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

举报
开通vip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2学习是一种信仰绪论的正确性。考证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早期是用二度注释,也就是以笔第一节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记或杂记的形式存在的。1、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2、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考边证的,因为考释的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证化,再加上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这就为据。证据在考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在考据有了结果后,需要一人们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带来困难。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一罗列出来,以说服别人。所以,考与证并不是两个绝然分开的过程,而...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
2学习是一种信仰绪论的正确性。考证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早期是用二度注释,也就是以笔第一节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记或杂记的形式存在的。1、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2、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考边证的,因为考释的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证化,再加上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这就为据。证据在考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在考据有了结果后,需要一人们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带来困难。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一罗列出来,以说服别人。所以,考与证并不是两个绝然分开的过程,而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实际上也是很难分割的,只是在对考证结果进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时分开阐述而已。古人称之为“训诂”(定义)。二、训诂材料:训诂材料指注释、纂集、考证等训诂工作的成果。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一)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3、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分别对“训”和“诂”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训诂材料先于系统的训诂工作产生。如《国语·周二字作了解释。认为“诂”与“训”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语下》叔向解释《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篇“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亶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厥心,肆其靖之”说:“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这说明。在当时,“诂”与“训”是有着大致分工的,两者连用就是“解释”。个解释在系统解释《诗经》的《毛传》、《郑笺》之前,更在系统解释《国(“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语》的注解之前。人也”)2、注释类训诂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附在文件正文后的注释。前人所称4、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5、近代学者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二)纂集类训诂专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引申”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含义,1、纂集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诂资料集或体现了词义分本义、引申义的系统观点。训诂专书,例如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6、“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的古代合称。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第二节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都是属于最早的训诂资料集或训诂专一、训诂工作:训诂工作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书。(一)注释工作2、这些专书尽管经过纂集、编排,已经类聚到一起了,但它们的基本形式1、注释工作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这是仍然是词语的训释,与前一类训诂材料在微观形式上是相同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最早从事这种工作的是经学家,他们的目的是通(三)考证材料过注经来传经。这种工作大量出现于汉代,从一开始就是系统进行的。1、考证材料就是考证工作所产生的的训诂材料,早期以二度注释的形式存2、注释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在,就是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例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和词义训释。这两种注释的区别不在于注释的单位,而在于注释的要点。中的有些内容已是考证。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而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2、考证盛行于清代,清代的考据大多是以笔记与杂记的形式存在,一些大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家的考证已经汇成专书,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高邮王氏父子的《读书(二)纂集工作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1、纂集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它的目的体现在两种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在集中某些代刑法考》等,虽属于历史或法律方面的考证,但也是建立在训诂字词考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证基础上的。还有的夹杂在日记式的随笔中,如李慈络的《越缦堂日记》2、纂集标志着字、词、义不再依附各自的环境,而成为相互依附的一个群等。这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其中可以提炼出的训诂学内容很多。体,它们体现了综合研究的趋势,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初阶。