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举报
开通vip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第三章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学习目的: 一、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党、团活动 二、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节约性校园 三、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环境保护 四、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奖、贷、助、减、免 五、校园志愿服务对人际沟通的作用 六、校园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才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校园志愿服务与党、团活动 一、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志愿服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校园为主要载体的校园志愿服务,是高校党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主渠道。...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第三章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学习目的: 一、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党、团活动 二、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节约性校园 三、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环境保护 四、了解校园志愿服务与奖、贷、助、减、免 五、校园志愿服务对人际沟通的作用 六、校园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才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校园志愿服务与党、团活动 一、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志愿服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校园为主要载体的校园志愿服务,是高校党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从主渠道开展活动而言,较之社会各类志愿服务,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一,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党员,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近几年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尤其是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大学党员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1)在对党的认识上,总体认识肤浅,党性观念经不起考验,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信仰、实践、继承、发展”的深义;党员意识不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未能时刻意识到与提醒自己“我是共产党员”。(2)在展现先锋模范作用上,平时不知党员应做什么,由于先锋模范作用的展示而受到局限,导致大学生党员整体形象在学生中影响力不明显,常常表露出做事缺乏理性思考,自我调节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差;往往习惯于空喊口号,空谈理想,具体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意识较弱。(3)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缺少社会实践,由于客观上具备着明显的学生特点,理论与实际往往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理论水平贫乏,政治修养不高。如何在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效的党员教育活动,这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中国志愿者行动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党员教育活动,但参与社会的各类志愿服务是在服务他人中自己受教育,欠缺针对性,目的性,而且自身的体验是多方面的,而校园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党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载体,其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效果更加突出,这是其它志愿服务难以做到的。 第二,更容易把握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教育活动。大学生党具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质,他们首先是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同时又是大学生中的一员,正处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践和考验的关键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党员,具有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最少保守思想、思想最敏锐,接受新鲜事物最快、表现欲最强,且又能自觉接受党的规范和纪律的约束等优良品质,既有党员的特征,又具有大学生的特点,而最了解大学生党员自身特质,最有发言权的是高校各级党组织,这是有效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第三,能有效地克服缺期教育活动效应,有利于建立长效的教育活动机制。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的志愿服务,无疑是经受一次生动的、有效的党员教育活动,但毕竟是短暂的,相对校园这个主渠道而言,就明显缺乏长效教育活动的功能和机制。校园志愿服务在校园这个特殊“社区”长期“落户”,极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着眼于大学生党员长期效应的培养和设计。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志愿服务“三月来、四月走”的临时、短期服务和受教育的缺憾。 (二)校园志愿服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完全吻合大学生党员既是党员又是青年的特点,因而大学生党员对这种自己身边的志愿服务格外喜爱,这也是校园志愿服 务能在教育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校园志愿服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展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风范 高校党组织以校园志愿服务为平台,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为大学生党员提供了展示学生党员风范的极好机遇。 第一、做联系群体的先锋模范。在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专门设立若干个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岗位,划分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区,建立与普通学生联系网络,使大学生党员联系群众的范围广了,工作面宽了,自觉地走在前面,当群众的表率。在校园志愿服务中打破了从寝室到教室到膳厅“三点一线”的自我封闭,摆脱了班、寝的局限,视野开阔了,能准确地给自己党员角色定位,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党员观念,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提高党员当先锋、做模范的行为能力和高度自觉性。大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群体中,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对一些同学身上的文明现状最清楚,在校园倡导文明新风具有很强的号召和影响力。 第二、做帮困助学的先锋模范。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设立学生党员帮困助学志愿服务岗位。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为大学生党员在这方面提供了当先锋、做模范的实践基地。主要具体表现在:(1)重点帮扶思想品德缺失的学时。大学生党员与思想品行的不良学生结成帮扶对象,引导他们参与校园志愿服务,增强他们知与行的观念,自觉修正知行脱节的不良倾向;改善不健康的心态,增强抗挫折能力,心理得到净化。(2)重点帮教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大学生党员在服务中,主动与学习成绩滞后的同学结成对子,有针对性的帮教。 2、展示大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特殊效能 以校园志愿服务为平台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展示其特殊效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一,通过多个校园志愿服务岗位,广泛联系、服务于学生前提,对他们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机、行为了如指掌,极有利于制定早期培养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实行重点帮扶,为其组织上入党创设了条件。 