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管理沟通与技巧第八章(1)

管理沟通与技巧第八章(1)

举报
开通vip

管理沟通与技巧第八章(1)null第八章 跨文化沟通第八章 跨文化沟通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国内的很多企业包括非盈利型组织已经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全球化管理人才方面,并且以未来5-10年内进入全球市场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 因为,在传统的管理职能之外,跨文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null从管理的角度看,全部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信息交流展开的,而沟通的有效性几乎完全依赖于各个参与主体之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null沟通应该是意思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词汇的交换,为了真正领会一个...

管理沟通与技巧第八章(1)
null第八章 跨文化沟通第八章 跨文化沟通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国内的很多企业包括非盈利型组织已经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全球化管理人才方面,并且以未来5-10年内进入全球市场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 因为,在传统的管理职能之外,跨文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null从管理的角度看,全部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信息交流展开的,而沟通的有效性几乎完全依赖于各个参与主体之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null沟通应该是意思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词汇的交换,为了真正领会一个某一个人所说的话语的含义,我们不但有必要了解这个人的世界观和文化价值观,而且还要揣摩其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那些言外之意、措辞的特殊用意以及信息的组织与传递方式。null沟通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国内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一样。即便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下,沟通也常常会遇到障碍,更不要说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平时大家经常笑话男人与女人在沟通时“牛头不对马嘴”就说明了这一点。英文中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说法。null让我们来看一看商业情境中的基本沟通。 比如上台作讲演,讲你的工作成果,讲你的研究论文,或者要寻找投资人,作开业审批报告,什么样的开场白会比较合适呢? 美国人的习惯做法美国人的习惯做法大家公认的最有效、最能引起大家注意和好感的开头就是先讲一个笑话或故事,这个笑话最好是与要作的演讲内容有直接联系。 听众都笑开了,把气氛搞得轻松活泼之后,再进入正题,听讲互动的效果就会很好。 幽默感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德国人的习惯做法德国人的习惯做法假如用这样的方式去德国作演讲或工作报告效果会怎样呢? 德国的听众会认为你不严肃、不认真,居然以开玩笑的方式来讲述不能有丝毫差错的科学问题,很不可取。 那么,他们喜欢怎样的开头呢?直接进入主题,呈现数字、图表等客观的基于研究之上的硬性材料,表情严肃、没有废话在德国人眼里才是有效的演讲方式。 中国人的习惯做法中国人的习惯做法最常见的恐怕就是“很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来与大家交流。 但是,我其实并不是专家,各位在座的才是。 所以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还希望多得到大家的指教。” 这样的开头显示出演讲者的谦逊,会赢得听众的好感。 另外一种开场白是“感谢各位光临,你们的到场是我的荣幸”,也是让台下的人感觉良好,显示自己的谦逊。null然而如果当你面对美国听众这样开始的时候,底下的听众就会想:“如果你不是专家,你来干什么?难道来浪费我的时间吗?早点走吧!”根本不领谦逊的情。 另外,他们很难想象自己来听演讲与给主讲人“面子”之间的联系,不得要领。 null 另外,日本人喜欢在开讲之前说“道歉”,为准备不周道歉,为招待不好道歉,为天气道歉,有时候实在没什么可道歉的,就为没东西道歉而道歉。null道歉是另一种谦虚的表示,也是对客人或听众尊重的表现。但是这种道歉的“文化深意”却无法被美国人所理解,他们往往会往相反的方向想,准备不周到,招待不好,都是对我不尊重的表现,怎么还好意思说!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做有效沟通,必须对当地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行。 常说“笑话出了国就不再可笑”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一、什么是跨文化沟通?一、什么是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null假如我是你的上司,要向你传递你最近工作表现异常的信息。 我就得想用什么样的词汇、表情和动作,什么样的沟通工具(如当面、电话、电子邮件,还是备忘录或托人转告)表达这个信息能使你最准确地理解我的意思,这个过程就是编码过程。 我想好之后就对你发出信息,你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就会试图破译接收到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解码。null 这里,我编码的时候会受到我个人的文化背景影响。假如我是中国人,我在向你传递该信息的时候会比较谨慎,因为这是负面信息,而我不想让你觉得难堪,所以我会选择婉转的措辞让你自己去体会。