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

【doc】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

举报
开通vip

【doc】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doc】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 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 龄的传说为例 荦东'稀密2010年第10期 民问传说的历史解读 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 黄国信 f摘要]本文从文本与语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几则有关张九龄的民间传说,既注重民间传说中的张九龄 形象.也通过传说本身揭示了粤北历史上的鼠患,虚粮和寺院地位等历史情境.透过在特定的场景中阅读与 理解相关文本,并在对文本作出更深入的解读之后.可以更好地把握粤北,广东乃至全国的历史.在这个意 义上,本文认为任何历...

【doc】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
【doc】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 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 龄的传说为例 荦东'稀密2010年第10期 民问传说的历史解读 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 黄国信 f摘要]本文从文本与语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几则有关张九龄的民间传说,既注重民间传说中的张九龄 形象.也通过传说本身揭示了粤北历史上的鼠患,虚粮和寺院地位等历史情境.透过在特定的场景中阅读与 理解相关文本,并在对文本作出更深入的解读之后.可以更好地把握粤北,广东乃至全国的历史.在这个意 义上,本文认为任何历史上形成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无论是故事还是小说,均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分析意义. 『关键词1张九龄民间传说文本语境历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K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0)10—0113-06 近80年前,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一文中指出: 凡着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吾人)必须备艺术家欣赏 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 冥想,-9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 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庸廓之论.『11(1,5o7) 陈寅恪先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史撰述的这一段话,显然对整个历史研究均有指导意义,故后来被总结为 "同情之了解",成为整个历史学界从事研究工作的信念.陈寅恪先生"同情之了解" 之治史态度.体 现出陈先生中西兼通的卓越学识和眼光,历史研究"回到历史现场"是当今历史学界的共识,[在某种 意义上,这一共识就是对陈寅恪先生"同情之了解"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显然,无论是"同情之了解",还是"回到历史现场",都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办法,不然就会流于理 念而无法实践.陈先生在上文中提出的操作方法是"以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神游 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这里面隐含了与当今学术非常吻合的理念,就是以"艺术家" 或者哲学史家,历史家已有的知识积累,包括对艺术自身的理解,对历史的认识,对现实的把握以及对 人性的感知和对其他学科的了解等等所有自身的知识积累,去"欣赏",去"神游冥想",去达到与"立 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在此基础上,方得"同情之理解",与历史"无隔阂",也就是达到对历 史的真切把握.