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郑州大学考研资料》郑大考古真题乱序版答案

《郑州大学考研资料》郑大考古真题乱序版答案

举报
开通vip

《郑州大学考研资料》郑大考古真题乱序版答案《郑州大学考研资料》郑大考古真题乱序版答案 郑州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真题题目答案 备注:真题答案按题目的重要程度排列,2003——2011年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试题答案基本包含在内。 一、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历程 答:所谓“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场所,葬”是指处理尸体的方式。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经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时期,形制发展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最早埋葬,山顶洞的下室为公共墓地,尸骨旁发现撒有赤铁矿粉,表明已有灵魂不灭思想。 ...

《郑州大学考研资料》郑大考古真题乱序版答案
《郑州大学考研资料》郑大考古真题乱序版答案 郑州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真题题目答案 备注:真题答案按题目的重要程度排列,2003——2011年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答案基本包含在内。 一、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历程 答:所谓“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场所,葬”是指处理尸体的方式。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经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时期,形制发展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最早埋葬,山顶洞的下室为公共墓地,尸骨旁发现撒有赤铁矿粉,表明已有灵魂不灭思想。 ?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一定形制,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为主,一般都有随葬品。以中原地区为例:裴李岗文化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头南脚北,多有随葬品;仰韶文化出现有一次葬、二次葬、同性合葬、幼童瓮棺葬等;龙山文化时期,出现男女合葬墓,随葬品差异大,表现出父系氏族社会已经有了阶级意识的萌芽。 ?夏商周时代:夏商时期墓葬出现青铜随葬品,等级差别更为明显。商代墓葬形制有大、中、小型墓以及非正常埋葬者。大中型墓多有斜坡墓道,有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有棺有椁,墓中有殉葬以及大量随葬品,墓底腰坑埋人或狗。西周春秋墓制大都仅有长方形的墓室,无墓道,设有车马坑。出现夫妻“异穴合葬”的制度,贵族墓等级制度明显,以列鼎列簋制为代表。 ?战国秦汉时代:战国时期墓制形制分三种:一是多重棺椁的大型墓葬,有的封土上建有享堂,仍有少量殉人;一种是单棺单椁陶器墓;一种是棺椁不全的小型土坑墓;葬式仍为仰身直肢为主,关中秦墓多屈肢。 秦代墓葬已确定的很少,多为洞室墓,随葬品中多具有茧形壶、蒜头壶。 西汉初期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和单棺空心砖和洞室墓,一般棺椁并用,随葬品多珍贵器物。中期出现大型的横穴空心砖室墓(崖墓)和穹窿顶的砖室墓,大型墓室墓制仿造地上建筑,一般有棺无椁,多随葬漆器和陶制明器;西汉末年出现石室墓(画像石墓),陶质明器更为盛行。东汉前期流行单穹窿顶砖室墓,后期流行双穹窿顶墓和横前室墓。此外东汉还有不少的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等。 ?魏晋南北朝:东汉时的画像石墓已不多见,上层墓葬多为双室或多室的砖室墓,中小型墓多是单室土洞墓。北魏出现天井,壁画墓盛行。随葬陶制明器、瓷器数量增多,主要类型有家内侍佣、模制明器、生活用具、镇墓兽等。北魏后期,流行方形有盖的石质墓志。从此以迄隋唐,乃成定制。 ?隋唐五代:隋唐中原地区墓葬多为砖室墓和土洞墓,有斜坡墓道或竖井式墓道,带天井。大型墓前面有封土堆和石像生和方形有盖石墓志。王陵多以山为陵,少数为筑土为陵,陵前石像生自乾陵后形成定制。皇亲宠臣多用长斜坡带天井双室墓,余者以身份之别用长斜坡带天井单室墓及不带天井单室墓。大型墓多有精美出行、宫廷生活的壁画。有官品的墓葬随葬品一般以镇墓佣、仪仗佣、侍佣无官品者多以镇墓佣和生活用具为主。唐中期后,墓的构造简化,墓室的规模缩小,随葬品也大量减少。 ?宋元明时期:宋元明时期,王陵墓制大体已经定型,一般的墓葬以仿木结构为主,多为砖室墓、石室墓和土坑墓,随葬品除日常用具外,还有神煞佣和仆侍佣。宋墓以砖室墓最多,墓顶为四角攒尖顶或穹窿顶,采用夫妇合服葬式,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另外还有圆形墓和多角形墓。元墓结构日趋简化,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明代墓葬多是砖或砖石结构券砌,贵族墓葬建有殿堂和石刻雕像。 2、论述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发展的基本模式 答: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判断一个遗迹是否为城市,关键是要看其内涵是否达到了进行城市活动的条件。 ?新石器时代:从经济水平和遗址形态来判断,黄河下游地区龙山文化的古城址应当是最初的城市雏形,如登封王城岗的龙山遗址发现有夯土筑成的“城堡”。 ?夏商周时代: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大型宫殿建筑,这一时期城市兴起,偃师商城、殷墟、东周列国都城,规模宏大,布局复杂。但还没有出现城墙,仅宫城有墙或壕沟,为防卫宫殿。商业区和居民区尚未形成,分散在宫殿周边。手工业作坊就在宫城外,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城市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政治作用,看不到整齐划一的都城布局 ?战国秦汉时期:战国以后新型城市出现,都城都有城墙包围,全城有宫城和郭城组成。要么是廓城内城相连相依,或是多个小城组成,或是一个方城,或是大城套小城。主要宫殿都位于城内的制高点,以便控制全城。城的作用已有了区分,如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在一个城中,各级官吏和居民区在另一个城中。 西汉长安城改变了战国都城的城廓之制,把宫殿与官署、工商业区、居民区置于一城之中,开创了我国都城规划上综合大城的先例。东汉洛阳城已初步具有了中轴大街的雏形。 ?魏晋—隋唐时代:北魏洛阳城开创了中国封闭式都城的先河,建立单一宫城,强化了宫城在城市的中心,铜驼大街具有中轴线的性质。创立了按功能分区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制度—宫城内住皇亲国戚,中轴大街两侧分布衙署和贵族区,宫城以南的外郭城分布市。创立了集中的宫苑区,创立了里坊制度,开创了市肆。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组成,中周大街两侧分布衙署和宗庙,里坊制严格。中央衙署安置皇城之中,使衙署官僚宅邸与居民区分开。 从两汉到晋唐,可看出中国都城演变发展特征:外郭城套皇城和宫城的形制形成;多宫制向单一宫制发展;宫城的位置由南向北发展,贯穿宫城皇城外郭城的中轴大街逐步形成发展;市由北向南发展,由为统治者向为人民服务发展;居民区由小到大,由排列不规整到规整。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都城发展的完善阶段。城市布局重城制—宫城内城外城。与唐相比,宫城皆位于全城的中央。中轴线更加规整严格,并由元大都始创,对城中心作出标志。封闭式的坊市制被开放式的街巷所代替,这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一个重大变革。 3、谈一谈对考古学的认识和读过的考古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或者著作(主要内容及观点)对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关系的认识 (1)认识:?考古学是以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借助一定考古学方法和手段,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探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学主要有三种涵义:一是泛指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历史知识;二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三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考古学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实物资料,所获资料经过市内整理,在编写成发掘报告和综合性研究资料才能成为研究的资料。 ?对古代人类尤其是史前人类遗存的研究,主要是依靠类型学和地层学的方法进行田野发掘。通过对古代遗址和古代器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从而弥补史料的不足。特别是对于那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要了解那时的情况,考古工作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夏商周的历史情况,史书记载非常少,留传史料也不多,那么通过考古工作来研究那时的文明程度、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就非常重要了。至于更早期的人类历史,根本就没有历史记载或只有神话传说,比如石器时代,那就只有通过考古工作来进行研究。(,其功用) (2)读过的考古著作:?张之恒和周裕兴先生著的《夏商周考古》,主要讲述了由夏代到春秋时期的重要的考古内容。首先概述了夏商周考古的特征及其考古简史,然后介绍了各个时期的简史和文化分期及其特征,对建筑遗址、墓葬等遗迹以及农业、手工业等都作了说明。 ?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编为“中国皇帝陵的起源和变迁”,作者认为东周为陵墓的起源期,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为陵寝制度的创始期,东汉为确立期,魏晋南北朝则进入衰退,到唐宋和明清是扩张和改革期。中编主要是在上编基础上提出了几个重点性的问题。下编为“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主要讲解了先秦、秦始皇陵及其他秦汉陵墓的布局问题,作者还提出了“先秦墓上建筑不可能用于祭祀和先秦墓上建筑当即陵寝中寝”的观点。 ?李济先生的《安阳》,全书分为十五章,首先介绍开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人物,叙述 “龙骨”的发现经过。接着说明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和几个外国人的贡献以及安阳发掘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制定。最后介绍了安阳的历次发掘和主要出土物,概述了安阳发现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主要著作。 ?张之恒、黄建秋、吴建民先生著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首先对史前考古学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区系和分期及其文化特征进行了概述,简单讲解了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简史对各种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方法做了详解。还对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以区系划分做了详细介绍。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本书总结了殷墟近60年来重要发现和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主要介绍了殷墟发现的意义,殷王都的范围和布局、殷墟文化分期、重要的遗迹和文化遗物。同时对殷代的农业、手工业、社会性质遗迹殷王朝与周边方国的文化交流等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元君庙仰韶墓地》的考古报告,主要介绍了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地以及全部墓葬的情况,还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分期及其起源与演变,和当时居民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提供了整套资料和一些必要论证。是研究仰韶文化墓葬的重要资料。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的《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主要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地理地貌、发掘经过和文化分期和一些重要遗存,包括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一般居住遗址、墓葬,以及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文化遗物。 ?梁思永先生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梁先生主要对龙山文化的整体概况做了介绍并介绍了其与殷文化的关系。包括遗址发现年代和地理上的分布以及龙山文化的一般特征,着重介绍了具有显著特征的陶器。在地层和年代方面,梁思永先生提出了他发现的“三叠层”的分层布局。 (3)我为什么学习考古学 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研究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历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稽古以鉴今”,探索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社会服务。但历史学有其本身的缺陷,而考古相对于历史,可以通过古代人类遗留下的遗迹、遗物最为真实客观的反映历史,还历史一个最为真实的面貌。没有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既无法更为真实的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进程,无法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我喜欢中国古代历史,而考古学就是发现历史最直接的钥匙,同时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4)考古学和历史学关系:考古学和历史学虽然都为一级学科,各自独立。但是两门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能偏废。