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

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

举报
开通vip

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 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朱光潜1982悲剧是以人生的痛苦、不幸或灭亡,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来激发人 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从而完成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朱光潜1982 《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 但诗词曲作为辅助工具, 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 小说中的叙述性文字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肖像、 行动、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而作品主人公的 诗词曲则抒发了他们各自的内心情感, 每一次 诗会都是一次人物内心情感的大显露, 从而显 示出由...

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
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 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朱光潜1982悲剧是以人生的痛苦、不幸或灭亡,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来激发人 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从而完成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朱光潜1982 《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 但诗词曲作为辅助工具, 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 小说中的叙述性文字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肖像、 行动、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而作品主人公的 诗词曲则抒发了他们各自的内心情感, 每一次 诗会都是一次人物内心情感的大显露, 从而显 示出由于各人不同的社会地位、经历、遭遇、环 境, 而形成的各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第二,《红楼梦》中诗词具有情节化、结构化的倾向。 它们预示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及情节结构的发 展, 也就是所谓的“ 草蛇布线” 。第三, 作为古 典小说,《红楼梦》之所以会成功, 其中很重要 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把小说写成悲剧, 一反传统 小说, 使人耳目一新。小说的悲剧形成, 当然 主要是由人物的悲剧命运决定的, 是因为它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鲁迅。 但是, 同时应该看到,《红楼梦》运用的诗词, 渲 染了这一悲剧气氛。 一般都能给角色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外在冲突, 但只有王实甫同时也抓住 了人物性格的内部冲突, 这足以使《西厢记》 表现出“ 舞台艺术的完整性” , 戏剧在人物上伏笔,埋下悲剧的种子,林黛玉这种自我矛盾中从未想过通过自己争取获得爱情。 在《西厢记》中, 王实甫成功地运用艺术 辩证法深刻揭示了剧中女主角崔莺莺的复 杂内心世界, 写出了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 每日家情睡昏昏 中刻画莺莺的内心矛盾正是建立在内在冲突的基础上$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她长期受到封 建礼教的熏陶!相国小姐的尊严*内心的精神负担以及害怕 张生用情不专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她在向封建势力斗争 的同时!也要向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作斗争$因而 她演出了+闹简*赖简*酬简,的反复无常!增加了喜剧效果 红楼梦替换%西厢记&就是通过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的互相交错*互相 影响来布置情节!安排结构的 红楼梦替换西厢记&就是通过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的互相交错*互相 影响来布置情节!安排结构的$作品对矛盾的解决竭力延宕 之!摇曳之!如同狮子滚绣球一样!一个绣球变出许多花样! 却不立即檎住!使得故事情节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整个作 品多采多姿! 让观众有+ 戏, 可看! 获得精神享受$ %红楼梦替换西厢记&在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时!与人物性格 的刻画进行了高度的结合 文学, 即人学、魂学。” 魂者, 就是艺术家是否对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灵 魂深处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是否真正写出了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曹雪芹的杰出贡献, 不仅仅 写了一部封建社会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 而且从丰富内心感情世界出发来塑造人物形象, 勇 敢地打破了我国文学作品中写人叙事概念化的倾向, 不落才子佳人的“ 千人一面” “ 假捏出二 人姓名, 又必旁添一小人, 拔乱其间” 的公式化倾向, 而为塑造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人物 形象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把白话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贾宝玉的这些独特语 言, 是对那些处于封建社会上层、占据统治地位的男子们思想本质完全腐化到不可救药地步 的披露, 这无疑预示着必将没落且即将没落的封建社会覆灭, 也是贾宝玉情感世界产生的渊 更是对男尊女卑这一封建主义陈腐观念的彻底批判。贾宝玉的情感 世界。作者在这个故事的开头, 就亮出贾宝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这 是对塑造这个闪烁 新时代、新人生理想之光的贾宝玉感情发展的一个巧妙预示。 从 林黛玉还真心地向贾宝玉表白“ 我为的 是我的心。” 他她们是“ 用爱来交换爱, 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马克思语林黛玉的隐衷 是什么, 他既没有损人的邪念, 更没有依靠宝玉少爷地位向上爬的奢望, 他只是追求自己个 性的解放, 旨求在人生道路上得一知己而已。所以她的心是纯洁的, 他和贾宝玉的心是相通 的, 感情是融洽的。他她们都爱看《西厢记》、《牡丹亭》这类“ 移人心性” 的杂书” , 一 心想往其中男女主人对爱情的选择和追求, 有着一种共同的感情基础。林黛玉直接对抗封建 道德蔑视封建礼教。所以, 贾宝玉面对这样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纯洁女人, 人生旅途上 的知音为她献出一赤诚的心, 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我们从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愤怒 摔玉, 发展到后来又当着林黛玉的面狠狠地砸玉, 再到丢玉还玉的一连续行为行动, 贾 宝玉对林黛玉的真挚、爱慕及对贾母、薛宝钗等冷漠无情, 得到了一步步的发展, 感情一步 步深化 贾宝玉对于薛宝钗, 也曾有一种感情的纠葛, 薛宝钗才貌出众, 确曾赢得过贾宝玉的爱 慕之心和崇敬之情, 更是贾母、王夫人所选择的理想的“ 第一等媳妇” 。尽管薛宝钗是一个地 道的“ 人、貌、德” 俱全的标准淑女, 可是贾宝玉与她的感情是格格不入, 最终和她分手。薛宝钗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族里, 她被这种欲敬熏心的大染缸逐渐染得变成满脑折功名利禄。 贾宝玉曾直接当面毫不留情地斥责和挖苦她道“ 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儿, 也学得钓名沾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在贾宝玉看来, 原来使人觉得清爽的“ 水作骨肉” , 也变得浑身散发着 封建男子一样“ 浊臭” 了。贾宝玉认为薛宝钗从清水中走向污浊, 从纯洁走向虚荣。她也有过刚刚挪出反封建的那一步地, 但一遇到封建家长的阻挠就立即缩了回去, 循规蹈矩地步入封建“ 功名利禄” 的正统大道与贾宝玉的感情裂痕越来越大随着宝平叛逆性格的发展深化, 宝玉在人生的道路上最终与她背道而驰。贾宝玉在中举后离家出走, 终于和薛宝钗分 手, 造成这“ 金玉良缘” 婚姻的悲剧, 这难道不是情感上与薛宝钗的最彻底的决裂吗这和贾宝玉在知悉林黛玉死后的失声痛哭, 痛不欲生情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感情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所以被众人嘲作“ 越发呆了” 。这其实是贾宝玉内心世界执著的追求, 感情的升华与结晶, 是感情的“ 定格” 。《曹雪芹用小说形式写的西厢记批评史— 红楼梦中 不可或缺的导具》一文梳理和归纳《红楼梦》中人物对《西厢记》的评 价“ 宝玉对《西厢记》总的评价要言不烦, 只有五个大字‘ 真是好文 章’ 。看来似乎抽象, 不够具体, 却是高度浓缩的结晶。曹雪芹很少 用这一类概况性的评价, 独对《西厢记》就如此处理。我想这大概是 因为《西厢记》好在何处, 人尽皆知, 不必细说。而且无一处不好, 在 这短短的交谈中, 也无法列举, 虚写一笔, 反而事半功倍。”《红楼梦》 描写黛玉阅读《西厢记》的体会是一卷在手, 什么都忘了。“ 但觉词 句警人, 余香满口” 。进而“ 只管出神” , 甚至也“ 心内默默记诵妙 的是宝玉问黛玉“ 你说好不好” 时, 黛玉的评价比宝玉更简单, 一句 话也没有说, 仅仅是“ 笑着点头儿”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比说 “ 真是好文章” 更乖巧, 可以说给了《西厢记》最高的评价。蒋先生接 着接受和分析《红楼梦》在结合有关情节的描写时表达了宝琴、宝 钗、李纵、探春等人的看法和黛玉与宝钗的争论, 最后作结论说“ 如 果我们了解一下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 就知道这些情节并非可有可 无的闲笔。