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举报
开通vip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一课。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节的内容,它是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生学习了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编制9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乘法口诀的终结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学习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学生的年龄特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一课。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节的内容,它是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生学习了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编制9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乘法口诀的终结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学习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2、使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里面既包含过程性目标又包含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是我在本课教学中拟定的重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了2至8的乘法口诀对编制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数形结合等教学法。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看图形数个数,数形结合的方法,编制出9的乘法口诀。学生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旧引新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我采取了以旧引新自然引入的方式,通过复习2至8的乘法口诀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做铺垫。让学生感悟到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诱导、小组合作编制口诀 我认为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教学这九句口诀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在教学一九得九,二九十八这两句口诀时,采用一步一步引导的方法;二是“扶”;在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这两句口诀时,采用扶持的方法,三是“放”;在前四句口诀学习后,五九至九九这五句口诀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编制口诀,进一步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源于生活。看动画片段安排在学习新知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从而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发展。更凸显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深化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我设计了几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畅谈收获和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小结 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以上是我对《9的乘法口诀》这一节内容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谢谢! 《认识时间》说课稿 我今天说的课是人教2013最新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认识时间》我将从以下这几方面来说明这节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流程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上册认识整时和一年级下册认识半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同时为三年级学习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与一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3、学情分析 “时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整时,半时),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二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学生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会读、写几时几分。 情感目标: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5、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      难点: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6、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钟表学具。 2、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让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体验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观察、议一议、动手拨一拨的活动中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综合运用了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构建。 2、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小组合作:本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抽象概括:我认为,方法是学习的关键。如本课认读时间的方法,学生一经领悟,具备的将是认读更多时间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让学生观察典型时间,(如:1时15分、9时5分等)概括看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用数学的语言,修正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动手操作: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表练习,相互纠错。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3、说教学特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中来,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下面的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同时根据新课程理念:“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因此我设计了5个活动,我将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时间大概18分钟。 活动一: 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课件: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 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让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到张扬。 (课件演示:1时多)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并学生说出时针是指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演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时针的不同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利用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向任意一个数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60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关键,因为学生前面对钟面上有60个小格有了掌握的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所以很会学以致用,利用乘法或者5个5个相加等各种学生喜欢的方法,得出分针走1圈是60分,比较轻松的突破了这一关键点。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前面掌握的时针走1大格是1时,和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这里没有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考虑到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如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在学习中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待最优的学习效果。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钟面(1时15分)(课件9时55分)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2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出示这2个时间,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是指过9,是9时多,分针是指向11,是55分,和起来就是9是5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即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是在黑板上出示了这2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2种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10时4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钟表图          钟表图 5时25分        9时5分        (5:25)        (9:05) 【设计理念】          采用直观、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既突出重点又概括全面,使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着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长高了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四个环节:自由测量,深化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而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目标:通过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以及热爱数学的思想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 认识角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的一般规律:(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概括——(再到)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决定采用如下教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达标法,动手操作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说学法 二年级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对知识掌握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的特殊的认知过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情景教学,往往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并播放录音:我的本领可大了,三角形中有我,长方形中有我,正方形中也有我,五角星中也有我,猜猜我是谁?听完录音学生兴趣高涨,并积极思考录音中的我是谁?并各抒己见,进而导入新课《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感受角 刚刚的录音使学生兴趣正浓,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学校中也有这个新朋友,并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校园一角,让学生通过实物进一步认识这位新朋友---角。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找找我们周围哪儿还有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认识三角板中的角。有的同学会指到三角板上尖尖的地方认为这是角,有的同学指到三角板上的边认为这是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并没有急于将他们的错误指出来,而是通过他们的描述画出他们认识过程的这一“盲点”通过质疑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正误,角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一个点围成的图形。角的轮廓开始形成。这是,我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自己身边的角,并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觉。通过这样的设计,成功的让学生将生活中的角,尖尖的,直直的,转化成数学中的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表象顺利形成。 2、小组合作,创造角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往往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深化感知,强化认识。因此,我提问学生:你能动手创造角吗?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试试看。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不规则的纸制作了许多不同形状的角,我则搜集一些折得比较好的贴在黑板上展示。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紧接着,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活动角,告知学生这是一个会动的角,并让学生观察。在我的指挥下,活动角,由小慢慢的变大,再由大慢慢的变小,学生兴趣正浓,也纷纷效仿做活动角,这时我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角变大变小的奥秘了吗?活动角的介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角有大有小,同时,也让“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点更直观、更易理解。 这时,我又借助多媒体导入动画片红角和蓝角,通过直观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以上两个创造角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在折角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戏中发现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体验边有长有短。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也让课堂充满神奇的魅力,更在不经意间攻破了本课的难点。 3、实践操作 画画角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尝试画角,自己则走下讲台巡视,看看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我示范画角,并强调画角的步骤。这里我主要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要形式,体验角色小画家的创作快乐,在动手提炼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感知。 (三)分层练习 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识要及时的巩固应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 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颇有层次的练习。首先是基础的巩固性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并比较角的大小);其次是变通发散性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数一数图中的角);最后是综合提高性练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一个长方形去掉了一个角后数数还剩下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完善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提出问题: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在学生的总结下,我以自编的一个歌谣来完善角(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最后,我让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观察生活中的角。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本着直观清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原则是这样设计的 角的初步认识 边 1个顶点                    角                              顶点    2条边                                  边 角的大小              与张口大小              有关 角的大小              与两边的长短            无    关 六、预设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体现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身边的角,使学生对角有初步的感知,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在感知模型后再次回到生活,寻找周围的角。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数学,使抽象的数学图形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情可感、易于接受的事物,使学生能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让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5的乘法口诀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3)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的手,通过数手指,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考虑到学生胆小,发言少,我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本课我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四、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完善自己的想法。 3、通过游戏性质的练习,巩固口诀。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首先,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合理设计练习,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降落伞、看花片找规律、送信等活动,让学生巩固5的乘法口诀。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6的乘法口诀 一、说教材: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本文档为【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04
浏览量: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