它们研究的都是以人类社会的历史为目标,都属于“时间科学”,只是研究的对象不同,所用的资料和方法不同。所以考古学与历史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考古学帮助补充或印证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可以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研究史前史重建完全依 赖于史前考古。如郭沫若先生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陶文符号,断定段墟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就是一个实例。 ?考古学还可以改变史家某些陈说。如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问题,由于发现了河姆渡等文化遗址,证明在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时候,长江流域已经有了先进的耙耕农业,说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明发源问题的研究。 ?引发历史研究方法论上的变革。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就在历史研究中担当着“重建 引发研究方法上的变革。王国维更是总结性地提出地上和地下材古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 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 ?考古资料可以扩大史学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出新的史学分支学科。考古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如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居址与墓葬、宗教信仰、埋葬习俗与社会分层结构以及社会生产组织结构等。 ?历史学对考古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历史学要通过考古学得到印证与检验,而考古学则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藉历史学做诠释。 ?考古学与历史学已出现整合趋势,考古学与历史学既有区别更有联系,我们要加紧对其关系的认识,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中国历史科学的现代化进程。 4、结合考古发现谈谈考古学的功能和意义,并列举考古学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答:(一)考古学是以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借助一定考古学方法和手段,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探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学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实物资料,所获资料经过室内整理,在编写成发掘报告和综合性研究资料才能成为研究的资料。 具体的来说考古学的功用和意义有:(1)补史,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存在大量的空白和缺环,单靠文献资料来研究是不足的,还要靠考古学研究成果来补充。尤其是对于史前时代和传说时代的研究,主要是靠考古学的研究发现来实现。 (2)证史,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许多典籍中的史实记载不明,有些还被扭曲,考古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澄清事非,证实史实的作用。如王国维等人从甲骨卜辞中发现商王世系与《史记?商本纪》中记载相互印证,并由此总结出二重证据法。 (3)考古学可以为其他的学科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像农业史、畜牧史、陶瓷史、建筑史、纺织史、金属史、美术史、医药史、天文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使这些研究得到充实和完善,并取得新成果。 (4)考古学的研究可以为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历史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扬民族文化,国民教育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为配合一些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而展开的考古工作成绩卓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文明起源研究;新石器时代的聚落落形态考古研究依然很热;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等。 5(评武则天 答:(1)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人。曾为唐太宗才人,后为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代唐建武周,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在她执政期间,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仍在继续的向上发展着。主要的政绩有:?政治比较清明,修《姓名录》打击李唐宗室和门阀士族,扶持庶族地主;还创立了殿试和武举,破格用人,为庶族地主广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并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善于用人。 ?经济有所发展: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她继续推行均田制,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使耕地、人 口增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又促进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唐朝国力更加强盛,开发边疆巩固国防。692年武则天派兵收复“安西四镇”,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702年,武则天设北庭大都护府,维护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文化成就斐然: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 (3)从高宗即位到武周政权结束,唐朝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唐朝在富强的道路继续前进。 (2)当然武则天也有不少缺陷和过错。?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滥杀了一批无辜的臣民,像开国功臣长孙无忌、长子李弘等都被其杀害。 ?大肆佞佛,浪费无度。大事修建佛教建筑,逐渐走向奢侈腐化,造成财政极大浪费。 ?放手任官,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4)总的来看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虽然她有一定的过错,但总的来看,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整体上起了促进作用。 9、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一)从历史背景看:北魏建国以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稳定,但仍然存在着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加强,也为改革创造了条件。为了实现有效统治,缓和诸多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决定改革。 (二)改革内容:前期在484年—486年,主要是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后期改革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政治方面改革:主要是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484年规定,守宰任期按政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官俸由国家征集,按官品发放。同时加强反贪力度,使吏治清明。486年又下令废除宗主督户制,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由乡里贤能守法者担任,负责掌管乡里人家的土地、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三长制的实行,使政府政令能很好的传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结构更加完善。 ?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推行均田制和新户调制,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隶授田和良人相同;后人口增加或迁来新户再以制授田。官吏给公田,离任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新户调制规定个,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20石。15岁以上未婚男丁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 ?迁都洛阳和改易风俗:490年后,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进行了两项大事。首先在太和十七年,以南伐名义,率20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天降霖雨,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迁都洛阳。第二件是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氏,具体来看以王肃定官制一如南朝制度。下令禁胡服一如汉制,规定汉语为正音,鲜卑语为北语,下令断北语一从正音。后又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姓,并以汉族门阀制度定鲜卑族姓。 (三)改革意义以及影响:孝文帝改革是西北各族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他以法令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的民族旧俗,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汉化改革中将腐朽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则带来了北魏统治者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二、简答题 1、简述东周都城的布局特点。 答:(1)春秋时期,设防城市的建设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生产力的进步,也促进了城市繁荣。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洛阳东周城遗址、秦栎阳城、曲阜鲁城遗址、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遗址、侯马晋城遗址、楚纪南城遗址和郑韩古城遗址等。 (2)列国都城基本可分为四种模式:?郑韩故城型,包括齐临淄城和燕下都,有两个小城并排或相依组成。a.郑韩故城位于双洎河和黄水河交汇处,现存城垣15-18米,城的平面呈不规则性,中有隔墙分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略呈方形;东城比西城大一倍,主要是各种手工业作坊。郑都城是典型的两城分割,西城为政治重心,建有宫殿和官署贵族府邸;东城则是手工业作坊和平民区。郑城坐西朝东,东门为正门,宗庙和社稷位于宫殿前方东西中轴线两侧,正合“左祖右社”的格局。 ?赵国邯郸型,有多个小城组成。赵国邯郸城有宫城和郭城两部分构成,两城分离,郭城位于宫城东北部,间距80米左右。宫城称“赵王城”,由“品”字形三个小城组成西城为内城,有战国最大的夯土台基—龙台;东城为外城,其中有以南北将台为中轴线的一组宫殿群遗址;北城亦有一组宫殿建筑遗址。郭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与西南的王城呈现“前朝后郭”的格局。 ?洛阳东周王城型,包括曲阜鲁城遗址、楚纪南城遗址、秦栎阳城等,只有一个方城。洛阳东周遗址位于洛水和涧河交汇处,平面成不规则方形,城墙为夯土建造,西墙北墙保存完好。城四周各有三个城门,每门三条道路,中间是车道。城内经纬九条路,王宫建在中心大道上,左有宗庙祖堂,右有设计神坛,前有朝会群臣的殿庭,后有商业贸易市场。这种格局被称作“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城西北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城中有许多东周时代的墓葬和一些居住遗址和排水设施。 ?夏县禹王城型,大城套小城,如还有薛城和成都城。大城是外郭城,是各级官吏和平民的居住区,有供商业贸易的“市”。小城是宫城,分布有宫殿区,宫殿区外有手工业作坊,体现了“工商食官”。在宫殿中出现斗拱,屋顶已普遍用瓦,地下设有排水设施。 (3)总的来看东周都城大小形制各有不同但又有共同点:?为解决用水排水问题,列国都城多见于傍水的冲击扇上。?城市结构方面,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个部分,宫城都健在全城最高处,约占郭城的1\5以上,有大量夯土台基。?宫城和郭城内有手工业作坊。?各城垣外都有城壕,城内有全城性排水设施。?列国都城的城内和城外部分分布有陵墓区。 2、简述唐宋陵石刻艺术 答:(1)唐陵的石刻艺术的主要代表是唐太宗的昭陵和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从昭陵来看,昭陵石刻保留至今的主要有昭陵六骏和十四国蕃君长像,前者是太宗的战马雕像,后者是若干少数民族首领的雕像。昭陵六骏是用六块高1.7米、宽2米的长方形石灰岩板雕成的高浮雕。这些石刻马颈细而短,多数马颈上有“三花纹”,比例匀称,姿态英俊劲健。表现手法富有较强的写实性意味,雕刻技法纯熟细腻,简练准确,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十四国蕃君长像与乾陵的大体相似。 ?乾陵的石刻组合形式和置放地点已经形成固定的规制,由南向北有土阙阁楼、华表、飞马、浮雕鸾鸟各两座,石马10座、石人20、述圣迹碑和无字碑各一、王宾像61、石狮2。其中动物雕刻最为突出:石狮气派宏伟、石马鞍蹬具备,很有写实性;飞马既具写实又身披卷云纹的双翼。人物雕刻姿态端庄、恭敬侍立但是体态呆滞缺乏生气。华表是八棱柱身,柱础柱顶皆雕饰卷草纹,华表的设立更加衬托出陵园的宏伟。61尊王宾像头都已残缺但从胡人装束及其后背所刻国名、官职及姓名可知为蕃君造像。 (3)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虽有破坏散失,仍存700余件,宋代陵前石刻制度化一,每座帝陵石刻内容和数量相同。由南到北依次为望柱、象和驯象人、瑞禽、角端、马和控马官、虎、羊、客使、文武臣、武士、宫人、内侍,共58件,后陵34件。