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笔画基础教程

工笔画基础教程

举报
开通vip

工笔画基础教程工笔画基础教程一.中国线描人物历史渊源白描概况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白描”。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古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

工笔画基础教程
工笔画基础教程一.中国线描人物历史渊源白描概况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白描”。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古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写貌即肖像画。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线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线描人物画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中国白描人物画经过了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们民族绘画之一。历代白描人物画的发展概况和流派,它们的风貌各异,渊源有别,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历史的积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对古代白描人物画的研究与借鉴,不断地在买践中体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和传统艺术的奥妙,无疑将成为当代人物画走向辉煌的起点。隋唐时期张萱、周仿在他们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中使用的遒劲纤细的铁线描,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的“丰颐典丽、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称“倚罗人物”为工整艳丽的重彩人物画开创了新风格。吴道子,又名道玄,今河南禹县人,是盛唐“画圣”。道子一身创作甚丰,各种题材兼工,而以宗教题材为主,人称“道玄以佛道为第一”。道子用笔道劲,中锋圆转,富有粗细变化,这种注重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放纵,表现出来的衣纹神采飞动有迎风飘举之感;所绘人物八面生动,传彩染色,别出心裁,人称“吴家样”。这种有别于浓艳、富丽的表现方法,后世苏东坡赞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自己也曾说:“众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俗”。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塑造的天王,文臣、武将、神女、鬼怪等因其身份、个性、气质不同,所有的线区分为粗细强弱之分,表情也是随着绘画情节的变化而各异,或平和、或横眉怒目,笔法减练生动又合乎生理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巧妙的表现出神女纤巧细秀武将饱满有力的手臂和腿足。对于神怪采用了粗细变化较大的兰叶描,并作以淡墨的渲染,突出肌肉的起伏给人苍健之感。《八十七神仙卷》(传),吴道子共画了八十七位神仙,在两侧有阑干阁道上行进,画中人物表情宁静,神仙排列疏密、聚散、前后错落层次分明,人物动态转换,顾盼呼应,自然生动。利用衣纹向后飘动,幡幢的微微前倾和飘带的飞扬来表达徐徐缓进的动态。人物组织非常工整细密。衣带飘举,疏密有致,发髻细匀,盔甲短线画出、饰物琳琅满目变化多端、衣纹以密密排列的长线组成,既丰富又有变化,整幅画卷优美多变而协调,像一首动人的轻音乐;给人美的享受。韩晃,唐代中期的杰出画家。他非常喜欢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正如朱景玄评述他“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他最著名的是《五牛图》,画中表现了五匹动态各异的牛的形象,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有的俯首蹭痒,有的翘首低鸣、有的张口吼叫、有的回首聆听,画面设色柔和,被人誉为“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他的人物画极佳。《文苑图》在线描上又有另一番新意;他在圆润长线的基础上增加了凝重的力度而多曲折,可描绘的衣褶效果形柔实刚,含蓄沉稳,明显看出是经过细心观察实地写生后创作出来的;行笔有“瘦硬战掣”的效果,线的处理恰当地表现了形体结构和生动地传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唐代人物白描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以民间画工为主力的壁画创作中;壁画创作其规模的宏伟壮观,手法的丰富多彩,至今还保留在誉满中外的敦煌壁画及藏经洞绢画、唐墓壁画之中,使我们叹为观止,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遗产。五代辽金五代时期人物绘画再度辉煌。顾阂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有名的传世佳作,大政治家韩熙载为躲避统治阶级的注意,故意“纵情声色”。