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

举报
开通vip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 苏三学联,一向勤于玩而疏于思,每每随心所欲,我想,很多朋友也与我一样。 论坛是消闲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如果能将玩联和学联结合,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在嬉玩中思辩,在游戏中提高,当是一件娱己益人的事情,所以苏三开这个帖子与大道老乡交流,欢迎朋友们的参与。 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正对,反对和串对,但在实践中,要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并不容易。 问题1 何谓“流水对”,有一般的“流水”规律和常用的“流水”方法吗, 大道不空: 说说流水对 流水对是对联中...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 苏三学联,一向勤于玩而疏于思,每每随心所欲,我想,很多朋友也与我一样。 论坛是消闲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如果能将玩联和学联结合,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在嬉玩中思辩,在游戏中提高,当是一件娱己益人的事情,所以苏三开这个帖子与大道老乡交流,欢迎朋友们的参与。 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正对,反对和串对,但在实践中,要熟练运用这些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并不容易。 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 何谓“流水对”,有一般的“流水”规律和常用的“流水”方法吗, 大道不空: 说说流水对 流水对是对联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它对对联创作手法的要求相当得高,如果能做好流水对,其他形式的对联也多半不在话下。所谓的流水对,可以顾名思义,就是像流水一般自然连贯的一种对联形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上下联衔接自然,下联是对上联的补充或者解答,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上下联内容区分明显,撇开格律不看,光看内容,也一定能分出上下联,下联的内容一定是和上联紧密连接的,不能逆转。而一般的联,如果不看格律的话,上下联往往可以互换,而流水对则不能。这也和流水的特性一个道理,水只能往低处流,不能倒着走,否则就出大乱子了。所以好的流水对,一定是要严格把握上下联的联意的。 三是上下联一定要有动感。这个所谓的动感不是说联一定要写动作,而是上下联一定要给人既连接又有变化的一种感觉,就好比拍电影似的,两个分镜头,说明一件物事。我们常说流水不腐,流水之所以不容易发臭,就是因为它擅动,动起来就不会腐败,流水对也保持了流水的这个特性,动感十足。 因为流水对有这么些特性,所以在写流水对时也应注意到几点: 一是出句时一定要留有余地,流水对常见的做法就是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二者形成有机结合;不设问的话,也可以在上联里埋下些伏笔,然后下联笔锋一转,把上联留下的伏笔填满。 二是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呼应,下联在补充上联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漏洞,是否补充完整,否则流水对就不算成功。 三是因为流水对特别注重动感,所以在创作流水对时对动词的把握尤其要注意,一要看动词的选用是否符合句意的需要,二也要看选用是 否合理恰当,上下联处呼应的动词,是否有各自的侧重点。 试举几例: 月色凝池底 风声破镜心 此联比较隐秘,需要细致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上联的重点在于一个凝字,这说明池水是静止的,所以水中的月色才能凝住;而静止的水面,在月光的掩映下是不是就像一面大镜子呢,下联起风了,风就破开了水镜,也就消散了月容。