null我也可能觉得当面向你指出太强烈,所以选择电子邮件的方式。 如果你也是中国人,你在解码时所参照的文化背景与我的就很相似,你就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措辞婉转是为了保全你的面子,用电子邮件是为了避免面对面指出你可能会有的窘迫,这样大家都保留面子,同时也达到了我让你知道你工作表现异常的目的。 但如果你是美国人,可能反应就完全不同了。null美国人比较直截了当,如果措辞婉转,他可能根本不理解我在说什么; 如果用电子邮件,他可能认为事情不严重,所以完全不把我的信息当回事,依然故我。 而我则会认为他态度傲慢,不接受批评,并影响日后对他的评价。 这样误解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null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影响他对事物的基本假设,而对事物的基本假设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态度、情绪的表达方式,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两个个体会在完全相同的背景下长大,这里的背景不仅包括文化背景,也包括个体的性别,家庭背景,个人在家中的排行,所受教育的学校、老师,日常所处的工作、学习环境,同事、同学的特质和组成等。null所以,要两个人达到编码、解码过程的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为什么完全心领神会的沟通境界如此难以达到的原因之一。 文化背景加剧了沟通的困难,因为在种种变量之外,又加进了文化这个关键变量。 2011年12月14日北校区 二、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二、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语言沟通中的跨文化差异有多种表现,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4种:直接与婉转,插嘴与沉默,高语境与低语境,联想与抽象。 1、直接与婉转 1、直接与婉转 说话的直接与婉转恐怕是语言沟通跨文化差异中较显著的一个。null美国人说话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而中国人则喜欢拐弯抹角,犹抱琵琶半遮面。 比如说拒绝别人的要求,一般来说美国人如果不喜欢,就直接说“不”;而中国人通常会说“让我考虑考虑”。null美国人若不了解中国人的说话方式,会以为那人是真的去考虑了,过两天说不定又会回来问:“考虑得怎么样了?” 在谈生意的时候也常常见到这样的风格差别。 中国人谈具体的生意之前总要把自己公司的背景、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组成等情况详细介绍清楚,一两个小时后也许才谈及真正要谈的生意;而美国人很可能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所以常常会产生误解。比如下面这番对话。 null 李女士:这就是我们公司创建者的部分远见。 霍特先生:我知道了,贵公司有一段悠久有趣的历史。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或许该谈谈我们该怎样合作。 null李女士:你没有要补充的吗? 霍特先生:关于我们?没有了。你是知道的,我们是个年轻的公司,和贵公司不一样。 李女士:好,那么我们可以谈谈业务上的事情了。有了你的承诺,我们从描绘我们公司的组织结构开始吧,然后再说说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怎样影响到我们公司的行事原则的。然后,你也说说你们的公司。 null霍特先生:我知道了,然后我们谈谈具体条款? 李女士:条款? 霍特先生:你知道的,就是一些基本事项。 李女士:我们不是正在谈基本事项吗? null显然,李女士与霍特先生对所谓“基本事项”的理解很不相同: 一个认为公司的基本背景才是基本事宜,而另一个认为具体的生意条目才是基本事宜。误解由此产生。 退稿信的不同表达退稿信的不同表达美国人写的拒稿信你一般在第3个字就看见了:“I'm sorry to inform you…(我很遗憾地通知你……)” 但中国人的拒稿信则要婉转数倍。 据说有个英国投稿人收到了来自北京一家经济类刊物的一封退稿信: null“We have read your manuscript with boundless delight. If we were to publish your paper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publish any work of a lower standard. And as it is unthinkable that in the next thousand years we shall see its equal,we are, to our regret, compelled to return your divine composition, and beg you a thousand times, to overlook our short sight and timidity.” 中文意思为中文意思为“我们满怀喜悦地阅读了您的大作。如果我们发表您的作品,就将无法再发表其他水平更低的作品。 以后我们要发现与你文章同等水平的作品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我们非常遗憾,不得不将您夺目的大作退还于您,并请您千万次地饶恕我们的短视和懦弱。” 弄得这位英国作者云里雾里看了半天也不知自己的文章究竟是太好了还是太糟了。null事实上说话的婉转,日本人可能比中国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从不愿直接说“不”字,所以要表达“不”的意思就要借助各种有创意的手法。null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大卫·贝雷曾经在日本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他要坐飞机从东京去大阪,临时去飞机场买票。 null大卫:请买一张从东京去大阪的机票。 满脸笑容的服务员:嗯,去大阪的飞机票……请稍等。 大卫:多少钱? 服务员:从东京坐火车去大阪挺不错的,沿途可以看风景。是不是要买一张火车票? 大卫:不要。请给我买一张飞机票。 服务员:那……其实,坐长途巴士也很好,上面设备齐全,豪华舒适。要不要来一张巴士票? 大卫:不要。请给我买一张飞机票。 null这样来来去去了好几个回合,大卫才搞清楚原来机票早已售罄,而服务员又不好意思直接告诉他,才拐弯抹角地试图用其他手段来帮助他到达目的地,真算是到了婉转的极致境界。 null同是英语国家的人,英国人就远不如美国人来得直接。 