陈先生这一观点发表40多年后,海登?怀特(HaydenWhite)对历史的理解与此是相当 合拍的.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写作)是一种以叙事散文形式呈现的文字话语结构,意图为过去种种 作者简介黄国信,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 一 113— 事件及过程提供一个模式或意象,经由这些结构我们得以重现过往事物,以达到解释它们的意义之目 的."?除了结构主义色彩之外,海登?怀特1973年提出的关于历史写作的理解,与40年前陈寅恪先生 认为历史写作需要"同情之了解",即好的历史写作是以历史家对历史上活动之人 物行为与思想境界的 把握之后而进行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海登?怀特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散文形式呈现的文字话语结构, 就是把历史当成是一种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话语(discourse)"不只意味着由对话或文字作 品所表达的意念,也指一种知识,机构,意识形态在一历史时空中形成的法则或样式."[31(P312)也就是说, 历史写作受到撰述者本人所在的特定情境的影响,他不能脱离于他所在的那个情境的"知识,机构,意 识形态在一历史时空中形成的法则或样式",因此,陈先生要求的是"以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 光及精神","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重视主体所在的知识与社会,而不是直接从 史料或多重证据的比对中去"还原"历史. 厘清这一点之后,我们还需要在"同情之了解"或"回到历史现场"的操作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 析,方得真正的操作方法.历史作为一种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这一陈述的创作,乃是根据一 系列的"历史文本"而进行的行为.按照脱胎于索绪尔"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理论 的"文本"(text)与"语境"(context)的分析方法,现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就转变为历史家如何对文本(text)进 行解读,从而建构其语境(context),在"语境"中理解"文本",也就是在"神游冥想"之后,如何达 到"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然后再去理解"立说之古人"的那些"立说"呢? 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文本"与"语境"这一对概念之中,同样也隐藏于"神游冥想"与"同情 之了解"的说法之中.文本是语境中的文本,历史家所做的自然应该就是在语境中与文本对话,透过这 一 对话,形成对文本的解读.语境的建构就是"神游冥想"的过程,陈先生认为经由成功的神游冥想, 始得"同情之了解",达到"同情之了解",就是建构起了历史家的语境.问题是"神游冥想"可以凭空 "神游冥想"吗?建构"文本"之"语境"可以没有依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历史家重构某 一 ,机构,意识形文本的语境,历史家神游冥想去同情之了解,既脱离不了特定的"知识态在一历史时 空中形成的法则或样式",又需要诸多素材.前者是特定时期的特定话语在历史家心灵中烙下的不可磨 灭的印记,后者则是一系列可以帮助历史家建构语境的材料.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帮助历史家建构语境呢?是文本.文本包括所有以文字作为书写载体的记 录,比如正史,地方志,野史,小说,也包括非文字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比如FI传,音像材料,甚至自然景观皆可 视作文本.因此,文本之于历史家,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直以来史家认可的"信而有征"的历史 记录,一种是建构"信而有征"之历史的语境的材料.