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的平菇栽培技术

最新的平菇栽培技术

举报
开通vip

最新的平菇栽培技术最新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不出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栽培平菇经常出现栽培后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等现象,致使生产失败,降低了生产效益。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生产、研究总结出了造成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一、菌种不孕 平菇的子实体是由双核菌丝体形成的。生产中使用的菌种若是未曾配对的单核孢子或其生长的菌丝,就会造成不出菇或产量较低。所以在生产前要做好菌种出菇试验,避免不正常出菇,造成经济损失。      二、菌种混杂不出菇 菌种不纯,掺杂其它菇种或不同温型菌种混为一体,互相抑制与栽培环境不适应难以...

最新的平菇栽培技术
最新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不出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栽培平菇经常出现栽培后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等现象,致使生产失败,降低了生产效益。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生产、研究总结出了造成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一、菌种不孕 平菇的子实体是由双核菌丝体形成的。生产中使用的菌种若是未曾配对的单核孢子或其生长的菌丝,就会造成不出菇或产量较低。所以在生产前要做好菌种出菇试验,避免不正常出菇,造成经济损失。      二、菌种混杂不出菇 菌种不纯,掺杂其它菇种或不同温型菌种混为一体,互相抑制与栽培环境不适应难以出菇。在生产中一定要使用优良菌种,保证菌种纯度,防止菌种混杂不出菇影响栽培效益。      三、栽培季节与品种温型不适应 平菇品种有高、中、低温型和广温型之分。中、低温型的品种,在春季气温回升到25℃以上时,不能再分化子实体。在低温季节种植高温品种也会推迟出菇。平菇生产中要慎重选择品种温型,在栽培前进行品种出菇温度试验。      四、栽培料的配方不当 平菇是通过菌丝分解栽培料来获得营养物质。在栽培料中要用适宜的碳氮比。菌丝生长阶段C/N以20∶1为宜,子实体发育阶段C/N以40∶1为宜。当氮源浓度过高,C/N值偏小时,就会影响正常出菇。当栽培料中的含水量低于40%时,也会造成不出菇或转潮后不正常出菇的现象。生产中要合理配制栽培料,为平菇生长创造适宜的营养条件。      五、光照、通气不良,发菌不好,难出菇或不正常出菇 平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而在原基分化时需要一定量的散射光。菌丝生长阶段能耐较低的氧气压,可以在半嫌气条件下生长。而子实体发育阶段,对氧气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应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培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应高于0.5%,缺氧时不能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有时在菌盖上产生许多瘤状突起。所以,生产中在原基分化时期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并且适当通风增加氧气量。如果栽培料面菌丝长成老菌皮,长时间不出菇,说明料面板结,应尽早用小铁耙等在料面菌皮上进行浅层抓挠,深度不要超过0.5厘米,这样可以促进菌丝尽快扭结、出菇。      六、温差刺激不当不出菇 平菇菌蕾的形成需要8~10℃的温差刺激。在生产中由于环境温度不适应,昼夜温差太小或太大,都会致使难以现蕾。推迟出菇或不出菇。生产中要控制温差,刺激出菇。      七、病虫害的影响造成的不出菇 在菌丝生长期,杂菌污染栽培料后,因平菇菌丝生活力强,可将杂菌覆盖,但杂菌并没有除去,它和菌丝争夺养分,并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平菇菌丝正常生长,影响子实体的分化。害虫侵入栽培料后,咬食菌丝,菌丝断裂失水死亡,使菌丝正常生理代谢和物质转换受到破坏,造成不出菇。在使用杀菌剂、杀虫剂(如多菌灵、敌敌畏等)时,当使用浓度过高或过量时也会影响子实体的分化。生产中在发菌期要经常进行观察,及时处理被杂菌污染的栽培料。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浓度、方法和使用时期。      平菇生产只要根据栽培季节、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配制栽培料,按各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进行精心管理,避免造成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因素的发生,就会获得高产、稳产,增加生产效益。 平菇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该怎么办? 平菇栽培过程中,发菌成熟的菇床迟迟不出菇,或采过1-2潮菇的菇床,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较为常见,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料温偏高。菌丝培养成熟的菇床,若无较低温度的影响,其料温下降的速度很慢。若料温高于出菇温度范围,则原基不易发生,这种现象在秋栽的低温型品种中最为常见。   2.环境不适。菇床所处环境温度,高于所栽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或低于所栽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都会产生不出菇或转潮后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前者春、夏、秋季均会发生,后者多出现在冬季低温季节。   3.积温不足。在低温下种植时,菌丝长期处于缓漫生长状态,虽然发菌时间较长,但由于有效积温不足,菌丝生理成熟度不够,而迟迟不能出菇。此外,无论何时种植,出菇前的温差变化太大,均不利于出菇。   4.水分不足。发菌期由于揭膜次数过多,覆盖不严或土壤吸湿等,会造成培养料含水量下降,或菇床表面失水偏干;此外,产菇期菇体大量消耗培养料的水分后,如菇床水分补充过少,也会造成不出菇或转潮后不正常出菇的现象。   5.菌丝徒长。培养料含水量过高,菇床表面湿度饱和,干湿差变化小,会造成菌丝徒长,在菇床表面形成厚厚的菌皮。   6.虫害影响。杂菌污染菇床后,不但与平菇菌丝争夺养分,而且能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平菇菌丝的正常生长;害虫侵入菇床后,则大量咬食平菇菌丝,并使平菇菌丝断裂失水死亡。病虫危害重的菇床,平菇菌丝的正常生理代谢和物质转换要能受到破坏,进而造成不出菇。这种现象在整个产菇期内均可发生。   7.通风不良。菇床通风不良,供氧差,膜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太弱,均不利于出菇。这种现象在地下菇场较为常见。   在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平菇各生育阶段的特性,进行精心管理,避免造成以上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因素的发生.而获得稳产高产。 冬季平菇不出菇和出菇少的原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冬季平菇栽培中经常出现不出菇或出菇少的现象,致使效益降低。现结合多年栽培实践,浅谈一些冬季节不出菇或出菇少的原因。 一、菌种原因:菌种混杂或温型不对:若菌种混杂,对出菇温度要求不一致,易互相抑制,造成出菇少。种植温型不适合冬季出菇的品种,也会出现不出菇或出菇少的现象。 解决办法:生产中一定要到正规的食用菌菌种厂购买优良菌种,保证菌种纯度;购买菌种时一定要了解所购品种温型,购买适合冬季栽培的低温型菌种。 二、栽培料原因:这一现象多发生在新种植户中,随着栽培经验的积累,这种现象很少发生。主要是由于培养料的碳氮比不当或发酵不彻底造成的。平菇是通过菌丝分解栽培料来获得营养物质,栽培料要求适宜的碳氮比,一般为30--40︰1,氮源浓度过高或发酵不充分,就会影响正常出菇。当栽培料过干,含水量低于40%时,也会造成不出菇或转潮后不正常出菇的现象。 解决办法:生产中要合理配制栽培料的碳氮比,正确掌握培养料发酵技术,确保发酵效果,为平菇生长创造适宜的营养条件。 三、光照、通气不良:这一现象也多发生在新种植户中。冬季温度低,再遇上连阴天,缺少光照,新栽培户往往只注意增温,不重视通风。致使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影响子实体形成,造成不出菇或出菇少的现象。严重缺氧时,会使大批菇蕾萎缩、闷死;平菇属于感光菌类,在黑暗状态下也不能正常出菇。 解决办法:补给一定的散光,适当通风,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 四、补水不当:这一现象也往往发生在新种植户中。补水时喷水过多,或直接往培养料及幼菇上喷,加上通风不良,会使培养料积水,造成菌丝窒息死亡。同时幼菇菌盖上也由于长时间积水,大量吸水而撑死。 解决办法:补水时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不要直接往培养料及幼菇上喷洒。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后长至3厘米以上,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 五、缺少温差刺激:平菇属变温出菇菌类,菌蕾的形成需要8~10℃的温差刺激。在冬季栽培中由于环境温度低,昼夜温差太小,都会致使难以现蕾。推迟出菇或不出菇。 解决办法:生产中要人工增温,修建火墙或火道;控制温差,刺激出菇。冬季天冷增温时要注意通风,忌在菇棚内直接生炉,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六、杂菌、害虫为害: 1.消毒不当,杂菌污染和菌丝争夺养分,并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平菇菌丝正常生长,影响子实体的分化。 2.害虫侵入栽培料咬食菌丝,菌丝断裂失水死亡,使菌丝正常生理代谢和物质转换受到破坏,造成不出菇或出菇少的现象。 3.使用药剂时,使用浓度过高或过量时也会影响子实体的分化。 解决办法:生产中在发菌期要经常进行观察,及时处理被杂菌污染的栽培料,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浓度、方法和使用时期。 机灌袋栽平菇新技术 借鉴香菇生产技术生产平菇,总结出机灌袋栽平菇新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菌袋制备       按配方棉籽壳88%、麦麸10%、石膏2%,每公斤干料加水1.1~1.2kg。用香菇生产的专用灌袋机把料灌进55×15×0.004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里,每袋装料湿重2.1~2.3kg。然后,把料袋装进灭菌灶灭菌,温度上升到100℃后,保持10~12小时,趁热运至遮荫大棚内;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放到接种箱内接种,袋面打孔接种4穴。            二、发菌阶段管理       在棚内地面撒一薄层生石灰,将接好种的料袋按堆柴式排放,堆高6层。接种后7天左右,接种穴内菌丝呈放射状蔓延,直径达3~4cm时,撕掉封口地膜,将菌袋“井”字型码堆,每层两筒,以6层为宜,注意接种口朝外(以便出菇)。15~20℃气候条件下,20天左右菌丝长满料袋。            三、出菇阶段管理       1.“井”字型接种口出菇:菌丝满袋后,人为增加昼夜温差来催菇现蕾,白天关闭棚膜增温,夜里打开大棚两头通风降温。接种口出现桑椹状的小菇蕾时,向空中喷雾状水,提高空气湿度。幼菇生长7天左右,以伞盖充分展开菌盖不卷边时为采收适期。第1批平菇采收后,停止喷水3~4天,使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物质。然后再每天喷水保湿,约经10天左右,发生第2批菇蕾。        2.改“井”字型接种口出菇为墙式菌袋两头出菇:采完2批菇后,培养料中水分已大量消耗,难以出菇。此时,把菌棒重新摆放补水,改“井”字型接种口出菇为墙式菌袋两头出菇。具体方法:用刀片划去菌袋中间部分的塑料薄膜,两头各留8cm长的“帽”;将地面铲平,把两头带帽的菌棒并排紧密排列;把泥土加水调成糊状,涂到菌棒上并涂平,泥层2cm左右;一层菌棒一层烂泥,堆层以5层为宜,注意各堆之间留足操作摘菇的走道;用刀片将菌棒两端薄膜割破,便于出菇此后,菌棒将从烂泥中得到水分补充,尽量造成温差刺激,促使现蕾,常规保湿出菇。   3.补水方法:当采完第3、4批菇后,菌棒失水严重,补水方法是:用香菇栽培专用注水针直接插入堆中,借助潜水泵或自来水的压力进行补水,再温差刺激来保湿出菇。   用香菇栽培袋机灌栽培平菇,一般袋装干料1.1kg,出菇7~8潮,收鲜菇2.5kg以上,生物转化率200%~300%。此法具有省工(1t投料机灌,4人2.5小时即可完成灌袋过程)、出菇快(20天左右,便于灵活掌握生产季节)、品质好(熟料栽培配方中不含杀菌杀虫剂、补水也是一遍遍的清水)等优点。(江山飞雪/中国食用菌论坛)     友情提示:本文系菇农网友总结经验,仅供参考,谨慎使用! 平菇发酵料的制作方法-拌料建堆、适时翻堆、发酵质量  平菇发酵料栽培具有生料栽培的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简单、投资少和熟料栽培的安全可靠等特点,只要掌握了发酵技术,就可以在不消耗能源,不增加灭菌设备的前提下,以任意规模堆积发酵。发酵料堆积时产生的高温能杀死料中大部分杂菌害虫,而且发酵更利于平菇菌丝发菌,所以利用发酵料栽培是近期平菇生产的发展方向。制作好平菇发酵料,应掌握以下重要环节。     一、拌料建堆   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并且排水良好,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便利。