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 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1 1、毫针技术 ........................................... 1 2、头针技术 ........................................... 2 3、耳针技术 ........................................... 3 4、腹针技术 .........................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 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1 1、毫针技术 ........................................... 1 2、头针技术 ........................................... 2 3、耳针技术 ........................................... 3 4、腹针技术 ........................................... 4 5、三棱针技术 ......................................... 5 ............................................ 6 6、皮肤针 . 7、穴位注射疗法 ....................................... 8 8、电针技术 ........................................... 9 9、醒脑开窍技术 ...................................... 10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14 1、直接灸技术 ........................................ 14 2、隔物灸技术 ........................................ 15 3、悬灸技术 .......................................... 16 4、天灸技术 .......................................... 17 5、温针灸技术 ........................................ 18 6、热敏灸技术 ........................................ 19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23 刮痧技术 ............................................. 23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24 1、拔火罐技术 ........................................ 24 2、留罐技术 .......................................... 25 3、闪罐技术 .......................................... 27 4、走罐技术 .......................................... 27 5、针罐技术 .......................................... 28 6、刺络拔罐技术 ...................................... 29 7、刮痧拔罐技术 ...................................... 30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32 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 32 2、小儿推拿技术 ...................................... 36 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 39 1、穴位贴敷技术 ...................................... 39 2、中药熨敷技术 ...................................... 42 3、冷敷技术 .......................................... 43 4、湿敷技术 .......................................... 44 5、熏蒸技术 .......................................... 45 6、泡洗技术 .......................................... 45 7、中药灌洗肠技术 .................................... 46 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48 1、复位技术 .......................................... 48 2、夹板固定技术 ...................................... 49 3、石膏固定技术 ...................................... 50 4、牵引技术 .......................................... 54 5、正骨技术 .......................................... 57 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 59 1、枯痔技术 .......................................... 59 2、痔结扎技术 ........................................ 59 3、挂线技术 .......................................... 60 4、注射固脱技术 ...................................... 63 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 65 1、经穴光疗技术 ...................................... 65 2、中药换药技术 ...................................... 65 3、中医放血疗法 ...................................... 66 4、脐疗技术 .......................................... 67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毫针技术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 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 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 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 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 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 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 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 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 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1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头针技术 【目的】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二、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三、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2、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3、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4、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2 5、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 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 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心力衰竭 3、耳针技术 【目的】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一、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3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6、一般留置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4、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 ”,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 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 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4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5、三棱针技术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刺络 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 按压止血。 3、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4、挑刺 5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6、皮肤针 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 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操作方法】 1、持针式 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6 2、叩刺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3、叩刺的部位 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强度 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 轻刺激 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 中等刺激 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 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5、治疗时间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适用范围】 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 7 7、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 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 10毫升、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8 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8、电针技术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9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9、醒脑开窍技术 【目的】 10 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 肢体的功能。