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19 9 7 年第 3 期 (总第 7 1 期 ) 贵州民族研究(季刊 ) G UIZ HO U E T HN !C S T UD IE S N o . 3 , 1 9 9 7 (G e n e ra lN o . 7 1 )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杨 正 权 内容提要 :结合民族学资料, 分析叙述虎 、 鸟、 龙等西南少数民族常见的图腾物 与服饰的联系 。 指出图腾崇拜在民族服饰中有鲜明的体现 , 使西南各民族服饰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关 键 词 : 图腾崇拜 服饰文化 图腾 即自己的亲...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19 9 7 年第 3 期 (总第 7 1 期 ) 贵州民族研究(季刊 ) G UIZ HO U E T HN !C S T UD IE S N o . 3 , 1 9 9 7 (G e n e ra lN o . 7 1 )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杨 正 权 内容提要 :结合民族学资料, 分析叙述虎 、 鸟、 龙等西南少数民族常见的图腾物 与服饰的联系 。 指出图腾崇拜在民族服饰中有鲜明的体现 , 使西南各民族服饰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关 键 词 : 图腾崇拜 服饰文化 图腾 即自己的亲属之意 。 西南古代各少数民族从 自己的原始初 民意识出发 , 认为本民族 群体 、本民族集团甚至 自己本身与周围的某种动物 、某种植物 、某种无生物或某种 自然现象之 间存在着血统亲属关系 , 视这些生物或非生物 为自己 的祖先 , 并对其顶礼膜拜 , 于是产生了图 腾崇拜 。 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 , 因图腾崇拜产生了一系列图腾文化习俗 , 如将图腾形象雕刻在 自己的居室 、刻画在 自己的身体上 、刺绣在 自己的服饰上 , 将 自己打扮成 图腾模样等等 。 被西 南各民族所祟拜的图腾物种类繁多 , 数不胜数 , 动物中天上飞的 、水里游的 、地上走的各种动 物 , 植物中的所有花草树木 , 无生物中的山川河流 、 日月水火 、各种颜色 、 自然现象都有可能被 视为图腾加以崇拜 。 本文.仅就几种主要图腾与西南 民族服饰文化的关系略将探讨 , 以求教方 家。 一 、虎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西南各民族中大多数都有崇虎习俗 , 其中尤以彝语支民族为甚。 他们以虎为图腾 , 视虎为 祖先 , 自称虎的后代 , 相信虎能保佑 自己逢凶化吉 , 人死后可化成虎。 彝族崇虎更为直接 , 自称 “罗罗淮”(虎族 ) , 男人 自称“罗罗颇 ,’( 公虎) , 女人自称“罗罗摩 ” (母虎)。 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 人名 、地名 、物品等以虎命名的比比皆是 。 彝人崇虎而将自己打扮成虎模虎样(将虎符号搬到 自己的服饰上或着虎皮等等 )。 如云南武定彝族幼儿穿虎头鞋 、戴虎头帽 , 其虎头帽两耳高耸 , 额上绣一“王 ”字 , 眼鼻分明 , 尤以嘴最为形象 , 缀以两根雪白的撩牙 , 突出了虎的勇猛和威严 。 该地彝族妇女的围腰头上部是一张白布底的虎口 , 两边露出两个虎爪 , 中间要么绣上马樱花或 马樱花簇拥着的虎头 。 牟定 、南华等县 的彝族老人至今仍有穿虎头的鞋 , 孩子戴虎兜肚的习 俗。 楚雄大姚县昙华地区理颇(彝的一支 )妇女的服饰为包包头 , 下着裙子 , 周身上下为横条花 纹 , 看去俨然是“一身老虎皮” 。 武定彝族凤氏土司的后裔那氏土司的 “虎袍 ”堪称彝族虎服饰 之精华 , 它集刺绣 、挑绣 、堆花 、打子花 、扣花 、切针 、贴布多种刺绣手法于一体 , 该袍前后却绣有 一只猛虎图案 , 穿上后虎威赫赫。 ¹ 双柏县彝族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 , 每年火把节二十五至二 十八这几天都要过虎节 、祭虎神 , 其中跳虎舞时的服饰尤为特别。 跳虎舞时 , 挑选两个精壮小 伙扮公 、母虎神 , 戴上人虎共一的虎面具 , 装虎神的人不着衣裤 , 身披特制虎形草衣 、草裙 、赤 脚 ;虎神后跟着蒙面改装成各种动物的人群载歌载舞 ;人们争着把东西抬至虎神前面 , 将被虎 神所吃视为吉利。º 永仁县马井子彝村的毕摩阿都茨哩作法事时都要戴一个木质黑虎头 , 认为 如此 , 死者之灵才能附着于“玛都 ”上 。 » 贵州水城区的彝族男式套褂 , 以黑色为衣底 , 绣有虎头 10 5 19 9 7 年第 3 期 贵州民族研究(季刊) 19 9 7 年 9 月版 图案 , 以红白两色构图 。 而毕节锅烟子群起而抹之 , 并 以此为乐 。 滇南彝族纳地区彝族儿童普 遍戴虎头帽 , 帽上绣有活生生张 口添舌 , 眼睛圆溜的老虎图 。¼ 彝语支良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 这主要是崇拜黑虎所致 。 乌蒙山武定县彝族的传统服 饰男子全身皆着黑色 , 女装 以黑 、青 、蓝等深色为底 , 再饰以各种花边 , 妇女凡生孩子者其帽均 为黑色或黑包头。 《蛮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途程 ·第一 )说 : “ 邓部台登中间(今西 昌) , 皆乌蛮也。 妇人以黑增为 衣 , 其长曳地” 。 所说与今 口四川凉山彝族服饰相符 。 大姚等地彝族理颇支系妇女衣饰多为黑 底 , 上起黄的条纹花 , 乃虎皮花纹变化而成 。 彝语支民族在举办婚礼时 , 青年男女都有互抹黑 脸之俗 , 其中娶亲人员是被抹的主要对象 , 众多彝族姑娘手里抓着极其油腻的锅烟子群起而抹 之 , 并以此为乐 。 滇南彝族楼土司祭祖时 , 常在祖先的塑像上披一张虎皮 , 并认为 自己 的祖先 感虎所生 , 死后便化为虎 。 武定彝族的孩子背布以黑色为底 , 上绣有“ 四方 八虎图 ” , 常在黑布 面上用的线挑花而成 , 意即神祖八方护佑 、妖邪难犯 。 可见彝语支民族好穿以黑色为主色调的 服装并非偶然 。 彝语支民族喜披虎皮之俗史籍见载颇多。 披虎皮含义有二 : 一是身着除黑虎图腾以外的 虎皮 , 象征威武 、勇猛 、强壮 、力大无比 ;一是穿图腾皮( 黑虎皮 )是指黑虎失去了图腾价值以后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 “罗罗” (虎 )是彝族自称 , 该词最早见于 (山海经 ·海外北经》: “在青兽日, 状如虎 , 名日罗 罗 。 “ (蛮书) 日 : “大虫( 虎) , 南诏所披皮 。 ⋯ ⋯衣金 甲, 披大虫皮 (虎皮 ) 。 “南诏是唐代的彝族 先民 。 《新五代史 · 四类附录 ) 日 : “ 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 , 地产羊马 , 其人椎髻跳足 、披毡 , 其首领披虎皮 。 ”昆明乃彝族支各族之先民 。 直至民国年间 , 《贵州通志》载当地彝族毕摩做法 事时仍有 “披虎皮”之习惯 。 ” 服饰中的 尚白习俗也是源于白虎崇拜。 西南地区的白族 、普米族 、土家族等都以白为贵 , 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白色服饰 。 如白族喜着 白色上衣 , 小孩取名以虎有关 , 每年三月后便让小孩 佩带布做的小虎 , 且戴虎帽 , 穿虎头鞋 ;家堂中喜欢悬挂虎图, 家什上也多绘刻虎头图案 , 择 日 以虎 日为吉日等。 祥云禾甸等地白族中流传一个传说 , 相传有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梦与虎交 , 醒后身怀有孕 , 生一男孩 , 孩子生而无父 , 便以虎为姓 , 孩子成年后化为白虎 , 跑进山林 , 处处保 佑人 。 普米族视 “白额虎”为祖先 , 他们以虎年为吉年 , 虎日为吉日 , 虎年出生的孩子尊贵 , 常在虎 年虎 日相互宴请。 