英国人用词比较谦虚含蓄,喜欢让自己的观点藏而不露以便使争论不那么白热化,但同时又在其语调中表示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null他们会恰到好处地含糊其辞以显示自己的礼貌涵养,避免尴尬的冲突;有时也会为了拖延时间而适当胡扯几句。 英国人认为说话语气平和,始终保持低调才是在争论中占上风的表现,大喊大叫本身就是失败。null说话婉转的人可能爱动脑子,可能胆小羞怯,也可能爱操纵别人。null说话婉转的人同时喜欢猜测别人话里行间的意思,有时也很搞笑。美国人一般喜欢赞赏别人,所以到中国人家里做客,总会说这个工艺品漂亮,那张画好看。null有的中国人以为称赞的言外之音是他/她也想要,会在晚会散席的时候将那件物品当礼物送给他/她,弄得别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现在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人也慢慢开始调整自己的说话风格以期达到与国外友人有效沟通的效果,同时,美国人和其他国外人士也在做同样的努力。null曾经有一个美国商业代表团来华访问,他们事先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学习,所以知道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不能立即与对方谈生意。 而中国这方也学习了美国文化,知道美国人喜欢一见面就进入正题。null第一次晚宴,中方代表团团长于是一上来就与美方代表说:“你们打算给我们什么价钱?” 让美方代表大吃一惊,完全没有准备。 后来了解到原来是中方为了适应他们的风格这么做时才松了一口气。2、插嘴与沉默2、插嘴与沉默null在语言沟通中,另一个文化差异表现在讲话的合理程式上。 是一个接一个有条不紊地讲话,还是大家彼此打断、七嘴八舌?是一问一答,你说完一句我说下一句,还是你说完我想一想再往下说,或者你没说完我就插话?null什么样的说话程式在某一文化中被视为平常合理?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在这一点上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我们把全世界的人简单划分成3大类:盎格鲁·萨克森(欧美)人,拉美人和东方(亚洲)人。这3类人在说话程式上的有着很大的不同。欧美人沟通模式欧美人沟通模式A先说,说完时B接上,然后B开始说,说完停下时A再接着说,一来一往,有问有答,顺序清楚,是良好的对话方式。 如果一个人在别人还没说完话就插进来,会被视为不礼貌,遭到白眼。拉美人沟通模式拉美人沟通模式这样的方式却未必被视为有效。 他们的对话方式是,A开始说话,但在A尚未停下时,B就应该插嘴,打断对方,并自己接着往下说。 然后B在还未结束时,A插进来继续。 打断对方被看成是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而且自己也有很多感受要分享。 如果不插嘴,则说明话题无趣。东方人沟通模式东方人沟通模式A先开始说,B在接A的话之前两段线有一丝小小的非重合区间,这段空白表示沉默。 也就是说,在回答或接另一个人的话题时,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停顿。 这个停顿可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显示的是你在思索对方的话,思考之后再回答。 因此,沉默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自己的深思熟虑。null当A、B二人处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时,即为同一“类”人时,彼此在对话方式上会有共识。 所以不容易发生误解,但当这两个人不属于“同类”时,问题就发生了。 请看下面玛沙与珍妮特之间的这段对话。null玛沙:谈判进行得怎样? 珍妮特:不是很好,我们位于下风。 玛沙:出什么事了? 珍妮特:哎,我提了我方的起价,铃木先生什么也没说。 玛沙:什么也没说? 珍妮特:他就坐在那里,看上去很严肃的样子。所以,我就把价格放低了。null玛沙:后来呢? 珍妮特:他还是没说话。但是有点惊讶的样子。所以我就把我方的价格降到了底线,再等他的反应。我已经不能再降了。 玛沙:他怎么说?null珍妮特:他沉默了一会,就答应了。 玛沙:我们最后还是成交了。你应该开心才是。 珍妮特:我也这样想的。但后来我得知铃木先生认为我们的起价就太优惠了。null很明显,美国人与日本人对“沉默”的理解非常不同。 美国人害怕沉默,如果沉默,会感到是对方不满意、不高兴的表现,而不是在深思熟虑。 所以当铃木先生不说话时,玛莎就担心他嫌价格太高而不肯答应成交。 因为想做成生意,玛莎就一个劲地主动降价。null美国人对沉默的不可忍受恐怕是世界之最,平时不管是上课、开会,还是一起出去午餐,总是说个不停,所有的时间都用言词填满。 如果偶尔出现大家都不作声的场面,很快就会有人“冲”进来填补这个空白,否则会让大家产生尴尬的感觉。在这里,铃木先生无意间用沉默获得了有利于自己的交易,令人拍案叫绝。null此外,一个人的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褒贬意义也不同。 比如说,在中国心直口快会给人以急躁不牢靠的印象;而在美国则被视为反应快、思维敏捷。 在中国沉默寡言让人觉得稳重、有城府、能成大器;在美国却很可能被看成迟钝甚至愚木。null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经常提问,而且学生成绩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上课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这就难倒了来美国留学的亚洲学生。 首先他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发言得经过翻译的过程; 其次是他们习惯在问题与答案间有时间停顿思考,所以在停顿时,就被其他来自拉美文化或欧美文化的人抢去发言权,等想好要说时,已经太晚,错过了讨论的话题。null另外,美国的老师鼓励个人思考,而不是照本宣科,所以要求学生上课提问,而东方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提问也成了挑战。东方学生不提问的原因东方学生不提问的原因1、尊敬老师,潜意识中认为提问老师是对老师的不敬; 2、害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会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这个人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清楚!”); 3、害怕提问题浪费其他同学的时间(“可能只有我一个人不懂,不如下课再问老师”)。 