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 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 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1。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 11 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主方一:(“大醒脑”) 主穴:双侧( 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 ,1.5寸,用提插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 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 副穴、配穴:同主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 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6、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治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2 1、应用醒脑开窍法前务必要了解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及目前血压情况,对高血 压患者慎用或禁用刺法,或在用此法时配合其他方法或酌情配用其他穴位。 2、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 3、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 4、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 ”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 5、“大醒脑 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在中风急性期,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于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症取穴操作。 6、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13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直接灸技术 【目的】 直接灸是将大小纯净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操作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其作方法是: ?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痛感。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续灸7—9壮。 ?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 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腧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 14 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4、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 15 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3、悬灸技术 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操作规程】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 ,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 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臵于施灸部位两侧t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16 (2)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 (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 2、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3、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4、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悬灸的作用】 1、温经散寒:悬灸可用于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与人体各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为寒、为厥、易元气虚陷、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则手足逆冷。四肢不暖、悬灸能扶阳固脱、固阳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泻、虚脱、中风等症 4、祛寒、祛湿、解痉、止痛 现代白领职业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调房间,致寒性很强。俗话说:百病从寒而起。寒湿逼入脏腑,寒凝阻络,就会造成很多病痛。如胃脘痛、月经寒痛、四肢凉痛、腰酸背痛、头颈挛痛等。悬灸可以直接将留存于脏腑中的寒气排出体外。如果体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悬灸有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这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我们通过实践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可以通过悬灸得到缓解,晚期则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痛苦。 4、天灸技术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操作方法】 (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 17 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三)施灸的禁忌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5、温针灸技术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1、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18 2、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3、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4、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5、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禁忌症】 1、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 2、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3、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注意事项】 1、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2、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 3、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4、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 5、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 6、热敏灸技术 【概述】 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研究表明,腧穴热敏 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 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 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操作规程】 19 一、选穴原则 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 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 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 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 二、灸法操作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 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 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 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 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 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 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 20 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 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也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 三、施灸剂量 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腧穴热敏化的施灸剂量不同于传统艾灸疗法,根据腧穴的热敏化特性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腧穴 热敏化的最佳施灸剂量以是否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这即能充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又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精髓。 1、?相期:又称潜伏期,是指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时,灸性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在这段时间内,艾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导,激发、整合各种 功能活动,为腧穴热敏化反应显现从量上逐渐积累。不同疾病、不同部位,其对艾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灸性感传显现的速度,因此有 迅速和缓慢之分。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一般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潜伏期长的,称为迟发型,一般在十分钟以上。 2、?相期:又称上升期,指灸性感传被诱发后,除局部出现热感渗透、扩散、酸、胀、重、麻等感觉外,灸感沿一定的路线传导,直达病区,即所谓的 “气至病所”。这是经气激发的表现,是艾灸信号开始在机体内发挥调整、治疗作用的反应。 3、?相期:又称发挥期,指灸感维持感传路线及感传强度,发挥治疗作用。 艾灸刺激在体内发挥着最大的调动能力,艾灸效应仍在不断积累并维持、稳 定在一个高水平,这是艾灸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时相。 