这就好比一出月色的小电影,变化十足,而且空间无限。先有镜,再破镜,上下联意不可逆,否则水镜已破,月色怎能凝呢,而且上下联缺任何一句都不可,变化都不完整了。 夜月无知空笑我 世人有欲怎清心 这句看似运用了反对法,其实也是一流水对。上联的重点在无知和空笑之上,我为什么要说夜月无知空笑呢,是因为它不懂得世人有各种欲望,所以难以清心。这样一来,两联互相补充,形成一有机整体。联意也不可逆。 若有灵机能悟道 何愁妙笔不生金 上句说的是因,下联说的是果,因果结合,自然阐述。 我问清风何不语, 君答细雨本无思 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一问一答,自然连贯。 最后强调一下,是不是流水对有时其实很难区分,可以不用强求,我们要了解的只是流水对的巧妙之处,掌握了这种做法,再做其他形式的联都会变得轻易很多。在作联时,不妨都考虑一下能否做成流水对的形式,即使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流水对,但有了流水对的味道,联都会变得自然流畅许多。 最后送四联与各位共勉。 欲作妙联,即情即理; 何为佳句,亦幻亦真 法若上乘,行云流水; 联于至境,返璞归真 细品佳联,形开神敛; 徐闻妙韵,景切情真 心有灵犀,低吟而就; 联无捷径,苦练为真 回复 引用 分享 举报顶端 大道不空: 倒装是一般文学体裁的修辞手法,对联自然也可以用;不过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要求联意一定是下联递进或者补充,不能倒,否则就不是流水对了; 关于因果顺序,一般的流水对都是先因后果的,由上而下,这样才叫流水嘛;不过凡事都不绝对,因果有时也可以换,有时果就是因,因就是果,这种情况相当得特殊,我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例子,但如果遇到的话,也能算流水对。 另外,我刚才在文中的最后已经补充强调过了,我们提倡多用流水对,不是强求一定要写成流水对,只要平常写联时也注意运用流水对的创 作要点就行,但最后写出的到底是不是流水对,不必强求。重其意,不重其形。 问: 我问清风何不语, 君答细雨本无思 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一问一答,自然连贯。 ——虽然有问有答,但答非所问啊~ 大道不空答: 不是答非所问,这里上下联虽然用了清风细雨两种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联来看,两者其实说的是一种物事——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联问为什么不说话,下联则答因为没思想,所以不能说话。此处的风雨并没有拟人,需要注意这一点。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是问得很好的,不是所有的问答句都是流水对,答非所问的就不能算,试比较:明月几时有,清风此处来。同样是写自然风物,但这句联里的两个东西就不能看成同一件物事,因为着眼点并不同。 问: 大道兄所说的:这里上下联虽然用了清风细雨两种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联来看,两者其实说的是一种物事——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联问为什么不说话,下联则答因为没思想,所以不能说话。 -------------如联所看到的是清风与细雨二种不同的事物,把它看作同一物事,俺的理解还是有点模糊.假如 把"我问清风何不语,君答细雨本无思"中的清风与细雨分别代入,我==细雨,君==清风,觉得这样一来,就很明显的是流水对了. 细雨问清风何不语, 清风答细雨本无思 大道不空答: 这种考虑略有不周。 照你你说的,清风问细雨,细雨答清风,那么这清风细雨就都拟人了,既然有了人的语言思想,何来无思呢, 我前边已有解答,这里的清风和细雨并没有拟人,只是用清风和细雨借代一种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事,在这个角度上去看,清风和细雨是同一种物事,只是用了不同形式罢了。 如果还不能理解,那我索性为此联加几个字 我生疑惑,何以清风常不语, 君作妙答,只缘细雨本无思 这样是不是清楚了呢, 问: 我生疑惑,何以清风常不语, 君作妙答,只缘细雨本无思 呵呵,那我的理解就是:清风怎么不说话呢,只因是细雨懒散的缘故,道致清风也懒惰了. 