纵观宋陵石刻,其艺术风格有一个变化过程,太祖之父陵前石刻技法单调,石羊石虎下部不透雕,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唐代风格。太祖太宗陵前石 刻线条流畅,仁宗陵前石刻造型趋于修长,雕法细腻,至神宗后,雕刻多采用生动的写实手法,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突出北宋晚期雕刻和绘画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3、简述汉唐铜镜的特点(15分)(战国到宋) 答:(一)汉至魏晋:多是镜钮为带状、带地纹的蟠螭纹镜,以及粗放地纹的的山字镜,个别铜镜开始铸有铭文。西汉中期汉武帝时,盛行没有地纹的草叶文镜和星云纹镜(百乳鉴)。西汉后期最典型的是日光镜和昭明镜,花纹规整简洁,镜钮多为半球状。新莽时期流行四神纹样的规矩镜,铭文中开始出现纪年。西汉铜镜总的特点为:?采取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花纹俄四分法布局方式。?突出主纹,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简朴,团结构简单。?铭文逐渐成为主题纹饰的组成部分。?半球形钮取代弦状钮,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后成为中国铜镜镜钮基本形式。 东汉前期流行方格纹、规矩纹和连弧纹,中期后花纹出现浮雕式的、盘龙纹、夔纹、双头龙凤等,有神兽镜和画像镜两种,半球状钮越来越大。魏晋铜镜延续东汉形制,出现双夔位至三公镜,还有重列式、对置式神兽镜。 (三)唐代:总的来看?造型上端庄厚实,又不失精致,式样多种,有圆形、方形、亚形、菱花形和葵花形,镜钮有半圆形、兽形和弓形钮等。?种类繁多,主要有四神镜、瑞兽葡萄镜、瑞兽花鸟镜、团花镜、人物镜、盘龙镜等。?纹饰可以总括为两大类:一为动植物纹饰,另一类为人物故事、铭文、八卦文镜。从隋至唐高宗,多流行四神镜、十二时镜和瑞兽镜,以圆形为主,镜背布局较为呆板。武则天至玄宗时,多流行瑞兽鸾鸟镜、瑞兽葡萄镜和雀绕花枝镜,出现方形和菱形。玄宗至肃宗时,镜形多样有圆形、亚字形、葵花等,纹饰上鸾鸟、团花纹占主导,多流行花鸟镜、团花镜及珍贵平脱镜和螺钿镜等。唐德宗后铸镜业衰落,出现人物故事镜、八卦镜、万字镜,但造型技法纹饰已急剧衰落。 4、简述中原地区主要青铜文化遗存 答: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典型的年代最早是二里头文化,继之则为商、周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因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范围较大,文化内涵丰富。在此遗址中,已经发掘出有宫殿建筑基址、墓葬、房基、窖穴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青铜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据C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第一期年代范围是公元前2080—公元前1690,第三期是公元前1590到公元前1300年,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遗址。 ?二里岗期文化:首先发现于郑州二里岗而得名。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层,发觉有窖穴、灰坑等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由于上下层的陶器有延续性,所以被区分为早晚两期遗存。从陶器作风上看,与安阳殷墟商代文化面貌相似,年代上则早于殷墟。由C14和树轮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1620年或公元前1595年,被定为早商文化遗址,文化类型有南关外期、二里岗期、白家庄期之分。 ?殷墟文化:发现于河南省的安阳市小屯村,年代为公元前1250 年,公元前1050 年。本世纪初,在安阳小屯发现甲骨卜辞,因此确定为盘庚迁殷遗址。殷墟遗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现已发掘宫殿、宗庙区,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王陵区和平民墓地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陶器等遗物。安阳殷墟遗址还是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地,为研究商代晚期历史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殷墟文化共分四期,年代从盘庚迁殷到商王朝灭亡,延续发展三百余年。 ?西周青铜文化:西周青铜文化在各地都有发现,青铜器的发现以陕西岐山和扶风北部的周原遗址及西安沣河两岸的丰镐遗址最为集中,这是周人王朝的政治中心。周原遗址内历年都有青铜器出土,多属于窖藏品,有的出土于墓葬,而且许多都有铭文。丰镐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不及 周原,多属墓葬随葬品。 5、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答:(1)原因:?经济方面来看,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军事方面的原因是兵制的变革和混乱,玄宗时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710年在边地设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政治方面的原因是长期朝政腐败,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不再过问政事,政事委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导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2)影响:"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政治方面,唐朝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民族关系方面,唐朝的边防空虚,周边不宁,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犯唐朝;唐朝还丧失了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 ?经济方面,它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次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评述周世宗的改革 5 答:周世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 (1)首先从改革的背景: 统一趋势的加强是周世宗改革的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又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经过50年的兼并战争,其中比较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转化为统一力量。后周建立前后,全国的政治形势正处在上述的变化之中。而契丹的不断南扰,又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统一,以加强抵抗力量。后周的改革,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 (2)改革的内容:954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他在位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减减轻租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发展,抑制寺院经济,令僧尼还俗。在政治方面:注重改善吏治,选贤任能,并能听取群臣意见。在军事方面:整顿军纪,淘汰冗兵。整编禁军,加强中央的武装力量,使中央武力足以控制地方,有利于国家安定。 (3)改革的作用: 周世宗的改革,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后周逐渐强大起来。从公元955年起周世宗开始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先取后蜀一部分土地,解除后顾之忧。接着又三次亲征南唐,经过三年的战争,取得南唐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14州60县,长江以北尽归后周占有。随后又北上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易三州之地。正当后周在经济,军事顺利发展时,周世宗不幸病故。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虽未完成统一大业,但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 6、简述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及其文化特征 答:(1)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约70000到8000年,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而得名,是目前所知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北达豫北安阳,南抵豫南淮河以北地区,西到洛阳以东,东抵开封地区。现已调查遗址五六十处,已发掘的遗址有新郑裴李岗、舞阳贾湖、临汝中山寨、马良沟、长葛石固等,包括聚居村落、墓地、陶窑、灰坑等遗迹以及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裴李岗文化的聚居村落规模不大,房基遗迹发现不多。房屋均为半地穴式,以圆形房屋为主,方形较少,门朝南,有阶梯式门道。墓葬一般都有集中的墓区,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男女随葬品差异大,反映出社会分工的不同。 (3)石器以磨制为主,较为精细。器形主要有石斧、石锄、石铲、磨盘、磨棒等,其中以石磨盘和石磨棒最具特征,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此外还有少量打制的细石片和刮削器。裴李岗文化的套期主要以泥质红陶为最多,灰陶很少多为手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质差易碎火候在900—960?之间。器物种类以乳钉纹鼎、筒形深腹罐、小口双耳罐、三足圜底钵为代表性器物,主要问室友指甲纹、蓖麻纹、乳钉纹、压印纹等。农业生产在社会中占主要地位,作物主要是粟,同时家庭饲养业已经出现。 8、简述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答:(1)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2)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 --吏部复试。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字、明法、明算等科。制举是由皇帝临时决定科目和时间的考试,不经常举行,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增加常举考试的主要有国子监和州县的生徒,以及自学并经州县考试合格的乡贡。制举考试平常人和现任官吏均可参加。武周时还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考中以后,只是取得作官的资格。要正式作官,还必须经吏部考试合格,然后授官。吏部考试称为“释褐试”,即脱掉民服,改换官服之意。制举考中以后,可以立即得官或升官。 (3) 隋唐科举制度适应庶族地主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考试参与政权开通道路,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台基础,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但本质上是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真实作用, 9、简述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1)从整体上来看,新石器时代是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由于农业发明,人们开始走向定居,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制陶。具体的来看,新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面貌又各有特征。 (2)?新石器文化早期阶段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前陶新石器时代,后期是有陶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打制石器还占主导地位,少量磨制石器只是局部磨光。石器中已出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谷物加工用具,像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和磨棒等。陶器火候较低,,质地粗疏,吸水性强,多是圜底器和平地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华南地区大都是夹砂绳纹陶。农业主要以刀耕火种为主,多饲养牛羊等草食动物。 ?新石器中期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阶段,陶器制作仍以手制为主,未出现轮修;器壁较厚且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前期陶系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数量少;器形多是圜底器和平地器。后期慢轮修整普遍出现,陶器形制比较规整,陶壁厚薄均匀,泥质陶比例增加;器形出现圈足器、三足器,彩陶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石器多以磨制为主,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普遍存在,器形有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农业已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锄耕农业,猪作为主要家畜普遍大量被饲养。 ?新石器后期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期,陶器制作前期出现轮制,后期极为普遍。器形规整、浑圆、胎壁薄,尤其是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是轮制陶器的精品。陶器主要以灰、黑陶为主,彩陶趋向衰落。陶器的形制出现极具特色的斝、鬲、鬶等袋足炊器。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穿孔石刀石镰普遍使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和粤北石峡文化还发现有礼器性质的玉琮、玉璧、玉瑗、玉斧等随葬品。农业上,中原及周边各地区晚期都进入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经进入犁耕阶段。但是北部沙漠草原和岭南地区,农业还不很发达,渔猎经济占主导。 