4、?相期:又称消退期,指灸感强度逐渐减弱,沿感传路线逐渐回缩,直至消失。这是机体经过艾灸逐步调整后,机能状态趋向平缓的表现。 【注意事项】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虽然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但仍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施灸剂量应根据是否完成四相过程为度,不应拘泥时间长短。 4、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 灸。 21 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不大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 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 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7、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 22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技术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23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拔火罐技术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1、留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 24 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4、刺络拔罐法:在经络穴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三、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2、留罐技术 【概述】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中医拔罐疗法的一种,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又分为多罐和单罐。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25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一、点火 1、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 26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3、闪罐技术 【准备工作】 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用95%乙醇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火柴或酒精灯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部位。 2、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作用原理】 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证。 【注意事项】 1、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 2、以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为度。 3、采用闪火法注意操作时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人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4、走罐技术 【定义】 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操作方法】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或者用好轻松真空罐具。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27 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2.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2.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 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2.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 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主治病症】 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牙痛、扁桃体炎等。 【注意事项】 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真空罐像好轻松拔罐器那样的。 5、针罐技术 【概述】 针罐疗法就是根据病情需要,先在病人体表的施治穴位上用针刺入,病人“得气”后,随之在此穴位带针拔上火罐,把针扣在火罐中。这种同时实施针刺、拔罐的治疗方法叫做针罐疗法。 【准备工作】 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95%乙醇浸润的棉球、75%乙醇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针、 28 火柴或酒精灯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部位。 2、在应拔部位消毒。 3、进针,并在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 4、用镊子夹1,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针刺的部位上,一般留置5,l0分钟。 【注意事项】 1、该方法一般使用于面积较大及肉厚部位,容易使用较大罐口的火罐进行拔罐治疗的部位;不能使用于面部等肉薄及影响形象部位。 2、要求患者处于正确位置,如俯卧位、正坐位、平卧位等,治疗期间不能活动。 3、按照针刺要求与进针原则,现在施治穴位上用针刺入,使病人“得气”。迅速将罐扣在针刺穴位上,把针扣在火罐中。留罐时间约15分钟左右。起罐时,一手持罐,一手拇指轻按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后,将罐取下。然后快速将针拔出。 4、中、重度心脏病、血友病、出血倾向疾病、极速衰弱者、身体过瘦、小儿及老人、孕妇禁用针罐疗法。 6、刺络拔罐技术 【概述】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 【分类】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治病机理】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 29 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7、刮痧拔罐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 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30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10、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11、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2、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13、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31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旋转、内收或外展等运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类手法。 该类手法具有活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是正骨推拿、骨伤推拿的重要手法。 其共同特点:手法动作节奏明快,操作时间短,技术要求更高,疗效显著。 本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定义】 沿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在起始至最大病理位或至功能位的运动区位(即摇动区 位)之间,所进行的使四肢关节前后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脊柱俯仰、侧屈、左右旋转以及环转等被动运动的一类手法称关节摇动类手法,称摇法。 【动作要领】 用一手握住或按住患者某一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转动。 动作要和缓,手力宜适度,不可用力过猛,活动范围的大小须在各关节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逐渐加大旋转范围,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自慢而快。 颈椎摇法: 【定义】沿颈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颈椎的手法,称颈椎摇法。 【要领】 1、摇动的幅度宜小,由小渐大,速度要慢,就尽量避免摇动到极限位置。 2、摇颈时,应嘱患者睁开眼睛,以免产生头晕。 【操作】 1、俯仰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其身后,双手捧握住其头的两侧,沿颈椎额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前俯、后仰运动,在矢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2、侧屈摇颈法:体位与双手握法同前,沿颈椎矢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侧屈运动,在额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3、旋转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握住颏部,另一手握住枕部或顶骨上方,沿颈椎垂直轴方向,从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旋 32 转运动,在水平面内摇动颈椎。 4、环转摇颈法:体位与术手握法同前,术者双手反相用力引导其头颈做由左向右的反复环转,或由右向左的反复环转运动。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颈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颈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颈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颈椎病、落枕等病证。 【注意】 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等患者使用本法时,应避免在其致晕位置摇颈。 2、对年老体弱、高血压、脊髓型颈椎病、颈部外伤、骨折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肩关节摇法: 【定义】沿肩关节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肩关节的手法,称肩关节摇法。 【要领】 1、根据患肩运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正确选择有效的摇肩方法,并把握好被摇动肩的幅度与方向。 2、摇肩的幅度由小渐大,速度缓慢均匀。 【操作】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一侧,固定手按压住其肩关节近侧肩峰处,动作手手掌托握住其肘部,将受术者前臂放在自己的前臂上。操作时,动作手将其上前臂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反复环转摇动肩关节。 