当然,当语言无可避免地介入其中之后,两者在 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l3I(F299}而更为重要的是,当伽达默尔在诠释学上独树一帜并得到广泛认可之后,诠 释就成为一种"对话"行为,阅读重点不再是恢复作者原意,而在于运用语言去"回应"作品对阅读者 所述说的一切,那上述两种类型的划分便不再有任何意义,所以,文本的解读与语境的建构是一个多重 交融的过程.要达到对古人的"同情之了解",就需要利用诸多文本而不只是"信史",在这样的语境之 中,小说与传说.直接进入历史家的视野.其中民间传说显然是社会集体记忆的一种类型.集体记忆作 为一种文本,其内容本身已经足够重要,而对于历史家,透过它去探索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情境(con— text)即语境.[41则更为重要 但凡正史中有记载的重要人物,民间相应地都会有诸多传说故事.作为"岭南第一流人物",广东 第一个宰相,张九龄在民间流传的故事,自然不少.按照上文的论述,对民间传说进行解读,往往可以 ?HaydenWhite,Metahistory,Th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3,192,转引自王德威《历史.JJ,说?虚构》,氏着 《想象中国的方法》,第299页. 一 114— 建构某些历史文本的语境.提供对某一时期某地的历史情境的分析,亦即为历史研究者"同情之理解" 提供更多的信息与可能.从这一思路出发,民间传说故事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 而.一旦进入到这一思考领域.我们立即会遇到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那就是民间传说故事基本上很难 断代.很难有办法判断其流传与流变的时间,从而影响我们重构历史情境的可能性.为此,一般的做法 是.一方面在实地进行更为广泛与细致的调查,另一方面从有撰作时间的历史文献中寻找这些传说的早 期版本,然后将民间传说与其他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解读,以尽可能求取对历史情境以及民间传说故事本 身的合理释读.笔者拟利用前人已经记录下来的民间传说,与当地的地方史料结合起来进行一些极为初 步的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几则前人记录下来的民间传说,理解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张 九龄形象及其历史意 蕴.关于张九龄的民间传说中,引起笔者注意的第一个故事是"捉鼠解朝廷".这是一个在今天韶关市 始兴县家喻户晓的故事,流传范围主要在始兴等粤北地区.该故事有不止一个版本.关汉所编《广东民 间故事选》中是这样记录的:' 张九龄是唐代名宰相,他老家在韶州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不但爱护书籍,而且爱 惜文房四宝.他的墨,有一尺多长,他的墨砚,有汤盘那么大.他要写字了,个子不够高,就把墨 砚放在地下,用手捧看大墨来磨.他一天磨三次墨,磨完就把墨砚放在神龛底下,像宝贝一样保护 它.有一次,有只大老鼠把他的墨砚拉走了,他很气愤,就把那只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下,还在木 板下写着:"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神鬼不安宁."写完,就把木板放在江上,说也奇 怪,木板放下水,不中顺水往南流,却逆着水向北流向京城去了.阁(啪 这个故事,让我们有许多联想.首先,是张九龄形象本身.在这个传说里,张九龄是个爱读书的好 孩子形象,他爱护书籍和文具,他很聪明,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他爱憎分明,抓住了拉走他墨 砚的老鼠.更重要的是,他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不仅文具超大,而且要解鼠上朝廷,可以命令如果解 不到朝廷,神鬼也不得安宁,而且他把木板放在江上,果然木板可以逆流而行.显然,张九龄在这个故 事中,被民间神化了其能量,当然,这是一般民间传说中经常有的情节.其次,在这个传说中,我们还 可以注意到他读书的地方不是学堂,不是书院,而是一座佛寺——大鉴寺,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丰富的信 息.第三,张九龄对妨碍他学习的老鼠要"解鼠上朝廷",也是个很奇特的事情. 在广东始兴县政协编《始兴文史》第八辑中,收录了由始兴县司前镇李先甫,李胜华和刘忠收集, 经王树清和陈爱庭整理的张九龄"捉鼠解朝廷"故事.其情节与上引故事大体相同.但也有些出入: 话说,张九龄幼时读书勤奋,砚台上墨水盈盈,墨块条条因陈,孜孜伏案研读.