地位,成为全国陆上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区,并 有望在“十一五”期间成为我国新的重要油气能源生 产基地。 鄂尔多斯盆地近 5O年的油气勘查实践和辉煌 成果表明,在老一辈地质学家,如李四光、黄汲清、潘 钟祥等的率领下,几代人辛勤耕耘而形成并逐步完 善的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发挥了重要 的指导作用,为盆地油气勘查战略选区指明了方向, 为勘查部署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地质依据 ,为一系 列油气田发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鄂尔多斯 地区工作的石油地质工作者经常回忆起多年在多旋 回理论指导下,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形成和分 布特征、油气勘查思路的艰苦探索历程。值此黄汲 清教授诞辰 100周年之际,笔者特将其主要成果归 纳成文,以示纪念。 1 多旋回的盆地地质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 老的太古宙一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新元古 收稿 日期 :2003—11—28;修订 日期 :2004—03—04. 作者简介:张福礼(1939一),男(汉族),黑龙江绥化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我国东部和鄂尔多斯地区油气勘查研究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张福礼: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 l39 · 代以来,在 5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相继发育和形 成了 5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即中、新元古代张裂 型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 古生代一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 世一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张 型周缘断陷盆地。其中,a)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 地,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 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 体系。b)早古生代,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 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东西两凹(米脂凹陷、盐 池凹陷)和中部一鞍(靖边鞍部隆起)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 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早古生代克拉通北 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一俯冲联合作用形 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 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李四光教授曾明确 指出: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 这种特征是: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以同 一 步调,有节奏地一起一伏,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 上的向斜轴相当,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 斜轴相当,这样,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 出现。在这里,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另一组 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 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显 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c)晚古生代一 中三叠世,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即南北两 隆,东西两凹,中间一鞍),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 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 在该阶段,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 的控制,与早古生代的拉张一俯冲作用不同,主要表 现为进一步俯冲,并相继表现为弧一陆、陆一陆碰撞 和碰撞造山,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使克拉 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北部乌兰格尔 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凹陷(中部盐池一米脂凹 陷带)及定边一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 成和发展。由此说明,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的构造 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 响(继承性 )的结果 。