2、握手摇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侧后方,固定手按压在其肩峰上,动作手握住其手掌,用力引导上肢由前向后,或从后向前反复环转肩关节,幅度由小渐大。 3、大幅度摇法: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恢复肩关节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对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滑利关节、解痉止痛、恢复疲劳等功效。 常用于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慢性劳损等病证。 肘、腕关节摇法 肘关节摇法 受术者坐位,屈肘约45度。术者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腕部,使关节做顺逆时针环转摇动。 腕关节摇法 33 1、握腕摇法 2、握手摇法3、叉手摇法 腰椎摇法: 【定义】沿腰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腰椎的手法,称腰椎摇法。 【要领】 1、令其肌肉尽量放松,以使摇动充分到位。 2、操作幅度由小渐大,速度则宜缓慢均匀。 3、对老年体弱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如腰椎有明显侧弯、后弓畸形者,摇腰时幅度不宜过大。 【操作】 1、仰卧位摇腰法: 患者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术者在其腰侧站立,一手按膝,另一手握或按其足踝部;或者双手分按两膝部,双手协调用力,反复摇动腰椎。 2、俯卧位腰法: 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患者双下肢,双手协调做顺、逆时针摇转。按压之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来控制腰部摇转的幅度。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腰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腰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腰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部软组织急性扭挫伤、劳损、疲劳、紧张性肌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病证所致的腰椎运动功能障碍。 髋关节摇法 环转摇法: 环转摇髋法:受术者仰卧,屈髋90º并自然屈膝,术者站在其患侧,一手握住其患膝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小腿下端或托握住其足跟。操作时,双手同时用力,推运患肢由内向外环转或由外向内环转,如此反复内外环转,摇动髋关节。 【应用】 本法可伸展、牵拉髋关节及髋臀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恢复髋关节的运动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髋关节炎、弹响髋、梨状肌损伤等病证。 膝、踝关节摇法 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34 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托握其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略拔伸,同时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背法 【动作要领】 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双肘套住患者肘部,臀部抵住患者臀部,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以牵拉脊柱,再作快速伸膝挺臀,同时配合臀部的颤动或摇动。 【临床应用】 背法可以使腰椎及两侧肌肉受到牵拉(拔伸,摇颤),具有舒筋通络,缓解痉挛,理筋整复的作用。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小关节紊乱。 【注意】 1、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 2、老年患者及骨质疏松者慎用。 3、背起后应着力于摇动、颤动,不可忽略。 拔伸法 【定义】医者以一手或双手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沿肢体纵轴牵拉另一端,称为拔伸法。 【操作】 头部拔伸法: 掌托拔伸: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下颌角下方,两前臂下压住患者两肩,两手向上用力拔伸,配合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上举。 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一手握住腕上部或肘部,另一手扶住肩部或助手帮助固定患者身体,对抗牵引。 腕关节拔伸法: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部,两手对抗牵引,同时配合腕关节的背伸,掌屈,左右侧屈。 指间关节拔伸法:一手握住被拔伸的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住远端,两手对抗牵引,配合关节的屈伸。 【临床应用】 拔伸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等作用,主治关节错位,伤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肩肘腕指各关节外伤后遗症等疾病。 35 【注意事项】 拔伸力量应循序渐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牵拉时要固定一端。 2、小儿推拿技术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 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36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 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37 16、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19、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主治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和发热等症。 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21、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22、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2折点处。按压此穴能解除尿潴留。 23、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 24、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 25、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6、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27、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2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适应症】 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广泛,可主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禁忌症】 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然后是胸腹、腰背、下肢。上 般均只推左手。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操作中可肢指掌腕臂部穴位,— 沾以适量葱姜汁或滑石粉等,起到保护小儿皮肤和加强治疗作用。 38 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1、穴位贴敷技术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适应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操作规范】 1、施术前准备 1)药物: 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9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 1)贴法: 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 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 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 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3、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4、贴敷时间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5、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6、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40 【施术后处理】 1)换药: 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 4)糖尿病患者慎用。 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7)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8)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10)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1)贴敷时间和皮肤反应参见附录B。 12)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禁忌】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同时,此 41 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2、中药熨敷技术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 42 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3、冷敷技术 冷敷疗法是用冷的物体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合适的体位(既能暴露需要冷敷的部位,又能舒适地保持一段时间),将预先准备好的冷敷用具放置在患处,每次冷敷大约20分钟。如果使用冷巾、冷袋者,4-6分钟更换1次,以保证冷敷效果,可延长冷敷时间约至30分钟。冷敷完毕后,用于毛巾将冷敷部位的皮肤擦干。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症 1、外伤处已出现红肿热痛时,不能再作冷敷。 2、炎症的后期,不宜冷敷。 3、患者在劳累后,感到疲乏时,不宜作冷敷。 4、已有水肿者,不能作冷敷。 5、禁止在心前区(即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处)附近作冷敷,以避免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而发生危险。 6、眼病患者,角膜发炎时,冷敷会加重病情,故不宜用冷敷疗法。 二、注意事项 1、作冷敷时,要了解病人的感觉,观察患处皮肤的反应,如果有感到不适或疼痛,皮肤发灰,出现紫斑或水泡时,应立即停止冷敷。 2、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0分钟为好。如果需要长时间冷敷时,应在每冷敷20分钟后,停敷1小时左右再冷敷,使局部有恢复的时间。 3、对老人、幼儿、身体极虚弱者,或失去知觉,或瘫痪病人要特别小心。 4、一般冷敷不在肢体的末端进行,以免引起循环障碍,而发生组织缺血缺氧。 