但书桌上的墨 块有时不知去向,遍寻不着,众同学也为此而纳闷不解.一天,九龄早到书堂,见老鼠正叼着墨块 惊逃墙洞.思想敏捷的九龄顿时明白了,原来是老鼠在作祟.他把原委告诉先生,并走向墙沿掏 挖,把鼠捉住,将鼠的四足钉在一块木板上,插上纸旗投入溪流.适逢J,r,I府派督学坐船由水路上溯 始兴,督学在船舱中闻得上游有官锣之声传来,心想:已是官锣之声,必是官船前来,不管其官大 小,皆是同朝之臣,理应打个招呼为是,便起身吩咐水手:若前面发现官船,则要马上禀告.水手 们受命后,格外留意注视前方,可是哪有什么官船.督学疑惑,方欲就寝,锣声又起.水手们再次 沿河寻觅,只见旋涡里浮着一块木板,板上有一只老鼠并插有一面纸旗,随着水势一圈圈地悠悠晃 荡.督学闻报,心中忖道:这就奇了.吩咐水手把木板打捞回来,在船舱中审视,发现纸旗上写 有:"张屋张九龄,捉鼠解朝廷.若然解不到,社神土地不安宁"的诗句.[61(P21 这则传说与上一则传说版本不同,大意一致,区别主要在于,本传说更集中描述张九龄的形象.在这 里,张九龄是一个勤奋好学,思想敏捷,尊敬老师的学生.不过在细节上,也有两大区别,一是本传说 中没有大鉴寺的说法,一是督学听到官锣声的情节.并且最有意思的是,本故事情 节没有结果. 不过,始兴民间传说中,另一个由始兴县罗围村赖海琼搜集整理的《土地神打更》的故事,将这一 故事记录得有完整的情节.故事全文如下: 一 115— 张九龄是本县清化人,曾任唐朝宰相.从小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一日,他捉到一只老 鼠,把老鼠钉在一块小木板上,上面插着一面纸旗,纸旗上写着:张屋张九龄,捉鼠解朝廷.若然 解不到,社神土地不安宁.九龄把那块小木板放入河上任其漂流.漂啊漂啊,漂到晚上便被一些杂 草树技搁住了.那里,适逢一位县官的船也停泊在这里过夜.当夜县官在睡觉时,隐隐约约听到有 打更的锣声,便问从人:"这里是何处地方,你们听到打更的声音没有?"随从答道:"这里荒郊野 外,不晓得是什么地方,但晓得离县城还有三十里,城里打更,这里是听不到的." 过了一更时辰,打更的声音又传来了,县官侧耳细听,声音离此不远,便吩咐两名从人循声探 测,看是谁人在那里打更.随从领命去了,可是随声探去,并没有发现什么,只见那里有座土地 庙,走到庙前声音就消失了.回来禀报县官,县官听到明白了几分,就睡觉去了.三更时分,锣声 又响,县官披衣起床,叫从人再去庙里看个究竟,可走到庙里,声音又没有了.从人到庙内外仔细 察看,觉得没有什么.走出庙门,见河里漂浮着一块插有纸旗的小木板.从人把小木板捡回来面呈 县官.县官见木板钉着一只老鼠,还插有一面纸旗.写有几行字,仔细读着才慢慢明 白过来.县官 晓得此人不同凡响,从小作为儿戏的几句话,就能惊动社神土地为老鼠打更放哨,将来定有出息, 必然会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官到任后,便将此事上报,上面密令私访,结果被访出来,加以重用, 最后入朝当上宰相.本县有文献公祠,就是纪念张九龄的.嗣(P215 这是被记录下来的本故事的最详细版本.但其在故事的主要元素上,并不较上两个版本多,与上面两个 版本不同的地方,最主要是本故事侧重描述张九龄的"神力",即指挥土地神打更的能力,重点在于从 小时候的故事出发,为张九龄成年后当宰相提供合理解释. 分析以上三个不同版本的张九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我们发现,除了一些细节不同之外,最重 要的故事元素还是在于张九龄"捉鼠"上.鼠在故事中,不是损害庄稼,而是拉走墨砚或者墨块,相信 是张九龄小时候主要时间在读书,传说需要合理性而形成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民间要传颂张九龄如何 聪颖,本来可以有许多题材,比如小时候写对联,作诗一类(实际生活中也确有这类张九龄的传说故 事).但为什么会比较特别地产生出来一个"捉鼠解朝廷"的与老鼠斗争的故事,相信是特别的历史情 境所造成的.实际上,粤北山区一带,老鼠一直相当活跃,并曾经形成鼠患.我们相信,张九龄捕鼠的 故事,与粤北山区老鼠的活跃有着相应的联系.然而,笔者在多个版本的《始兴县志》上,却未找到历 史时期的记载.这让笔者对始兴以及韶州一带历史上是否有过鼠害开始怀疑.不过,笔者很快在《旧唐 书》上发现了相应记载:"开元二年,韶州鼠害稼,千万为群."同而马端临《文献通考》对此事亦有记 录,称"元宗开元二年,韶州鼠害稼,千万余群."18]这说明,开元二年的时候,韶州的鼠患定然相当严 重,毕竟写人正史中的地方灾异,一般不会是小灾小患.唐代情况如此,宋代情况又如何呢?《(同治) 韶州府志》则引旧志记载道: 绍兴十六年,韶州各属邑,鼠食稼.时广东大旱,羽鳞之属化为鼠,有渔者设网得鱼数百头, 旦视之,皆鼠.自夏徂秋方息,岁大饥.[91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不过,它反映宋代绍兴年间,粤北继开元二年以后,再次发生重大鼠患.