后主李煜派宫廷画家在阁中暗中察访,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堪称五代人物画最高成就的《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宴乐的情景。全卷共分五段,每段巧妙地以屏风床榻相隔,自然连贯。第一段听琵琶演奏,作者根据在场客人的不同身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分别作了不同神情的刻画,精妙传神;第二段观舞,描绘了韩熙载的宠姬王屋山在表演“六幺舞”,韩熙载亲自为她击鼓的场面。饶有兴味的是,画上还画了一个双手合十的和尚,和尚出现在舞会上终究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他只看韩熙载而不看舞女,体现了出家人特有的心态;第三段是宴会中的休息;第四段为听笛子和筚篥演奏,作者着意表现众姬吹奏的自然神态,连细小的动作都精描细绘,使人如身临其境;未段,通过一对隔着屏风说话的男女,巧妙地过渡到最后一个场面;送别。《韩熙载夜宴图》用笔细润圆劲,如铁盘丝;设色浓丽,层层加深,局部配以淡彩,变化自然。尤为可贵的是,顾闳中已不仅局限于对于物形体的描绘,而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他笔下的韩熙载,面对华宴歌舞却平淡悒郁,体现了与唐末士大夫阶层在危急形势下的矛盾、苦闷、空虚的性格特征,实属连续性的肖像画卷。反映了作者绘画技巧之高超,止今罕见。周文矩,在五代人物画家中功力较为深厚。据传李煜也曾派遣他与顾阂中等一起去韩熙载家中,窥察韩家夜宴的情景,并描摹下来。可借作品未见留存。周文矩的《宫中图》计十二段,描写宫廷妇女悠闲而又平静的生活,她们或弹琴鼓瑟,或梳妆打扮,或戏花弄蝶,或同儿童嬉闹,其中尤以一男画家替一盛妆”、“瘦硬战掣”、设色简淡明净、贵妇画像最为突出;画中人物衣纹多为“战笔神寓其中,不愧为人物画像高手。:周文矩曾画有《婴戏图卷》,生动地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将绘画题材扩大到儿童的生活范围,对后世画家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元时期宋代人物画创作的题材范围广泛,除仕女、圣贤、僧道之外;田家、渔户、牧民、婴戏及历史故事也在其列。在人物画性格的刻画上注重“写心”深度,在形象结构把握上,更注重眉须神色的微妙变化。使白描人物画表现力更加准确生动;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他的《太白行吟图》,虽然着墨不多,廖廖数笔而极富有表现力,枯润参差,刚柔并济,不但画出了衣履的质感,而且表现出李白行吟时袍服迎风飘拂的动态,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这位“谪仙人”的浪漫主义的精神风貌。梁楷另一类作品《泼墨仙人图》,更有一番情趣。借着笔势和水墨的深浅、浓淡的变化开创了大写意泼墨人物画。给线描人物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他大胆变革为民族绘画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代由于民族和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士大夫在山水、花鸟画方面遗兴的文人画飞速发展。这时的人物画的确走入了低潮,像唐宋那样反映现实社会的风俗画越来越少,唯有民间画工仍不倦地从事着壁画的创作;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是其杰作代表,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最为精彩。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吴道子和宋代武宗元的画风,构图壮阔,气势雄伟,主像庄严肃穆,臣相气宇轩昂、将军威武有力、玉女温雅娴静。其形象夸张浪漫,线描奔放有力、设色浑厚华滋、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貌。充分体现了民间画师们的杰出智慧。也生动地说明了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线描人物画的强大生命力。明清时期明代由于社会因素,文人画相对有所发展,人物画虽不如山水、花鸟之盛,但仍不容小觑,人物画以继承前代传统为主,或白描、或工笔密丽、或水墨点染、或用线质朴;绘画题材除历史人物外,士大夫与仕女居多。戴进人物用铁线描间亦用兰叶描,行笔有顿挫;吴伟用线细挺,重在传神,唐寅人物画行笔秀润、设色浓艳;仇英则摹古法,精细认真且能传神。他们是人物画家,在山水方面,又是能手,因而造成了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传世作品。曾鲸,字波臣。著名肖像画家,其肖像创作特点是:面部造型准确,晕染细腻,画像面部先勾出清晰的墨线,再用淡墨多层烘染,神情毕现后,以淡色渲染,赭石中略参铅粉,色调柔美。衣纹简练,笔法飘逸。讲究构图和布局,其人物背景或简、或略、或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不只表现出人物外貌特征,而且揉进了人物精神气质。他善描写文人学者的肖像,如《王时敏像》《葛一龙像》《张卿子像》,都是优秀的肖像作品。表现手法上曾鲸从民间彩像那里吸取了技巧,又从文人画家那里吸收了创作的精神构思,故他的作品能文质相兼,形成自己独立风格。世称“波臣派”,是王伟之后中国传统肖像创作中的又一块丰碑。陈洪绶,明代杰出人物画大师。他擅于深刻提炼形象,既着意形体的夸张,又重视神情,表达含蓄。尤其在用线方面简洁质朴,有独特的金石味,对后世影响很深,晚清“四任”都深受其惠。?他的人物画从临摹李公麟石刻线描“七十二贤”开始,逐步向古人探索,多方吸收营养,最后形成自己风格。