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

举报
开通vip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 Aug.2010No08历史与文化细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 田阡a,黄先智 (西南大学a.历史文化学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院;b.科技处,重庆400715) 摘要:通过北魏至隋唐时期施行均田制的相关历史,试图考察均田制对中国古代桑 树种植的影响,从而了解此种土地制度通过何种 方式,在多火程度E推动了中国蚕桑业的发展和蚕桑文化的积淀. 关键词:桑田;桑树种植;均田制;蚕桑文化 中图分类号:sO9(2)一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003(201...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 Aug.2010No08历史与文化细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 田阡a,黄先智 (西南大学a.历史文化学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院;b.科技处,重庆400715) 摘要:通过北魏至隋唐时期施行均田制的相关历史,试图考察均田制对中国古代桑 树种植的影响,从而了解此种土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通过何种 方式,在多火程度E推动了中国蚕桑业的发展和蚕桑文化的积淀. 关键词:桑田;桑树种植;均田制;蚕桑文化 中图分类号:sO9(2)一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003(2010)08—0051— 03 DevelopmentofMulberryandSilkwormCultureandMulberryPlantingfromPeito SuitangDynasty TlANQJana.HUANGXian.zhi (a.SchoolofCulture&History,InstituteofUrbanandRuralDevelopment;b.Science&TechnologyDivision.Southwest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thehistoryoflandequalizationsystemfromNorthernWeitotheTang Dynasty,Wetrytostudyitsinfluenceonourancientmulberrydevelopment,tounderstandtheextentandthe meansbywhichtopromotesilkproductionandsilkwormcultureaccumulationinChina. Keywords:Mulberryfield;Mulberryplanting;Landequalizationsystem;Sericultureculture 桑树的种植是养蚕制丝的重要先决条件.中国有 着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现有史料记载,考古研究都 证明五千年前的先民已经开始从事种桑养蚕的生产实 践.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在描述他理想中的升平盛世 时就说道:"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 老者足以衣帛矣.】]."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 经济形式,说明了种桑养蚕的历史不但与中国的历史 一 样源远流长,而且已经渗透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日 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之中. 研究中国古代的桑树种植对了解中国蚕桑业的发 展有着重要意义.北朝隋唐是中国蚕桑业发展的重要 时期,同样也是开展桑树种植的重要阶段,分析这一 时期桑树的种植有助于理解蚕桑业和蚕桑文化在这一 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其达到高峰的历史条件.北朝 隋唐的土地制度为均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为开展桑 树种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条件,均田制下的桑田制度 为蚕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对当前中国蚕桑业 收稿日期:201O-0311;修回日期:201005,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850005);重 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 发展研究中一资助项目(08JWSK263) 作者简介:田阡(1973一),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发展面临的土地制度调整,以及基础产业结构升级提 供一些思考的路径. 1北朝:均田制与种桑养蚕的发展 均田制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在 其施行的近三百年历史中,对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及 其生产方式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均田制始于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的均 田法令中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农民受田可划分为:露田和倍田两类, 露田为种植粮食作物的田地,倍田用以种植桑,榆, 枣树等.一男丁所受的土地中,包括40亩露田$D40亩 倍田,40亩倍田中20亩为桑田;妇女受田为露田20 亩,倍田20亩,20亩倍田中包括10亩桑田.