大道不空答: 这种理解不还是用了拟人吗,说过啦,清风和细雨是一种借代,不要具体化,也不要拟人化,一拟人反而不是流水对了。。。 大道不空: 我得强调一下,不是流水对,不代表这个联就不成联了。。。。。。 有些联不是流水对,却也是好对联;换角度去理解,切莫钻了牛角尖。 问: 我问清风何不语, 君答细雨本无思 ——姑且不论此联是否流水对,说清风、细雨不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好像说不通,语(说话)和思(思考)难道不是人所独有的吗, 大道不空答: 对啊 所以风不语;雨无思啊,不能说话、没有思考,这是写实,不是拟人。。。。。。 大道不空: 不过我一大早就说过了,有些流水对本来就很确定,所以不要强求到底是不是流水对;只是平常作联时多运用流水对的做法,可以提高对联质量的。 大道不空: 谈谈对联的反对法 反对法,是对联中的一种常见创作手法,有不少人认为好的反对法创作的对联可以视为对联中的上品。 反对法强调的是上下联意的对比和反衬,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时间或者空间的对比或反衬。比如用过去和现在相比、天与地对比等,突出各自时段、不同空间的不同特征来。 试举例: 1 半生曾落他人后;来日定争俗世先 上联说前半生一直落魄,情境颇惨;下联则说后半生一定要奋发图强,争取发迹。上联的重点在于写落后,下联的重点在于写争先,一先一后,成为反对。 2 骄阳烈似火;寒雨冷如冰 上联写夏天酷热之景,下联写冬日寒冷之态,形成反对。 3 秋归何处莫访雁,春老此中尽伤花 上联写秋,下联写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有了春和秋、天和地就一定是反对法联了,是不是反对法联,需要看除了有这些反义词的存在外,是不是还有其 他方面的内容也相反或者相对,比如骄阳烈似火;寒雨冷如冰这句,强调的就是夏日和冬天的热冷对比。反对法联注重的是句子整体的感觉,而不是单个的字词。 二是句意的相反或相对。比如积福和惹祸、睿智和愚痴等,突出上下联各自所说事物的特性。 试举例: 1 只道君为薄面客;岂知我是厚颜人 上联是写他人对作者的评价,以为作者是个很腼腆的人;下联则是作者的自道,其实他是个厚脸皮的人,只不过你们没看出来罢了。 2 雨风无律亦成曲;岁月有声难入诗 这联的重点在于“有、无”的变化,突出的是不同心境下的不同观感。写上联时的心境是闲逸舒适的,所以纵使听着杂乱无章的风雨声,也觉得像是歌曲在鸣奏;而写下联时的心境,则显然是比较悲观愁苦的,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所以即使是充满诗意的生活、岁月,作者也觉得索然无味。 3纸上谈兵,方寸乾坤争胜;心中无碍,大千世界悟空 上联写世人好胜之态,下联则说有佛性的人就没有这种好胜之心,世事皆可看破(争胜与悟空相对,方寸乾坤和大千世界相对)。 三前边两种都是有反义词或者意义相对的词直接存在的,是由局部的相反或相对影响到整个联句的反对意味,第三种则比较特殊,全联中 或许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存在,但句意仍然截然不同,所以还是反对。 试举例: 1何等狂人,敢坐高台当帝子,几分傲气,竟执朱笔点魁元~ 上联是旁人的置疑,问是谁这么狂妄,敢自称皇帝考状元,下联则是夫子自道,我狂是因为我有这个傲气和才学~两方针尖对麦芒,比了个不分上下。 2几度徘徊,皆因此地留吾梦;数番往返,却叫故人伤我心 上下两句写的都是来往徘徊,但一个写去了又回来的原因,一个则写的是来了又去的原因。形成反对。 3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画琴棋,骚人多雅事;油盐柴米,寒士苦生活 上联写骚人的雅趣,下联写寒士的愁苦,两联的意义相对,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缺钱,所以优哉游哉;一个穷得很,只能每日忧柴愁米。用旁衬的手法,写出二者生活的截然不同。 补充一下:反对法有时和流水对很难区分,稍做解释。流水对包括一部分的反对法,比如因果类的流水对;但流水对允许递进,而反对法则是相对或者相反的。在句意都是相反或者相对的情况下,区分流水对和反对,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联的上下句内容是否可以逆反,或者是否可以拆分开来。 