如此顾虑重重,问题当然提不出来了。美国学生如何处理的呢?美国学生如何处理的呢?美国的学生每次上课都会提很多问题,而且提的时候完全是旁若无人的样子。 有的问题非常简单,老师觉得自己仔细想一想或课后看看书完全可以解决,不必上课时问,但他们都问得很认真,老师也答得很认真。 美国学生认为,理解一个概念不是因为学生笨或者别的原因,而是因为老师没讲清楚,责任在老师,所以得问个清楚才行!从这样的思路和视角出发,难怪美国学生会如此大胆地提问!如果我们在外资企业工作呢?如果我们在外资企业工作呢?类似的现象在很多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中出现。 首先是在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老感觉自己没有“话语权”,抢不到说话的机会,常常是自己的话还没出口,老外已经先把说话的机会抢走了。null因为说话是在上司(通常是老外)面前表现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失去说话的机会就意味着在上司心目中得分会低,评价会差,以后加薪晋升的可能性就缩小。 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如果始终听不到来自不同文化员工的声音,也对公司无益,因为作为跨国公司,要在各地都运作顺利的话,必须充分利用本地人才的智慧。如何解决呢?如何解决呢?某欧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中,曾经如此处理工作沟通的问题。 为了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听到本地人才的声音,特别是在与总部开会时能让本土人才的声音被听到,在华经营单位曾与东南亚地区的管理人员联合起来进行训练,用英语进行模拟电话会议,发现效果一般。null后来又改用汉语试验,发现情况相似,可见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沟通风格的问题。null因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人都有类似的沟通方式,所以他们后来建议总部改变会议方式,不是让大家自由发言(因为自由发言就永远轮不到他们),而是轮流发言,并且给每个人都安排了说话的机会,这样就使每个人的声音和建议都能被大家听到。 这时,大家发现,那些平时在自由发言的会议上沉默寡言、“不作贡献”的人提出来的建议却常常是最有深度和创意的!3、高语境与低语境3、高语境与低语境null语境是指两个人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所需要了解和共享的背景知识,所需要具备的共同点。 这种共享的背景知识越多,具备的共同点越多,语境就越高,反之,语境越低。 null具体而言,高语境沟通指的是在沟通中,绝大部分的信息或存在于物理环境中,或内化在个体身上,而很少存在于所传递的编码清晰的讯息之中。 低语境沟通正好相反,大量的信息存在于编码清晰的外在语言之中。 null高语境沟通的典型例子是在一对一起长大的双胞胎之间的沟通。他们只要用极少量的语言和动作就能交流大量的讯息和情感。 而低语境沟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在法庭上相见的律师,需要对案件的每一个细节都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出来,否则对方或陪审团成员就不能理解。null就沟通语境而言,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确实很大,而且在管理上体现得也比较鲜明,比如在工作中上级对下级的指导,是细致精确还是笼统概括就与沟通语境密切相关。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点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对不同语境的追求上。null在现实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瑞士、美国文化中的人都喜欢用编码清晰的语言文字来明白地描述事物,陈述细致,不容作第二种猜想。 而在日本、中国等文化中,人们喜欢假设很多背景知识大家已经分享,用含混不清的三言两语来隐讳地说明问题。null比方说在报纸或商业杂志上刊登的文章,美国的记者在写报道或评论时,无论这个事件已经被其他电视节目或报纸介绍过多少遍,他们都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之后再开始自己的评论,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基于读者对该事件的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的假设之上的,是低语境沟通。null再看中国的报纸,经常是有的文章不看以前的报道就看不懂,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使作者有如此的感想。特别是政府的有关的报道手法,例如,“双转移”、“平行志愿”等等。 这样写作的假设就是大家都已经有了关于该事件的背景知识,是高语境沟通。null再比如请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演讲,一般来说在美国,这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就会详细介绍自己的企业是做什么的,这几年的经营绩效如何,以后打算如何发展,他们这些年来的管理经验,教训是什么。 再有名的企业家都不事先假设别人已经很了解他们的公司,但在中国似乎就不同了。背景背景例如,我们参加了一次企业家讲演的活动,因为大家对这个企业还不是太熟悉,所以一心想通过这个著名企业家的介绍对他经营的企业来取得更深的了解。 没想到演讲时他几乎一句都没提其企业经营发展史,个人成长以及治理企业的实际情况,却讲了一大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既玄又空,让我们不知该如何反应。null他显然假设人人都已读过有关他的企业和他个人的传记,对他的企业已经非常熟悉才这样来组织演讲的。 由于演讲的语境太高,我们根本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直到演讲结束时,所有的听众,都是一头的雾水。null此外,在中国人们追求沟通的最高境界通常是“意会”,而不是“言传”;相反,美国人追求的是尽可能用语言表达一切。 意会就是高语境,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不用语言表达感情或友情,用了语言好像就显得浅薄。