11、简述地丁合一制度 答:(1)又称摊丁入亩,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在明代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然有明朝的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使无地少地贫苦农民无力负担丁税,被道”或迫或欠’,又造成人口数字不实的严重问题。 (2)为了保证丁税征收和掌握人口实数,清政府实行了改革,首先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银的根据,其后“滋生人口,永不姬赋’(后来又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地丁合一,雍正时期开始普遍推行。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也叫丁随地起,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分推在土地税内,按亩合并征收。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此外还将地丁以外的其他赋役也合并在田赋中征收。从此以后实行按田,征税,田多税多,田少税少,无田者不负担丁税。 (3)地丁合一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进步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2、简述东汉地主田庄 答:(1)东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西汉以来不断积累,发展,壮大起来的豪强地主的胜利。豪强地主的形成,不同于中前期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军功地主,。后者依靠官爵世袭特权,立军功或以显赫的政绩而获得名分和土地,而前者是通过土地的买卖,同时又经营“货值”,不断地资产积累的。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使豪强地主在东汉一代疾呼不受限制地发展起来,形成了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豪强地主田庄。 (2)豪强地主田庄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具有显著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这种进行经营的地主田庄,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地主田庄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豪强地主田庄,带有浓厚的宗教宗法色彩。在宗法笼罩下的地主田庄里,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拥有私人武装,这些私人武装,最初只是为了看家护院,随着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和地方治安的恶化,逐渐扩大规模,形成拥兵自重,独霸一方的分裂割据势力。?豪强地主田庄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发展能力,地主田庄具有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等的能力,比自耕农经济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3)由于大量地租为豪强地主攫取,所以它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使得东汉的封建经济发展不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是表现为贫弱和不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封建割据。 16、简述宋元著名瓷窑窑址 答:宋元时期著名的窑址主要有定窑、耀州窑、汝窑和官窑、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 (1)定窑和定窑窑系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宋代属于定州,故名定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定窑以烧白瓷为主,胎薄釉润,造型优美。定窑开始创烧覆烧工艺,产量提高但器物上形成芒口,并在芒口处镶以金银铜的边圈。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官瓷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元中期以后,定窑逐步衰落。 (2)耀州窑和耀州窑体系 窑址位于陕西铜川黄堡镇,此地为宋耀州,故名。开始烧与唐初,盛烧于北宋、金、元。主要以青瓷为主,同时兼烧黑白酱釉,窑变天目等瓷。青瓷釉色青中泛黄,釉面光滑滋润,一般多开小片冰裂纹和橘皮纹,装饰图案以莲花为最,其次缠枝、牡丹等。元代耀州窑青瓷呈现姜黄色,工艺技术大大逊色于宋金,逐步衰落。 (3)汝窑和官窑 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两处,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被称作“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南宋官窑遗址在乌龟山,出土瓷片呈黑、灰、黑褐和米黄色,胎体较薄,釉质厚,釉色呈现粉青、炒米黄色等,造型大多仿造古代的青铜器的盘、碗、碟、壶等。 汝窑窑址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宋属汝州,故名。汝窑以香灰色胎、淡天蓝色釉和蟹爪纹为主要特征。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 (4)钧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千变万化,多色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配料中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窑变”。钧瓷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5)磁州窑和磁州窑系 磁州位于今河北邯郸观台镇。窑址范围广大,烧制器物种类繁多有白釉、黑釉、酱釉、白地黑花等多种,白地黑花是磁州窑的主要特征。作为民窑,磁州窑系瓷器花纹多取材于生活,风格充溢着强烈的民间气息。 (6)景德镇窑 窑场位于景德镇市内及郊外,共有近百处。始烧于五代,宋景德年间设官窑,得名景德镇。宋代大量生产青白瓷即影青瓷,器物形制玲珑。元代还烧制乳浊的白釉器,纹饰有褐色斑点、串珠纹,体现喇嘛教艺术的八宝文、大云头等。 (7)龙泉窑 窑址位于浙江龙泉县,五代兴起,南宋至元是极盛期。北宋时期形成所谓哥窑和弟窑的不同风格。哥窑确切窑场尚没有发现,传世哥窑瓷器有粉青、月白、油灰等颜色。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小规则的“开片”或叫“文武片”。纹片纹理呈金黄色或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弟窑瓷胎色灰白,以粉青为上,代表着龙泉瓷的正色,且以五开片纹者为贵。 16、简述新石器时代村落的布局模式 答:(1)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定居农业出现,原始的部落发展也由小到大, 逐步形成一定格局。以现有考古资料来看,中国范围内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北方中原地区的聚落建立点的选择比南方要有规律性,以北方中原地区为例可以看出新时代聚落的布局模式。 (2)北方中原新石器早期的聚落遗址以裴李岗、磁山为代表,一般建立在河旁高台近水的台地上,分布散面积小,尚无明显格局。中晚期,以仰韶文化为例则出现了明显的村落布局模式。总体上看村落遗址数量很多,分布密集;错落的规模和大,遗址内发现的房基多;聚居村落有一定的区划格局,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洛阳王湾等遗址都有明确的区划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以临潼姜寨遗址为例:临潼姜寨遗址的整个聚落包括五个较大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墓葬群。每个大的建筑群中都有一座大型房屋,旁有中型房屋环绕,中型房屋周围又有数座小型房屋,聚落中心为一大广场,五大房屋群都围绕广场周围。五个较大建筑群被三条壕沟和一条自然河环绕,三片公共墓地群在整个聚落的东部围沟以外。西安半坡遗址和北首岭遗址等与其大致相同。 (3)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布局有其自身的稳定特征:房屋呈现圆圈状建造排列;多靠近天然河流,取水方便;依靠自然河流作为天然屏障,作为本氏族的防御性设施。成人墓葬都有集中的墓葬区,多位于某一居住区附近,墓葬排列整齐,有规划痕迹;婴幼儿墓葬多零散的分布在房屋的前后左右;陶器制作也有固定场所,多在居住区附近。 17(论述从黄河、长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 答: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约距今8000年—7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约距今7000年—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000年—4000年。不同时期各个地区的代表文化不同,文化序列也大体呈现三个阶段。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黄河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 ?黄河上游:早期大地湾一期文化—中期马家窑文化—晚期齐家文化 具体来分:a、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包括青海东部:含半坡类型因素期—含庙底沟因素区—石岭下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 b、以渭河、豫西北、晋西南为中心: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客省庄二期—三里桥二期 ?黄河中游:早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为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a、以豫中为中心:裴李岗文化—大河村一期文化—秦王寨类型—大河村五期—王湾三期 b、冀南、豫西北:磁山文化—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 ?黄河下游:早期北辛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龙山文化 (2)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黄河中游、下游两个文化分区。 ?长江中游:中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青龙泉三期文化 ?长江下游:早期河姆渡文化—中期马家浜文化—晚期良渚文化 太湖流域有可以细分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18、青铜时代的分期问题 答:中国的青铜时代,经过1500多年的历史,青铜文化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奴隶制也表现为由繁荣到消亡的发展过程,考古学就根据青铜文化和奴隶制的发展变化形成两种分期方法。 (1)以青铜文化的发展来分大致可分为产生期、兴盛期、繁荣期、衰退期四阶段。 ?青铜文化的产生期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相当于夏朝,年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青铜器的数量少,工艺水平低,器形粗糙。 ?兴盛期大致在商代中期,约为BC16世纪—BC13世纪,以郑州二里岗文化为代表,出土数量较 多,工艺水平高。 ?繁荣期大致在商代后期和周初,约为BC13世纪—BC10世纪,以殷墟、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种类多,器形精美。 ?衰退期大致在周代晚期到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工艺水平提高但礼器减少,车马器增多,且不少简单粗糙。 (2)以奴隶制的发展进行分期者,则将青铜时代的奴隶制划分为三个时期,五个基本发展阶段,是邹衡先生的分期。 ?第一阶段是初期奴隶社会,年代约为BC21世纪—BC16世纪,是氏族制到奴隶制过渡时期,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 ?第二阶段为中期奴隶社会前段,年代约为BC16世纪—BC13世纪,相当于商代前期,是奴隶制初步发展时期,以郑州二里岗上下层遗址为代表。 ?第三阶段是中期奴隶社会后段,年代约为BC13世纪—BC10世纪中叶,相当于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是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以殷墟二、三、四期和陕西沣西、沣东西周早期一直为代表。 ?第四阶段是晚期奴隶制前段,年代约为BC10世纪中叶—BC7世纪中叶,相当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初期,以丰镐遗址为代表。 ?第五阶段为晚期奴隶制阶段,年代约为BC7世纪总也—BC5世纪中叶,大致为春秋中晚期。 19、评汉武帝(P46) 答: 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秦始皇所创立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汉武帝的发展才巩固下来的。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 ?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辅佐朝政。 ?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2)经济方面:?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3)思想文化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4)在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主力在“漠北战役”,取得战略决定性的胜利。 ?进军西南,平定闽粤。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 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过失:1、 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2、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封禅求仙挥霍无度;3、汉武帝外儒内法,权力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4、开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总之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他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20、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答:(一)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 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二)意义:西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分别反映了不同的都城规划制度,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西汉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也有不断吸纳的新的因素。