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道德,“道”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意识,包容了“思想,政治,道德”, 是社会现象;“德”指个体德行,即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社会的道个体化为德。 广义的思想品德就是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广义的德育指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政治态度)道德教育 狭义的思想品德仅指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就仅指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内涵:个体按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道德,“道”是指社会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及其相应的意识,包容了“思想,政治,道德”, 是社会现象;“德”指个体德行,即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社会的道个体化为德。 广义的思想品德就是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广义的德育指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政治态度)道德教育 狭义的思想品德仅指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就仅指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内涵:个体按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思想品德观的变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观 决定论(神定论,费尔巴哈生物决定论,墨子环境决定论) ——主客体交互作用论 传统的思想品德观 主观理念的,静止的——客观的,发展的 思想品德结构: 个体的道德品质(德性)不仅存在于个性结构(与智、体、美„)中,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结构。(源头: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知、情、意) 五要素说: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信(道德信念)其中知、情、行三要素是普遍确认的要素。 很多新的假说:三维结构说(心理形式维,心理内容维,心理能力维) 三子系统说(定向,操作,反馈系统) 三结构说(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 这些假说的进步表现在 1、品德结构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的一部分 2、突破了原有的三要素的平面思维宽假,从复杂结构(多维性,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讨) 3、品德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发展性) 人们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结构表明: 1、不仅要进行表层的行为方式与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深层次的意识教育,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 2、不仅要注意社会道德内容的传授,也要注意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3、要注意到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形式与品德内容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内容促进形式的发展。 4、加深了对德育对象的认识,为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过程的安排,德育评价指标的确定都提供了依据 品德发展与德育 只有把品德横向结构的剖析与纵向发展规律的揭示结合起来才能对品德完整、全面的认识。 国外:?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观点: 1、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儿童是道德哲学家) 改变了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的传统观念。个体道德是个体主动地于环境互动的结果 2、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过程。 揭示了道德认知与人的成熟度相关,由低级向高级,由他律向自律发展是普遍规律 皮亚杰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发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他把儿童的 道德发展分为如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 第 四阶段:公正阶段 柯尔伯格用两难法故事研究,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 六个阶段这: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3、认知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大量临床研究和科学实证上的(科学性,系统性) ?个性发展理论(艾里克森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列昂捷夫活动-个性理论 包诺维奇活动-动机理论)使人们从个性的有机整体去认识品德发展,克服了单一从个体思想品德看其发展的不足,揭示了个性的社会文化内容,克服了只重道德判断忽视品德内容的缺陷 品德发展规律的各种观点: 1、品德发展中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3、品德的发展是长期的积累的过程 4、品德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5、品德发展具有年龄特征,有关键期 6、品德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品德发展研究对德育工作和研究的指导意义 如重视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对德育目标和内容遵循阶段性,注重衔接 注重关键期,把握教育时机 自我教育终身教育, 提高德育的科学化水平 品德发展的时代特征产生的原因 ?首先,遗传虽决定了个体发育成熟的过程,但是遗传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后天的物质环境。(后天环境会影响某些生理上的特点,如性成熟的提前) ?其次人类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的。 1)比上一代人 更早更多地接受社会信息的刺激 2)早期教育的兴起加速了儿童思维判断能力的发展 3)由于计划生育,直接与成人交往更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儿童出现成人化倾向和思想的早熟 当代中国青少年品德的特征 最主要特征:思想品德认识的主体性和认识结果的多样性 主体性 表现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不盲目“惟书”“惟上”不是不加分析得接受,而是十分注重 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感受。一方面 把 政治思想道德的认识和选择作为一种发挥个性和自主性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现象具有多样性甚至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转而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导致了认识上也有局限。 多样性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遇到的观念上的冲突也导致了学生品德认识结果上的多样性,价值观多样,有时甚至有模糊矛盾,错误的认识结果如封建迷信。 认识青少年品德的时代特征的意义 1)使德育一般规律与特定时代青少年品德发展特征想结合 2)为具体规定德育的时代任务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提供现实依据(现代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现代人的德性) 第四章 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也具有超前性、理想性(面向未来,期望) 德育目标的价值(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这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种德育活动措施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服务的。