d)晚三叠世一 白垩纪,经历 了 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 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 陆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 坳陷的发展史,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坳陷主 体呈北西一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 斯洋壳向北俯冲,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 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 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 大变革,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 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形成了西部天池一 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 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 皱 、冲断、逆冲推覆构造,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 高峰。盆地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 线方向转为北东一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它 反映了库拉一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e)新生代以来,与 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转变为整体隆升,并伴随 有周缘断陷盆地的发生和发展。这种中生代沉降、 新生代隆升与华北东部的中生代抬升、新生代沉降 刚好反转,反映了新生代以来,盆地主要受印度陆块 与欧亚陆块碰撞及持续北移挤压力,以及太平洋洋 壳向欧亚陆块俯冲产生的扩张作用影响。 上述清晰地展示了鄂尔多斯盆地漫长、丰富和 独具特色的多旋回地质历史进程,也反映了东亚大 陆地壳演化非均变、多旋回前进性发展的普遍规律。 2 多旋回的沉积建造 在多旋回地质发展史中,自中、新元古代以来, 在相继发育和形成的 5种不同类型原型盆地中,相 应发育了 5种相互区别的沉积建造,形成了各 自特 有的沉积类型。其中,中、新元古代沉积为浅海碎屑 岩一碳酸盐岩裂谷充填型;早古生代沉积为陆表海 碳酸盐岩台地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为滨海 碳酸盐岩 一过渡相一陆相碎屑岩台地型;晚三叠 世一白垩纪沉积为陆内湖泊、河流坳陷型;新生代的 沉积属陆内河湖断陷型。在各个沉积发育期内,形 成了不同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 a)中、新元古代的沉积主要分布在古陆内贺兰 裂陷槽与临县一彬县裂陷槽内。在长城一蓟县期 内,随着裂开、主体断陷和后期坳陷的发育,相应产 生了陆相火山岩一碎屑岩建造、巨厚的河流一浅海 碎屑岩建造以及后期广覆的碳酸盐岩建造。由于裂 陷槽的封闭是平静非造山式的,没有经后期构造变 动而逆转,虽然埋深很大,其良好的含油气前景还是 不容忽视 的。 b)早古生代沉积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早奥陶 世沉积。当时,海水广覆全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 沉积展布受到区域构造格局的影响和控制,在水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140 · 石 油 窈 劈 弛 届 第 26卷 隆起区以潮上泥坪和潮上萨勃哈沉积体系为主,在 凹陷内以蒸发盐湖沉积体系为主,其间的斜坡区为 广阔的潮坪白云岩发育区,形成了凹陷内烃源岩发 育、隆起斜坡区发育储集岩并成为天然气指向及聚 集的宏观布局。 上述区域古构造面貌,造成盆地奥陶系顶假整 合面的古地貌呈现出南北高,中间隆,东西低的古地 理景观,剥蚀夷平后地形起伏幅度约为 3O~200 m。 根据古地形起伏和古岩溶特征,可划分为岩溶高地、 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次级地貌单元。盆地下古生 界的勘查实践表明,下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分布与奥 陶系顶部风化壳密切相关,属于严格受古构造、沉积 岩相古地理及岩溶古地貌制约的地层一岩性复合圈 闭隐蔽气藏。 c)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沉积,基本由碎屑岩组 成,仅石炭系存在少量碳酸盐岩。特点是下二叠统 及以下地层为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以上地层为红 色碎屑岩建造。石炭纪沉积 时,出现祁 连和华北 两 种沉积类型。前者地 层沉积早,发育全,厚度大 (167~1 499 m),泻湖相发育;后者地层沉积晚、厚 度小(57~2O0 m),潮坪相发育。二叠系和中、下三 叠统为海陆过渡相与内陆河湖相问互沉积。 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的古地理面貌,初期石炭 纪承受早古生代古构造、古岩溶地貌的控制,形成南 北两隆,中间鞍部隆起,东西两凹的特点,海侵来自 华北海和祁连海,华北海海侵范围较大,向西可达东 经 107。附近。至晚石炭世盆地原有隆坳格局的影 响逐渐减弱,中间鞍部隆起下坳接受潮上、潮间上带 沉积。 石炭系沉积之后,盆地原有隆坳格局的影响消 失,形成了统一的南陡北缓、向东开口的克拉通坳 陷,控制了二叠纪一中三叠世沉积,沉积相由过渡相 转化为陆相。其中山西组沉积在盆地北部以三角洲 相为主,在盆地南部以潮坪相为主。山西组沉积之 后,盆地开始了由河流到湖泊的沉积相演化史,上下 石盒子组为第一旋回,石千峰组为第二旋 回。中生 代的早、中三叠世沉积相演化 ,也显示出由河流到湖 泊的演化特点,其中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第一旋 回,纸坊组为第二旋回。 该阶段的油气源岩主要发育于石炭系和山西组, 除西缘凹陷中发育潮间和泻湖相暗色泥岩外,盆内主 要为潮问上带和三角洲平原沼泽相中的煤系地层(煤 层、煤线及炭质泥页岩),集中分布在前期古构造、古 地貌的中间鞍部隆起及其东斜坡中,形成了上古生界 煤成气的生烃中心,而邻近生烃中心的太原组滨浅海 砂坝、山西组滨岸三角洲砂体、下石盒子组河流相砂 体等储集发育地带,成为上古煤成气聚集区。 