第二,在校园志愿服务中,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对照党员条件,进行系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锻炼,使其从早期培养到逐渐成熟,确保发展学生党员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质量。在这一点上,大学生党员由原来在学生党建工作的协从地位转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作用是专职党务工作者所不可替代的。 第三,在重点帮扶中,大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互帮对象。做知心朋友,是入党积极分子更感到亲切,更感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有心里话向学生党员倾诉,遇到困难找学生党员帮助解决,这为大学生党员有针对性、面对面的深入细致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是专职党务工作者难以取代的。 第四,通过承担党、团课任务的服务实践,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使他们从对党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尔后又在服务实践中加深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克服过去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这项工作任务对于高校党组织来说,是十分繁重的,靠有限的专职党务工作者确实难以全部承担,只有依靠学生党员发挥其特殊效能去完成。 大学生党员展示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特殊效能,有赖于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具体指导,督促和检查到位,因而,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这样,大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3、展示大学生党员在推进全面育人中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大学生党员在教育活动中以校园志愿服务为平台,在全面育人过程中以表率和带动作用大学生努力成为“四化”新人,同时也为自己成为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以表率和带动作用促织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党员的表率和带动作用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挥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道德教育的对象变成道德教育的主体;把高校党建组织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将自己的道德习惯,变成自己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在促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大学生党员也受到实践的深刻教育,并从大学生身上得到新的东西。这种双向互动,既体现了大学生党员在实践教育人的催化作用,又体现了大学生党员在教育人中自身同样得到熏陶和提高。 第二、以表率和带动作用促使大学生去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大学生党员通过校园志愿服务,把自己对理想和信仰的理解,把对崇高目标追求实践为具体行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追求进步的大学生。使他们在确立一个远大、高尚、坚定的理想过程中,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展示了大学生党员在“实践教育人”中的催化作用。 第三、以表率和带动作用促使大学生实践“三观”的根本转变。大学生党员在服务中从严律己,端正自我的人生态度,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和良好的道德规范,事事处处做表率,促使大学生在具体的服务中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认真反思在“三观”上存在的问题及自我教育的途径,从而激发他们的道义、良知、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在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党员在服务中对大学生实现“三观”根本转变得表率和带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是高校团组织培养“四有”新人的有效抓手 (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团的独立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特点 高校党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有”一代新人,造就一大批“四有”建设人才和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团组织首先应当围绕、服从、服务于党的这个中心任务,把大学生的思想、热情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致力于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同时又必须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独立活动。对于共青团工作的这个基本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与开展团的独立活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团组织开展团的独立活动应当无条件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始终不脱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党组织按《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坚决支持共青团根本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活动。 第二,开展团的独立活动是以大学生的特点为前提的。高校团组织是大学生之友和团员之家,因而开展团的独立活动,必须以照顾大学生的特点为前提。不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团的独立活动就必定苍白无力、毫无生机,团的独立活动就不成为独立活动。 (二)校园志愿服务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特点,成为团组织开展的最具影响力的独立活动。 校园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延续、发展和创新,是从社会进入高校这个特殊“社区”的一种创举。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身边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从客观而言,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更直接照顾大学生的特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大学生成为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在团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共同设计自己喜爱的多样化志愿服务的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大学生的特点,使他们更加自觉自愿地参加校园志愿服务,满足自己的迫切需求,同时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力,使校园志愿服务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使之成为团组织开展的最具影响力的独立活动。这样,团组织团结教育大学生的面就会越来越广,就越能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 (三)校园志愿服务是团组织发挥大学生作用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有效抓手。 第一、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团干部和大学生增长才干。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不是关起门来坐而论道。这就是要求团干部事先要在团员和大学生中做好调查研究,选定志愿服务内容,并反复研究服务实施方案,然而精心指导、带头 示范、扩大成果。这一系列服务工作,对团干部来说,是实际锻炼,可以提高团干部的组织才干。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在服务活动中长见识、长才干。 第二、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大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团组织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为培养“四有”新人开拓了广大的实践舞台,为解答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提供了有效的抓手。这突出表现在:(1)通过校园志愿服务这一抓手,使广大团员和大学生和去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理念,引导他们用高尚的情操塑造自己,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现代知识提高自己,使他们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勇于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2)通过校园志愿服务这一抓手,使广大团员和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并通过学生党员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从而体现了共青团在实践中育人的宗旨。(3)通过校园志愿服务,使广大团员和大学生既拓宽了生活范围,又丰富了人生阅历;既表达了对学生群体中弱者的同情与关怀,又明确了对人生观和人类良知的理解;既锻炼了自我综合能力,又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校园志愿服务是适合大学生特点、配合党的中心任务且最具影响力、最有实效的道德实践活动,是高校组织培养“四有”新人的有效抓手。 