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第21卷第3辑 2006年7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 V01.21,No.3 Jul.,2006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吴良宝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提 要]《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政区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历代地理与政区的变化复杂、文献记载的缺漏 与歧异等原因而使该书存在着一定的疏误。不断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不仅可以提供各诸侯国疆域变迁的内容,还包 含大量的县一级的地名资料,可以据此对《...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第21卷第3辑 2006年7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 V01.21,No.3 Jul.,2006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吴良宝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提 要]《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政区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历代地理与政区的变化复杂、文献记载的缺漏 与歧异等原因而使该书存在着一定的疏误。不断出土的战国文字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不仅可以提供各诸侯国疆域变迁的内容,还包 含大量的县一级的地名资料,可以据此对《地图集》第一册“战国时期”所收录的地名资料进行补正。本文在纠正 《地图集》的几处失误之外,还补充了120余个战国时期的县名,为研究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地理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图集》 战国文字 地名补正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6)03—0144—08 [收稿日期]2005—03—0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OOlO)资助”。 [作者简介]吴良宝(1971一),男,江苏新沂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战 国文字与战国史地。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①, “基本上将每个朝代取一个年限,绘出该年份的 高层政区和统县政区的分布、幅员与边界,并以 点状标志的方式标示县级政区的位置”②。这是 二十世纪中国通代政区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随 着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地图集》 中存在的疏漏逐渐显现出来。即以《地图集》第 一册“战国时期”诸图而言,不断公布的战国文 字资料以及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据以纠正《地图 集》在疆域变迁方面的某些失误,还可以补充相 当数量的可考县名。比如,战国兵器铭文中常可 见到许多当时县的地名;不少战国古玺是县一级 官吏用印,货币上的地名也是县的地名③。另 外,战国竹简、陶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县名。这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县名见于《汉书·地理志》 (以下简称《地理志》)而为《地图集》所未收 录。这些县名可以证明许多秦汉时代的地名在战 国时代早已有之。因此,辑集这些地名资料,对 于探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地理沿革具有相当的价 值。我们曾对战国文字中的三晋县名进行辑 · 144· 集④,今拟将搜辑的范围扩大到三晋之外的其他 诸侯国。 基于此,本文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讨论 《地图集》第一册战国部分在疆域变迁、地名定 位等方面的明显疏误;一是根据战国文字资料补 充《地图集》中未收录的县名。由于本文所补充 的地名资料的时代多属于战国中晚期,同时也为 了与《地图集》以静态图集标绘政区变化的原貌 相一致,文中只是平面化地列举需要补充的地 名,如无必要,一般不再对其时代详加说明。 文中使用的公元纪年资料,均引自杨宽先生 《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新版)附录 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 京)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以下简称《地图集》。 ②周振鹤:《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序》,(济 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③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4年,第377页。 ④吴良宝:《战国文字所见三晋置县辑考》,《中国史 研究》,2002年,第4期。 万方数据 三“战国大事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在引用古文字资料时,一 般不作严格隶定;资料出处多使用简称,文末附 有简称对照表。本文引用的资料截止于2004 年底。 排比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地图集》第一册 中的“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在各 国疆界的划定方面有一处明显的失误,另外还存 在几处疑问。 魏国在今陕西境内的领土,渭水以北部分主 要包括上郡、西河等。魏国的上郡,因《史记· 六国年表》中记载魏“筑长城,塞固阳”,而 《正义》等唐宋旧注将“固阳”视为汉代稠阳县 (今内蒙古固阳县南),因此传统上将魏上郡的北 界一直扩展到今内蒙古境内。对此,史念海先生 已指出:“汉稠阳县及其周围各处,本为林胡所 据,赵武灵王始攘胡辟土”,魏国何能远筑其长 城于赵国境内?