服饰以白为贵 , 宁菠等地普米妇女喜穿白褶长筒裙 、背披一张洁 白的羊皮 ; 兰坪 、维西等地的普米妇女也喜穿白色大襟短衣 ;普米男子喜欢穿白衣 , 披白羊皮坎肩 , 裹白绑 腿 。 祭祖也以白色为贵 , 如杀白羊祭天神 , 杀 白鸡祭山神 , 杀白羊替死者“开路” , 死人或者有病 人时使用白蟠旗等 。 土家族崇白虎之俗可追溯到古代巴人。 《后汉书 · 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其祖 : “魂魄世为白 虎 。”他们视白虎为“凶神 ” , 湘西永顺 、保靖等地土家族凡逢新生婴儿男三 日内 , 女七 日内必事 “赶白虎”活动 , 带孩子们出门也常在小孩额上用墨烟划一“十”字 , 或在小孩背窝里放一把剪刀 作杀虎武器½ 在婚丧仪式中 , 结婚的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 , 其织锦纹样中的“台台花”则 是虎头造形等等 。 二 、鸟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以鸟为图腾的现象在西南各民族中很普遍 , 鹰 、 白鹤 、杜鹃等鸟图腾在服饰文化中得到较 好的体现。 鹰以其凶猛 、展翅高飞的威武形象而被西南各民族视为神鸟 , 进而崇拜之。 昆明附近的彝 10 6 · 杨正权 :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族西波(巫师)在行祭时头戴八角帽 、帽沿下悬两只鹰爪 , 意谓借鹰神之力驱鬼神。 昆明西郊核 桃管彝族祭师所设 的神完上供有一只木雕老鹰 , 所佩带的法帽上各垂挂着两只木雕老鹰 , 帽两 侧是悬挂的飘带上各系着两只鹰爪 南华县五街彝族毕摩为死者指路时 , 用鹰翅 、鹰爪 、鹿子 角各一对 , 用鹰叉 、铜锣各一把 , 再加两件乐器 。 黔西北彝族妇女有穿鹅子(鹰 )鞋的习俗 , 鞋邦 上用框滚工艺绘制 了一只鹰形图 , 该鹰有头有眼 , 嘴壳弯弯 、栩栩如生 。 该地彝族毕摩的法帽 按质地分 、有竹 、绵羊毛 、鹰毛三种制品 , 其中鹰毛帽最高贵 , 象征最高权力 , 彝族上司家的毕摩 才能用 。 凉山彝族毕摩用的竹编神扇“切克” , 上刻有鹰 、虎各两对 。 彝语支民族鹰崇拜传说很 多 , 其中以《阿鲁举烈)为例 , 彝族上古英雄阿鲁举热是感鹰所生 , 其母将其生下后交给老鹰喂 养 , 老鹰将阿鲁举热抚养成人 , 而阿鲁举热是彝族传说中的祖先之一 。 凤凰是百鸟之王 , 深受西南各民族崇拜 。 作为鸟类 , 凤凰或许是无中生有 , 但作为传说中 的神鸟 , 凤凰的形象仍然被西南各少数民族活灵活现地刺绣于服饰之上 。 白族姑娘善戴凤凰 帽 , 该帽是用两瓣鱼尾形的帽帮缝合而成 , 帽身就像一只凤凰鸟。 舍族妇女也有戴“ 凤冠 ”的习 俗 , 该帽以红布包着附有银饰的竹筒而成 , 置于脑后 , 护以发髻 , 再盘绕上累累的石珠珠串 , 髻 旁插有银钗 , 俗名凤钗或凤桃 , 该帽为结婚妇女专用 。 白族戴凤凰帽 尚有不少民间传说 , ¾ 其 中的一则说百鸟之王凤凰将一顶凤凰帽送给两个勤劳勇敢的白族姐妹 , 后来戴凤凰帽的姐姐 被残暴的国王害死 , 戴凤凰帽的妹妹运用计谋毒死国王 , 为姐姐报了仇 , 为百姓除了害 , 为纪念 这位英雄妹妹 , 于是流行了凤凰帽。 鸡崇拜现象在西南各民族中也较常见 , 鸡的形象也被广泛地搬上了服饰 。 云南武定 、禄劝 一带彝族喜欢戴公鸡帽 , 这种帽形如鸡冠 , 前面正中绣一大花蕾 , 两侧各绣一只雄鸡 , 另有一些 花鸟图案 , 顶上绣一“寿”字图案 。 昆明近郊的彝族撒梅和红河南岸的彝族姑娘都戴鲜艳漂亮 、 形似鸡冠的帽子 。 其中撒梅人的鸡冠帽主要靠刺绣和缀穗 , 黑底上绣着鲜艳的花纹 , 就像雄鸡 火红的冠子 ; 红河彝族则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 , 再用大小 120 0 多颗银泡镶绣而成 , 戴在头上银 光闪闪 , 十分耀眼 。 彝族不仅戴鸡冠帽 , 每逢节 日还跳起 “公鸡啄架 ”舞 , 以示对鸡的纪念 。 