null日本心理学家曾这样描述日本人的沟通:“日本人心中有一种心照不宣的信念,那就是,把深刻的情感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会损坏其价值,不用言词而达到的默契比通过讨论解释而达到的彼此相知更为珍贵。” 如果一个日本女子有勇气去问丈夫是否爱她,丈夫会感到极度窘迫而且恼怒,他会说:“难道我还需要这样说出来才能表示吗?”null来自不同语境文化中的人对日常事务的关注行为也不同。 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对讲话的言词本身会更加注意,同时对该人说话的语气、表情,当时在场的人的表情,所处的物理环境,人与人座位的安排等隐形的话语环境都会关注,以准确读出讲话人的真实思想和意图。null因为许多真实的意思其实是隐藏在这些细节中的,而不在语言之中。这与前面谈到的婉转相关。 婉转的文化通常是高语境文化。null揣摩字里行间的意思,捉摸话外音,都是高语境文化的产物。 关注这些隐性细节往往要消耗很多的心理能量,因此生活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常常感到疲倦。null相反,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一般只关注明确编码的文字语言信息,因为基本上所有的意思都在那里说明白了,所以不必花太多的脑筋去揣测别人言词后面的意思。 在这个层面上生活感觉也相对轻松一些。null因为语言文字容易修改加工,而隐形语境难以改变,所以相对来说,低语境文化就直白,倾向于变通灵活,在低语境文化中生活比较简单,也相对容易适应。 高语境文化则丰富而微妙,有极多的内涵,不易被外人深刻理解。 因此,相对比较难变通,因此外来人不论生活多久,都难以产生融入的感觉。null此外,语境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经过研究发现,高语境文化多产生直觉型思考者,而低语境文化多产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型思考者。两类的不同表现两类的不同表现直觉型思考者依靠直觉作判断和决策,不讲求理性;而分析型思考者依靠过去学过的知识作判断,追求理性。 直觉型思考者表达含蓄,以语境为导向,讲求顿悟;而分析型思考者表达直白,以计划/理论为导向,讲求推理。 直觉型思考者注意整体,喜欢通盘考虑;而分析型思考者对局部细节关注,注重探讨具体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null有学者根据他们的研究,对民族文化就语境不同进行了排列。 中国文化处于高语境一端,而美国、北欧文化处于低语境一端。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欧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在语言沟通上遇到的挑战不可低估。4、联想与抽象4、联想与抽象在用语言沟通时,同质文化中的人由于共享的背景很多,所以常常能让倾听者通过联想来了解自己所说的意思。 这样的文化可以称为“联想型文化”,与高语境文化有相似之处。 比如在美国宇航局只要管理人员一说“点火”二字,一系列的复杂行为就会立刻发生,最后将火箭送上太空。 但在异质文化中,很难假设倾听者与你有相似的联想,所以就需要用更抽象的语言沟通,并在沟通中不断进行解释。null当来自同质文化与来自异质文化的两个人进行沟通时,会经历挫折感。请看下面这段对话,故事发生在前埃及外交参赞(受过西方教育)与他的外交大臣(未受过西方教育的阿拉伯人)之间,内容涉及当时的埃及副总统对法国官员的访问。null参赞:有什么新闻? 大臣:机器正常运转,正常运转。 参赞:我是指副总统在巴黎的访问。 大臣:重要的不是前言而是书中的内容。 参赞:你是指访问的序幕吗? 大臣:我是说本质应该和表面一样清楚,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参赞:你是指访问的本质和表象吗? 大臣:我是说我们不应该在礼节中迷失自己,基本的东西不必太看重。 参赞:你希望副总统在这次访问中有所收获?大臣:成功来自两个方面,要么是你自己的实力,要么是对方的弱点。 如此这般的对话进行了很久,最后这样结束: 大臣:巴黎的奶油就像巴黎一样。 参赞:有味道? 大臣:透明。 参赞:太淡? 大臣:丰富。 参赞:完整? 大臣:必要。 null然后外交大臣就把参赞送到大门口,临别前他说:“请将我们刚才的谈话保密。”null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大臣显然用了联想沟通,以为参赞自己会发挥联想而理解他的意思;而参赞则更偏向于抽象沟通,他显然不明白大臣在说什么,要求他对每一句话都做出解释。 从结尾来看,最后两人似乎仍旧没能发生有效沟通,虽然大臣误以为参赞对他的话心领神会,还让他“保密”。 而参赞可能在心里嘀咕:“有什么秘密可保的,我连听都没听懂!”null擅长联想思维的人常常不对“我的工作”与“我个人”作区分,而倾向于将二者混为一谈。 这与前面提到的特定关系与弥散关系维度有关。联想沟通的人往往生活在具有弥散关系导向的文化之中。null批评这样的人时一定要特别讲究方法。 最好是先用抽象的问题让他能把事与人分开,比如“你觉得是否可能有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但又不喜欢这个人做的某件事情?” 这样问了之后,再指出他做的不对的地方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三、用跨文化理论分析跨文化对话三、用跨文化理论分析跨文化对话当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谈话时,往往容易产生误解。 这里列举两个对话,来看看他们的误解在哪里,然后用跨文化理论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误会。 1、对话一:请病假1、对话一:请病假史女士(美籍经理):林小姐,请坐。我注意到上个月你请了好多次病假,我对你的身体有点担心。 林小姐(新加坡籍员工):对不起,史女士。 史经理:自从我把你提升到办公室以后你就这样了,是不是这个职位对你的担子太重了?林员工:可能是。 史经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想过让沈先生或刘女士来当主任,但他们都不如你做事有效率,尤其是上几个星期。 林员工:哦,不是这样。他们都很不错,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时间都比我要长得多。 null这则对话发生在美国公司在新加坡的办事处里,其中史女士是公司的外派经理,林小姐是本地招聘的员工。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美籍经理史女士与新加坡籍员工林小姐之间在提升的标准上有相当不同的看法。