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教育学概论

语文教育学概论

举报
开通vip

语文教育学概论语文教育学概论 2.红领巾教学法(识记) 五个教学环节:一、组织教学,二、检查复习,三、教授新课,四、巩固新知,五、布置作业 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 一、教学“五环节”的推广,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教学过程遵循一般认知规律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语言和文学因素;重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三、在建国初期,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对当时语文教学中的“时弊”和注入式教学的“积弊”都是有利的冲击,...

语文教育学概论
语文教育学概论 2.红领巾教学法(识记) 五个教学环节:一、组织教学,二、检查复习,三、教授新课,四、巩固新知,五、布置作业 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 一、教学“五环节”的推广,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教学过程遵循一般认知规律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语言和文学因素;重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三、在建国初期,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对当时语文教学中的“时弊”和注入式教学的“积弊”都是有利的冲击,使一次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4.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的起因和目的 起因:1951年3月,教学部提出语言、文学分科的设想,认为过去的国文课,把语言、文学、社会科学混合在一起,有很大的混乱。 目的:不能在语言科学的教学里解决文学、社会科学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不要以文学的任务代替语言的任务,二者可以互助帮助,但是不能互相代替。 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的成绩和问题 成绩:一、结束了两科混教要求不明、缺乏系统的状态,初步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 二、依据这两个体系进行教学,目的任务比较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性、序列性比较清晰,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 三、有利于纠正“重道轻文”偏向,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文学教育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推广。 四、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问题:一、文学题材分量过重,二、太偏重文学的要求,对字、词、句训练的要求注重不够。外国文学作品偏多,实用文较少。三、无乱是汉语课,还是文学课,与写作练习如何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四、由于教材分量重,时间紧,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导致“赶进度”、“满堂灌”现象。五,汉语课本内容缺少重点,叙述比较呆板,练习缺少多样化,还不能很好地指导语言实践。 6.6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 一、关于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突出“基础工具性”,强调“语文基础训练”。 二、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选材面广,课文量多,文质兼美”。 三、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态度,强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 7.6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与实验 一,加强“双基”与“精讲多练”;二,关于集中识字的教学实验;三,上海育才中学教改“十六字诀”(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 第三节 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 1. 语文教育性质观、主体观、方法观的更新 一. 语文教育的性质观,确认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 工具性学科,他基本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 二. 语文学习的主体观,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学 能力,这是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教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鲜明的主题。 三. 语文教学方法观,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往往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方法的 改革为“突破口”。系统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引入,给人们带来了新思维,从而 把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视野。 2. 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语 文考试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 3. 语文教育改革的多元化研究:发展智力与思维训练、大语文教育、培养语感等 4.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总体特点 一. 从单项改革发展到整体改革,从单一研究发展到系统性研究 二. 从以“双基”为主发展到知识、能力、智力并重,再推进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 以研究“教法”为主发展到对“教法”、“学法”的综合研究 四. 由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到包括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在内的“大 语文教育”研究 五. 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流派出现多元化格局 5. 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语文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语文教学法研究、语文教育与相关 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6. 新时期语文课程、大纲和教材的建设 第四节 当代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 1. 第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交点和影响 背景:经历了“大跃进”运动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大幅下降,因此,教育部党组1958 年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请示报告》。 交点: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文道之争) 影响:一,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以来语文教育领域“左”的错误,改变了“突出政治”、 “重道轻文”等偏向,使语文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在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不仅澄清了一些片面、 模糊的认识,而且把人们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这次大讨论所形成的基本认识为1963年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制奠定了正确 的思想基础 四,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正确处理“文”和 “道”的关系,加强“双基”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观 2. 第二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主题及其产生的效应 背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70年代末,“四人帮”的覆灭和政治上,思想上的拨乱 反正、正本清源。 主题: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讨论 效应:一,它唤起了人们改革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二,它引起了人们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 三,它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重新审 视和思考,从而正本清源,端正了思想认识 四,它直接引起了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行动 3. 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焦点、实质和影响 焦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问题 实质: 影响:对于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新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改革的实践,奖继续显示出这场大讨论的深远影响。 第五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程 1.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 体系3、 3. 