第二节 校园志愿服务与节约型校园 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校园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将对社会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内涵 关于“节约”的概念,《辞海》中的定义是“节省、节俭,减省不必要的消耗”。节约的实质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是指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地利用。 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就是要在高校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精神风尚,传播节约观念和价值信念,营造节约型校园的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对勤俭节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国家进步、社会文明在高校的再现,是科学发展观贯彻于高校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具体休现。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建设节约型校园,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是高校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高校事业的发展,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保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保障。只有发扬开源节流、提高效率、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大力宣传和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才能保障高校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实现发展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建设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十一五”乃至中长期的发展主旋律之一,涉及到学校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加快,按照节约与发展并重的方针,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也必将取得突破,促进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完成。 三、当前大学校园的浪费现象不容忽视 当前,大学校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重点体现在浪费水、电、粮食以及过度消费上。据调查,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公寓中出现的浪费现象 公寓水、电浪费触目惊心:洗衣服及洗漱时几乎都是洗多久,水龙头就开多久,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甚至开到最大水流,很少有关水龙头的习惯,卫生间水时常有忘关现象,以至于水资源长时间的流失;若大的寝室空无一人,但电视机、电脑、电扇、电灯却都还在运行。这种长明灯、水长流的现象屡屡出现。一位大学生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一所拥有一万多在校生的学校,一间寝室里两个照明灯共80瓦,早上8:00至下午4:00,如果这些不需照明的依旧开灯,每天就要消耗0.64度;一台台式电脑的最低功率为250瓦,每天开机了3小时,耗电0.75度。一所学校以2000间寝室计算,按学生每年在校读书10个月算,一年下来就得浪费近百万度电。部分同学谈及原因时袒露心声,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入学前在家就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顾及、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对于因此造成的水、电巨大浪费而无动于衷。 (二)食堂里粮食浪费现象 在食堂里到处可见倒饭、菜现象。每天食堂都有不少被学生扔掉的馒头及其他早点,有的只吃了几口。“浪费粮食可耻”、“请节约粮食”等大幅标语警示牌虽挂在醒目的位置,粮食也难逃被扔的厄运。据资料反映,武汉科技大学的15名学生组成调查组,着手调查学校食堂的浪费情况。其结果让他们吓了一大跳,该校某一餐厅每天被倒掉的剩饭、剩菜,据估算,价值上百万元。 (三)学校公共场所的浪费现象 当夜幕还未降临时,主要教学区从一楼到顶楼已是灯火通明。在学校的公共场所,如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偌大的教室,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同学在里面自习,但却把整个教室的灯、风扇都打开了;很多楼层的大垃圾桶一天下来总是满满的,这里面一大部分纸是有用的。高校校园浪费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此现象更可怕的是部分学生对浪费现象的漠然和节约意识的淡薄。 (四)学生中的不健康的浪费现象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在社会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据调查,在他们的所有支出中,用于吃饭、购买生活必须品的正常开支只有四五百元左右,其余的都是用于电话费或购买一些奢侈品等。还有部分同学(主要是男生)将钱花在抽烟、酗酒上;还有部分学生喜欢追求时尚,频繁更换手机、电脑、MP4等产品,相互攀比消费档次;一些女学生着迷于品牌服装、化妆品;一些同学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花在了网络游戏上。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家庭的资助,又因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与地区,他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不尽相同。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占40.6%,500至800元的占30%,800至1000元的占20%,2000元以上的占5%,消费层次差距较大。 古人说:“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今天讲节约,并不是不消费,而是要培养更加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对于普通人来说,节约并不是吝嗇,不是该花的钱不花,而是花尽可能少的钱,获取更大的效益,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目的。换句话说,节约并不是压缩必要的消费,而是提倡合理文明的消费,提倡量体裁衣、看米下锅的适度消费。 四、校园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节约意识的重要载体 校园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参与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提供了平台,对培养大学生节约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以校园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增强大学生节约意识 大学生以校园志愿服务为平台,在团组织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1、宣传节约光荣,营造厉行节约的氛围。要求学生党员广大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做贡献,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厉行节约不只是个人节约开支,而且是节约地球资源和节约社会财富的问题。 2、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主题,结合校园实际,围绕如何节约能源,节约用水、用电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有奖征文;开展征集生活节能小创意及节能标语大赛,让同学们自己想出有效节能,提高能源效率的好点子;开展“节能”大检查,主要是针对节水、节约和粮食浪费等进行大检查,并公开检查结果,此活动应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大学生在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中,在对别人进行教育的同时又使自己受到教育,这种自我教育,有效地增强了自己的节约意识。 (二)在校园志愿服务中强化节约管理理念,增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 管理出效益,管理促进发展,因此建设节约型校园必须管理到位。对此,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专门成立节水、节电、节粮督查队,加强对校园水、电使用的管理,责任到人,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同时对随意浪费粮食的现象也实行督查。通过严格的督查管理,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既提高管理理念,又增强了自我节约意识。 第三节 校园志愿服务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我们党的国策问题。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意义十分重大。校园志愿服务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产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较高的环境意识不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环境政策角度看,还降低了环境政策实施的成本。