建堆时,先将料混合均匀,加足水分至培养料含水65%~70%(将发酵过程中的水分损失计入其中),然后将料堆成宽1.0~1.3米,高1.0~1.5米,长度不限,料堆四周尽可能陡一些,建堆时将料抖松抛落。建堆后,用木棒(直径5厘米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0.2米插一孔,以利通气发酵,然后用塑料薄膜或草帘、稻草等覆盖。     二、适时翻堆   平菇发酵多在春秋堆制,建堆后48~72小时应进行翻堆。翻堆时必须将料松动,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把堆中心的料翻出来,四周的料翻入中心,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大约6~8天,翻堆3~4次。时间不应过长,否则会大量消耗养分;当然,时间太短发酵不充分,达不到发酵目的。     三、发酵料质量的检查   在预定时间内(建堆48小时左右)若能正常升温60℃以上,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菌丝,表示含水适中,发酵正常。如建堆后迟迟达不到60℃,可能培养料过紧过实或因未插通气孔等原因造成堆料通气不良, 早秋平菇应掌握栽培技术方法 选择菌种要“准” 8— 9月份投料播种,自然气温高,出菇期有时会出现30℃以上的高温;进入10月份后气温会逐步降低,为了确保高温和低温期间均能正常出菇,选用的菌种一定是既能耐高温、又能兼顾低温出菇的优良品种。国平良种、庆丰1号等菌株,均具备上述特征特性。若选用的品种温型不当,是不适宜作早秋栽培的,引种时一定要慎重。  培养料发酵、灭菌要“严” 平菇有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两种方式。用发酵料栽培时,培养料的发酵期不得少于4天,料堆内温度一定要达到65℃以上,中间翻堆2—3次,使原料腐熟均匀一致,达到灭菌的目的。用熟料栽培,灭菌一定要在100℃温度中保持8—12小时(视灭菌容器大小而定),或者采用“诱导式前发酵”技术处理后,再进行高温灭菌,效果更佳。若发酵灭菌不彻底,将很难成功。  调控温度是发菌期“重中之重”  平菇分床畦栽培和塑料袋栽培两种。床畦早期栽培的,一是料厚不得超过15厘米,厢宽不超过1.2米;二是铺料时厢中间呈纵向留出一条宽20厘米的通气沟,有利于通风换气,散热降温,调解料温;三是采用两层播种,加大播种量,使菌丝快速封面,向料内生长;四是播种后10天内,对料内温度要勤检查,如果料温超过 32℃,要及时通风降温。否则,将导致高温烧菌,菌丝生活力下降,各种病菌或鬼伞类等竞争性杂菌将会大量产生,造成减产或失败。  塑料袋栽培  无论是熟料袋栽还是发酵料袋栽,播种后菌袋最好是单层摆放,袋与袋之间要留有2厘米的空隙,并注意通风换气,使袋内料温始终处于32℃。尤其是发酵料,更不可大意。 冬栽平菇生物能保温法  冬季气温低,栽培平菇发菌缓慢,用煤炉加温,既加大成本开支,煤气还会使菇体产生中毒现象。本人总结出冬栽平菇生物能保温法,很好解决了这些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具体操作: ⑴晚秋时开始袋料栽培的平菇,待气温寒冷时,将长有半袋菌丝的菌袋作保温的平菇菌袋。没有提前搞袋料栽培的,可进行一次性加温培菌。 ⑵气温很低以后将菌袋密码,码高、码宽,便于聚温、增温、保温。堆码的方法是:每码4排为一段,每排7袋高,每排之间留5厘米左右间隙,便于换气。每段之间距离67厘米,便于人行走管理和翻堆。最后覆盖2层整块塑料膜。 ⑶刚接菌的菌袋与保温菌袋搭配堆码。先在低层码3层长有半袋菌丝的菌袋,在上面码4层刚接菌的菌袋,然后覆盖塑料膜。 ⑷每天要注意检查温度,谨防高温烧菌。当温度27℃时要揭膜控温。当菌袋的菌丝长满后立即取出,排放到出菇处出菇。再将刚接菌的菌袋码在还未长满菌的菌袋上面,盖膜保温培养。如此安排下去,陆续取出长满的菌袋,填放新接菌袋。 ⑸将菌丝发满的菌袋取出,转到出菇场地(室内或棚内等)排放出菇。排码方法是:每排码7层高,码直防倒堆,每排之间间距40厘米,连码3排留一大间距,再连码3排,大间距为70厘米,便于人行走管理和采菇。如遇很低气温时,可整个平菇排堆上横担细竹竿,覆盖塑料膜保温,温暖时可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其他管理方法按常规。 林下平菇主栽技术  一、保证菌种质量 要想使平菇高产、稳产,掌握菌种的正确制作工艺,保证菌种的良好质量很重要。实践证明,良种可比劣种增产30%以上,而且出菇强壮,病虫害很少发生。 二、场地选择高温平菇的出菇场地为林地拱棚。要求是通风良好、排水方便。 三、菌袋制作可采取熟料制袋法,不要采取生料栽培。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配置后先经高温灭菌,再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方法。高温平菇的栽培以这种方式最为适用,其好处是培养料经高温灭菌后,料内营养得到充分分解,便于菌丝吸收利用;杂菌在发菌期不易发生;料温也可得到很好的控制。采用聚丙烯菌袋,规格为20厘米× 45厘米×2.5~3丝。接种方式为打眼穴播。 四、发菌管理夏季温度高,发菌困难,应合理排放菌袋,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控制好发菌温度和环境温度。菌袋应一律单层排放,排间距50厘米以上,稍留袋间距,发菌场地要遮荫且通风顺畅,必要时可向菌袋喷凉水降温,控制袋温不超过32℃。 五、出菇管理菌袋发满后,表面有黄色水珠及原基出现时可码堆出菇。菌墙最多码三层,袋与袋之间留2厘米的空隙散热,层与层之间用小竹竿隔开。林间覆土栽培:割袋1/2,间距5~8厘米,覆土2/3,留袋口塑筒保湿现蕾;也可平覆,全脱袋,间距稍大,浇一大水,上覆2~3厘米粒状稍细土,盖膜保湿,待菌丝长满。也可覆盖一层麦秆,保湿,透气,且长出的蘑菇较为干净。遮荫效果不理想时可搭起遮阳网或草帘。林间栽培宜用高密度南北向林地,少见光、利通风,行距在 2.5~3米最好。 整个出菇过程中,通风要好,为了保证湿度,应经常喷水,可每天3~4次,并且可每隔几天用大水灌棚一次,以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湿度。蘑菇原基幼期忌冷水,菇蕾会“感冒”并抽回去,所以要注意保证水温与环境温度一致。 高温平菇从接种到出菇,时间很快,正常管理,二十几天就可出菇,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50%以上。 培育花菇有新招  根据香菇的生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花菇形成所需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我们这儿的菇农进行了反复试验,找到了多出花菇的新方法。    其基本技巧是:在选好优质袋料和菌种的基础上,改传统的生料袋灭菌为发酵料装袋灭菌,提高菌袋的成品率。此外,还要采取脱袋覆土的方法,使其开放出菇,拉大干湿差,实行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刺激花菇的形成。    具体管理方法: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脱去菌袋,将菌筒直接埋入土中。出菇场上搭盖大棚,菌筒覆土后再盖上稻草或树叶并将其淋湿。7~10天后去掉表层的覆土,露出菌筒表面,同时减少覆盖物,浇一次大水,而后采取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办法,待大量菇蕾形成后,再浇一次大水。雨天要及时覆盖塑料薄膜,雨住即揭去。这样,菌筒内和土层内所积蓄的水分便可供给菇体生长需要。而空气中的湿度在菇体发育的中后期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使菌盖表面干燥缺水,发育受阻后产生龟裂,从而长出大量花菇。采完头潮菇后,将菌筒翻转,再覆土7~10天,并补足覆土层水分,等3~5天后即可去掉表层土,按上述方法管理出菇。 食用菌农事平菇保湿三招  前,农村种植平菇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平菇采收后其培养料含水量过低。如何使培养料保湿,多产菇,就成为平菇能否高产的重要因素。      菌棒墙式覆土保湿:在棚内按菌袋的长度铺设一条15~20厘米厚的土埂,把发好菌即将出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袋。将菌棒整齐排放在土埂上。每排一层覆上3~4厘米厚的土,土两侧喷水并用泥抹平。然后再排放第二层菌棒并覆土,可排放6~9层,最上一层仍要覆土并抹平。做好墙后喷一次大水,使覆土吸足水分。此法可使平菇产量提高50~90%。     袋口覆营养土保湿:肥沃土45千克,草木灰5千克,加水量为抓一把土在1米高处松手,土能落地散开为宜。装袋栽培管理同常规方法,只是在袋两头各装入2~3厘米厚的营养土。出菇期每天给营养土喷水1~2次。此法可提高产量50%。      阳畦覆土保湿:袋栽平菇收完潮菇后,脱袋晒1~2天,使菌棒表面结一层皮,以防病虫害侵入和抑制子实体发生过多。用消过毒的菜刀纵切开,切面向上排列在阳畦上。缝隙用细沙填满,然后覆盖2~3厘米厚的细土。最后灌加有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及白糖的水溶液,比例为2:0.2:1:100。此法可提高产量80%。 整秸育平菇 品味似野生  用整麦秸袋装培育平菇,其生物学效率达200%,且品质和口感优于棉子壳栽培的平菇,接近于野生菇的品质。其技术要点: 1、原料处理。将麦秸捆成2.50千克的小捆,放于3%的石灰水中浸泡20分钟,捞起沥干多余水分,即可堆料。若是用联合收割机收的麦秸或打麦机打的麦秸,事先将麦秸用石磙碾一下。 2、厚料配比。一般100千克麦秸,添加麦麸10--20千克、尿素0.70千克,过磷酸钙2千克,石膏1千克,草木灰5千克。将辅料拌匀后加水调至含水量65%左右。 3、建堆发酵。发酵场地室内外均可。按堆宽1.50米、高1.20米,长度不限。每铺一层麦秸撒一层辅料,堆料不易低于500千克。用木棒在堆顶纵向和堆底横向各打5--10个通气孔,然后覆盖薄膜。当堆料25厘米处温度超过5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次翻堆,均要在温度65℃左右,并维持四个小时以上才能进行,一般经3--4次翻堆后终止发酵。发酵终止应散堆,用石灰粉调pH值8--9,并均匀喷洒高效氯氰菊酯。当温度降至30℃左右时装袋接种。 4、装袋接种。菌种用广温型高产菌株,制成谷粒栽培种或制成全营养栽培种。塑料袋用0.02厘米x25厘米x50厘米聚乙烯筒袋,采用食用菌栽培料装袋器装袋。每袋用种量为200--250克,分成3份,3层料4层菌,两头各1份,中间各半份,并紧贴袋壁放1周以利发菌。依次装完,移入培养室发菌培养。 菌筒断植平菇增产 用菌袋栽培的平菇,在出过 >2—3茬菇后产量会大大降低,如果温度升高,还会使品质降低。如何培育出与前茬菇产量相等甚至更高的后茬菇呢?下面介绍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断植法。 将出过 >2- >3茬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袋,然后把表面的老皮刮一遍,在 >5%的石灰水中浸泡一下。如果菌筒较干燥,还要在 >1%的食盐水中浸泡半分钟。浸泡前要在菌筒中上下打一透孔,以利盐水浸入,起到增产效果。将菌筒从中部截成两段,断面朝上排入畦床或浅沟内。断面要尽量弄平,整体高度要比地面高出 >1—2厘米,周围采取起垄等措施,以防大水漫入。    断筒之间的空隙用菌块碎屑掺土后填入。断面上用菌块碎屑掺熟土、草木灰后覆盖,其比例为 >1:1:2,厚度约为 >1厘米,喷洒少许清水至湿润后轻轻压平,最上面再覆盖一层菌块碎屑,厚度约为 >1厘米,喷洒少许清水后压平。要选用出菇极少的菌块揉成碎屑,揉得越碎越好。保持湿度 >4—5天后再喷水,以后按常规管理至出菇,可增产一倍以上。 高温季节平菇栽培  人们常说的夏季,多指自然条件下的6-8月。作为食用菌生产,尽可双向延伸各1个月,即可将5-9月均视为高温平菇的生产季节,要在该季节成功进行平菇生产。 一、选择耐高温品种(菌株):平菇菌株间的差异较大,但在发菌期要求的温度条件基本相同,以25℃为宜;平菇温型的划分,是以其出菇温度为条件的。一般将出菇温度在23℃以上的菌株定为高温型。但是,有些中温型甚至低温型菌株也能在该温度下出菇或勉强现蕾,使得部分菇农容易混淆。实际上,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在23℃以上时表现正常,可以进行商品化栽培,而后者则“勉强”,不能作为商品种进行规模生产。山东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推出的高温型菌株“高温灰”,得到了广大菇农的肯定,该菌株在夏季35℃条件下仍可正常出菇。其菌盖色泽为灰色至灰白色,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浅,30℃以下出菇时,表现灰或浅灰色,符合国内大多市场的要求,商品性状是多年来高温菌株中表现最好的。经过每年一次的品比试验,并经过脱毒处理后,该菌株可作为今年夏季的重点推介种。 二、讲究基料营养配比:基料营养水平直接关系着栽培产量及质量的高低,尤其棉子壳配料中,一方面部分营养成分过剩,另一方面则是部分营养元素又严重不足,使得菌丝及子实体一直生长在缺素条件下,抗性降低,病害增加,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得不到体现,无法取得正常产量,给菇农的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近几年大面积应用的“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配方是:棉子壳250千克、石膏粉3.75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尿素0.75千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1袋。该配方很好地解决了基料营养的成分不全面、营养不均衡、菌丝不壮不旺以及抗性降低等问题。 三、提高管理水平:平菇尤其在高温季节的生产,应特别注重管理,“三分种、七分管”。如发菌阶段的严防烧菌、控制杂菌污染等,出菇阶段严防病害、虫害的发生等,均须在管理上下功夫,才能实现高产高效。基本管理要点:菇棚启用前,用百病去无踪喷洒杀菌;发菌阶段,每3-7天喷洒百病去无踪及高效驱虫灵各1遍以杀菌、驱虫;出菇阶段每5天左右喷洒1次蘑菇杀病灵。 四、正确喷施叶面肥:当菌盖直径在2厘米左右时,即可喷水。此时,按照作物叶面施肥的办法,兑制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喷施型)直接喷子实体,可收到立竿见影之增产效果。与拌料型结合施用,一般可增产30%左右,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增产措施。 五、注意事项:菌种要进行脱毒处理,转扩生产要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不使菌种自身携带任何病毒病菌进入下道工序。