d)晚三叠世一白垩纪,沉积物主要由内陆河湖 相碎屑岩组成,其中晚三叠世延长组发育完整的内 陆湖泊沉积,分布在北纬 38。以南广大地区的浅湖 和深湖地区,集中沉积了黑色泥页岩、油页岩、暗色 的缺氧沉积物,成为中生代的主要生烃中心。该深 凹陷的北部缓坡,是湖泊三角洲砂体,南部陡坡是扇 三角洲砂体和浊积岩砂体发育区,下侏罗统延安组 河流相砂岩受控于古河道发育在北纬 36。3O ~38。 之间,分别形成了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岩性油藏系 列和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河道砂体控制的地层一岩 性油藏系列。 e)新生代沉积主要分布在周缘河套、银川、渭河 断陷盆地内,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整体隆升与周缘断 陷的沉降形成巨厚河湖相交替发育的碎屑岩沉积相 伴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这种盆地整体后期 抬升并遭受剥蚀的演化特点,使抬升期前形成的油 气易于散失,但对鄂尔多斯盆地而言,后期改造程度 较小,盆地内缺乏断裂,又具多层优良的区域性盖 层,有利于大范围油气田的保存。对于古生界的天 然气藏,由于后期盆地抬升,地温梯度减小,更有助 于天然气的出溶成藏。 3 多旋回的盆地热演化史 盆地现今地温场及古地温场的系统研究成果, 显示了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球 动力学系统中,其热演化史也是动态变化的。 依据盆地各阶段发育的构造背景、类型及幔源包 体的性质等进行分析,推断在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 坳陷盆地发育时期,寒武纪属离散型陆缘的古陆架沉 积环境,奥陶纪属聚敛陆缘弧后盆地的陆架沉积环 境,情况类似于现今大西洋边缘的墨西哥湾、加蓬盆 地及刚果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分别为 2.5℃/loo m、 2.5"C/100 m及 2.7。c/loo m。由此推断鄂尔多斯早 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古地温梯度应较低,在 2.5~3.0℃/100 m。 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发育阶段,其中,中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早期为滨浅海 盆地,早二叠世晚期一早、中三叠世为陆相河湖沉积 的克拉通内盆地,显示了向内陆坳陷盆地转化的趋 势。这一阶段的盆地性质更接近于前陆盆地,其地温 梯度较低,推测为 2.2~2.4℃/100 In。 晚三叠世一白垩纪的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其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张福礼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 141 · 陆盆地性质在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发育最为典型。 当时地温梯度低 ,与伏尔加一乌拉尔盆地、波斯湾盆 地等类比,推断为2.2~2.4℃/100 m。侏罗纪一白 垩纪的燕山运动,在盆地内以中侏罗纪末一早白垩 世末表现最为强烈,除构造变动、沉积建造及岩相古 地理面貌发生重大变格外,其热演化史也表现为突 出的构造热事件。当时,盆地古地温梯度达到3.3~ 4.8℃/1O0 m,古大地热流值达到 81~95 mW/m 。 远远高于现今盆地地温梯度值及大地热流值。盆地 现今上古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及 中侏罗统延安组 煤系地层镜质组反射率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逐渐 增高,R。等值线图与盆地现今莫霍面形态及现今地 温等值线不一致,而与中生代晚期东部为一斜坡,西 部为一坳陷的构造面貌基本一致 ,联系到中国东部 中侏罗世晚期一早 白垩世的强烈岩浆活动、郯卢断 裂带早白垩世末的大规模左行平移、中国东部及整 个环太平洋带中生代强烈的造山作用均大致结束于 中白垩世之前 (约 115 Ma前)L3 等区域研究成果, 充分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在中侏罗世末一早白垩世 末发生的重要构造热事件,是整个东部华北地区构 造活动增强的一种表现。 根据 R。值恢复的古地温梯度,代表中生代末 期的古地温梯度,再依据 R。值与最大埋深的温度 关系求出最大埋深的温度。其结果为:下古生界奥 陶系一般大于 200℃,上古生界为 153~271℃,在延 安、富县、华池一带最高则超过 271℃,三叠系延长 组最高古地温为 9O~155℃,侏罗系延安组为 6O~ 94。C。均远远高于现今地层测温。 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在 2.2~3.1。C/100 m 之 间,平均为 2.8℃/100 m,总体显示地温梯度较低, 在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大背景下,分布较均一。在 纵向上随深度的增加,地层由新变老,地温逐渐降 低 ,但在进入石炭系一二叠系煤系地层时,地温梯度 明显增大。从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 系、奥陶系、寒武系到元古代地层 ,地温梯度分别为 2.6~ 3.1,2.4~ 3.2,2.0~ 2.9,2.0~ 3.1,2.2~ 6.2,1.8~2.1,1.3~2.0及 2.1℃/1O0 m。 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为 63.4 mW/m。,接近于 全球平均热流值,其分布特征与盆地现今区域构造 格架基本一致。地表大地热流是由地壳热流和地幔 热流两部分组成的,根据“剥层”法计算结果,全盆地 地幔热流和地壳热流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 47.2 与 52.8 ,地壳热量来源略高于地幔热量,显示出 盆地具有过渡构造区的地热特征, 鄂尔多斯现今 盆地的地温场既不属于“热”的构造活动型,也不属 于“冷”的稳定构造型,而是表现为具中等大地热流 值的过渡型构造地热特征。 