关 于戴公鸡帽在彝族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 口的传说 , 其中一说是彝族阿乌人的祖先遭到娱蚁王 的袭击 , 后来是鸡把娱蛤王啄吃了, 阿乌祖先才得以安居 , 阿乌人为感谢鸡的救命之恩 , 遂戴鸡 冠帽以示对鸡的敬重 。¿ 杜鹃 、白鹤 、燕子 、 白鹏等鸟类也常被西南各民族视为图腾加以崇拜 。 这一 习俗在服饰上 也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乌蒙山区彝族服饰中有一种“春醒图背禧”融鸟兽花草于一图 , 图案南北两方有 一 对神态逼真的呆立着的白鹤把门。 白鹤图案在彝族的有关服饰中也时有所睹。 白鹤在彝族人 的心 目中是“王”的象征 。 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说 , 彝族古代社会中战争连绵 , 泪洒天地 , 民不 聊生 , 白鹤 (彝族祖先策举的化身 )为了改变儿子仇类阿姆强悍好斗的性格 , 就变成一只白鹤来 到人间 ; 儿子见 了白鹤 , 瞬间变成 了一位高贵 、庄重 、善良、爱民的彝王 , 停止征战 , 倡导耕耘 , 百 姓丰衣足食 , 出现了太平盛世 , 白鹤成为吉祥 、高贵的彝王的象征。 黔西北彝族服饰有一种 “吊 四柱 ”长袍图案 、儿童背禧图案 、围腰图案等绣有许多花丛和绿叶映衬的杜鹃鸟图案 , 杜鹃鸟被 彝族拜为神鸟。 相传商 、周时代 , 彝族武焚仇氏王国初期 , 天昏地暗 , 臣民不知时令 , 五谷不熟 , 饥寒交迫 。 武焚氏的祖先“策举祖”因体恤臣民而派太阳鸟(杜鹃)下凡人间 , 杜鹃啼鸣叫春 , 大 地顿时春光明媚 , 草木复苏 , 四季分明 , 民知时令 , 百业兴隆À 。 红河哈尼族送灵时 , 要插羽形 棕扇 , 摹仿白鹏鸟展翅飞翔 , 把死者带去的物品一一叨起 , 意即送上天去 , 此俗被称为“飞鸟送 灵 ” , 源于 白鹏鸟救助垂危之人复生 的传说 。Á 滇南的哈尼族男女上衣腰部留有似燕尾的“批 10 7 . 19 9 7 年第 3 期 贵州民族研究(季刊) 19 9 7 年 9 月版 甲”妇女遮盖殿部的箭头形蓝布带 )和 “马乘 ” (男女两肋下摆的开 口 ) , 这部“ v ”形燕尾剪 口 的 服饰广为彝语支各族所沿传 , 与这种燕尾服相配之饰还有头插羽毛簇 , 缠裹于腰间的百褶布 裙 , 穿在身上 , 有一种身如飞燕之感 。 据哈尼人说 , 他们的第二 十三代祖是 从燕子蛋 中孵出 的春燕 , 为纪念祖先燕子而穿燕尾服 。 鸟图腾崇拜在西南各族中同古亦然。 (云南图经志 ) 卷五云龙州说 : “境内多蛾 冒蛮 , 男子 顶髻戴竹兜黎 , 以毛熊皮饰之 , 上以猪牙 、鸡尾 、羽 为饰 , 其衣无领袖 。”《滇略》卷九载明代景颇 族先 民 : “ 以树皮为衣 , 首戴骨圈 , 插雄尾 , 缠红藤⋯⋯ 茹毛饮血 , 夜宿树上 。 ” 元代《云南志略) 说 布朗族的先民 : “蒲蛮一名朴子蛮⋯ ⋯首插雄尾 , 驰突若飞 ” 。 清代《开化通志 · 人种》载哈尼族 先民 : “丧无棺 , 吊者去锣鼓摇铃 , 头插鸡尾跳舞 , 名日洗鬼 。 ”。可见 , 史志 中西南各族羽饰情况 较常见 。 考古资料中对这一习俗的描述也很多 。 云南沧源原始崖画上就有许多头插鸟羽的 人 , 也有一些是身后拖着一条长尾的 。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 m 12 : 1 号铜鼓形双盖贮贝器第一层 器盖纹饰上有羽人歌舞的场面 , 江川李家山出土的 m 2 4 : 4 20 号铜鼓胭部中之羽人划舟图也形 态逼真 , 与广西西林出土的 2 80 号铜鼓纹上的羽饰极为相似 。 铜鼓上的羽人划船图船体多为 月牙形 , 船的首尾饰成鸟咏或鸟尾 , 船上所有物 品皆插有羽毛 , 沾满了周身插满羽毛的羽人 。 整条船看去仿佛一只巨鸟在水上飞 。 诸如此类的羽人在考古出土文物中较多 。 现在的西南各族中鸟羽饰仍较常见 , 但主要还是表现在宗教祭祀活动或跳图腾舞的场合 。 这种羽饰仍然图腾衍生韵味非常浓厚 。 云南怒江的墨勒人在每个初生婴儿的腰上贴上两片羽 毛 , 以示消灾纳福。 楚雄彝族男子每逢节 日跳大刀舞时 , 舞者手执钢刀 , 头插野鸡长毛 。 湖南 的裤瑶男子梳发髻时 , 缠上几圈红布巾 , 在斜插一支野鸡翎 。 