特别是第二类第三节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纂集,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包含理论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已经进一、训诂体例入了语言学的范畴。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传统训诂学中训诂体(三)考证工作例的形成有两种情况:1、考证工作是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1、自觉的体例是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这种体例的目的明确,对训诂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材料的归纳是有系统的,其格式和用语可以起到对相应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作用。2学习是一种信仰32、自然训诂体例缺乏理论的一贯性,是训诂学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1)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小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的前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身,这是从章太炎先生确定后就不存在异议的。二、训诂原理(2)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1、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它包括又是不能等同的。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3)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用价值来说,本来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文化传播的任务。2、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2、训诂学同文字学与音韵学都是从传统“小学”中发展出来的三个分支。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有了训诂原理的指导,训诂实践将会变得更加科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学,着重研究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发来辨明音、义,学,有利于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认识。如关于“反训”问题的纷研究汉字的造字法则与汉字形体的发展;音韵学着重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争。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训诂学着重研究古代文献3、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语言的词汇,特别是词语的意义。简要地说,文字学的研究偏重于形,音(1)介绍:介绍既往的训诂材料;介绍训诂发展历史;介绍前人已经发现韵学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义。三者的分工是比较清和阐述过的训诂原理。楚的。而且随着新的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三者的分工也会越来越科学。(2)发展:进行新的训诂工作,积累新的训诂材料;探讨新的理论课题,三、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使训诂理论不断更新、加深、系统化。1、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第四节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一、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二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1、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讨为指导。科,与训诂不同,前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后者是用语言解释语2、训诂学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言的工作和材料。3、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应用,应用是训诂学的根本任2、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训诂学务和最终目的。自身独立研究的范围必须是也只能是古汉语词汇而且偏重于词义方面。第五节训诂学的学习方法3、训诂学范围的确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中期训诂学、晚一、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期训诂学。1、当代训诂学应当重视理论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为实”(一)早期训诂学作风,而是要从大量的训诂材料出发,从材料中出理论,并在实践中发展1、早期训诂学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不但文字、音韵理论、验证理论。杂糅在其中,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也都包含其中,它几乎就是文献2、现在在各个实践岗位上继续从事训诂工作的同志所做的工作,如医古文语言学或者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全部。工作、古籍整理和注译工作、词典编纂工作等,成果都是十分宝贵的。2、这段时间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代。二、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二)晚期训诂学1、学习训诂学,在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的同时,还要求掌握训诂类的科学1、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范围进一步确定了。但字、词、原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句、段、章都有意义问题,语法、逻辑、修辞、章句仍包含其中。2、学习理论与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掌握第一手文献材料并没有矛盾。2、它已把词义当成重点和基础来研究了,这一时期主要是清代到近代。三、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三)现代训诂学1、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训诂原理和训诂方法,去解决阅1、随着现代汉语科学的发展,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都已发展读文献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训诂实践方面多下工夫,练好运用训诂。成独立的语言学部门或其他独立的科学。因此训诂学如果不满足于它在科2、训练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不仅要注意积累有关古代语言文字的基础知学史上的地位,而还要在发展中独立并跻身于现代科学的行列,就必须把识,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而且要培养运用训诂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自己的理论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方面,与历3、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训诂学,是我们这一代史语义学衔接。人的责任。