43 5、对有伤口或手术后以及眼部冷敷,冷敷用具一定要严格消毒使用,以防止污染,引起交叉感染。 4、湿敷技术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评估】 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3 心理状况。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 4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4 5、熏蒸技术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6、泡洗技术 中药泡洗是用中药煎煮取汁泡洗患处的一种保健治疗方法, 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此法操作简单, 防病治病有效, 且对人体无不良作用, 颇为患者接受。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45 【适应症】 应用不同的中药煎汁泡洗, 具有广泛适应证: 头晕、头痛、失眠、耳鸣、颈椎综合征、神经衰弱; 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下肢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趾甲炎、湿疹足癣、足趾变形、下肢静脉曲张; 风湿关节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肥胖症; 胃下垂、便泌等胃肠道疾病; 糖尿病、脑萎缩、老年痴呆症。还可用于美容、除斑。 【操作方法】 药液准备: 将准备好的中药放入2 000 mL 水中武火煎煮40 min 后, 再文火煎至1 000 mL , 取汁后再加水2 000 mL 煎至1 000 mL , 将2 份药汁放在盆中 浸泡患处, 药液以泡过患处为度。并可在浸洗过程中进行局部按摩。时间: 每次浸泡20,30 min , 在晨起或睡前进行, 1 次/ d , 7 d 为1 个疗程。 【注意要点】 泡洗过程中若药液冷却,应加热后再用。饭后不能立即进行泡洗, 以免影响消化。因为泡洗可加强胃肠蠕动, 为保证泡洗的治疗时间, 泡洗前应排尽大小便。泡洗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 详细解释泡洗的作用及方法,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 室温适中, 不要直接吹风, 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 让患者心旷神怡, 精神放松。水温保持温热, 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 太热会烫伤皮肤, 尤其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温更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 及足部外伤者不宜泡洗。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不宜太高, 泡洗后擦干应涂上凡士林等。冬天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泡洗后立即擦干双脚, 冬天注意足部保暖。泡洗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处理。 7、中药灌洗肠技术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以中药汤剂直接灌入直肠并保留,由直肠直接吸收药物,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清热利湿,祛瘀解毒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按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情况。 3、心理状况。 【目标】 1、缓解慢性盆腔炎、带下病所引起的腹痛、白带量多等症。 2、缓解“泄泻”引起的腹泻、腹痛、粘性液便等症。 46 【禁忌症】 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 【告知】 1、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或便意感。 2、灌肠完毕后卧床休息一小时左右。 3、出现腹痛、心慌、气急及时处理。 【物品准备】 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器一套、弯盘内放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输液架等。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后再撤去。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摄氏度,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 吸收少、效果差等。 3、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5、导管闭塞的处理,滴入时如出现闭塞,液体进不去,可转动肛管或将肛管稍拉出一点,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液沉渣闭塞导管。 47 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复位技术 复位就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和支架作用。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四个方面。在治疗中应遵守四个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骨折的复位要求】 骨折复位有非手术(闭合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之分。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手法复位加牵引固定(有时可结合局部外固定)以及持续牵引复位。 临床上绝大多数骨折都可用手法复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法复位要求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复位的准备】 麻醉:采用麻醉止痛以便于复位操作。一般对于简单骨折可不用麻醉。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或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可用2%的普鲁卡因10毫升,20毫升注入血肿内,一般10分钟后即可开始整复。 【基本手法】 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原则。 手摸心会:为施用手法前的必要步骤,即在整复前必须先用手触摸骨折部,触摸时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近到远,两头相对,确定骨折断端在肢体内的方位,达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目的。 拔伸牵引:目的是为了克服肌力,矫正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然后沿着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折段对抗牵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围的软组织内的骨折断端,慢慢地拔伸出来。 而后再按照整复步骤,改变肢体方位,用力牵引。牵引力的大小应根据病人而定,要持续稳准。 旋转屈伸:主要是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成角移位,因为有些近关节部位的骨折,牵引越重,成角畸形就越大。 端挤提按:当旋转、成角及重叠移位得到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主要畸形。以指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迫使复位。以人体的中轴线来讲,前后侧移位(上下侧)用提按的手法;内外侧(左右侧)移位用端挤的手法。即上提下按,外端内挤。 摇摆触碰:以上手法,一般骨折即可基本复位,但横断或锯齿型骨折的断端间可能有间 48 隙,则采用摇摆触碰法。一般经过上述手法,骨折整复即可结束。 按摩推拿:主要是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的复位,亦可舒展通达,尤其对骨关节周围的骨折更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行走方向,先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顺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夹挤分骨:凡是两骨并列部位发生骨折,骨折段因骨间膜或骨间肌的收缩而相互靠拢,复位时应以两手拇指及食中环三指,由骨折的背侧夹挤骨间膜,使靠拢的骨折段分开,远近骨折段即相应稳定,并列双骨折就能象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折顶回旋:对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如患者肌肉发达,单靠牵引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可用折顶手法[如图].回旋的手法多用于骨折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的股骨干或肱骨干骨折,或经过不正确处理造成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 整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整复效果。 2、夹板固定技术 【目的】 四肢骨折复位后,采用相应型号的小夹板固定骨折部位的肢体,以达到骨折固定的目的。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含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经手法复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须配合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闭合者。 【用物准备】 4~5 块小夹板,1 卷棉纸,1 卷绷带,4 根扎带,用纱布自制压垫 1~3 块,剪刀,酒精灯等。 【操作方法】 骨折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如需外敷药者将药膏摊平敷好,再将所需的压垫安放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帖牢。将棉纸或棉垫包裹于伤处,勿使其有皱褶,然后夹板固定,其包扎方法有 2 种: 1、简单包扎法:将夹板置于外层,排列均匀,板间距以 1~1.5 cm为宜。板的两端勿超过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中央,由助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扎系带,两端扎带距板端1~1.5 cm为宜,防止滑脱。固定完毕后,如需附长板加固者,可置于小夹板外层,以绷带包缠,如需持续牵引者,按牵引方法处理。 2、续增包扎法:从骨折部肢体的远端向近端地包扎 1~2 层绷带,放置压垫,并放置两块起主要作用的夹板,以绷带包 2周,再放置 2 块夹板,再用绷带包扎,最后敷缚扎带 3~4 49 条。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必要时适修整夹板外形,穿好扎带,在特定的部位订上图钉以防扎带滑 动。 2、做好解释,嘱患者放松。 3、再次仔细阅片,确定压垫或磨菇头放置部位。 4、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骨折部位,取合理体位。 5、操作完毕,观察夹板的松紧、患肢血运、皮肤感觉、夹板固定部位远端肢体的运动 等。 6、协助患者穿好衣裤,上肢骨折可患者悬吊制动。 7、交待患者注意事项。 8、整理复位场地,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抬高原则是患部高心脏水平,其远侧高于患部,如怀疑患肢有筋膜间室综合征,则不宜抬高。 2、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 1~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 3、观察夹板固定部位远端肢体的运动。 