景颇族在跳 “同脑纵歌 ”时 , 领头 的头上要戴形似帽子的“固独朗” , 插上最美的羽毛 , 男子挥舞闪亮的长刀 , 犹鱼尾般摆动 ; 女子 身上缀满银泡 、银链 , 象征孔雀开屏一般。 相传这种舞蹈是和鸟雀学来的 。 门巴族每逢节 日载 歌载舞 , 舞者身上披挂不同动物的皮毛和羽翼 , 将自己打扮成形态各异的禽兽形象 。 相传这是 祖先为了能猎到更多的猎物 。 将 自己身上披挂兽皮 , 羽毛 , 以便接近禽兽 。。 纳西族的摩梭人 在葬礼中有一 “洗马”送魂仪式 , 即选一好马配以精美的髻头鞍格让死去的人乘骑 , 在祭司达巴 主持下 , 八名精壮伙子头载插有公鸡尾的毡帽 , 身穿有龙图案的长衫 , 腰佩长刀 , 向死者磕头完 毕 , 便将马拉到河边洗 , 并进行相关的宗教仪式 。 石屏彝族在祭 “阿童 ”祖先时 , 祭司“叹玛 ” 身着法服 , 头载斗笠 , 上插满羽毛 。 苗族 、瑶族 、普米族在西南各族在祭祀时 , 至今仍流行鸟羽 饰之俗 。 而这些习俗最初仍是源于鸟图腾崇拜 。 三 、龙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龙被称为鳞虫之长 , 是能司天地间雨水掌人世间祸福的无所不能 , 无处不在的“动物” 。 自 古以来被国人所膜拜 , 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也莫能另外 。 按唯物主义的观点 , 龙是一种不存在 的虚拟的综合图腾 , 龙形象因时代 、地域 、 民族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但伴随着“龙”而产生的龙 文化则广泛地影响着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 西南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 也弥漫着浓厚的龙图腾崇拜的气息 。 西南民族的诸多服饰源于龙崇拜 。 贵州榕江苗族姑娘称花衣为“乌鳞 ” , 意即“鱼鳞纹之 服 ” 。 传说该地苗女能歌善舞 , 但无花纹衣穿 。 有一年赶枯藏节 , 来跳芦笙舞者甚多 , 龙女三姐 妹也来了 , 她们所着服装五彩缤纷 , 甚是美观 , 苗女们羡慕不已 。 但过完节 , 龙女们便潜人河中 回家了 , 有一苗女很想摹仿龙女衣 , 于是每天都到河边等龙女 , 有一天她终于被龙婆带到龙女 家 , 最终学会了绣花衣的做法。 于是她返回家中 , 教苗女们绣花。 这就是苗家鱼鳞纹花衣的来 10 8 · 杨正权 :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历。 。景颇族也认为 自己披肩围胸 的龙鳞也是龙女身上的龙鳞兑变而成的 。 苗族刺绣中也时 常闪现出龙图腾的影子 , 如黔西苗族刺绣中有牛角龙 、植物龙 、水龙 、花草配龙等图案 。 滇南彝 族花课人把葬礼中主持跳送葬舞的女祭司所穿的服装称之 为“龙公主衣 ”或 “龙婆衣 ” 。 这种 衣是由长约三米余 , 宽约一米五的大幅整布缝制 , 外面拼成三角形图案 , 或用腊染有 日形纹 、水 纹等的花布缝制 , 中间挖一洞 , 贯头而披 , 张臂打开 , 宽及手腕 , 长及脚踵 , 前后搭摆 , 如一正方 形大披风 , 上有用各色三角形拼缀成的图案 , 也有 口纹 、水纹或雷云纹的图案。 该衣据当地传 说是为纪念龙子帮助当地彝族改变 “腹葬 ”古俗而特制的 。 这种贯头衣源远流 长 , 早在西汉时 期 , 龙的后代彝族的先 民哀牢人就服之 。 如 (广志 ) 说 : “黑焚淮 , 在永昌西南 , 山居 , 耐勤劳 。 其 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 , 或以贯头” 。 《后汉书 ·西南夷传》说永昌太守郑纯 ”与哀牢人约 , 邑豪 岁输布贯头衣二领 , 盐一解 , 以为常赋 。 ”而哀牢人在 (后汉书 ) ) 中自称为龙生夷 , 即龙的后代 。 云南禄劝彝族妇女喜欢戴哈达帽 , 起因也是龙崇拜 。 《续禄劝县志》说 : “ (哈达毡帽 )制类雨兜 ; 妇女多带之 。 旧传洱海有孽龙 , 能摄人 , 故戴此帽 , 以避龙崇也 。” 西南民族的纹身之俗也主要源于龙崇拜 。 