他早年细笔、刚中带柔,晚年转粗,柔中有刚、出神人化,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他的人物画造型,最具鲜明特色,画男人,伟干丰颐、气宇轩昂;描妇女,纤腰细项,弱质蝉娟,极尽夸张之能事。在衣纹处理上,更是随心所欲,以我为主,有着极浓的装饰效果。他的人物画多取本朝和古代故事,神仙佛道等。是版画史上的光辉,也是人物白描的杰作。《屈子行吟图》《归来去辞图》等都是冠绝古今的杰作。清代人物绘画一度出现衰落景象,从题材方面不是扩展而是收缩了,技法风格方面缺少新的进展,许多绘画脱离实际,因袭模仿少有生气,代之为生硬僵板和纤弱的风格;然而作为跨越两个世纪的漫长时代里也出现了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画家。黄慎,号瘿瓢子。善画人物,初师工笔画家上官周,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用狂草笔法入画,转入用笔挥洒一路,所写人物多取历史神话故事,佛家及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为题材,有时画流浪乞丐、牵夫、渔民等。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以简驭繁,即能形神兼备。近、现代鸦片战争之后,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颐的出现,人物画的颓势才为改观,其中任颐(任伯年)影响最大。任伯年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杰出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洒脱、新颖,雅俗共赏,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绘画的一座桥梁。他来自社会下层,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正义感,虽然他的人物画尚未脱离传统人物仙女的范畴,但民族、家国的忧患,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激情和深沉的精神,他反复描写《关河一望萧索》《风尘三侠》等题材是前人、未曾深刻表现过的。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是一巨作,全图由十六个人物,分布在每一幅画上,少则一人,多则六人,每幅人物按不同景色配置不同,但均可独立成画,并无破碎之感,合拢起来则浑然一气,天衣无缝;其构思的精密,前后的呼应,疏密相称的处理,可谓幅幅刻意精工,一丝不苟。它构图之严谨、造形之生动、设色的离雅,在近代画苑中实为罕见。另外任伯年也是难得的人物肖像画高手。他在肖像画中以传统为基础,吸取了西画精华,并发展了小写意画法,从而创造了自己的画风。任伯年是吴昌硕的老师,又是画友,来往密切,成为至交。任伯年为吴昌硕画过许多肖像《蕉阴纳凉图》《芜青亭长像》《饥看天图》《酸寒尉像》等等,识者一见皆指日:“此吴苦铁也”。可谓神彩如生,情态俱足。《酸寒尉像》是任伯年五十岁左右作品,淡墨勾写面部、略加皴擦、神采毕现;马挂、长袍直接用色墨即兴写来,巧妙地把花卉没骨法融会于立意构思之中,浓谈得宜,色中见笔,气势非凡,别开生面。《酸寒尉像》寓意感慨,耐人寻味,通幅肖像一气呵成,表现出他超群出众的艺术才华,正如徐悲鸿评价任伯年:“吾故定为是仇十洲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殆非过言也。”每一幅中国画,都是点、线、面的组合。有人称,中国画是点、线、面的交响曲,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画的线最能出神入化,捕捉一切具象的神采;也最能体现画家的气质和品藻。二、工具材料笔墨纸砚中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在我国中国画简称为“国画”.中国画是以水为调合剂、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画在宣纸或绢帛上的一种画种。由于墨要在砚盘上研磨,我国传统上就统称这些工具材料: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三、基本技法线描造型的基本规律从分析对象的体面结构入手,不仅是物象外轮廓的描绘,还要研究透视状态下物体不同角度所呈现的体面关系(即内轮廓)的变化。既要借助光线对形体结构、生长规律进行观察分析,又要排除光线对物象表面产生的明暗、阴影变化,线描造型就是要紧紧抓住物象组织结构的这一特征进行形象塑造的。线描的造型要求,就是准确地掌握住对象形体的组织结构以及在透视状态下,形体可能发生的转折、变化,这样才能准确地描绘出物体形象、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变化关系。由于人在观念形态中的认识经验,在线描的形象刻画上,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对象的某些特征,在描绘中提炼概括,既能使人由此及彼的产生丰富的联想,以致对画面的形象产生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线描程式——十八描中国人物画中的“十八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描绘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其描法名称,唐代之前已散见。“十八描”是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周履靖《夷门广谈》和汪坷玉的《珊瑚网画法》中所归纳的历代各派人物衣褶的表现形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至清代才由王赢加上图例,即成为流传至今的“十八描”后来逐渐成为人物画线描技法教材。