4 多旋回生烃史 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陆表海浅水碳酸盐岩具有 丰厚的生烃物质基础,其烃源岩主要为微晶及泥晶 石灰岩、泥质灰岩、泥质云岩及膏云岩,主要分布在 米脂凹陷和盐地凹陷内。米脂凹陷 1.2×10 km 范围内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 700 m,盐地凹陷 0.6× 10 km。范围内烃源 岩平 均厚 度大于 600 m。生烃 史和运移史模拟表明,两凹陷在地史过程中始终是 下古生界生烃中心(生气量高达 2O×1O ~4O×1O m。/km )和排烃 中心。 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时期,盆地上古生界烃源 岩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山西组的煤层、炭质泥岩、 暗色泥质岩和泥晶灰岩。由于煤层的生气量较其它 烃源岩大得多,约占总生气量的 75 ,所以通常把 上古生界的天然气称为煤成气。盆地内乌审旗及华 池一庆阳两个滨海沼泽凹陷形成两个大型成煤生气 中心,生气强度分别高达 85×10 m。/km。和 55× 10 rn3/km2,分布范 围分别 为 1.6×10‘km 和 1.0× 10 km。。 晚三叠世一白垩纪期间,烃源岩以深湖及浅湖相 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发育于延长组和延安 组,分布于盆地北纬 38。南马家滩一定边一延安一直 罗一正宁一环县范围内,生油岩厚 300~400 m,面积 达 4×10 km2,再加上外围的有利生油区,总生油面 积达 6.0×10 km2。 资源量预测结果显示,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资 源量 5.84×10心m。,上古生界煤成气资源量 8.4O× 10 m。,中生界石油资源量 86×10 t,热解气资源量 1 441.7× 10 m。。 盆地热演化史表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 代早期,盆地地温梯度较低。它们的烃源岩热演化 虽然随着埋藏深度加大逐步提高,但总体而言,热演 化程度在侏罗纪以前普遍较低。到中侏罗世一早白 垩世由于强烈的构造热事件的影响,盆地地温梯度 大幅度升高,加速了下古生界烃源岩向天然气的转 化,并进入天然气大规模生成期 ,上古生界煤成气达 到生气高峰,中生界晚三叠统烃源岩达到生油高峰。 进入新生代,由于盆地整体隆升,地温梯度减小,生 烃作用减弱及乃至停止。 上述烃源岩生烃史 ,反 映了盆地 生烃 3段式发 展的特点:早中期地温梯度较低,烃源岩热演化延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142 · 石 油 窈 孑参 沾 屡 第 26卷 时间长,主生烃期滞后;至中晚期突发的构造热事件 使地温梯度增高,加速了烃源岩的成熟一过成熟,各 时期烃源岩同期达到生气、生油高峰;晚近时期盆地 整体隆升,地温梯度减小,有助于天然气的出溶成 藏 ,加之封盖条件优良,有利于大中型油气田的保 存 。 5 多旋回的油气勘查思路 由于盆地具有多旋 回发展特点,油气勘查思路 就应该按照其多旋回发展的轨迹去探索赋存其中的 油气生成过程及分布规律,实现不断发现大中型油 气田的目标。 a)追溯地质发展史,回到原型盆地寻抟油气。 盆地地质构造发展史揭示,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是 在太古代一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历经 5个大的 构造发展阶段,形成 5种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复合而 成的叠合盆地。由于所处克拉通地块的长期稳定性 特点,各时期形成的原型盆地在后期构造活动影响 下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使在燕山期强烈的 构造变格作用中,也缺乏断裂破坏,而使同期形成的 成油气高峰在各 自的原型盆地中按照各 自的沉积、 构造格局形成多层楼式的含油气体系。所以,按层 次回到原型盆地寻找油气是本区油气勘查中应该坚 持的重要原则。 b)坚持原型盆地整体评价,把握油气宏观布 局。着眼于全盆地,坚持盆地整体评价关系到油气 勘查的全局,在区域展开的油气勘查中,明确区域构 造格架,沉积相带展布,油气宏观布局是最重要的基 础工作。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勘查工作的主动权, 才能尽快实现油气发现和重大成果突破。在进入重 点地区开发阶段,仍然要重视盆地整体评价的深 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开拓新的地区和领域,实 现油气成果的新发现和勘查事业的持续发展。 c)圈定主要生油气凹陷,明确主要生烃中心,定 量评价资源潜力。经过多年油气和国家天然气重点 科技攻关专项研究 ,指明了诸原型盆地发展中,都形 成有次级的沉积凹陷作为盆地主要生油气凹陷和主 要生烃中心,通过计算资源量可以对原型盆地的资 源潜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在总体上明确盆地油气 资源潜力及可能形成的油气总量。 d)查明邻近生烃中心的油气聚集 区(带),确定 油气聚集规模。加里东期,盆地北部乌审旗一靖边 隆起及其两侧的古斜坡 ,是潮坪白云岩储集岩相和 古地貌岩溶斜坡发育带,成为下古生界主要的天然 气聚集带。上古生界煤成气形成 3个主要聚集带, 分别位于乌审旗生气中心西北侧鄂托克旗一伊金霍 洛旗地区,东南侧塔巴庙一巴拉素地区及庆阳生气 中心东侧的延安地区,在平缓的斜坡上广泛发育山 西组三角洲和石盒子组河流相砂体,为煤成气广泛 分布创造了良好的储集条件。中生界的石油聚集 带,围绕盆地南部晚三叠世生油凹陷分布,其中北翼 缓坡带上发育了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延安 5大三 角洲,控制形成了上三叠统湖相三角洲油藏系列,其 南翼较陡坡带上则发育了堆积速度较快的水下沉积 砂体,控制形成了另具特色的油藏类型。 e)大型侵蚀间断面提供了大规模油气运移、区 域性储集和圈闭条件。盆地在 吕梁期、怀远期、加里 东期和印支期发育 4个主要侵蚀间断面,其中早古 生代加里东期风化壳内形成的地层一岩性复合圈闭 气藏系列,中生代印支期侵蚀面上形成的侏罗系延 安组古地貌河道砂体控制的地层一岩性油藏系列 , 表明了大型侵蚀间断面对促进大规模油气运移、改 善和形成区域性储集及圈闭条件,都具有特别重要 的作用。 f)圈定储集体分布,确定油气藏规模,寻找高渗 带,优选高产区。在稳定克拉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多旋回原型盆地内部,构造面貌一直比较平缓,其油 气聚集类型主要为地层一岩性油气藏。