明末有许多官宦人家是不准《两厢记》在家中演出的, 甚 至不准子女阅读的。曾多次被列为应予禁毁的书刊。” “ 在社会上, 当时对《西厢记》的看法也很不一致, 视之洪水猛兽者恐怕不乏其 人。心中爱好而不敢承认或议论者都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几 次写了宝玉、黛玉、宝钗诸人对《西厢记》不同的感情、态度, 从另一方面说, 也是社会上对《西厢记》的反应的缩影。或者也可以说曹雪芹是在用小说形式写《西厢记》的批评史。” 此文角度巧妙, 立论新 颖, 论说有力, 是一篇研究《西厢记》批评和《红楼梦》的理论力作 而莺莺作为贵族少女, 在接受爱情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和家庭 的压力以及在心理上的变化, 其爱情历程困难重重, 曲折很多, 戏剧 性比张生更强, 在剧中的地位比张生更重要, 故而《西厢记》应以莺 莺为主角。 影响研究方面的论文, 主要是论证《西厢记》在体例上受南戏和传 奇的影响,《西厢记》对其他戏曲、小说的关系或影响, 如对包括《牡丹 亭》在内的整个《临川四梦》和《金瓶梅》《红楼梦》的重大影响等 《西厢记》所反映的是青年男女恋爱和婚姻问题,这是封建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之一。 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统治阶级不允许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不允许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而是从门第观念着眼,也就是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着眼,来包办青年男女的婚姻。而青年男女则从本身的幸福着想,以才华、容貌、性情等条件来选择自己的对象,这样就不可能符合封建礼教的“父母之命”的原则。这两种力量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尖锐的矛盾。《西厢记》杂剧正是深刻有力地揭示这一矛盾的作品。 《西厢记》处理这一矛盾时,爱憎异常鲜明,控诉了以老夫人为代表人物的封建礼教维护者对青年男女的幸福的破坏,并赋予被摧残被扼制的崔莺莺和张生以无限的同情,歌颂了他们的反抗。 除了恋爱事件的当事人崔莺莺、张生之外,剧本里还出现了红娘、白马将军等人物,他们对崔莺莺、张生的为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起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这说明了崔莺莺、张生的斗争不是孤立的,而是广大群众所支持的,甚至包括个别的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白马将军在内,也都有着“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善良愿望。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门第观念在婚姻事件中本来就一直起着重大的影响,统治阶级把关系青年男女终身幸福的婚姻事件往往作为一件买卖对待,甚至作为相互勾结、建立或发展政治上经济上宗派集团的手段。而在唐代,这一种门第观念发展到了一个极端。 我认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本就是一个悲剧,应该更像是《莺莺传》那样的结局,而不像我们看到的完整版《西厢记》是一个喜剧。我猜想,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应该放一个悲剧的《西厢记》更加符合作者的想法,也能暗示一下宝玉、黛玉悲剧性爱情的结局。当然这是我的主观想法了,只有曹雪芹“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这句话为一点猜想的依据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皂罗袍》一 曲。全曲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风丝雨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自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驻马听》一 曲。全曲为:“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下十分跑。”不过,黛玉在行令时把“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改成了“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黛玉说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必是看过《西厢记》戏或剧本的书。但是,从宝钗对黛玉的批评,以及黛玉自认为“失于检点”的态度,可以推之,当时贾府演出的《西厢记》也许没有“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内容。如果演出的戏曲中有这样的句子,贾母看、 李纨、探春、宝钗、黛玉,大家都看,引用其中一句,又有什么“失于检点”呢, 从文本考证的结果、从《西厢记》的历史演变过程,我得到,“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应该出自黛玉看王实甫《西厢记》的书,而不是从看戏中得到的。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 么宝钗既和大家一起看《西厢记》的戏,又批评黛玉看这些杂书,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 理解为什么恪守妇道的李纨既说《西厢》是邪书,又说这只不过是“俗语口头”“只管留 着”,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理解贾母对待《西厢记》仿佛言行不一的说法和做法。我以 为,这种关于《西厢记》的看法,可能更接近事实一点。 请不要“想当然”的评论。黛玉面对宝钗的批评是不是“顺水推舟”,是不是黛玉“ 嘴上不争辩,心里却不服”,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代替黛玉的想法,看看红楼梦文本中是怎 么描写的。 黛玉接受宝钗批评后,对宝钗心里“暗服”,连“态度”都变了。这点宝玉都觉得奇 怪。所以在《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有: 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 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 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因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 。”。。。。。宝玉看着只是暗暗的纳罕。 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 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 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 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 ‘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 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宝玉道:“先时你只疑我,如 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 :“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 了。” 读完这段文字,您觉得,黛玉是“嘴上不说,心里不服”吗,是“虚心接受”了宝钗 的批评呢,还是“顺水推舟”呢,公正的读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西厢记上,面对老夫人的阻扰,崔莺莺说真真天杀的老夫人,而面对宝钗这种扼杀自由的封建礼教思想,黛玉接受宝钗批评后,对宝钗心里“暗服”,连“态度”都变了。说明了曹雪芹在思想高度上已高出王实甫的西厢记,偏离了一般戏剧模式,说民黛玉已赞成内心存在封建礼教思想,不可能在宝爱情中作出大胆的超越,那么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早已成型,不过感人者,莫乎先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在结构情节上,从人物性格描写上早已奠定悲剧的色彩。 《醉心篇》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比只知道引《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去注“倾国倾城”的典故的明清戏曲家要高明得多。只是作为成语来说,“倾国倾城”经常见,不注也可。此典故被人们用得十分普遍,不知者极少。但是《红楼梦》一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和认识却又高出《醉心篇》甚多。他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中用这两句话时,规定情景选择得当的程度,决无逊于原著。黛玉听得宝玉如此对她说“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便是倾国倾城貌”时,黛玉便立刻对宝玉表示生气了。因为她觉得这两句话不是一般的男女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的,而是有着特定的内容。 目前各出版社所出版之当代戏曲家之注释本凡四种,仅张燕瑾、弥松颐之《西厢记新注》对这两句话作了正面解释,并译成:“我这多愁多病的身子,怎能禁受得住她那绝世美貌姿容的吸引呢,”又说:“怎当他,有两层含义:一、见她的美貌而不能自持,一定会倾心于她;二、身体多愁多病,若事不谐,也不能存活,只有为她而死。”这第一层含义可以成立。第二层则过于从字面着眼,肤浅了些。 红娘是《西厢记》人物中身份最复杂的一个,她是老夫人家的奴婢,又是老夫人的耳目;她是小姐的贴身丫环 在古时男女是不可自由交往的,特别是对于莺莺这么一位大家闺秀来 说是非常注重礼仪的。 停妻再娶妻”。 林黛玉的非凡之美不但因于她妓好的容颜, 更在千她丰富复杂的鲜明个 性、柔 弱而又孤傲的矛盾性格、 在于她无与伦比的优美的精神世界, 女子无才 便异雄的黛玉时代的女性同样承担着这密积两三千年的封建重压, 大凡读过《红楼梦》的, 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思维和脱俗的见识赞美不迭 。 封建社会一 贯提倡并要求女子“ 三从四德” 、“ 从一而终” , 林黛玉在诗中展现的却是对封建正统的蔑 视与背叛, 对庸俗偏见的抗争与嘲弄, 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 她阅读《牡丹亭》、《西厢 记》拉些被封建统治若称为“ 诲淫” 的书, 并随口引为酒令, 可见林黛王对这些“ 正人君 子” 眼中的“ 邪说” 导如何的一拍即合而中心藏之, 何曰忘之, 思想解放的程度较之历代女 才子们又相去远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 “ 已觉秋窗秋不尽, ? 