①从魏国在今陕西神木县一带铸 造有“言②易二斩”等桥形布币(见《货系》 1376、1378、1388)来看,魏上郡的范围至少一 度包括今陕北部分在内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了。 “形势图”中将“定阳”划归赵国,大概是受了 《战国策·齐策五》苏代说齐闵王章“昔者魏王 ⋯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的影响,其实“定 阳”为秦上郡地而非赵地。③魏国上郡直到前 328年才最终人秦。因此“形势图”中将魏、赵 在陕西的边界划在今延安、宜川一线,将包括雕 阴在内的魏国上郡大片土地划归秦,肯定是有问 题的。 “形势图”将位于今河南鹤壁附近的赵国旧 都中牟划在赵境内,大概是不对的。《水经·渠 水注》:“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 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杨宽先生推测两国 易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61年。④ “形势图(前350年)”将包括今河南内乡、 西峡等地在内的领土划归秦国,将原宋地仪台在 内的今河南柘城、商丘与安徽毫县之间的土地都 划归魏国,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史记·楚 世家》载张仪以“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诈楚怀 王绝齐,又《越王勾践世家》载齐威王使者说越 王云:“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 左,不足以备秦”,接着又说“楚三大夫张九军, 北围曲沃、於中”,说明在前340年之前,秦未 能据有今西峡、内乡等县地⑤。《战国策·楚策 一》“邯郸之难”章载魏惠王围攻邯郸、赵求救 于楚,“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 减之间” (其时在公元前352年)。楚所取的 “睢、漩之间”的具体范围,研史诸家还存在 歧见。 另外,“形势图”将魏国河东与河内两大区 域的联系通道放在今山西太谷、武乡之间的上党 山区,诸家对此意见也很不一致。魏国迁都大梁 之后是否通过上党山区来连接,还是一个 疑问@。 《地图集》第一册“韩·魏”部分,依据战 国文字资料可以补充的县名将近三十个。 魏国在今陕西境内的县名,地望可考的有: “言(圜)易、漆垣、高女(奴)⑦,’(属于《地 理志》上郡范围),这有“洁易冶”戈⑧以及 “言易二斩”、“高女一折”桥形布、“栾垣一折” 圆钱(见于《货系》1431、4055)等为证。故址 分别在今陕西省神木县东、铜川市西北⑨、延安 附近。在今山西境内的可补县名,地望有考的 ①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 索》,《河山集》第2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第438页。 ②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③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343页。 ④杨宽:《战国史》,第301页。 ⑤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 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9—331页。 ⑥钟凤年:《战国疆域变迁考》,《禹贡》第2卷8 期、11期,第3卷7期,第7卷6、7合期;史念海: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河山集》第7集,(西安)陕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李晓杰:《战 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⑦汤馀惠:《战国货币新探(五篇)》,吉林省货币学 会首届会议论文(油印本),1983年。 ⑧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3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8页附图1、2。 ⑨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 】45 · 万方数据 有:“左邑、千亩①、魇、涑②”等。左邑在山西 闻喜县、千亩在介休县南,“魇”地则与《地理 志》上党郡铜鞔县下的“上厩亭”、“下厩聚”有 关(3),涑县应与山西西南部的涑水有关。可参看 “左邑余子啬夫”、“左邑发弩”与“干亩右军” 官印(《玺汇》0109、0113、0349)、“三十年厩 令鼎”与“涑县发弩戈”(《集成》2527、11213) 等。 韩国在今山西境内曾占有“皋落”县(垣曲 县东南),韩襄王时的“十一年咎茗(皋落)令 戈”④即为依据。韩兵还有“十二年少曲⑤令戈” (《集成》11355)、“十年汝阳令戈”⑥。《史记· 范睢传》:“秦昭王之四十三年,东伐韩少曲、高 平”,在今河南省济源县少水弯曲处,《地图集》 仅作为地区名标示(第35—36页);《战国策· 秦策三》“应侯失韩之汝南”章,可证战国汝阳 曾属韩。《集成》9452的“长陵盂”有“长孓 (葛)”⑦韩国刻铭,该地在今河南省长葛县北。 魏国在今河南、安徽境内设置的县名,可考 的有“桐丘、顿丘、梧、淄丘、芒”等,见于 “五年桐丘令戈”⑧、“三十四年邮(顿)丘戈”、 “三十三年部(梧)令戈”⑨、“九年哉(淄)丘 令戈”、“十年邙(E-)令戈”(《集成》11321、 11299、11313、11291)。桐丘在今河南省鄢陵县 与扶沟县之间,顿丘在濮阳北,淄丘在今安徽省 濉溪东、芒在永城县⑩。魏国还有“芒阳守令 戈”@,这个“芒阳”应与在今河南永城的芒县 有关。 魏国有“句犊@五都口”、“犊邑司马”官印 (《玺汇》0353、2131)。句犊即《左传·桓公十 二年》的“句渎之丘”(《春秋》作“毂丘”),犊 邑亦即句渎之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⑩。 《玺汇》0324“黍丘廪廓”@的“黍丘”(见于 《左传·哀公七年》),原为宋地,后为魏地。马 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第26章有“济阴阳” 的地名,济阴阳是济阴和济阳。济阴在今山东省 定陶县o。 另外,韩魏方足小布中的“开阳”o、 “北 箕”、“冠阳”⑩、“咎奴”、“虐阳”等(《货系》 1608、1604、1939、1715、1958),魏器《二十 三年鼎》中的“襄平”⑩,兵器中的“马雍、格 氏、皇阳、安阳、申阴” (《集成》11375、 11327、11314、11562、11356)以及“陵阴”o 等县名,待考。 · 146· 第35—36页“宁”地(今河南获嘉县)下 括注“修武”。《史记·魏世家》“通韩上党于宁、 共”,《正义》引《韩诗外传》云:“武王伐纣, 勒兵于宁,故日修武。”