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辞典编篆、文化宣传、古籍整理、各种2、在此基础上,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再去探讨综合的应用法则,从而建古代史料的搜集编写的人员,以及其他语文工作者,都需要或多或少地掌立现代的科学训诂学。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推广和普及训诂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二、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1、训诂学在当代的学科地位,应当从三个方面认定:第一节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一、训诂的萌芽期——先秦34学习是一种信仰1、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为了适应教育的需要。时有古今,地有南北。2、字书、音书与雅书分立,各自向专门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训诂纂集工古今南北之异造成了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教育者去做“释古今作的又一特点。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只是当时的这种工作大都是口头进行的,没有3、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系统记录下来。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2、先秦的训诂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中,训释4、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词或解释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明白被释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在阐明某5、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这一时期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种政治或哲学主张,甚至可以看作是证明某种观点的证据。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二、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第三节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1、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一、宋代的疑古与创新2、真正的语言文字训诂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是由古文经学推动的。古文经1、魏晋至隋唐的训诂虽然扩大了范围,但主要还是沿着汉代训诂的路子在是指先秦用六国古文书写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古文经中走,实质上改变不大;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对汉唐经学充满怀疑,因而力求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攻克语言文字关,所以与今文经学相对。摆脱汉唐的影响,纷纷另创新说。3、汉代的训诂成就很多:2、宋代疑古风气产生的原因:一是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1)《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2)东汉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的大成,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3、宋代疑古创新表现在经学训诂上,是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注》《礼记注》。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理学说教。(3)由儒生缀集古代故训而成的《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二、明末训诂的进展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4)《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著,是我国1、明末文字、音韵、训诂之小学却在朱熹等的崇古与创新相结合的治学态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度影响下有大的进展。如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既继承了《说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文》等字书的传统,而在编排和解释方面又都大有改进。(5)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第一部2、黄生的《字诂》与《义府》则是综合性的训诂成果,对清代的考据学有语源学专著。直接的影响。(6)《说文解字》是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按部3、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工作,疑古创新是主要特色,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首编排的字书。否定和割断了汉唐朴学的传统,训诂学在某些方面呈衰落趋势。勇于创新第二节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的精神与传统的求实态度的结合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一、再度注释的出现第四节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1、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一、顾炎武与乾嘉学派的兴起2、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是进1、清代的学术直接受晚明复古学派的影响,他们以“复古”为旗号,提倡一步的考证。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重要的训诂汉学,主张经世致用,为训诂学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清政府积极提倡儒学,材料,间接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鼓励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同时大兴文字狱,禁止知识分子议论指责时3、由于“疏不破注”,义疏类的再度注释往往在义解上难以出新,为了证政,致使大量学人潜心古籍,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实汉魏传注已有的结论,有时不惜曲附牵合,排斥异说,有一定的局限性。2、开导清代学术风气、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首推明末清初的顾二、训诂范围的扩大炎武。顾炎武把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1、由注经而注史、子、集,标志着训诂范围的扩大。注释子部的代表作训诂来研究经史。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从而奠定了有清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一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杨倞《荀子注》。3、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2、集部出现了李善的《昭明文选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是两部很的考据而著称。有特色的训诂材料。