生产中做到四勤:勤观察、勤思考、勤管理、勤咨询。提前做好生产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算好明白账,用三维精素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6至1:8,而且要缩短发菌时间,降低污染率,提高菇品质量。对病虫害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坚持“绿色、环保”原则,用绿色环保药物,拒绝高毒高残留药物。 平菇料面刮菌可增产  平菇采收2茬以后,料面往往会出现严重干燥板结、透气透水性差、菌丝衰老无力等不良现象,从而延迟出菇时间,降低菇体产量,甚至不出菇。料面刮菌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料面刮菌的方法:对板结严重、菌皮过厚的培养料面,可全面、薄薄地刮去一层衰老的菌皮。对轻微板结、菌皮较厚的培养料面,可用铁丝划出许多纵横的小沟,直至露出里面的菌丝。畦床栽培的,可用竹扫帚在床面上来回扫动,直至刮破老菌皮而露出里面的菌丝。袋栽的,可将两端的老菌丝刮去。刮菌对原基分化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促进菌丝生长,一般10天后即有新菇蕾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料面刮菌后要将刮下的老菌皮、菌丝清除干净,以免被杂菌污染。同时要将暴露的新料面按平,以利出菇整齐。此外,应等到菌丝恢复生长后才能喷水。 盛夏反常规栽培平菇  盛夏栽培平菇,通常是采用室内发菌、室外覆土出菇法。采用与此相反的栽培方法,露地埋袋发菌,室内脱袋降温出菇,可以控制高温期杂菌污染,有利于平菇菌丝生长繁殖,提高平菇产量。          一、菌种和培养料。菌种选用优质的中高温型菌株,栽培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下配方一:小棉籽壳97公斤、石膏粉1公斤、石灰粉1.5公斤、50%多菌灵100克;配方二:稻草70公斤、油菜角壳20-30公斤、复合肥2公斤、尿素0.5公斤、石膏粉1公斤;配方三:稻草45公斤、麦秸40公斤、谷糠13公斤、复合肥1.5公斤、石膏粉1.5公斤。为防止杂菌感染,上述各配方中分别另加5公斤草木灰。堆积发酵备用。         二、装袋和播种。采用50厘米×26厘米的聚乙烯筒袋。用细的干油菜秆扎成长7厘米、直径4厘米的小束作通气塞。用橡皮筋扎紧塑料袋一端,将发酵料装袋。装袋前取一短木块,中间打一直径和深均为7厘米的孔,以便插进袋底部的油菜杆束。每100公斤培养料用菌种15公斤。其中13.5公斤菌种均匀拌于20公斤料中,分播于两端袋口,80公斤料装在袋中间,剩下的1.5公斤菌种,加播于两端袋口的表面。料装好后,用直径1.5厘米的细木棒在袋料中央竖打一孔到底,上口像底部一样用油菜秆束作通气塞。装好的料袋长35-40厘米,一般100公斤料可装54-56袋。         三、埋袋发菌。选平坦、背阴的沙质地,挖深50厘米、宽70厘米的坑,坑长随料袋多少而定。坑内撒毒土防止地下害虫。用木桩在坑底距坑壁14厘米处打直径4-5厘米、深10厘米的孔,竖放菌袋,将油菜秆束通气塞塞入坑底孔内。依次打孔排袋,坑内排放两排菌袋。排满坑后,用石灰土(3份石灰、7份土)填满空隙,覆土10厘米厚,连通气塞一并盖严。坑面覆土要求高于地面,呈龟背形。最后盖上麦糠、稻壳或油菜角壳。坑四周开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坑内。埋袋15-20天,袋内发满菌丝,即可挖出。         四、脱袋出菇。将菇房四壁和顶部用地膜贴好。趁天晴露地脱袋(发好菌的菌袋全白色),一袋一袋翻卷脱下(塑料袋洗晾后可重复使用),置晒场晾2-3小时后搬入室内,立放在铺有湿沙的地面上。每天早晚向空间和湿沙土喷井水(20℃左右)2次,保持地面潮湿,降低室温。每晚8时开窗,次日晨7时关窗。这样,即使室外气温在37℃以上,室内仍只有28℃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可以保证安全出菇。         第3潮菇后,改为菌墙出菇或调头出菇,覆肥沃疏松、经消毒的菜园土,喷施营养液,即可再收2-3潮菇。 玉米芯豆腐渣混栽平菇技术  用玉米芯和豆腐渣作培养基栽培平菇,因豆腐渣和玉米芯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每平方米可产鲜菇 50-75千克,生物效率可达150%-200%,经济效益可观。现将用玉米芯和豆腐渣混合栽培平菇的高产高效技术介绍如下。   1、培养料配比。粉碎玉米芯 100千克、湿豆腐渣80千克、白灰6千克。  2、拌料装袋。首先将湿豆腐渣、白灰加水稀释后倒人玉米芯里拌匀,调至培养料含水量达65%。选用 50x25x0.05厘米的聚乙稀低压塑料筒装料,边装边压实(每袋装干料约1.25千克),两头用绳扎紧。  3、灭菌。菌袋采用常压灭菌,温度达100℃,保持8-10小时,停火后再焖8-10小时。出锅后,料温冷却到30℃以下接种。接种室要进行 2次消毒。菌袋搬人接种室之前用高锰酸钾、甲醛(1:3)熏蒸,菌袋搬人接种室之后用雾气消毒盒消毒1次。  4、菌种选择。南京1号、生命1号、ccef89、九平1号等品种,均适合栽培,菌丝生长健壮、转潮快、高产优质。三级菌种选用菌龄30、40天为宜。  5、接种方法。采取料袋两端和中间扎3个孔接种方法。将菌种掰成花生粒大小的小块,不宜太碎。接种量为于料重15%左右。此法菌种萌发快,迅速占领料面,减少杂菌侵染。  6、发菌管理。将接完种的菌袋搬到培养室乎放摆成行,两袋接种孑l相对,堆高5-7层,每行间距50厘米。室温以15℃左右为宜,超过25℃立即通风降温,控制料温在25℃以下,培养10天左右,要翻堆1次,上下层交换。30天左右即可长满菌袋。  7、杂菌除理。在菌袋发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杂菌生长,可用95%酒精、5%甲醛、20%石灰水、5%石碳酸、柴油等杀菌剂之一,用注射器将其注射到杂菌生长处的培养料中,使药液渗透面积、深度都大于杂菌生长面积,以有效防治杂菌。若袋内杂菌面积过大,无法用药液防治时,要将其拣出,拿到室外处理掉。  8、畦式覆土栽培。挖土做畦,畦宽1米,深35厘米,长度不限,在畦底及四周喷1遍杀虫、杀菌剂(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和10%石灰水)。然后将长满菌丝的菌袋,脱去塑料袋,竖放在畦内,菌柱相距2米,用潮土填空隙并压实,浇透营养水(营养水配制:水100千克、尿素 500克、磷酸二氢钾300克、硫酸镁 200克、石灰4千克)。覆土要与料面持平,料面的残土用水冲掉,露出端面,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其四周不用压实,以便通风。  9、出菇管理。为了促使子实体形成,每天应通风1小时,当气温高于15℃时,晚间通风;当气温低于 10℃时,中午通风。同时将畦面塑料薄膜揭开通风换气。几天后就会有大量菌蕾迅速生长,顶端有原始菌盖形成,揭开畦面薄膜,每天向空中喷水,保持室内相对湿度95%左右,从子实体形成到采摘,大约需要 7-10天。  10、采收。当菌盖边缘呈铜锣形时进行采摘,这时菇的质量好,重量大,转潮快。采摘后将畦面清理干净,停止喷水3-5天,然后再向畦内浇1次透水,保持畦面潮湿,大约l周后,畦面再度长出菌蕾,仍按第一批菇管理方法管理。一般采收4-6批,整个生育期4-6个月。  平菇种植技术  平菇很适合于代料栽培,可以袋栽、柱式栽培、床架栽培和阳畦栽培。以袋栽和柱式栽培为优,其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 袋栽平菇的优点: ①有利于控制杂菌和害虫的危害,成功率高; ②充分利用空间,占地面积小(15~18平方米的培养室可培养1500~2000袋); ③生产周期缩短,采用堆积发菌,增高料温,加快发菌,缩短菌丝生长期; ④便于移动管理,可充分利用场地; ⑤有利于控制温度,保持湿度,出菇整齐,菇形好,产量稳定。 袋栽平菇的技术要求: 1、原料的选择 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成分。栽培前放在太阳下暴晒2~3天,以杀死料中的杂菌和害虫。对包谷芯、豆杆、稻草、麦杆、杂木等原材料,应预先切短或粉碎。 2、培养料配方 ①棉籽壳99% 石灰1% 多菌灵0.1%    ②包谷芯76% 棉籽壳20% 麦麸皮或包谷粉3% 石灰1%    ③包谷杆87.5% 麦麸皮5% 包谷面3% 石灰3% 尿素0.5% 食盐1%    ④稻草74% 包谷粉25% 石膏粉1% 多菌灵0.1%    ⑤麦杆84% 麦麸皮8% 石膏2% 尿素0.5% 过磷酸钙1.5% 石灰4%    ⑥锯木面60% 棉籽壳30% 麦麸皮9% 石灰1%    ⑦杂草94% 麦麸皮5% 石膏1%    可用作平菇栽培的原材料很多,以新鲜、干燥、易处理、便于收集和保存为原则,配置时注意调节培养料的营养和酸碱度,原料调制前,包谷芯应粉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颗粒,包谷杆、麦杆和稻草等均应碾碎并切成3~5厘米长的小段。 3、堆积发酵 按上属配方要求,准确称料,将料充分混合(易溶于水的应先加入水中溶解),然后加水拌匀。春栽气温低,空气湿度小,培养料中加水适当多一些,在100公斤干料中加入150公斤水为宜,不同培养料加水量也略有不同,玉米芯、绒长的棉籽壳可适当加水多一些,绒短的棉籽壳应少加些水。拌好的培养料堆闷2小时,让其吃透水后进行堆积发酵。建堆的方法是:在水泥地面上铺一层麦杆,约10厘米厚,把培养料放在麦杆上,料少时堆成1米高的圆形堆,料多时堆成高1米,宽1米的条形堆,每隔30厘米左右,用木棍扎通气眼到料底,然后在料堆上覆盖草垫或塑料薄膜。当料堆中心温度升到55~60℃时维持18小时进行翻堆,内倒外、外倒内,继续堆积发酵,使料堆中心温度再次升高到55~60℃时维持24小时,再翻堆1次。经过两次翻堆,培养料开始变色,散发出发酵香味,无霉味和臭味,并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菌丝生长,发酵即结束。然后用pH试纸检查培养料的酸碱度,并调节pH为8左右,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进行装袋。生产实践证明,用发酵料栽培平菇菌丝生长快、杂菌少、产量高。 4、装袋 选用宽23厘米,长43厘米,厚0.025微米的低压聚乙烯筒膜,每公斤筒膜可截180个左右,每袋可装干料0.7~0.8公斤。人工装袋时,应一手提袋,一手装料,边装边压。装至离袋口8厘米左右时,将料面压实,清理袋口料物,排气后紧贴料面用绳子缠3~4圈,扎紧扎牢,防止进水、进气。 装袋时注意: ①装袋前要把料充分拌一次。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指缝间见水渗出而不往下滴为适中,培养料太干太湿均不利于菌丝生长。装袋时要做到边装料、边拌料,以免上部料干,下部料湿; ②拌好的料应尽量在4小时之内装完,以免放置时间过长,培养料发酵变酸; ③装袋时不能蹬、不能摔、不能揉,压料用力均匀,轻拿轻放,保护好袋子,防止塑料袋破损; ④装袋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一般以手按有弹性,手压有轻度凹陷,手拖挺直为度。压得紧透气性不好,影响菌丝生长;压得松则菌丝生长散而无力,在翻垛时易断裂损伤,影响出菇; ⑤装好的料袋要求密实、挺直、不松软,袋的粗细、长短要一致,便于堆垛发菌和出菇; ⑥将装好的料袋逐袋检查,发现破口或微孔立即用透明胶布封贴。 5、灭菌 技术要点: ①清洗锅内污水,换上清水,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进灶,合理堆放。料袋在灶内采用一袋袋上下对正的直叠式摆放。这样不仅孔隙大,有利于蒸汽穿透,而且灭菌后的菌袋成为四面体,有利于接种和后期管理。蒸仓内四个角自上而下留下15平方厘米的通气道,排与排之间也要留下空隙,保障蒸汽畅通,确保灭菌彻底; ②灭菌时要做到“三勤”。即:勤看火及时加煤;勤加水防止干锅;勤看温度防止掉温; ③烧火应掌握“攻头、促尾、保中间”。灭菌开始时必须大火攻头,力争在4~6小时之内使灶温升到100℃,并开始记时。然后稳火控温,使温度一直保持在100℃不掉温,维持24小时。灭菌最后2小时旺火猛烧,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停火后焖料,当温度降到70℃左右时,抢温出锅,并迅速运往接种室冷却,菌袋冷却时应“井”字形叠放,要注意,切勿“大头、小尾、中间松”; ④防止漏气。常压灭菌灶的门要密封严实。 6、接种 接种要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操作,一是必须为接种创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以防止杂菌感染;二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才能防止杂菌进入料袋内,确保接种成功。 接种过程: ①环境消毒。接种前一周将接种室内外打扫干净,撒上石灰或波尔多液。使用前3~4天将接种室密闭,用0.5~1公斤硫磺(或1公斤甲醛)熏蒸消毒12~24小时。料袋入室前,用消毒液喷洒室内外地面和空间; ②菌种的选择和消毒处理。选择菌丝洁白、粗壮、浓密、交织成块的优质菌种,用消毒液清洗菌种瓶外壁并立即移入接种室,在无菌条件下,敲破瓶壁,取出菌种,将菌种掰成胡豆粒大小的块,不宜太大也不宜太碎; ③在料袋温度降至28℃~30℃时,解开料袋一端的绳子,拉直料袋,并把菌种均匀撒在料袋口,一定要将料袋口的培养料完全覆盖,然后收拢料袋,套上塑料圈,盖上纸,用软胶圈把纸和料袋一齐扎在塑料圈上。 接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做好接种时的灭菌; ②接种时动作要快速、准确; ③接种及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将手和头发洗干净,剪去指甲,手和手臂要用70%酒精消毒。 7、堆垛发菌 菇棚(房)消毒后,把接过种的料袋搬运到菇棚(房)内,在畦床上对垛发菌。堆垛的层次,要看气温高低而定,夏秋季气温高时,堆放2~4层,料袋堆放成“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垛与垛之间留出60~70厘米宽的人行道,便于操作和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堆倒垛。春季或冬季气温低时,畦床应铺上一层稻草或麦草,以免下层温度太低影响发菌,同时增高堆垛,堆放10~12层,上面在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保温,提高堆温,促进菌丝生长。如菇棚未建好,也可采用露地发菌。露地发菌场地要求干燥、洁净、凉爽,堆垛上盖一层草帘遮荫,下雨前加盖塑料薄膜,雨后揭膜,使温度保持在20℃左右为宜。 发菌管理的要点如下: ①保持温度、注意堆温变化。堆垛发菌后,要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温,注意堆温变化。