“十八描”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撅头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这虽是属于形式和表现手法,可还是根据不同的衣服质地或人物性格来表现的。东晋顾恺之用高古游丝描来描绘衣服褶纹,这种衣服质料是麻织品,比较挺括;唐代吴道子画得直了点,有细有粗,用兰叶描、行云流水描,画的衣服质料是丝织品,故称“吴带当风”,有飘举之状。画衣褶的各种线描,也是根据不同内容和质料进行描绘的,现代织品繁多,描法也应该不断变化和发展。十八描解析1、高古游丝描:用尖笔圆匀细弱描出,要有轻柔秀劲古逸之气合。易于表现娴静幽闲,典雅雍穆之情趣,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2、琴弦描: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心手相应而不乱,如唐代周肪的《听琴图》等。3、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法描出,粗细均匀,富有纪律性,无丝毫柔张之迹,宜于表现佛陀庄严肃穆之情,所以历代宗教绘画常取此法以用,以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等。4、行云流水描:用笔如轻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柔和、流畅不滞.5、蚂蝗描:柔而不弱、无雍肿断续之迹,如梁楷《八高僧故事卷》。6、钉头鼠尾描:落笔如钉之头,似有小钩,收笔则如鼠尾,一气拖长,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于细劲中仍见骨力。清末之三任常用此法。7、混描:在浓墨的衣纹线之侧,以淡墨或色彩以衣纹复线,反之亦可在淡墨线上以浓墨复线,以增加丰富的效果,此法古人常用。8、撅头描:用秃笔,坚挺拔中含有婀娜之意最异粗恶,此法宋人常用之,如梁楷《六祖图》。9、曹衣出水描:衣纹多用直笔紧束,所谓曹衣(即曹不兴)出水笔法,最要沉着,如唐代的阎立本《步辇图》。10、折芦描:此由园笔转为方笔之法,仍须方中见园,可以隶法为之11、阑叶描:此法用笔省轻重变化,但忌浮滑轻薄之习,唐代吴道子常用此法,多表现天女武神长裙深浅地,衣带飘舞之风姿。12、战笔水纹描:战战兢兢即颤也,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13、减笔描:马袁、梁楷多用此法,以少许胜人之多许,少难于多,用笔简括,一气哈成也。14、枯柴描:如山水画中有乱柴皱,用笔以,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宜。黄慎常用此法。15、蚯蚓描:春蛇秋蚓,以喻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亦不足取,当如篆书圆笔为住如周文矩《重屏会棋图》。16、竹叶描:视芦叶为短,半叶为长,乃介于两者之间的描法,仍用金错刀书法,以中锋写之,如李唐的《采薇图》。17、橄榄描:用笔最忌两头有力而中间虚弱,应起驰极轻,中间极沉着如唐人佛家正用此笔。18、枣核描:近似橄榄描法。古人总结之十八描宜根据对象,情感灵活应用,也可单用某法,也宜两种或多种掺合融会用之。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唐代张彦远把人物的线描,归纳为当时并存的两种级法:一是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线法,一是唐代吴道子的线法。曹的线法已难于看到,后人记载他的线条稠叠,粗细不变,是前述三种线描的第一种类型。而吴道子的线纹是顿折抑扬,流动飘举,看去满壁生风,花减为当时沸画的四大样式。即除了曹仲达、吴道子外,还有张僧繇和周方,曹衣出水有二说,令取曹仲达。笔法特征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执笔法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yè)、押、钩、格、抵五个字。”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擫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运腕法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线描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笔锋的运用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顺锋是指笔从怀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藏锋,是指勾线起笔或收笔时,笔尖裹藏在笔划之中,锋芒不外露、有含蓄、饱满的笔意。露锋,是指勾线起笔或收笔时,笔划的锋芒外露,所谓“锋芒毕露”。折锋,是运笔需要转弯时,笔尖稍停顿,提起又压下,形成有棱角的方笔划,即所谓“折以成方”。转锋,是笔需要转弯时,笔不停顿,用力均匀,徐徐而行,形成无棱角的笔划,即所谓“转以成圆”。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用笔通病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板”、“刻”、“结”。“板”,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线的用笔规律中国画运笔方法十分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宾虹先生”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提出的“五笔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四、临摹学习1.读画了解作品背景资料,赏析笔墨技巧2.过稿注意运笔方法及线条组织做到心中有数方下笔3.