末了又赠大家数联: 顿起灵思,即情作对; 偶拾佳句,述景言心 天籁独听,闲吟得句; 山风悄语,妙悟于心 法理细分,佳联传道; 俗情可弃,雅韵在心 若是出尘,洒脱运笔; 能明自在,飘逸言心 大道不空: 流水对是需要细品的,裁判也许品评时看的联多了,速度也有些快, 所以没能看出流水对的味道来 苏三: 问题3 对联讲究属对精工,但忌讳合掌。这中间的“度”其实并不 太容易把握,请大道老乡谈谈对联的“合掌”之忌 大道不空: 合掌和意隔,是对联文法中争议相当大的两个内容,两者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放在一起说说吧。 大道不空: 我谈合掌与意隔 现在联坛有股很奇怪的风气,就是偏要把对联这种原本该是轻松有趣的文学游戏,弄得跟天书似的,什么规矩都往里整,而且还要片面化、扩大化。合掌和意隔就是其中很极端的两个例子。 先来看看合掌。中国文字的一大魅力就是很多情况下都可以顾名思义,所谓合掌,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一个对联的上下句作为左右两个手掌,那么联的每一个字词就可以视为手掌的各个手指、掌心等部位,只有当所有部分都重叠起来,这才能看成是合掌,而仅仅只是一个词,也就是只有一个手指才重叠,这又如何能看作是合掌呢,不但解释不通,而且有些岂有此理,照这样说来,现在常见的一些婚联,上下句都写喜庆,合掌;挽联,上下联都写哀伤,也合掌。。。。。。大多合掌,这联还能写吗,真不知这样的合掌规矩是谁定出来的,竟然以讹传讹,遗毒无穷~ 意隔也是一样的岂有此理。所谓意隔,本该是一种相对范畴之内的说 法,比如上联写景,下联则不应说理,这样上下联内容不太相关,这才是意隔。可又不知是哪些无聊又迂腐的人,硬要把这个意隔扩大化、片面化,竟然出了什么春不能对秋之类的混帐话,上联说春,下联为什么就不能写秋,照他们的这种理解,那好,春景就只能对春景,那么是不是又该看成是合掌呢,如果真要这么解释合掌和意隔,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我真的很难理解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既然喜欢对联,就该有个宣传对联的意识和责任感,要更好地宣传对联,就更应该要在保留对联精髓的基础上简化对联,而不是为它人为地增添无数莫名其妙的规矩,破坏对联的美感和意趣,教联者,授不得其法,非是教联,而是毁联~ 牢骚发完,现在讲讲我个人对合掌和意隔的理解。 合掌的原意是指上下联风格一致、意思一致,上下联看不出多少区别。但仅仅一两个字词意义雷同,那并不一定是合掌,举例来说。1:神州千古;华夏万年。这联上下句的前后两个词意思都一样,全句的意思也差不多,此便是合掌之句。2:神州不幸千秋泪;华夏有情万古芳。上联说的是天灾人祸,千年不断;下联说的则是天灾虽无情,但神州人有情,苦难中的真情更显珍贵,才可万载流芳。上下联虽然同样都有神州、华夏以及千古、万年这样字面上意义相同的词,可联的 着重点、意义却截然不同,所以不能看作是合掌之联。 之所以会存在合掌这一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要使联意更鲜明,表达的意思更宽广,要做到上下联尽量有所区别,但不是因为一两个字词的重叠,就视为大忌讳。 对于一些特定场景的联来说,是需要通过上下联的重复强调,来突出其中深意的,如果把这些字词替换掉,意思反而没那么鲜明,毕竟,对联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不是形式。 看看最常见的一些联:1 春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如和似意思相同。2 婚联:良缘欣化双飞燕;佳偶终开并蒂莲,良缘佳偶意思近,双、并意思同。3 挽联: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高风、亮节意思相同。4 行业联。当头事业, 到顶功夫,头和顶意思相同。 以上举的都是古来经典的对联,如果照某些人对合掌的理解,这些都犯忌了。不过我觉得这几联上下句各有不同侧重点,所以不应视为合掌。在古人学联的一些基础教程,如《笠翁对句》《声律启蒙》中,类似的联句也有不少。 所以我认为,绝不能就一两字相同来确定是否合掌,而是要根据上下联是否有不同的侧重点或风格,来予以评定。写联时,就可以通过变化角度、变换风格、变化侧重点等来避免合掌的出现。 再说说我对意隔的理解。 对联的六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内容相关,如果联意相差太远,这就成了无情对。这便是意隔这一说法存在的根源。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意隔的说法也有些扩大化和片面化了。 