发菌温度以25~30℃为好,高于30℃应及时散堆,加大通风量,防止高温烧坏菌丝。温度低于20℃应设法增温保温。 ②通风换气。菇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 ③保持干燥。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60~70%为宜。 ④光线要暗。弱光有利于菌丝生长。 ⑤翻堆。堆垛后每隔5~7天翻垛一次,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的下垛,里面的往外垛,外面的往里垛,使菌袋受温一致,发菌整齐。翻垛时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应将其拣出;若发现有菌丝不吃料的,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⑥通气补气。采用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在发菌早期,袋内含氧量可以满足菌丝生长的需要。随着菌丝生长量增大,袋内供氧量不足就会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当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3厘米时,可在菌丝生长带上端1~2厘米处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周身刺孔8~10个孔,或用削尖的竹筷由袋口往里扎3~4个孔,或将袋两头扎紧的绳子稍加松开,利用松绳后袋口薄膜的自然张力,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以通气补氧,促进菌丝健壮生长。 ⑦预防鼠害。防止老鼠咬破料袋,引发杂菌污染。 8、发菌阶段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①菌丝不萌发,不吃料。发生原因:料变质,孳生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种老化,生活力很弱;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加石灰过量,pH值偏高。 解决办法: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使用适龄菌种(菌龄30~35天);掌握适宜含水量,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珠不滴下为度;发菌期间棚温保持在20℃左右,料温25℃左右为宜,温度宁可稍低些,切勿过高,严防烧菌,;培养料中勿添加抑菌剂,添加石灰应适量,尤其再气温较低时添加量不宜超过1%。PH7~8为宜。 ②培养料酸臭。发生原因:发菌期间遇高温未及时散热降温,细菌大量繁殖,使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料中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厌氧发酵导致料腐烂发臭。 解决办法:将料倒出,摊开晾晒后添加适量新料再继续进行发酵,重新装袋接种;如料已腐烂变黑,只能废弃作肥料。 ③菌丝萎缩。发生原因:料袋堆垛太高,发生发酵热时未及时倒垛散热,料温升高达35℃以上烧坏菌丝;料袋大,装料多,发酵热高;发菌场地温度过高加之通风不良;料过湿加之装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 解决办法:改善发菌场地环境,注意通风降温;料袋堆垛发菌,气温高时,堆放2~4层,呈“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料袋发酵热产生期间及时倒垛散热;拌料时掌握好料水比,装袋时做到松紧适宜;装袋选用的薄膜筒宽度不应超过25厘米为好,避免装料过多发生发酵热过高。 ④袋壁布满豆渣样菌苔。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大,透气性差,引发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积,料内出现发酵酸味。   />解决办法:用直径1厘米削尖的圆木棍在料袋两头往中间扎孔2~3个,深5~8厘米,以通气补氧。不久,袋内壁附着的酵母菌苔会逐渐自行消退,平菇菌丝就会继续生长。 ⑤霉菌污染。原因:培养料或菌种本身带菌;发菌场地卫生条件差或老菇房未作彻底消毒;菇棚高温高湿不通风。 解决办法:选用新鲜、无霉变、经暴晒的培养料,发酵要彻底;避开高温期播种,加强通风,防止潮湿闷热;选用优质、抗霉,吃料快的菌种;霉菌污染发现早,面积小时,可用pH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养料,同时搬离发菌场,单独发菌管理。对污染严重的则清除出场,挖坑深埋处理。 ⑥发菌后期吃料缓慢,迟迟长不满袋。发生原因:袋两头扎口过紧,袋内空气不足,造成缺氧。 解决办法:解绳松动料袋扎口或刺孔通气。 ⑦软袋。一般袋料表面长有菌丝,但袋内菌丝少,且稀疏不紧密,菌袋软而无弹性。发生原因:菌种退化或老化,生活力减弱;高温伤害了菌种;添加氮源过多,料内细菌大量繁殖,抑制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大,氧气不足,影响菌丝向料内生长。 解决办法:使用健壮、优质的菌种;适温接种,防高温伤菌;培养料添加的氮素营养适量,切勿过富;发生软袋时,降低发菌温度,袋壁刺孔排湿透气,适当延长发菌时间,让菌丝往料内长足发透。 ⑧菌丝未满袋就出菇。发生原因:发菌场地光线过强,低温或昼夜温差过大刺激出菇。 解决办法:注意避光和夜间保温,提高发菌温度,改善发菌环境。 9、出菇管理 发菌阶段,在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暗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一般中高温型平菇25天左右,低温型30~35天,菌丝即可长满袋。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表明菌丝已经成熟,这时即可适时转入出菇管理。将菇棚消毒,灌水浸湿晾干后,按菌袋菌丝成熟程度分别整齐地堆放于畦床上,堆高7~8层,一般150平方米菇棚可以堆放5000~6000袋(折合干料3500~4000公斤)。然后解开菌袋两头扎口,当料面见有小菇蕾出现时,用剪刀剪去袋两头的薄膜,暴露料面,以促使菇蕾迅速生长。 (1)、出菇管理要点 ①拉大温差,刺激出菇。平菇是变温结实,加大温差刺激有利于出菇。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至6~10℃,以刺激出菇。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湿,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于20℃以上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②加强湿度调节。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勿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在采收一、二潮菇后,菌袋内水分低于60%时,应给予补水,采用直接向袋内注水或用水浸泡,浸泡时用铁丝在菌袋上扎3~4个孔,可使水容易浸入菌袋。 ③加强通风换气。低温季节一天1次,每次30分钟,一般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 ④增强光照。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则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一般以保持菇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晒死菇体。 (2)、出菇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出菇棚内,应按菌袋菌丝成熟早晚分畦堆放,使出菇整齐一致,有利于同步管理。菌袋进入出菇管理时,先解开两头扎口,不要急于把袋口完全张开,以防料表面失水干燥,影响正常出菇。 (3)、覆土出菇 袋栽平菇,一般出2潮菇后,经过补水管理还能继续出菇,但出菇少,菇体小且不整齐,经济效益低。采取覆土出菇,则有利于增产。覆土的方法是:在菇棚内开沟整畦,挖宽1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畦、畦与畦间留50厘米的人行道。将出过2潮菇的菇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竖直排放在沟畦内,然后用肥袄菜园土填充菌筒间的缝隙,并盖于菌筒表面0.5~1厘米厚。覆土后,在沟畦内灌大水一次,以浸透菌筒。在出菇适温条件下,约7天左右菌床上就有菇蕾出现,按出菇要求进行管理,可继续采菇4~5潮。 10、出菇期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出菇期间常见下列现象直接影响种菇效益。 (1)不现蕾 发生原因: ①菌种不适,高温季节用低温型菌种,或低温季节用高温菌种; ②缺少温差刺激; ③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 ④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棉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 ⑤菌丝老化,形成较厚的菌膜; ⑥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光照不足,延缓菌丝的营养生长。 解决办法: ①选用适温菌种; ②通风降温拉大昼夜温差至6℃以上;喷水增湿,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90%;防止气生菌丝产生; ③料面菌膜增厚时,用铁丝耙划破; ④加强通风,增加散射光照,诱导菇蕾形成; ⑤浸泡菌袋或向料内注水,补充水分,也可向料面喷洒冷水,以刺激出菇; ⑥出菇时,在菌袋两端料面出现大量菇蕾时,再用小刀割去多余的塑料袋,露出幼菇。切勿过早打开袋口,造成料面干燥,影响菇蕾形成。 (2)幼菇枯死 原因: ①持续高温,幼菇受热干枯; ②培养料含水量低,空气湿度小; ③二氧化碳浓度高,幼菇缺氧死亡。 ①出菇期防高温,一旦温度过高,及时进行通风和降温; ②增加喷水,提高空气湿度,喷雾壮水为好,切勿用水直接喷幼菇; ③菇棚定期通风,补充新鲜空气,及时排除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3)烂菇 原因:喷水过多,加上通风不良,菇体表面积水,引起水肿软化腐烂。 解决办法:减少喷水,改善通风,一般在喷水后随即予以通风,让菇体表面积水及时散发。 (4)菌柄细长菌盖不分化 原因: ①光照不足,多见于地下室,人防地道内种菇; ②二氧化碳浓度高,促使菌柄迅速生长,菌盖形成困难。 解决办法:①增加光照,增设工人照明灯; ②通风补气。 (5)袋内结菇 原因: ①袋口解开晚; ②两头料面干燥,不利于菇蕾形成; ③料袋装得偏松,造成培养料与料壁间有较大的间隙。 解决办法:袋内结菇,多为畸形,会消耗营养,影响产量。应用隔膜将料压紧,排出空气,使营养集中,供袋两头出菇 (6)畸形菇 常见的畸形菇有瘤状菇、花椰菜菇、蓝色菇或蓝边菇和喇叭菇等,甚至二度分化,严重影响商品价值 原因:①温度过低,且时间又长,造成菌盖内外层细胞生长失调,出现瘤状或颗粒状突起;②菇棚通风不足,造成空气温度过高或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形成喇叭菇;③棚内生炉增温引起一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积累,刺激菇体生长变异,发生变色反应。 解决办法:①冬季天冷增温时要注意通风,不宜在菇棚内直接生炉,应修建火墙或火道;②菇棚内要通风良好,光照充足。 香椿 、平菇、佛手瓜立体栽培  一、茬口安排      香椿 4月上旬露地育苗,10月中下旬起苗假植,11月中旬定植到温室,12月底开始采收。定植方式为畦栽,每畦之间留50厘米的平菇间作行。      平菇 10月中旬播种,播种完毕在室内堆积发菌,11月中下旬菌丝发满,移入温室内与香椿进行间作套种,12月初采收上市。第二年4月上旬播种的平菇,5月移入温室与佛手瓜进行立体栽培。     佛手瓜 元月初育苗,3月上旬定植于香椿畦间,香椿于3月底4月初完成采芽使命,移出棚外,佛手瓜利用温室骨架引蔓上架,与平菇进行立体栽培,10月可开始采收佛手瓜。      二、选择适宜品 香椿选用品质优良的红椿。平菇与香椿间作套种时间是在寒冷的冬季,应选用“推广1号”和“新831”这两个品种;与佛手瓜进行立体栽培时,由于其生长在炎热的夏季,要选用“亚光”这一高温型品种。      三、立体间作方式 在定植完香椿之后,将长满菌丝的平菇袋移入温室,放在预留行里与香椿间作 种。香椿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同氧气,平菇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氧氯,放出二氧化碳,二者互为初充,减少了放风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阳能。由于佛手瓜根深叶茂,定植密度很稀,而且前期生长量小,因此可于3月上旬将育好的佛手瓜苗按4*6的株行距定植于香椿畦间,4月初香椿移出日  光温室后,将佛手瓜引蔓上架并进行追肥,同时与平菇进行立体栽培。     四、栽培技术     香椿 4月上中旬采用催芽直播的方式进行大田育苗,育苗时株行距20*35厘米。10月中下旬把苗从大田挖出,带叶假植在背阴处,灌足水,使其强制落叶。11月中旬,将经过假植的香椿苗定植到日光温室内,密度以每平方米80---100株为宜。栽完后浇透水,保持白天室温18---25 ,夜间10---12 。这样40天后香椿开始萌芽,待芽长到15---20厘社时可采收。      平菇 按照玉米芯50%,棉籽壳30%,秸秆粉碎物15%、草木灰2%、石膏1%、尿素0、3%、过磷酸钙1、5%、多菌灵0、2%的配方将料与水拌匀扣,使含水量65%左右。然后堆积发酵。发酵后装袋接种,接种量一般为培养料的10%。接种完毕,把接种好塑料袋一层一层的堆积起来进行发菌。菌丝发满后,袋内出现菌蕾要及时打开袋口,露出与佛手瓜进行立体栽培。同时增加湿度,以满足菇蕾生长发育的要求。    佛手瓜 元月上旬进行护根育苗,佛手瓜是整瓜播种。播种时瓜体内的水分能够满足苗期的需求,因此播种时不需要浇水。3月上旬,按4*6的株行距定植于香椿畦间。4月中旬,利用温室的骨架,引蔓上架,并使枝蔓在骨架上分布均匀,避免拥挤。在6、7月份的炎热季节,要注意肥水管理促进茎叶生长,为秋季结瓜打好在丰产的基础。9、10月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重,要加强管理10月可采瓜上市。