那堪风雨 助凄凉, ” 也可以见出林黛玉决非因循守旧, 甘于沉沦的庸庸之辈, 薛宝钗也有才学, 但她 缺少的就是这份禁替不驯的个性, 不洪恶浊的叛逆精神。 可她缺少这价纯真, 她在贾母、王夫人面前极力讨好、 百般逢迎, 而林黛 玉却从不说一句阿谈话, 做一件奉承事 。 所以, 上上下下对薛宝钗无不称颂, 林黛玉却落个 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第? 卷? ? 年第? 期 “ 小性儿” , 非常孤立, 除了贾宝玉和紫鹃外, 连以到贾府时搂着她叫心肝的贾母也不再有 温存和关怀, 可贵的是, 林黛玉并不因为环境的艰难而扭曲自己, 一如既往, 纯真如玉。法 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 “ 真” 和“ 美” “ 是十分相近的品质” , 而“ 真就显得美” 。 ? 《绘 画论》% ) 真, 见出了林黛玉精神美的一个方面。 林黛玉面对薛宝钗劝解的话,只在对宝玉说是充分肯定的是宝钗的人品,不是藏奸之人,要是换做自己是断断不肯放弃奚落宝钗的机会,但也侧面反映出,黛玉对宝钗所说的内容并没有赞赏过。 她摆脱了肉欲至上的爱情观) 即便 情投意合之后, 她也并不将自己人身依附于贾宝玉, 她不是冲着宝二奶奶动心的。她有自己 的人格理想, 并为实现这种人格理想而热烈追 区别于崔莺莺的功成身退,黛玉为的只是自己的心,反对另一半对爱情的不忠心,坚持自己独立的性格。 曹雪芹没有让这种诚挚和坚贞流于抽象和表层, 而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构成的深厚矛盾中提炼, 用过程的曲折来显示林黛玉性格的力量 。爱情的阻力首先是自身的矛盾, 一方 面, 她向往纯真的爱情) 另一方面, 封建贵族阶级的教养和偏见留下的“ 胎记” , 使她的性 格世界里不能不纠缠着娇柔、 易脆的藤曼 。 所以, 贾宝玉直率的爱情表白竟然把她急得哭 , 也拿我取笑儿” , 磨难的爱情中, 了, 并斥责贾宝玉“ 看了混帐书 也有“ 木石前盟” 和 “ 金玉良缘” 的矛盾, 林黛玉爱贾宝玉, 薛宝钗的爱偏重于功利, 宝黛之间则心心相印,无纤无尘, 然而, 扼杀了宝黛爱情的最大障碍和力量还是贾府的统治者—封建势力的代言人。 尽管青梅竹马时, 他们都是贾府的宠儿, “ 不 肖” 种种, “ 小心眼儿” 诸般都被视为聪明娇贵的孩子的任性与胡闹。但是, 当这两个朦胧 觉醒者的灵魂闪烁出人性解放的理性光芒时, 那就不再是任性与胡闹了, 而是叛逆者向旧传统的挑战, 向旧阶级的挑战了, 封建的魔爪终于为他们的爱情掘下了坟墓。黑格尔说过, “ 矛盾的破坏力愈大, 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 ? 《美学》% 正是在种种矛盾曲折中, 林黛玉的爱情愈显其诚, 愈显其贞, 林黛玉的情怀愈见其美? 一反才子佳人老套套, 一反花好月圆的旧框 框的宝黛爱情悲剧, 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 给人看, 这种悲剧美独特, 深刻, 凝重, 是人物性格的逻辑结果, 也是林黛玉情怀美的一种折现, 悲剧预示开头, 悲剧完成结局, 宝黛爱情唯其悲, 才唯其美 人人读西厢,相信曹雪芹对西厢的看法也是肯定的,不然不会借两位主人公之口说出真真好文章,读了连饭都不想吃,黛玉也说是好。主人公的经历和主流思想都离不开作者个人的经历,对事物的喜好于抑扬都离不开作者的真实观点。从而可以肯定。。。 当然, 林黛玉的情怀美不止于对贾宝玉的爱情, 大观园中所有的小姐对待”? 头态度好坏各有不同, 但没有人象她那样把贴身”+ 头当“ 人” 。 她尊重自己, 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 亲如姐妹, 情同骨肉, 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 宝钗讥她“ 得珑望蜀” 。林黛玉却对香菱笑道# “ 既要作诗, 你就拜我作师” 。直率透明如一溉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 又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 并指定阅读的篇目, 堪称# “ 诲人不倦” 。这表现出林黛玉精神世界里倡自由要平等的一面在对薛宝钗的态度上也可见出其情怀之 美。本为情敌, 水火不容, 但将心计颇多的薛宝钗请她吃燕窝, 她笃实纯朴, 以为薛宝钗真 的关心她, 于是顿释前嫌。再有, 在引《西厢记》、《牡丹亭》行酒令后, 被薛宝钗叫到荡芜苑“ 审问” 并“款款地” 予以训导, 林黛玉虽对宝钗素怀戒心, 这时却毫不犹豫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爱护, “ 心下暗服” 并由衷地引咎以自责# “ 你素日待人, 固然是极好的, 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 只当你心里藏奸” , 真拿肝胆照人。林黛玉也宽厚, 与人不心存芥蒂, 湘云 用她比戏子伤了她自尊, 她有点不忿, 可一会儿便携了贾宝玉的“ 寄生草” 回房, 便又“ 与湘云同看” ) 她也谦和, 与湘云在凹晶馆里联诗, 每 当湘云联上佳句, 她总是不断“ 起身叫妙” , 甚至说# “ 我竟要搁笔了” , 这在大观园中的才女而平日又被称为“ 小心眼儿” 的林黛玉就尤值一 众人以为黛玉的爱生气,小性儿,把这些归结为黛玉本身的性格,其实这才真是一个假象,深陷爱之中的男女本就多疑不自信,要求两人之间的亲密毫无间隙,一旦发现,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反击或自我保护,因为曹雪芹已将悲剧的伏笔埋下,所以才将黛玉表达爱情的方法写的极其隐晦,用琢磨不透的生气,用无缘无故的哭泣,代替。这其实只是一种生在爱情的表现,牡丹亭的杜丽娘也是因为爱情的不如意,{诗证,连黛玉,每日家情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相较于西厢记的崔莺莺,杜丽娘的爱情心境更符合林黛玉的真实心境,杜丽娘通过带有神话色彩的复活而获得爱情,而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是让女主角彻底的死去的大悲剧,从而惊醒世人对破坏美的抗争,但通过上述黛玉对薛宝钗的真心肯定,对湘云赞美,难道我是让你为了我疏她,哪我成什么人了,足以区别于王熙凤至于尤二姐的嫉妒和狭隘,反而更让人佩服曹雪芹赋予林黛玉新女性的特征,对感情的忠诚,真正的情投意合,也有自己的心怀去欣赏美得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镇压和自己不同的言论,而是用自己的这种见闻学识,去理解人和尊重人,用二美得眼睛去发现事物存在美得地方,过滤不足的地方,这需要很大的胸襟气度,但爱情的自私在现代这个年代是正常的,但在当时封建等级森严,礼教渗透之深的大环境中,黛玉对爱情真挚的表达,毫不掩饰的表达,在老夫人为首的封建礼教维护者眼里只为乖诞这一点淘汰掉黛玉,恰恰在这种矛盾中意识到黛玉身上所存在的新时代女性的光辉,想罗密欧为了爱情找情敌,但曹就是发现,压抑没有爆发的东西,引起更多人的观念共鸣之 时,毕是一种行为的前期,推翻这个王朝。从曹雪芹在整部小说中运用的偈语,双关语,诗迷,可以知道曹雪芹是一个精巧之人,把戏剧作为表达宝黛之间的爱情观点和他人对追求爱情的观点用戏剧这一点整个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理解宝黛身上新人品质的光辉。 恒定状态, 有较显豁的随意性与可变性。第 四十二回中因行酒令引用《西厢记》《牡丹 亭》句典而受到宝钗的善意训戒时, 竟忏悔 “ 失于检点” , “ 羞得满脸飞红, 满口央告” 对 宝钗的一大篇关于如何做男人又如何做女 人的善意说教, 更是气合下暗伏, 只有答应 ‘是’的一字” 。可是, 一旦薛小妹新编怀 古诗 古诗300首免费下载古诗十九首初探pdf75首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新李阳疯狂背古诗240首 中的《蒲东寺梅花观》两首受到薛宝钗非 议时, 她又与探春李纹联手抗争, 并抢先表 示“ 这宝姐姐也戒胶柱鼓瑟, 矫揉造作了。” 上述材料, 是极好的旁证, 它说明林黛玉的 价值观确有可塑性与不确定性。与棒打也不 悔改的贾宝玉之间似不宜划上等号。 在充分肯定宝钗的人品理解其为人的情况下,当宝钗再次否定这种正在成长的新思想时,黛玉表现出极其耀眼的独立人格,维护自己的思想,对宝钗这种畏手畏脚的维护封建大统,提出了批判。 。在人际关系中, 她自知地守护着世 袭侯门祖辈与钟鼎之家父辈的少女的 尊严。作家并不为贤者讳。起初, 作家在述 说林黛玉“ 孤高自许, 目无下尘”性格的同 时就已泛泛交代了一般小丫头们对她的疏 离。接下去, 发生了因湘云无心道出龄官扮 相“ 象林姐姐”而引发的宝黛湘之间关于贵 族小姐与平民丫头之争的轩然大波。接下 去又强调了小红坠儿们对林黛玉特有的那 种畏远。接下去, 又出现了林黛玉将刘姥姥 称作“ 母蝗虫” 、把史太君两宴刘姥姥称为 “ 携蝗大嚼图”的冷酷的幽默? ?可以见得, 林黛玉的“ 目无下尘”脾性绝不仅仅是对人 品档次的取舍, 也包含了对贵族平民之别的 超常敏感与热心。 有趣的是, 由于对高贵门第与名媛身分 的过于在乎以及由此派生的过分自矜, 不仅 强化了林黛玉的等级贵贱意识, 而且也制约 着她在大观园内, 在与众姐妹交游中的日常 行止。从而, 使本来相当自我相当率真的一 位世外仙妹般的人物, 竟也不时暴露出胶柱 鼓瑟、矫揉造作的那一面来。 , 她从所 受教育与习俗中养成的自我控制行为, 害苦 了她。换句话说, 她“ 并不孜孜以求超越自然 与社会的秩序, 她不打算扩大可能性的界 限, 也不想重新调整价值观, 她满足于拘束 在其原有疆界与法律维持不变的世界中来 展现她的反叛’, 说到底不外乎是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封建家族封建教育封建习俗的罪过, 但 林黛玉毕竟被动地吸纳承袭了封建传统文 化的负面并主动地自知地当然并非全盘 地格守着它并帮着它来折磨自己了。因此, 就与封建淑女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同 一性, 而与叛逆者本义有了距离感。 顺便说一句, 在争取实现相悦成婚的过 程中, 贾宝玉也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 头, 只是在表述心迹方面比林黛玉主动坦荡 由于盲目的运命”“ 意外的变故”所导致的 一一 悲剧, 而是“ 由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 不得不然”“ 不得不如是”的悲剧。王国维认 为, “ 此种悲剧,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 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 非例外之事, 而人 生之所固有也? ?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 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 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 《红楼梦》者, 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林黛 玉无疑是第二种悲剧中的最寻 林黛玉的恋情中确有一种清纯之气。她 对贾宝玉的苦恋不附加任何条件, 不带有任 何功利动机?。她不在乎所爱男人的升沉荣 辱, 不企望借助男人的价值实现博取世俗社 会的钦敬。她甚至不苛求对方是否完美。她 钟情的是他的本色与现状, 而不着眼于是否 拥有辉煌的未来。作为女人, 林黛玉无疑是 男人们理想的两种人生伴侣之一。