西南各民族中有纹身习俗的民族有傣 、伍 、 白、 彝 、德昂 、基诺等十余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纹身之俗源远流长 , 而且纹身的 目的也主要是服从 于龙图腾崇拜 , 即象龙子 , 以避蛟龙之害也 。 《汉书 · 地理志》说西南百越后裔“文身断发 , 以避 蛟龙之害” 。 《后汉书 ·西南夷位》说彝语支民族 的先民 “哀牢夷者 ⋯⋯ 种人皆刻划其身 , 象龙 女 , 衣皆着尾 。” (蜀中广记) 三四引(九州要记 ) 日 : “街之西有文禹人 , 身青而有文 , 如龙鳞于臂 胫之间。”纹身还有纹面或纹身 , 也有既纹面也纹身的。 (云南志略)说 : “金齿白夷 (傣族) ⋯⋯ 文身面者 , 谓之绣面蛮 ;绣其足者 , 谓之花脚蛮。 ”纹身之法以傣族为例据《马可 · 波罗游记》说 : “男子在他们的臂膊和腿上 , 刺一些黑色斑状条纹 。 刺法如下 : 将五根针并拢 , 扎人肉中 , 以见 血为止 。 然后用一种黑色涂剂 , 拭察针孔 , 便留下 了不 可磨灭的痕迹 。 身上刺有这种黑色条 纹 , 被看作是一种装饰和有体面的标志 。 ”纹身的图案内容如 (腾越县志)说 : “焚人尚纹身⋯ ⋯ 胸 、背 、额际 、臂 、腑 、腹 、脐各处 , 以针刺种种花纹 , 形象若虎豹鹿蛇 , 若金塔花卉 , 亦有刺符咒经 文 , 格言及几何图案者 , 然后涅之以丹青 , 贵族用赤红色 , 平民一般概用青黑色 , 否则妇女群辈 笑之 , 以故无论老幼 , 无不身首彰然者。 ”时至今日 , 纹身之俗仍在西南不少 民族中流行 。 如德 昂族在脚部 、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 、鸟 、龙等动物和花草图形 , 有时也刺上傣文经咒 。 基诺族 妇女 一般在小腿部刺上花 、鸟 、草 、虫等物 , 男子则在臀部 、腿上刺上动物龙 、虎等以及 日、 月 、 星 、虹等图案。 布依族男子在胸部刺龙 、兽式样的图案 , 女子则刺于手臂 、手背等 。 布朗族男子 在腿 、胸 、背 、手臂上刺以各种几何图案及飞禽走兽形象 , 然后涂上炭灰及蛇胆汁 。 低子男子纹 身图案最常见的是牛头纹 、龙纹 、虎纹 、三角形 、十字花点 、小鸟等 , 多刺于颈下 , 胳臂和腿上 。 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在胸部 、腰部 、脊背 、手臂 、大腿等处刺满了黑色或蓝色的花纹图案 , 其中 的龙图案尤为壮观。 傣族纹身有诸多关于龙的传说 :从前有个龙王的儿子 , 与人间的一位姑娘 成了亲 , 他水性很好 , 捕到诸多鱼虾而不被水生物所伤 , 人们问其原因 , 龙子遂脱下衣服让人看 其身上的鳞纹 , 身上有鳞纹 , 龙王看到是 自己人都不会伤害。 又传说 : 傣族的祖宗是龙 , 世世代 代都是龙变的。 为了不忘记老祖宗是龙 , 傣族总要把两腿纹成龙壳 (鱼鳞状 ) , 把牙镶金以便象 龙形@ 纹身之俗最初的起因当是龙崇拜使然 , 自古及今 , 龙图案在纹身民族的图案中一直居于 首位 。 四 、其他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有关的图腾崇拜不惟前述内容 , 尚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内容 。 10 9 . 19 9 7 年第 3 期 贵州民族研究(季刊 ) 1 9 9 7 年 9 月版 牛是最早被西南各民族训服的动物之一 , 牛给人们的定居农业带来 了思想 , 于是产生诸多 赞美牛的神话。 将牛视为同类 , 这在西南各族古化中较普遍 , 服饰文化中也可以找到诸多牛图 腾崇拜 的线索 。 《新唐书 · 南诏传》言及了 “ 望直子蛮者在澜沧江江西 。 ⋯⋯ 革是黎 皆插猫 牛 (耗牛 )尾 , 驰突若神 。 ” 以耗牛尾为饰之俗至今仍被纳西族的摩梭人所传习 , 摩梭人特别崇拜适 应高原气候 、吃苦耐劳的耗牛 , 至今摩梭女们仍习惯用耗牛尾掺人发中, 编成粗而长的发辫盘 于头顶 , 以 示美观 。 摩梭人还在门媚上挂上牛角作为装饰或避邪物 。 