从此推 论,可见张九龄捉鼠的故事,尽管传说重点在于塑造张九龄的形象,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故事文本本 身去探讨其语境,或者说"神游冥想",希望回到古人的"境界",它能够引起我们重视的反而是唐宋时 期韶州一带地区的鼠患问题.这一问题,对于粤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有着怎样的影响,是我们 进一步深入建构张九龄捉鼠故事情境的重要环节.成为将来研究之课题. 当然,开元二年韶州鼠患的时候,张九龄早已考中进士,不再是孩童了,绍兴十六年韶州鼠患的时 候,张九龄早已作古数百年.但是,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时间很难精确化,而且从作为建构语境的史料 的角度出发,传说文本亦不需要极为精确的时间度量.当然,如果能有精确的时间可以依据,建构文本 之语境的活动必须更加深入.然而,上述几个版本的传说中,至少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被分析.一是张九 一 116_ 龄少年时在大鉴寺读书,一是捉鼠后要解到朝廷去.特别是后者,以张九龄对付老鼠来展现张九龄的形 象,可是为什么要把老鼠解去朝廷呢?这是有意思的话题. 张九龄将老鼠解往朝廷的传说,可以有多种理解,但估计与下一个民间传说有关.这是一个由始兴 县隘子镇张镜清搜集的《广东不解粮》故事,文本如下: 张九龄是岭南人,想到岭南百姓每次解粮上京,路途遥远,但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一天,九龄 同皇上对奕,九龄走一度棋子就说:将将将,广东不解粮.每走一度棋子都这样说,说来说去,皇 帝也不知不觉随口跟着说,"将将将,广东不解粮",皇帝说着无心,九龄听者有意,九龄听皇帝这 样说着,忙俯伏着奏道:"谢主皇恩."因皇帝是"金口玉言",说了就算数.从此,广东就免解粮 上京了.同'. 这则故事,文本本身是在树立张九龄为地方谋福利,爱民如子的形象.但是,故事中有诸多信息,却显 示出它的出现.有很重要的历史情境可以揭示出来. 传说中张九龄说"广东不解粮"."广东"作为普遍使用的地名,是在宋代以后的事情,相信这一 故事产生的时间不应该早于宋代.而这一故事中,有一个细节也值得注意,即百姓解粮上京.百姓解粮 上京,而不是政府负责解运,显然是明代粮长制的规定,因此,这一故事很可能是明代以后产生的,是 善良的粤北人民借用当地最有名的官员形象张九龄而表达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过,此传说中更为让我们关注的故事元素是广东解粮负担很重,相信这与明代中叶以后粤北特别 是当时的南雄府(始兴明代属于南雄府管辖)虚粮严重有密切的关系.明代嘉靖年间做过户部尚书的始 : 兴人谭大初对此有过议论.他说 雄为东南小郡,属县仅二,不满百社,而保昌一县旧额田粮三万三十四石有奇,今其 悬虚之亏 于官者.实以万计,岂真斯邑之田鸾佃倚阁于他处?而保昌实籍之旧少,徒有税额而无实田哉?毋 亦里书作弊之太巧,有司不能查实辑正于其始,是以日积月累弊大虚积,而狼藉大坏于其后耳?? 嘉靖年间,南雄当地的虚粮几占全部赋税额的一半,当地在籍人户的赋税负担之重可以想见.关于南雄 府虚粮之重,有数字可以说明.根据相关地方志材料,有研究者编制出来明代南雄额表(见表1). 同样地,研究者还编制出明代南雄府虚粮统计表(见表2).这个虚粮统计表,显示虚粮数据飘忽 不定.但实际情况,据张素容的研究,则并非如此,总体上基本维持在8000到10000石之间.至于有 时候这个数字会变成630石,是因为当年已经用其他财政来源代纳了大额虚粮.[1ll10000石左右的虚粮 额,基本占据到当地1/3左右的原额,使南雄成为明代全国有名的虚粮重负区,地方官为此忙得焦头烂 表1明代南雄颤表 年份粮额(石)年份粮额(石) 洪武二十四年(1391)38290.0231嘉靖元年(1522)34759.3631 永乐十年(1413)37606.6733嘉靖十一年(1532)34884.5607 正统七年(1442)343145958嘉靖二十一年(1542)34888.6964 成化十八年(1482)346oo.7172嘉靖四十一年(1562)25368.9570 弘治五年f1492)34716.2550隆庆六年(1572)25368.9570 弘治十五年(1502)34730.9274万历十年(1582)23664.821O 正德七年(1512)34759.3631万历二十八年(1600)35282.2063 表2明代南雄府虚粮统计表 年份虚粮年份虚粮 成化十七年11595石万历八年12000石 弘治五年5159石万历十,年8026石 正德六年7000石万历十三年8O25石 嘉靖十六年729石万历十四年8026石 嘉靖十九年630石万历四十七年547石 嘉靖二十三年5306石天启二年1473石 嘉靖四十二年5615石6502斗 天启三年 隆庆四年5615石(疑为石)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来源:张素容《南雄"虚粮"——明代地方利益的虚构》,清华资料来源:张素容《大庾岭商路与明代南雄地方 " ~2008年硕士论文,未刊稿,其数据来源于《万历广东通志》卷32.