二、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3、中国的史书先秦就出现了。注释史部的代表作有裴骃的《史记集解》、1、时至乾嘉,清代学术发展到鼎盛。在训诂学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以戴震为首的皖派。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2、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治学有独特风格,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三、集解、集注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以考据通义理。1、集解、集注的出现,字书、韵书的独立,标志着训诂纂集工作的分化。4学习是一种信仰53、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说(1)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意,因而递文解字注》更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对文献词义和词汇规律的揭示。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传一般不注重对具体字词含义的解释。4、乾嘉学术以段、王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从经传单字单义的训诂(2)笺是指在原有的注释旁附记自己的意见。笺注重补充和识正。上升到语言文字内部规律的系统探求。(3)注的本义为灌,注书一般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三、晚清的实学派训诂二、章句类1、晚清实学派的两种倾向及其主张:1、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1)一类主治今文经学,以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为代表,把学术与政治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中。在注释词句的基础上,往往还要对章旨进行结合起来,掘发经典之微言大义,为其革新救世服务。归纳,相当于现代讲段落大意。(2)另一类注重考实,研究某一专门领域内的词语及名物源流。2、其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有利于对全篇主题的开掘,但一2、晚清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般不似传注那样简明。要术》,陶弘景《神农本草经注》,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3、章句类的代表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3、自清代乾嘉以来,实学派训诂家突出的作风是重视历史。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4、清代训诂学一方面在治学方法上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使其条理三、义疏类化,系统化;同时又大规模地整理注释古籍,汇纂各种训诂材料,从训诂1、疏是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其义,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种体式。实践上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传统训诂学。2、义疏类注释有两个特点:一是兼释正文和前人的注文,所以被称为“二(1)清代仿前代训诂专书体式汇集编纂训诂材料,为文献训诂工作提供方度注释”;二是疏解前人注文时,只做阐发和补正,一般不违背原注的基便;(2)清代重新整理和疏解古代训诂专著及经史子集等文献。本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持“疏不破注”。第五节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3、义疏类的代表作有黄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等。一、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四、集解类1、​清末训诂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国门被迫洞开,中西文化大规模交流,1、集解类注释也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知识分子出国讲学和留学(“西学东渐”的环境)。间出己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2、章太炎使传统小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2、现存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何晏的《论语集解》。语言文字学。在《国故论衡》、《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五、征引类著作中,章先生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三个1、征引的训站体式是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方面的语言理论问题)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3、黄侃建立了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2、东汉蔡邕为班固《典引》作注已经多次使用了直说故实而不加说解的方的学生黄侃。黄侃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对法,但征引形成一种成熟的训话体式,应自唐李善《文选注》始。《文选》这门学科的多种理论问题作了明确系统的阐述。即由南朝梁太子萧统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二、训诂学走向现代3、征引式对诗、文等文学作品的训解更为适用,它并非寻求引文词句与被1、继章黄之后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胡朴安的《中释词句的简单对应,也不仅满足于寻找被释典故的典源出处,而是通过引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文与被释词语思想感情和意境的沟通,来引导读者的鉴赏活动。从这一意2、杨树达对于训诂学的贡献:义来说,征引类训站已经超越以往经、史、子注消除文字障碍、显示典籍(1)构拟过一套训诂学体系;原貌这一单纯的目的。(2)对汉语词源学的研究具体而微,且能归纳出条例;六、音义类(3)在训诂实践中能有意识地用语法助训诂。1、音义类注释具有综合的性质,注释内容全面,引用文献也很丰富,但都第二章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比较简明。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这类注释书的第一节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产生是与对汉语音义关系的认识与反切注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部一、传注类分音义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1、传注类训诂材料的代表作及其作者:2、在音义体注释方面,针对佛教经典的音义也值得重视。传注类的注释书有《尚书大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第二节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秋谷梁传》、《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一、说明用字现象颜师古《汉书注》等。1、在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目的是明确字词关系,而不是直接2、传、笺、注的含义和特点:释义。字词关系一明确,词义往往也就清楚了,不需要再作解释;如果明56学习是一种信仰确了字符所记的词,而该词意义隐晦,就再进一步解释词义。