当代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一,教学观念:语文的实际运用于文学熏陶并重 二,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 三,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 四,训练体系:主题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五,阅读教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 六,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4.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创新,一个总目标,两个基本性质,三维目标,四个基本理 念,五个学习领域: 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个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三维目标:知识 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种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二编 语文学科课程论 课程设置涉及的四个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问题 二,第二三问题是语文课程内容问题 三,课程评价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性质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概念 1. 课程(识记) 2. 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一,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三,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 1. 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识记) 一,20世纪初期:语文学科实用性的观点 二,30年代到40年代:“工具性”思想初步形成 三,50年代初: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60年代初: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五,1966-1976年: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六,1978年后: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东举行和思想性 七,80年代中期以来: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2.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3.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4.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章 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概述 1. 教育目的:目的的内涵具有更强的终极性、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更 远大的理念性 2. 课程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 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 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概念的内涵则具有更强的阶段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 及较为近期的理念性 4. 课程目标拟定的基本来源: 一,学习者的需要;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 语文课程总目标 1. 九年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配置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 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一,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二,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三,层次性 第三节 义务教学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概述 1. 识字写字目标的主要特点 一,识写分开 二,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四,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 五,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3. 阅读目标的主要特点 一,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二,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四,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 五,加强积累 4. 写作目标的主要特点 一. 培养学生的创意精神,二.个性化 5. 口语交际目标的主要特点 一,口语交际核心为交际,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二,口语交际要重视实践 6.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乐于探究 二,勤于动手 7. 从三维角度和五个领域角度探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四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1. 必选课程目标 一,阅读与欣赏 二,表达与交流 2. 选修课程的目标: 一,文学修养方面的目标 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 三,文化修养方面的目标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 课程标准的含义: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 述,而不是对教学的具体规定;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 不是最高要求;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课程标准 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个体发展的认知、技能与情感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 的要求。 2. 课程标准的功能: 一.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 方面面得具体规定 3. 建国以来教学大纲的演变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使用的语文课本 1956年,教育部主持编订了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大纲分为三套《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 1958年下半年,没有教学大纲的指导 1963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8年,国家教育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精神,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6月出版了修订本,1993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版)》 2000年3月,教育部对93版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再次修订,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二节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改变学习方式 三,努力建设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五,构建新型的评价系统 第三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实行选课和学分制,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二,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课程资源概述 1.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 2. 狭义的课程概念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 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二,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三,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及网络化资源 4. 正确把握课程资源应注意的几点 一,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四,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第二节 课程文本资源------语文教材 1. 语文教材的概念 一,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二,特指概念: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 三,专指概念:语文教材书,即课本 2. 语文教材的作用:语文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学生 思想品德熏陶、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 3. 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鲜明的时代性;二,丰富的文化内涵;三,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四,要有开放性和 弹性 4. 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识记) 5.