德育目标支配、调节,指导,控制着整个德育过程。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对德育内容、方法的导向作用 2、对德育活动的激励作用(明确而适宜的目标能调动积极性) 3、对德育实施的协调作用(家校社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努力的方向) 4、对教育评价的参照作用 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据及制约因素 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现代 德育作为子系统,必然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也要随时代。 2)受教育者的发展 德育一方面要以年轻一代现有发展状况为基础设定德育目标、内容,同时德育也不能离开人的需要,要通过德育促使其进一步发展。 3)思想品德心理特点 要注意思想品德心理结构要素与德育内容,目标挂钩 4)教育世界观的因素 教育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目标、内容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有以人为中心的,以社会为中心的,以文化为中心教育价值观,世界观。 三大类德育理论 全球本位德育理论 社会本位德育理论 个人本位德育理论, 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关系,,,,,,, 教育目标、德育目标与内容是内在一致,有共同特征 1)都具有历史性 ,阶级性。都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内容,没有普遍适用的。三者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人规定的,体现一定的阶级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 2)都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 教育目标,德育目标都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设想。目标和内容都要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体现超前性,高于现实,但又可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3)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德育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确定的,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的选择起着导向作用。(自己添加) 西方关于德育目标的主张:强调人权,挖掘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但也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忠于本国的公民。还很重视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强调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全球本位德育理论发源于当代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后果,提出的道德取向包括生态伦理 学、 科学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学会关心的教育哲学 社会本位德育理论来自于道德行为社会决定论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德育论、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德育论和艾里克森等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德育论 个人本位德育理论 反对以社会为本,强调个人为本。包括基于存在主义哲学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德育论 、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上的 德育论和基于认识结构心理学之上的德育论 , 确立德育目标、内容的方法论原则 ?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要把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 初级阶段的社会特点和国情,历史任务、基本路线是规定和理解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重要基础 新时期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确定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最直接依据 ?2)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适应性即目标内容要适应急速变化的社会 在现实基础上的超越性,是起导向作用,走在社会实际生活的前面,走在人的发展前面。 ?3)传统美德于时代精神的统一 ?4)民族性与全人类优秀文化因素相融合 制定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四有新人 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精神实质(中小学德育目标基本精神的理解) ?1)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1)改变了以往片面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和道德教育的情况 (2)把心理品质的发展列入了德育目标要求,改变以往单纯规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 (3)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与培养,忽视培养和发展道德能力 这些变化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德育发展性的要求。 ?2)具有层次性 是在总结了过去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发展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的。在德育目标上区分层次,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既体现了从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又体现了引导性,超前性,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 ?3)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 改变了过去忽视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充分顾及了年龄特点的差异性。 中小学德育内容及实施体系 1)德育内容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德育内容的主旋律 (体现在两史一情,国家观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际友好合作教育等) 2)基本文明规范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和文明修养 3)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思想和道德的培养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创业意识,时效观念 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 网络道德等 4)培养现代人的心理素质 5)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能力(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践行能力) 6)青春期性道德教育 第五章 现代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本特征在于育德性。有些课实质并未起到培养德行个的作用,只是传授了伦理知识,哲学理论、道德理论、政治理论等。只能称为“关于德育课程”,并非我们所要求的“德育课程”, 严格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和我们传统的认识性德育课程是不同的。哈桑、梅以试验否定了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作用。