由于佛手瓜是迈开花、迈结瓜、迈成熟的,要及时采收,以免影响下面瓜的生长,一般在瓜长到0.5公斤左右时,即可采收。  平菇栽培中鬼伞的预防  平菇栽培期经常发生的鬼伞有长柄鬼伞、墨汁鬼伞、粪鬼伞以及毛头鬼伞等四种。鬼伞是早秋晚春栽培平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轻则减产,重则全面失败。因此,掌握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提高平菇栽培成功的关键。 1.选用优质培养料,发酵要充分因地制宜,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无油垢和杂物,物理性状好,且适宜栽培平菇的培养料,栽培前将培养料曝晒2天~3天。拌料建堆后,待料温上升至60℃后要保持3天以上,且每天要进行翻堆,翻堆时应将料堆表面及底部低温层的培养料翻到料堆中央,把内部的培养料翻到堆的上下及四周,以利发酵均匀。应避免发酵不足或发酵过度。 2.科学配料配料时麸皮或玉米粉添加量应低于15%,尿素添加量低于1%。根据生产实践用硝酸磷肥,二元复合肥料,五氧化二磷含量为10%~20%代替尿素可有效防止鬼伞的发生,但要控制其用量在2%以内。 培养料含水量是栽培平菇成败的关键。用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时,料水比应控制在1∶1.8左右,棉子壳发酵料栽培时应控制在1∶1.5左右。提高培养料pH值是抑制鬼伞的有效措施,石灰添加量一般为3%~5%。 3.选用优良菌种到正规厂家购买信誉高、品牌正的菌种,母种传代不超过3代,栽培种由原种转接而来,不要由栽培种再次转接作栽培种。菌种要选适龄、适应性强;抗杂力强、产量高、适合当时当地栽培的品种。如果在早秋晚春栽培,应选用中高温型品种;晚秋早春栽培,应选用低中温型品种。优质菌种接种后萌发快、生长快;可以很快长满料面,防止鬼伞发生。提高接种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补救措施:床栽时,一旦发生鬼伞籽实体,应及时摘除(未开伞前),以免鬼伞孢子形成后蔓延,并在鬼伞菌丝生长处撒石灰粉,抑制鬼伞菌丝生长。袋栽时,一旦发生鬼伞,应在其籽实体幼小时用手指挤压,使其破碎后不再继续生长,同时在乎菇菌丝生长过后的料表上刺孔通气,促进平菇菌丝生长。平菇菌丝可将鬼伞籽实体分解,这样处理后并不影响乎菇产量。处理后应及时通风降温,促进平菇菌丝生长,避免鬼伞再次发生。 平菇冬春季仿野生高产栽培  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生产的平菇,不仅味鲜美,而且优质高产。即使在寒冬和早春季节,也能在相对密闭的遮阳棚内,生产出肥厚、鲜嫩的优质平菇。该法比常规栽培增产60%以上。      一、菌丝体培养  采用高压或常压灭菌,按常规法进行接种,培养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体。也可以用高温强碱处理的发酵料培养菌丝体。具体方法:配料时加4%生石灰,以石灰水形式加入料内,拌匀。然后以1000公斤为1堆,堆积发酵。当料温达到60℃时,维持24小时,翻堆,反复进行2~3次。当原料手握感觉有弹性、呈茶褐色、无异味、pH值为7.5、含水量65%时,摊开降温。所用原料可以是棉子壳、玉米心或其他代用料。使用的菌种应是经试验在当地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优质菌种。       二、遮阳棚建造  选择菜园、庭院或沙壤土质的地方建棚。棚内挖长20米、宽1.3米、深0.22米的畦,两畦为一棚。畦中间留人行道,四周整实。起拱时用直径4厘米以上的毛竹对折成拱,然后用横竹加固,上覆薄膜并加盖草苫。       三、菌袋码放  把长30厘米的袋子脱掉薄膜,按倾斜75度角码放菌袋,直至满畦。放袋时需认真检查菌袋是否感染杂菌。若有,应用利器剔除,以防蔓延。       四、覆土处理  覆土材料以壤土为佳,冬季和早春用1%的石灰粉处理,晚春、早秋及夏季用3%石灰粉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用来覆盖菌袋,以袋上端土厚1.5厘米为宜,并用扫帚扫平。       五、灌水要求  可用水泵抽地下水或其他清洁水,从畦的一端漫灌,直到畦内充分渗透,并让水在畦内保持12小时。经此法漫灌,覆土一部分可能下沉。待畦内水渗透完后,再撒一层土整平,然后泼营养水(由2%尿素、0.2%硫酸镁、锌及微量的恩肥、高美施或其他生长素、高效液体复合肥组成)。      六、高产原理  采用该技术,每采一茬菇可灌1次营养水,使菌丝体保持养分、水分充足,延长菌丝的生命和出菇期。在出菇过程中,土壤不断供给菌丝体养分、水分,所以出2~3茬时仍然菇体肥大、鲜嫩。由于棚内湿度适宜,遮阳良好,从小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克服了常规栽培空间湿度难以控制和菌袋难以补给养分、水分的弊端,加上微肥、激素、生长素可以随灌水渗入土壤,便于菌丝体吸收利用,所以能获得稳产高产,优质高效。 夏栽平菇管理要点    夏栽平菇由于气温高,杂菌和虫害比较活跃,常常因管理不善导致失败。可具体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选好品种:平菇有高、中、低温型之分,夏季气温高,应选用高、中温型品种。 (2)菌袋易小:一般栽培平菇,常用宽24—28厘米、长50厘米、厚0.02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在夏季栽培可选用宽22厘米、长40厘米、厚0.01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因菌袋小,本身温度容易散发,不易烧菌。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用小袋比用大袋产量高。 (3)原料处理: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曝晒2—3天,不宜添加麦麸与米糠,然后用常压灭菌法或堆积发酵法彻底灭菌,这是保证栽培成功的关键。 (4)排袋发菌:发菌时菌袋最好单个排放,或“井”字形排放,并整天通风以利散温。多年实践证明,地下发菌法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选地势较高的树阴下,挖深50厘米、宽50厘米的坑,先用5%的石灰水消毒,再用l000倍的辛硫磷杀虫,然后将菌袋排放在坑内,最后覆湿土稍高于地面5—10厘米,20多天即可发好菌。     (5)埋土出菇:在树阴下挖宽70—100厘米、深约35厘米,长度视栽培场地而定的坑,在坑底及四周喷洒杀虫药。把发好的菌袋脱去薄膜,竖放坑内,菌筒间留l一2厘米的空隙用土填实,再盖1—2厘米厚的熟土(田园土或菜园土),然后在熟土面上浇水,直至土和菌筒充分吸足水分为止(水内亦可加激素药和营养料,产量更高),几天就出现平菇原基,以后按常规方法喷水保湿管理,一般每丛菇可达3千克左右。头茬菇采完后,喷药杀虫,然后再浇水管理,可收4—5茬菇,生物转化率可达200%-350%。 平菇无病害栽培技术 本技术重点解决的是平菇生产中的杂菌、病害,解决菇农不会种、不敢种、种不好、病害严重、产量不高、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 所谓无病害栽培,系指在平菇生产中,基本不发生病害,并使产菇量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上,从根本上保证菇农的生产效益。 平菇是食用菌生产中比重最大、从业人员最多、总体产量最高、消费人群最广的主要品种,尤其北方各地的食用菌产业,起步品种、当家品种均是平菇,如河北、山东、河南诸省均是如此。但近年来生产中的杂菌、病害逐渐增多,菇农受损严重,据不完全调查,平菇栽培总体投料量因杂菌、病害损失约20?觸30%,仅以山东为例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据中菌协统计资料,2002年山东年产食用菌78.7万吨,其中平菇占约43%,按病害损失比例20%计,即损失近7万吨,按不变价格计算,年损失高达2.5亿元,如按同期国内平均价格计算,则可高达3.2亿元之多,可见病害损失之大。 平菇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系指发菌期间的杂菌污染和出菇阶段的子实体病害两大部分。研究发现,杂菌及病害的发生,均有其各自一定的自然规律,其中各品种又有其各自的发生特点;但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基质配比不当,营养严重不足或失衡,使得菌丝不旺、不壮,抗逆性差,杂菌趁虚而入;这如同人体营养不良导致体质差、易患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此其一;其二,培养出菇时间过长,一般出菇期为3个月左右,部分栽培长达半年之久,出菇后期,菌丝进入衰退期,活力急速下降,加之原来营养基础不好,各种病害趁火打劫;最后,生产环境的人为破坏导致逐渐恶化,而菇农的防范意识及管理技术没有相应提高,使得杂菌病害肆虐。在找出上述规律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入手,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菇无病害栽培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并推出的,技术程序及重点如下: 1、选用脱毒菌种,这是保证技术实施成功的基础条件。脱毒菌种的四大优势,即;脱掉病毒病菌、恢复菌株性状、抗性增强、产量提高,这在生产中已经得到公认。 2、在“木桶理论”原则下,注重基料配比,使营养全面、均衡,让菌丝生长旺盛、健壮,增强其自身抗逆性和抗杂性。根据不同栽培方式,本技术首先强调基料的营养配比问题,主要措施为:(1)生料栽培时,每250千克棉籽壳原料中加入一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基本配方:棉籽壳250千克,石膏粉2.5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尿素0.75千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一袋。(2)发酵料栽培时,除三维营养精素外,余料加水拌匀,完成发酵后、装袋播种前,将料摊开,三维营养精素水溶后均匀喷洒料面,边喷边拌,充分拌匀即可。 3、在“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原则下,注重对病害杂菌的预防。其中包括:(1) 清理环境卫生,并喷洒500倍多菌灵进行杀菌;(2)菇棚内使用20倍蘑菇祛病王进行地毯式喷洒,隔日再喷一次,密闭2天后即可启用。(3)发菌期间,5-7天喷洒一次药物,可使用80-100倍蘑菇祛病王和10倍强优戊二醛,二者交替使用,有条件时可间隔使用200-300倍金星消毒液。注意喷洒重点是墙体、地面、作业道、进出口及通风口,空间可少量喷洒,一般不必直接喷菌袋。(4)出菇阶段,可使用上述药物喷洒墙体、作业道、进出口及通风口,5-7天一次。注意用药时一定不能使药物沾附到子实体上。 4、经约15-20天发菌期、15天左右的出菇期,一旦采收,即可宣告该批栽培结束,即予清棚处理(菌糠废料的再利用,另文讨论),棚内清理卫生后,喷洒1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后,即可进入下一批栽培发菌,重复上述循环即可。 只要上述技术环节正确实施,一般条件下,生物学效率可达100%以上,高者可超过150%甚至更高,并因生长周期短、生产周转快而提高(年)生产效益6倍以上。 平菇保湿的三技巧 如何使培养料保湿,多产菇,就成为平菇能否高产的重要因素。其技巧有三:   一、菌棒墙式覆土保湿:在棚内按菌袋的长度铺设一条15至20厘米厚的土埂,把发好菌即将出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袋(称其为菌棒)。将菌棒整齐排放在土埂上。每排一层覆上3至4厘米厚的土,土两侧喷水并用泥抹平。然后再排放第二层菌棒并覆土,可排放6至9层,最上一层仍要覆土并抹平。做好墙后喷一次大水,使覆土吸足水分。以后每天喷水保持覆土湿润,按常规管理出菇。此法可使平菇产量提高50%至90%。   二、袋口覆营养土保湿:营养土配方是:肥沃土45千克,草木灰5千克,加水量为抓一把土在1米高处松手,土能落地散开为宜。装袋栽培管理同常规方法,只是在袋两头各装入2至3厘米厚的营养土。出菇期每天给营养土喷水1至2次,其它管理按常规。此法可提高产量50%左右。   三、阳畦覆土保湿:袋栽平菇收完潮菇后,脱袋晒1至2天,使菌棒表面结一层皮,以防病虫害侵入和抑制子实体发生过多。用消过毒的菜刀纵切开,切面向上排列在阳畦上。缝隙用细沙填满,然后覆盖2至3厘米厚的细土。最后灌加有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及白糖的水溶液,比例为2:0.2:1:100,按常规管理。此法可提高产量80%以上。  平菇施肥措施  一、培养基用肥     1.石灰、石膏、过磷酸钙各2%,硼酸、食盐、蔗糖各0.2%,草木灰6%。     2.每100千克培养基中添加a-茶乙酸1克、用维生素10克,将药剂溶于水后拌入料中。     3.恩施,最佳添加浓度为5000倍。     4.稀土元素,最适浓度25ppm,亦可以此浓度在出菇期喷施。     5.淘米水,用米与水1∶3的淘米水拌料,可减少基料中麸子和蔗糖用量,且在生料中栽培时很少有酸败现象。     6.豆腐水(制作豆腐的下脚水,最好用原液)、草木灰浸出液等。     二、出菇期追肥     1.蔗糖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碳酸钙1%,子实体形成前后各喷1次。     2.硫酸镁、硫酸锌、磷酸二氢钾、维生素B1各0.04%,于现蕾后喷施,则平菇成熟度一致且菇体肥厚。     3.磷酸二氢钾1%、尿素0.3%、30烷醇0.5ppm,在伸长期使用,可增产30%以上。如在菌丝盖满料面到伸长期与5ppm的a-奈乙酸交叉使用,则增产效果更好。     4.赤霉素10ppm在第二潮出菇期使用为好。     5.2,4-d20ppm处理幼蕾,有明显增产作用。     6.尿素0.5%、柠檬酸0.1%,用石灰调节pH值至7,于第一潮采后使用,第二期以后再用。     7.乙醇2%、磷酸二氢铵0.1%、维生素C0.02%,低温时于平菇伸长期使用,且盖大。高温时使用有死菇现象。     8.蘑菇健壮剂1号:B90.5克、维生素B140毫克、硫酸镁40克、硫酸锌20克、硼酸10克、尿素100克,用100千克水稀释后喷施,能提前4天出菇。     三、施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基用肥应根据基料的营养状况,如棉子壳在较高温度下生料栽培时,除加入一定量的杀菌剂外,只单纯添加无机肥料即可。     2.施肥次序:先施高效营养剂以利于实体生长,激素后施。各种肥料液最好轮换交替使用。     3.浓度要适当。常用肥液浓度一般为1%~2%,激素的使用浓度尤要注意,过低过高都不行;不溶于水的激素可先溶于酒精后再用水稀释使用。     