从性质上看,环境意识是一种反映、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从内容上看,既包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也包括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性。从本质上看,环境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反映。这个客观存在就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自觉参与行为欠缺。 大多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是积极的,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有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并且也做过保护环境的事情。但随意走过草坪,果核纸屑随手扔掉的无意识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不在少数。在对未参加环保活动的学生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参加”而未参加任何环境保护活动,所占比例为61。54%,这说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的环保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环保活动如何开展,对环保活动的意义的宣传都是很欠缺,没有兼顾不同环境道德意识水平的学生的个体差异。 2、消极从众心理较强 消极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说到底,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受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大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3、整体环境意识薄弱。 面对校园内被踩踏的草坪,湖水上漂起的塑料袋,树上、课桌刻的字迹、图案,校园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垃圾,大多数学生还是感到很厌恶的,觉得这样做是破坏校园环境,但大部分人关注的还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最紧密的事情,面对环境问题,大学生有环境知识,也有环境意识,但真正付诸行为,他们觉得这又不重要了,远没有眼前学习、日常生活琐事重要了,这说明大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较淡薄。 (二)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学校教育方面而言,值得认真反思。 1、缺乏系统的环境知识、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意识的形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小做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甚至人的一生都要接受环境道德意识教育。据对大学新生的环境意识调查显示,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普遍偏低,这说明他们在中学接受的环境教育是有限的。 2、从总体上看大学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意识教育渗透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如今的高等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推崇专业教育和专才培养,作为这种教育的产物,知识成为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人才成为社会经济的助推器。 3、在管理体制上忽略对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 不少高校校园环境较差,在校园规划、校园管理上没有通盘考虑环保问题。学校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多是应急性的、运动式的,并未成为经常性、制度化的学生活动,也未转化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校园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校园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空间,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亲身体验和实践,在身临其境的服务中使自己的环境意识得以升华。 (一)校园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自主管理,在服务别人过程的中使自己的环境意识得到提升。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后,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在校园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参与校园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人人是校园环境保护的主人,作为主人,有权利、有义务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参与校园环保岗服务的的大学生以身作则,严格地履行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引导同学节约水电、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修身,在服务、帮助同学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也使自己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校园志愿服务有利于规范校园环保行为,推进校园环保活动开展,使大学生在聆听环保呼声,感受环保氛围中受到心灵的震憾。 第一,每一届新生入学就能感受到校园环保氛围,并具备保护环境污染改善环境所需要的初步知识。第二,每一个学期,志愿服务者都要认真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或讲座以扩大校园环保的宣传。第三,凡是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可以把环保不达标列入“一票否决”之中。 (三)校园志愿服务有利于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使大学生在富有特色的环保活动中增强环保理念。 由志愿服务者牵头植树节开展有计划的植树活动,实行分班分区负责,齐抓共管,共同爱护一草一木,定期召开环保知识竞赛,专题晚会、学术报告、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从而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想环保、环保意识在大学生头脑中逐步得到增强。 第四节 校园志愿服务与奖、贷、助、减、免 “奖、贷、助、减、免”是专指对去年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一种有效激励。校园志愿服务建立和完善激励体制,实行公平合理的“奖、贷、助、减、免”,能够极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积极性,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园志愿服务的视野下探求激励的概念和作用、激励提出的背景、激励在贯彻落实高校助学政策的作用,以及激励的途径和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激励机制在校园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motivation),就其词义上看就是指振作、鼓励、激发使之振奋之意,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涵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简而言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不是一个新的概 念,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激励问题的探讨,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模式和激励方法,一直是管理者和学者们新探救的一个主题。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以“奖、贷、助、减、免”为主要内容的激励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过程。 (二)激励在校园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在校园志愿服务中建立“奖、贷、助、减、免”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激励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那些在激励机制驱动下的大学生参与校园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比任何时候都高涨,对待校园志愿服务的每项工作,都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认真完成。 2、通过激励使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校园志愿服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而激励的作用正在于激发这种原动力。 3、通过激励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到属于自己创造的劳动价值。追溯青年志愿者行动,它不仅仅是巨大的精神青年志愿者行动,它不仅仅是巨大的精神,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劳动价值,这一点已被世人所公认。 二、对校园志愿服务行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志愿者行动”日渐成为中国老百姓熟悉的一个名词,一批批青年志愿者以无私的奉献的精神,从帮困帮扶、抢险救灾、支教扫盲到环境保护、社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赛事和重要会议服务,“自愿参与、不图回报”,用“真善美”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充当着文明使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跨世纪的事业”。