早古生代的 储集体为古隆起两侧的古斜坡和古地貌岩溶斜坡中 的岩溶高地,由于水平溶蚀作用强烈,进一步改善白 云岩储层孔渗条件,为天然气大规模聚集提供了理 想空间。由于风化壳气藏产层分布广泛,厚度稳定, 导致形成了平面分布达 4 000 km。的大气田。晚古 生代和中生代储集体的分布,主要受三角洲和河流 相砂体的控制,因此三角洲和河道砂体的发育程度 和分布范围,可以明确指明油气藏的分布和规模,而 其中的高渗区,则成为油气的高产区。 g)克拉通盆地特有的油气地质条件和地层一岩 性油气藏类型,铸成油气藏具有 中一低压、中一低 孔、低渗透、低丰度、中低产量的特点。为了改善孔 渗条件,提高油气产量,获取理想的油气成果,不能 仅仅依赖地质科学研究中认识上的飞跃,同时,还要 藉助于钻探工程和测试工艺技术方法的突破。只有 科学研究和工程工艺技术攻关两手都过硬,实现科 学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才能打出高产气井、拿到大中 型油气 田。 (下转 第 15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152 · 石 油 窦 驺 弛 届 第 26卷 Based on the strai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teristics , inc1uding fold charateristics,obduetion-napp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i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sign,of the Pa— leozoic basin in the north edge of Yangtze plate,the tectonic shortage of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roughly calculated to be 9 1 8.8 km. Key words:amalgamation mode;strain characteristics;North China plate;Yangtze plate (上接第 142页) 参考文献: [13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J].地质学报,1977,51(2). I-2]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J].石油实验地质,1983 5(3)165— 169. [3] 任纪舜.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乜S乜S屯§己S乜S乜S乜S 乜6乜6屯§电§乜S乜6 [4] 张福礼.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E5] 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M].北京:石油 工业出版社,1999. [6] 张福礼.鄂尔多斯原型盆地与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方向[A].油 气盆地研究新 进展(第 一辑)[c].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02. RELATION OF MULTICYCLES TO OIL AND NATURAL GAS IN THE ORDOS BASIN ZHANG Fu—li (No.3 Reconnaissance and Prospection Brigade,North Chinn B“rPn“ ofPetroleum,SINOPEC,Xianyang。Shaanxi 712000,Chi n) Abstract:W ith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cycle tectonic movement theory”,after long—term Prof.Huang Jiqing and other geologists founded“multi research on Chinese earth structure.This theory summa ri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arth structure,developed the m ulticycle theorv, enriehed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Chinese earth structure,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directing nationa1 oil and gas prospection.On the occasion of Prof . Huang Jiqing’s 100th birthday,the author reviews the oil and gas achievements acquired under the multicycle theory and the further analysis on oil— gas geologic condition of the basin’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il—gas,and the oil~gas exploration decision during the 50 years’oil—gas explor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expressing honor and cherish memorv for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geologists. Key words:multieyele; sedimentary structure;thermal evolution;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0rdos Basi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500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9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2-07-05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