对联讲究意境,不同内容的联就需要不同形式的境。一般说来,写景联就宜对写景联,叙事联就宜对叙事联,励志联就宜对励志联。如果写景联对上了励志联,这自然是意隔了。这好理解,不过意隔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试举例: 先看写景联。 年年月季花争艳,点点星光夜已寒。 这一联上下句意差得太远,彼此间还没有什么联系,就有些意隔了。 写景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联写的是比较大气的景物,下联最好也以同样的角度去描绘,以大对大;反之亦然,否则很容易隔。 再看叙事联。 溪山未老风依旧,联句一时意畅然 这两句的内容、意境、手法都不同,彼此间也缺乏足够的联系,因此也有些隔了。 叙事联需要注意的是上下联句中的手法和叙事角度,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否则亦很容易产生意隔。 隔与不隔,需要相对地去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扩大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意隔的句子,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可能又不是意隔。 1 诗钟里的分咏格,上下联说的就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可能也毫无关系的两件物事,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算意隔;同理,其他有特殊内容要求的句子,都不应视为意隔。 2 反对法和一些特殊的流水对句式。反对法所说的经常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要注意与意隔区分开来;有些特殊的流水句,乍看可能前后两联不相干,意隔;但仔细看上去,两联却又有着很巧妙甚至很隐秘的联系在内。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小心检查,是意隔还是反对或者流水对。 3 其他。我一时想不起来,等想到了再补充。。。。。。 最后小结一下,所谓的合掌和意隔,都是为了让对联变得丰满和精彩而出现的,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为对联服务,而不是为对联增加麻烦的。不要让所谓的意隔和合掌束缚了手脚和灵感,规矩一多了,畏首畏尾,反而写不出好对联来了。作联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意隔或者合掌,但 千万不要因为顾及这两者的存在,就啥都不敢写了;或者写来写去,因为怕犯忌,只在一个风花雪月内的小范围里转圈,不敢跳出来,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末了也有数联相赠 联在我心,清浊可辨;笔于吾手,锋钝自明 雅韵随心,独吟独乐;佳联似酒,愈品愈醇 文显清心,逍遥不尽;联成大道,乐趣无穷 浮躁文坛,灵心惟笔就;纷繁世界,净土向联求 苏三: 发人深思~大道辛苦 我和朋友曾多次讨论过隔与不隔的问题,每每争得不亦乐乎,因此而困惑。“隔与不隔,需要相对地去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扩大化。”非常赞同,回头我找几个具体例子和大道讨论。 “文显清心,逍遥不尽;联成大道,乐趣无穷”同感。 试剑: 我感觉“隔”,多出现在对句,写作成联不容易,毕竟应对还是在“对”,而写作成联,不仅要“对”还要“联”,作者比较注重一气贯通,而且出自一人之手,因此,“隔”的问题不太常见,似乎我基本没见过。 大道不空: 这种说法我认同,我文中所提到的,是一些人对隔的认知过于极端了,所以隔到处都是;照我对意隔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隔句其实也并不多见。 苏三: 问题4 用典是创作对联的常用方法。如果出句用典,对句一定要用典吗,如果出句没有典,对句用典值得提倡吗, 大道不空: 关于对联的用典 用典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借助已有书籍诗文或传说故事等文学里的内容,包括逸闻、趣事、人物、诗词、风物景点传说等,来阐述联意,好的典故运用,可以使联的内容更加丰满精彩,增添美感。 