可见明确词《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关系是正确理解文献的基础。四、讲解语法现象2、用字现象可以分为使用训释用语的和不使用训释用语的两类。1、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但训诂(一)使用训释用语的学者对于语法现象的注意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用语很多,常见的有:读如、读若、读2、讲解语法现象共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讲解实词的为、读曰;假借字、通;同、即;古今字;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特殊用法;分析句式。声之误;等等。(一)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二)不使用训释用语的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常以“词”来表示虚词,尽管划分实词、虚词是注明字际关系并不一定都使用程式化语言,有时跟词义训释一样,只用单后代的事情,但说明许慎已认识到这些词有别于其他表名物、表性状的词。字对举,这就需要辨析究竟是以词训词,还是以字说字,辨析的方法是看如“者,别事词也”;“皆,俱词也”;“乃,曳词指难也”;“矣,语两个字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义项,有就是词训,没有就是字际关系的沟通。矣词也”。二、解释词义2、《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一)词义解释的基本要求(二)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1、随文注释的词义解释必须准确,即所训之义既是该词本来就具有的,又1、除了虚词的运用,汉语还通过实词的种种特殊用法来表示语法意义。注是符合该文特定语境的。阅读古籍时形成理解障碍的往往是词的引申义、释家对这些用法心领神会,因而能准确地理解文意。他们在注释中又通过临时义,所以词义解释要据文定义,不仅要解释单个的词、固有的义,还串讲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要体会词语运用时的灵活性,要研究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甚至词与2、《左传•成公二年》:“顷公之嬖人芦蒲就魁门焉。”词之间的关系。(三)分析句式2、例如:《周礼•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1、先秦汉语句式与后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上,常见的有所谓“宾语前搏之。”《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置”、“主语后置”等现象。此外,历代作品中也有因表达需要而改变正(二)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常语序的情况。1、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2、因此训诂材料中对句式的分析,常表现为通过串讲使语序恢复正常。我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们所说的“正常”,即是指符合注释者生活时代的语言习惯。2、谓: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五、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如:《论语学而》:“子曰:古代的修辞方法是极为丰富的,本书选取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互文、连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文、省文、变文。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一)互文变化。1、互文是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疯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4、之言: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阅读中应将两句结合,参互理解。释通假字的。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2、例如:《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5、貌: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二)连文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1、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相类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三、解释句意“连类而及”。连用的两个词语意义长相关或相类,但其中只有一个词语(一)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是应该用的,另一个词语与整个语句的意义不相符合,理解时应该排除。1、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中国最早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里曾提2、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候之贡,惧弗给到古代的国学考核学生“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离析、断开文章也。”的句读;辨志,就是理解典籍的思想内容。可见,分析句读是当时教学的3、以上例句的注释中已涉及这类连文现象的原因,那就是“足句”。基本内容之一。(三)省文2、训诂学者也把分析句读作为注释古书时解词解句的先行工作。1、两个或几个相关词语本应在语句中同时出现,但由于协调音节、行文简(二)句读准确,才能正确解释句意约等原因仅出现一个或部分词语,略去的词语便被称之为“省文”,理解1、句读准确,才能正确解释句意。解释句意是章句这一训诂体式的主要内时可以补出。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做把省去的词语的意义包含在出现的词语容,也常见于其他传注中。常见的训释用语是“谓”“言”,“言”更多里,即所谓“并言之”。用于点明言外之意。2、例如:《左传·襄公二年》:“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2、例如:《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四)变文6学习是一种信仰71、行文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七)注释用语(训释用语)达需要。1、注释用语(训释用语)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2、例如:《汉书·黥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张要注:“往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犹”、“之言”、“通”、“假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古人行文多忌复沓,一篇之中同一人名、事借字”、“古今字”等。名可能错出互见,其目的可能是为了避重,如上面的例子。2、一般把这类注释用语成为“训诂术语”。六、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八)训条(一条注释)1、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范围很广,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对1、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这些常识往往知之甚少。各种体式的注释书不仅解释词语、解释章句,而2、一段注文可以包含若干个训条,训条中的被注释项(注释对象)有时可且要为完整正确地理解文意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因此,说明古代文化常以承接原文而在注文中不明确出现。识成为一项重要的训诂内容。