真正的德育课程,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内在性道德概念,既达到理论的概括水平,又把道德知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观念,成为道德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知道自己言行的准则。 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大体两种主张:德目主义;全面主义 德目主义也称直接教学,即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宗教课,公民课,德育课等,以直接教授道德价值。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熟记,试图以此来达到德育的目的。(明示德育之目的者,为德目) 全面主义也称实施间接教学,它不开设独立的道德课,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如生活知道、课外活动,社区教育等)来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是以间接形式表现出来的。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特征:教育性或思想性是第一要义(最主要特征)。教学活动的独立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是德育的基础课程 活动性德育课程(杜威)与认知性德育课程相对应,通过活动的形式,以体验、生活、劳动等作为内容来体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课程类型。实践性,即活动性是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德育的主导课程 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 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 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不断进行了批判性探究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道德分析,促进思考的自主性、自我制约或精神自由的获得,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解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已成为当代学校德育的重点,特别是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成了当代学校德育的转折点,实现了时代性转型。 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判断、思考能力的做法,客观上实现了从灌输向促进认识能力发展的转变,确立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隐性德育课程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隐性德育课程的特征:影响的间接性和潜隐性、范围的广阔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 杜威提出与之近似的概念“同时学习”,其信奉者克伯屈提出了“伴随学习”, 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克逊 德育课程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课程设计的依据,德育目标要求简明扼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和概括性。但这只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设计蓝图,如果不通过德育课程设计落实到德育课程中去,只是一纸空文。 德育目标是德育课程研究和编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德育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加强德育目标的研究并具体化为德育课程目标,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措施。 因此,德育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它是控制,支配,评价德育课程的准绳。 如何进行德育课程设计(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即确定目标——经验选择——经验组织——课程评价。这一模式中,重要的是首先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最后通过课程评价来修正,然后再全面实施,如此循环往复,使课程设计不断改善,确保课程始终按着预定目标发展。 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结合 德目主义主义的传统教育不断受到批评和否定(杜威)一方面由于德目容易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忽 略了道德的价值主体性特征,以规范约束取代了它固有的应到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把道德规范变成了一种纯外在 的,消极被动的约束性概念。全面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去养成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但在实施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如各环节协调一致发挥整体性教育的力量,不是轻易能 做到的,人人负责德育可能变成无人实际负责,成果难以量化,容易流于形式。 所以总的来说两者正趋向结合,,加强道德课教学的同时,把德育目标作为各科教学,全部学校活动,教师工 作的总目标。避免单一道德课的缺陷,又弥补了全面主义的不足。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特征 ?1)认识性德育课程,具有教学活动的独立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是德育的基础课程 有专门教师,教材,规定的教学时间,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 ?2)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教育性或思想性是它的第一要义。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是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其着眼点应该始终放在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上。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功能 最主要功能就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立志,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的启迪,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促进其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直至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皮亚杰,柯尔伯格等的研究表明认知的发展虽不是道德发展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提高道德认识对于道德 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诵道德条例或者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 平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柯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 判断水平与他的道德行为基本上是一致的。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优化 1)要把德育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范、原则。注重对推理的训练,代替以往的 知识型或美德袋的德育模式。 