《玺汇》0302有魏官印 “修武县吏”,传世有魏“宁冢子鼎”,咸阳曾出 ①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于省吾教授百年 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 166、167页。 ②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28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③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问 题》,《古文字研究》第1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10页。 ④蔡运章、杨海钦:《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 《考古》,1991年,第5期。 ⑤李家浩:《楚王含璋戈与楚灭越的年代》,《文史》 第24辑,注释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 页。 ⑥何琳仪:《莒县出土东周铜器铭文汇释》,《文史》, 2000年,第1期。 ⑦李家浩:《谈春成侯盂与少府盂的铭文及其容量》, 《华学》第5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 153页。 ⑧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古城问题》, 《考古》,1987年,第12期;吴良宝:《说包山楚简中的 “安陵”及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 ⑨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 题》,《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⑩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6年,第445页。 ⑩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 铭文兵器》,《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o曹锦炎:《释》,《史学集刊》,1983年,第3期。 @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 第1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72页。 @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出土文献研 究》第6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 19页。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19页。 ⑩李家浩:《战国开阳布币考》,《古文字研究》第 2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⑩黄锡全:《战国方足布七考》,《华夏考古》,1995 年,第2期。 ⑩唐友波:《新见鼎小识》,《上海博物馆集刊》第9 期,(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54页图2。 @李朝远:《汝阴令戈小考》,《中国文字研究》第1 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7页。 万方数据 土秦国“修武府杯”,可见修武、宁并非一地①。 《韩诗外传》的说法不可信,此处当改。 “赵国·中山”部分,可以补充的县名有三 十个左右。铜器、玺印中的县名有“土匀、平 陶、汪陶②、埒③、栾、阳原④、当城、三台⑤、 乐城、沮居⑥”等,可参看“土匀(军)锌”、 “汪陶令戈”、“三年栾令铍”、“元年鄢(埒)令 戈”(《集成》9977、11354、11360、11661)、 “平陶宗正”与“阳源府”、“坐城府”、“三台士 序”、“乐城府”、“虐居司寇”官印(《玺汇》 0115、2316、3442、0305、1386、0072),地望 分别在今山西省石楼、文水、应县西、繁峙东 北、神池县以及河北省阳原县西、蔚县东北、容 城县西南、献县东南、怀来县西。 赵国尖足布币中的“西都、余(涂)水、郧 邯⑦、虑魇⑧、繁寺、阳曲⑨、埒阳” (《货系》 1042、1213、1210、984、1000、965、1194)与 “善往(无)、娄弁(楼烦)、郭(崞)”o,在今 山西孝义县、榆次西南、平定县、五台县北、浑 源县西南、太原东北、右玉县东南、宁武县、浑 源县西。另外,还可以将方足小布中的“平于 (舒)”⑩、“隰城”补充进来,地在今山西省广灵 县、离石县西。 赵国三孔布中可考的县名有“上芥(艾)、 五阱、上曲阳、上尊(博)、下尊(博)、亲 (新)处、平台⑩、封氏(斯)⑩、沮阳、关@、无 冬(终)@”(《货系》2478、2484、2465、2467、 2471、2487、2479、2486、2468、《钱典》1226 等),上艾在今山西阳泉市,五阱与无终等地分 别在今河北石家庄西、曲阳县西、深县南、定县 东北、平乡县东北、赵县西北、怀来县东、滦城 县北、涞源一带。 另外,见于尖足布币中的武平、邪、大阴 (《武陵》31有“大阴令戈”)等,见于三孔布中 的家阳(《古印集存》册六有“家阳司寇”官 印)、安阴、雁即、戏、王夸@等,见于方足小 布的“长安”等,见于《玺汇》0116的榆平、 3438的庶犀、0303的曹遽、0006的富昌等,见 于《集成》11675“三年武口令剑”等县邑名, 地望均待定。 四 “秦·蜀”部分,据兵器铭文可补充十多个 县名。比如, “二十二年临汾守戈” (《集成》 11331)中的“临汾”,在今山西曲沃县北。另 外,秦兵器在胡部、内部等部位刻有兵器置用地 名,像“怀德、广衍、洛都、高望、武都、孱 陵、阳周、大陵、渠囟@、锡@、徒经⑩,’等,见 于“二十一年相邦冉戈”、“十二年上郡戈”、“十 ①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28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②施谢捷:《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三则)》,《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③孙贯文:《金文札记三则》,《考古》,1963年,每 10期。 ④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华学》第2 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⑤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 第1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72页。 ⑥李家浩:《战国於疋布考》,《中国钱币》,1986 年,第4期。 ⑦何琳仪:《尖足布币考》,《陕西金融·钱币专辑》 (16),西安,1991年。 ⑧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⑨李零:《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注释3,《古文 字研究》第8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⑩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先秦货币 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页。 ⑩黄锡全:《战国方足布七考》,《华夏考古》,1995 年,第2期。 @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汪庆正:《货系·总论》,第20页。 @李家浩:《战国於疋布考》,《中国钱币》,1986 年,第4期。 o朱华: 《略谈“无终”三孔布》, 《中国钱币》, 1987年,第3期。 ⑩何琳仪:《王夸布币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年,第5期。 ⑩黄盛璋:《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 《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⑩李学勤:《秦孝公、惠文王时期铭文》,《中国社会 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5期。 o苏辉:《张家山汉简之“徒涅”为(汉书·地理 志>“徒经”补证》,《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第56页。 · ]47· 万方数据 二年上郡守戈”、“九年淄丘令戈”、“武都矛”、 “孱陵矛”、“阳周矛”、“隰城平都矛”、“元年埒 令戈”、“王四年相邦仪戈”①、“三年相邦吕不韦 戈” (《集成》11342、11404、11313、11506、 11462、11463、11542、11360)。怀德在今陕西 省华阴县北,广衍、武都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乌 拉特前旗东南②,洛都、高望均为秦上郡属县; 阳周、锡在今陕西省子长县西北、白河县东;大 陵在今山西省文水县北,孱陵在今湖北省公安 县西。 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昭王“二十九 年,攻安陆。”安陆在今湖北安陆一带③。 秦兵器中的地名,如《集成》10934铜戈中 的江、鱼,11542的“平都矛”等,均待考。 五 燕国地名见于史书记载的相对较少,而战国 燕文字资料可以补充一定数量的县名。比如《集 成》11304“燕王职戈”背面有“淙州都口”,淙 州即泉州,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④。 《集成》 11503有“右淙州县矛”,这个“右泉州”的具 体地望待定,但无疑与泉州有关。 燕国官印中有一些县名,包括“文安、信 城、下落⑤、容城、沟城⑥”等(见于《玺汇》 0012“文安都司徒”、0323“信城侯”、0045“疋 茗司马”、0190“蚣城都郯左”、0017“沟城都司 徒”),分别在今河北省文安县北、清河县西、涿 鹿县、容城县北、三河县。另外,《玺汇》3453 有燕系复姓私玺“安即生晨”,安即就是安次, 在今河北省安次县⑦。 燕国陶文中的县名有“柳城、徐无、右北 平”等可以用来补充《地图集》,这些资料见于 “酉城都王勺瑞”⑧、“余无⑨都瑞”、“右北平@ 巨”(《陶汇》4·18、3·752),地在今辽宁省朝 阳市南、河北省遵化市东、玉田县境内。 《捃古录金文》23·12·4有战国“武平君 钟”,据《括地志》,武平在今河北省文安县附 近。燕国有“郭大夫甑”,《左传·昭公七年》: “齐侯次于虢”,《春秋左氏地名补注》卷九云: “虢与郭通。《方舆纪要》:高郭城,在河间府任 丘县西十七里。汉县,属涿郡。”⑩《货系》2340 有“斡刀”方足小布,斡刀即《水经·圣水注》 中王肃所说的“韩侯城”,音讹为“寒号城”,即 · 】48 · 《史记·赵世家》中的“韩皋”,地在今河北省固 安县东南@。 《集成》10434有“北尚(当)城”、10435 有“东尚(当)城”燕国小器等,地望待定。另 外,见于《玺汇》0051的“柜易”、0011的“刚 阴”、0013的“平阴”、0060的“甫阳”、0121 的“武尚”、5562的“中阳”@、0054的“范 钟”、0061的“雷旦”、0118的“徒口”、0189 的“桐阳”@、0361的“单佑”,见于《陶汇》4 ·29的“阳安”、4·131的“左忧”、《考古》 1989年第4期第377页的“狗泽”等地名,因 其后都带有“都”字,可据此确定为燕国的县邑 之名;《集成》10980的“渊谷县戈”、11495的 “皎陆县矛”、11477的“觚县矛”、10943的“守 ①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北 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②崔睿:《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 1977年,第5期,第33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 《释文注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页。 ④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华学》第2 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⑤施谢捷:《(古玺汇编)释文校订》,《容庚先生百 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州)广东人 民出版社,1998年,第644页。 ⑥黄盛璋:《所谓“夏墟都”三玺与夏都问题》,《河 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3期。 ⑦施谢捷:《古玺印文字考释(十篇)》,《语言研究 集刊》第6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⑧徐秉锟:《辽宁发现战国陶铭四种考略》,《辽海文 物学刊》,1992年,第2期。 ⑨董珊:《释燕系文字中的“无”字》,《于省吾教授 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年;杨泽生:《燕国文字中的“无”字》,《中国文字》 新第2l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6年。 o何琳仪:《古陶杂释》,《考古与文物》,1992年, 第4期。 @李家浩:《燕国“清谷山金鼎瑞”补释》,《中国文 字》新第24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年。 @李家浩:《战国货币考(五篇)》,《中国钱币学会 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年;何琳仪:《燕国布币考》,《中国钱币》,1992年,第 2期。 @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 第1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72页。 @可参看:李家浩《盱眙铜壶刍议》,注释6,《古 文字研究》第1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万方数据 阳戈”,燕国方足小布中的“宜平”等,地望均 待定。 .上 /、 楚是战国时期南方的大国,战国楚文字资料 中可以见到不少县名,为《地图集》“楚·越” 部分所未收。 《玺汇》0002有“弋阳君玺”、0276有“弋 阳邦粟客”,0008有“上赣君之胥玺”。弋阳, 在今江西省潢川县西①。《地理志》豫章郡有赣 县,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印文“上赣”亦可能 位于赣水边上②。 有几枚楚官印中都有“行序大夫”一职,职 官前的地名有“山桑③、江陵、上场(唐)”④ 等,见于《周秦古玺菁华》145的“山桑行序大 夫玺”、《玺汇》0101“江陵行序大夫玺”、0099 “上场行序大夫玺”。分别在今安徽省蒙城县北、 湖北省江陵县、随县西北。《玺汇》0130有“六 行府之玺”、0317有“坪阿”,在今安徽省六安 县北、怀远县一带。楚玺中尚有“相(湘)陵莫 嚣”(《玺汇》0164)、“菱夫口玺”(《湖南省文物 图录》图版五十九)、“乌呈(程)之玺”(《安昌 里馆玺存》),湘陵在今湖南长沙附近⑤,菱夫见 于《战国策·秦策三》,在今江苏省溧阳县境 内⑥,乌程在浙江湖州市西南。 战国中期的《鄂君启节》(《集成》12110、 12113)有车节、舟节两种,记载了一些《地图 集》未收的地名,包括“鄂⑦、阳丘、高丘、酉 焚(柳芬)⑧、芸(郧)阳⑨、彬、兆(洮)阳” 等。其中,“鄂”是西鄂,在今河南省邓县一带; 高丘也见于包山楚简,在今安徽宿县北o;阳丘 即汉代的堵阳县,故治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 里⑩;芸阳可能就是郇阳,在今陕西省旬阳县西 北。洮阳县应位于湘水上游支流洮水北岸,彬在 今彬州市@。 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中有“漾陵公” (简 177)、“新野君”(简173),楚国金版与《曾姬 无壶》(《集成》9710)中也有“漾陵”。“漾陵” 当与河南沈丘县的“养”有关,“新野”在今河 南新野县。简113、166有“新都”,简186有 “湖阳”@,都在今新野县东。简83的“益阳”, 在今湖南益阳市东@。 另外,湖南长沙战国墓外椁左上角有“沅阳 衡”烙印,沅阳当在沅水北岸@;《货系》4266 有“盐”金版,“盐”可能与《地理志》属临淮 郡“盐渎”有关,在今江苏省盐城市西北⑩。 见于《玺汇》0269的吁阳、0283的蒿陵, 见于包山楚简的邸阳、喜、尚、阴、录,巽陵、 邴阳、虐陵、市阳、都阳、宜阳、株阳、定阳、 须、等,见于曾侯乙墓竹简中的集、乐等封君地 名,均待考。已有学者指出,包山简中有的封君 名与县名相同@,这些封君地名也应为当时楚国 的县名,惜地望暂无可确考。 ①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 第1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72页。 ②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四篇)》,《江汉考古》, 1984年,第2期。 ③徐在国:《楚国玺印中的两个地名》,《古文字研 究》第24辑,(Jr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7页。 ④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江汉论 坛》,1982年,第7期。 ⑤徐在国:《楚国玺印中的两个地名》,《古文字研 究》第24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7页。 ⑥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四篇)》,《江汉考古》, 1984年,第2期。 ⑦船越昭生:《鄂君启节I:oo、r》,《东方学报》第 43册,1972年;陈伟:《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 《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③姚汉源:《鄂君启节释文》,《古文字研究》第10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⑨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启节考释(八篇)》,《纪 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9年。 o李家浩:《鄂君启节铭文中的高丘》,《古文字研 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 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⑩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启节考释(八篇)》,《纪 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9年。 @徐少华:《包山楚简释地十则》,《文物》,1996 年,第12期。 @徐少华:《包山楚简释地八则》,《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1996年,第4期。 @曹锦炎: 《释楚国的几方烙印》, 《江汉考古》, 1994年,第2期。 0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 社,2001年,第351页。 ⑩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6年,第106页。 · ]49· 万方数据 七 “齐·鲁·宋”部分,可以补充的县名约有 十个。玺印、陶文资料中的主要有“唐、武强、 箕、阳都、平陵”,见于《玺汇》0147“易工师 玺”、0336“武强祁望①”、0019“(箕)②司徒 师”、0198“阳都邑之口徙口玺”、《篮斋古印集》 1·15·3“平陵县左廪玺”③。在今山东省鱼台 县东北、河北省武强县西南,箕、阳都、平陵在 今山东莒县北、沂水县、历城县。《玺汇》0155 有“疝阳口师玺”,疝阳即山阳,在今山东金乡 县西北;《陶汇》3·694等有“不其市节”,不 其在今山东即墨县西南④。《陶汇》3·47“陈华 句莫廪伯陶釜”,句莫即姑幕,在今山东省诸城 县北⑤。 《集成》11020“高坪左戟”、10932“郓左 戟”、11609“阴平左库剑”,郓在今山东省郓城 县、微山县东,高平在今江苏泗洪县南。 