勾线五、写生步骤写生步骤1.整体观察,抓住对象特征,在脑中形成构图。2.定出人物在纸面上的位置,画出大外形及基本比例。3.画出人物各部分的基本形,找出大的衣纹转折关系,定出五官位置及手脚的基本形状。4.提取肯定的线条,画出全身。5.调整画面,强调重点,五官、手、脚要适当认真刻画,结构转折处要着重强调,做到画面完整。6.整理线条,勾出正稿。衣纹的组织衣纹线条一般分为轮廓线、结构线和装饰线。其中结构线又分为人体结构线和衣服结构线。轮廓线和人体结构线决定了人的动势和转折;衣服结构线决定了衣服的款式特点;而装饰线的使用则有主观性,一方面,他起强化作用,另一方面,他还起着调节线条疏密节奏的作用。装饰线可多可少,应服从于整幅画线条的节奏和韵律。线的长短粗细,疏密、曲折等,线与线互相生发,具有不定性。装饰线依附于结构线,又相对独立,起到统一线条的作用,又要在统一中求变化。注意:有时轮廓线和人体结构线合二为一,当衣服贴身时,如紧身衣便很难分开。处理轮廓线与结构线时要谨慎,结构转折处应准确。一幅画,可变性最大的是装饰线。衣服的折皱变化规律,对于画好人物白描是很重要的。衣服与人体的关系,一般说来贴体的部分为实处,远离身体的部分为虚处。实处可体现出人物的形体。衣服分为折叠型和牵引型两种。折叠型衣纹一般出现在关节弯曲的内侧,而牵引型的衣纹是由于运动使两个结构点之间的衣服产生牵拉所引起的。处理衣纹要注意运动中所引起的变化来龙去脉,要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合身切体、合于情理、线条之间应多接自然、穿插得当、气势呼应,要注意线条的主宾、层次、敞收、虚实和避密等关系,这样就能摆脱对象的约束,被动描摹对象,使衣纹线条具有节奏感和装饰美,适于笔势。线描人物画中的几种线轮廓线—人物形体边缘外围,这种线是人物形体最基本的线。—这是比较虚的线,形成人物形体结构关系的线。结构线衣绞线—人物衣服皱褶凸起的一边与另一边的交界处的线,也是人物画中较为繁多的线。惯性线—人物活动的时候,出现惯常动作形成的线,如走路,衣服摆动所引起的线,时而存在,时而消失。缝缀线—缝制衣服或补缀衣服所形成的线。折叠线—衣服搁置折叠形成的线。皱纹线—皮肤松弛形成的线。头部的线条组织头部:先准确勾画面部轮廓,注意颧骨、下巴、额头的形。女的和男的,胖的和瘦的不同。眼睛:注意上下眼睑、嘴巴:勾画时,口缝线较实,上下唇线较虚;嘴角实,耳朵:传统有五笔勾耳法,比较程式化,要注中间虚。注意嘴唇的体积关系。意耳朵的不同形状特征和正侧变化,不能含糊。头发:头发的线在线描人物里是最密的部分,也是表现人物气质、性格的重要体现。要根据头型、发式、发型、发质及生长规律去勾勒,要顺势而发,分组勾出。每一组线的方向要一致,线应圆润,有弹性。以充分表现头发的质感、体感、量感和空间感。注意发际应自然,不生硬。注意事项一幅画中线条的手法要统一。线条使用应做到:二线忌平行,忌等长;三线要避免交与一点;多线使用要注意即统一又变化,在统一中求变化。线条的疏密应注意:要有节奏变化,密衬托疏,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工笔画中基本技法及特殊技法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特殊技法特殊技法1冲染法。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积水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清水。积色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颜色,一般是点入石色。这两种办法最好先把画纸裱在画板上再进行。2撒盐:特技的一种。铺好底色后,趁湿在上面撒上食盐,任其自然渗化,形成雪花状的肌理效果。3涂蜡:特技的一种。在未画或画到中间过程时,在画面上不规则地涂抹上一些石蜡,使画面产生局部不挂色的班驳效果。此法也可表现下雨时的效果。4皱纸:勾好白描稿后,用喷壶把画稿稍微打湿,水不要太多,然后把画稿慢慢攥在一起轻轻揉搓,再展开扶平,用大白云笔蘸事先准备好的颜色(颜色略重),在画稿的背面皴擦点染,使颜色渗透,画稿正面产生碎瓷般斑驳的效果。5水洗:是画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使画面更加统一、协调,同时也可以把表面浮色洗掉,使画面更加沉稳。水洗时,先用清水把画稿打湿,用白云笔轻轻洗刷,可整体洗,也可局部洗,用力不要太大,否则会把画稿弄破。也可以在画面颜料的水分全部都干了以后再洗。关于用具绘制工笔牡丹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作画工具。下面列出了绘制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画具。因为考虑到初学者的因素,所以列出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画具,在各地美术用品商店里都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到。1、笔: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染色笔方面我一般都是采用大白云,其中填色的大白云要求狼毫成分略少一些(纯羊毫也可),色易填润。染色的大白云则选择稍硬一些的,色易拖开。在勾线笔的选择上,勾勒花头和叶子我一般采用定制的长锋兔尖美工描笔,勾线时既可婉转自如又不失轻盈灵动。勾花用新笔,勾叶可用稍旧一点的笔,因笔中含胶渐多,笔锋较之新笔硬朗不少,很适合表现叶子的质感。绘制牡丹还要准备一根小号的狼毫笔,主要用来勾勒山石、枝干,局部填色之用。一支短锋的狼毫红圭也是不可少的,像花房、花蕊、芽孢这些细微处的设色都需要用小笔绘制才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设色用的大白云要多配几支,白色、冷色、暖色、暗色最好都有相对应的笔。(见附录图1)2、墨:工笔画的绘制中主要用有光泽的油烟墨。乌黑而无光泽的松烟墨染色易脏,慎用。市场上出售的各类瓶装书画用墨汁因携带和使用都比较方便,用来绘制工笔也挺不错。