2)要大胆吸收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 3)加强德育教师培训,使他们对各种德育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能熟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探究与讨论活动 4)优化认识性德育课程,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实践性,即活动性是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道德教育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道德规范、原则和价值观,而且是要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所以更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交往和活动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关的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一切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它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法就是在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同时,进行道德实践。 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内容 主要有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 ?1)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各科教学和思想品德培养都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室的环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方法、师生交往形式都是隐性教育因素,教师的个性、思想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都感染着学生,充分利用各科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水准) ?2)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 第三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班集体建设 1对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2培养学生积极分子、3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4积累集体的优良传统 隐性德育课程的特征 隐性德育课程的特征:影响的间接性和潜隐性、范围的广阔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 隐性德育课程的功能: 隐性德育课程对人的个性形成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不但具有德育功能,而且也有益智、审美、健体方面的功能。这里主要指德育方面的 (1)陶冶功能 (2)导向和激励功能 (3)规范、约束功能 以上都是从积极方面说的。其实隐性课程的功能具有两重性,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效果来说有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可能有四种类型 正向显性、负向显性,正向隐性、负向隐性,要追求一、三效果。 我国活动性德育课程 晨(夕)会,班队活动、体育锻炼属必修活动课 科技文体活动属于选修活动课 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组织和编排原则: ?1)活动的完整性,个性的成长具有完整性和多方面性,个体的一切特征和品质都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同时发 展和形成的,不仅要增强道德意识,还要培养相应的道德行为。 ?2)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课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效果大小取决于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待活动的积极性和态 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第六章 德育网络 德育网络: 整合学校内外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建立德育网络为的是将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一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教育力量,故又称为德育一体化网络。 德育一体化网络包含的各种教育力量有: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三方面,其中学校是德育一体化的支点 学校德育组织体系:(1)德育指导小组。(2)班级(年级)德育小组。(3)班级(年级)学科教师德育研讨小组。 家庭德育组织体系:(1)家庭互助组。(2)家长委员会(3)家长学校 社会德育组织体系:(1)居(村)委会社区教育领导小组(2)校外辅导员(3)社会实践基地领导小组。 孤岛教育: 指传统学校德育的封闭状态,与社会生活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目标错乱,内容各取所需,受教育者思想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效果(美国学者 奥尔森《学校与社区》一书提出) 社会(社区)教育委员会 是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在德育网络主要的组织机构,是在当地党和政府领导下,由学校,家庭、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单位组成,旨在发挥社会主义教育导向作用,整合社区教育力量,创设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学校中心型、区、乡(镇)政府中心型、厂区中心型三大类。 社会德育资源 即社会上所具有的能用作德育人力的物力的、精神的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是潜在,可能成为现实的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1)组建校外德育队伍,使校内外德育队伍组合成整提德育力量。(2)建立校外德育基地,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3)争取社会对学校德育提供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改善学校德育条件。 校外德育基地:校外用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场所,1)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2)劳动、军训、社会调查基地;3)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基地 建立德育网络的必要性 (一)构建德育网络符合青少年品德形成规律,也是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二)改变“教育孤岛”状况,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三)适应现代德育时空结构变化,发挥课外生活发展性功能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现代化必然趋势 建立德育网络是由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现代社会发展决定的,也是现代德育开放性特征的表现。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社会,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一向,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因此建立一个德育网络,统合各方力量,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防止,矫正、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以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 现代社会发展来看,变革速度快,变化幅度大,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传播快,从多方面影响青少年,客观上需要有一种统合各方面影响的组织形式。 现代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德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现代德育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组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系,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各国自觉协调各种教育机构与力量,共同实施德育。