对于用典,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用典要准确。在作联时,需要考虑你所运用的典故是否能准确表达你所想写出的联意,如果契合,可以使用;反之,不如不用,免得成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试举例:豆蔻词空,青楼梦远,回首千年皆过客; 金陵城旧,古郡诗香,秋风几度觅闲情 秦淮曲散,画舫灯阑,重游此地只风烟 这是以前在某楹联论坛上的一个对联酬唱,一出句,两对句,分别围绕古都南京展开。里头嵌入的豆蔻词、青楼梦、金陵城、古郡诗、秦淮曲、画舫灯等都是典故的运用,表达对古时南京的回忆和感慨。古时的南京向来是风花雪月酒醉灯迷的代言词,如果改用什么金戈铁马、大漠飞沙之类的典故,来怀念南京(特指古代),就不那么准确了。 二是用典要自然。典故的运用,只是为了让联意丰满有趣,充满余韵,而不是为了难倒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增加句子的难度而刻意强求典故的运用,这种做法并不足取,所以典故的运用,贵在巧妙,贵在自然。 试举例: 劝君莫做江别鹤,愿尔能为不老松 这是诗钟题《鹤、松》七唱里的一句,由于要用鹤、松写出七句不同 的句子,就需要用不同的写法去作联,以免审美疲劳,这就可以考虑用典,这句联就用上了江别鹤(古龙小说《绝代双骄》里的一个伪君子),劝诫不要做伪君子。下联则运用不老松,反对江别鹤,全联的意思就是要少弄些勾心斗角、人模狗样的伪君子行为,真性情才能活得长久自在。 典故的运用一定要巧妙自然,所以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提倡用典的,一般说来,写事的联比较容易加入典故,写比较具体的人、物(比如风景点联)等,也比较容易嵌入典故;但一些比较空泛的写景联,比如风花雪月之类的,或者追求空灵闲逸风格的联,典故就不太容易嵌入;另外,一些豪放或者谐趣风格的联,因为讲究气势和一气呵成,不宜推敲太细,这种联则一般不提倡使用典故。 典故的运用有很多种手法,整嵌(直接把人名、诗文等嵌入句中),散嵌(把一个或几个典故分别嵌入对联中的分句或者上下联中),化嵌(联中不能直接看到典故的存在,但是却巧妙化用了典故)等均可。 一般情况下,出句用了典故,对句最好也能嵌典,这样比较工整自然,也不易产生隔;但有些出句中的典故隐藏得很深,或者化得很开,典故若有若无,这种情况下的用典可以视如不见,对句有无典故均可;另外,还有一种是出句用了很偏的典故,对句时没看出来,那时对句的好坏,则得另当别论了。 至于出句无典,对句用典的情况,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对句用的典很自然巧妙,对联意的补充确实很有益,上下联的衔接也很自然,那么这种用典是可以的;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以不提倡这种做法为上,顺其自然吧。 大道不空: 补充说明一下,我在本贴里所写的有关对联问答的知识贴,所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个人自创或者和友人和唱而作的联,所以不一定完全符合问答时的需要,只是举例让大家了解更直观清晰罢了,如果略有不当之处,大家心照即可。 苏三: 如果上下联的典故在时间或者人物形象性格上反差比较大,比如不同朝代,文人对武将什么的,会认为是用典不匀称吗, 大道不空: 这个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当然,如果能做到一一对应自然是最好的。不过很多时候也难免找不到合适的对应典故,只好找其他的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灵活对待吧,不要死板拘泥了。 苏三: 诗钟的用典是不是格外严格些, 大道不空: 诗钟在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包括词性、节奏、用典等,甚至不允许使用叠字,要求严格的工对。 苏三: 问题5 对联时,有三类词比较特殊,颜色,方位,数字,对这三类词,在对仗上有特殊的规定吗, 大道不空: 对联中的一些词性要求 对联的讲究很多,也很细,有些可以变通,但有些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词性,还是要严格要求为上,不宜变通。有些词比较好对,比如动词、名词等,也有些词,比较难对,有可能是因为可选范围窄,比如数字、方位词等;也有可能是因为词性的灵活性很强,比如颜色等。