我常用一得阁墨汁,颗粒比较细腻,色彩上也能满足墨分五彩的要求,推荐初学的朋友使用。3、颜料:工笔画绘制所采用的颜料主要是传统的国画颜色。其中属水色的有藤黄、花青、曙红、胭脂等,属石色的有赭石、朱磦、石青、石绿、朱砂等,还有近年来新开发的资料:网络编制:YINGE-1-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化学合成国画颜料酞青蓝、玫瑰红、翡翠绿、桔黄、焦茶也都可和传统国画颜料结合使用。水彩颜料因色泽鲜艳,在国画绘制中也可使用,但是要注意使用优质的才好,劣质的水彩颜料很容易褪色,不利于作品的长期保存。水粉颜料因为含胶较少,装裱时候很容易跑色,不推荐使用。4、胶矾:胶、矾在工笔绘制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胶和矾主要用来固定画面的色彩,尤其是在打了石色为底的画面上,胶矾更是必不可少。即使是用水色来染色的部分,一般染过4、5遍以后,也要用胶矾水来固定一下,这样继续染的时候底色才不会上翻。胶一般常能买到的就是明胶,日本的鹿胶虽然透明度较高较好用,但是一是不好买,再有就是稍贵。矾则就是通常用来净化水的明矾,和胶一样,在一般的化工用品商店都可购得。需要注意的是,胶矾水配置的时候不可过浓,过浓的胶矾水刷过的宣纸很脆,很不吃色,后面的渲染就不好进行了,而且刷在颜色上也会起一层白霜,影响画面效果。5、纸:工笔绘制一般都是采用不渗水的熟宣。熟宣宜采用厚薄适宜的为上。过厚的纸张容易吃色,也不容易过稿。过薄的熟宣大面积渲染背景的时候容易漏矾,而且设色以后纸张很容易变形起皱,不利于后期的设色和复勾,含有云母的熟宣勾线和上色都比较顺滑,很好用。有条件和耐心的话最好能将纸张打湿以后裱在画板上来绘制,勾线、设色都、调色碟:工笔和写意不一样,随用随调的情况较少遇到,都会顺利许多。6是预先在小碟子中调和好将要用到的色彩。市面上出售的5个一套的瓷色碟很合用。大的白色瓷碟也要准备几个,大面积设色时会用到。7、笔洗:国画专用的笔洗一大一小各买一个。大的专门用来洗笔,小的专门用来染色。普通的广口玻璃瓶也可。8、镇纸:普通硬木质、石质镇纸都可以。9、垫手:一块洁净能吸水的白布,天热的时候用来垫在身体接触纸面的部分,免得汗水弄脏画面。10、电吹风:商店出售的普通吹风,可加快画面色彩干燥的速度。资料:网络编制:YINGE-2-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基本技法在着手绘制之前,我们很有必要明白工笔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尤其是工笔画的用线和基本染法。工笔画中,线条是骨架,也是灵魂,更是中国画中笔情墨趣的重要体现。线条的提高几乎没有什么捷径,主要是靠多加练习。对初学者来说,最起码要能做到:粗细均匀、线条流畅、转折自如、八方行笔无碍。到了后期,线条还要讲究弹性、力度、节奏、空间、虚实、质感等方面的变化,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谈了。下面我们主要是来谈谈工笔画的基本染法和相关的几条重要技法。1、双钩:工笔画中,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双勾设色是最为明显的画种特征。“双勾”就是物体的体现是靠“线条勾勒”而出的意思(原为书法术语: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如本图所示竹叶即为双钩描绘。不管是竹叶还是竹竿,都是沿着外缘勾线塑造形体而成。2、平涂: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称为平涂。工笔画的基础技巧之一。如本图所示竹子的正叶即为平涂淡翠绿色,反叶是平涂淡汁绿色。基本没有任何浓淡变化,色彩也不能超出物体的轮廓墨线以外。色块要求匀净整齐。资料:网络编制:YINGE-3-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3、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如本图所示竹叶目前就是用淡花青进行了统染,主要就是根部往尖部大面积统染,根部的主筋附近没有留水线,统染其实就是一种大范围色调的渲染。资料:网络编制:YINGE-4-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4、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清水,色笔在纸上着色以后,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为了和统染有所区别,我们通常将小面积、局部的、较为细致刻划的渲染称为分染。如本图所示竹叶部分进行了分染,这一步已经留出左右的水线,每片竹叶的色彩都互相不混淆,画面慢慢的就细致起来了。5、提染:分染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如本图所示,竹叶的根部局部加深,底层竹叶用墨青色小面积浓色加重,就是提染的画法。资料:网络编制:YINGE-5-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6、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如本图所示竹叶最后表层的翠绿大面积平涂,到达叶尖部分以后,淡淡染开,就是罩染的处理手法。7、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如本图所示竹叶在罩染翠绿以后,底层叶面暗处略微发闷,此时可用中墨略略提染最暗处,引出底层的墨青色,此步骤就是醒染。资料:网络编制:YINGE-6-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8、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如本图所示竹叶的周围用淡绿色大面积烘染,”或者“托让物体不会显得过于孤立,增强物体和背景的联系。也可称之为“衬染染”。