史经理认为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是最重要的提升标准,而林小姐认为在公司任职的时间(资历)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现在提升她去领导老员工,让她压力很大,必须请病假逃避。null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两人之间更大的文化差异。null首先,史女士看到林小姐请病假,根本没有看出来林是在逃避当老员工的主任的尴尬,而以为林小姐是真的病了,可以看出史女士就事论事的低语境思维方式。 但是,她也注意到请病假都是在被提升为主任后开始的,所以以为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挑战造成的,没有看出其实林小姐的病是在心里而不是在身体上。null其次,从林小姐说话的口气来看,她对史女士很尊敬,一点也不敢直抒胸臆,反映出她本人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烙印。 第三,林小姐的回答相当含糊其词,不像史女士那般直接明了,表现出其高语境的沟通特征。她希望史女士能够“猜测”到她真正想表达的意图。 然而,苦于史女士对林小姐成长的文化背景的有限理解,她很难“猜”到。2、对话二:写报告2、对话二:写报告经理(美籍):你需要多长时间写这个报告? 员工(希腊籍):我不知道。应该要多长时间? 经理:你应该最有能力判断需要多长时间。 员工:10天吧。经理:给你15天时间。你同意了? 15天之后: 经理:报告呢? 员工:明天就应该行了。 经理:什么?我们不是说好15天完成吗? null在这段对话里,显然美籍经理与希腊籍员工之间在两个问题上有不同的假设。 首先,在时间限度上,美籍经理把15天看成是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是不可随意更改的“死期”(deadline),这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 但在希腊籍员工的眼里,15天只是一个约定,不需要严格遵守,只要在15天左右完成就可以了。 null其次,在对主管角色的看法上,两个人也有不同的假设。 美籍经理认为他应该用参与管理的方法,邀请员工参加到决策的过程中来,所以他不是直接告诉员工应该用多少天完成报告,而是征求他的意见。null但是,希腊籍员工却认为作为主管应该给下属明确的指令,不用让下属来决定。 所以当主管问他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准备,就随便给了个估计。而当他说10天的时候,主管已经对他的判断打了低分,认为他的估计太不准确,所以就给了他15天时间。 结果发现到15天时他居然还没有交出报告,当然十分惊讶。null这里有两个跨文化维度可以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 第一个维度是权力距离,美籍经理的心理权力距离较小,他不认为主管就该发号施令,而应该平等对待员工。相反,希腊籍员工的心理权力距离较大,认为主管就该给指令,而自己只是执行。 第二个文化维度是对时间的看法。在美籍经理眼里,时间是有明确起始的,终止的时候就应该终止,不能拖延。这与美国人将时间量化物化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很有关系。null在美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可以创造,可以储存,可以花费,可以浪费,可以消耗,可以延续,可以得到,可以失去。因此,每个人的时间概念都特别强。 许多公司或学校用小时来算工钱,就是对年薪制的员工,比如教授,在工资单上也会写上每周工作时数。有的地方甚至用分钟计算,比如幼儿园,如果你有一天比规定的时间晚去了几分钟接孩子,就会被按分钟数罚款。 这样对时间的沉迷在其他文化中非常罕见。null所以,当美籍经理大表失望之时,希腊籍员工更加不解。 他终于按捺不住愤怒,大声说道:“你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我辛辛苦苦马不停蹄地工作了15天,你竟然还批评我!” 说完就愤然辞职,边走边说他不能在如此“愚蠢”的老板手下干活。 这回轮到美籍经理目瞪口呆了。四、非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四、非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非口头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语言在沟通中传达信息的过程,这些非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语调、眼神交流、身体接触、脸部表情、空间距离等方面。 人们常说,沟通的大部分含义不在语言之中,而在语言之外体现。 研究表明,近70%的意思是通过言语之外的沟通传达的。 在高语境文化中尤其如此。1、语音语调1、语音语调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全世界的人分成3大类:盎格鲁-萨克森人、拉美人和东方人,他们在说话的语音语调上有相当鲜明的不同。 null欧美人说话抑扬顿挫,有起有伏,跌宕有致; 拉美人说话语调很高,而且保持亢奋状态,情绪激昂。 东方人呢?语调平缓单一,很少起伏,不紧不慢。这种表现通常可以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作演讲、报告时看出。 来自东方国家的领导人作报告时一般都表情中性,语调平稳,常常看着稿子读,使人昏昏欲睡。null拉美国家的领导人包括意大利人讲话的语调变化多端,以激起听众的兴趣,有点像演戏。 欧美国家的则处于两极中间。语音语调平和还是夸张,当然与一个文化的价值理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东方文化求静,讲求含蓄深沉,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话不露声色就是这种境界的表现。 而拉美文化注重个人情感,情感丰富表现出人性和对生活的热爱,讲话当然得眉飞色舞,语调夸张才行。2、目光接触2、目光接触眼神交流是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null在欧美文化中,没有眼光接触的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与对方讲话时,或听对方讲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否则会被视为对话题没兴趣,或心里有鬼不敢正视,或性格过于羞怯,总之是负面的评价。 就是在地位不相等的两个人之间对话时也如此。null但在东方文化中,目光接触就并不是一定要有的,当两个地位不等的人对话时,地位低的那个一般都不看对方,因为直视反而会被认为不尊敬。