这种比较难对的词,有时就允许一定的变通。 先说说数词。 这种词性,通常情况下和其他的词,在对联里的要求差不多,没有特殊规定,但有时有些特殊的变化。 一 实数和概数的相对,比如一和几的对应。 例:一山桐子雨;几树桂花香 二 活用为数词的动词,如满、并。 满地寂寥风,数点凄凉数点梦; 一山清冷雨,几分萧瑟几分愁 三 数词对应数量词 能文能武,字做廿八划;堪歌堪颂,世成千古名 这样的联,不算很工,但因为数词可选的面太少,几个数字连用的情况下,可以允许用数量词来对应,比如例中的廿八对千古。 四 一字的变化 一字是个很特殊的数词,可以有多种词性的变化,对句时需要注意。 青山似故人,记来时衣上云,一任风吹不散; 骤雨洗浊世,看归处空中电,听凭雷动无惊 此处的一就是动词。 另外,在新韵里,“一”有可能是平声,也有可能为仄声字,在去声字前,一字经常为平声;其他情况下通常为仄声,对句时应当注意。“不”字的情况也与之类似。 五 数字和其他字,连成一个整词时,此处的数字可以不用数字来对。 汉书下酒,无数风流酌酒叹; 辞赋言心,一时怅惘对心吟 此处的一时就是个整词;另外还有几许、数分等。 方位词,严格的工对一般要求以方位对方位,但也允许变通,可以用其他名词甚至代词来对应;有时方位词可能还可以用形容词来对应。 至于颜色的词,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在使用相近颜色的情况下,比如用青对翠,要注意上下联句的意思错开,注意层次变化,以免合掌。而使用相反或者相对的颜色,要注意使用的合理性,比如你写月亮,一般情况下月亮是银白或者浅黄色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红月亮,那时的天气多半非常炎热,对句时就得注意这个天气的炎热,不要对什么凉风之类的。 二 颜色的词大量出现时,要注意搭配和对应的严谨性。 秋山五色,红黄蓝紫绿; 潭水一湾,幽碧静清宁 三在描绘具体物事时,颜色也可以用其他和该物事有关的词来对,比如上句你写梅花的白,下句就可以用梅花的香来对应等等,这样可以避免隔的出现。 四 注意颜色的词性活用。比如秋过岭红,这里的红就可以看成是动词,岭变红了的意思。 总体说来,词性因为变化很多,需要细致推敲,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大道不空: 对联中的一些词性要求 对联的讲究很多,也很细,有些可以变通,但有些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词性,还是要严格要求为上,不宜变通。有些词比较好对,比如动词、名词等,也有些词,比较难对,有可能是因为可选范围窄,比如数字、方位词等;也有可能是因为词性的灵活性很强,比如颜色等。这种比较难对的词,有时就允许一定的变通。 先说说数词。 这种词性,通常情况下和其他的词,在对联里的要求差不多,没有特殊规定,但有时有些特殊的变化。 一 实数和概数的相对,比如一和几的对应。 例:一山桐子雨;几树桂花香 二 活用为数词的动词,如满、并。 满地寂寥风,数点凄凉数点梦; 一山清冷雨,几分萧瑟几分愁 三 数词对应数量词 能武能文,字做廿八划;堪歌堪颂,世成千古名 这样的联,不算很工,但因为数词可选的面太少,几个数字连用的情况下,可以允许用数量词来对应,比如例中的廿八对千古。(补充说明一下,这里的千古不能算数量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例子,暂放于此做个说明。) 四 一字的变化 一字是个很特殊的数词,可以有多种词性的变化,对句时需要注意。 青山似故人,记来时衣上云,一任风吹不散; 骤雨洗浊世,看归处空中电,听凭雷动无惊 此处的一就是动词。 另外,在新韵里,“一”有可能是平声,也有可能为仄声字,在去声字前,一字经常为平声;其他情况下通常为仄声,对句时应当注意。“不”字的情况也与之类似。 五 数字和其他字,连成一个整词时,此处的数字可以不用数字来对。 汉书下酒,无数风流酌酒叹; 辞赋言心,一时怅惘对心吟 此处的一时就是个整词;另外还有几许、数分等。前边提到的千古也是。 方位词,严格的工对一般要求以方位对方位,但也允许变通,可以用其他名词甚至代词来对应;有时方位词可能还可以用形容词来对应。 至于颜色的词,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在使用相近颜色的情况下,比如用青对翠,要注意上下联句的意思错开,注意层次变化,以免合掌。而使用相反或者相对的颜色,要注意使用的合理性,比如你写月亮,一般情况下月亮是银白或者浅黄色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红月亮,那时的天气多半非常炎热,对句时就得注意这个天气的炎热,不要对什么凉风之类的。 