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一,“两大系统”: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 二,“三大板块”:融合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三,“专题组元”: 四,开放弹性的设计思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 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一,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突出过程和方法;三,体现在开放弹性的设计理念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 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7.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一,“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三,“名著推荐与阅读”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四,“问题与讨论”专题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五,作文、口语交际情景设计的思路和价值 8.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一,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二,以人文话题统领话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以开放的弹性 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第三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课内与课外结合;二,校内与校外结合;三,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四,语文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第八章 语文课程评价 第一节 课程评价概述 1. 课程评价的概念:狭义的“课程评价”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 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和过程;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 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 会与个体的需要活动 2. 课程评价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鉴定功能;三,改进功能;四,激励功能;五, 管理功能 3. 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一,定位性评价;二,形成性评价;三,总结性评价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 1. 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结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话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第三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 1. 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 一,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评价范围体系 二,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的评价;二,阅读的评价;三,写作的评价;四,口语交际的评价;五,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3. 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必修课程的评价(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二,选修课程的评 价(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 读) 第三编 语文学科教学论(上) 第九章 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理念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1. 工具性 2. 人文性 3. 实践性:语文课程只所以具有实践性特点,是因为,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实际上形成一种技能。 4. 综合性: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源于语文的社会性。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的综合性;二,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三,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四,语文教 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 5. 民族性: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一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也是这一民族赖以存在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6. 审美性: 一,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内容的丰富性 二,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实践的广泛性 三,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还表现在人格影响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1. 坚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由“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概念的内涵和教学 理念上发生的变化: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2.建国后 的语文教育,始终将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3.坚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这是对“文道统 一”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4.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统一的观念, 就是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发挥语文学科的与人功能。 二,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贯彻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理念应注重的要点:第一,要 了解围绕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所经历的认识过程;第二,要全面把握、准确理解语文 中人文性的丰富内涵;第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在语文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第四,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 育,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第五,要克服历史上曾经出 现、至今任然存在的一种错误认识 三,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以这一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应用) 2. 注重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和形成运用能力都是重要的,而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二,学习知识,在于理解,运用知识,在于形成习惯 (2).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教材,这是语文实践的一个特点;二,要过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 (3).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空间:一,课程资源包含了:学校 语文学习资源、家庭语文学习资源、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了:自然性资源、社会性资源、 人文性资源 (4).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注意一下几点: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理、探究兴趣、问题意识; 二,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合作意识 (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 3. 根据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重视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 (1).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以汉字认读与书写为例): 一,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这是它与拼音文字的主要区别 二,汉字的形体是用来表意的,经历了几千年的形体变更,到了楷书,特别是简化了的 楷书,已成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 三,有些字原先的形体毫不相干,可是经过历史沿革,就变成了难以分辨的形近字 四,汉字有本义,也有引申义和假借义,不知其本义,也就难以理解其引申义和假借义 五,汉字的一字多义、多音多义现象不仅给认读,而且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2)重视语言的积累(古代的传统经验、理解与积累的关系): 我们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并非意味着忽视语言理解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提倡回到传统语文教学的老路,只是要纠正语文教学中过分地强调“理解”而忽视“积累”的偏向,要从正确把握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入手,继承和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丰富他们的语言经验,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3).