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如本图所示竹叶的反叶和枝梗部分用淡胭脂再次勾勒,透出淡淡的红晕,线条部分也会显得滋润许多,即为复勒的功效。而正叶中间短主筋的浓胭脂提勒,则起到提神的作用。资料:网络编制:YINGE-7-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如本图所示牡丹叶片上紧贴主筋的那条亮的色带就是水线,描绘适宜能带来很好的装饰美感并能增加叶片的厚重感。11、渍染:一种见笔触的湿染法,色笔较干,略带皴擦,然后用水笔趁湿点染,破开原有的色彩,常见于破碎叶片边缘的处理。资料:网络编制:YINGE-8-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如本图所示临宋画《枯树八哥图》的叶片边缘因为破碎,采用渍染法的手法来处理就较为合适。12、斡染:水笔在色块的四周旋转,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尤其是反瓣根部的着色也时常会采用此法。如本图所示最上层的几片牡丹反瓣的曙红色就是集中在花瓣中间,由中间往四周逐渐淡去,就是采用了斡染的笔法。资料:网络编制:YINGE-9-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13、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如本图所示的坡地和杂草即为点染法所绘。此法妙在生动自然,带有一定的写意笔法在其内,能让画面显得活泼不呆板。14、接染:用两支或两支以上的笔蘸不同的颜色画出物体不同的深浅色相,然后用水笔或者另外的色笔趁湿润的时候将颜色接染融合在一起。常见于没骨画法或者背景上比较虚一些物体的处理。如本图所示的远景荷叶即用淡褐色和花青以及墨绿色接染而成。此法如运用适宜,画面湿润自然,气韵生动。资料:网络编制:YINGE-10-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15、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加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将滴欲滴的感觉最合适),同时竖立笔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如本图所示梅花的花蕊即为立粉法为之,花蕊的体积感和视觉效果都很好。而仅仅单纯用普通粉黄色平平的点一下是无法显示这种效果的。16、冲彩法:现代工笔常用肌理手法。在熟宣上先涂上某种颜色,在底色还没有干的时候趁湿润冲入别的色彩或清水或胶矾等。利用水和色的交融,产生一种斑驳无序的自然肌理美感。绘制老干、坡石等处常用。“撞粉法”、“洒盐法”所运用的原理皆和冲彩法类似。如本图所示老干部分,就是先平涂赭石,在色彩未干时冲入四绿、重墨、头青等色,再滴入清水,这种色彩斑斓的效果就是冲彩手法所致。资料:网络编制:YINGE-11-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17、丝毛法:工笔禽鸟羽毛处理常用手法。用长锋勾线蘸墨或色或白粉等依照鸟类的羽毛走向逐根一笔一笔的画出。此法严谨细腻,真实自然,是工笔鸟类画法的基础技巧之一。如本图所示麻雀的羽毛部分即为丝毛法为之,也称“单笔丝毛法”。资料:网络编制:YINGE-12-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18、批毛法:工笔禽鸟羽毛处理常用手法。将硬毫毛笔笔锋捏扁,呈扁平刷子形状,笔尖蘸水分适合的墨色,依照鸟的羽毛生长结构走向一组组画出,此法适合绘制中等体型禽鸟。如本图所示八哥的头背部及腰部、胸腹等都是批毛法为之,也称“劈毛法”。资料:网络编制:YINGE-13-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资料:网络编制:YINGE-14-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资料:网络编制:YINGE工笔画入门技法技巧部分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体系,称为统染。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方法。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11、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中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待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二、色彩部分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2、叶的底色。3、老绿: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4、檀香色:约70,藤黄,20,朱磦,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5、米黄: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6、三绿: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7、老赭:朱磦,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用墨中国画极其重视用墨,我们中华民族也极为善于用墨。古今不少人,单独用墨作画,或以墨为主。总之,中国画没有不用墨的。以墨为主,成为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而画油画和水彩中基本上没有专用的墨色,即使用炭条铅笔作的素描,也不象我们国画,水墨互起作用,大有润湿之味,运用得好,好象欣赏京剧一样,“韵味十足”颇为感人。