既然是一项事业,就要把临时的、短期的、运动式的做法变成长期的、队伍化、常规化、制度化的服务。借鉴志愿者行动的成功经验,反思志愿者行动存在的不足极其结症所在,对于如何不断的把校园志愿服务引向深入,不断提高校园志愿服务的质量,实现长期有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从分析志愿者行动档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来看,校园志愿服务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广泛参与,要实现长期有效的发展,使校园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因为 简历 个人简历下载免费下载简历模版总经理简历下载资料员简历下载资料员简历下载 激励机制,实际上是建立保障大学生参与校园志愿读物活动积极性的机制,它客观上必然起到促使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稳步去推进和长期有效开展的作用。 三、有效激励机制是贯彻落实高校新助学政策的举措 高校新助学政策的颁布,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就读压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和学校寻找各种渠道为贫困生解决困难,实行“奖、贷、助、减、免”,除设立以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外,还积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临时困难补助等,其初衷希望每个贫困生都能从中受惠。还有许多高校在办学条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仍然响应国家号召,确保至少拿出学费的10%用于减免贫困生学费、特困生补助。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却加重了对社会和学校的依赖心理,使自己始终处于被动的受助状态。 怎样正确看待高校部分贫困生出现的新问题,关系到高校新助学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针对部分贫困生思想状况的剖析,如何按国务院要求,认真抓好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的各项工作,确保按新机制发放助学贷款;如何使更多的贫困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子,享受到国家和学校发放的“助学奖励经费”;如何“帮助和激励”更多的贫困生勤奋学习;如何让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并保证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取得一定的资助报酬,是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率先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校如提出的理念是:建立和完善校园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把高校新助学政策的落实工作,贯穿于校园志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贫困生实行公平合理的“奖、贷、助、减、免”,并以此“帮助和激励”贫困生勤奋学习,学会做人,懂得感恩,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从而,使高校新助学政策的落实工作,实现由纯经费性资助方式到发展性资助方式的转变,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由单纯管物到既管物更重视育人的转变。 在具体操作上,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指导上,“奖、贷、助、减、免”的激励,是适用于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全体参与校园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因为高校新助学政策虽则是重点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困难,但新的国家奖学金是适用全体大学生的。第二,在参与对象上,坚持资自愿性的原则,但鼓励受助贫困生积极参与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第三,在服务岗位选定和设置上,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在这个基础上,由学生党、团组织确定若干个总的服务项目和子项目,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广大大学生尤其是片贫困生的自愿参与。第四,在激励的具体做法上,(1)将受助学生参与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的星级评定纳入到助学金登记评选制度,以及评优、评先等评选活动之中,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校园志愿服务的学生可以优先当选。(2)对平时在志愿服务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并实行加学分制度,平时表现占20%。(3)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校园志愿服务者,并召开表彰大会、颁发荣誉证书。(4)将其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记录在个人档案,并作为加入到党、团组织的重要参考,以及优先推荐考研、就业的条件。 通过校园志愿服务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高校新助学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受助贫困生受到极大的心灵撞击,思想境界普遍得到提升。在校园志愿服务中,不仅自身得到了锻炼,坚定了自强自立的信念,同时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不仅从思想上深化了感恩意识,而且从行动中获取回报的动力,从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我服务和奉献精神。 目前我们国家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高校助学机制,一切工作都处于摸索阶段。建立和完善校园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作为贯彻落实高校新助学政策的一项举措,也仅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五节 校园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当代大学生通向成功之路之必备。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沟通,对于大学生一生的成败荣辱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因而,探求校园志愿服务如何提升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校园志愿服务如何消除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的心理障碍,以及校园志愿服务如何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良好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志愿服务是提升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平台 人际沟通与交往,是当代大学生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 1、校园志愿服务为提升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交往环境。 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首先必须遵循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原则,即平等交往,互相尊重,诚实守信,互助互利,相互理解,宽容大度等。离开这些基本原则,就失去了起码的交往环境,更谈不上有效沟通。而校园志愿服务的宗旨及其行动,却吻合了交往与沟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提升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交往环境。在校园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遵照“服务、奉献”的志愿服务宗旨,实际上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服务,同时包括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也是学生群体对集体对学校,乃至社会的奉献。这种服务、奉献,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友爱、宽容、诚信、理解,这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原则是完全相吻合的、一致的。在这样的交往环境中,必然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沟通的氛围,为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创设了有利条件。 2、校园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培养情感智力,实现有效沟通的最佳途径 情感智力即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尼尔.戈尔曼提出一个著名观点:“智力决定人生的20%,情商则主宰人生的80%”,认为情感智力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最根本点是自我认知,并发展到他人的认知,也就是共感能力,它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能左右人生的成功。关于这一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而良好的人际沟通,又源于有良好的情感智力。