二 颜色的词大量出现时,要注意搭配和对应的严谨性。 秋山五色,红黄蓝紫绿; 潭水一湾,幽碧静清宁 三在描绘具体物事时,颜色也可以用其他和该物事有关的词来对,比如上句你写梅花的白,下句就可以用梅花的香来对应等等,这样可以避免隔的出现。 四 注意颜色的词性活用。比如秋过岭红,这里的红就可以看成是动词,岭变红了的意思。 总体说来,词性因为变化很多,需要细致推敲,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大道不空: 青山似故人,记来时衣上云,一任风吹不散; 骤雨洗浊世,看归处空中电,听凭雷动无惊 此处的一就是动词。 大家: 一任,有两种解释:一,担任官职期满为一任;二,听凭。这里当理 解为听凭。 如果一定要拆分“一/任”,那也应该是“完全/听凭”的意思。这基于“一”的形容词基本义“满,全”,引申为完全(副词),而不是动词基本义。 大道不空: 恩,没错,单独看这个一字是副词,我是把一任放到一起看了,是动词。 大道不空: 青山似故人,记来时衣上云,一任风吹不散; 骤雨洗浊世,看归处空中电,听凭雷动无惊 此处的一就是动词。 大家: 一任,有两种解释:一,担任官职期满为一任;二,听凭。这里当理解为听凭。 如果一定要拆分“一/任”,那也应该是“完全/听凭”的意思。这基于“一”的形容词基本义“满,全”,引申为完全(副词),而不是动词基本义。 苏三: 问题6 我们都知道对联重字有一些规则,比如忌同位或异位重字,但可以异位互重,不过虚字则可以放宽要求,还有一些破格,比如岳阳楼的一幅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五个字重了两个,请大道老乡说说对联重字的问题。 大道不空: 重字好像没太多可以说的吧,简单说两句。 这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是破格;严格说起来,也可以不视为对联,只是借用了对联的样子而已。 一般情况下,对联是不允许同位重字的,有几个虚词可以例外,比如“之”字。 例:水为岭之魄 云是山之衣 有些特殊情况,可以出现重字。 一 异位互重 指在一定特殊情况下,上下联中的一些字词在不同的位置上互相重复出现。 例:山因水更秀 水沐山尤青 这里的山、水就是异位互重。 二 机巧联 一些使用大量数字、方位词等特殊形式的机巧联,可以允许重字,或者使用异位互重。比如上联用了从一到十的数字,下联可以再用一次。 苏三: 某些数字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特殊对待吗,比如 一山一世界 一水一蓬莱 诸如此类。。。。 大道不空: 这个一字确实不好对,所以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用一对一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问: 问题6 无情对是很有趣的一种对联种类,怎么样才算一幅成功的无情对呢, 大道不空: 通常的对联,讲究既对又联,如果光对不联,就很有可能成了无情对。作为对联学习和研究,无情对是不推崇的;但有时玩玩无情对,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调剂。 其实说白了,无情对的妙处就在于“无情”,因为不受联意的限制,所以可以自由发挥,也能得到更多妙想天开的句子。 无情对不太讲究句意的文雅,但推崇词性的变迁,注重字词的拆分和 合并;一个好的无情对,通常都是把出句拆开来,逐字或逐词相对,然后又能组成一句完整的话,比如那个最经典的无情对“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和果是名词,已和然做副词解,半寻和一点做数量词,休、不做副词解,纵和相理解为动词,斧和干则都是兵器,对句时把出句的每一个字都拆开来对,但合起来居然又是一句很通畅的话。 所以好的无情对,通常就要求拆开来后又能连起来;而且可以曲解出句的词性或意思以及节奏,用别的方式来对。 虽然无情对属于文字游戏,可以曲解词性和句意,但毕竟还是属于对联范畴之类的,所以基本的词性和格律对应工整,还是要注意一下。 苏三: 在我的感觉中,无情对对于对仗的要求比普通对联还要严格,普通对联可以对词,而无情对基本上都要求对字。
本文档为【对联基础知识问答(苏三与大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0-01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