她不是那 种锲而不舍地造就与成全男人的好女人, 她 是那种不问毁誉成败无条件地追随男人的 好女人。“ 惟黛玉不阻其清兴, 不望其成名, 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 ?很贴近只是贴 近伟大思想家们所赞赏的“ 以所爱者的互 爱为前提”的“ 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 一部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 总是以戏剧 冲突的形式再现人物行动, 从而揭示人物性 格, 产生强烈的戏剧魅力。这应该是今人对 戏剧文学的普遍看法, 也是戏剧文学创作的 通常法则, 似乎不值得在此唠叨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人出生过两次。一次是在人开始生活的那一天,一次则是在爱情萌发的那一天。曹雪芹诗意化地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出生。他们的又一次“出生”,就是绛珠仙子跟神瑛侍者诗情画意的初次会面。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结合,门当户对的结合,父母之命的结合,依据权势和金钱的结合,鲜有真诚爱情的结合。宝黛爱情是真诚爱情的结合,是诗情画意的结合,是美好纯洁的心灵结合。 林黛玉拿起荷包又要剪。结果是贾宝玉把“好妹妹”叫了又叫,“妹妹”长“妹妹”短地赔不是。 明明是林黛玉错了,还得贾宝玉赔不是。贾宝玉有没有原则,有。贾宝玉的原则是:林妹妹永远没有错,林妹妹万一错了呢,宝哥哥赔不是。世界上就是有这样颠颠倒倒、无是无非的事,这叫什么,这就叫“爱情”,因为在萌芽状态,特别好看,特别有趣。 剪香袋,林黛玉错了,胜利的还是她,因为她知道贾宝玉最在意她。林黛玉当然更在意贾宝玉,袭人说,林黛玉一年都未必做一件针线活儿。她给贾宝玉做的香袋却十分精美。莎士比亚说:爱情像四月的天气, 一会儿显示阳光下一切美丽,一会儿乌云带走一切; 曹雪芹写宝黛爱情也是; 云漫云收都在情中,雨注雨停都有爱意。 宝黛爱情从两小无猜到感情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密切,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香”,林黛玉和贾宝玉都说出“我为的是我的心”。这类似于爱情表白的话是怎么引出来的,吵架吵出来的。 在宝黛爱情中,薛宝钗的介入,在中国古代小说里是很少见的现象。中国古代小说经常在男女主角周围设计一个“第三者”,常常是拨乱其间的坏人或黑恶势力的代表,是造成男女主角分离的罪人。而薛宝钗基本不是什么“第三者”,她心里虽然装着“金玉良缘”,但她本人是个典型的封建淑女。而且,薛宝钗也有权利追求幸福,有权利追求贾宝玉。她还想按照自己的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而约束贾宝玉,塑造贾宝玉。这就使得贾宝玉对爱情的选择变成了人生理想的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显得更加有深度,也更加有意味,小说也更好看。“第四者”史湘云再介入就更有意思。史湘云对贾宝玉的感情还处于两小无猜状态,她还没有意识到林黛玉跟贾宝玉正在慢慢发生变化的感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她仍然把他们之间的交往看成亲戚间兄弟姐妹的正常交往,是“你和我玩,我和她玩”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史湘云的到来,才阴差阳错地激发林黛玉和贾宝玉先后说出了类似爱情表白的“我为的是我的心”。 黛玉小性儿真相:爱的排它性 林黛玉拿到了《西厢记》,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的时间把十六出戏全部看完,还只管出神,在心里默默记诵。 林黛玉为什么这么爱看,为什么要在心里默默记诵,显然,这戏引起了林黛玉的感情共鸣。曹雪芹写林黛玉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似乎是对《西厢记》文学欣赏的话,实际也是对其思想内容的概括。“警人”,如何警人,主要是莺莺情怀引起了黛玉共鸣。崔莺莺追求爱情迈出的大胆步伐使黛玉感动。 黛玉要求宝玉“既朝东来又朝西” 就在这时,贾宝玉来了番似乎很大胆又带点儿调侃性质的表白:“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什么意思,在《西厢记》里边,张生因为对国色天香的崔莺莺一见钟情,害起相思病来,在《闹斋》张生唱:“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怎当你倾国倾城的貌”。贾宝玉这样说,等于把他和林黛玉的关系和张生跟崔莺莺的关系画上了等号。说他们两人是恋人关系、情人关系。 贾宝玉终于做爱情表白了,虽然还不是直接的“我爱你”,但毕竟算是爱情表白了。林黛玉听了该喜欢吧,不,林黛玉立即恼了,立即翻脸,用手指着贾宝玉说他是“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账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二字,眼圈儿还红了,说完了转身就走。 是不是林黛玉认为贾宝玉是拿她取笑才生气才恼呢, 不是。这一点脂砚斋评语早就说得很明白:“看官说宝玉忘情则有之,若认作有心取笑,则看不得《石头记》。” 林黛玉很清楚,贾宝玉是借戏文说真心话,不是取笑。 既然不是取笑的话而是真心话,那么林黛玉为什么还要恼呢,照现代青年人的心理来看,林黛玉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既然你喜欢贾宝玉,贾宝玉又表示他喜欢你,还明确地把你们的关系说成张生和莺莺般的恋人关系,这不正合你的心意,为什么要恼,为什么还要说是贾宝玉“欺负”而且眼圈都红了, 是不是林黛玉既盼望贾宝玉喜欢自己又矫揉造作地故意不表现出来、故意要表示她生气呢,也不是。林黛玉一点儿也不造作,她的表现很自然,甚至于可以说是本能。林黛玉的表现正是她所受的教育的必然结果。 如此说来,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要求居然是:你必须心里有我而且只能有我一个,你又绝对不可 以直接把你爱我的话说出来,也绝对不可以借用小说戏曲里把我们的爱情关系说出来,说出来,就是不尊重我,就是欺负我。 怪哉~有的读者朋友可能要说,这样一来,林黛玉岂不是要求贾宝玉“既得朝东又得朝西”, 恭喜你答对了~林黛玉就是要求贾宝玉既朝东来又朝西。 宝黛爱情之所以好看,就是它既写出了宝黛爱情的缠绵悱恻、甜蜜温馨,写出了宝黛爱情的曲曲折折、回回环环,又写出了封建社会贵族青年男女爱情的深层次内涵,写出了他们既追求爱情幸福又受制于封建礼教羁绊的复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林黛玉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林黛玉所受的教育,就是要求深闺小姐要遵守闺训,要“贞静”,要“三从四德”,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远离那些淫词艳曲,要牢记“男女授受不亲”。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是她的青春觉醒的结果,但是环境对她的要求,道德规范对她的约束,又是深入在血液里、深入在骨子里的。所以,她听到贾宝玉那番话,必定要恼,必定认为是贾宝玉欺负她,千金小姐受委屈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林黛玉虽然没有崔莺莺那样的相国小姐身份,却比崔莺莺更多地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她渴望爱情却又不能迈出崔莺莺的关键的一步,她还在等待双赢,也就是她既得到了心上人的爱情,又得到了家长的允许,仍然是个中规中矩的千金小姐。 那么我们就要进一步探讨:林黛玉在骨子里真的对贾宝玉非常恼怒吗, 曹雪芹写林黛玉生气的样子很美:“不觉连腮带耳通红,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这是愤怒吗,当然是愤怒,但是愤怒和愤怒不同,林黛玉的样子完全是因为害羞而愤怒的样子。 林黛玉真的非常生气而且真的是要到舅舅舅母那儿告贾宝玉的状吗,绝对不是。林黛玉说完这些话,转身就走,她不是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去,而且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避免把这个太敏感的话题说下去。 全世界恋人之间赔不是的绝响 贾宝玉怎么办呢,老老实实承认是拿淫词艳曲“欺负”了林黛玉,他才不认这个账。但是贾宝玉立即向林黛玉赔不是。贾宝玉赔不是的语言简直是全世界恋人之间赔不是的绝响。他先告饶,叫“好妹妹,千万饶了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至于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了,怎么样改,贾宝玉才不趟这个浑水,他跟林黛玉口是心非地混赖,而且发下个似乎严重惩罚自己的誓言:“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明儿你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碑去。” 贾宝玉的誓言,脂砚斋说“虽是混话,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为什么说贾宝玉是混话,因为贾宝玉的誓言纯属胡说八道: 第一步,贾宝玉先得掉到大观园的池子里,他能掉进去吗, 第二步,贾宝玉得给个癞头鼋吞了。癞头鼋是“龙生九种”里叫作“奰屭”的大龟,难道大观园的池子里恰好还有这种“龙生九种”被叫作奰屭的大龟吗,可能吗, 第三步,贾宝玉被癞头鼋吞了,没变成一堆大粪,反而变成个大忘八,这可能吗,忘八,是骂自己的话,也是叫林黛玉开心的话。 第四步,林黛玉活得很长久,做一品夫人,再病老归西。 第五步,这时贾宝玉变的大忘八再替林黛玉驮一辈子碑。 贾宝玉的誓言一步比一步胡说八道,一步比一步不可能,却又一步比一步有趣,一步比一步好玩,令人喷饭。贾宝玉似乎有儿童文学创作的才能,他顺口就能编故事,编得有鼻子有眼儿有情趣。上次贾宝玉编的“香竽”的故事,说盐政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叫林黛玉非常开心。《红楼梦》第一次写贾宝玉就加了个“如傻似狂”的评语,其实,“傻”、“呆”、“痴”、“狂”,正是宝黛爱情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每当贾宝玉说出这类呆话、傻话,宝黛爱情就会向前迈一大步,都会叫林黛玉非常开心。林黛玉的欢笑似乎总是和贾宝玉的儿童文学的创作联系在一起。 这次贾宝玉顺嘴胡诌的“大忘八”又使得林黛玉马上化啼为笑,笑得非常开心。小说写林黛玉“嗤 的一声笑了”,笑出声来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得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林黛玉挖苦贾宝玉的话也是从《西厢记》来的。“银样鑞枪头”是《西厢记》红娘嘲笑张生时唱的。鑞枪头意思是用锡和铅熔成的合金,是软金属,样子像银。如果拿它来做鑞枪头,那是一点儿也没用的。红娘用这话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林黛玉用这话挖苦贾宝玉不中用。这句“银样鑞枪头”说明林黛玉对贾宝玉一点儿都没生气,可能在回味之后,她还颇有点儿欣喜呢。 