所以在均 田制颁布后的桑土之乡,一床(即一对夫妇)所受的 120亩土地中,四分之一是桑田.并且桑田与露田的 重要区别是农民到了规定年龄要归还露田,而桑田则 可为永业,可世袭.对于桑田的种植亦有明确规定: "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并"限三年种 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同时,鼓励在"桑榆地 分"多种桑榆.在这种桑田上农民实行桑粮间作,既 种植粮食作物,又种植桑树和其他树木. 那么,在所受桑田上,农民能种多少桑树呢?根 一 5l一 g 2olo~Aug.2010NO.08 据《齐民要术?拓桑篇》讲种桑"率十步一树,欲行 小犄角,不用正相当",如此算来,每亩土地能种 2,3棵桑树,20亩土地能够种40,60棵桑树.因此依 据"种桑五十树"的规定,桑田中主要是种植桑树. 在与均田制并行的赋税制度——租调制度中, "民调"清楚地规定:"桑土交帛,麻土交布."朝 廷对桑树种植数量和税收制度进行了双重强制性规 定,使得蚕桑业从久经战乱带来的低谷中恢复过来, 桑树得到大面积的种植.《魏书?食货志》中记载了 种植桑树需交纳帛绢和丝的地区:"所调各随其土所 出.其司,雍,冀,华,定,相,泰,洛,豫,怀, 陕,徐,青,齐,济,南豫,东徐等十九州贡帛绢及 丝."可见在当时中国桑村种植的地域甚厂'. 之后的北齐,北周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度,虽然 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桑田种植规定没有任何改动, 甚至连所受的男丁2O亩,妇女10亩桑田中要求种植的 桑,榆,枣树的棵树都相同.在《通典?田制》中可 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北齐给授田,仍依魏朝."北 齐时期对劝桑的条令中,对种桑有了更为详细的说 明,如《河清二三年令》中说明:"蚕桑之月,妇女 十五以上,皆营蚕桑E2]."值得提的是,在西魏和 北周时代已经出现了输庸代役的办法,学者韩国磐 在《北朝经济试探》中根据《周书?裴侠传》"民歌 之日:'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 矩'"的记载指出l3],丁庸已经在西魏,北周存在. 输庸代役,即缴纳丝绢来代替劳役,这样更加提高了 种桑养蚕的意义.同样记载有《魏书?食货志》所记 薛钦之言,朝廷用丝绢为酬,雇百姓用牛车运输租 调,是北魏百姓已可用丝绢代替现役的征象_4]. 北朝时期,作为与土地制度相匹配的输庸代役制 度,对当时的蚕桑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汉代, 丝绸已经具有货币职能,随着北朝输庸代役制度的出 现,朝廷将丝绸的货币职能纳入了税赋体系.地租由 劳役形式向实物形式转变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 志,一方面说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说 明丝绢在当时已经有较大的产量,不但可以作为实物 地租的课日之一,还可作为其他赋役的代替品.与均 田制度相配套的租调制度和租庸调制度,也从侧面起 到了辅助的推动作用.北魏在实施均田制度以前,已 规定了男丁或男夫(十五岁以上)的徭役义务:道武帝 天赐三年(公元406年)六月,尝"发八部五百里内男 丁筑漫南宫……三十日罢".四年七月,"筑北富 垣,三旬而罢".这1个月的徭役可以丝绢代替, 既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又促进了更多桑田的 开垦和桑树的种植. 北朝的输庸代役制度,到了隋唐时期则更加制 度化.如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下令"百姓年 五十者,输庸停防"l2],即允许50岁以上的百姓纳丝 绢代役,达到了"是时户口益多,府库盈溢"的局 面.这种制度的规定当然是以丝绢的社会生产在缴 纳赋税后仍有节余为前提的,社会生产的节余自然是 与桑树的,泛种植不可分离.所以,这一阶段输庸代 役的出现,可以说是北周时期桑树种植和蚕桑业发展 的一个制度上的例证.除输庸代役制度外,北朝承继 了晋朝租调九品相通的制度_5].如《魏书?食货志》 载:"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 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 库,以供调外之费."租调相通自然保证了丝绢的需 求,从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从北魏至北齐,北周的均田制度和配套的租调, 输庸代役等制度为当时桑树的种植,蚕桑业的发展起 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翻开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反 映当时农民从事蚕桑劳作的作品俯仰皆是.任肪在 《述异记》中描绘:"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 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 衣……"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 女;纤纤携素手,SLSL弄机杼."在这些劳动场面的 描写中,常把美丽的妇女甚至超凡脱俗的仙女与从事 蚕桑业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可见,此时种桑养蚕已经 渗透进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中.这种宝贵的 精神文化资源蕴育出了丰富的蚕桑文化. 2隋唐:均田制和蚕桑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均田制继续发展,带来了蚕桑专业化 种植,饲养的高峰.在唐朝,妇女一般不再受田,诸 男丁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但是对桑田的重视 程度有增无减:"诸户内永业田课植五十根以上, 榆,枣各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任依乡法."唐朝 "二十亩永业, 没有具体规定桑田的数量,只是规定 八十亩口分". 