重视语感的培养(什么事语感,语感的品味素质,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 二,语感的品味素质:广度、深度、美度、敏度 三途径和方法:1.积累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体验;2.以课文的言语为对象,具体地领悟 表达形式的独特性;3.在读书实践中培植语感 (4).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根据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 4.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的审美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更加热爱美得事物,促进心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2).语文教育的一般原则:一,形象化原则;二,体验性原则;三,渗透性原则 (3).开发语文课程的美育资源:一、自然美,二、社会美,三、艺术美,四、汉字美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塑造美的教师形象 教学课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审美资源,不可能直接成为学生的审美素养,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教育价值;二,教学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美育的功能 教师形象:一,教师的外在美;二,教师的内蕴美 (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进行审美教育 第十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1.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 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各要素,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目 标,计划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制订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媒体,计划教师怎样 教、学生怎么学;检查教学目标,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收获。 2. 程序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刺激——反映学习理论为基础而诞生的。 3. 加涅的教学设计:加涅的基于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有 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有不同的内 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4.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有赖于创设能提供真实情景的构建主义学 习环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认知工 具和师资设备等硬资源,而且为学生提供真实社会活动、社会协作等软资源,学习 环境是由硬资源和软资源中的各个因素组成的融合体。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一,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二,分析学生已有的学 习状态;三,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2.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行为主体;二,行为动词;三,情境或条件;四,表现水平 或标准 3. 确定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应考虑的范围:一,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二,学习者的动 机水平;三,学习者的归因类型;四,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4. 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一,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 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二,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三,根据教 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四,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5. 教学方法的分类:一,语言性教学方法;二,直观性教学方法;三,实践性教学方 法;四,探究性教学方法 6.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二,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选择教学媒体;三,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四,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 学媒体 7. 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一,预习课型的教学结构;二,讲读课型的教学结构; 三,练习课型的教学结构;四,合作探究课型的教学结构 8. 中小学一般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一,秧田式排列法;二,圆形排列法;三,会议 式排列法;四,小组室排列法;五,马蹄式排列法 9. 运用所学理论设计异界语文课的教学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 1. 教学过程(识记):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 2.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 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测评 3. 教学环节: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 连续性上展开所需要经历的具体阶段。 4. 教学过程的本质:(1),特别认识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一, 间接性,二,引导性,三,教育性。(2),其他观点(发展说、认识——发展说、 层次类型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学习说、交往说、价值增值说) 5. 语文教学过程(识记):是指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师生根据语文教学的具 体目标、任务和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方式,有计划、有组 织、有步骤地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6.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1)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轮种处理师生关系的一条基本 原则;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认识 活动的主体,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2)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一,如何认识 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性;二,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三,如何认识 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3)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的关系:一,语文教学过 程的非系统性取决于教育的非系统性;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 教学过程的非系统性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1. 教学过程模式(识记) 2.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模式及特点(识记) 3.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设计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识记) 4.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模式(识记) 5. 对我国上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分析评价(B) 6. 单元教学的一般过程:一,领起;二,领读;三,自读;四,总结 7. 单篇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中学(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 作特点);小学(启发谈话,阅读全文,读后谈话,逐段分析,编写段落大意,复 述或创造性讲述,结束谈话) 第三节 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 1.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朗读型教学过程:导入,初读,深读 (2).探究型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提出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成果交流 (3).导学型教学过程:导学,自学,说学,结学,用学 (4).读写结合型教学过程:明确目标,阅读课文,领悟写法,迁移习作 (5).