4.施肥可结合喷水等使用,做到少而勤,切勿一次施肥过多;追肥方法可采用漫灌、喷射、灌注等。     5.适时用肥。除上述特指的施肥时期外,一般在采菇后使用。如在幼菇期用肥,要喷施在无菇处,接着用清水轻轻淋洗菇体,然后通风。菌床(棒)有杂菌应治后再施肥。  夏栽平菇管理要点    夏栽平菇由于气温高,杂菌和虫害比较活跃,常常因管理不善导致失败。可具体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选好品种:平菇有高、中、低温型之分,夏季气温高,应选用高、中温型品种。 (2)菌袋易小:一般栽培平菇,常用宽24—28厘米、长50厘米、厚0.02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在夏季栽培可选用宽22厘米、长40厘米、厚0.01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因菌袋小,本身温度容易散发,不易烧菌。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用小袋比用大袋产量高。 (3)原料处理: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曝晒2—3天,不宜添加麦麸与米糠,然后用常压灭菌法或堆积发酵法彻底灭菌,这是保证栽培成功的关键。 (4)排袋发菌:发菌时菌袋最好单个排放,或“井”字形排放,并整天通风以利散温。多年实践证明,地下发菌法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选地势较高的树阴下,挖深50厘米、宽50厘米的坑,先用5%的石灰水消毒,再用l000倍的辛硫磷杀虫,然后将菌袋排放在坑内,最后覆湿土稍高于地面5—10厘米,20多天即可发好菌。     (5)埋土出菇:在树阴下挖宽70—100厘米、深约35厘米,长度视栽培场地而定的坑,在坑底及四周喷洒杀虫药。把发好的菌袋脱去薄膜,竖放坑内,菌筒间留l一2厘米的空隙用土填实,再盖1—2厘米厚的熟土(田园土或菜园土),然后在熟土面上浇水,直至土和菌筒充分吸足水分为止(水内亦可加激素药和营养料,产量更高),几天就出现平菇原基,以后按常规方法喷水保湿管理,一般每丛菇可达3千克左右。头茬菇采完后,喷药杀虫,然后再浇水管理,可收4—5茬菇,生物转化率可达200%-350%。 白灵菇废料再利用栽培平菇  白灵菇近几年发展迅速,由于白灵菇一般只出一茬菇,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废料,我们经过试验,可以利用白灵菇废料添加部分辅料来生产平菇。  1、选用品种。应根据季节选用菌丝粗壮、生活力旺盛的菌种,购买菌种应到信誉好的科研单位,并应详细了解所购菌种的生理特点,千万不能盲目购种。  2、配制培养料。  (1)原料处理:白灵菇废料应选用无杂菌,无虫害的,所添加的玉米芯等辅料也应新鲜,无霉变,白灵菇废料应粉碎成花生米大小;  (2)生产配方:A.白灵菇废料50%,玉米芯(粉碎至黄豆粒大)40%,麸皮4%,磷肥1%,石膏1%,生石灰4%~6%;B.白灵菇废料50%,棉籽壳40%,豆饼粉5%,石膏1%,生石灰4%~6%;C.白灵菇废料55%,作物秸杆如豆秸、玉米秸等(粉碎)35%,麸皮2%,豆饼粉5%,石膏1%,生石灰4%。以上三种配方都应加入0.1%的克霉灵等杀菌剂杀菌消毒,加入约0.1%用量的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杀灭害虫;  (3)拌料:先将各种药品溶解于水,再加入主料中拌匀。加水量以料含水量65%~70%为宜;  (4)发酵:将拌好的料堆成宽1.5~2米,长度不限的料堆,料堆走向以南北向为好。待料表层20厘米下温度达到60度以上时维持12小时,即可翻堆,一般翻堆2~3次,时间以7~8天为宜。发酵期间若发现料堆水分蒸发严重,应在每次翻堆补充0.1%~0.2%的水分,并定期喷洒杀虫剂,杀虫剂可选用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禁止选用敌敌畏,因为敌敌畏易使平菇子实体过敏变畸形。料发酵好应呈咖啡色,手握成团,落地能散,并有类似酒糟的味道,pH值以8~9为好。  3、装袋播种。塑料袋应选用双面3丝,25~288乘45~50的规格,气温低时用大规格,气温高时用小规格。播种可采用混播法,菌种用量为20%;也可采用层播法,菌种可以播种4层,中间2层菌种用量占总用种量的40%,两头占60%,菌袋四周应打微孔透气。  4、发菌管理。菌袋装好后应合理摆放,气温高时可单层摆放。发菌期间应尽量保持黑暗环境,还应特别注意菌袋料温不能太高,一般装袋后约8~10天料温最高,当菌袋料温长至33度时就应进行倒袋处理。平时应勤检查料温,在整个发菌期都应严格注意害虫的防治工作,应经常喷洒高效低残留的杀虫剂,严防菇蚋、粘虫、菌螨、跳虫等在发菌后期为害菇袋,特别是菇蚋,该害虫幼为白色,成熟幼虫为橘红色,成虫很象小菇蝇,近几年发生率特别高,更应严格防治。约20天左右,菌袋即可长满,可马上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5、出菇管理。将发好菌的菌袋在菇房中摆好,行间距以1米为好,保证菇棚内空气清新,给与5度以上温差刺激,并保持适宜的散射光照,约一周左右即可出菇。  6、出菇期间管理。平菇长到7~8成熟时应采收,子实体生长期应勤喷菇丰一号、菇多生等抗病增产剂。第一茬菇采完后应停水5~6天,将料面清理干净,保持适当通风,湿度应保持在70%~80%,以利二潮菇产生。菌袋脱袋覆土是有效提高产量的措施,可在菌袋出完头潮菇后,将菌袋塑料膜脱掉,埋入事先整好的畦内,畦宽80~100厘米,深30厘米,菌棒间应间隔10厘米,走道预留40~50厘米,空隙用土塞严,然后用小水灌注。灌水时不可用大水,以防菌袋漂起,灌水时可在水中添加适量营养肥料。 豆秸袋墙结合栽培平菇   以豆秸为培养料,采用袋栽和墙栽相结合的方式栽培平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配制培养料:选用干燥无霉变的豆秸,经太阳曝晒2-3天后粉碎。培养料配方(以重量计):豆秸粉78%,麦秸10%,豆饼5%,玉米粉2%,石膏1%,过磷酸钙3.5%,尿素0.5%。培养料加水130公斤拌匀后堆积发酵,发酵期间翻堆3次。  装袋接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散开,料温降至30℃以下时装入长50厘米、宽22-25厘米的塑料袋内,每袋共接3层菌种,两端袋口处用菌种覆盖料面,袋口扎紧。接种量为每100公斤干料接种15公斤菌种。  菌袋管理:播种后10-15天菌丝生长旺盛,可在菌袋上扎8-10个小孔,使菌丝得到充足的氧气,加速生长。经过20-25天菌丝即发满菌袋。  备好营养土:营养土配方(以重量计):肥沃的菜园土65%,过筛炉渣20%,杂木屑或秸秆粉10%,石灰3%,过磷酸钙1.5%,尿素0.5%。先将前3种主料混合均匀,再将石灰、过磷酸钙和尿素溶解于水中泼浇在主料上,分次调好湿度。  脱袋垒墙:菌丝发满袋后7-10天,解开菌袋两头封口,将菌袋从一头向另一头翻卷至一半处,然后将卷口朝外相对排成两排,两排菌袋中间间隔3-4厘米,中间填营养土,菌袋上铺营养土1-2厘米厚,而后排放第二层菌袋,如此一层菌袋一层土垒堆,共垒6-8层。最上面一层覆土厚8-10厘米,并做成带幅式槽状,槽内可以种大蒜,以防土壤板结。  出菇管理:菌墙做好后5-6天喷水催菇。头潮菇采收后在槽内结合灌水增施营养液,每100公斤水中加入过磷酸钙1公斤、尿素0.5公斤喷施。每次采收后喷施1次营养液,这样可以采收4-5潮菇。  拆墙畦栽:出菇4潮后即可拆散菌墙,剥掉菌袋,将未出菇的一头向上直立放于阳畦内,用营养土填实菌棒间空隙,然后灌水浇透菌棒,上面覆盖塑料薄膜。经正常管理后还可采收3-4潮菇。 平菇一次性爆发出菇新技术 所谓平菇爆发出菇新技术,是指通过采用配套技术,在其头潮菇出菇时,即予以强制性一次性高产出菇。这是对“仿工厂化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强化,实践表明,效果很好,可以推广使用。该技术主要有五个环节。 1、对菌种进行脱毒处理。菌种的无限期保存和连续无限次的转管生产,将可能发生性状退化或者自然携带病毒病菌等问题,因此,利用尖端分离技术、前期组织分离技术,分离出脱离病毒病菌的纯菌丝,然后,通过调配培养基的贫乏与丰富和培养温度的高与低等生长条件,来达到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菌种抗性及适应性的目的。栽培生产数量偏少、不值得进行专项脱毒处理时,可以引进脱毒菌种后直接进行生产。 2、调配基料营养。研究发现,基料营养的丰富与否,直接制约着菌丝数量、菌丝强壮程度以及出菇数量等,尤其在菌丝抗性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近几年基料营养的合理调配已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并调配出“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该产品分为两种用法,即拌料型和喷施型,前者直接拌入基料,后者则直喷菇体,二者结合,一般增产效果为30%左右,是目前增产明显、效果稳定的科技产品。 3、重视栽培环境的消杀处理。栽培棚外,可在清理环境的基础上喷洒多菌灵或石硫合剂及敌敌畏等药物,而栽培棚内,则使用如百病去无踪、杀病灵等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如发现菇体有病害出现时,则根据病原菌品种及发生程度等,使用黄菇一喷灵、蘑菇杀病灵等予以抑制或杀灭,达到既防除病害,又确保产品绿色的目的。 4、尽量延长发菌时间。延长发菌时间,就可使菌丝更多地分解和吸收基料营养,积蓄更多的生物能量,为爆发性出菇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出菇是以菌丝的数量为基础的,而菌丝数量则是以基料营养及其发菌时间的长短为前提的,在相同条件下,如果延长发菌7天以上,则可获得20—30%的增产效果。 5、实施叶面喷肥。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素,可有效解决营养不全的问题。使用方法:每一喷雾器水中兑入1袋,调水温在25—32℃,当菌盖直径2厘米左右时,即可直喷,连喷3遍,即可达到增产目的,并能大幅度提高菌盖的厚度,增强其韧性。 旱育秧田闲置期栽平菇 利用旱育秧田在10月至翌年5月的闲置期栽培平菇,效益较好。 一、整地作畦。水稻收割后耕翻整地,作宽1米的东西向畦,每2畦间留80厘米宽的走道,走道应低于畦底5-10厘米,以利排水。 二、装料接种。选用出菇周期短、抗杂菌的江都792、新侬1号等菌种。培养料为棉籽壳、碎玉米芯、木屑各30%,麸皮10%。为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出菇,培养料装袋和接种时间可提前到9月初。 三、脱袋覆土。料袋在室内培养至菌丝未长满袋并有少量原基形成时,即可脱袋入畦。入畦的料块排列方式宜用平卧式,不宜进行垂直排列。因垂直排列头潮菇菇丛太大,菇体相互挤压,会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排好料块后覆土,然后支拱棚并加盖塑料膜和草帘。 四、出菇管理。现蕾后即适当增湿、通风,视气温高低揭盖草帘。头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90% 。头潮菇采收后补水追肥。二、三潮菇总产量与头潮菇产量相当,总生物转化率可达200%左右。 平菇室外阳畦栽培技术  1)秋季管理:播种后要加强管理,经常注意观察畦内温湿度及菌丝生长情况。秋季栽培,由于气温较高,播种后料温很快升高,2天内菌种块即全面萌发,并开始吃料,4-5天后菌丝开始伸入培养料,10-15天,部分菌丝已延伸到培养料底部。此时如温度高出25℃应覆盖草帘,防止料温急剧上升,如发现表面水珠过多,则应揭膜降温,通风透气。一般20-25天左右,菌丝基本吃透养料,形成整体,此时应加强揭膜通风,使菌丝倒伏扭结。30天后可把塑料薄膜架高,置于畦面弓形竹架上。现蕾后的温、湿、通风等管理参照室内床架栽培法。 2)春季管理:春季播种因温度低,管理上与秋播有所不同。播种后,白天不盖草帘,利用阳光通过薄膜增温到20℃左右,晚上覆盖草帘保暖防寒。一般情况下5天内不出现杂菌,可不必掀动薄膜。以后随着气温逐步升高,菌丝不断延伸。播后35天左右,菌丝发到料底时,应架高塑料薄膜,每天夜间揭开两头换气,使料面接受新鲜空气,并造成温差刺激。出菇后管理要勤,一要防止高温袭击,二要在天气干燥的情况下,保持畦内空气的流通。原基形成后,要及时喷水,做到勤喷、轻喷。不仅要使床面保持湿润,而且要使畦边及四周走道的地面保持湿润。每天早上9时,中午12时、下午4时,3次喷水,不喷懒水和大水。天冷时在上午10时以后至下午2时半喷水为好。冬季生长阶地,床温以18℃为宜,最低不低于10℃,最高不高于23℃,空气相对湿度为85%,这时要求勤检查,勤喷水,喷水次数不定,根据湿度情况,灵活掌握。 罐装平菇  罐装平菇要选择菇盖圆整、菇柄中生的品种,以菌盖直径为1.5~3厘米的为最好。采收的平菇要按菌盖大小、成熟度、色泽分级,然后放入清水(或0.5%的盐水)中漂洗15分钟,洗去黏附在菌盖上的杂质。菌柄留1.5厘米长,削去多余部分。      平菇质地较脆,罐装前先预煮,以破坏酶的活性、稳定菇色、软化组织。预煮时平菇与水的比例为1∶1,在铝锅中煮沸1~2分钟。煮后捞出放入清水中冷却,晾干水分后即可罐装。当预煮水浓度达到10%~12%时,可以供配汤用。取菇汤97.5份,加精盐2.5份溶解后过滤取起汁液,每罐装260克,注满汤汁后密封。封罐时可视条件采用排气密封或真空密封。排气密封的场所温度应保持在75℃~80℃,真空密封应在抽气达350毫米汞柱的气压环境中进行操作。密封后要及时灭菌,15分钟内温度要达到121℃,在121℃保持20分钟进行排气,15分钟后冷却。灭菌后的罐头放在25℃~30℃下保温7天,合格者再放在l℃~2℃低温环境中保存。 白灵菇废料再利用栽培平菇  白灵菇近几年发展迅速,由于白灵菇一般只出一茬菇,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废料,我们经过试验,可以利用白灵菇废料添加部分辅料来生产平菇。 1、选用品种。应根据季节选用菌丝粗壮、生活力旺盛的菌种,购买菌种应到信誉好的科研单位,并应详细了解所购菌种的生理特点,千万不能盲目购种。 2、配制培养料。 (1)原料处理:白灵菇废料应选用无杂菌,无虫害的,所添加的玉米芯等辅料也应新鲜,无霉变,白灵菇废料应粉碎成花生米大小; (2)生产配方:A.白灵菇废料50%,玉米芯(粉碎至黄豆粒大)40%,麸皮4%,磷肥1%,石膏1%,生石灰4%~6%;B.白灵菇废料50%,棉籽壳40%,豆饼粉5%,石膏1%,生石灰4%~6%;C.白灵菇废料55%,作物秸杆如豆秸、玉米秸等(粉碎)35%,麸皮2%,豆饼粉5%,石膏1%,生石灰4%。以上三种配方都应加入0.1%的克霉灵等杀菌剂杀菌消毒,加入约0.1%用量的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杀灭害虫; (3)拌料:先将各种药品溶解于水,再加入主料中拌匀。加水量以料含水量65%~70%为宜; (4)发酵:将拌好的料堆成宽1.5~2米,长度不限的料堆,料堆走向以南北向为好。待料表层20厘米下温度达到60度以上时维持12小时,即可翻堆,一般翻堆2~3次,时间以7~8天为宜。