那么唐朝每户种桑养蚕的收入大概是多少呢? 根据学者张安福的推算[引,50棵桑树(最低要求情况 下),大概需要8亩土地.唐人李翱记述:"十亩之 田,植树五功.一功之蚕,取不宜岁度之,虽不能尽 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因此算来,2亩1功蚕,1 功蚕产帛1匹.也就是按照朝廷最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种桑5O棵, 一 52— Aug2010No.08 要8亩土地,这8卣土地能产出大概4匹帛.除此之 外,桑树自身亦有价值,据张安福推算:l颗桑树可 卖80文,仍按最保守的50棵桑树估计,平均每年收入 400文.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期, 蚕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桑养蚕成为当时农民的 重要副业收入来源,桑树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的扩 大.唐朝江南的经济发展迅速,该地区的蚕桑生产已 经扩及全江南地区7个州府.例如,润州,常州,杭 州,明州4个地区在唐朝以前并未有产丝纺织品的记 录,但是在《唐六典》中记载了这四州进贡相关物品 的记录.这说明在唐朝,种桑养蚕在江南很多地区得 到了推广. 除了作为副业的桑树种植得到发展,唐朝蚕桑业 发展最重要的表现是蚕桑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桑树的 种植可分为散植和专业桑园两种:在唐朝以前,桑树 的种植主要以散植为主,只在四川I部分地区有专业桑 园;到了唐朝,江南出现了大面积的专业桑园,这种 专业桑园是密集栽种的方式,并与其他副业生产有机 结合起来,如桑基鱼塘技术.从散植到专业桑园, 反映了这一一时期栽桑技术和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专 业桑园较散植的优点在于密植程度高和园艺技术先 进,这两点都使得专业桑园的产量得到很大提高. 桑树的密植要求存在一定技术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首 先,据《四时蔡要》记载,唐朝桑树的人工剪伐养型 技术已经出现并广为普及.其次,江南有了充足的劳 动力人手,使得专业桑园发展成为可能.唐朝由于社 会安定,人口迅速发展.据载,唐高宗永徽三年(公 元652年)全国户数是380万户,到了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年)便增至900万户_7].近一百年内,户数翻了近 三倍,但国家土地疆域并无大变化,再加之唐朝均田 制度末期土地兼并的史实,势必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 力.而这些劳动力往往都荫于富足大户,耕作于大户 的土地上或桑园内. 专业桑园种植的生产方式始于唐代具体哪一年, 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但是根据学者李伯重的研究和 开元年间修订的均田令得出的结果,江南专业桑园应 该始于盛唐时期[8].由此可以看出,专业桑园的出现 仍是在唐朝实行均田制度的时期.所以,唐朝专业桑 园种植方式的拓展对桑树种植的扩展提供了重要的条 件.从传统的副业经营到大规模专业化桑园的出现, 唐朝的蚕桑业发展不仅显现为专业桑园种植方式的延 展和突破,同时也是中国蚕桑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 一 笔.专业化的种植经营,使得蚕桑生产能力获得长 足芨展. 作为蚕文化符号的桑,蚕,丝频频出现在初唐, 盛唐诗人的诗句中.翻开诗稿,崔颗首先以一首《赠 轻车》将人们带入了初唐从幽州到洛阳广泛种桑养 蚕的历史画卷:"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 始青,洛阳蚕欲老."别号鹿门先生的唐彦谦笔F的 采桑女展现了劳动与美的结合,唐诗有云:"种桑百 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即有余,时时会亲友Eg]." 可以看出桑树作为当时主要的副业种植作物,在古诗 常常与lh给lh足的田园生活联系在一起."种桑百余 树"已经是当时农民保障衣食平安的重要生产方式之 一 ,所以不难发现在唐朝田园诗人中描绘的田园风光 中总少不了桑,蚕元素的出现,如为后人熟悉的孟浩 然《过故人庄》中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的农家宴客场面.大诗人王维也曾写道:"雉锥麦苗 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可见 诗人眼中闲暇惬意的田园生活,种桑养蚕是万万不可 缺少的.类似关于唐朝农民生产,生活的记述中,有 关蚕桑丝绸的记载不绝于书.由是观之,唐朝蚕桑业 的发达和蚕桑文化的发展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3均田制下蚕桑业发展与蚕桑文化 综观占代均田制实行时期,桑树种植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从北魏的桑田一直延续到唐朝的永业田,在 作为农民私有的生产资料的土地上,桑树的种植范 围不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也得到改 善.从而,为古代蚕的养殖,丝绸的发展提供了可靠 的物质保障,最后终于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桑业经济, 文化的最高峰l】.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古代政府 推行的均田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均田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将农民束缚于十 地之上,农民只能租赁土地耕种,但是"桑田"又作 为一种私有田地归为农民所有,朝廷强制种桑.正 是朝廷的这种明令规定种植桑树数量的条文,保证了 在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里蚕桑业的发展.从北魏到唐 朝,无论均田制度有何种改变,对于桑树种植数量的 规定都没有减少,重视程度亦是有增无减.