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 1、北京猿人:因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而得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发现。?1921年开始发掘,1929年裴文中先生主持发掘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到1966年共发现六个比较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和大约代表40多个个体的各部位化石,还有9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及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用火痕迹,距今约为20万—70万年。?北京猿人头盖骨眉脊骨粗壮,头盖骨壁比较厚,脑量约为1075ml,头骨后有发达的枕骨圆枕。颧骨较高,吻部前伸,门牙呈铲形,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征。?北京猿人遗址中存留有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以石料脉石英为主,有砸击法、碰砧法、锤击法等,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在其遗址中还发现有高6米的灰烬痕迹,说明北京猿人已使用人工火。?北京猿人遗址是华北地区所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中最丰富的遗存,对研究直立人体质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开元改革 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在他们辅佐下,针对积弊进行改革。主要有?裁撤冗官,整顿吏治。颁布《整饬吏治诏》,考核官吏。?抑制食封贵族,将封家的租调改为政府统一征收,并逐步减少封家户数。?压制佛教势力,强制部分还俗,并严禁新造佛寺。?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大兴屯田。?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由于上述改革,使唐代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史称“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的表现: 1、农业生产发展。 ?生产工具显著改进。?水利事业发达。?耕地面积增加。?官府诸粮增加;各级仓库丰满。?人口增长。?畜牧业发达。2、手工业相当发达,工艺水平大为提高。3、城市繁荣,商业兴旺。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4、商品日益增多,交换非常活跃。5、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中外交往十分频繁对外的水陆交通也很发达,它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交往十分密切。 4、共和行政 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厉王任用好利的荣夷公等人将山林川泽受过国有,不准平民采樵渔猎。这种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引起“国人”普遍不满;又任意任命虢仲征伐淮夷,南征荆楚,都以失败告终;同时又任命卫巫监谤,国内敢怒不敢言,只能“道路以目”。公元前841 年国人忍无可忍,发起了武装暴动,参加这次暴动的主要以聚居在国都镐京的国人为主,故称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 年,这是中国史籍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5、盘庚迁殷 是商王盘庚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事件。?商代从仲丁起,连绵不断的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的统治。商王盘庚即位后,贵族乱政掠夺 积聚钱财,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摆脱旧贵族的羁绊,寻求政治上的新出路,盘庚决定将都城迁到殷。一些旧贵族强烈反对,而且造谣惑众,但是盘庚挫败了反对势力,带着平民和奴隶成功迁都。在那里盘庚整顿商朝的政治,扭转了一度出现的“九世之乱”的混乱时期,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自此以后,商代更不徙都。 ?盘庚迁都是早商和晚商的分界线,是商代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使商代的奴隶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商朝也因此又叫殷朝。 6、谶纬学说 流行于西汉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是指巫师或者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者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和征兆,是以诡语托为天命的预言,其思想实质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天人感应论范畴。纬是指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当时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七纬书》。?该学说大体以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理论依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和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依据,实际上是经学神学化以及神化现实统治者的需要。如王莽利用图谶改制;东汉的光武帝为中兴汉朝做依据。在中元元年(56年),谶纬书被定为功令必读之书,其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公元79年,东汉章帝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通义》,使神学神秘化,谶纬学更加发展,东汉末年,这一学说逐渐衰落。?虽然谶纬学说充斥荒诞迷信的内容,又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农学、医学、乐律等方面的科学史资料。对于研究西汉后期至三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思想、宗教、艺术、风俗,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7、庙底沟文化 因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遗址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址,上层又称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的过渡期。 ?下层的仰韶文化遗址典型陶器为敛口曲腹钵、卷沿曲腹盆、双唇小口尖底瓶、平地瓶等,炊器有釜和灶器。纹饰以细绳纹和线纹为主,还有鸟纹蛙纹等彩陶数量较多,多红地和白衣的黑花,彩绘多在口沿和腹部外壁。 ?上层的龙山文化遗迹中有半地穴式圆形或方形的房屋,地面铺有草拌泥和白灰面,内壁有土龛壁炉,屋内有袋状灰坑。陶窑一般有火膛、窑室、火门、火道和窑箪组成。发掘出墓葬140多座,排列整齐头朝南,很少有随葬品。典型器物多为磨制的刀、斧、镰、凿、锛等,骨气和蚌器不多。灰陶数量较多,黑陶较少,纹饰以横兰纹为主,绳纹、附加纹和方格纹次之,主要器物有鼎、各式罐、双耳盆、尖底瓶等,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780年左右。 8、侯马盟书 (1)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1966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盟誓时间为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前497,前489 )。共5000 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 (2)内容分作5类:?宗盟类。要求与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是主盟人团结宗族内部的盟誓;?委质类。与盟人表示同逃亡的旧主断绝关系,并制止其重返晋国;?纳室类,内容是禁止纳室,与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诅咒类。对某些罪行加以诅咒;?卜筮类。为盟誓卜牲时龟卜及筮占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 (3)侯马盟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关于盟主,另有赵敬侯章和赵桓子嘉等说。(盟书又称“载书”。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互相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参见“侯马盟书”) 9、半两钱 ?为秦朝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正面有篆文“半两”二字,通常是右“半”左“两”。背面素面,孔方无廓,一般钱径2.4—3.2厘米,穿径0.75—0.9厘米,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到汉武帝铸造五铢钱时才被废止。 10、秦兵马俑 ?指的是秦始皇陵园附近的大型兵马俑坑中埋葬的陶制陪葬兵马俑群。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1979 年就地建成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坑约始建于公元前221 年秦王朝建立后,到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而中断,不久即被项羽所焚毁。 ?兵马俑坑主要有3处,均为规模巨大的土木结构建筑。最大的为1号坑,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四周绕以回廊,前有5个门道,总面积约1.26 万平方米。列置于其中的6000个兵马俑是以战车、步卒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2号坑总面积约600 0平方米。兵马俑内容为以战车和骑、步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3号坑总面积约520 平方米。有驷马漆绘的木质战车和执殳的仪仗,象征军阵的指挥部。 ?按1、2、3号坑出土兵马俑的排列形式复原,应有武士俑7000 个,驷马战车100 余辆,战马100 余匹。已出土的数千件与真人真马等高的兵马俑,其躯体采用泥条盘筑法塑造,头像则运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 ?这批兵马俑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11、唐三彩 ?唐代三彩陶器,简称为唐三彩,是以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为基本釉色的低温釉陶器。胚胎原料是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瓷土,器物成型后,先素烧至1100?C,再进行施挂色釉,然后以900?C的氧化焰进行二次焙烧。 ?唐三彩以铁锰铜钴为釉料的着色剂,再加入铅性物质为助熔剂,由于铅釉流动性强,故烧成后 呈现由浓到淡的层次,绚丽多姿。三彩器始于初唐后期,盛行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中唐后逐步消失。 ?三彩器多作为明器发现于唐代墓葬,种类繁多有生活用品如、人物题材、动物形象、房屋院落等,其中人物和动物形象最为突出。人物形象有武士俑、文吏俑、贵妇俑、胡人俑等,动物形象有马、骆驼、牛、驴、羊、狗、狮、虎还有镇墓兽等。既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艺术的高度概括处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唐三彩的绚丽多彩和塑工的高超技巧,创造了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精品,证明了钴作为陶瓷着色剂始于唐代,在陶瓷工艺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贡献。 12、元大都 ?元大都遗址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格局宏大,布局规整,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主要有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 ?元大都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墙为夯筑,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和维木,墙顶部中心安装有防雨排水的瓦管。11座城门多为传统样式,城墙上等距离建有马面,城门外还建有有巨大角楼的土墙瓮楼,城周环以宽深的护城河。 ?皇城俗称“阑马墙”,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皇城的西北部是太子居住的兴圣宫,西南为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大规模的御苑也被正式作为都成的一部分围于皇城中。宫城位于皇城南部偏东,主要宫殿都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他殿堂位于轴线两侧,成左右对称。 ?南北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的分布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是典型的开放式街巷。 ?元大都用水系统发达,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城市漕运和用水系统,金水河、太液池为宫苑用水系统。规模宏大的元大都,其建制直接影响到明清两代,元大都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后岗“三叠层” ?中国考古学史上有名的安阳后岗“三叠层”,是指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小屯殷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叠压堆积,由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发掘安阳高楼庄后岗时发现。 ?1931年,梁思永学成归国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次发掘,这次发掘和遗物统计均是依照土质土色区分的文化层为单位的。并依据文物特征,分为三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商文化、中层龙山文化、下层的仰韶文化层。 ?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三叠层”的由来,由此也解决了三种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从而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 14、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遗址发现与1955年,遗址位于郑州市偏东区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各墙均在1600米-1900米之间,西面墙垣发现11个缺口,可能为城门。 ?城垣是用版筑法分层分段夯筑,横剖面呈梯形,墙体有“主城墙”和“护城坡” 之分。城墙夯层清晰,夯土坚实。 ?郑州商城内内外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东北部是宫殿区,夯土台基数十座,估计为九重檐顶和有回廊的大殿,里面发现有铜簪、玉簪以及一些残玉器。城外分布有手工业作坊遗址(铸铜、制陶、制骨作坊)、居民点、祭祀坑、窖藏等重要遗址,出土有铜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骨器及甲骨和陶文符号等遗物。 ?从郑州商城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出土文物看,其年代应该始建于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沿用到二里岗上层时期。对于其性质,学术界一种看法认为它是商代仲丁时的隞都(西亳),另种观点认为它是商代早期的商都郑亳。 15、五铢钱 ?我国古代由西汉武帝到隋代一直使用的一种金属货币。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监制、发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流通全国。三官要求钱币规格统一,直径2.5-2.6厘米,重3.5-4克,钱币上铸有“五铢”二字。由汉至隋虽形制有一定变化,但将近700余年的时间里常用不衰。 ?东汉光武帝时于公元40年由国家下令统一货币,铸造建武五铢,钱径2.5厘米,中3克左右,钱文清晰,笔画较细,外廓窄而浅,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又开始铸造四出五铢钱,又名角钱。这种钱的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直抵外廓,铸造粗糙,铜质低劣。 ?到唐朝621年铸造“开元通宝”后,五铢钱才退出历史舞台,它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7、汉长安城 ?汉长安位于语今西安市西北十公里处,在1956-1957年勘察发掘。长安城平面略称方形,城墙在4900米—7600米之间,东西长,南北短。城墙全部为版筑土墙,城外有宽约8米得护城壕。?全城共有12座城门,每墙3门,每城门有3个门道,可同时通过12车。城内有一条环城大街及8条大街,中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全街分位3股,中间为“弛道”,专供皇帝行走。 ?城内宫殿、官署、府邸林立,是王公贵族居住区;城北和东北部为居民区,西北有东西九市,为商业区;西郊为帝王、贵族、官吏田猎苑囿区,南郊有社稷、宗庙、明堂、辟雍等场所。 ?长安城宫殿、官署区面积占到了全城面积的3\2以上,这种城市规划突出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特点。长安城改变了东周时期城郭相套或分治的旧制,将宫殿、工商业区、居民区同置于一个大城中,开创了我国都城规划上综合大城的先例。 18、大荔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为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1978年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故名。与大荔人同时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约为20余万年。 ?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其体质特徵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头顶低矮,前额扁平,上方有一横沟(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特徵),但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颞骨鳞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圆鳞状,面部扁平,脑容量为1120毫升,这些是智人的进步特征。 19、黄肠题凑 ?是指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砌成的框型结构。以柏木黄心方形木垒跌棺外,谓之“黄肠”,方木头一段皆朝内,谓之“题凑”,也就是说大型的木椁室椁室外面又加筑了一周用黄心柏树制作的方木围墙。 ?这圈柏木围墙的筑法是,方木的一段横头朝向木椁的外壁,另一向横头朝向墓坑周围的土圹壁。形成黄肠与椁室外壁呈“T”字形。“黄肠题凑”围墙的宽度就是方木的长度。由于黄肠题凑是横着排列和堆叠加高,黄心柏木的用量很大有的多达一万多根,所以墓葬多是王侯级别的贵族专有。?这种墓葬记在始于东周,西汉时比较流行,东汉时有用石头代替黄心柏木的,称作“黄肠石”。现发现比较有名的“黄肠题凑”墓葬形式有长沙象鼻嘴一号墓、北京大葆台汉墓等。 21、龙门石窟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南的龙门口。约在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建造,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开凿。到唐朝出现开凿的第二个高潮,二千多个窟龛中,唐朝占到2\3,一直至清代继续建造,形成了一公里多的石窟群。 ?现有编号窟龛2000余个,造造像十万躯,浮雕佛塔四十多座,碑刻题记将近2780品,是中国石窟中最多的题记,其中的“龙门十二品”驰名中外。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 米,最小的仅2厘米。 ?特征是突出主像和胁侍,作为佛教圣地汇集有佛教各宗派的造像。此外唐代的龙门石窟造像民族特点和风格突出,出现佛像中国化世俗化的的倾向,完全摆脱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影响。为我们保留了各个朝代的塑像和壁画,是中国石窟寺发展的一个缩影。 ?造像多用圆刀,所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由于龙门石窟地处中原,融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与一炉,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同时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2、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 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 60 0 米。其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 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 身,壁画45000 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其建筑、壁画和藏经洞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济经、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衡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23、山顶洞人 ?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晚期智人,共有3各完整的头骨、几块头骨碎片、几块下颌骨、躯干骨以及零星的牙齿等。经过检测,这批骨骼化石分属于8个不同个体,其中5各成年人,其他为儿童和婴儿。头盖骨特征是:前额突起、脑腔发达、脑量为1300—1500毫升;牙齿细小,牙冠呈铲形。 ?发现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骨器像砍砸器、刮削器、骨针、鹿角等,还有以砾石、鱼骨、海螺等做成的装饰品,说明已有审美观念而且活动范围较大。从发掘的生产工具和动物遗存看,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 ?同时在其墓葬周未发现有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意识。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身体形态已经发展为现代人,对研究智人的体质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24、直立人 ?是古代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最早发现于爪洼,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 ?直立人可以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直立人延续300万至200万或150万;晚期直立人延续年代为距今200万或150万年到15万年。 ?直立人的头骨扁平,骨壁厚。眉脊骨粗壮,头骨后部形成枕骨圆枕。直立人脑量不断增大,从800ml增加到晚期的1200ml,同时身材也不断增高,体重增加。直立人的身材比南方猿人高大,平均身高160厘米,平均体重60公斤。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大多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25、类型学 ?又称标型血或者器物形态学,是关于考古器物分类的研究,被作为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类型学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论,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前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相对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生产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 ?考古类型学大量运用于研究陶器、瓷器等使用周期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同时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形态并且延续了一定时间的考古遗存,也可以进行类型学研究,即通过对考古遗存的排比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 ?主要的考古类型学分类方法有原型分类、异形分类两种。要参考的因素有形状特征、风格特征、技术特征等。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地层层序律是新的在上,老的在下。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地层关系(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26、妇好墓 ?妇好墓是商代中字型墓葬的重要代表,于1976年发现于安阳小屯村殷墟西北的宫殿区内,是一座设有墓道的竖穴墓。墓室呈长方形,南北向,墓口常5.6米,宽4米,深7.5米。墓室内东西各有一个壁龛,殉葬有三人。墓地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中部有腰坑,坑中殉一人一狗。有椁有棺,棺面有多层黑红相间的黑皮。 ?随葬品有1928件,主要为铜器、玉器、陶器、蚌器、石器、骨器以及宝石制品等,种类齐全,有礼器、兵器、生产生活工具、马饰等。礼器中的大部分都铸有“妇好”、“司母辛”等铭文,据卜辞中有关妇好的记载和考证,一般认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一位有着显赫战功的巾帼英雄。 ?妇好墓是研究商代墓葬的重要实物资料,表现出商代晚期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也表现出商代晚期各种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水平。所出的带铭的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7、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于1983在河南偃师县尸乡沟一带发现,城址大体呈方形,基本保持完好。东西宽约740—1215米,南北长约1700米,总面积190万平方米。城墙一般17—20米,残高1—3米,南城垣可能为洛河冲毁。城垣上已发现有7座城门,北墙一座,东西城门各三座,城内现已钻探出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大道。 ?城内中部偏南筑有小城三座,宫城居中面积4.5万平方米,宫城中部有一大型宫殿遗址,通过对宫城东内部的4号遗址进行发掘,得知其包括正殿、东西南庑、庭院、大门和南侧门几个部分。城址东城门门道和4号建筑遗址东南面,均发现地下排水沟。 ?偃师商城遗址还发现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骨器、玉器等。陶器多为砂质和泥质灰陶,还发现方格纹的原始瓷器。偃师商城的相对年代早于二里岗文化,应当属于商代早期。偃师商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早期遗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它的发现为解决汤都亳的位置之争提供了新的证据,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料,对夏文化的探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8、博局镜 博局镜又称规矩镜,西汉晚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开始出现并盛行,尤其是王莽篡取皇位后, 铸镜以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精巧的作品。在汉镜的发展中流行时间最长,是现今最为常见的铜镜收藏品种之一。主要特点是在装饰花纹中间有规则的装饰有三个类似LTV的符号,因形似规、矩的造型,所以称作规矩镜;同时考古发现的汉代以前的赌博用具上也有相同纹饰,故又名博局镜。主题多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做的图案装饰,故又称四神规矩镜。镜缘多锯齿纹和波浪纹,一般有铭文。方座纽,还布有乳丁,由于方与圆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图案结构。