见于《临淄封泥文字叙目·目录》1上的 “甬县”、《郑庵所藏泥封》24下的“武平”、《集 成》11062的“陵右造戟”、《考古》1988年第5 期第468页的“武罗”,见于《文物》1995年第 7期第77页铜戈中的“鄙”地,《陶汇》3·26 的“臧都”、3·38的“甘齐”,《玺汇》0156的 “清陵”、0253的“会其”等,具体地望待定。 《集成》10998的“昌城右戈”,昌城见于 《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 高唐,拔之”,其地与高唐应相近。《地图集》根 据《集解》引徐广、《正义》引《括地志》的说 法,将昌城定在今山东淄博市(《地理志》中称 “昌国”),已是离国都临淄不远的齐国腹地,实 有未当。 以上所补战国时期的地望可考的县名共有 110多个(另附有待考地名约80个),均为《地 图集》第一册战国部分所未载,直接见于《地理 志》的地名就有近80种。其中三晋地名有54 种,秦13种、燕14种、楚23种、齐国10种。 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近三十年来新出土、新考释 出的地名资料。随着战国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 这个数字还会有所增加。 战国时期各国设置的郡县,史料记载多有缺 漏,难以窥见更详细的具体内容。本文从战国文 字资料中补充了百余个县的地名资料,正可以弥 · 】50· 补这方面的缺憾。这为研究战国郡县制、战国至 秦汉时期的地名沿革等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 料,同时可以据此对战国地名考证工作进行检 验。下面试作简要说明。 秦汉时期的泉州县在今天津市武清县南, 《地理志》属渔阳郡。秦置泉州县,已为天津宝 坻县出土的“泉州丞印·范阳丞印”田字格印母 范所证实⑥。燕国兵器中的“泉州都”、“右泉州 县”资料⑦,可将泉州县的设置提前到战国时 期。从秦代只有泉州县来看,“右泉州”等县大 概已被省并、调整。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河北 易县出土的“东当城县”、“北当城县”等:赵国 境内有西当城(在今山西蔚县东北),燕国的东 当城、北当城虽已不可确指,应在西当城的东 面、北面;而《地理志》中已不见东、北当城 县,推测应是被省并了。 西汉时期郡县设置上的变化,有一些未被 《史记》、《汉书》所记载,而古文字资料可以提 供一些信息。比如,居延汉简有“魏郡轵阳”, 出自破城子探方56,时代为西汉昭、宣帝时 期①;西汉吕后二年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秩律》中也有“轵阳”地名②。可是《地理志》 魏郡属县中没有“轵阳”县,《史记》中也不见 这个县名。战国晚期方足小布中的“开阳”不论 是“轵阳”或“枝阳”③,都为探讨有关问题提 供了切实的原始资料。 《玺汇》0068有“阴口司寇”官印。或释为 “阴馆”,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地理志》隶雁门 郡,战国时为赵地④。检《地理志》的阴馆县是 在西汉景帝三年增置的,原为楼烦县的一乡之 ①徐在国:《齐官祈望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 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2003年10 月,第565页。 ②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年,第126页。 ③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文物》,1959 年,第7期。 ④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年,第126页。 ⑤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论 文,2002年,第176页。 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宝坻秦城遗址试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第125页。 ⑦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华学》第2 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万方数据 地。由此看来,玺文“阴馆”的释读方面还可以 再考虑,战国时期赵国是否有阴馆县目前尚不能 确定。 今河南南阳附近的申,据《水经·清水注》 记述,是白起拔郢之后改称为“宛”的。战国初 期的曾侯乙墓第12号简文有“郊连嚣”⑤,而 《春秋》经传文字中只有“申”、“申息之师”的 记载,加上《说苑·指武》说“(吴起)为宛守, 行县适息”等文献,我们可以将“申”改称 “宛”的时间提前到战国初期,由此也可以判定 将战国晚期韩兵“二十四年郸阴令戈”中的 “郸”地定在今南阳市是不可信的⑥。 总之,战国文字中县邑地名资料涉及到的相 关问题比较丰富、复杂,上面所谈的几个问题仅 属列举性质,更详细的讨论容待另文。 附:引书简称表 《货系》——《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 先秦货币》,汪庆正主编,(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8年。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一1998年。 《玺汇》 编,(北京) 《钱典》 《古玺汇编》,罗福颐主 文物出版社,1981年。 《古钱大辞典》,丁福保 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 《武陵》——《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 集录》,张光裕、吴振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学报》新26期,香港,1997年。 《陶汇》——《古陶文汇编》,高明编,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简》下 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04页;何双 全:《(汉简·乡里志>及其研究》,《秦汉简牍论文 集》,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 169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 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图版44页,第447 号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轵阳”由 李家浩先生释,《战国开阳布币考》,《古文字研究》 第2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③李家浩:《战国开阳布币考》,《古文字研究》 第2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④徐在国:《战国官玺考释三则》,《考古与文 物》,1999年,第3期。 ⑤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 题研究》,《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 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2003年,第 531页。 ⑥吴良宝:《包山楚简释地三篇》,《汉字研究》 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RectificationandComplementaboutPlaceNameoftheWarringStatesperiodin theHistoricalAtlaso厂China ’ WuLianghao (InstituteofAncientBook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 Abstract:AsacomprehensiveexpressionoftheresearchaboutAdministrativeDivisionsgeogra— phy,forthecomplexchangeofhistoricalgeographyandAdministrativeDivisionsandomissionsand divergenceofdocumentrecords,therearesomecarelessmistakesintheHistoricalAtlasofChina. AscontinuousexcavatedscriptoftheWarringState,itisnotonliestoprovidethecontentsofterrito— ryvicissitudesaboutmanykingdoms,butalsotoincludequantitydataofplacenamesofcounties. Consequently,wecanmendthefirstvolumeoftheHistoricalAtlasofChinaabouttheWarring Stateperiod.Thearticlemendsa fewcarelessmistakesandsupplementsonehundredandtwenty princenamesofWarringStateperiod.Sothesecanprovideimportantmaterialonwhichweresearch theevolutionfromtheWarringStatePeriodtotheQinandHanDynasties. Keywords:TheHistoricalAtlasofChina;WritingoftheWarringStatePeriod;Rectification andComplementofPlaceNames 万方数据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作者: 吴良宝, Wu Liangbao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刊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年,卷(期): 2006,21(3) 参考文献(103条) 1.徐少华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1994 2.杨宽 战国史 3.李家浩 战国开阳布币考 2004 4.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 2001 5.何双全 〈汉简·乡里志〉及其研究 1989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居延新简 1994 7.吴振武 燕国铭刻中的"泉"字 1996 8.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宝坻秦城遗址试掘报告[期刊论文]-考古学报 2001(01) 9.董珊 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 2002 10.曹锦炎 古玺通论 1996 11.李学勤 战国题铭概述(上) 1959(07) 12.曹锦炎 古玺通论 1996 13.徐在国 齐官祈望考 2003 14.陈伟 包山楚简初探 1996 15.黄锡全 先秦货币通论 2001 16.曹锦炎 释楚国的几方烙印 1994(02) 17.徐少华 包山楚简释地八则 1996(04) 18.徐少华 包山楚简释地十则 1996(12) 19.朱德熙;李家浩 鄂君启节考释 1989 20.谭其骧 鄂君启节铭文释地 1962 21.李家浩 鄂君启节铭文中的高丘 2000 22.朱德熙;李家浩 鄂君启节考释 1989 23.姚汉源 鄂君启节释文 1983 24.陈伟 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 1986(02) 25.船越昭生 鄂君启节について 1972 26.李家浩 战国官印考释(四篇) 1984(02) 27.徐在国 楚国玺印中的两个地名 2002 28.李学勤 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 1982(07) 29.徐在国 楚国玺印中的两个地名 2002 30.李家浩 战国官印考释(四篇) 1984(02) 31.吴振武 古玺合文考 1989 32.李家浩 盱眙铜壶刍议 1985 33.吴振武 古玺合文考 1989 34.何琳仪 燕国布币考[期刊论文]-中国钱币 1992(02) 35.李家浩 战国货币考 1992 36.李家浩 燕国"洀谷山金鼎瑞"补释 1998(24) 37.何琳仪 古陶杂释 1992(04) 38.杨泽生 燕国文字中的"无"字 1996(21) 39.董珊 释燕系文字中的"无"字 1996 40.徐秉锟 辽宁发现战国陶铭四种考略 1992(02) 41.施谢捷 古玺印文字考释 1999 42.黄盛璋 所谓"夏墟都"三玺与夏都问题 1980(03) 43.施谢捷 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 1998 44.吴振武 燕国铭刻中的"泉"字 1996 4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 1990 46.崔睿 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 1977(05) 47.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西汉南越王墓 1991 48.苏辉 张家山汉简之"徒涅"为〈汉书·地理志〉"徒经"补证[期刊论文]-中国史研究 2003(04) 49.李学勤 秦孝公、惠文王时期铭文 1992(05) 50.