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举报
开通vip

中医诊疗规范中医诊疗规范 ,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二)症候诊断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 1.大肠湿热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湿运证:大便溏薄,粘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 ,腹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3.寒热错杂证:下痢稀薄,夹有粘冻,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舌质红,或舌淡红,痰薄黄,脉弦,或...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二)症候诊断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 1.大肠湿热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湿运证:大便溏薄,粘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 ,腹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3.寒热错杂证:下痢稀薄,夹有粘冻,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舌质红,或舌淡红,痰薄黄,脉弦,或细弦。 4.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情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粘液便,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嗳气不爽,食少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5.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止,夹有白冻,甚则完谷不化,滑脱不禁,形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腹胀,食少纳差,腰膝酸软,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 6.阴虚亏虚证:排便困难,粪夹少量粘液脓血,腹中隐隐灼痛,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一)内治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大肠湿热证 (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推荐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黄芩、黄连、白头翁、木香、炒当归、炒白芍、生地榆、白蔹、三七粉(冲服)、生甘草。 中成药:香连丸、葛根芩连丸、肠胃康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炒苡仁、炙黄芪、白芷、炒白芍、煨木香、黄连、地榆、三七粉(冲服)、炙甘草。 中成药: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丸等。 (3)寒热错杂证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乌梅、黄连、黄柏、肉桂(后下)、炮姜、党参、炒当归、三七粉(冲服)、炙甘草。 中成药:乌梅丸等。 (4)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合四逆散(《伤寒论》)加减,炒陈皮、白术、白芍、防风、炒柴胡、炒枳壳、党参、茯苓、三七粉(冲服)、炙甘草。 中成药:健脾舒肝丸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止泻。 推荐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合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党参、干姜、炒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附桂理中丸,固本益肠丸等。 (6)阴虚亏虚证 治法: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推荐方药: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连、阿胶(烊化)、当归、太子参、北沙参、麦冬、白芍、乌梅、山药、三七粉(冲服)、炙甘草。 (三)其他疗法 2.耳针 取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浅刺: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中医穴位埋线:取脾俞、大肠俞、八髎、关元、阿是穴、天枢、足三里、 -5个穴位。肝脾不和加肝俞;久病伤肾阳虚五更泻加肾俞、阴陵泉等,每次选3 命门。 5.结肠透析仪中药灌肠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也可选用结肠透析仪进行中药灌肠治疗。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三)症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芍、白术、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 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等。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甘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生地、佛手、玉推荐方药:养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冲服 竹、白芍、百合、甘草。 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等。 (二)针灸治疗 肝胃不和证 1.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2.脾胃气虚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脾胃虚寒证 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4.肝胃郁热证 选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泻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5.胃阴不足证 选穴: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以补法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中药穴位贴敷 1.中医辨证穴位贴敷 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1) 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 (2) 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 使用方法:辨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纱布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选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胃脘痛(萎缩性胃炎、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胃炎) (二)症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 脾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 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 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4. 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 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 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 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 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 中成药:加味左金丸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 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等。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中成药: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复春等。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 辩证选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猴枣散等。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四)症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质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红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 ?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保和丸等。 ?寒湿泄泻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推荐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等。 ?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湿热写: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骨节,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龟尾:揉250-300次。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 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脾肾阳虚泻方: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帖敷6-8小时,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 ? 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 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分别灸神阙、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 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本文档为【中医诊疗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