舍族女子出嫁时有载牛 角帽之俗 , 这种帽戴时要把头发扭成一束 , 高高地堆于 头上 , 结成髻 , 冠以尖形布帽 , 形似半戴 牛角 ; 帽上贴一短银牌 , 顶端缀银饰及斜珠 , 下垂前额 , 遮向面部 ; 三把银质头花插于前顶 , 围成 环状 , 头花下沿系有无数银珠 、银片之类 , 垂向眼前 , 贵州的苗族和瑶族妇女的头饰也是牛角头 饰 , 她们都戴着两个牛角的头饰 , 苗族的牛角头饰翘得更高些 。 拉枯族的苦聪人男子喜戴牛角 状的兽角 , 以示 自己为狩猎能手 。 门巴族妇女喜欢在背上披一小块牛皮 , 颈挂松耳石等饰物。 贵州贞丰布依族妇女喜戴一种类牛角的包帕头饰 , 称为“牛角帕” 。 传说 , 布依先民在迁徙过程 中 , 走到一个滴水不见的干旱地带 , 人们干渴难忍 。 有一个姑娘见到牛从远处走来 , 凭预感跟 了上去 , 终于发现了水源 , 救了布依人的命 。 为感谢老牛 , 姑娘就摹仿牛角的样子包头帕 , 相沿 成俗 。 黔东南苗族的服饰上时常可以见到牛角龙 、龙牛等龙牛一体的图案 , 反映了苗族定居从 农后对耕牛和水神的崇拜之情 。 狗是最忠实于主人最灵敏又勇猛的动物 , 自人类进人狩猎阶段后 , 狗就伴随着人类克服了 重重困难 , 人类与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正因为这样 , 狗在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地位很高 , 甚 至不少民族视狗为 自己的图腾加 以膜拜。 苗瑶语族各族自称盘抓之后 , 而盘瓤则是亦人亦狗 的上古英雄 。 (玄中记)说 : “昔高辛氏 , 犬戎为乱。 帝言日 , 有讨之老娄以美女 , 封三百户。 帝 之狗名架瓤 , 亡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 帝女娄之于会稽东南 , 得海中土三百而封 , 生男为狗 , 生女为美女 , 封为狗氏国 。 ”这些描述虽十分荒诞 , 但亦可见苗瑶先民的崇狗习俗。 瑶族认为自 己的祖先盘瓤是一条五彩斑谰的龙犬 , 于瑶族人把自己的衣服染成五色 , 并在衣服上缝上一条 尾状饰物 , 以纪念架抓 。 现代的瑶族服饰无论男女 皆在领边 、袖 口 、裤沿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 鲜明的花纹图案。 上衣则特意剪成前短后长 ;妇女将发结梳成角状 , 再覆以花帕 , 腰带故意在 臀部掉下一截 , 以喻狗尾 ; 儿童戴 狗头帽 , 穿狗头风衣。 , 滇西的苗族穿有五色斑衣 , 衣冠上有 龙纹 , 衣后有尾饰 。 滇南的瑶族男子腰系狗尾形布带 , 妇女围于脖颈的狗尾或用红绒线制成的 宽厚狗尾襟带 。 滇东北苗族的发髻里加饰象征狗尾的饰物 , 亦常穿有尾的五色斑衣跳舞以祭 祀祖先 。 相传这一切都是崇拜龙犬集瓤的缘故 。 阿昌族姑娘在出嫁时要戴高帽“吴摆” , “吴 摆 ”上有一条长可及腰的黑色长布条披搭(现一般收至帽上 ) , 相传这是一条狗尾 , 为纪念狗为 阿昌先民带来五谷种子而为之 , 类似传说在西南的彝语支各族及苗瑶语族各族中很广泛 , 这也 是这些民族每逢节庆美味佳肴先让狗吃然后再吃的原因 。 葫芦崇拜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 , 西南各族尤甚 , 直至现在也蔚然成俗 , 并留下 了大量的 葫芦生人的图腾衍生神话 。 其中流行于彝族中的葫芦生人神话是这样的 : 远古时期 , 洪水泛 滥 , 人类濒临灭绝 , 只剩下天神指点躲人葫芦的两兄妹得于幸存 。 两兄妹为繁衍人类 , 被天神 格滋撮戳开 , 出九子 : 长子汉族 , 次子傣放 , 三子彝族 , 四子傈僳族 , 五子苗族 , 六子藏族 , 七子白 族 , 八子 回族 , 九子纳西族 。 滇南红河县的彝族老人常在胸前挂一个皮面光亮的葫芦作为修 饰 , 该葫芦极为神圣 , 随时随地都要小心翼翼地保护 , 因据彝族老人说 , 彝族是葫芦的后代 , 葫 芦是彝族的老祖公。 滇南新平的彝族老人则每参加婚丧饮宴时胸前不忘挂葫芦 , 除祈求祖先 1 1 0 杨正权 :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灵魂的保佑外 , 葫芦还代表着生育神 , 象征儿孙满堂 、福禄双收之意 。 