综合训练型教学过程: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综合学习,联系表达、总结释疑 (6).“情境教学”一般过程:初读,细读,精读 (7)“尝试教学”一般过程:学生主动尝试阅读过程 2.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自读--初读—练习(运用)”三段式教程: (2).上海育才中学“八字式”教学过程: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3)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教学过程: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4).魏书生“六步式”教学过程:定向,自学,谈论,答疑,自测,自结 (5).潘凤湘“八步教读法”教学过程:一,默读课文,标出节码,划出生字;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三,小组内朗读、听写;四,每个人写课文分析草稿;五,小组讨论课文;六,听记教师分析课文;七,个人完成正式的分析课文作业;八,写读书笔记,背诵课文 (6).“四遍八步”自读过程:四遍(第一遍跳读,第二遍速读,第三遍细读,第四遍精读), 3.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都建立了内在联系,连接成为具有一定逻辑顺序、前后链接的活动流程,从而形成一个系统、一种活动范式)局限性(它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它的使用性要受到一定条件、一定范围的限制) (2).教学模式的稳定性和变通性:稳定性(运用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规范、有序、流畅),变通性(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又具有变通性) (3).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创新(应用) 第十二章 现代学习理论与语文学法指导 第一节 现代学习理论简介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 界定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他们吧学习定义 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立足于从学习这个体内部寻求突破,解决学习的本质 问题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学习方法和学生的认识:一,学习环境中的四 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二,学习方法(1.要用探索法、发 现法去构建知识的意义,2.在构建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 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三,学生 观(1.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2.教学应把学习的已有经验作 为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3.教师和学 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进行问题探索,并交流、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第二节 语文学法语学法指导 1. 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的简称 2. 学习方法的分类:一,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二,一般学习方法层次;三,某学科 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四,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3.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一,诵读法;二,出入法;三,循序渐进法;四,“八面受敌” 法;五,“钩玄提要”法 4. 现代语文学习方法:一、结网学习法,二、框架学习法,三、逆向学习法 5. 常见的语文学习策略:一、确定阅读目标策略,二、激活和运用背景知识的策略,三、 图解组织者策略,四、问题产生策略,五、推论策略,六、预测策略,七、识别重要信 息的策略,八、理解监控策略 6. 语文学法指导的要求和方法:要求(一、了解学生学情,二、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 定计划,做好准备,三、实施指导,指导计划机动灵活地付诸实施)。方法(一、趣味 引入,二、方法剖析,三、方法运用,四、方法反思) 第十三章 现代语文教育技术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1. 教学媒体(识记) 2. 教学手段(识记) 3. 现代教育技术(识记) 4.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一,多媒体化;二,信息化;三,网络化 5. 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突破文本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资源、 二,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促进了教师施 教能力发展 三,引发并促进了教学方式、师生角色等一系列的变化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 多媒体技术(识记) 2. 几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和特点:一,录音媒体;二,幻灯媒体;三,投影媒体; 四,录像媒体;五,计算机媒体 3. 选用教学媒体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教学目标和任务,二、学生与教师,三、媒体功 能特点,四、经济与条件因素 4. 选用教学媒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适用性原则,二、互补性原则,三、最小代价原 则,四、教学最优化原则 5. 多媒体可见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技术性要素:一、树形结构,二、呈现方式,三、呈现控 制,四、拓展选择 6.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总体要求: 一,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要进口教学目标,有话教学资源,突出重点、难点、疑点、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三,要符合学生的学历心里规律,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 趣,注重交互性,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四,内容精当,繁简适宜,经济实用,操作简便 五,设计新颖,美观大方,努力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 第三节 网络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特点:一、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二、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独享性和获取的便捷性,三、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优势: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需要,学会收集、选择、整理、利用信息资料;二、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课外语文阅读空间;三、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为学生上网学习创设良好条件;四、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技术与理念;二,手段与目标;三,形式与内容;四,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 第四编 语文学科教学论(下) 第十四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与特点 5. 识字与写字教学总目标(识记) 6. 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一、目标内容比较全面,二、目标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 则,三、目标要求弹性化处理 第二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一、突出“拼读音节”重点,二、突出语文教育实践性特点, 三、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2. 几种常见的识字方法(识记):一、追源溯流识字法,二、寓教于乐识字法,别出心裁 识字法,四、“消毒”纠正广告字 3. 如何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教学中突出语文教学“实践性”特点(B) 第十五章 阅读与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概述 1. 阅读的本质:一、阅读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二、阅读时心里活动与生理活动 的统一,三、阅读时言语操作技能和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四、阅读是一种审美实践活 动 2. 现代阅读理念:现代阅读理念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 发现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3. 阅读的一般规律:首先是感悟,其次是理解,再次是表达,最后是最终目的 4. 阅读能力的构成:一、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二、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三、 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四、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五、创意性阅读与阅读创造 力,六、信息阅读与信息素养 5. 创意性阅读:也叫创造性阅读,它以形成阅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 6 简述阅读教学的只能:一、训练阅读技术,提高阅读能力;二、学习规范语言,提高表 达能力;三、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五、 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格境界 7 简述阅读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1. 