贾宝玉马上跟进:“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你不是说我用《西厢记》是讲淫词艳曲“欺负”你,那么,你不是也引用了《西厢记》里的话吗,你说的是什么,贾宝玉要“告诉去”,他能告诉谁去,他不可能告诉任何人,他逗林黛玉玩呢。 林黛玉冰雪聪明,她知道贾宝玉决不会告他的状。她才不具体解释,你的话是什么意思,我的话什么意思,你的话得算“欺负”,我的话只算调侃。她用一句囫囵吞枣的话来回答:“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 说这样的话,等于没有回答贾宝玉的问话,实际上又回答得很妙。这话暗藏的意思是:我们共同都喜爱《西厢记》~ 宝黛爱情通过共读西厢上了一个台阶,这个台阶跟前边的几个台阶一样,先吵架后和解,然后感情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看宝黛爱情似乎就是“吵架”的爱情,但是每一次的吵架,都有特殊的吵架原因,特殊的吵架方式,特殊的和解办法。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次比一次吵得厉害,一次比一次吵得蹊跷,贾府那些最聪明的人,必定会观察这对表兄妹的吵架,思考这对表兄妹的吵架。可以庆幸的是,共读西厢这场宝黛爱情的重要环节,始终没任何人介入。为什么,因为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心灵的“过招”,当然不应该有其他人在场。这是宝黛爱情中最富有诗情画意、最有韵味的重要环节。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19.黛玉情感波澜 ——共读西厢(中) 宝玉说“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倾国倾城貌”, 这旁敲侧击的示爱引起黛玉的心灵波澜, 黛玉青春进一步觉醒,对爱情更加渴望, 曹雪芹用“情小姐听情曲”妙写黛玉心理。 贾宝玉和林黛玉共读西厢的结果是吵架,吵完了再和解,经过这次吵架,宝黛爱情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吵架风波过去,宝玉一面收书,一面对黛玉笑道:“正经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两个人收拾了落花,一起埋好了。 在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大观园,在桃花树下边,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动手埋葬落花,这是多么温馨、多么有趣的场面,他们两人之间的知心之感,温情色彩多么浓郁~读者大概跟此时的宝黛一样,希望:时间就停在这里吧。 恰好在这个时候,袭人来找贾宝玉,奉贾母指示来要贾宝玉去给大老爷请安。贾宝玉把书收起来,走了。 黛玉爱情甦醒 请注意:贾宝玉把《西厢记》收起来,带走了。林黛玉跟《西厢记》的关系,就是“一面之缘”,林黛玉用一顿饭时间看完《西厢记》,一边看,一边暗暗在心里背诵。从此,黛玉的手再没有碰《西厢记》这本书。 曹雪芹这样写,太聪明了~ 设想一个笨作家如何写,林黛玉不是喜欢《西厢记》吗,贾宝玉不总是颠颠地巴结林黛玉吗, 那就让贾宝玉把书送给林黛玉算啦。然后林黛玉拿到潇湘馆继续看,继续琢磨。 不~曹雪芹偏偏不这样写,他叫贾宝玉把书收走了。实际上,贾宝玉绝对不敢把这样的“淫书”送给林黛玉。贾宝玉也不需要送,因为林黛玉太聪明了,她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看了一遍,《西厢记》已经完全深入到她的性灵里了。 是林黛玉聪明吗,是;更重要的是,曹雪芹聪明。 贾宝玉走后,林黛玉是什么情态,闷闷的。曹雪芹写得很巧妙,林黛玉从苏州奔丧回来之后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闷闷的”。“闷闷的”三个字,不停地出现,是曹雪芹词汇贫乏吗,不是。曹雪芹似乎认为只有这个词能描写林黛玉的心态。那么林黛玉这次为什么“闷闷的”,都是因为贾宝玉不在身边。这次,曹雪芹写林黛玉看到其他姐妹都不在房间,似乎是林黛玉闷闷的原因,其实不是,林黛玉闷闷的是因为贾宝玉走了。何况,他们刚刚共读西厢。贾宝玉说“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貌”,这番林黛玉骂作“该死的”混话,不能不在林黛玉的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强烈地冲击林黛玉的心灵。林黛玉的青春进一步苏醒,对爱情进一步产生渴望。 黛玉听唱生情 曹雪芹写林黛玉的爱情心理用了“背面傅粉”的方法,就是说,他不直接写林黛玉在思念贾宝玉,他也不写林黛玉如何感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如何向往爱情,他写林黛玉听曲。恰好是听中国古代写情佳作《牡丹亭》唱段。 为了贾元春归省,贾府搞了个小戏班子,这个小戏班子多次在《红楼梦》小说里起作用。这次起的作用就是:小戏班子的人练习唱戏,叫林黛玉听到了。而小戏班子唱的这些唱段都是青春觉醒、爱情萌生的内容。对林黛玉起到了“听唱生情”的作用。 林黛玉听这些唱词,一步一步地加强爱情感悟,曹雪芹通过听曲,一步比一步深地写林黛玉的青春的觉醒。先听哪一段,后听哪一段,听哪一段有哪种感受,都写得特别有层次。而且最妙的是,《牡丹亭》的唱词恰好就是按照曹雪芹写的次序往前发展。 林黛玉听了《牡丹亭》四段唱词,各段都有不同的反应: 第一段,林黛玉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感慨缠绵。这两句唱词什么意思,美丽的鲜花开得非常茂盛,但是这些美丽的、盛开的鲜花开在什么地方呢,开在破败的水井和倾倒的墙边。引申的意思,就是杜丽娘青春很美,但没有欣赏她的、爱她的人。这不正符合林黛玉渴望贾宝玉爱的心理吗, 第二段,林黛玉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点头自叹,想到戏上也有好文章。林黛玉平时喜欢诗词文赋,想当然地认为戏剧不会有好文章,没想到它就是有。林黛玉为什么认为它是好文章呢,固然因为它本来就是好文章,汤显祖的剧向来就被看作是“诗剧”,用诗歌写成的剧。更重要的是,这两句话正中林黛玉的心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生四件好事,它们在哪儿呢,在谁家那里呢,反正没在林黛玉这里。因为照林黛玉的心理,她只有跟贾宝玉在一起,才是良辰美景,才是赏心乐事,但是她能不能永远跟贾宝玉共享这四件事,这又不是她能决定的。所以林黛玉听了要点头自叹。“自叹”实际是“叹自”。 第三段,林黛玉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心动神摇。如果说林黛玉听到前两段唱词都可以理解成是写景,借景思情。她听到的第三段唱词就完全是写人了。柳梦梅唱对杜丽娘的印象“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林黛玉跟杜丽娘一样,就是眼看着如花美眷在似水流年中无可奈何地消失。林黛玉当然就更受触动,心动神摇了。 第四段,林黛玉听到柳梦梅唱“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如果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使得林黛玉对青春消逝的无奈感到伤心,那么她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感慨就更深了。因为这是柳梦梅感叹杜丽娘,就好像贾宝玉感叹林黛玉。“如醉如痴”比“心动神摇”又进了一步,完全投入,身心投入。 林黛玉听《牡丹亭》的第四段唱词,从感慨,到自叹,到心动神摇,最后如醉如痴。一步比一步深地掀起感情波澜。林黛玉还接着联想到《西厢记》里的“流水落花”“闲情万种”。这也是慨叹爱 情的名句,两个名剧的几段著名唱词,都是追求爱情,追求青春幸福,这就不能不使得林黛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了。林黛玉哭了。 林黛玉这次哭,值得好好推敲。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到人世间来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她每次的哭都该跟贾宝玉有关,这次林黛玉的哭似乎跟贾宝玉不搭界。但是仔细想想,仍然跟“还泪”有关,仍然和贾宝玉有关。林黛玉是受到《牡丹亭》唱词的感动才哭的。脂砚斋说这是“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恰极当极”。《牡丹亭》唱的就是林黛玉的处境,杜丽娘警醒了林黛玉内心深处的幽怨,对宝黛爱情起到了催化、升华作用。 林黛玉的这次哭有点儿像“文学魅力”之哭。 我们得看看林黛玉身上体现的、西方文学所说的“文学种子”和“他者愿望”特点了。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笔下的人物有摹仿抑或自以为在摹仿模式的欲望,而模式是人物自己选定的。勒内?基那尔在《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中说:小说人物常有“觊觎”他者的愿望,“在福楼拜的小说里也可以发现由他者产生的欲望和文学的„种子?功能。爱玛?包法利头脑里充斥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女性人物,她的欲望也由这些人物产生。”在以“他者欲望”“文学种子”确定人物基调上,曹雪芹与十九世纪的西方小说大师殊途同归。林黛玉就是一个深受他者欲望和文学种子影响的形象,她身上集中了文学女性形象特别是杜丽娘和崔莺莺的痴情聪慧、多愁善感,但黛玉比杜、崔的感情表达内敛且因为内敛分外优雅,有着更高的文化含量。而听曲思曲把林黛玉的内心,通过情景交融的场面,再配合名剧名段细致入微地刻划了出来。 亲情的细致透出爱情的甜蜜 为什么说共读西厢之后宝黛爱情更上一层楼、进入新境界,因为,共读西厢之后的宝黛爱情到了深深依恋、时时思念的程度。 中国古代对恋人之间的关系有个说法“一日不见如三秋”。共读西厢之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 就是这样。贾宝玉去给舅母王子腾夫人拜寿,出一天门,林黛玉就“觉得闷闷的”,到晚上打发人问了两三遍:宝玉回来了没有,没想到贾宝玉虽然回来了,却因为受到王夫人的爱抚,被贾环故意烫伤了脸。林黛玉立即赶着来瞧,贾宝玉正在照镜子,一看到林黛玉,马上把脸遮着,不让她瞧,贾宝玉知道林黛玉素性爱洁,不乐意让她看到脸上糊了一层脏兮兮的膏药。但林黛玉必须得看看贾宝玉伤到了什么程度,扳着贾宝玉的脖子瞧,问他疼得怎么样, 一个一定不让瞧,一个一定要瞧;一个把脸藏起来不让瞧,一个动手扳过脸来瞧。这细节太棒了。写出了宝黛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这是写恋情的甜蜜吗,不是,这是写亲情的细致。林黛玉通过共读西厢已经把贾宝玉当成最亲的人,日常生活中出一点儿事就扯心扯肝的人。贾宝玉受了伤,林黛玉总是围着贾宝玉转。她只要呆在潇湘馆就总是闷闷的,出院门,信步一走就到怡红院。恰好王熙凤、李纨、薛宝钗都在,于是出现了王熙凤拿宝玉黛玉开涮的情节。 凤姐拿宝黛开涮透出贾母心思 林黛玉说王熙凤送她的茶叶好喝,王熙凤说再送些给她,并说,还有一件事求林黛玉。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凤姐的话说得非常突兀,“众人听了,都一齐笑起来。” 众人为什么笑,因为凤姐这个玩笑开得太聪明了。古代女子受聘叫“吃茶”。林黛玉偶失检点,嘴尖舌快,居然在王熙凤跟前拿“吃茶”耍巧嘴,当然会被聪明过人、技高一筹的王熙凤抓住,吃了眼前亏。众人当然得笑。 林黛玉怎么办,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她只是红了脸,一声不言语,回过头去。这种情况下出来说话的是谁,是大嫂李纨:“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李纨的话太妙了。