null在这一点上,不少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有过教训,尤其是在见工访谈时,他们常常不看着对方,或不一直看着对方。 访谈者完全想不到这是对方对他们尊敬的表现,反倒觉得他们是否隐藏了什么,或者没说真话,总之,达不到有效沟通的效果。3、空间距离3、空间距离在对话时,人与人之间保持多少距离,不同文化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距离最近的要数拉美人和阿拉伯人了,最远的是日本人,而欧美人处于二者之间。null对美国人来说,最合适的对话距离是3英尺左右,一臂之长,否则就太近或太远。 阿拉伯人就不同了,他们彼此的对话距离要近得多,而日本人却要远得多,否则就感觉不舒服。null试想如果一个阿拉伯人与一个日本人在一次商务会议上认识并开始谈生意,阿拉伯人愿意站得很近交谈,日本人就会觉得不舒服,会后退,这时,阿拉伯人就会觉得太远无法讲话,又靠近,然后日本人再后退等。 如此反复,半个小时下来,他们可能已经从房间的一头谈到了另一头。null对空间距离的舒适感觉与对话时用的语言也有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萨斯曼和罗森非在1982年做过一个实验,请了32名日本籍学生、31名委内瑞拉籍学生和39名美国学生,让他们在同性同籍之间进行两场5分钟的对话。null一场用母语对话,另一场用英语对话。他们发现在用母语对话时,日本人之间的距离最远,委内瑞拉人的距离最近,美国人居中。 但在用英语对话时,来自3个国家的学生在对话时所保持的距离没有显著差异,都与美国人差不多。4、手势,触摸,身体导向4、手势,触摸,身体导向在交谈过程中,使用手势的多少,是否触摸对方,以及身体面向对方的多少都因文化而异。 地中海以南的国家,如土耳其人或者西班牙人,其彼此之间的触摸程度就远比北欧文化或亚洲文化高得多。null很多亚洲人或印第安土著人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触摸都很少,更遑论陌生人之间了。 意大利人在与你交谈时喜欢不停地拍拍你,碰碰你,表示亲热和友好,你不习惯的话,就会觉得紧张。 美国人大部分不喜欢触摸,除非是熟人或友人。null手势的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美国人的手势(大拇指食指组成一个圆)在法国南部就是“不好”的意思,在日本是“给我一点钱”的意思,而在巴西就变成了“ML”。 再比如摇头在大部分国家都是“不”的意思,但在保加利亚和印度南部就成了“是”。 拉美人握手时触摸比较柔软,而北美人握手就强劲有力,因此,从握手之中,北美人可能认为拉美人太软弱,而拉美人觉得北美人攻击性太强。null交谈时身体的方向也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线索。面对面二人平行是指两人之间没有角度。 相对美国人而言,阿拉伯人、拉美人、南欧人之间交谈时更愿意面向对方,距离站得更近,触碰对方更频繁,保持目光接触,而且语音更高。 同时,与美国人相比,亚洲人、印巴人和北欧人之间交谈时更倾向于不面朝对方,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更大,更不愿意触碰对方,少有目光接触,而且更轻声细语。 五、倾听的文化差异五、倾听的文化差异倾听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之间在倾听的特点上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有的民族比另一些民族更安静、更乐于倾听,有的民族比另一些民族更善于倾听,倾听得更仔细,更认真严肃。null倾听文化中的成员很少主动发起讨论或谈话,他们喜欢先认真倾听搞清别人的观点,然后对这些观点作出反应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偏向的沟通方式是自言自语—停顿—反思—自言自语,而且尽可能让对方先开始自言自语。 在“对话文化”中,人们常常会用发表意见或问问题的方式打断对方的“自言自语”,以此显示自己对话题的兴趣。1、倾听文化1、倾听文化具有最典型“倾听文化”特征的国家是日本,然后是中国、新加坡、韩国、土耳其和芬兰。null在欧洲国家里,芬兰具有最强的“倾听”特质,英国、土耳其、瑞士偶尔也表现出较强的倾听特征。 这些国家中的人在听别人讲话时,专注、不插嘴,回复时也不会用太强烈的语言。 此外,他们常常会通过问题来让讲话者澄清意图和期望。 null日本人经常会在一个问题上反复、来回以清楚彼此之间不再有误解。 芬兰人即使有时在结尾时会比较突兀或直接,但总是尽可能避免正面冲突,想办法用适合对方的手段来沟通。 芬兰人有时甚至比日本人还要来得“沉默”,日本人至少还会用点头的方式显示自己的礼貌或满意,芬兰人则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null倾听文化中的人对沉默的态度也与对话文化中的人迥然不同。 他们不但容忍沉默,而且觉得它是有意义的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思熟虑的话语值得思索——思索的时间需要沉默。null比如一个美国商人在赫尔辛基作完讲演然后身体前倾说道:“你们怎么想?”如果你这么问芬兰人,他们就真的会开始“想”,用沉默来想。 如果你这么问另一个美国人,他可能马上就站起来说,“我告诉你我怎么想的”,不加停顿。null此外,倾听文化中的人会根据语境去回答对方的问题,并在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常常只说一半,而让倾听者去填补其余,以表示对对方的赞赏。这一点常常使西方人感到困惑。null同时,他们还沉迷于说一些笼统的词(如大概),或指谓不明的词(如某人走了),或被动语态(如有一部机器被搞坏了),以避免指名道姓让某个人直接承担责任,或者以示礼貌。 倾听文化的沟通顺序:认真倾听,理解对方的意图,沉默片刻以作评判,进一步提问澄清,提供建设性反应,保留一定的模糊性,模仿对方的长处或产品,加以改善,再改善,从而达到完美。倾听文化由强到弱的国家排列倾听文化由强到弱的国家排列2、对话文化和数据文化2、对话文化和数据文化最典型的对话文化为意大利和拉丁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 法国和西班牙文化也属对话文化。 美国文化、德国文化、瑞士文化则处于倾听文化和对话文化之间,他们热衷于数据、事实和逻辑,被称为数据文化。null对话文化中的人特别注重人和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工作也好,任务也好,时间作息表也好,一切让位于人。他们喜欢聊天,说个不停,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是他们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然后用这样得来的信息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null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话文化的一个浓重特色之一。 