从单纯 依靠课堂模式演变为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的网络化模式。 改变“教育孤岛”状况,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现代德育要求改变传统学校德育的封闭状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学生思想品德现场就是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离不开社会生活,建立德育网络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社会生活,使受教育者由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扩大到能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活动,由与教师,父母的交往,扩大到与同辈团体的交往,与其他成人的交往。 适应现代德育时空结构变化,发挥课外生活发展性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已经大为减少,于是德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多地由校内扩展到校外。因此指导好他们的校外生活,进行闲暇教育显得特别重要。这方面德育网络具有重要作用,帮助他们过科学,我们,健康的生活,即使身心得到消息,又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德育网络的功能 1)保证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2)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 3)优化学校的外部环境(动员各单位力量,齐抓共管) 4)通过信息筛选,保证教育目标的事实 (不是简单拒斥,而是通过比较、对照、鉴别,提高受教育者辨析能力,自觉地排斥) 德育网络中的组织机构以及沟通方式:联席会议,互访,通讯联系,合作编印刊物(如家长之友) 社会(社区)教育委员会, 居(村)委会教育领导小组,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家长学校, 家长委员会 相对校外教育,学校德育的目的性最明确,组织性最强,计划性也最强 一、学校在德育网络中的有利条件 学校是联络整个德育网络的支点,是各种社会文化思想产生和发散的中心 (1)学校具有文化的传递,继承,发展功能,各种优秀的文化道德思想的集中地,学校对各种社会影响能进行筛选、吸收,调节,整合 (2)在社会上,学校成员扮演着价值观导向者的角色,是榜样 (3)学校的科学思想,精神,思维方式对当地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在社会文化薄弱地区,学校的文化活动往往是当地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 学校在德育网络体系中的作用和作为 学校在德育网络中的有利条件,决定了它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它所可能具有的主导的、积极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1、通过在网络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把握方向。 2、利用学校的优势,提高德育网络中成员的教育水平和活力。 (二)调节作用 学校在协调三方教育影响,长早良好教育氛围方面具有更大责任。要主动是三者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使之有机合成一体化的教育共同体,发挥整体效益。 (三)精神文明辐射作用 1、道德教育,道德同化作用 2、文化宣传、政策宣传作用 3、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第七章 现代德育方法与模式 德育方法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关键,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接受。 德育方法:道德主体人格建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 1、常分为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六种基本形式。 2、或者根据德育工作对象的共性,特征,个性分为划一教育法 类别教育法 个别教育法 3、或按心理机制分为 明示教育法 暗示教育法 传统的德育方法的分类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忽视了受教育的积极性,是他律的。 德育方法论:广义的德育方法包括德育方法的理论,即方法论,它受一定的伦理学和哲学思想的制约。 与自然经济适应的是礼教精神,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是螺丝钉精神,那么与市场经济适应的应该就是主体性精神。 现代德育方法论是与培养自主人格,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意识联系在一起,以促进自律,发展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尊重真理,热爱知识为特征,显示出对道德主体的高度关注。 现代德育方法论的基本认识: 现代德育方法论是以培养自主人格、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意识联系在一起,以促进自律,发展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尊重真理,热爱知识为特征,显示出对道德主体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从根本上乃是对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由、自觉特征的重视。它要求主体为自我立法,而不是依附于某种抽象的道德法典;它呼唤人们通过自己的理性探究,审视即定的规范系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开辟新的道德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自觉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奉献、创造之愉快,尽责之崇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 自我教育方法:受教育者在掌握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个性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它包括对自我的认识、体验、控制、监督、评价、修养以及自我批评等一系列主体自我教育的方法。 指导教育方法: 教育者指导受教育者促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发生预期变化的方式方法 包括说理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评价法 生活指导法 心理咨询法 德育模式 是运用“模式”研究法,对在德育现象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德育经验,加以抽象化、结构化,使之成为特殊的理论形式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念支配下,对德育过程、组织方式、操作手段,评价机制作出的简要的特征鲜明的表述。 认知发展模式 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按阶段有顺序地发展。他提出的道德讨论法 和团体公正法。前者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诱发认知冲突,引起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后者创造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建立有利于团体发展和学生生活的集体行为规范,给学生更多民主参与机会,利用学校环境和伙伴之间的影响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完善人格模式 (美)里考纳 提出了以追儿童完善人格为宗旨。认为学校应该想青少年传授普通的道德价值观,而以“尊重”和“责任”为其首要内容,以此带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提出了完善人格三因素理论;即1、道德意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提出了12条操作建议。 1、教师应成为关心者、榜样和学生的良 师益友 2、创设教室内部的道德交往 3、实施道德纪律 4、召开班会 5、通过各科教学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 6、利用合作方式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 7、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8、鼓励道德反应 9、教会学生解决冲突 10、促进对世界环境的关心 11、建立积极的校内道德文化 12、学校、家庭和社区配合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 现代教育是指导教育与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是由教育者施教和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这种双向活 动共同组成的。