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智力对他们能否取得一生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情感智力的培养,也不是光靠书本能解决问题的,它同样需要到实践中去“磨合”、去精心培育。校园志愿服务的精神完全展示 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特别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这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培养“情感智力”,实现有效沟通提供了最佳途径。不少大学生由于“情感智力”缺失,平时往往缺少跟同学的良性沟通,有些甚至因为害羞或者冷漠而很少与同学沟通,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大学生更是与同学互不来往。而参与校园志愿服务,就必然在这种互动的服务中进行沟通,进行感情的磨合。特别是在互助中,当自己在服务同学的同时,又得到同学的帮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自己的情感智力。以至于共同完成某项志愿服务任务,更需要通过情感智力,通过有效沟通去实现团队的目标。不然,就不可能彼此信息通畅,就不可能协调一致,就不可能达到共识,就不可能发挥团队的绩效,因而也就失去了建立团队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培养情感智力,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 3、校园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学会共处”,达到人际沟通终极目的理想平台 “学会共处”,意味着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应对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人际沟通的终极目的。对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提升沟通能力所要达到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校园志愿服务为当代大学生“学会共处”,达到人际沟通的终极目的提供了理想平台。第一,在校园志愿服务中有利于培养人际沟通的切合点。“学会共处”,首先要知己知彼,既了解自身,又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其次要学会平等友好对话。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知识群体,需要培养相互信任、与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间的差异,树立一种“求同异存”的理念:学会共处,从而达到人际沟通的终级目的。而在校园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之间“友爱、互助”,友好相处,最能培养人际沟通的“切合点”,共同分享服务他人后的快乐,营造一种“学会共处”的人际环境。第二,参与目标的一致性。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共处,达到人际沟通的终极目的,主要不是从书本上的学习,而是要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达到新的认同,达成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参与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分别来自校园各个不同年级的同学,都是本着“服务、奉献”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因而最容易沟通,最有利于“学会共处”。也就是说是参与目的标志一致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会共处”,实现人际沟通最终目的理想平台。 二、校园志愿服务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人际沟通中的心理障碍 1、校园志愿服务的互助性有助于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重新认识自我,解决自身不愿沟通的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不愿沟通存在两种相立的心理障碍:一种是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尤其贫困生,在人际沟通与交往中,往往缺乏自信心,浅层次感受是自己不如别人,深层次感受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往往压抑自身能量的释放,把自己束缚在狭窄的自我圈地,不愿与人沟通;另一种是自傲心理,持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往往自命不凡,自认为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特别是自认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更是孤芳自赏,固执己见。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往往导致他们不愿与人沟通。这两种不同的心理障碍,得出的结果都是不愿与人沟通,根本在于对自己实行自我封闭。校园志愿服务的互动性,有效地打破了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状态:第一,校园志愿服务的互动性,表明这种互动服务是双方性的,既服务别人,别人也服务自己。这意味着相互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不会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无论从事哪种校园志愿服务都是自觉自愿的,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往。平等沟通与交往,必然是相互尊重、友爱互助、共同进步,从而增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自信心,自觉克服自卑心理,重新认识自我,正确看待自我,走出自我封闭圈,走好人际沟通的第一步。第二,校园志愿服务的互动性,具有鲜明的相容特征。这表明在相互服务中要广泛进行沟通,不仅要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沟通,还要与自己性格相异的人沟通,从而做到心理相容,与别人相处时能容纳、包含、宽容,既能容纳别人的长处,更要容纳别人的短处。同时,既要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也要 看自己不足的地方。因而,在校园志愿服务中那种自命不凡,以至于孤芳自赏的自傲心理是必须克服的,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解决好自身不愿沟通的问题。 2、校园志愿服务的“友爱互助”风范有助于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正确处理人为造成的种种矛盾,解决不懂和不善于沟通的问题 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与交往过程中,嫉妒与猜疑这两种较为突出的心理障碍,往往造成人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嫉妒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嫉贤妒能,对别人的长处或取得的成绩总是接受不了,甚至讽刺、挖苦、中伤、诋毁,由此引起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不必要的矛盾。与嫉妒心理相伴而生的还有猜疑心理。具有猜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别人,对别人心存戒备,处处设防,甚至无端猜测和怀疑别人,至使交往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反而加剧,造成不应该出现的人际关系的恶化。大学生存在的这两种人际沟通的心理障碍,归结到一点,就是不懂沟通和不善于沟通的问题。校园志愿服务倡导的“友爱互助”风范,对于具有嫉妒与猜疑心理的大学生来说,是一剂治本的良药,是清醒剂。“友爱互助”是校园志愿服务的准则和规范,它要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充满爱心,把爱洒向每个需要关爱的同学,把友谊作为纽带,团结每一个同学,使友爱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要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同学要真诚互助,在服务中真心真意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让互助之风渗透到每个同学的心灵。可见,“友爱互助”的当代风范在校园志愿服务中的践行,就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嫉妒和猜疑心理,自觉融入集体,并在“友爱互助”的服务氛围中逐步懂得人际沟通,以及如何善于进行人际沟通。 三、校园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良好品质 大学生要实现有效沟通,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品质呢,从目前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具备尊重、真诚、信任、克制、热情等良好品质。培养大学生具备人际沟通的这些良好品质,校园志愿服务是有效的实践平台。 校园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宗旨,与大学生应具备的人际沟通的优良品质,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校园志愿服务宗旨,就要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首先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因为“服务、奉献”的全过程,就是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为别人奉献,这本身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的过程,离开了尊重人、关心人,就无从谈起“服务、奉献”。由此可以这样说,在为别人“服务、奉献”的过程,就是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应具备尊重他人这一优良品质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要与同学进行成功的沟通,就要注意尊重周围的同学,善于关心周围的同学。