发酵期间若发现料堆水分蒸发严重,应在每次翻堆补充0.1%~0.2%的水分,并定期喷洒杀虫剂,杀虫剂可选用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禁止选用敌敌畏,因为敌敌畏易使平菇子实体过敏变畸形。料发酵好应呈咖啡色,手握成团,落地能散,并有类似酒糟的味道,pH值以8~9为好。 3、装袋播种。塑料袋应选用双面3丝,25~288乘45~50的规格,气温低时用大规格,气温高时用小规格。播种可采用混播法,菌种用量为20%;也可采用层播法,菌种可以播种4层,中间2层菌种用量占总用种量的40%,两头占60%,菌袋四周应打微孔透气。 4、发菌管理。菌袋装好后应合理摆放,气温高时可单层摆放。发菌期间应尽量保持黑暗环境,还应特别注意菌袋料温不能太高,一般装袋后约8~10天料温最高,当菌袋料温长至33度时就应进行倒袋处理。平时应勤检查料温,在整个发菌期都应严格注意害虫的防治工作,应经常喷洒高效低残留的杀虫剂,严防菇蚋、粘虫、菌螨、跳虫等在发菌后期为害菇袋,特别是菇蚋,该害虫幼为白色,成熟幼虫为橘红色,成虫很象小菇蝇,近几年发生率特别高,更应严格防治。约20天左右,菌袋即可长满,可马上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5、出菇管理。将发好菌的菌袋在菇房中摆好,行间距以1米为好,保证菇棚内空气清新,给与5度以上温差刺激,并保持适宜的散射光照,约一周左右即可出菇。 6、出菇期间管理。平菇长到7~8成熟时应采收,子实体生长期应勤喷菇丰一号、菇多生等抗病增产剂。第一茬菇采完后应停水5~6天,将料面清理干净,保持适当通风,湿度应保持在70%~80%,以利二潮菇产生。菌袋脱袋覆土是有效提高产量的措施,可在菌袋出完头潮菇后,将菌袋塑料膜脱掉,埋入事先整好的畦内,畦宽80~100厘米,深30厘米,菌棒间应间隔10厘米,走道预留40~50厘米,空隙用土塞严,然后用小水灌注。灌水时不可用大水,以防菌袋漂起,灌水时可在水中添加适量营养肥料。 冬栽平菇异常现象与防治措施  冬季气温低空气中杂菌少,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但有不少菇农在栽培过程中常遇到培养料变酸发臭或粗柄菇、蓝色菇和瘤盖菇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生产经验和实践,现将其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作一介绍。 一、培养料变酸发臭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之后,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产,其发生原因与防止措施: 1、培养料不够新鲜和干净,带有大量杂菌,特别是经过夏天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霉菌的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便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防止措施是:栽培前要选好原料,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和无虫蛀的培养料,拌料前在阳光下曝晒3-4天,降低培养料内杂菌基数。 2、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堆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防止措施是:拌料时控制水分,勿过干或过湿,棉籽壳和水之比以1:1.3-1.4为宜,其他作物秸秆加水量以l:1.5-1.6为宜,水中加入0.1%-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 3、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由于袋壁冷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防止措施:接种时,用培养料浅盖麦粒菌种,使菌种不能接触袋壁。如培养料已变酸臭,应及早从袋内倒出,加入2%石灰水,使pH值达7.5左右,含水量达60%左右,重新播种栽培。 4、料内氮素营养过高,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处理方法是:培养料氨气过重进,可加入2%的明矾水拌匀除臭。也可喷洒10%的甲醛溶液除臭。如培养料腐烂发黑,可作为农作物优质肥料入田。栽培场地散布臭味时,可用硫酸铁5份,硫酸氢钠95份,磨成粉在常温下充分搅拌后喷撤除臭。 二、粗柄菇原基发生后,菌盖分化和发育速度不正常,表现为菌盖小,菌柄长,且柄粗质硬,商品价值较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闷闭式保温防寒措施,导致菇棚(室)供氧不足,菇体内养分运输失去平衡。防止措施是:遇上连续低温天气时,产菇的菇棚(室)采取闷闭式保温防寒时要注意在中午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但切忌大风直吹料面,防止造成幼菇死亡。 三、蓝色菇菇体生长时,菌盖边缘产生蓝色晕圈,严重时甚至整个菇体如同泼上蓝墨水,直到菇体采收也不再退失。产生原因是:采取柴火、煤火等带有烟熏增温使菇棚(室)内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增多,造成菇体中毒,刺激菇体发生变色反应、防止措施是:冬季菇棚(室)增温方法以采用日光、暖气、电热等为好,如用柴火、煤火进行加温时,应装置封闭的传热排烟管道。 四、瘤盖菇症状为菇体发育过程中,生长较慢,菌盖表面出现瘤状或颗粒状的突起物。受害严重时,菌盖僵缩,菇质硬化,停止生长。产生原因是:菇体发育时温度过低,低温持续时间大长,造成菌盖内外层细胞伸长失调。防止措施是:栽培过程中必须弄清栽培品种菇体正常发育能耐受的最低温度,冬季应选择中低温型品种,同时加强保温增温措施,控制好菇棚(室)出菇温度。通常中温型品种菇棚(室)温度应控制在8℃以上,低温型品种应控制在0℃以上为宜。 菌筒断植平菇增产技术  用菌袋栽培的平菇,在出过2~3茬菇后产量会大大降低,如果温度升高,还会使品质降低。如何培育出与前茬菇产量相等甚至更高的后茬菇呢?下面介绍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断植法。   将出过2~3茬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袋,然后把表面的老皮刮一遍,在5%的石灰水中浸泡一下。如巢菌筒较干燥,还要在1%的食盐水中浸泡半分钟。浸泡前要在菌筒中上下打一透孔,以利盐水浸入,起到增产效果。   将菌筒从中部截成两段,断面朝上排入畦床或浅沟内。断面要尽量弄平,整体高度要比地面高出1~2厘米,周围采取起垄等措施、以防大水漫入。   断筒之间的空隙用菌块碎屑掺土后填入。断面上用菌块碎属掺熟土、草木灰后覆盖,其比例为1∶1∶2,厚度约为1厘米,喷洒少许清水至湿润后轻轻压平。   最上面再覆盖1层菌块碎屑,厚度约为1厘米,喷洒少许清水后压平。要选用出菇极少的菌块揉成碎屑,揉得越碎越好。      保持湿度4~5天后再喷水,以后按常规管理至出菇,可增产1倍以上。 棚室黄瓜如何间套平菇 一、选用良种  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处于一年中的低温阶段,要选用耐低温、耐弱光、结瓜节位低,瓜码密、抗病早熟的优良品种长春密刺。10月18日播种,10月21日播南瓜种,待10至15天后即10月30日就可嫁接,11月18日定植。 二、培育壮苗 培育适龄的嫁接壮苗,要用黑籽南瓜作砧木,注意苗床营养土的配制,搞好种子处理和苗床管理。 三、起垄种植 要起大小垄种植黄瓜。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60厘米,大垄为旱沟,小垄为水沟,浇水时把水浇到水沟内,让水沟里的水慢慢泅到垄背上,旱沟不浇水。 四、控制温度  要适时揭盖草苫,掌控好黄瓜和平菇在棚内的生长温度。黄瓜生长适宜温度为10至30摄氏度,平菇为4至30摄氏度,棚室中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黄瓜与平菇的生长发育。平菇在菌丝分解及能量交换中,能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可提高棚内温度1.5至2摄氏度。 五、去须抹杈 要及时去卷须、雄花、抹杈。为减少养分消耗,要随时去卷须、雄花,及时抹杈,保证棚内有较好的透光条件。 六、激素处理 用20至30ppm的番茄灵蘸雌花以保花保果,防止化瓜。 七、早收根瓜 根瓜早收,可使植株旺盛,瓜码密,为高产打下基础。 八、种好平菇  把子菇配置在棚内黄瓜生长的地下部分及空间的弱光位置就能满足对光能的要求。 平菇于11月下旬接种装袋,在温室内发菌;12月下旬将已发透菌的料袋移入棚内黄瓜大垄间,随手解开袋的两头扎绳。料袋顺垄平放,每垄6堆,每堆8袋,采用三、三、二式三层摆放。 开袋后7天采菇。采3至4茬菇后,将料袋薄膜去掉,把料块平埋在棚内空闲处,覆土1至2厘米,浇透水,7至10天后即可现蕾出菇。 平菇增产六窍门  下乡走访时,经常听菜农们说,怎样使自己的平菇产量高而且质量也好。下面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技巧,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覆土。菌丝在培养料内长透之后,在菌床上盖1厘米厚的沙壤土,一般可增产10%左右。插片刺激菌床菌丝长满后,用小木片、竹片、玻璃片或金属片插在菌床上,1周内菇蕾即沿插片处大量发生。第二激素刺激。在幼蕾期用0.001‰的三十烷醇喷洒,可增产10%~15%。用0.5‰的乙烯利液在平菇菌蕾期、幼菇期和菌盖伸展中喷施1次,每平方米每次50毫升,可促进现蕾和早熟,可增产20%左右。第三味精刺激。在水中加味精0.1%、葡萄糖1%、维生素B1适量,于第一潮菇采收后7天左右喷洒,每平方米喷洒0.5~1千克,共喷洒3~4次,可增产15%~2%。 第四复合剂刺激。取比久(B9)5克,配硫酸镁20克、硼酸5克、硫酸锌10克、维生素B1250毫克、尿素50克,对水50千克配成复合液,在菇蕾形成期喷洒在培养料面上,可促进子实体形成与增大,可增产20%~30%。 第五喷施微量元素溶液。菌床出现菌蕾后,喷施微量元素混合液(硫酸铁、硫酸锌、磷酸二氢钾各0.04%),能加快菌丝生长,出菇后转潮快,成熟一致,菇体肥厚结实,可增产30%~70%。 第六覆盖草木灰。早春播平菇,气温低,菌丝发育慢,易感染杂菌。在表面撒1层草木灰,能提高床温,促进菌丝发育,并能为菌线生长提供养分和抑制杂菌生长,有利于提早出菇,可增产10%左右。 早秋平菇好栽培    8—9月份投料播种,自然气温高,出菇期有时会出现30℃以上的高温;进入10月份后气温会逐步降低,为了确保高温和低温期间均能正常出菇,选用的菌种一定是既能耐高温、又能兼顾低温出菇的优良品种。国平良种、庆丰1号等菌株,均具备上述特征特性。若选用的品种温型不当,是不适宜作早秋栽培的,引种时一定要慎重。 培养料发酵、灭菌要“严”     平菇有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两种方式。用发酵料栽培时,培养料的发酵期不得少于4天,料堆内温度一定要达到65℃以上,中间翻堆2—3次,使原料腐熟均匀一致,达到灭菌的目的。用熟料栽培,灭菌一定要在100℃温度中保持8—12小时(视灭菌容器大小而定),或者采用“诱导式前发酵”技术处理后,再进行高温灭菌,效果更佳。若发酵灭菌不彻底,将很难成功。     平菇分床畦栽培和塑料袋栽培两种。床畦早期栽培的,一是料厚不得超过15厘米,厢宽不超过1.2米;二是铺料时厢中间呈纵向留出一条宽20厘米的通气沟,有利于通风换气,散热降温,调解料温;三是采用两层播种,加大播种量,使菌丝快速封面,向料内生长;四是播种后10天内,对料内温度要勤检查,如果料温超过32℃,要及时通风降温。否则,将导致高温烧菌,菌丝生活力下降,各种病菌或鬼伞类等竞争性杂菌将会大量产生,造成减产或失败。     无论是熟料袋栽还是发酵料袋栽,播种后菌袋最好是单层摆放,袋与袋之间要留有2厘米的空隙,并注意通风换气,使袋内料温始终处于32℃。尤其是发酵料,更不可大意。 变温刺激平菇可增产  一、温差刺激法  在平菇子实体形成阶段,每天给予7℃-12℃的温差刺激,可提早出菇时间。方法:白天盖膜保温,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并结合浇水诱导出菇。   二、高温刺激法  先将菌床敞开干燥1-2天,然后每天喷水2-3次,连喷2-3天,菌床表层培养基的含水量以手握有水滴下为宜,在此期间可揭膜通风。最后用棉布擦干料面上的积水,盖上地膜保温,几天后便可现蕾。采取此法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菌丝体要充分发育,且必须达到生理成熟,其主要标志为吐黄水、结菌膜、菌丝体略呈黄褐色.甚至出现个别菇蕾;二是培养基结块要好,不能过于松散。 如何用玉米芯栽培平菇 一、选好品种。要选用适应当地气候、转潮快的品种,菌龄以满瓶后3-5天为宜,菌丝洁白粗壮、抗杂力强。     二、培养料堆制。培养料必须选用干燥、无霉变的玉米芯,将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般大小的颗粒状。这样的培养料粗细适宜,透气性好,极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培养料配方:⑴玉米芯78%、麸皮20%、石膏粉、糖各1%、多菌灵0.1%,水分适量。⑵纯玉米芯50公斤,麸皮10公斤,石灰、石膏、磷肥各1%,多菌灵0.10%,水分65%。拌料时,先将石灰、磷肥、多菌灵溶于水中,然后充分搅拌均匀。最后加入其它辅料(注意玉米芯的含水量不能用手捏法测量,必须拌入足够的水分,制种时可适当少一些)。料堆做成龟背状,高度宜低一点为好,长宽不限,建堆后覆膜发酵,当料温达到60℃时翻堆,共翻堆3次。待培养料表层出现白色放线菌,颜色变为褐色为宜,pH7.5-9。     三、装袋接种。先将菌种掏出,放在干净容器内,将其掰成枣子大小的菌块。发菌用50-55厘米×25厘米聚乙烯筒料,用针扎三排微孔,先装好一端,放入菌种,用绳扎紧。然后再装一层菌种一层料,共三层料四层种,装满后扎紧袋口,视温度高低垒袋发菌,或堆成井形堆放,用种量一般10-15%。发菌期间,温度20-25℃,最高不可超过35℃,空气相对湿度50-65%,光线要求暗一些,发菌期间要注意翻袋和加强通风管理,约经15-20天,菌丝即可长满袋进入出菇管理。     四、出菇管理发好的菌袋经一周左右即有珊瑚状菇蕾出现,这时就可开袋进行出菇管理。要撑握好开袋时间,过早料面易干燥,造成菇蕾死亡;过晚则影响菇的质量。开袋后要增加光照。并加强通风排气,注意喷水不可将水喷在菇体上。约经5-7天头潮菇即可采摘上市。也可在菌筒出过一至二潮菇后,撕去塑料袋,用不锈钢刀削去两端老化菌丝及菇根进行覆土栽培。一层菌棒一层土,一般垒6-7层高即可,最上面做成补水槽。有条件的用补水器更好,出菇后隔2天喷一次营养液,按常规管理,生物学转化效率可高达100-150%。 