4、防止骨突皮肤受压,如发现骨突处疼痛,及时打开夹板检查。 5、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夹板后的 7~10 天内,每天检查 1~2 次。松紧度以扎带在夹板上上下移动 1 cm为宜。 6、定期 X片复查,前 2周每周 2 次,以后每周 1 次。 7、指导患者适时功能练习。 8、不稳定骨折不宜用敷药。 3、石膏固定技术 【应用范围】 1、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固定。 2、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炎症。 3、四肢神经、血管、肌健、骨病手术后的制动。 4、躯干和肢体矫形手术后的外固定。 50 【禁忌症】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细菌感染者。 2、进行性浮肿患者。 3、全身情况恶劣,如休克病人。 4、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水患者禁用大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用品】 石膏绷带、医用脱脂棉、胶布、自来水及盛水容器等。 【石膏固定前的准备】 (一)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二) 皮肤应用肥皂水洗净,若有伤口应换药。纱布、棉垫都应纵行放置,以避免患肢肿胀后形成环形压迫,妨碍患肢血运。纱布、棉垫不应用胶布粘贴在肢体上,以防引起皮炎或皮肤水泡,更不能用绷带作环形包扎。 (三) 石膏固定术的各种用具,应准备齐全。如泡石膏绷带的水桶或水盆、石膏刀、剪、衬垫、卷尺、有色铅笔等,以求得心应手,忙而不乱。 (四) 参加包扎石膏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如浸泡石膏者,扶托肢体维持功能位置者,进行包扎石膏者。 【石膏绷带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一)浸泡石膏绷带方法: 用水桶或面盆盛以温水(40,42?,以手试之,不烫即可),将石膏绷带轻轻平放于桶内,使其全部浸透,卷内气泡全部排出后,双手握石膏绷带卷两端缓缓与 水面平行取出,用两手向石膏绷带卷中央轻轻对挤,挤去多余水分,即可使用(图10,11)。不可用双手拧石膏卷,以免石膏浆过多流失,影响固定效果。 (二)衬垫 石膏无弹性,不垫以衬垫,就易引起组织压伤。一般而言石膏覆盖的部位都应覆以衬垫,在骨隆突处和软组织稀少处尤应加厚。常用衬垫有棉织套筒、棉纸、棉絮垫等。石膏绷带固定前,应在骨骼隆起部位先垫棉纸或棉垫。 (三)固定时应使肢体关节所处功能位置: 1、手与腕关节: (1)拇指对掌位 (2)其他手指与拇指成对掌位。 (3)整个手的功能位即掌指关节轻度屈曲,手指分开,各指间关节稍许弯曲,拇指内旋正对示指,呈握球姿势。(4)腕关节背屈15?, 51 30?,向尺侧偏斜约10? (在挠骨下端骨折有移位时) 如执笔姿式。 (5)前臂呈中立位。 2、肘关节: 屈曲90?。 3、肩关节: 上臂外展50?,70?,肩关节前屈40?,外旋15?,20?,肘关节屈90?; 前臂轻度旋前,使拇指尖对准病人鼻尖,石膏包扎后称“肩人字石膏”。 4、踝关节:中立位足背伸90?与小腿成直角。 5、膝关节:屈曲5?,10?,幼童可伸直位。 6、髋关节:根据性别,年龄、职业不同稍有变动,一般外展10?,20?,屈曲10?,15?,石膏包扎后称“髋人字形石膏”。 7、石膏背心:腹侧自胸骨柄至耻骨联合,背面自肩胛以下至骶骨部,两侧自肩关节以下开始直到骨盆。 8、蛙式石膏,适用于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即先天性髋脱位),施行关节复位术后的外固定。两侧髋关节均外展外旋并屈膝90?。 【石膏绷带固定类型】 (一)石膏夹板: 不适宜立即行管型石膏固定的骨与关节损伤和伴有软组织肿胀的病人、或不需要管型石膏固定的患者,如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辅助外固定,可采用石膏夹板。它是将石膏绷带根据需要,定出长短宽窄,在平板上铺开,来回重叠,上肢8,10层,下肢10,12层,然后从两头叠向中间用水浸泡后,用手推摸压平,放于置衬垫的肢体的伸面与屈面,然后用湿绷带固定于功能位置。优点为发现肢体肿胀可迅速减压,到肿胀消失再换管型石膏。有时仅用一页石膏板作临时固定,叫石膏托。上肢一般在伸面,下肢置于屈面。用石膏托需要包括肢体圆周2/3才能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厚度上肢8,10层,下肢12,14层,方法同石膏夹板。 (二)管型石膏 先将待固定的肢体,置于功能位,由助手扶持,按规定加垫,必要时先制作石膏托,然后将浸透的石膏绷带由上而下地,围绕着固定肢体上均匀滚动,绷带边相互重叠1/3,接触肢体的内层石膏绷带平整,不应有皱褶或绷带间遗留空隙,更不要缠绕过紧,其基本手法在于石膏绷带是粘贴上去的,而不是拉紧了再缠上去。为了适应肢体上粗下细,缠绕时应与肢体纵轴呈垂直折叠石膏绷带于石膏托侧,以适应肢体形态。缠绕石膏绷带时,术者应逐层用手掌均匀抚摸,促使各层紧密接触,一般要5,8层,如不放置石膏托,则需10,14层。在石膏绷带边缘部、关节部、骨折部应多包2,3层加固。术者,尤其助手,在缠绕过程中不应 中途改变肢体的位置及伸屈度,以防折断石膏,影响固定效果。此外应以手掌托持患肢,禁止抓提,更不应用手按压,以免局部石膏凹陷形成压迫,造成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或产生压迫 52 性溃疡。石膏包扎完毕后,应按肢体轮廓进行塑型,以增强石膏绷带对肢体的固定性能。将边缘多余部分修整,充分露出不包括在固定范围内的关节以及指 (趾)以便观察肢体血循、感觉、运动情况,同时有利它们功能锻炼。用红笔注明诊断,受伤日期和石膏绷带包扎日期,有创口的可将伤口位置标明或将开窗位置划好。 【石膏绷带固定范围】 石膏对患部的固定有一定范围,其原则是将患部上、下两个邻近的关节一起固定。 【石膏绷带包扎后处理】 (一)石膏末干前,潮湿的石膏容易折断、受压变形,病人须卧木板床,应用软枕妥善垫好石膏、冬季注意保温,可用灯烤、烤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石膏,但应防触电与灼伤。 (二)抬高患肢,有助静脉及淋巴回流。 (三)注意患肢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经常观察指、趾皮肤的颜色、温度并与健侧比较,如有剧痛、麻木、指、趾肿胀、发冷、苍白或青紫等,提示血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石膏夹板固定者可剪除绷带,重新固定;管形石膏固定者应将石膏一侧或二侧沿长轴方向剖开,直到皮肤完全暴露为止,血循改善后,再在其间隙填以棉花用软绷带包扎,如不能缓解应折除全部石膏进行检查。 (四)病人诉石膏内局限性持续疼痛,经观察不缓解时,为预防压迫性溃疡发生,应在疼痛处“开窗”减压。 (五)若需检查、拆线、换药行局部石膏“开窗”时,应用棉花纱布将开窗部位填平包扎,以免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生边缘压迫性溃疡。 (六)石膏管型固定后,若因肢体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而失去固定作用时,应予重新更换石膏。 (七)加强患肢功能锻练,防止和减少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直。 (八)石膏内皮肤发痒,禁用木棍,筷子等物伸入抓痒,以免污染手术伤口或将皮肤抓破导致感染。 (九)要保护石膏,防止折裂、被水浸湿及大小便污染。 (十)防止发生褥疮,应予翻身擦背。 【石膏固定的并发症】 (一)压迫性溃疡: 石膏塑性不好、衬垫不当可引起压迫性溃疡,尤以骨隆起部位,如踝、足跟、髂前上棘、骶骨部等处最易发生。故于骨隆起部位必须加以软垫。 (二)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石膏过紧可能引起静脉血与淋巴回流受沮,使肢体淤血、肿胀,而导致血循环障碍不断加剧。如此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剖开石膏减压处理,即可 53 产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三)神经损伤: 以腓总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较易发生受压损伤,故行石膏固定时,腓骨头、颈部与肘后及后上方均应加以软垫。 (四)过敏性皮炎, 极少数病人包石膏后出现过敏性皮炎,痒、水泡或更严重的过敏反应,不宜应用石膏固定。 4、牵引技术 牵引技术在矫形外科治疗中应用较广,它是利用持续的牵引力,对骨折或脱位的整复和固定、炎症肢体的制动、肢体挛缩畸形的矫治和功能锻炼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用的牵引技术有皮肤牵引、骨骼牵引和特殊牵引等。 【牵引装置】 一、矫形外科床应铺木板,装备“拉手”,以利于有效的牵引和固定,并便于功能活动和抬高臀部排便。 二、矫形外科牵引床还应安装牵引木架,备有勃郎氏或托马氏牵引支架、健侧脚踏箱(存放牵引用具)和靠背架;另有抬高床脚的三级梯和牵引用的重锤等。 三、牵引木架装有滑轮木撑、滑轮、固定勃郎氏牵引支架的剪形夹。 四、勃郎氏牵引支架:适用于下肢长管骨骨折、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和下肢骨、关节化脓性炎症的牵引。 勃郎氏牵引支架可根据肢体的长度和抬高的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勃郎氏牵引支架放置大腿和小腿的两段部位,分别包好布,托带或绷带,即可托起下肢进行牵引。 一、皮肤牵引 【适应症】 1、小儿股骨骨折的牵引。 2、肱骨不稳定性骨折的牵引。 3、成人下肢骨骼 、肱骨骨折在外展架上牵引。 牵引的辅助牵引。 4 【禁忌症】 1、皮肤损伤或炎症。 2、对胶布过敏者。 【牵引设备】 复方安息香酊,胶布,扩张板,重锤,绷带和棉纸,牵引绳和滑轮,牵引支架,床脚抬高木梯(或垫)。 【操作步骤】 54 1、按肢体粗细撕成适当宽度的胶布条,将扩张板粘在胶布条的中部。在扩张板孔处将胶布钻孔,穿绳打结。在要贴胶布的皮肤处涂复方安息香酊。对于下肢牵引,助手将扩张板放在距足跟下方二横指(约3—4厘米)处,保持在不和足跟接触的位置。胶布两端沿中线纵形剪开长约10厘米的裂口,在复方安息香酊未干之前,将胶布贴在肢体内、外两侧皮肤上,并注意将胶布贴得平整无皱。然后将肢体用手牵引悬空,包括绷带使胶布固定。对于小腿的皮肤牵引,外侧胶布应贴到低于排骨小头处,以免压迫腓总神经。在躁部应垫好棉片,以防压迫产生疼痛。 2、将下肢放在勃郎氏牵引支架上牵引,重量2—4(5公斤,床脚抬高10厘米。为防足下垂,足底和足背应按上述方法用胶布向上牵引固定,重量0(5公斤,保持踝关节在90左右的位置。 3、下肢也可用托马氏牵引支架牵引,方法同前。 【术后处理】 皮肤牵引3—4天后,由于患肢肿胀消退,周径变小,绷带松动,影响牵引胶 布贴敷的紧密度,易于引起胶布松脱或皮肤发生水泡,因此,必须经常检查井及时处理绷带松脱情况。小儿股骨骨折进行皮肤牵引的早期,由于伤肢肿胀,如果绷带包扎过紧,可能压迫踝部血管引起血循环障碍,要特别注意观察。 二、骨骼牵引 骨骼牵引的力量较大,持续使用的时间较长,且能作有效的调节,因而有较好的牵引效果。因为牵引的力量较大,必须有相应的对抗牵引。骨骼牵引一般不得 —8周,如需继续牵引,则应更换牵引部位或改用皮肤牵引。骨骼牵引在超过6 成人可用局麻,在小儿可用全麻。 (一)颅骨牵引技术 【适应症】 颈椎骨折和脱位,特别是骨折脱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操作步骤】 1、仰卧位,剃去头发,头位摆正,颈部两侧用砂袋固定。用2,龙胆紫在两侧乳突之间划一条冠状线,再沿鼻尖到枕外粗隆划一条矢状线。将牵引弓的交叉部支点对正两线的交点,两端钩尖放在横线上作切口标志。用1,昔鲁卡因在标志点进行局部麻醉。在两个标志点各作横行小切口,一直切到骨膜,并略作剥离。用颅骨钻在标记点钻孔。钻孔时应使钻头的方向与牵引弓钩尖的方向一致,仅入颅骨外板(成人约4毫米,小儿约3毫米)。钻孔后,安装颅骨牵引弓,并拧紧牵引弓上两个相对的螺旋进行固定,防止松脱或向内挤紧而刺入颅内。 【术后处理】 55 一、整个牵引期间应密切观察伤员的伤情变化。对于严重骨折脱位合并脊髓压迫症状的伤员,如条件许可,应在牵引2,4小时后拍x线侧位照片复查,为调整体位和重量提供依据。 二、牵引24小时后,调整并拧紧牵引弓上的两个螺旋,使牵引弓进一步固定,以防滑脱或刺入颅内。 三、单纯性骨折或脱位的伤员,复位后三周除去牵引,以头颈胸石膏固定或石膏领固定三个月左右。 (二)尺骨鹰嘴牵引技术 (克氏针 Kris ChnerWire牵引技术) 【适应症】 一、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移位和局部肿胀较严重,不能立即复位固定者。 二、陈旧性肩关节脱位。 【操作步骤】 1、牵引过程中肘关节始终屈曲90:前臂放在旋前旋后中间位。在肱骨内侧缘的延长线(即沿尺骨鹰嘴顶点下3厘米左右处),划一条与尺骨背侧缘垂直的直线;在尺骨背侧缘的两侧各2厘米左右处,各划一条与尺骨背侧缘平行的直线,相交两点即牵引针的进、出点。用手牵引将上肢提起,消毒、麻醉后,将固定在手摇钻上的克氏牵引针从内侧标记点刺入到尺骨,转动手摇钻穿过尺骨鹰嘴,再钻向外侧标记点。