博局镜在汉代镜中最为精美,一直流行到东汉初,但由四神规矩镜演变成了几何纹规矩镜。 29、绍兴合议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和金签订的的合约,是为绍兴合议。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边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割让唐、邓二州和商、秦二州之半予金。?南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主生辰及元旦宋遣使致贺。此外还将徽宗灵柩以及高宗生母韦太后送还。绍兴和议是秦桧和宋高宗一伙推行乞和和投降,打击和破坏抗金力量,断送广大军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抗金战果的产物,和议签订不久投降派和宋高宗就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父子。绍兴合议确定了南宋对金的的臣属地位,南宋放弃了北方领导权,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30、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通常是指属于一定时期、分布在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的共同体。同一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文化面貌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以“文化类型”来区分,如仰韶文化按可以分为半坡、史家、庙底沟、西王村等多个类型。考古学文化通常以首次发现或典型遗址所在地来命名。 ?考古学文化研究内容有:文化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内涵反映的社会形态等。研究一个考古学文化要从一两个典型遗址出发,做全面深刻的研究,在进一步把握整个文化内涵。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考古学文化对于史前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1、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50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工具有骨铲、木耒、石铲、石镰刀等;畜牧业较为发达,发现大量家畜和家禽骨骸;手工业方面,陶器制作技术高超,磨光黑陶数量较多,并烧制出蛋壳黑桃,多以轮制为主,部分遗址中有白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同时冶铜技术开始发展,发现少量铜器。 ?房屋建筑少数保留半地穴式,多数则采用地面式建筑,同时居住区域也由浅山区扩展到宜于开垦的平原地区。龙山文化中后期还出现夯土城墙建筑,安阳后岗、登封王城岗等都发现城址遗址。?龙山文化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内多数无随葬品,盛行单人葬,多为仰身直肢,少数侧身屈肢。在房屋周围灰坑中也有填埋人骨现象,具体原因不详。由于文化面貌有所差异,龙山文化又分为河南、山东、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在研究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研究中有重大意义。 32、失蜡法 又称“熔模法”,是对一些结构复杂的青铜金属器物及其部件的铸造方法。其具体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然后外敷泥料制成模型,待阴干后入窑焙烧,使蜡模全部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里面浇灌溶液,从而铸成器物。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结构精致,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的青铜尊、盘,是我国所知的 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 33、列鼎列簋制度 列鼎列簋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和簋的组合。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在初期,用鼎的数量与墓主人的身份是一致的,到春秋中晚期,发生了变化,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春秋社会变革的加剧,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34、澶渊之盟 1004年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停战议和盟约。北宋景德元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以收复瓦桥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连破宋军,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宋朝野为之震动。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双方约定:宋辽边境以白沟河为界,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又约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36、云梦秦简 1975年到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秦墓,其中在11号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共计1100多枚,被称作“云梦秦简”。这批竹简按内容来分有秦法律文书600多枚,《编年纪》53枚,《语书》14枚,《日书》423枚。竹简一般长约23—27.5厘米,宽0.5—0.7厘米,一般墨书于篾黄面,少量墨书于篾青、篾黄两面,总计文字近4万,大部分字迹清晰可变,字体为秦隶。竹简时代早晚不同,大致可定位到秦昭王到秦始皇早期所作。云梦秦简为我们提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些具体情况,特别是秦代法律文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丽李俚的《法经》,是我国保存条文最多、内容最丰富、时代最早、有系统的定型成文法典。它的出土不仅弥补了中国法制史上的空白,而且对于世界法制史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现在有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等研究著作。 37、二里头文化 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可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现,年代为公元前1900 年,公元前1500 年。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一处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贝作为货币使用,说明交换有一定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经进人青铜时代,其形制各异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等级差别。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部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38、许家窑文化 中国古代北方的早期智人之一,于1973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侯家窑之间发现,铀系法断代距今年代约为10万年。许家窑人的化石较为丰富,有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总计20余件,分属于10多个个体。其头骨骨壁较厚,但颅顶较高,吻部也不太突出,牙齿粗大,牙 冠嚼面复杂。既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接近现代人的特征,脑量比北京人大,属于早期智人类型。许家窑文化以石器和骨角器为代表,石制品出土总数达14200余件,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制品原料多是石英和燧石、石英岩等,打制方法为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石球等。伴存动物化石20余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初,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的过渡阶段,对研究智人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39、间接打击法 间接打击法是相对于直接打击法更为进步的一种石器打击方法,到旧石器晚期才被广泛应用。间接打击法石锤不直接打击在石核上,而是通过通过带尖的木棒或骨棒等等中介物来打击石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石片,具有起身狭长两个长边接近平行的特征。主要方法可以分为击钎法、胸压法等,近代印第安人仍在使用胸压法,是将石核插在地上,压制石片者或坐或立,用两足稳住石核,然后将一个T字形的木架横木压在胸前,直木的顶端装上角质或硬木的尖头,放在修理好的石核台面的边缘上,用胸部压紧横木,就可以压下长而薄的石片来。 40、《文献通考》 是一部着重叙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分类通史,由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编撰。全书共384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末年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吸收了杜佑《通典》的精华,并加以充实而成。分为田赋、钱币、户口、选举、学校、职官、宗庙、王礼等二十四门,各门又分子母,体例较为完备。其中的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都为作者独创,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马端临在按语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历史要进行变革,古代的封建、井田制度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后世不能照搬。他要求探讨历史变化之“故”。同时书中还时常评论政治腐败,表达了对压迫人民的同情。 41、郑韩故城 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郑市。年代为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30年。城址的平面分布极不规则,城墙周长约19 公里,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最高处可达18 米。城的中部有隔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基址。东城为廓城,发现有铸铜作坊、制骨作坊、铸铁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铁器、陶范等物遗。郑韩故城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历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42、唐长安城遗址 唐长安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建于唐开皇二年(582),唐建国后多次修筑扩建。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兴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之一,其规模对临近国家的都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遗址位于西安市城区。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8 3.1平方公里。总体按中轴线对称布局,郭城每面有3座城门。唐长安城三大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内北部正中、城东北和东部。黄城、太极宫的左右和南面,分布着以纵横25 条街道划分的里坊区和东、西两市。城址内除完整保留唐代的大、小雁塔外,发掘或发掘城门、宫殿、官署、寺庙、道路、水渠等遗址,窖藏和文物出土点上百处,其中以大明宫、青龙寺、西明寺、兴庆宫的考古收获最大。历年来,出土有极其丰富的金、银、铜、陶、瓷、石等质地的遗物。在兴化坊窑藏,出土金银器、铜器、琉璃器、珠宝、金银币等20 00 余件;其中金银器达270件。是迄今出土唐代金银器最多的一次。 43、半坡遗址 约前5000-前4300年,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位于今陕西西安东滻河东岸半坡村。其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储藏窖穴。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 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主要家畜是猪、狗、鸡,黄牛可能也已家养。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鉢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在圆底鉢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44、公刘 周族始祖弃的四世孙,周族首领。大约在商初,公刘带领周人迁居豳(今陕西旬邑县西),成为商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这一时期周族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公刘又领导周民在豳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集了大量粮食。同时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周人还采掘矿石,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使得周族的实力得到很大发展。“周道之兴至此始”,公刘为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公亶公 古公亶公是使周族兴盛的重要人物,被周人尊为太人,其两项最大的功绩是迁周族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为了避免戎狄的威胁,他率族离开豳地,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沃,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亶公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45、简牍 简牍是战国秦汉之际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主要内容有书籍、占卜祭祷、遣策(随葬品清策)、制度四大类,在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都有发现。