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可见,尊重他人,时时让他人感到重要,既是人际沟通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也是我们成功沟通与交往的重要法则。 2、“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校园志愿服务精神,要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真诚奉献,相互信任,讲友爱、讲团结。首先,校园志愿服务是弘扬奉献精神,讲奉献,必须是真诚奉献,而不是三心二意或半心半意。真诚这一优良品质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升华,也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应具备的。其次,校园志愿服务要弘扬互助精神,讲互助,必须是相互信任,离开了信任,就失去了互助的基础。在互助中培育信任这一优良品质,也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所应具备的。第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应具备的克制和热情的优良品质。大学生在校园志愿服务中与同学进行沟通,难免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这里,最重要的是应当遵循“友爱、团结”的精神,相互谅解,采取克制的态度,这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应。同时在服务和与同学沟通的整个过程中,要热情待人。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起到良好的人际沟通的作用。由此可见,克制化解矛盾,热情沟通人的情感,这都是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应培养和具备的优良品质。 第六节 校园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才 近年来,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个性化发展方向各不相同,不少大学生因各种问题而休学、退学,甚至自残、自杀、违法犯罪的事例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富 有创新意义的校园志愿服务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它对于有效地教育、引导和帮助广大大学生成长成才,让大学生都能以健全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态去完成繁重的大学学习任务,毕业后迎接社会的各种严峻挑战,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都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人才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现代人才的内涵义 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对社会做出较突出贡献的人。人才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对人才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在我国人才一向强调德、才、识、学四个基本要素。古人曾说:“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古今中外,所有的学校都是为培养能为祖国服务的人才而设立的。成才即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现代人才的特征 第一,人才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才最本质的特征。人才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其与常人不一样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正是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他们结合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生活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和新财富。这种创新能力是常人不能比拟的。 第二,人才的先进性。人才是人群中比较先进的、精华的部分,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代表。人才的先进性是人才与反动人物的根本区别。一个人只具备创造性,还不一定就是人才。那些虽然具有创造能力,但是创造的结果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人,是反动人物,是人类历史的罪人,不属于人才之列。只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代表,才是人才。 第三,人才的社会性。人才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之中,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造就无数人才,正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创造时代。”人才的这种社会特性,在阶级社会又表现了鲜明的阶级性。 第四,人才的发展性。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生变化,人才也不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自身不断完善。用现代观点看,人才没有也不可能有终极标准,人才的成长永远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 创造性、先进性和社会性和发展性是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性、先进性和社会性、发展性,四个基本特征缺一不可。人才是创造性、先进性和社会性、发展性的统一。 二、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的知识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某一方面突出的专才和技能。因此成才教育离不开知识技能教育。如要说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占据了素质教育的首位,那么知识技能教育则占据了成才教育的主体地位,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人才的基本条件。 2、自身的素质。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轻视别人的进步,认为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只是自己不愿意去做别人那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3、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置身校园之中的大学生并非真的生活在远离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中,社会与他们息息相关。因此,在一些大学生的眼中,金钱成了世上最有用最真实的东西,而思想、道德则是虚的东西。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上知道丑与美、对与错,但践行起来却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 三、校园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校园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十分显著。长期以来,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占据了素质教育的首位,但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始终是一大薄弱环节,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大都没有自我思考的习惯,所以尽管选择了错误的价值定位,但是他们依然会在无知中走下去,直至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通过引导大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入校区实际,了解校情,弘扬服务和奉献精神, 而且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平台、一个能力展示的平台,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发挥和个人价值实现,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从学习中成长, 在付出中收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不仅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而且充满时代精神、人文色彩和青春气息, 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参与校园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大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 感受到了志愿服务对塑造新型人格的强大作用。许多大学生就深有感触地讲, 在服务校园、服务他人的同时, 不仅经受了锻炼, 而且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提高了自己自身的素质。 (二)校园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化的了解 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为大学生找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提供了途径。首先,志愿服务与其他的实践活动,它突出了青年内心对志愿精神的认可。