注意切勿损伤尺神经、钻入关节腔或仅穿过皮下组织,造成不良后果或影响牵引。 2、使牵引针两端外露部分等长,安装牵引弓。把牵引针两端超出的部分弯向 牵引弓,并用胶布固定,以免松动、滑脱或引起不应有的损伤。然后拧紧螺旋,将牵引针拉紧。牵引弓系上牵引绳,在与上臂呈直线的方向进行牵引,同时将伤肢前臂用帆布吊带吊起,保持肘关节在直角位置。牵引重量为2—4公斤。术后处理伤肢消肿后,用手法将骨折或脱位复位,再用石膏固定伤肢,解除牵引。 【术后处理】 一、整个牵引期间应密切观察伤员的伤情变化。对于严重骨折脱位合并脊髓压迫症状的伤员,如条件许可,应在牵引2,4小时后拍x线侧位照片复查,为调整体位和重量提供依据。 二、牵引24小时后,调整并拧紧牵引弓上的两个螺旋,使牵引弓进一步固定,以防滑脱或刺入颅内。 三、单纯性骨折或脱位的伤员,复位后三周除去牵引,以头颈胸石膏固定或石膏领固定三个月左右。 56 5、正骨技术 【定义】 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推拿理筋手法施术于穴位产生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及缓解疼痛的目的。 【适应症】 (一)骨折。 (二)脱臼。 (三)筋伤。 (四)骨病。 (五)伤科杂症。 【禁忌】 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慎用。 【操作方法】 1、用物准备: 诊疗床或坐椅、无菌口腔棉枝、75%酒精、优碘、生理食盐水、换药车、纱布、副木、棉卷、骨折换药医材、治疗巾、红外灯、常备外用药紫云膏、金创膏等。 2、作业方法 (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 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 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与推拿。 (五)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六)若需外用药包扎则在患处敷贴外用药。 (七)初诊病人及遇异常特殊状况,应有护理纪录。 (八)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九)上骱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收展旋转回绕、端提捺正、按摩推拿。 (十)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十一)夹缚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十二)骨伤 57 (十五)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六)练功疗法。 【注意事项】 (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 -60分钟。 (三)施术时间依病情而定,一般为需5 (四)施术期间请勿随意移动身躯,若觉疼痛应密切观察,以免发生危险。 (五)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感染疾患、伤口、肿瘤等宜慎用施术者,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六)若有伤口应依无菌操作技术予以消毒。 58 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1、枯痔技术 枯痔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也是一种腐蚀疗法,目前国内有两种方法,即: 1.枯痔散疗法 适用于?期内痔和嵌顿性内痔的治疗; 2.枯痔钉疗法 又称插药疗法,适用于?、?期内痔和粘膜无明显增厚的?期内痔的治疗。 【操作方法】 取侧卧位、痔团脱出后,用纱布和手指压痔根部,将痔固定,在齿线上2毫米插钉,插入深度0.8—1.0厘米,不可插入太深而损伤肌层;太浅在粘膜下,容易滑脱,插钉间距0.2—0.4厘米,插钉数目按痔大小不同,一般每痔插入2—6支不等,一次总量不超过20个半支为宜。药钉在粘膜面留1—2毫米。 术毕将内痔复位,肛门内注入少量抗菌软膏。要求24小时内不排便,2—3日肛门有坠胀不适感,对砒敏感者,可有腹痛、腹泻、发热、皮疹等毒性反应,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由于枯痔钉内含有枯矾,插钉后容易引起出血,所以要注意痔坏死脱落时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 (1)施术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每次注射前都须涂以l?1000新洁尔灭溶液于进针处。应选25号细针头以防止注射后针孔出血,进针后应先抽回血,注射时宜缓慢进行,进针深浅要适度,太浅则痔核不易腐蚀,太深易伤及尿道(近前阴处痔核)。进针针头不可在痔核内各方乱刺,以免过多损伤血管引起出血,致痔核更加肿大,增加局部液体渗出,延长痔核干枯的时间。退出针头前再在粘膜下注射少许药液,缓慢退出,可以防止针孔出血。 (2)上枯痔散期间,要注意痔周围组织的防护。可用棉花敷料填嵌于痔核周围,以防药末散落痔核之外,引起周围皮肤红肿糜烂。痔核坏死脱落前后,容易发生出血,可用棉花、明胶海绵蘸枯矾粉外敷,棉垫加压,丁字带固定,或缝合止血。 (3)含砒枯痔散毒性大,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否中毒反应。如出现头痛、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则停止敷药,并内服绿豆米仁汤解毒。 (4)一期内、外痔,肛周有急性感染、湿疹,或伴有泻痢、腹腔肿瘤、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脏病、肾脏病、血液病的患者及临产期孕妇等,均不宜用本法治疗。 2、痔结扎技术 结扎疗法是指用丝线结扎痔核根部,以阻断痔核的气血流通,使痔核坏死脱落。结扎疗法分丝线套扎、贯穿结扎、胶圈套扎三种。 【适应症】 59 内痔或混合痔的内痔部分,胶圈套扎适用于较小的内痔(II期内痔),丝线套扎法适用于较大的痔核(贯穿结扎适用于特大痔核。 【禁忌症】 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或湿疹者;急慢性腹泻者;因腹腔肿瘤而致病者;临产期孕妇;严重肺结核、高血压及肝脏、肾脏疾患或血液病变者。 【操作方法】 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和手术当日晨用1‰肥皂水灌肠各一次。患者取侧卧位,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肛周消毒,铺无菌巾,局麻或腰俞穴麻醉后,消毒肛内,扩肛,充分暴露痔核。用弯血管钳夹住痔核基底部,用7号或10号丝线于止血钳下方结扎痔核、特大痔核宜用贯穿结扎法,用持针器夹住已穿有丝线(7号丝线)的缝针,将双线从痔核基底中央稍上穿过,将已贯穿痔核的双线交叉放置,并用剪刀沿齿线剪一浅表裂缝,再分端进行“8”字形结扎或“回”字形结扎。结扎完毕后,用弯血管钳挤压被结扎的痔核。也可在被结扎的痔核内注射硬化剂,最后将痔核还纳肛内,再将残留在外的丝线剪去,并将消炎药膏塞人肛内。较小痔核则不需肛周麻醉,可在肛镜下,用套扎器套扎。如果是混合痔,则先将外痔剥离至齿线附近,再用上述方法结扎。环形内痔采取分段结扎。一般先结扎母痔区,其余部分下次再扎,亦可用注射疗法。 【注意事项】 1、每次结扎内痔时宜先结扎小的痔核,后结扎大的痔核。 2、缝针穿过痔核基底部时,不可穿人肌层,否则会引起肌层坏死。 3、结扎术后当天不要解大便,若便后痔核脱出,应立即还纳,以免发生水肿,加剧疼痛。 4、结扎后7—10天为痔核脱落阶段,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结扎线脱落时引起大出血。 【预防与调摄】 一、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临厕不宜久蹲努责。 二、注意饮食调理,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醇酒、炙博之品。 三、避免久坐久卧,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3、挂线技术 【机理】 其机理在于利用结扎线的机械作用,以其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缓慢勒开管道,给断端以生长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粘连的机会,从而防止了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 60 的肛门失禁。 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丝线,可缩短疗程,减轻术后疼痛。 【适应症】 1、肛漏(肛瘘):合理选用切割挂线和引流挂线。对于肛瘘多内口者,最多可挂1,3条线。 ?一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二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 ?长期引流挂线:适用于高位经括约肌克罗恩病肛瘘患者,以预防复发性脓肿的形成和保持肛门功能。 ?短期引流挂线:尽管目前临床报导短期挂线引流治疗肛瘘有效,完全保留了括约肌,不会导致肛门失禁,但因其复发率高,临床应用需慎重。 ?亦作为复杂性肛漏切开疗法或切除疗法的辅助方法。 2、肛痈(肛周脓肿) 高位脓肿,如由肛隐窝感染而致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禁忌症】 肛门周围有皮肤病患者;漏管仍有酿脓现象存在者;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梅毒等,或极度虚弱者;有癌变者。 【操作方法】 1、麻醉:以腰俞穴麻醉或局部浸润性麻醉,取侧卧位病侧在下或截石位。 2、常规消毒。 3、具体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1)肛痈(肛周脓肿) ? 于脓肿波动明显处,或穿刺抽脓,指示部位,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充分排脓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然后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修剪切口扩大成梭形(可切取脓腔壁送病理检查)。 ? 同肛漏。见下。 (2)肛漏(肛瘘) ? 用球头探针,将探针从漏管外口(脓肿切口)轻轻的向内探入,另一食指伸入肛内引 61 导协助探针,沿瘘管(脓腔)底部轻柔地探查,在肛管齿线附近找到内口,探通内口后,将球头探针拉出,以橡皮筋结扎于球头部,通过瘘管(脓腔)拉出外口(切口),将橡皮筋两端收拢,提起橡皮筋,切开漏管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拉紧橡皮筋,紧贴皮下切口用止血钳夹住,在止血钳下方用粗丝线收紧橡皮筋,并双重结扎之。 ? 然后在结扎线外1.5cm处剪去多余的橡皮筋。 ? 松开止血钳,用红油膏纱布条填塞伤口压迫止血,外垫纱布,宽胶布固定。 ? 若以药线挂线,将药线收紧,打一、二扣活结,以备以后紧线;也可将药线的一端穿入另一段药线内,由肛门牵出,使线漏管周围成为双股线,然后收紧,打一活结,每隔1,2天紧线1次,直至挂线脱落。 【术中的注意事项】 1、肛痈 (1)定位要准确:一般在脓肿切开引流前应先穿刺,待抽出脓液后,再行切开引流。 (2)切口:浅部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应行弧形切口,避免损伤括约肌。 (3)引流要彻底:切开脓肿后要用手指去探查脓腔,分开脓腔内的纤维间隔 以利引流。 (4)预防肛漏形成:术中应切开原发性肛隐窝炎(即内口),可防止肛漏形成。 2、肛漏 (1)探针由外口探入时,不能用力,以免造成假道。 2)如瘘管在肛管直肠环下方通过,可以一次全部切开漏管。如漏管通过肛 ( 管直肠环的上方,必须加用挂线疗法,即先切开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部及其下方的瘘管,然后用橡皮筋由剩余的管道口通入,由内口引出,缚在肛管直肠环上,这样可避免由一次切断肛管直肠环,而造成失禁。如肛管直肠环已纤维化者,也可一次全部切开无须挂线。 (3)漏管若在外括约肌深、浅两层之间通过者,该处肌肉未形成纤维化时,不能同时切断两处外括约肌,在切断外括约肌时,要与肌纤维成直角,不能斜角切断。 (4)高位肛漏通过肛尾韧带,可以作纵行切开,不能横行切断肛尾韧带,以免造成肛门向前移位。 【术后处理】 1、常规抗炎:酌情应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的中药或抗生素。 2、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润下剂以及缓泻剂。 3、注意肛门清洁:术后每次便后用苦参汤或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换药。 4、术后疼痛者可给予止痛剂或采用耳针。 