黄盛璋 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 2001 51.何琳仪 王夸布币考 1991(05) 52.朱华 略谈"无终"三孔布[期刊论文]-中国钱币 1987(03) 53.李家浩 战国於疋布考[期刊论文]-中国钱币 1986(04) 54.汪庆正 货系·总论 55.杨宽 战国史 1998 56.裘锡圭 战国货币考(十二篇) 1978(02) 57.史念海 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1981 58.吴良宝 战国文字所见三晋置县辑考[期刊论文]-中国史研究 2002(04) 59.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 1984 60.周振鹤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序 1999 61.裘锡圭 战国货币考(十二篇) 1978(02) 62.黄锡全 战国方足布七考 1995(02) 63.黄锡全 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 2001 64.李零 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 1983 65.裘锡圭 战国货币考(十二篇) 1978(02) 66.何琳仪 尖足布币考 1991 67.李家浩 战国於疋布考[期刊论文]-中国钱币 1986(04) 68.吴振武 古玺合文考 1989 69.吴振武 燕国铭刻中的"泉"字 1996 70.孙贯文 金文札记三则 1963(10) 71.施谢捷 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三则)[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72.李家浩 先秦文字中的"县" 1987 73.李朝远 汝阴令戈小考 1999 74.唐友波 新见鼎小识 2002(09) 75.黄锡全 战国方足布七考 1995(02) 76.李家浩 战国开阳布币考 2004 77.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战国纵横家书 1976 78.李家浩 战国官印考释 2004 79.吴振武 古玺合文考 1989 80.曹锦炎 释 1983(03) 81.韩自强;冯耀堂 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 1991(02) 82.高明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1996 83.黄盛璋 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1974(01) 84.吴良宝 说包山楚简中的"安陵"及相关问题 2006 85.黄盛璋 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古城问题 1987(12) 86.李家浩 谈春成侯盉与少府盉的铭文及其容量 2001 87.何琳仪 莒县出土东周铜器铭文汇释 2000(01) 88.李家浩 楚王酓璋戈与楚灭越的年代 1985 89.蔡运章;杨海钦 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 1991(05) 90.黄盛璋 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问题 1989 91.李家浩 先秦文字中的"县" 1987 92.吴良宝 包山楚简释地三篇 2005 93.赵平安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2003 94.徐在国 战国官玺考释三则 1999(03) 95.李家浩 战国开阳布币考 2004 96.李家浩 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1996 97.裘锡圭 战国货币考(十二篇) 1978(02) 98.吴振武 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 2003 99.汤馀惠 战国货币新探 1983 100.李晓杰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 2003 101.史念海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1999 102.钟凤年 战国疆域变迁考 103.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198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吴良宝 读郭店楚简札记(三则)[期刊论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5) 2. 魏斐德.梁禾 讲述中国历史[期刊论文]-史林2001(3) 3. 华林甫.HUA Lin-fu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6,26(5) 4. 《中国历史干旱》(1949-2000)正式出版[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2009,20(2) 5. 周晓薇.Zhou Xiaowei 豐都与酆都的演变及其地理文化[期刊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3) 6. 吴业国.张其凡.Wu Yeguo.Zhang Qifan 南宋"四蜀"考[期刊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3(1) 7. 王开队.Wang Kaidui 从地理文献看明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向[期刊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4) 8. 刘子川 激情飞扬--解读意大利现代工业设计[期刊论文]-艺术百家2003(4) 9. 黄蔚章.陈育森 一类双参数三阶半线性方程边值问题的奇摄动[期刊论文]-数学研究2003,36(3) 10. 李晓伟.刘春玲.张赫 文书、保密、档案工作三者间的关系[期刊论文]-黑龙江档案1998(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lsdllc200603016.aspx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396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0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11-10
浏览量: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