由指导教育开始,引发自我教育,再以自我教育为主。 图1 所以现代德育方法分为自我教育的方法与指导方法两大类。 图2 说理教育法:指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 思想意识,提高其道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报告,讲解,谈话,辩论,讨论,阅读 榜样示范法:指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 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 教育者示范,伟人典型,优秀学生典型 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 育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 (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熏陶) 品德评价法: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它是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奖励,惩罚,操作评定等方式) 实践锻炼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 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 生活指导法 心理咨询法 德育模式可分为两大类:普通模式和特殊模式。(而特殊模式是微观方面,为某个德育任务,或某个学校实际情况而提出的,适用于基础教育。) 普通模式又分为三个子类: 德目模式、 能力模式(又称全面主义模式) 生活模式。(德目与德能的统一,前两者修订后的新模式) 西方几种主要德育模式: 1)价值辨析模式(美国拉思斯,哈明)选择——赞赏——行为 三阶段 2)认知发展模式 (科尔伯格等人创建) 3)体谅关心模式(英国 麦克菲尔在《生命线》《学会关心》中提出) 4)社会行动模式(美国纽曼 让学生有目的的参与民主生活;决策,改变能力) 5)完善人格模式(美 里考纳) 中国当前正在建构的几种模式 价值观导向模式 情感体验模式 行为践履模式 心理辅导模式 第八章 现代德育管理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是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人、财、物和信息等),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能,以最佳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德育管理结构:是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1、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主体(管理者) 2、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客体(人,财,物,信息四要素) 3、德育管理指挥系统 4、德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手段(或管理技术) 5、德育管理职能(作用,功能和职责) 6、德育管理目标 班级德育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重要组织,班级德育管理是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管理主要以班级为依托。 德育管理运行 基本环节:现代德育管理运行由计划、实施、检查(形成性评价)、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现代德育管理运行就是这四个环节的旋转推进过程。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与现代经济管理和其他非学校管理的区别在于它的教育性。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与学校内部其它管理的区别在于它的育德性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特点 ?1、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发扬民主作风,计划决策组织用民主来实现„„与被管理者平等交流„„自觉接受被管理者的监督„„) ?2、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开放性(a\管理系统面向社会开放,建立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协调的管理网络体系; b\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的开放性; c\管理思想面向世界开放) ?3、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性 a\要求按照教育管理规律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管理、不能仅凭直接经验。 b\必须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把握时代性 组织严密,发扬民主,讲究效率 改进手段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 首先 德育过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要使德育工作合理运行,必须进行科学管理 其次 德育工作的内隐性和分散性给管理带来限制和宽难,且容易造成对德育管理的忽视, 加强德育管理是德育工作的显示要求 第三 加强德育管理是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四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是管理主体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的体现,表现在 1)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发挥德育组织的功能 3)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任务 1)德育思想管理 2)德育组织管理 3)德育目标管理 4)德育计划管理 5)德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管理 6)德育环境管理 班级德育管理的任务 1、全面理解班级德育管理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学校德育管理协调统一。 2、重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最大限度使其成为班级德育管理的参与者和自我管理者 3、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避免外部 不良影响因素,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健全班级制度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民主,开放,科学)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要讲究针对性,讲究激励性,长短结合外,还要渗透现代意识(公平,民主,效率,服务,法制时间等观念) 2、建立选拔的班集体干部上重复发挥学生的民主参与精神 3、培养良好的班风 和健全班级制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班集体建设中正确认识并合理对待班级里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充分利用 总之 柔性,情感,不是突出权威,最终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管理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体制 就一所学校而言,德育管理体制是最核心的问题 三级德育管理体制: 校级(校长室,党支部/总支);中层(德育处/政教处);班主任 第九章 现代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所谓德育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德育效率的提高,效果的增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德育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材料,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现代德育评价要求对人的品德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评价,还要求把握正确的德育价值观,以符合人的发展要求,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教育测量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德育评价具有了与传统德育评价完全不同的特征。 (1)现代德育评价主体具有多样性。(传统单一性) (2)现代德育评价具有更大程度的客观性。(传统评价方法主观性) (3)现代德育评价,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同时客观地解释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4)现代德育评价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性, (5)现代德育评价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诊断性、分析性。 (传统的目的在与鉴定和选拔,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 德育工作评价 德育评价的对象是整个德育运行体系,包括 从教育者活动为主的方面的——德育工作过程 从受教育者方面——德育结果 要使德育系统有效运行,就不仅需要德育工作完成后获取信息反馈,而是在整个德育过程中不断得到反馈和前瞻性信息。通过德育工作的评价可以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保证德育目的的实现。 图1 德育工作评价的任务:可行性评价(为决策),诊断性评价(为诊断问题) 形成性评价 (为及时不断获得信息反馈)总结性评价(为获得德育工作完整情况) 品德评价:德育结果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作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德育评价的意义 1)对加强和改善我国德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我国德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就是对德育的实际情况十分清楚的了解。就不能不运用正确的德育评价方法。 2)德育评价是实施某一具体德育任务的反馈环节但它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一种调控作用 3)科学的评价能为德育目标的制定,内容方法的正确选择和运用提供依据, 4)能让德育的效果和价值得到外化,得到社会承认。 德育评价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德育效率的提高,效果的增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评价的功能 1、信息反馈功能2、管理功能3、教育功能4、研究功能 德育评价的对象的特殊性——人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既包括教育者展开的教育活动也包括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活动,既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 德育评价的原则:教育性 客观性 科学性 德育评价体系的要素分析: (1)德育评价目标体系(是德育目标的细目化,行为化) (2)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德育目标体系进一步细化) (3)德育评价的种类。 从是否数量化区分为:定性的评价、定量的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三种 从依据的参照标准区分:绝对评价(既定的德目基础上),相对评价(被评价的团体中去建立) 从评价对象区分:德育工作评价,德育结果评价(即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从评价要达到目的分:决策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从评价主体分:个人评,他人评,集体评 4)德育评价的标准体系(标准内容,标号,标度)和计量方法(平均数,标准分,加权法 模糊数学法) 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德育评价目标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说,某一项目标我们仍然可以把它细分为若干项目。每一项目是对于目标某一侧面的反应,我们称成“指标”。 评价:分测和评(价值判断) 学生品德评价过程 1)建立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 2)运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并使用一定的方法去测量学生的品德事实和作出价值判断 3)在评价中,通过评价结果来教育学生 第十章 现代德育研究 现代德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现代德育实践服务,最急切的要求,即使获得能全面指导现代德育实践的现代德育理论。 德育研究方法论:可以有三种理解1、敢于德育研究方法的理论2、指德育研究方法的总和3、指德育研究的基本“范本”,即制约德育研究具体方法的根本性方法。 现代德育研究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石 系统科学方法论是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主义方法论和科学主义方法论是新发展 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以人文科学为源头和范型,在人文科学的土壤上孕育形成的具有强烈人文精神思想的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思想的基本点是,关注人和人的主观世界。强调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人文主义:广义指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 科学主义方法论:是以自然科学为源头和范型,在科学文化的土壤上孕育形成的具有强烈科学精神的方法论。所关心的主要是自然规律和事实,目的是使人类获得关于自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以改造自然。 1)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和灵魂(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 2)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3)广泛采用观察和实验等实证方法,以及形式化和数学化的表达方式。 德国,莱伊和梅伊曼创立了实验教育学 现代德育研究发展趋势:多学科综合研究,重视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我国德育现代化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课题的现代化,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思维的现代化) 现代德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实验法 观察法: 注意做好 1)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 2)选择观察的具体方法 3)选择与准备好观察手段 从控制程度分: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 从观察者是否参与: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从取样角度:时间样本 情境样本 调查法(指定调查计划,查阅有关资料,访谈,发问卷,评定,测验) 常模调查法和比较调查法 综合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 其中编制问卷(封闭式问卷,开放性问卷,半封闭式问卷,调查表)和制定访谈计划是关键工作 活动产品分析法(日记,作文,笔记,书信,借书证,测验卷,作品等智力、体力的学习活 动成果) 经验总结法(专题性和一般性经验总结)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实验 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并以实际工作者为主体,角色合一,通过 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式。 选择课题——研究设计与计划——实施研究计划——分析总结与形成新课题 、研究者主要是德育实际工作者, 1 2、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德育实践, 3、是在动态的德育环境中进行的合作研究 德育专题研究: 1)班集体建设实验研究设计指导 2)个性教育研究设计指导 3)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的研究设计指导 4)指导自我教育的研究设计
本文档为【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