62 5、一般挂线后,橡皮筋在5天左右可以脱落,可酌情紧线或剪除,此时创面已修复浅平,再经换药后,可迅速愈合,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若10天以后不脱落,可以剪开,若结扎橡皮筋较松,需要再紧线1次。 6、伤口必须从基底部开始生长防止表面过早粘连封口,形成假愈合。 7、管道切开或挂开后,改用生肌散纱条或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至收口。 8、肛漏在切开或挂开后,可有少量脓水流出,四周肿胀逐渐消散,如仍有较多脓水,应检查有无支管或残留的管道。 9、如有局部感染,以及有无高热、寒战等,如有则应及时予以治疗。 【预防与调护】 1、经常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发现肛痈,宜早期治疗,一次手术治疗可以防止后遗肛漏。 3、肛漏患者应及早治疗,避免外口堵塞而引起脓液积聚,排泄不畅,引发新的支管。 4、注射固脱技术 注射疗法在国内外早巳采用,按其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硬化萎缩和坏死枯脱两种方法。由于坏死枯脱疗法常有术后大出血、感染、直肠狭窄等并发症,现常用的是硬化萎缩注射疗法。 【适应症】 I、?、?期内痔兼有贫血者;内痔不宜手术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禁忌症】 外痔、内痔伴有肛周慢性炎症或腹泻;内痔伴有严重高血压、肝肾及血液疾病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 【常用药物】 1、硬化萎缩药:消痔灵,5,一10,石炭酸甘油,5,鱼肝油酸钠,4,明矾注射液,内痔散。 2、坏死枯脱药:枯痔液,新六号。 【操作方法】 1、硬化萎缩注射法:侧卧位,在肛镜直视下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直肠内局部消毒,用皮试针抽取5,石炭酸甘油或4,一6,明矾液,于痔核最高部位进针至粘膜下层,针头斜向15’进行注射,每个痔核0(3—0(5mL(其他药物剂量参照该药物说明书),一般每次1—2个痔核。注射当天避免过多活动,24小时内不宜排大便,7一10天后再注射第二次或 63 注射其他痔核。注射不宜太深,否则易引起肌层组织硬化或坏死。 2、消痔灵注射法:侧卧位,肛门常规消毒后,肛周局麻,在肛镜下,或将3、进针后应先作回血试验,注射药物速度宜慢。 4、进针后勿向痔核6、操作时宜先注射小痔核,再注射大痔核,否则大痔核注射后胀大易遮盖小痔核(不易操作。 64 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1、经穴光疗技术 【概述】 经穴光疗技术照射法是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利用光的辐射能照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主要为温热效应,与灸法类似。 【操作方法】 穴位照射,即单独照射某一穴位,在反射罩前加用锥形管,以利于红外线集中投射。用锥形管时,光辐射量减弱,可令病人接近反射罩,锥形管前端距照射部位为5,10cm。穴区照射,即以某一腧穴为中心,包括邻近腧穴在内的某一局部,反射罩与照射部位距离40,60cm。 治疗剂量应根据机体部位、病人感觉及皮肤温度来决定。 【适应症】 1、多种炎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慢性炎症。 2、软组织肿胀性疾病。 3、肌肉痉挛性疾病。 4、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 【注意事项】 1、在感觉障碍的区域照射要多加注意,以免因感觉迟钝引起灼伤。 2、严重的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时,应慎用或禁用。这是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照射的热量很难被带走,易于发生灼伤。局部代谢增加,使供血不足而更加缺氧,导致局部病情恶化,甚至坏死。 3、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有出血性倾向或出血性疾病等不宜应用。 4、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头晕、恶心、欲吐、倦怠、乏力等情况,应停止治疗,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 2、中药换药技术 【目的】 换药法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症的伤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的方法。其目的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 【用物准备】 65 治疗盘、0.5,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无菌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皮单、治疗巾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 4、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 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 5、 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7、一般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 8、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 cm。 4、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 6、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7、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3、中医放血疗法 刺血疗法,古代又称为放血疗法,或曰刺络法。刺血疗法具有泻热、止痛、镇静、开窍、化瘀、消肿等多方面作用,可用于近百种病症的治疗。 【刺血操作】 刺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三棱针一般以点刺法为主,针法:先用左手拇、食 66 指向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郁积于一处,继而在此部位常规消毒。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二指握住针柄,中 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深,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深。点刺时须对准穴位快速进针、出针。出针后以适当力度连续挤压针孔周围组织,使血液流出,直到血流自止或血色变鲜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注意事项】 应用刺血疗法不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还必须准确掌握禁忌证。凡有下列之一者均不宜应用刺血疗法: 1、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2、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疗法; 3、过饥、过饱、醉酒、大汗、过度劳累禁用放血法; 4、贫血、低血压、孕期及产后应慎用放血疗法。 4、脐疗技术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方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禁忌症】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 67 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适应症】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概括有: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 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调理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 ”。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敛汗固表,涩精止带:脐疗到“通则不痛 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给药途径】 经脐给药,目前认为有以下两条吸收途径: 1、透过完整表皮:这是主要的透入途径,通过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隙透人皮肤。 2、毛囊、皮脂腺是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径,药物如进人毛囊后,就可通过毛囊壁间空隙或皮脂腺穿过皮肤。 【使用原则】 1、脐疗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有皮肤过敏者,不宜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脐疗验方中有一些有毒、峻烈的药物,如巴豆、甘遂等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3、久病体弱及有严重心脏病患者,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药时间不宜过长,病愈即去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68 4、孕妇宜慎用或忌用脐疗,有堕胎或毒副作用的药物更应慎用或禁用,以免发生堕胎流产。 5、辩证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6、通常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更不应长期连续用药。治疗轻症,病愈则去药;慢性病或预防保健宜间断用药,一般1~2天换药一次,需用药3次以上者,每两次用药之间要间歇3~7小时,每个疗程可休息3~5天。 7、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过敏反应、病情加重等,应立即去药。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成极细末,或作散剂用,或作膏剂用。如用新鲜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先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人脐中,再用胶布或纱布敷盖固定。 根据病情需要,或一二天换药1次,或3~5天换药1次。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先用75,酒精棉球对脐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皮肤有破损者,最好不要使用脐疗方法。 2、取仰卧位,充分显露脐部,用药后外敷纱布或胶布贴紧,也可用宽布带固定,覆盖于脐部,或将药直接放入布袋内,以防药物脱落。 3、脐部皮肤娇嫩,如药物刺激性较强,或隔药灸脐次数较多时,宜在用药或治疗前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小儿尤应注洲意。 4、由于脐疗药物吸收较快,故用药开始几天个别患者(尤其用走窜或寒凉药时)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几天后可自行消失,不必紧张。 5、用药后宜用消毒纱布、蜡纸、宽布带盖脐,外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封,个别患者会对胶布等过敏,可暂停用药,外涂肤轻松软膏,待脱敏后继续。 6、本法宜在室内进行,注意保暖,以免患者受凉,体虚者、老年人、小儿尤应注意。 7、本法用于小儿时应妥善护理,嘱其不能用手搔抓或擦拭,以防敷药脱落。同时小儿肌肤娇嫩,不宜使用剧性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久。 69
本文档为【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2KB
软件:Word
页数:9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5
浏览量: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