常规简牍长度多在14-88厘米之间,书写典籍和文书的以23-28厘米居多。未写字的简材称为“札”或“两行”,札较窄,只容一行文字;两行较宽可书写两行以上文字。简牍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旧简字迹用铜削等刮掉即可。篆书是简牍常见字体,西汉中后期后,隶书得到广泛使用,比例较大。简牍文句中还有辅助性符号,如句读符、重叠符、提示符等。代表性的简牍有长沙擂鼓台一号墓竹简、长沙竹简、河南信阳长台关竹简、江陵望山竹简等 46、改土归流 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制度的改革。明朝开始实行,即废除西南地区世袭的土官,设置可以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1726年清雍正年间,由云贵巡抚兼云贵总督鄂尔泰正式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最初以云贵为主,后扩大到西南各省,撤销土司,在原地区设立府县,并编制户口、清丈土地。乾隆时期改土归流进一步扩大,在平定四川西部的大小金川土司叛乱后,在这一地区也该设置流官进行管理。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加强了西南地区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7、昭宣中兴 西汉昭帝和宣帝统治期间,经济恢复,政教清明,史称“昭宣中兴”。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霍光辅政,继续推行武帝晚年年政策。首先实行轻徭薄赋,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又在长安设常平仓,控制物价。其次重视吏治,改革弊政。重视地方官员的选举,对政清者给予褒奖。同时平理刑狱,废除许多酷法,缓和阶级矛盾。同时改变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双方的关系。昭、宣时期这些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稳定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时一度风雨飘摇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史称“昭宣中兴”。 49、临潼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临潼县。年代约公元前4600 年,公元前4400年。姜寨遗址是一处与西安半坡遗址同时期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遗址内存在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的石器、陶器、铜器、骨 角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1万余件。陶器纹饰中的"蛙图",被称为中华始祖女娲时代的"图腾"。此外,在遗址内仰韶文化层中还首次出土了黄铜片。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也有着重要价值。姜寨遗址是迄今为止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掘发,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生产技术、婚姻制度、文化艺术、墓葬习俗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56、丁村人 因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而得名,具体位于汾河两岸晚更新世早期的砂砾层底部。已发现一个两岁幼童的右顶骨化石和一个12—13岁幼童的3枚牙齿化石。幼童的头盖骨骨壁较薄,门齿舌面底部有明显的底结节和直状突,臼齿的咬合面纹理不很复杂,属于早期智人。发现石制品2000余件,以角页岩为主,多用碰砧法、锤击法、投击法等。器形有砍斫器、石球、大三棱尖状器、刮削器等。此外丁村人遗址出土二十多种动物化石,由其判断,丁村人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10万—15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双黄河流域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 57、《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西汉司马迁著。《世纪》记载了上至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公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史记》首创纪传体体例,成为历代正史的典范,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取材广泛,对史料进行了审慎地选择和考订,“不虚美,不隐恶”,客观地记述史事。《史记》的观点进步比如将陈胜入世家,项羽入本纪,孔子入世家,在记述某些人物时,敢于斥责暴君,歌颂社会底层,表现了杰出的思想价值。《史记》不仅史料详实,而且文字优美,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58、《汉书》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前四史之一,东汉班固著。《汉书》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两百三十年的的历史。全书共包括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共一百卷,大约80万字。《汉书》预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中国记史的方式由《汉书》后,都仿照它的体例,撰修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中的《百官公卿志》、《刑法志》、《地理志》、《艺文志》等是《史记》中没有的,是研究秦汉官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但是班固生活在儒家伦常完全定型的东汉时期其历史观受儒家尊君思想的严密束缚,失掉了《史记》的批判精神,成为封建史书的典型。比较有名的注疏松有颜师古的《汉书注》。 60、周公东征 西周初年周公领导的一次反对叛乱势力的征伐战争。武王在灭商后第二年病死,子成王即为,武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及其诸弟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企图,对周公极为不满,散布流言,认为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即成王)。武庚见有机可乘,拉拢管叔、蔡叔等,联合奄(今山东曲阜)和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局势一度变得极为严重。周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及时调整好内部关系后,亲自领兵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叛乱。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将霍叔降为庶人。后相继平定了东方诸国。这就是周公东征。 61、五胡十六国(SDP73)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于公元304—439年年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从表象来看十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北方在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再到北魏的大一统,所以实际上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 65、禅让(SDP7) 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前一任首领死后,经四岳十二牧会议同意,此贤能者即可出任首领,此即禅让制。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而治理天下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 66、安阳殷墟遗址 商代晚期都城,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年代为公元前1250 年,公元前1050 年。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规模宏大、遗存丰富、分布密集。包括宫殿、宗庙区,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王陵区和平民墓地等部分。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器、骨角器、陶器等遗物,其中包括司母戊鼎、三联和尊等著名的精美青铜礼器。此外,遗址内还出土甲骨卜辞15万余片,包括单字5000 多个,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安阳殷墟遗址是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地,为研究商代晚期历史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67、河套人 发现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1922年首次发现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门齿,50年代在河流堆积中发现人的股骨和头顶骨,后又采集一批人骨化石,有额骨、枕骨、下颌骨、胫骨等,仍具有一定原始性。头骨骨壁较厚,下颌骨粗壮,牙冠舌面呈铲形,与蒙古人相似,体质特征已接近现代人,发现石制品多为细小,有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多用锤击法加工。此外河套人遗址还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均为更新世晚期。经测定,河套人年代约为3.5万年—5万年,是黄河流域晚期智人的重要代表。 68、《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袁枢撰写的纪事本末体通史,共239篇,作者因为《资治通鉴》编年叙事,常常一事相隔数卷,不能连贯,于是便根据《资治通鉴》原文,以事为纲按年月顺序,一事为一篇,详细叙述其本末。将其中相关内容编辑在一起,共辑录出239篇,始于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终于后周世宗征伐淮南。《通鉴纪事本末》克服了纪传体和编年体的一些缺点,为后世史家所重视,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史家编撰系统,而其也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73、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学思想后产生的哲学思潮,讨论的中心是本末有无,自然和名教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这一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为“三玄”,尊为最高经典。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又鉴于汉末儒学衰落,为弥补其不足而产生出来的;它亦是汉末魏初清谈直接演化而来的产物。它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玄学家多是所谓的名士,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东晋时,佛学般若学传入,学佛者多用佛学理论解释佛经,随着佛教的兴盛,玄学也逐渐衰微。 ?76、区系类型学 ?区系类型学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诸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它通过对几个考古学文化的比对,包括典型器物和重要遗存的比对来发现不在同一地域的各考古学文化的联系、特点、共性和个性,从而获得在时空中更广阔的联系。 ?主要包括三个概念:文化区、文化系统、文化类型。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指的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如仰韶文化又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78、中朝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中央决策机构,是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西汉初年,丞相权大影响到皇帝集权。武帝时,为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中朝使中央官制制度化,有利于皇权加强。 79、交子和会子 交子:北宋时流通于四川的纸币。交子是具有统一样式,以诸纸印造并可随时兑换的成现钱的纸币。纸券票面上印有木屋人物图案,有铺户的印记密押,形成朱墨间交错。每交一缗,三年更新称一界。宋朝的铁钱不利于流通,宋真宗时,在政府许可下,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了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是为交子。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设立本钱,定期限额发行,仍在四川发行使用。徽宗时,该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领域,且不具备本钱,引起通货膨胀,成为社会问题。 会子:南宋政府发行的一种纸币,是南宋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后南宋政府为解决铜钱不足的问题,政府设立“行在会子务”发行会子,以代替铜钱流通。其类型主要有通行于东南诸路的东南会子,通行于京西路和京胡路的湖北会子,通行于淮东路和淮西路的两淮会子。会子主要流通于淮河以南。会子面额有一贯、200文、300文、500文几种,以三年为一界。 80、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改革吏治为主的政治、军事、经济十项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仁宗采纳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但改革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最后失败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本文档为【《郑州大学考研资料》郑大考古真题乱序版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7KB
软件:Word
页数:54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2-22
浏览量: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