二、弄清注文详细体例2、前人的训诂不仅解决了古籍阅读的问题,而且有文化传承的功用,为语这可以参照前面介绍的训诂体式,确定要读的材料属于那种类型,并具体言文字的研究也提供了参考。弄清这种类型的注文的基本结构和详细内容,包括注家情况和注文情况。3、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还包括校勘文字、讲解篇章结构、发凡起例等。(一)注家情况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是注释的对象。注家是谁,有几个注家,各位注家的前后时代,相互之间的注引关系。第三节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二)注文情况一、掌握有关基本概念1、注文有几个层次,针对哪些注释对象,注释对象是原文还是前代注文。这里所说的基本概念包括:原文和注文、注家(注者)、注点、注释对象2、根据注释对象将某个注点后的注文分解为训条,使每个训条的注释对象(被注释项)、注释内容、注释语(注释项)、注释用语(训释用语)、跟它的注释内容互相对应,进而读懂每条注释的本意,明确每条注释所要训条(一条注释)。解决的具体问题。​​​​(一)原文、注文三、客观对待古注1、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客观对待古注指的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古注的价值,不随意否定古注,并且2、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注文正视古注存在的问题,对古注做必要的评判。可以泛指所有注释性文字,也可以特指一个注点后面的注释文字。注文有(一)充分认识古注的价值,不随意否定古注时简称注,古注即指古代文献中夹带的注文。1、去古未远,对文献原文的语感和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熟悉。3、原文可以不要注文而独立存在,注文一般不能离开原文而独立存在(除2、注家大都为小学和经学鸿儒,具备理解和传授经文的素质。所以我们不非整理为别的形式)。要随便怀疑和排斥古注,应该首先立足于读懂注文,并利用注文读懂原文,(二)注家(注者)同时也可以利用注文进行训诂和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或者利用注1、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释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2、注家作注时可以引用或汇集别的注家的注文或观点。(二)正视古注存在的问题,对古注做必要的评判(三)注点由于时代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古人注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思1、注点指加注的地方。想观念上有的可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在注释态度上有的太重师说守家法,2、古注通常用书写格式显示(如双行小字),今注一般用注释序号标明。墨守成训,讲求疏不破注;在注释形式上有些注疏广征博引,堆砌材料,(四)注释对象(被注释项)过于繁琐;在注释结论上,往往众说并存,良莠不齐,甚至有一些不妥当,1、注释对象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字、词,可以是语句,可以是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地方,所以对待古注也不宜盲从,而应该在读懂的基础语段。也可以是篇章。上进行科学评判,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择善从之,对确实有问题的训释加2、一个注点可以只有一个注释对象,也可以具有几个注释对象。注释对象以纠正。往往会用某种方式加以明确。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四、适当加以补充(五)注释内容1、适当加以补充的原因:古注所解释的是当时人所不懂的问题,当时人懂1、注释内容是指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因而注家不注的问题令人读起来可能不懂;再者,注文本身到现在也成了"2、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古汉语",今人也会有读不懂的地方。这些虽然不是古注的责任,但会造成音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概括章纸篇旨、说明语法现象、指出修辞方式、我们阅读古注的困难。所以读古书光依赖古注也是不够的,对读了古注还交代历史背景、介绍有关知识等等。不懂得地方,就需要我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加以补充(六)注释语(注释项)注释,以达到真正读懂古注及原文的目的。注释语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注释语也叫做注释项。78学习是一种信仰2、对古代随文注释材料解读的例文:《孟子章句·滕文公下》、《春秋左传3、衡量集合贮存型的优劣主要看在其编纂范围内的材料搜集是否完备,编正义·成公二年》。排体例是否合理、科学。第三章训诂专书二、遴选调查型第一节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1、对材料进行遴选、调查、处理和加工后再进行编辑,以求对纂集目的适一、训诂专书的目的和性质应,这种纂集是遴选调查型。1、训诂专书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目的、体例。集中而系2、《方言》作为遴选调查的的典型的体现:《方言》是典型的遴选调查型。统地解释字词的形、音、义的专门著作。与集合贮存比起来,这种类型所编入的材料已经更大程度地脱离了具体的2、训诂专书的编纂有不同的目的和材料,目的的不同决定其对教材的处理语言环境,因而更接近独立的语言文字研究,但它仍然没有超出资料汇编方式、训释体例的不同,相应决定其性质和所属类型的区别。的性质,自身比较缺乏理论的价值。3、训诂专书的编纂目的:三、理论分析归纳型(1)集中材料以查用。《尔雅》《方言》《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1、带有比较明确的理论目的,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编排原则的纂集,是《经典纂诂》等训诂专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即包括上述书面和口语训诂理论分析归纳型。衡量这种类型纂集的理论价值,要看其理论自觉与彻底材料两种纂集。的程度。(2)在明确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对字词的原创性解释。《说文》《释2、《说文》在古代训诂纂集书中是理论价值最高的。名》等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3、《释名》的理论价值:二、训诂专书的意义(1)《释名》发掘出事物命名的规律,提出了“名之于实,各有义类”这训诂专书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训诂专书已经进入语言学范畴;其一理论课题,以声训为主要手段来解释名源,这是十分正确的,并且在纂二是训诂专书具有工具书的功能。​集训释时,只选择能说明事物命名的声训,做了大量的理论证实工作。(一)训诂专书已经进入语言学范畴(2)《释名》用音同、音近词作训释,并说明训释词和被训词之间的意义1、纂集使字、词、义脱离它所依靠的语言环境,成为相互依靠的一群,它联系,用大量实证说明了音义之间的联系。显示语言系统,体现了综合研究的趋势,非纂集类专书是在明确理论指导(3)与《说文》相比,《释名》的理论价值就相对差一些了。下的研究结果,本身就包含理论课题,这些都说明训诂专书已进入了语言第三节训诂专书的应用学范畴。一、训诂专书的作用2、在类聚材料的过程中,有时编撰者会对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以使脱离训诂专书的作用共包括三个方面:促进了理论训诂学的发展;为字词考证语境的文意训释成为更具独立性的词义,这就是在做词义的整理工作了。提供了系统的材料;促进了后代的辞书编纂。3、训诂专书将训释从语境中剥离出来,将同义、同类的内容纂集在一起,(一)促进了理论训诂学的发展就可以显示词汇的系统性,这位为进一步综合考察和比较它们的异同提供1、纂集专书将相关训诂材料纂集在一起,便于我们对同类语言现象的观察,了条件。可据以总结结论,而那些在纂集的过程中就已明确表达出来的理论更是直(二)训诂专书具有工具书的功能接推动了理论训诂学的发展。1、工具书是把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2、《说文》在编纂过程中有明确的形义统一的理论作指导,每个字形的分一起,供人们查检用的图书。