语感(识记):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应用和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2. 意象(识记): 3. 思维品质(识记) 4. 个性化阅读:一、个性化阅读体现阅读的“内省性”,重在高手和体验;二、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时个性化阅读的进一步发展 5.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1)形象思维的训练:一、想象的 训练,二联想的训练;(2)抽象思维的训练:一、分析与综合的训练,二、比较与概括 的训练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方法 1. 揣摩语言法:一、言外之意最丰富之处,二、感情最丰富最强烈之处,三、表达突破常 规之处,四、富有美感的语段 2. 涵泳法:就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读书境界 3. 运用提问对话法的一般策略:一、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二、问题指向要明确, 切忌笼统抽象;三、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四、提高问题价值,杜绝“伪问 题设计”;五、指导解疑,引导质疑 第四节 文学作品教学意义及策略 1. 神话、童话、寓言的教学策略:一、分析神话人物,认识神话本质;二、通过朗读、复 述、编写童话等手段,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三、用寓言中的道理来评论现实中的人 和事 2. 诗歌教学的策略:一、把握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二、探寻诗歌意 境创造,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三、品味诗人的“炼字”,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3.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识记):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 描写,细节描写 4. 语言表达方式(识记) 第五节 实用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1. 结合阅读教学实际阐述如何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2.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一、说明实体事物,二、说明抽象事理 3. 议论文论点、论据的识别以及结构模式的把握:一、识别论点、论据,体会思想内容; 二、研究结构模式,揣摩论证的逻辑;三、讨论论证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四、体会语 言的论辩性,学以致用 第六节 文言文教学意义及策略 1.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一、整体感知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二、了解分析文章独到 的表现形式,三、学习语言,培养语感 2. 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识记): 3. 熟悉古今词义的词序(识记) 4. 信、达、雅的涵义(识记) 第十六章 写作与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的性质与写作的教学新理念 1. 写作的性质(识记):一、人的一种心理要求,二、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过程,三、一 种通过内部言语来操纵的技能 2. 写作教学的新理念:一、重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二、重视砥砺思想,涵 养情感,建构精神世界,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节 新课程写作教学的目标及特点 1. 写作教学的职能:一、训练语言表达,提高语文素养;二、提高认识能力,促进全面发 展;三、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 1—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特点:一、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对写作有 兴趣、有乐趣、有自信心;二、重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善 于发现,珍视感受,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做真人。三、重视学生 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3. 普通高中写作教学目标的特点:一、强调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条件,二、重视情感态度价 值观方面的要求,三、突出写作的个性要求 第三节 写作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1. 观察能力的构成(识记) 2. 积累的含义及意义(识记) 3. 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一、感受要独特,二、感受要敏锐,三、感受要深刻,四、感 受要细腻 4. 思考能力训练的内容:一、提高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二、加强联想和想象 的训练,三、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四、学会辩证思考问题,五、善于创造性思维来 表情达意 5. 作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审题立意技能,二、选材剪裁技能, 三、布局谋篇技能,四、语言表达技能,五、修改润色技能 6. 审题立意的涵义(识记):审题就是认读、分析、研究题目,弄清命题意图,立意就是 确定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7. 作文立意的具体要求:观点,主题或思想感情 8. 怎样对作文进行修改润色:一、完善主题,二、增删材料,三、调整结构,四、润色增 言 第四节 写作教学的基本过程 1. 分析过去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 从选材立意方面分析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本质区别 3. 你更推崇什么样的作文讲评方法:一、综合评价,二、专题评价,三、典型评价,四、 对比评价,五、交流互动 4. 作文能力培养与写作技能训练有何区别 第十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口语和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1. “听话”和“说话”的本质区别(识记):听和说的区别 2. 口语交际的特征:一、瞬时性,二、简约性,三、交际性,四、互动性 3. 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口语交际教学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和特征 1.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一、发展性,二、整体性,三、操作性 2. 口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要求:一、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二、重视 指导学生在各种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三、鼓励学生在各 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1.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一、耐心专注地倾听,二、自信负责地表达,三、文明得体地进 行交流 2.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一、交际策略,二、情境策略,三、互动策略 3. 表达与交流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 4. 设计一节口语交际教学课简案,并说明设计意念 第十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与基本形式 1. 语文综合学习的概念(识记):是以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 活与社会之间的整天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 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2.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他注 重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 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相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3. 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征(识记):一,综合性;二、实践性,三、自主性 4.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一、社会活动型,二、虚拟活动型,三、模拟实践 型,四、角色体验型,五、专题研究型,六、自由拓展型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1. 实施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一,遵从个性化原则;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三,综 合性学习不是少数优秀生的专利;四,“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于“语文活动”;五,综 合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发挥 2. 如何评价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一、在评价内容上,由注重结论转变为注重过程; 二、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化”、“单向性”转向“多元化”、“互动性”;三、在评价 标准上,弱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四、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量 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 3. 