滇西南华五街等地彝族 视葫芦为祖灵 , 置于供桌 , 对其进行祭祀。 西南各民族在服装上常常绣有葫芦球 、葫芦藤及葫 芦花 , 这些都非偶然现象 , 皆为葫芦崇拜在服饰中的表现 。 图腾崇拜在西南民族服饰文化中打下的烙印远不止以上所述 , 实际上 , 彝族服饰上的狮子 纹饰 、松鼠纹饰 、猴子纹饰 、猫纹饰 、喜鹊纹 、蛙纹 、鱼纹 、蛇纹等纹饰均与图腾崇拜有关 , 因为彝 族先民在历史上曾以这些动物的为图腾 。 而傣族服饰上的神马纹 、孔雀纹 、象纹 、神鸟纹 、锦鸡 纹 、牛纹 、水蛤纷纹 、水夹虫纹 、娱蛤纹等纹饰也离不开图腾崇拜 。 还有其它各民族的不同类别 的纹饰也与图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在此不一而举 。 从诸多零星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 清晰的印象 : 图腾崇拜习俗被西南各少数民族巧夺天工的神针缝缀在服饰文化之中 , 服饰文化 因之而增姿添色 。 注释 ¹ º 楚臣 : (从图腾到图案) , 载(彝族文化) 19 8 8 年。 » 刘小辜 : 《母体崇拜》,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 9 0 年版。 ¼熊正 国、王 继超 (彝学研究) , 198 8 年刊 。 ½ 杨和森: 《图腾层次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 8 7 年版。 ¾董亮伟 、赵志高 : (白族姑娘的凤凰帽)载( 山茶》198 5 年 4 期。 ¿ 普阳 : (鸡冠帽》, ( 民族文化) 19 8 4 年第 2 期 。 À 见 (彝学研究) ( 云南 ) 19 8 8 年年刊 , 熊正 国、王继超文。 Á 邓启耀 : (民族服饰 : 一种文化符号》, 云南人民出版社, 1 991 年版 , 第35 页。 见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编 : (哈尼族研究文集) ,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 1 年版 , 第 136 页。 赵仲明: (说“羽”》, 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 8 4 年 4 期。 O 朱宜初 : (少数民族的人体装饰及其审美观)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 85 年第 3期。 邓启耀 : ( 民族服饰 : 一种文化符号》,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 91 年版 , 第 35 页。 0 徐华龙 、 吴菊分编《中华民族风俗传说) 中之《乌鳞》, 云南人民出版杜 19 85 年版。 邓启耀 : ( 民族服饰 : 一种文化符号)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 91 年版第35 页。 张元庆 : 《傣族文身 习俗调查和研究) , (民族学) 19 8 9 年 2 期。 刘稚、秦榕 : (宗教与民俗) ,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 1 年 12 月版。 作者简介 : 杨正权 , 男 , 弃族 , 19 6 7 年生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 , 现在云南工业 大学工 商管理学院工作 。 (责任编辑 : 草敏笑 ) 111
本文档为【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32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19
浏览量: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