而数据文化注重的是来自报刊、杂志和其他书面媒体的信息,言传的信息不被认真对待。一般很难想象让一家法国公司像美国公司一样运作:5年预测,季度报告,每半年审计,一年一次绩效评估。null同时,也很难想象让一家德国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不先做一个市场调查。对话文化和数据文化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部分来自数据文化,日本是一个例外,来自倾听文化。 但是,日本人注重信息、注重搜集数据这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虽然它更强的特点为倾听而非数据。当然经济发达与否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信息数据只是其中之一。将国家在“对话”性上的强弱进行排列 将国家在“对话”性上的强弱进行排列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总结那么,有哪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文化的鸿沟而去有效沟通呢? 以下几点应该牢记在心。1、不要认为别人与你对事物享有共同的基本假设。1、不要认为别人与你对事物享有共同的基本假设。当你先假定别人也用你的眼光看待事物时,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如此,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一个与你有同样背景、教育、经历和成长历程的人,概率微乎其微。 所以,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别人与你具有对事物共同的认识。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当你发现对方事实上与你相差不是那么远的时候,你会欣喜若狂,有找到知音的愉悦。2、你自己熟悉的,觉得普通或平常的行为可能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文化的产物。2、你自己熟悉的,觉得普通或平常的行为可能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比如,中国人见面时会问“吃饭了没有?”美国人见面时问:“你怎么样?(How are you?)”,都是文化现象。 对美国人来说,问“吃饭了没有”实在很荒唐,但对中国人就很平常,因为民以食为天。 对中国人来说,问“你怎么样”也很奇怪,你叫我怎么回答呢? 而且美国人每次见面都这么问,中国人会更觉得奇怪,我昨天刚告诉过你,今天怎么又问了?一天之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吧!3、一个看似熟悉的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3、一个看似熟悉的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点头在美国一般是同意的意思,在其他许多国家也如此。 但在日本或韩国,点头常常表示听见了,并不一定隐含赞同。 再如沉默,在美国隐含不同意的意思,在日本有尊敬的意思,在其他国家可能是默认,也可能是同意。 沉默是内涵最丰富的非语言语言,不仅与文化,而且与当时的对话场景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人所说的“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都是对沉默的不同解读。4、不要假定你所听到的东西就是别人想表达的东西。4、不要假定你所听到的东西就是别人想表达的东西。在前面的沟通过程模型中,我们讨论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如果编码人用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与解码人使用的不同,那么很可能你听到的只是你想听到的或你认为你听到的,而与讲者的意图相距遥远。5、不要假定你想说的东西就是别人听到的东西。5、不要假定你想说的东西就是别人听到的东西。这一条正好与第4条相对,你想表达的意思通过你认为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但听者在解码过程中,可能完全用了与你的假设不同的框架,所以听到的东西就与你想让他们听到的很不相同了。6、你不需要认可或接受与你表达不同的行为,但是你需要尝试着理解这些行为。6、你不需要认可或接受与你表达不同的行为,但是你需要尝试着理解这些行为。种种跨文化理论就为我们对这些行为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工具。(7)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只是你需要去探索和挖掘他人行为背后的理性究竟是什么。(7)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只是你需要去探索和挖掘他人行为背后的理性究竟是什么。一般来说,在一个人观察到与己不同的行为时,总会用负面的眼光去看,觉得这些人怎么不可理喻,怎么如此疯狂。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做无理之事,因此,大部分人在所做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美国人也许不理解中国人在“文革”时的疯狂行为,而身处其中的中国人在当时的情境下却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所谓“正常”,所谓“理性”都与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关,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理性。
本文档为【管理沟通与技巧第八章(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00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7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2-08-21
浏览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