财政》,中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6年,未刊稿, 其资料源自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15田赋. 一 117— 额,设计了诸如清丈土地,盐关关税代纳等诸多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但问题并未解决,因此,对于当地的民众来 说,虚粮负担一直是苦不堪言之事.一条鞭法以后,这里的赋税负担仍然没有大的改观.史称: 自唐杨炎行两税法以来,计田纳赋,而历朝相沿.正额之外,加以杂派,至明而田粮加重,派 累尤多,民不聊生.隆庆元年,行御史庞尚鹏所奏一条鞭法.民困少廷.未几按粮派差,昌邑都里 四十有四,每都分十甲,各甲轮流当差,凡阖省大宪,及钦差官员与夫起解钱粮,贡献物料,其夫 马供应,全悉派于里户,而地方官员所有执事铺垫,器具,什物,日用饮食以至往来抽丰,无一不 取于里户.且官为浮取,以肥私囊,长随又加浮取,胥役更加浮取,值年里长分派值年, 众里户里 长复加浮取,里户值当差之年,载粮一石须费六七十金,故鬻田荡产者有之,卖儿贴妇者有之,甚 或逃亡失所辗转于沟壑焉.于时有田者以田为累,而抛荒者不少,一二势豪又复飞粮诡寄,致家无 邱角者,亦需纳粮当差,故岁中亦多负欠,此往昔地方之弊也. 老百姓面对沉重的赋役负担,"鬻田荡产者有之,卖儿贴妇者有之,甚或逃亡失所辗转于沟壑",生活之 艰辛与痛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艰辛与痛苦之下,"不解粮",不缴纳粮饷,当然是人们最美好的愿望. 笔者以为,张九龄"广东不解粮"的故事,就是明代以来当地赋税繁重情况之下,民间集体记忆之反 映,也反映出民间集体记忆在历史时期,历史情境的变化当中,其间部分内容的悄然改变.笔者怀疑, 解老鼠上朝廷,就是后来的历史过程中,民间在虚粮恐惧之下的一个创造. 那么,关于张九龄"捉鼠解朝廷"传说中,他小时候就读于大鉴寺的细节,又反映出怎样的历史情 境呢?从该传说产生于唐宋时期的推断出发,它说明一个重要的历史情境,就是在唐宋时期,书院,学 校在粤北并不具备很强大的影响力,反而佛寺是当地的知识传播中心,甚至可能是行政中心.? 四 本文从文本与语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几则有关张九龄的民间传说,一方面注重民间传说中的张九龄 形象.但更希望通过传说本身去分析当地的历史,特别是历史上的社会情况,即所谓的历史情境,历史 文本的语境.对它们的把握,显然有利于我们认识与理解历史时期粤北的文献,有利于我们在特定的场 景中阅读与理解相关文本,并在对文本作出更深入的解读之后,更好地把握粤北, 广东乃至全国的历 史.笔者以为,这是解读民间故事应有的重要取向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历史上形成的材料,无论 是故事还是小说,均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分析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3】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王鸣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 [5】关汉,韦轩编.广东民间故事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6】始兴县政协.始兴文史(第8辑)【M】. 【7]旧唐书(卷37,志17,五行)[M]. [8]文献通考(卷314,物异考20)【M]. 【9]同治韶州府志(卷11)舆地略?祥异[M】. [10】【嘉靖】南雄府志(卷3)食货[M】. [11】张素容.大庾岭商路与明代南雄地方财政[DJ.中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6,未刊稿. [12】【乾隆]保昌县志(卷4)田赋[M】. 责任编辑:郭秀文 (D该问题本文不拟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台北商周出版公司,2003年. 一 118—
本文档为【【doc】民间传说的历史解读——以几则关于张九龄的传说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9-17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