比如,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资源,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校园、校园环保、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校园治安维护、消防安全维护等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又如,在一些医学院校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他们的知识化、专业、技能化的特色。作为走出校门的校园志愿服务,医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利用节假日时间,志愿组织医疗扶贫服务活动,为不同的对象提供服务:宣传普及医疗保健、防病治病的医学知识;提供医疗保健、身体康复、饮食卫生等医学咨询;为贫困农民、社区居民进行常规体检;面向社会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吸烟有害健康”,“远离毒品、关爱生命”,定期到社区福利院慰问、看望和孤寡老人等等服务活动。这一切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丰富的收获,他们在服务活动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加强了对社会层的认识,深切地了解了国情,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对社会形成了比较客观、清醒地认识,从而能够理性负责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另外,在服务过程中,也增加了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增强了在日后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大学生参加校园志愿服务从关心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开始,到与社会结合、服务奉献于社会,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养成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 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个层面。公民意识培育只有将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 才能达到知行统一, 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校园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 逐渐融入校园这个特殊社会, 逐步培养起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 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的培育 公民的主体意识就是对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 就是公民无论在法律上、制度上, 还是现实生活当中, 都应该具有的和被充分肯定的法律人格及尊严。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角色,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 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和与之社会地位相符的人格形象, 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要遵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二是社会公民角色, 大学生年满18 周岁, 已获得公民的资格, 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应履行宪法规 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履行社会道德义务; 三是作务专业人才角色, 大学生在专业成才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社会化进程中, 需要按照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明确成才方向,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掌握职业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而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同样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协调个人与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同样具有鲜明的社会角色性。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个个体道德实践的过程, 可以开展面向社会需要、面向专业成才、面向培养综合素质、面向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协调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主动地将学校学习的大学生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规范运用于校园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并不断地提高道德认识, 实现 自我评价 团员自我评价100字护士求职简历自我评价个人工作能力自我评价高二下学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英语 、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提高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教育目的。 2、促进大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 公民的权利意识是指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对其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的认识, 它包括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等, 国家通过法律对这些权利加以确认和保护, 以保证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损人利己,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因此, 目前加强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尤为重要。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缺乏权利文化的传统,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权利意识淡薄, 公共管理机关及其人员缺乏服务理念, 不尊重公民权利的现象比比皆是, 很多人把公民教育看成是义务教育, 有意或无意地把权利意识教育看成是次要的。而要培养出理性、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 就要培育人的权利意识和捍卫自己权利的行动能力。同时对自己权利的主张,也必然要求人们将对方作为这种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来认识并尊重其主体性。没有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权利观念。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公民生活体验, 使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与全面,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公民形象, 真正懂得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光荣, 更激发了他们做现代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紧迫感。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把纸上的法律权利变成生活中的法律权利, 使学法、用法成为他们内在的自我要求。大学生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 以及自身的道德善行和个人的道德实践体验, 懂得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了权利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了实现权利的信心, 从而进一步认同了权利, 在校园志愿服务实践中自觉培育自己的公民权利意识。 3、促进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 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是公民意识的理性化体现, 即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认可, 以及对社会基本义务的遵守和执行。公民意识所强调的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通过履行社会规范尤其是公德规范体现出来的, 可以说规范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社区”进行的,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服务,也是特殊“社区”的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相互服务,增强公德意识,按照公德规范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 大学生从关心他人中认识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理念, 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 在为他人服务中, 使他们找到自己在学生群体中的正确位置, 认识到自己在学生群体中应尽的责任,从而,培养起公民社会责任感。 思考题: 1、试论校园志愿服务与党、团活动关系。 2、简述现代人才的特征。 3、简述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本文档为【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