训诂专书编写目的将散见的字、词、义、训析与字义的讲解是紧密相连的。许慎的这一做法为理论训诂学的发展提供类聚在一起,按照字形、字音、物类等属性编排,我们就可以通过字词的了两方面的成功经验——“形训”的训释方式和“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形、音、义等属性找到要查到的内容。3、《释名》是汉语词源学的创始之作,刘熙用大量的声训材料证明了“音2、《说文》是通过分析字形以解释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的,阅读古书和研近义通”现象的合理性。究词义的变化发展,就要了解本义,人们往往以《说文》为依据。4、在训诂学史上,《方言》第一个提出“转”这个术语。《方言》用“转3、《广韵》是按韵编排的书,当时是人们作诗押韵的根据,相押的韵脚字语”、“语转”等说法,明确指出了因为时地音变而导致古今词汇、方言必须在同一韵内,或在官方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内。现在,人们利用《广语词的变化。韵》可以研究中古乃至上古的语音,更可以了解中古诗文的韵律。(二)为字词考证提供了系统的材料第二节训诂专书的类型1、训诂专书保留了大量的古词古义,并且已注意到词汇系统和词义系统,一、集合贮存型这为我们今天得考证提供了充分而又带有一定系统的材料。如《说文·酉部》1、依照一定的编排原则,客观地、按随文释义的本来面貌纂集训释材料,将与“酒”相关的字类聚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中将描述饮酒后生理反应的就是集合贮存型。词筛选出来,构成一个小的语义场,从而比较和确定每个词的词义:2、集合贮存型的编纂目的是保留材料的原貌和提供材料的原始出处。酣,酒乐也。酖,乐酒也。8学习是一种信仰9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2、《说文》主要是根据形义统一的原理,通过分析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本酗,醉蕾醟(酗酒至乱)也。义的,而本义是引申义的起点,是判断文字假借的依据,所以我们在解决酲,病酒也。本义、引申义、文字假借这样一些训诂学的问题时就应该参考《说文》。醒,醉解也。(五)运用古代训诂专书来编写现代辞书时要注意专书的训释方法和体例从以上六个同类词,可以看到古人对饮酒后产生的各种生理反应的观察1、要注意区别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古代训诂专书中纂集的训释材料的主2、《说文》汇集本义本义,中国古代的文献学家在考证假借字时,一直以要来源之一是随文释义的训释。随文释义的训释中既有词义训释,也有文《说文》所提供的本字为依据。意训释。(三)促进了后代的辞书编纂2、要注意区别造意和实义。古代训诂专书的编纂体例和具体的训释资料都为后代的辞书编纂作出了贡3、要注意区别声训和义训。声训与以表述词的使用意义为目的的义训有本献。质区别。一般说来,义训的训释词是解释被训词的客观词义的,一个完整1、大量训诂编纂的体例为后代辞书编纂直接继承,或者为辞书体例的发展的或常态的义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具有同义关系。而声训的训释词积累了经验。《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诂纂集专著,首创分类编制法,将是解释被训释词的音义来源的,与被训释词不具同义关系。因此,以解释收集到的随文注释按事物类别编纂起来。《尔雅》的分类编排法对我国辞客观词义为目的的字词典在运用声训资料作为设立义项的依据时,不能把书的编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说文》开创了辞书编纂的部首编排法。声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理解为同义关系。2、古代训诂纂集所贮存的大量古代语词和对语词的具体解释,为后代辞书4、要注意训诂专书的体例。一般说来,训释词所释应该是被训词使用过的编纂储备了大量准确可用的材料。《经籍纂诂》是阮元集合众人之力完成义项,根据训释词的意义来确定被训词的意义,也是通常确定词义的办法。的大型汇纂,所收训释和书证都极为丰富,因此后来辞书编纂多利用它。另一方面,由于汉语汉字之间的复杂关系与训释方式的多样性,造成古代二、使用训诂专书应当注意的问题训释中义与训的复杂关系。训并不等于义,同训不一定同义,训释词的意使用训诂专书应当注意:参考后人对古代训诂专书的注释和整理;注意训义也不一定等同于被训释词的意义。特别是《尔雅》《广雅》一类的“雅诂专书原文的文字校勘和引文核查;注意训诂专书的选用和相互对照;运类”训诂专书,有自身的训释体。用古代训诂专书来编写现代辞书时要注意专书的训释方法和体例。第四章注释原理(一)参考后人对古代训诂专书的注释和整理第一节字与词的关系古代训诂专书或者说解较简略,或者体例不显豁,或者理论较隐晦,后代1、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以学者往往会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发明或补足,使之更为完善,因此我们在使它的字形将已具备语言、语义的词记录下来,因而成为形、音、义的统一用古代的训训诂专书时,就需要参考后人的注释和整理。后人的工作包括体。由于古代汉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训诂材料又以下几个方面:是针对书面文献的,因此我们所见到的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训诂材料,绝大1、提供纂集资料的来源。部分一字即一词,所以在古人心中,对字词没有明确的区分。2、分析归纳训诂专书所含的理论。2、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词3、阐释训诂专书条例。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相对于语言4、通过地训诂专书的整理创建新的条例,发挥新的理论。​中的词来说,字是第二性的。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二)注意训诂专书原文的文字校勘和引文核查复杂。1、文字校勘:古代训诂专书一般时代久远,经过反复传写,讹衍倒脱,各首先,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次,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能变化的。种错误,在所难免。因此,后人在使用古代的训诂专书时,一定要对使用第二节直训与义界的关系的训诂专书的文本详加校勘,以确保使用资料的可靠性,避免以讹传讹。一、直训与义界不少古代训诂专书都经后人校勘过,要注意参考前人的校勘成果。1、古代训诂的形式,从训释词与被训词意义的对应关系,一般分为直训和2、引文核查:古代训诂专书常常引用古代文献原文,一些古代训诂专书的义界。注释书也常常引用古代文献来为专书的训释提供文献依据。使用训诂专书2、简单地说,直训就是单字相训,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义界就是用下及其注释书时要注意核查原文。这主要是因为古人引用文献有时未经严格定义的形式,用一个短语或句子解释一个词。校勘,据误本立说,结论自然不可靠;有时引用者可能误解了文献的原意,二、直训与义界的多种形式自然也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核查引文原文,常常可以消除这些错误。1、直训的形式:(四)注意训诂专书的选用和相互对照(1)直训可以有并列式。从训诂的实质上说,直训的并列式就是面对同一1、训诂专书的编纂目的不同,对字词解释的主要内容不同,编纂体例不同,个词的两个直训,这种并列关系与单字直训实质相同;直训的并列式中,在训诂学上的作用也就不同。我们在使用训诂专书时也要根据要解决的问有一种变体,即用对反的两个词并列起来表示一个最小的意义。题和训诂专书的不同作用进行选择。(2)直训有否定式。910学习是一种信仰(3)直训的并列式与否定式加起来,就有直训的否定并列式。文献解释中,被训词存在于古代的文献,注释是后代人做的,注释词是以2、义界的形式:偏正式;否定式。作注时的意义去解释古人的意义,即以今语释古语;也有以通语的词义去三、直训与义界的关系解释古代文献的方言词,所以,区别被训词与训释词的不同时地系统,才1、直训与义训注释形式不同,对词义的阐发也有简约和详细的区别。这是能对古人注释有更准确的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但是作为对同样对象的解释,直训和义界必然有其共同(一)上古的词汇与它的训释词之处。直训只有一个(并列时可多个)训释词,义界则有多个训释词;1、上古汉语的词汇是一个各阶层人士使用的,经历时空积淀的、存在若干2、义界的义值差和主训词两个部分,用表示词的性质特点和概念的方式,层次的系统。简单归纳如下:截面:专门/基本层次;纵向:古/今层次;横界定了词义。那么,直训的训释词有表示概念、所指的,有表示性质特点向:方言/通语层次。的。