在古代小 农经济社会,朝廷在组织生产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历 朝历代都将"劝课农桑"作为重要的任务.其次,与 均田制度相配套的租调制度,也从侧面起到了推动作 用,特别是地租形式的变化,如输庸代役制度刺激了 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再有,从所有性质上来讲, 桑田属于私有土地,在桑田上可以进行粮食作物和经 | — 53— Aug.2010No.08 增长和客户服务最佳化;通过大工业背景下的定制营 销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要关注附加值高的 高档中式礼服的定制营销;通过健全营销渠道和实施 网络营销销售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市场占有率. 3.4.3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合理设计消费环境,完善服务设施使顾客获 得良好的服务感受6],对员工进行专业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使他们能 够解答有关服装保养,服饰搭配方面的问题,为顾客 提供或代购配套的中式配饰,为一些高档中式服装提 供洗涤,修补等售后服务. 4结语 越来越多的世界服装设计师开始青睐中国的服饰 元素,如伊夫?圣洛朗在2004/2005年秋冬服装发布会 上大量使用中国元素,D&G在2005年春夏发布会上展 现了改良旗袍,华伦天奴在2006春夏时尚发布会上采 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腰饰7_.中式服装是表达中 国民族情感,展现中国民族特色的最佳载体,随着中 国元素在国际上的流行和国内民族意识的复苏,中式 服装的发展空间日益宽广,中国服装业应该抓住这个 契机,大力推动中式服装业发展,使中式服装在世界 服装舞台上焕发出异彩. 参考文献: [1]兰宇.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 [J].理论导刊,2007(6):1i0112. [2]吴厚林,蒋倩.中式结构在丝绸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 丝绸,2007(2):9—11. [3]屠恒贤.中西服装文化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i2l15. [4]李风娟,李冰晶,杨卓伦,等.如何经营你的中式服装 [J].中国制衣,2008(5):48—49. [5]刘国联,蒋孝锋,江影,等.丝绸唐装市场持续发展战 略探讨[J].丝绸,2003(12):57. [6]杨笑冰.服装产品顾客价值及其提升途径探析[J].价值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2009(5):7679. [7]倪洁诚,钱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对欧洲品牌服装 的渗透[J].纺织,2006(7):44—47. 济作物的间作,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且桑田 或永业田在农民所能耕种的土地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从 而保证了蚕桑的生产量.到了唐朝,由于专业桑园的经 营方式和技术的进步,产量又得以进一步的提高. 从上述考察来看,均田制度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 一 项重要的土地制度,而且对中国蚕桑业的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制度条件.从魏孝文帝颁布诏令到唐朝杨炎 的两税法,均田制实行了近三百年,这三百年同样是 中国蚕桑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均田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影响,当中包涵了对桑树种植的保障和蚕业经济 的培育. 4结语 历代的均田制度对种桑养蚕的发展起到了客观积 极的作用,使得蚕桑文化在社会历史变迁中不断积淀 与发展,并在唐朝蚕桑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通过对 均田制度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均田制度施行 的近三百年,对中国古代蚕桑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而蚕桑业的发展孕育了灿烂的蚕桑丝绸文化,成为中 华民族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综观土地变 革对蚕桑业发展的变化和影响,如何看待今天传统桑 树种植地区的土地流转等系列变革,以及更好地延续 蚕桑丝绸文明都将值得大家深思. 参考文献: [i]焦循.尽心上[M]//.孟子正义:卷二六.北京:中华书 局,1987. [2]魏徵.隋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4]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 [5]魏收.魏书?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8. [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研究[M].北京:中华书 局,1963. [8]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9. [9]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M]//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 书局,1999. [10]吴一舟.天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一 65—
本文档为【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16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