设计一个具体年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并说明设计意图(应用) 第十九章 当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历史使命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1. 语文德育行为:一、传授道德知识,二、激发道德情感,三、养成道德行为与语文学习 习惯 2. 语文智育行为:发展智力是智育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能动的活动是 智力发展的条件 3. 语文美育行为: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4. 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有哪些心的角色期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 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5. 如何看待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其中都有 一种身份,处于某一位置,分担一些责任。个人在团体里的身份与责任一经团体确认, 就成为一种社会角色。 第二节 当代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1. 新时代人文精神内涵(识记): 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主流文化的融合:一、“有教无类”的全民 思想,二、“智仁双修”的人格思想,三、“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四、“天人合一” 的博大情怀,五、“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新课程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转变 1.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为什么要发生在河阳的变化,:行为变化 :一、师生关系方面,强调尊重、赞赏;二、教学关系方面,强调帮助、引导;三、对待自我方面,强调反思;四、和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方面,强调合作 第二十章 语文教师的德行发展与个性塑造 语文教师的德行构成与发展 1. 教师德行的构成:一、教师善,二、教师公正,三、教师责任感 2.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一、树立教育民主思 想;二、提高法制意识,依法从教;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建立良好 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二、展现教学过程的 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三、完善个性,是自己具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 默的品质,提高人格感召力 3. 语文教师人格的完善对语文教育有何积极意义: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能在教学实践 中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 生的心灵;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个性塑造与教育智慧 1. 语文教师如何塑造自己的独特个性:一、稳固共性根基,二、提高人格素养,三、实现 “个性化”发展,四、追求“多样化”发展 2.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一、热诚关怀,二、真诚坦率,三。胸怀 宽阔,四、作风民主,五、客观公正,六、自强自信,七、耐心自制,八、坚韧果断, 九、热爱教育事业 3. 教育智慧的涵义:语文教育智慧,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 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 是、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 4. 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一、智力智慧,二、道德智慧,三、情感智慧 第二十一章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第一节 科学性和艺术性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1. 教学的科学性及具体体现:(1)教学的科学性主要指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运用等方面所体现的教学规律性。(2)体现在: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二、教学过程 科学性 2. 教学的艺术性及具体体现:(1)教学,作为艺术,主要是由教学实践的创造性特点以及 教学与艺术之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2)体现在 :一、教学即要求教师深刻地理 解、熟练地把握教学规律和规则,又要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艺,创造 性地进行教学工作;二、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三、教学过程是由多元因素构 成的动态的过程;四、从教学的内容看,无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 是真善美你的同意;五、成功的教学总是体现着艺术的特点 3. 两者区别和联系:(区别):一、教学科学的任务是揭示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解决“依据 什么”进行教学的问题,它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形成理论和建构理论体系上,它的价值主 要体现在对教学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上;教学艺术的任务是探索教学的策略和技艺,解 决“如何教学”问题,它的价值直接体现在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上。二、教学科学强调教 学的共性、普遍适应性和必然性,为教学提供一般的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程序;教学艺术 则突出教学的个性、特殊规定性和灵活性,为教学提供具体的可变通的策略和技艺。三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理性的方法,注重抽象的概括,强调求证;教学艺术所运用的方法则 往往带有非理性的色彩,更多的来自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联系):一,教学科学是教 学艺术的基础和依据;二、教学艺术是对教学科学的成功应用和教学实践的生活;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第三节 努力形成教学风格 1. 教学风格(识记):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 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 2. 教学风格的特征:一、整体性,二、独特性,三、外显性,四、稳定性 3. 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一、活泼与严谨,二、优美与朴实,三、细腻与旷达 4. 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素:一、人各要素,二、学识要素,三、技艺要素,四、气质要素 5. 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形成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应用) 第二十二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教育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两个概念的区别:一,“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二,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高。三,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变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 2.教师具有哪几种胜任新的历史使命能力:一、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二、教育管理能力,三、教育研究能力 第二节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互动1. 语文教师要具备哪几种知识素养:一,语文专业知识;二,教育专业知识;三,社会科 学知识;四,自然科学知识 2. 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哪些方面:一、教学研究的能力,二、教学设计的能力,三、 驾驭课程的能力 ,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能力,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 能力,六、语文科研能力的发展 3. 语文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一、说课的内容及注意是事项,二、 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标准和策略 4. 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怎样评判一节语文课 第三节 第三节语文教师的培养与进修 1.“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的涵义: 2.我国当前语文教师培养与进修的目标:一,提高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准;二,更新语文教育观念;三,拓展知识结构;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五,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本文档为【语文教育学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1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