它们可以分别与义界的主训词和义值差对应。直训是表示概念、所指,2、用几百个常用训释词应对这个复杂的系统,常用训释词必然是同时居于还是表示词义特点,是根据被训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训释者的训释旨趣而定截面的基本层次,又居于纵向的今语层次,又居于横向的通语层次。即训的。释词具有基本性、现行性和通用性。3、义界和直训中两个成分的任何一个,都可以阐明被训词的所指,也可以(二)被训词与训释词的意义关系阐明词义特点。从而,对直训和义界,都不能只看形式,要透过形式深入1、训释词与被训词并不是等值的。它们的内涵有差异,从词源意义的揭示分析注释所阐发的意义内涵。来说,被训词意象所表示的意义特征被模糊、忽略了,训释词与之对应的第三节义与训的关系是一个理性意义的、宽泛的意义类别。零、义与训的关系2、训释词的理性意义要比被训词宽大。被训词往往是多义词,可以被不止义指被训词的意义;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义与一个训释词训释。训释词除了要分析它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还要分析它是训的关系,大致地说就是被训词与训释词或义界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在解释意义,还是在说明现象。义与训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三)训释词的意义特性1、词有贮存义和使用义,对使用中的词的训释指明其使用义,对语言材料1、常训词首先表示的是相当概括抽象的意义,与具体所指的意义相对。《说库的词训释其贮存义;文》中有大量用今语、通语、常语释古语、方言、专门词语的,这些训释2、训释的需要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差别导致理解的困难,所以,义与训两词等于《尔雅》等书的常训词。者处在相对不同的语言系统中。2、常训词的意义含量,宽于这个词作为文献语言中的词的含量。因此,训3、由于个人理解和水平的原因,对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训释,这是人为话中的常训词的意义,应对文献中多个词的意义,即在宽度上承载多个被的原因,是读古人注释时需要了解的,但不属于学科原理的内容。训词的意义。一、贮存义与使用义(四)训释词的义位1、贮存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训释词可以包括相关的不同意义。关于被训词与训释词的关系,以及常训2、使用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词的意义含量及其与被训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归纳三个规律:(一)贮存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1、一个词可以被若干个常训词训释;1、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贮存状态的词及2、同一个常训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其意义训释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这些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是社会发3、不同的常训词可以有相同的意义。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前人语言运用的积累和贮存。(五)训释词应对被训词意义的原则2、《说文》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训诂专著,其训释贯彻形、音、义统一的1、被训词与训释词相交的意义为被训义;原则,力2、被训词与训释词相交的意义有二者的常用义,此常用义是被训释的对象;求寻找经过验证并固定在词形(汉字)中的词的本义。3、被训词与训释词相交的意义中有被训词的源义位,则此源义位是被训的(二)使用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意义;1、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它不但有具体涵义和固定所4、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方被同一个训释词训释,也有可能表示相关但不是相指,还可能带着说、写者个人的经验和感情色彩,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同的意义。产生的具体的、特定的或临时的意义。第四节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2、对使用状态的词的训释以传、笺、章句、义疏等多种训释形式出现,训一、形训释的目的在于沟通,所训释的往往是词的具体义、引申义,甚至是临时义,1、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一般是说明本义的。形训反映了因而通常只适用于某一语言环境,不能普遍应用。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早期汉字是根据汉语的词义来构形的,汉字的形体二、被训释词与训释词在通常情况下与其所反映的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使得通过字形来探究和证明词义成为可能。10学习是一种信仰112、“六书”是根据古文字总结归纳的造字的法则,后人理解这些法则,就1、专名所指事物有特别的属性,如果要阐释这种特别属性,需要较详细的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和理论,从而有利于通过分析字形掌握词义。义界,而且有时需要进行辨析。二、声训2、用共名释专名,以上位概念释下位概念,现在看起来表面上似乎没有什1、声训就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用音同音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词的得么作用,但对于生疏的词,它起码给出一定的范围,避免与其他类概念混名根据或词义内涵。古人声训的声音根据可分为:(1)双声,(2)叠词,淆。(3)声韵。皆有相同或相近关系。讨论声韵皆有关系的声训,这种声训,3、专名是不等于共名的,以专名释共名必须根据具体的语意。从词汇系统的角度讲,就是同源关系研究。(六)以基本词语释专门词语2、声训萌芽于先秦,汉代开始广泛使用。秦汉时期的声训从目的和内容分1、以基本词语释专门词语。语言中常用的、词汇底层是基本词语,也是一为三类:般词语,专门、专科的词语属专门词。(1)理据声训。理据声训是推求词的理据,即词义中有关词源学的内容。2、基本词语有的是共名,如“鸟、兽、木、草、水、玉”;有的不是共名,根据词的理据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理据声训可分源词声训和特征声训两种。如“美、大、始、至、有、信、笑”。(2)字用声训。字用声训解释字与字之间使用时的通假关系。第五章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3)转语声训。转语声训解释同一个词的方俗或古今语转。第一节考释与证明综述这三种声训,虽然都属于“因声求义”,但字用声训属于文献用字问题的零、考释与证明综述探讨,其余两种即理据声训和转语声训,才属于同源词研究的范围。而秦1、汉代就出现了考证,但是到了清代才达到巅峰,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术上汉声训中真正能反映同源词意义关系认识的则是理据声训。的原因:3、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全面使用声训方法说明词义。(1)清人反思宋明理学的末流空谈义理的空疏,崇尚汉儒以实事求是阐明4、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认识到通常在形声字字形右边的声符也表古义的精神;示意义。(2)受到宋代学术不迷信、敢于怀疑精神的影响。5、清人在“右文说”的基础上摆脱了形体的拘限,研究语言文字本身音近2、考证的步骤:义通的普遍现象和规律。(1)指出考证对象,提出问题,说明进行考证的原因;三、义训(2)考求并列举文献材料;“形训”、“声训”是分别利用形体和语音线索来解释意义的,但“义训”
本文档为【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培训考核小魏子
叉车专业培训老师
格式:pdf
大小:84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成人教育
上传时间:2021-05-27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