既不说王熙凤说得对,也不说她说的不对,既不说王熙凤该说,也不说王熙凤不该说。她只肯定王熙凤诙谐。这样打 圆场帮林黛玉下台的话,只有李纨能说出来。林黛玉的反应是“含羞笑道”。这四个字很传神,“含羞”,因为千金小姐听人拿婚事开玩笑,不能不羞答答,但她是“笑道”,笑着说,实际上很开心。林黛玉含羞笑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还啐了一口。这是娇嗔。 林黛玉竟敢在耍嘴皮上继续跟王熙凤过招,太不自量力了。林黛玉是深闺小姐,很多话不能说,王熙凤是当家少妇,啥都可以说。王熙凤那才叫天才演员即兴表演,马上像倒了核桃车一样好一通妙语如珠:“你别做梦~给我们家做了媳妇,你想想——”便指宝玉道,“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儿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玷辱了谁呢,” 王熙凤好像是继续在跟林黛玉耍贫嘴,但她又像做可行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条分缕析地、认真全面地把林黛玉该跟贾宝玉成双成对分析个底儿掉,认为他们很相配。从人物,门第,根基家私,谁也玷辱不了对方~王熙凤的话透露出一种观点:林黛玉的家庭身份人才跟贾宝玉是相配的。王熙凤的话更透露出:能给贾宝玉做媳妇,是你林黛玉做梦都未必遇得到的好事~所以王熙凤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别做梦~” 贾宝玉跟林黛玉应该是一对儿,已经是贾府从上到下的共识。但是这个话从王熙凤的嘴里说出来,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什么,因为,王熙凤简直可以说是贾母肚子里的蛔虫。 在“一齐笑了起来”旁边有段脂砚斋评语:“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作者皆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意思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肯定会成为配偶,在贾府上上下下的所有的人,还有看《红楼梦》的人,写《红楼梦》的人都认为是毫无疑问的事。所以,曹雪芹常会有这种点题的话。这类点题的玩笑话,当事人笑,我这个批书人也要笑。 还有一段畸笏叟的评语:“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意思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事,在贾府上上下下的所有人,包括看书、点评书的人,都相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段好姻缘,书里边也常常写到这样的话,哪想到最后的结果不是这样,太令人感叹了。 这两条评语是在第25回出现的,会不会写到后边贾母和王熙凤的观点变了,仍然没有。直到第66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贾府还是这样的舆论。尤二姐跟贾琏的小厮兴儿聊天,兴儿说贾宝玉“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这些评语透露出的信息是:曹雪芹对宝黛爱情为什么最后不能终成眷属,跟续书的“调包计”的写法完全不一样,在曹雪芹笔下,是林黛玉为贾宝玉泪尽而死之后,贾宝玉才迎娶薛宝钗,但他仍然不能忘情林黛玉,终于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在作家圈内,有很多人对“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跟“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放到一块儿写,认为很有戏剧性,很有对比性,还保持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实际上,这两件事不可能放到一起,更不可能有贾母和王熙凤一起对付林黛玉的情节。这样的写法,不仅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还扭曲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多个已经定型了的人物个性。 王熙凤跟林黛玉开了“你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的玩笑。林黛玉害羞地站起来要走,是薛宝钗把她拉住,说“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薛宝钗表现得很大度,很善良,很得体。实际上王熙凤突然开这样玩笑,完全出乎薛宝钗意料。薛宝钗一时琢磨不出怎么应对,王熙凤这个做嫂子的跟小表妹开这样的玩笑,薛宝钗一个大姑娘家当然不好发表什么意见。她就按照平时的稳重和平做了处理,很平和地拉住林黛玉,似乎只把王熙凤的话当成是一般玩笑。其实,薛宝钗会暗暗琢磨对策。 更巧的是,王熙凤的玩笑没有能继续开下去,这也是曹雪芹这位长篇小说高手的绝招。很多事情都不是像大河奔流一样一泻千里,写一件事就集中把它写出来,像《儒林外史》那样,“虽云长篇,实同短制”地写,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再接上另一个完整的故事。曹雪芹笔下的,事经常突然给,事截断,进展中再冒出件,事甚至,事,然后花开多头,各表一端,而,,,,四件事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刀割不断的联系。曹雪芹这位长篇小说高手写起小说来,像拖网渔船的大网,细 密极了,宏大极了。 就在王熙凤刚刚开了叫林黛玉做贾府媳妇的玩笑时,赵姨娘和周姨娘来探望贾宝玉了。她们一来,玩笑就绝对不能再开了。 宝黛爱情跟贾府内部矛盾交错 从情理上讲,赵姨娘来探望是应该的。宝玉的脸是被她的儿子贾环烫的。而周姨娘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很可能是赵姨娘拉她来“陪绑”。周姨娘在整个小说里边,根本没开口说过话,续书曾写到她在赵姨娘惨死后的心理活动,这已不是曹雪芹的笔墨。而王夫人、王熙凤、甚至于赵姨娘的亲生女儿探春,对周姨娘比对赵姨娘要好。红学家对周姨娘研究来研究去,连她到底是贾政的姨太太,还是从贾赦那边“搬”来,都研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文学研究现象:《红楼梦》边边角角都给多次“扫”到,《红楼梦》过场人物都给反复研究,但其他小说,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样的小说,很多重要人物、重要情节研究得都不够。 实际上赵姨娘不是来探望,而是探风。贾环烫了贾宝玉,王夫人骂了赵姨娘,赵姨娘托马道婆施法害贾宝玉和王熙凤。她再借探病为名来哨探一番马道婆的法术起作用了没有。 两位姨娘来了,贾宝玉、李纨、薛宝钗都礼貌地让座,只有王熙凤独和林黛玉说笑,正眼都不看赵姨娘和周姨娘。曹雪芹能用一两句话画出人物之间的关系。王熙凤就是这么一个张狂人物。你讨厌赵姨娘,那么毫无过错的周姨娘你为什么也不理呢,何况她们都是你丈夫亲叔的姨太太,还有林黛玉,王熙凤这样做,可能是替王夫人出气,你林黛玉怎么能跟王熙凤一样,傲慢地对待舅父的姨太太呢,林黛玉太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了,太不会给自己设防了。所以,赵姨娘恨林黛玉,下一步可能害林黛玉,是许多红学家的共识。怎么害,是不是就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做文章,很有可能。有人甚至提出:在后边的情节里,赵姨娘既向贾政进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丑事”的谗言,又通过贾环在给林黛玉治病的中药下毒。这都是现代人的分析,并不是曹雪芹文本,也不是脂砚斋评语提供的线索。可惜的是,曹雪芹如何处理赵姨娘和林黛玉的关系,我们现在看不到了。 姨娘们来看时,舅太太也就是王子腾夫人来了,大家都要走,贾宝玉叫“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凤姐听了,回头对林黛玉说:“有人叫你说话呢。”把林黛玉一推,跟李纨走了。 贾宝玉会跟林黛玉说什么呢,这更是非常有趣的问题。按说贾宝玉听到王熙凤拿他们两人开玩笑的话,应该很兴奋,他会不会再对林黛玉说出什么比“多愁多病”更石破天惊的话来,但是贾宝玉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拉着林黛玉的袖子,心里有话,嘴里就是说不出来。为什么呢,是贾宝玉真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不是。是马道婆的妖法已经起作用,贾宝玉的神志已经不清,有话也说不出来。林黛玉脸红了,想挣脱了走。贾宝玉忽然“哎哟”一声说“好头疼”。林黛玉说:“该~阿弥陀佛~”林黛玉哪儿知道贾宝玉是中邪了,只当还是平时的说说笑笑,贾宝玉动手动脚,活该头疼。没想到贾宝玉大叫“我要死”,纵身跳了三四尺高。贾宝玉一场大灾难来了。 我们常说,《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是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府盛衰即凤姐理家。这两条线索交错向前发展。因为贾宝玉和王熙凤是贾府的两只凤凰,他们必然会受到“在野党”的嫉妒和陷害。“在野党”中赵姨娘是重要的一员。赵姨娘发动的这场巫婆战,也是曹雪芹把两条线索扭结到一块的妙棋。这场“巫蛊战”似乎减缓了宝黛爱情向前发展的步伐,但是如果仔细看,我们会发现,曹雪芹的小说实在写得太巧妙了。每一件事都不可能是单纯的一个情节,都可能互相关联着,赵姨娘对贾宝玉的迫害,居然会进一步促进宝黛爱情的发展。 我的家乡青州人形容两件毫不相干的事联系到一起时说:“桑树上打一棍,柳树上去了皮。”按说,往桑树上打一棍,应该是桑树上去层皮,何以会毫不相干的柳树去皮,而天才作家曹雪芹偏偏最善于在桑树上打一棍,愣是把柳树上去层皮~ 赵姨娘害王熙凤和贾宝玉,病刚好,林黛玉第二次念“阿弥陀佛”,就出现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正面较劲的微妙场面。曹雪芹这位天才作家在编织《红楼梦》这张细细密密的大网时,真是太精明了。 20.宝黛深情绵绵 ——共读西厢(下) 林黛玉明明在痴情地、一心一意地恋爱, 但贾宝玉只要涉及与“爱”有关的话, 她就立即摔下脸子教训他不可“胡说”, 这,就是封建贵族小姐特有的恋爱方式。 宝黛好事多磨 贾宝玉和林黛玉刚刚经过了共读西厢的优美感情历程,贾宝玉马上遭遇一场大灾难。这就是《红楼梦》总构思“乐极生悲,好事多磨”的哲理。贾宝玉和王熙凤被赵姨娘暗算差点丧命,幸亏一僧一道来救,通灵宝玉发挥了避邪作用,根据雨窗的评语,通灵宝玉的辟邪作用,全书里只有这一次。 癞头和尚把通灵宝玉托到手上长叹一声“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这时贾宝玉已周岁十四。所以癞头和尚感叹大石头从青埂峰下到人世十三年。癞头和尚对通灵宝玉念诵: “粉渍脂痕污宝光, 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 冤孽偿清好散场。” 多数红学家都认为,这首诗是说贾宝玉受到红尘中声色货利的影响,需要马上惊醒。蔡义江教授认为“这首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后来更大变故情 节——贾府事败,宝玉沦落、宝黛爱情理想突然破灭而„作引?的。”