平菇覆土栽培技术 在平菇生产中,采用履土栽培技术,长出的平菇菇体肥大、柄短、盖厚、色亮,口感与风味俱佳,产量一般可提高30%~50%,是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增产措施,是平菇栽培上的一种技术创新。   1.理论依据   平菇栽培中的水分管理,是平菇获得高产优质的一个要素,包括对培养基的水分调控,对周围湿度的水分调控,对出菇期的水分调控,以及在生长期的水分调控等等。而覆土栽培,则易于灵活地进行水分调控,可以较好地解决过干过湿的问题。   2.覆土材料选择   以土质质地疏松,毛细孔多,团粒结构好,湿不黏,干不散,蓄水力强,有机质含量高的偏碱性重壤土比较好。避免土块、沙土、生土过多。也可用改良配制土,配制方法为:取地表20厘米以内的菜园土或沟河内的表层土,整碎后去除作物残根、瓦砾、添加10%草木灰、10%棉籽壳,2%过磷酸钙,0.2%尿素,3%石灰粉,1%食盐,拌匀后喷500倍百菌清和1500倍敌敌畏,薄膜密封2天后使用。   3.覆土方法   一般采用畦床平面覆土方法。平菇满袋并经后熟期后,在栽培场地按1.2米开畦整畦,长度根据场地而定,畦床深20厘米,畦底挖松整碎,撒少量石灰粉,喷敌敌畏和甲醛消毒杀虫。菌袋脱袋后从中间切断。按接种面朝上竖排于畦床,袋间距5厘米。把备好的覆土撒满空隙,直至土层厚度2厘米。然后进行大水漫灌,使覆土层吸足水分,稍后将裸露或沉落部位补平。最后覆膜养菌。其它同规管理。这样,约7天即可现蕾,注意出菇期要保持土层湿润,根据气温、通风及出菇情况向子实体调水,调水时喷雾进行,采菇前最好不要喷水。 大棚番茄平菇间作技术  据试验,在塑料大棚内将番茄与平菇间作,一般每亩能净增产值2000元左右。   种植前准备  (1)做畦。在长30米、宽6米的大棚内整地做畦。畦宽1米,两畦间留出50厘米宽作人行道。畦两边各留25厘米(用于种番茄),在畦中间做50厘米宽的菇床。(2)配制培养料。平菇培养料主料为纯棉籽壳,另加2%石膏、0.2%磷酸二氢钾、0.2%多菌灵、1%生石灰。按料水比1.7:1加水将培养料充分拌匀,堆成馒头形,用塑料薄膜密闭,外层加盖草帘,让其温度升高发热24小时,以杀死杂菌虫卵。   平菇  2月中句在做好的菇床内铺培养料接菌,每平方米铺10公斤料,菌种用量为干料的10%。穴播,播完后用铲子拍平,然后盖地膜,膜上加盖草帘。一般4月初开始采菇,以后每隔5~7天采收1次,一直延续到7~8月。管理措施:(1)播种后的前3天每天都要抖动地膜,以排除膜上水滴,进行换气。待菌丝布满菇床,且菌丝上出现一朵朵黄水,说明即将出菇,此时揭去地膜。(2)平菇喜潮湿阴暗的环境,除靠番茄枝叶遮挡阳光外,高温干旱时期要人为创造良好的阴湿环境。(3)根据菇床干湿程度灵活浇水。(4)发现菇床上有跳虫,可用10%除虫精喷雾防治,10天喷一次,喷2次即可消灭。发现有杂菌,可撒石灰粉杀灭。   番茄  番茄于3月中旬定植在菇床两边,株距40厘米。一般5月中下旬可采收第一批番茄。管理措施:为防早春冻害,大棚内再搭小棚,待气温稳定在10℃时拆去小棚。施足基肥;菇床可直接供给番茄生长所需的养料,一般不追肥。番茄和平菇间作可减轻番茄病害,在整个生育期中一般可不用药。 高寒地区平菇栽培应注意的问题  锡林浩特位于华北北部,年均降水量仅为240~350mm,年均气温仅1.7℃,无霜期122d(天),属典型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春季风大、蒸发快,夏季干热,秋季温度易突变,冬季漫长而寒冷;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一年当中最高气温高达35℃左右,最低气温只有-30℃左右。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内地的平菇栽培模式在这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本文是笔者在高寒地区平菇栽培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经验总结。 品种的选择 高寒地区9月至次年5月栽培平菇应选择低温型或广温型、抗逆性强、耐CO2的品种,如平菇3912、平菇鲁5耐、Xp-998、Hp-022、Hiu-024;6~8月应选择广温型或中温型品种,如苏302、平菇99、呼白平、P-992、BP-028。 培养基的选择 锡林浩特等高寒地区多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远离产棉区,棉籽壳需从外地购进,价格较高。目前普遍以木屑、秸秆、玉米芯为主料栽培平菇。笔者认为如选择纯木屑、秸秆或玉米芯为主要原料栽培平菇,应以其熟料作培养基。木屑、秸秆、玉米芯所含的木质素、粗纤维可以通过发酵或蒸熟过程得以软化和部分糖化分解,易于菌丝吃料。反之,往往出现发菌时间过长、发菌不完全,甚至播种初期菌丝生长过慢等现象,给竞争性杂菌以可乘之机,导致发菌失败。笔者认为选用棉籽壳80%~85%,木屑(秸杆)15%~20%,或棉籽壳70%~80%,玉米芯20%~30%,以常规方法生料栽培平菇与用纯木屑、秸秆、玉米芯为培养基熟料栽培平菇相比,前者虽然成本高些,但出菇率也高且方便省时,是一种较理想的培养基配方 褐斑病的防治 褐斑病又称锈斑病,是高寒地区平菇生产中的一大危害。病害发生初期幼菇菌盖呈黄褐色软腐状并停止生长,最后干萎或发粘腐烂。发病原因:大棚或房舍中常年栽培一个食用菌品种、高温高湿、通风不良、菌种携带细菌等。在锡林浩特地区冬季室外气温过低,栽培室通风时间过长易造成冻害,喷水后菌盖表面有积水容易滋生细菌,应格外注意。 防治措施: ①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菌种,严格制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②在同一场所不可常年栽培同一品种,并定期对栽培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③每次喷水后应及时通风,直至菌盖表面无积水。冬季气温过低,不能长时间通风,应采用向墙壁或空气中喷水的方式保持湿度。 ④经常观察,一经发现有菌盖开始呈褐色,立即停止喷水,1d(天)后,适当通风,然后喷施50%多菌灵150倍液或克霉灵500倍液防治。喷药前应将菇房内所有子实体采净,以减少农药残留。 ⑤采菇后及时清理料面,对菇房的地面、墙壁要经常消毒。⑥根据栽培场所的大小适度栽培,避免超量栽培造成供氧不足。 虫害的防治 虫害多集中发生在4~8月,其中4~6月的气候条件最适宜平菇的生长,是产菇的旺季,因此虫害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在此期间发生的害虫主要是菇蝇和菇蚊。其幼虫取食菌丝、菇蕾和子实体,使菌丝衰退、菇蕾和子实体死亡。 防治措施: ①搞好菇房内外的清洁卫生是消灭虫害的根本,垃圾、粪肥、废弃培养料、残根烂菇等必须远离菇房。 ②加强通风,控制温度,防止高温高湿或氧气不足现象的发生。 ③针对菇蚊、菇蝇的趋光性,夜间关闭门窗,灯光下放置半盆0.1%敌敌畏溶液诱杀。 ④菇房内有菇蝇飞舞时,封闭门窗,用0.1%高效氢氮菊酯雾状喷施于门窗、墙壁、空气中,每周1~2次,连续施用2~3周。此外据资料介绍,施用菇虫净乳液效果更好,且施药后不发生畸形菇。 平菇栽培的七忌 目前,正值平菇采收的高峰季节,江苏省滨海县食用菌研究所韩朝正(高级菌类园艺工)经多年实践总结出平菇高产栽培的七忌如下: 一忌栽培环境不洁。菇房、菇场堆放杂物,消毒处理不彻底,随便乱扔污染料,导致种菇失败。 二忌后期温度过高。平菇属于变温结实菇类,子实体发育温度为5—20℃,菌丝成熟后如采取大温差培养(昼夜温差10℃左右),可以加快子实体的形成。如后期温度过高,则难形成菇蕾或形成的菇蕾大批死亡。 三忌空气温度过大。空气相对湿度发菌阶段保持在70%左右,出菇期间90%左右,如超过95%以上,通风不良,易发生杂菌虫害,菌盖也易变色腐烂。 四忌水用不当。出菇后如果喷水太多或大水浇泼,会使菇体上形成水渍状,易引起溃烂变黑。如果基料湿度太小,则会造成菇盖皱缩,干裂甚至幼菇枯死。采取适量小水轻喷的方法,可以满足基料中水分的不足。 五忌阳光直射。 菌丝生长不需要阳光,而子实体阶段仅需光大约为正常看书时的照度即可。如有阳光直射能使菇体表面干燥变黄,过弱则形成细柄、缺盖菇。 六忌通气不良。出菇阶段长期不换气,一旦缺氧,则不能形成子实体或形成畸形菇。如放风不合适遭受干冷风、干热风直吹菇体,又会出现大量死菇,因此放风要轻要稳。 七忌采收不及时。采收过早菇体发育不良影响产量;过迟不但品质下降,重量减轻,而且弹射出的孢子又会影响下茬菇的生长,一般于菌盖充分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较适宜。 如何防止平菇杂菌污染    平菇抗杂菌污染能力虽然很强,但是生产上多采用生料栽培,许多杂菌往往在高温、多湿、偏酸性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导致减产或绝收。为害平菇常见的杂菌有青霉、木霉、毛霉、根霉等。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避免杂菌污染。     1、适时栽培,适时播种低温不利于霉菌生长,所以要选择低温条件下播种。春季播种期可适当提前,秋季适当推迟。从理论上讲,平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这时灭菌培养基是合适的,但生料栽培时,要避开霉菌适生的温度(25℃—30℃)。实践证明平菇菌丝在气温20℃以下生长也很快,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更安全。 玉米芯栽培平菇技术七要决  目前,只直秋收季节,农村有大量玉米芯被浪费,江苏省滨海县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经多年实践总结出利用玉米芯栽培平菇,经测定每百公斤玉米芯可产鲜平菇100-150公斤,生物转化率150%-250%。 1. 选料与加工。选当年新鲜且无霉变的玉米芯,放在阳光下曝晒2-3天,粉碎成玉米粒大小,不需过筛。 2. 培养料配制。(1)玉米芯95%、石灰2%、石膏2%、过磷酸钙2%、尿素0.3%,克霉灵0.15%.(2)玉米芯95%、石灰2%、石膏2%,磷酸二铵0.7%,(或平菇专用肥0.3%),克霉灵0.15%,配制方法:首先把克霉灵在水中溶解,再拌入料内,水料比1∶1,料翻拌均匀后, 堆料发酵。在地上堆成宽1.5米、高1米、长度不限的堆,从堆顶部随机向下打几个穿底洞,然后盖上塑膜或草帘堆积发酵,1天后测堆温,若达60℃以上,保持6小时翻堆,将外料翻到内,内料翻到外边,然后再堆积,发酵到60℃,维持12-24小时后散堆,发酵即完成。 3. 装料与接种。当料温降到30℃以下即可装袋,采用46×22厘米的聚乙烯筒袋,按三层料二层菌种接种法接种,即两端各一层料(约2cm),播种量为料重的15%,把接过种的料袋在两端各打3---4个通气眼,按#型排放,以利发菌。 4. 菌丝培育。播种后2天,料温开始上升,每天注意料温变化,2-3天后翻一次堆,8天后再翻一次堆,防止料温升到35℃以上。当料温升至32℃时,应及时打开通风,减少堆积层次,疏散菌袋,使袋内热量迅速散放,以降低料温,菌袋料温最好控制在25℃左右,10天左右将菌袋转动180度,使底部积水倒渗,以利均匀发菌,20天左右再倒袋一次,把菌丝体生长好的菌袋放在一起,差的放在一起,被污染的挑出,污染轻的把袋口打开放在阴凉处晾几天或用石灰粉掩盖,污染重的移至远处深埋。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一般经25天左右菌丝即可发满菌袋。 5. 出菇管理。当料面布满白色菌丝时,加强通风,室温保持10---24℃,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现蕾期切忌喷水,当幼菇出现应少量喷水,长至蚕豆大小时,喷水次数要增加,保持空气湿度90%,在10-25℃下经5-7天即可收获。第一茬菇采收后,把残菇碎片割净,保持室内空气稍干燥些,促使菌丝生长和积累养分,加强通风透光,第二茬菇形成后进行正常管理。收完2-3茬菇后,可补水并注入营养水(其配方是:磷酸二铵0.8%,磷酸二氢钾0.2%,蘑菇健壮素0.15%,(或平菇专用肥0.3%)每个菌袋注营养水0.8斤左右,整个生长期间温度控制在10-25℃,湿度80%-95%为宜。  6. 采收。平菇从种到收需40天左右,菌盖八成熟时,子实体最重,产量最高。采收时将菇柄握住,旋转取出,或用小刀从基部整丛割下,不可硬拔,以免损坏料面,影响后茬出菇。整个生长周期可采5-6茬菇。 病虫害防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要定期向菌袋喷500---1500倍细菌杀预防黄菇病和500倍菇虫净等杀虫剂。 草木灰可促进平菇生长       生料栽培平菇时,在培养料中加入适量草木灰,对平菇的生长有一定好处。因为草木灰呈碱性,具有消毒灭菌的功能,可抑制多种杂菌的生长,同时草木灰中含有钙、镁、铁、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可增加培养料中的营养成分。另外,草木灰具有吸热增温作用,能给菌丝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培养料中加草木灰方法简单,只需将培养料吃透水后加入3%~4%的新鲜草木灰拌和均匀即可。 花生壳高效栽培平菇 花生壳栽平菇,比用稻草栽培经济效益可提高9.67%~21 .82%。操作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原料处理与配方。将花生壳粉碎成小粒,暴晒2~3天后备用。配方是:花生壳90%,麦皮或米糠8%石灰3%,过磷酸钙2 %,石膏1.5%,菇大壮50克,克霉灵0.15%,料水比1:1.2~1.4,pH值为7.5~8。 二、拌料与堆积发酵。先将花生壳碎粒与麦皮、石灰、石膏粉、 过磷酸钙混合,加入水拌湿,边拌边加水, 堆放半小时左右,再将克霉灵溶液加入拌匀堆积发酵2~4天,当料温升到60℃时翻堆一次。如原料过于加水调节湿度,翻堆后抖温再升到60℃度时, 堆料中有白色放线菌出现即可散堆。 三、接种与发菌管理。选用直径20~22厘米的塑料袋,长度45 厘米,每袋装干料约1公斤左右,装料时边装边压实, 分三层料两层菌种(及现放一层料约2cm,再放一层菌种,然后再放料到袋口约8cm,再放一层菌种后再加约2cm料)菌种量一般为15%,扎紧袋口,再在袋打3—4个透气眼。 然后把菌袋按#排放在场地上,7—10天翻一次堆,一般25天左右菌丝满袋,满袋后按垛距60----80厘米,一般堆5--7层,以便出菇。 四、出菇期的管理。出菇期要保持空气湿度85%~95%,加大通风量。收完头茬菇清理料面,10天左右又能出第二潮菇。一般2—3潮菇后要进行补营养水,(营养水按每1000斤水加平菇专用肥6斤或磷酸二铵8—10斤,菇大壮5袋,二氢钾5斤,三十烷醇转潮王0.5斤,克霉增产灵5袋,可补1200—1500个栽培袋)一般可出5—7茬菇。 五、 病虫害防治。在出菇过程中因管理不当经常会出现死菇、黄菇、烂菇等现象,可用1000---1500倍黄斑消或细菌杀进行喷雾防治,2---3次及可治好。还会出现各种虫害,可用菇虫净或虫蹒净进行防治。
本文档为【最新的平菇栽培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3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