单用墨作的国画,最讲究“墨分五色”,实际并不止于五个色阶。特别讲求一笔下去,就能表达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渐变关系,极为自然。一般的用墨方法有浓、淡、干、湿、破五种,说明如下:1、浓墨:浓墨的标准是,研墨的时候,砚台里出现合不拢的路子,就达到浓的程度了。具体运用的时候,还有个妙处,就是一笔下去,表现得“死活”的问题,假如你把浓墨蘸在笔上,于砚池翻来覆去调得过火了,在笔上看起来是很均匀,可是画下去,待干了再看,就有死气了,如根据这一笔的需要,事先考虑到蘸墨多少,基本上不用把笔头在砚池或调色盘内调来调去,漫不经意的蘸一蘸,墨好象也漫不经意的画下去,就呈现活的味道,墨色既有神韵又有光华。其实,并非漫不经意,而是落笔之前,早就心中有数了。用浓墨的主要关键,在于防死,防死的主要办法,在于蘸墨就用,不可调弄过甚,特别是和写字一样,不能重复涂改,也不能先用铅笔起稿,必须做到成熟,而后才能落笔自如,用墨灵活。2、淡墨,国画中用墨问题,浓较易,淡较难,淡到所谓“无墨求染”则更难。用墨之深与浅,轻与重,浓与淡,皆相对而言,也是对比作用。完全用浓墨则气霸,完全用淡墨则失神。一幅画中淡墨少了亦复无神。因此,若能于浓淡配合,浓中有淡,才能表现出一幅画的空间概念和虚实关系。处理得好则神气十足。至于浓和淡的面积比例,一般地浓部占三分之一左右,好象人的瞳孔一般,重墨只占小部分,才有神态,而淡墨淡到捉摸不透的程度,才有韵味。我见过有的绘画理论作品上说:“西画重外光,中国画只重视固有色”。其实这问题,我的看法不尽然,我国广大群众,欣赏一幅国画,往往说:“画得真好,简直是离纸了”。这就是说有立体感,有空间概念,有明暗部。怎能说中国画不重视外光呢,譬如画一棵竹子,在用笔上先把笔洗净,再以笔的一面本着压下笔头的一半入墨,下笔时以另一面落纸,一笔画出来,线的两边深,中间浅,很显出竹干是立体的,这难道说没有外光吗,再如大写意,用浓淡不同的墨或色点出叶子来,不等干时勾叶筋,不能局限在点的范围,必须有的线勾到点外去。这样便很自然地显出高光部,这难道说没有外光吗,中国画这类的表现方法很多,不一一举例了。中国画用笔的“分水法”,其实就是表现外光。浓和淡其实就是光的暗和明。3、干墨:顾名思义,就是笔上所含的水分极少。其实不完全这样。干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笔上的水分并不很少,就是下笔行笔如风驰电掣,并且笔法不是平拖,而是用狼毫旋转窝笔前进。一笔下去,这样画出来是“湿中有干”。另一种是笔上的水分,确乎很少,由于行笔很慢,使墨色徐徐地渗透到纸里去,出现一种“干而不枯”的味道。如画小写意羽毛第一次披毛,最好用此法。4、湿墨:不管用墨用色,笔上的水分是饱满的,利用生宣纸跑色跑水的性能,齐白石以这种湿笔画虾,画雏鸡,画大螃,效果都极妙。有工笔画法不能达到的效果。具体情况有两种:一种是:连水带墨跑出,有绒绒的感觉,既真实,又自然;另一种是:前一笔下去周围跑点水,再压第二笔,那么前一笔边线水纹就不沾墨色了,呈现出一种透明的味道,如齐白石画的大虾,便是很好的例子。再就是在熟宣纸和绢上用湿笔,不能使水分外跑,干后起边线,很自然,起到勾线所不能达到效果。在生宣上用湿墨,全在对水分的控制,运用得好,其妙无穷;运用不好,一团糟糕。预防的办法是,作画前准备一张废宣纸,画到湿墨不好控制时,压上废宣纸,用手拍一拍,也就止住水分乱跑了。但墨和色的光泽就差一些了。工夫深了,便能控制水分,不用纸压。5、破墨:大致分两种,一叫“浓破淡”,二叫“淡破浓”,又有“笔上破”与“分层破”两种方法。“浓破淡”:就是先调淡墨或浓淡色,临落笔前,笔端蘸深墨或深色,一笔下去,呈现由深到浅的渐变关系,这是笔上破的方法。再一种是,在纸上先画浅的,不等干或半干的时候,加重色,由于第一笔浅色尚未干,故第二次压的重色,就要向未干的第一笔渗开,极为自然,大小写意勾叶筋都该这样,齐白石画的虾,头顶一笔重色,破得特别妙,就是最典型的这个方法。“淡破浓”:就是笔上先调重墨或重色,落笔前蘸水或蘸浅色,迅速画去,有时需要笔笔画去,其效果是,每一笔,都呈现由浅到深的形象,并且周围跑出水纹,下一笔墨色,就压不住前一笔周围跑出的水纹了。这是“笔上破”的方法。用此法点葡萄及点重色花头,千瓣花头等等效果尚好。在生宣上作画,淡破浓“分次破”的方法是,先着一笔重色,不等干以水或淡色润进,让其自然溶化,效果甚佳。潘天寿的点苔往往用此法。再一种是于熟的纸绢上,先点重色,不等干,马上用水或淡色冲之,冲出浓淡来,极为自然。此法用于小写意及工笔中。除以上五种用墨之外,在山水画中,还有用宿墨、积墨、余墨、焦墨等等。花鸟画中一般不需要。从略。墨有兰烟、松烟。这两种墨不宜于画花鸟画,作花鸟画最好用油烟(又叫顶烟、漆烟、超漆烟、全烟)效果比较明快。用墨方法,虽说五种但主要讲究一个“活”字,只要能做到“活”,那么方法问题,都可以自己创造,而不是五种方法所能限制的。用色(一)染色方法:在花鸟画中,用色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以我个人经验,总结为十二种具体方法。即:润染、褪染、分染、提染、背染、干染、调染、罩染、渲染、衬染、点染、湿染十二种,说明如下:1、润染:又叫冲染,主要用于工笔花鸟画。在画花瓣上,可以同时使用三支笔,一支笔按需要调好水粉,原则上是“水要饱满”、“粉不要多”,另一支是干水笔,再一支是调上色的笔,(按需要调上或红或紫等色)。画时先用色笔在一个花瓣的根部点一块,边沿的凹处点一些,不等干马上将另一支水粉笔冲染进去,如嫌太多,则可用干水笔略吸一吸,但笔毛不可接触画面,以免影响她的自然灵活的味道,而现出机械的笔道道。这样画,干了以后,花瓣的边沿,显出一条深深的线,比之单纯勾线自然而巧妙得多,整个一朵花画完,干了以后,可以于瓣根加点重色醒醒清楚。这种画法,能把花朵的质感充分表达出来,弄得好,实可以说比真的还美,达到“妙造自然”的程度。小朵的花,用润染法最好。画花叶时,可先使花青调藤黄成草绿色点染,趁其没干,马上以矿物色三绿点藤黄冲进去,水分不能少了,干后再以草绿色提染,
本文档为【工笔画基础教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1-05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