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 鉴赏》,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我认为曹雪芹实际上借这首诗把宝黛爱情和贾府兴衰紧紧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宝黛爱情和风细雨般向前进展的背景,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包括金玉良缘对木石前盟的顽强抵抗和贾府内部掌权派和在野党腥风血雨的争斗。最后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双双落空,贾府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石头记录红尘故事的使命也就宣告结束。 “绮栊昼夜困鸳鸯”,有前辈点评家认为是说贾宝玉为袭人所迷所困,甚至想象袭人前身是灵河岸边的一株腐草,是神瑛侍者用尿浇灌,所以跟着神瑛侍者到人间来日夜狐媚报答。这样的想象可能太出格了。我倒觉得“绮栊昼夜困鸳鸯”很像说贾宝玉虽然跟林黛玉没有肌肤之亲,但他的心永远萦绕着林黛玉,惦记着跟林黛玉像鸳鸯一样成双作对。而宝黛爱情最终只是美丽的梦想,这美丽梦想破灭,其他冤孽都清算了,红楼大梦就该收场了。 王熙凤和贾宝玉病重,惊动了贾府所有的人,最着急上火的是谁,当然是贾母和王夫人,但没想到贾赦的表现那么抢眼。贾宝玉和王熙凤百医无效,贾政想放弃救治时,贾赦仍然执着地求僧问道。这很有意思。王熙凤不过是贾赦的儿媳妇,而且不常到贾赦眼前巴结,用二百五邢夫人的话来说,王熙凤在公公婆婆面前不过是面子情儿。王熙凤专门站高枝儿巴结贾母,一心替王夫人管家,替娘家姑母当出头椽子。贾宝玉不过是贾赦的侄儿。贾赦为什么对他们比亲娘老子还动情还上火,这也是曹雪芹写人之妙,好人未必全好,坏人未必全坏。老色鬼贾赦就是比所谓的正人君子贾政更有人情味,对晚辈更慈爱。曹雪芹多方面多层次的写人,杜绝了人物的脸谱化、简单化。 宝钗再度出手 贾宝玉刚刚康复,吃了米汤。贾宝玉和王熙凤病重时,都抬到了王夫人的房间里一起医治。很多人在王夫人外间听信,一听说贾宝玉吃饭了,别人还没开口,林黛玉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结果遭到薛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是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儿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这是谁都预料不到的咄咄怪事:薛宝钗拿宝黛开涮。 薛宝钗拿宝黛开涮很不寻常。按说薛宝钗最不该拿宝黛会不会成婚开玩笑,但她就是开了。她为什么要开而且当众开,我认为是大家闺秀薛宝钗搞妇姑勃蹊、叔嫂斗法的武林高招。就像在滴翠亭灵机一动嫁祸林黛玉一样,她这次再次灵机一动,造起了对林黛玉非常不利的舆论。为什么这样说, 薛宝钗对王熙凤要林黛玉给贾宝玉做媳妇的玩笑最感刺耳,最不希望这事变成现实。林黛玉一念佛,薛宝钗敏感地知道是为贾宝玉念的,这说明宝黛已性命相关,林黛玉都不避嫌疑了。薛宝钗心中难免酸溜溜的,她想杀杀林黛玉的风景。怎么办呢,叫林黛玉在众人面前跌份儿,毁坏她的形象。这次薛宝钗没像在滴翠亭那样来番四个“当机立断”的连续表演,只有两个动作一段话。意图构陷林黛玉的作用就起到了,宝姑娘极不简单。 薛宝钗回头看了林黛玉半日,然后“嗤”地一声笑。她为什么要看林黛玉半日,我看是在跟林黛玉斗心计:林姑娘你也太不检点了吧,太得意忘形了吧,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薛宝钗为什么故意笑出声,就是要引起大家注意。小说里边写得很明确,当薛宝钗笑出声来时,“众人都不会意”。是惜春好奇地问“宝姐姐笑什么”,才把薛宝钗的话引出来,说林黛玉念佛是惦记姻缘。 实际上林黛玉念佛完全可以做另外理解。林黛玉念佛之前,王熙凤和贾宝玉都在王夫人的房间治疗,很多人都在王夫人的外间听两个人的消息,传出来的消息是两个人都见好。原来大家焦急,王熙凤贾宝玉好转大家高兴,林黛玉念佛,符合大家的共同心愿,可以看成是林黛玉对两个人的关心。薛宝钗却故意把林黛玉念佛只是为贾宝玉这层窗户纸捅破,岂不是出林黛玉的洋相,所以说,薛宝钗很厉害,她很少跟人开玩笑,但她知道在最关键的时刻,在最关键的场合,拿最关键的问题开玩笑,取得最关键的胜利。为什么说薛宝钗取得了最关键的胜利呢,因为薛宝钗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宝黛婚事在贾府已成了公开秘密的情况下,薛宝钗也轻轻松松、大大方方的开开玩笑,这就表明,虽然薛姨妈在宣传金玉良缘,但大家闺秀薛宝钗自己一点儿想法也没有~一心一意想着嫁给贾宝玉的,只是林黛玉罢了。 其实前辈红学家早就看出薛宝钗这个玩笑带有诬陷林黛玉的性质。洪秋蕃说薛宝钗这段话很尖刻,宝玉凤姐危在旦夕,两府的人都替他们担心。突然因为仙人帮助把病治好了。即便是邻居也都会高兴,林黛玉脱口而出地念声佛,本来在情理之中。薛宝钗却如此刻薄地当众嘲笑林黛玉。岂不是太不近人情了, 洪秋蕃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薛宝钗)“嘴头尖刻已极。宝玉、凤姐病在垂危,贾母悲痛欲绝,两府中人无不颦眉蹙额,暗求神佑,一旦于万无生理之中得神仙指点,费药而瘳,即属邻居,亦且眉飞色舞,而况于至戚、情同手足如黛玉乎,失声念佛,亦人情天理之中。宝钗乃遽以婚姻之语当众人讥笑之,抑何尖刻乃尔~” 薛大傻子亦非闲篇 更有意思的是,薛宝钗后来还用薛大傻子来对付林黛玉。 我们得注意在贾宝玉和王熙凤生病期间,曹雪芹写了一段非常奇怪的文字,这近百字很像是闲笔:“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段话保存在脂砚斋评本中,程甲本编者可能认为这段话没多大意思,干脆把这段话全部删除了。 其实这段话大有沟壑。脂砚斋评:“忙中写闲,大手眼,大章法。”薛蟠跟王熙凤、贾宝玉生病无多大关系,忙中写闲是肯定的,但是为什么成了大手眼、大章法,脂砚斋没有具体说。我觉得这段话写薛蟠心理固然很准确、很生动,但它起的最主要作用,是刻画林黛玉之美,写林黛玉的魅力,而且草蛇灰线,给第57回薛宝钗似乎亲切的、开玩笑羞辱林黛玉的情节做伏笔。 林黛玉进贾府时,在众人眼里还是个病弱的小女孩,是所谓的花乳,蓓蕾,山东人叫“花骨朵儿”。贾宝玉被赵姨娘暗算时的林黛玉已是颤颤欲放的鲜花。林黛玉的美是脱俗的美,清丽的美, 更是鹤立鸡群的美。薛蟠惦记贾珍等人是专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薛大傻子何尝不是,那么多贾府美女都在,迎春、探春、惜春、平儿、鸳鸯、袭人,薛蟠偏偏一眼看到林黛玉就酥倒了~请注意:周瑞家的说过,香菱有点儿像“东府蓉大奶奶”,而秦可卿偏偏又像林黛玉。薛大傻子看到有几分像香菱却比香菱更风流婉转的林黛玉,还不是馋涎欲滳, 照这样说,难道薛蟠真的看上了林黛玉, 太可笑了吧,呆霸王看上绛珠仙子,“关公战秦琼”啊, 仅仅是薛蟠看上林黛玉只能算笑话。因薛蟠看上林黛玉导致薛宝钗做羞辱林黛玉的文章才是大手眼,大章法。所以,我估计不仅薛蟠可能真的看上林黛玉,他还可能真的曾跟薛姨妈闹着要聘娶。为什么,在大皇商薛家的唯一继承人薛蟠看来,他跟贾府外甥女儿很般配,何况薛大爷没正妻。这样说是天方夜谭还是有点依据,我认为有文本依据。到了第57回“薛姨妈爱语慰痴颦”,林黛玉要认薛姨妈为干妈,薛宝钗说“认不得”,然后隐约说他哥哥看上了谁,回来就下定。《红楼梦》读者都知道薛蟠跟林黛玉不般配,薛宝钗肯定知道他哥哥想林黛玉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她偏偏故意拿林黛玉开这种极其恶劣的玩笑~照薛宝钗的思维,林黛玉嫁谁都成,就是不能嫁贾宝玉~林姑娘这朵鲜花插到任何牛粪上都成,就是不能插到怡红院~这是薛宝钗的心病。也是在宝黛共读西厢这段感情发展过程中薛宝钗主动出手的原因。 曹雪芹写薛宝钗这位美丽的、温柔的、端庄的大家闺秀耍心眼儿,那才叫写得前后关联、风雨不透、滴水不漏。 率真的林黛玉根本没意识到薛宝钗的玩笑意味着什么,她对薛宝钗的回答非常不得体:“你们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那些贫嘴恶舌的人学。”然后,摔了帘子出去了。这太不明智了。这岂不是等于认同薛宝钗的话,如果黛玉回答:“宝姐姐想歪了。我替凤姐姐宝哥哥念佛,请姐姐别以你之心度我之腹~”下不了台的就是薛宝钗了。林黛玉在写诗上总是高人一筹,在跟人玩心眼并维护自己时,却总是不得要领。 我们还要看看王熙凤薛宝钗两个人开的玩笑有何不同。王熙凤跟林黛玉开“做媳妇”玩笑,薛宝钗跟林黛玉开“姻缘”玩笑,两人的玩笑表面看似乎一样,仔细琢磨,用心和结果,一点儿都不一样。 王熙凤是用友好的语气劝说林黛玉到贾府做媳妇,真诚地说她跟贾宝玉是天生的一对;薛宝钗是用调侃的语气挖苦林黛玉惦记着进贾府做媳妇。如果说王熙凤的玩笑是把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个重量级人物支持宝黛婚姻的态度透露出来,那么,薛宝钗的玩笑,就把林黛玉放到了不该放的位置,一位想三想四、不贞不静、不守闺训的非淑女位置。在封建大家庭里边,一位千金小姐居然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对林黛玉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 王熙凤开林黛玉应该“做媳妇”的玩笑,很快会变成“老祖宗变相表态”,在贾府流传;薛宝钗开林黛玉主动“惦记姻缘”玩笑,也会变成飞短流长,在贾府漫天飞舞,对林黛玉极其不利。 王熙凤和薛宝钗的玩笑话可能让林黛玉进一步沉浸在爱情甜蜜中。接着出现了“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黛玉诗化、仙女化、精神恋爱化 “春困发幽情”其实就是怀春。 “怀春”是中国古代作家诗人非常喜欢写的话题,早在《诗经》就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红楼梦》最擅长把春天的美景和青年人怀春结合起来。贾宝玉身体康复之后,经常“意思懒懒的”,“闷得很”,“心里烦腻”,“无精打彩”,这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看书也不是、看花也不是的情景是什么,怀春。实际是惦记林黛玉。这种情绪在共读西厢之后变得更加强烈。 林黛玉也在怀春。她的怀春还恰好显露在贾宝玉的眼里。贾宝玉心烦出来逛,顺脚走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只见“湘簾垂地,悄无人声”,当然是林黛玉睡午觉了,按说贾宝玉该走开吧,但他就是不走,反而“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贾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佛斯特说人生无非五大事件,睡眠是一种。为什么说《红楼梦》睡眠也写得特别好呢,从林黛玉这一句睡中吟曲就可以看出来。林黛玉有着杜丽娘、崔莺莺的痴情聪慧、多愁善感,但林黛玉比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感情更内敛,而且因为内敛分外优雅。在宝黛共读西厢时,林黛玉不得不恼怒地对宝玉示爱,对贾宝玉说的“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生气,她本能地维持大家闺秀绿竹般清高,但她更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在想念贾宝玉,这种感情就在她睡眠时,如雨后春笋,通过“情思睡昏昏”的梦话破土而出。 贾宝玉听了林黛玉梦中吟曲是什么反应,“不觉心内痒起来”。这句低俗的话,贴切宝玉心理。贾宝玉巴不得林黛玉为了他而情思睡昏昏~一边在窗外笑着问“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边掀帘子进林黛玉的卧室。黛玉的心事通过半睡半醒时吟曲叫宝玉知道,非常害羞,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贾宝玉走上来要扳林黛玉的身子,却被林黛玉的奶娘拦住:“妹妹睡觉呢,等醒了再来。”奶娘叫贾宝玉走,林黛玉却马上翻身坐起来:“谁睡觉呢,”林黛玉根本不希望贾宝玉走~最怕贾宝玉真走~这细节太妙了。 宝玉看到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这其实是贾宝玉受到林黛玉性吸引的描写。所以下边贾宝玉的行为有点儿忘乎所以,表现为两步: 第一步是宝玉问黛玉说什么,黛玉混赖:我没说什么。贾宝玉说“给你个榧子吃~我都听见了。”几乎所有红学家都把“给你个榧子吃”解释为:拇指和中指相捻,发出剥香榧一样的声音。其实不然,贾宝玉的意思是要用手指在黛玉的脸上扭一下,就像剥香榧一样,这是比较轻浮的调情动作,因为不太露骨,天真的林黛玉还没在意。 第二步是宝玉对进来倒茶的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这话比“多愁多病倾国倾城”更严重了,如果说“多愁多病倾国倾城”仅仅是把二人的关系跟张生莺莺的关系比附,那么,“共鸳帐”就是表示希望跟林黛玉“上床”。是赤裸裸的调情。 那么,本来希望跟贾宝玉终成眷属的林黛玉会是什么反映,按照一般逻辑,她不该高兴,不该 配合吗, 那样林黛玉就不是林黛玉而成崔莺莺甚至潘金莲了。《红楼梦》就不是《红楼梦》而成了《水浒传》或《金瓶梅》了。 令现代读者想不到的是林黛玉如此激烈,如此反感~登时撂下脸问“二哥哥,你说什么,”贾宝玉一看林黛玉翻脸,知道闯祸了,立即耍赖皮“我何尝说什么,”林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林黛玉这是怎么回事,第一,她确实被贾宝玉气坏了,真生气,生大气;第二,林黛玉生了气下床往外走,到底要做什么,去告诉舅舅舅母外祖母,肯定不是,她不过是要躲开贾宝玉,晾了贾宝玉,教训贾宝玉。第三,最重要的是,林黛玉为什么这么生气, 这就涉及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如何理解。 在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下,有些东西是林黛玉无法摆脱的。因为从小父母双亡,林黛玉的伤感情绪比贾宝玉还深,还重。林黛玉头脑里,封建思想的束缚始终起作用。林黛玉实际上是和贾宝玉在热烈地恋爱,这本身是追求婚姻自主,她却一直盼着贾母给他们订婚,所谓趁着老太太身子硬朗时定下终身大事。林黛玉明明在谈恋爱,但只要贾宝玉一涉及跟“爱”相关的、相近的词儿,她立即就恼了,摔下脸子训贾宝玉。这就是贵族小姐的恋爱,尤三姐绝不会这样,她会如实地对姐姐、姐夫说出自己对柳湘莲的爱,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矢死不二。司棋不会这样,她跟自己的表弟甚至传递那种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绣囊。智能儿不会这样,她连表达爱情的话都没有出口,就跟秦钟上床了。林黛玉是位一无所有的孤女,也是一位仍然保留着,或者说更强烈地保留着自尊自贵的小姐。她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这就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思想根源。 林黛玉是中国古代文学从来没有过的美妙形象。她跟杜丽娘、崔莺莺都是爱情女主角,但是林黛玉跟她们相比有三化:更加诗化,仙女化,精神恋爱化。林黛玉也比她们更加真善美。林黛玉跟 杜丽娘和崔莺莺一样追求爱情、渴望爱情,但林黛玉丝毫不允许跟自己所爱的人发生任何一点儿涉及肌肤相亲,涉及“色”的语言和举动。林黛玉要求贾宝玉对她必须是在尊重甚至敬重基础上的爱,像写诗一样的爱,呵护鲜花一样的爱。这是“诗性少女”的个性特点,也是介于少女和女孩之间的年龄特点,年仅十三岁的林黛玉纯真得像水晶。 那么贾宝玉为什么屡屡用这种表达方式惹得林黛玉不高兴呢,这又涉及贾宝玉的特点。贾宝玉当然爱林黛玉。但贾宝玉又跟林黛玉不同:其一,贾宝玉身上纨绔子弟习气很浓,跟包括芸儿在内的妓女、薛蟠在内的霸王都混在一起喝酒唱黄色歌曲;其二,贾宝玉已经有跟袭人试云雨的经历,他当然认为性爱是男女之爱的最高表达;其三,贾宝玉毕竟比林黛玉大一岁,男孩比同年龄的女孩性早熟。 贾宝玉两次调情两次碰壁,就是二傻子也该长点儿记性了。所以一见林黛玉恼了,马上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像这样的场面如何处理,再像前几次,贾宝玉赔礼发誓,林黛玉破涕为笑,岂不重样了,这一次是茗烟突然来了,招呼贾宝玉立即离开,据说是“老爷叫宝玉”。这样一来,贾宝玉顾不上给林黛玉赔礼,林黛玉也顾不上跟贾宝玉生气。其实,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混话”不能不生气又没真生气。她替贾宝玉担心,晚饭后,听说宝玉回来了,林黛玉马上就来询问,结果被晴雯关在大门外。 晴雯关门是误会,这误会居然把黛玉葬花的绝顶妙文关了出来。 作者】胡文彬 《 红楼梦》 与《 西厢记》 ,一个是说部奇葩,一个是戏曲菁华(前者是小说家曹雪芹在诗词戏曲传统影响之下的小说化努力的结晶,后者是戏曲作家王实甫在诗词传奇传统影响之下戏曲化努力的硕果。两部作品日月相映,照世同辉,都堪称绝代佳作。 《 红楼梦》 与《 西厢记》 ,虽然文体不同,故事相异,且又时代相远,可它们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这一永恒的主题把它们拉得很近、前人曾说,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行世后,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无不有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的作品;其实,自曹雪芹的《 红楼梦》 诞生后,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又何曾没有贾宝玉和林黛玉故事的作品三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红楼梦》 的影响的时候,不能不深入地探索一下作为戏剧的《 西厢记》 对作为小说的《 红楼梦》 叙事思维、人物性格描写的影响和文化渗透。 一、《 西厢记》 的流传与《 红楼梦》 中的描写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崔莺莺和张君瑞的恋爱故事流传已久(它初始于唐代元镇所写的《莺莺传》 传奇,又名《 会真记》 。据董乃斌先生的考证,《莺莺传》男主人公是作者本人”― 元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也曾指出,“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 莺莺传》 在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 )被收入《 太平广记》之后,又经苏轼、秦观、毛涝、赵令畴等人的传播,流于民间,成为民间说唱文学的题材。金代章宗(1189 一1208 )时,说唱家董解元 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说唱体编成了《 西厢记》 掐弹词,这就是世传“董西厢”。董《 西厢》 对《莺莺传》 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都作了根本的改变,确立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到了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改变,时在元成宗大德年间( 1299 一1307 ) ,是为世传之“王西厢”。王《 西厢》 对董《西厢》 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虽无大的改变,但“较董《 西厢》 更凝练,曲文感情充沛,更富有韵律美,也更增添了喜剧色彩。”恰 如金圣叹所称“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参见马少波《改编,西厢记)的” 设想可实践》”. 由于《 西厢记》 猛烈冲击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婚姻自由自主,因而遭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极端仇视。元、明、清三代(《 西厢记》均被官方列为禁书榜首。一些地主阶级文人也撰文大加讨伐(痛骂王实甫“沽名钓升(续短添民(? . “一派胡言”, “改婚姻(败坏纲常”。但有识之士对《 西厢记》 则大加赞许,如金圣叹盛赞《 西厢记》 “有勾魂摄魄之气力”,将其列为“第六才子书”,并在《读第六才子书《 西厢记,法》 中说:“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 曹雪芹生于繁华,出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曹寅诗文练达,藏书最富。据曹寅《 楝亭书目》 卷四载,其中曲部所收不仅有《 词林摘艳》 、《 元人百种》 ,也有《 西厢记》 、《 古本西厢记》。在这个家庭成长起来的曹雪芹,少年时代就有机会接触、阅读这种“杂书”,所以他能够在创作《 红楼梦》 时把这种“杂书”也写入小说中。 从《 红楼梦》 中对《 西厢记》 的描写,可以看出曹雪芹对《 西厢记》 情有独钟。小说中写到许多戏曲名目,但唯把《西厢记》 和《 牡丹亭》 写人回目中。小说第23 回回目即是《“ 西厢记》 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 艳曲警芳心”,同统治者、卫道士们唱了反调。我略加统计,《红楼梦》 中提及《 西厢记》 书名、人名、诗词名句竟达20 余处。其中第23 回、第26 回、第35 回、第36 回、第40 回、第51 回、第54 回尤为突出(为了叙述上的方便,这里略加分类:( 1 )书名,第23 回写到((西厢记》 (回目)、《 会真记》 ;( 2 )人名,第1 回写到红娘,第2 回写到崔莺莺,第35 回写到双文(即崔莺莺),第51 回写到小红(即红娘),第5 毛回写到惠明;( 3 )戏名,第49 回写到“闹简”,第54 回写到“索明下书”、“听琴”;(4)诗词名句,第23回宝玉 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见于《 、百厢记》 第一本第四折)黛玉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见卞《西厢记多第四本第二折)同回,又提到《” 西厢记》 第一本《 楔子》 中莺莺的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第26 回黛玉吟“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见于《西厢记》 第二本第一折《 听琴》 )宝玉对紫鹃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见于《” 西厢记》 第一本第二折)第35 回黛玉想起“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句。第40 回喝酒行令,黛玉说了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系改《西厢记》 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句。第49 回宝玉引《 闹简》 上“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出自《西厢记》 第三本第二折。除上引文句外,还有“小儿口没遮拦(第”49 回)、“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第”63 回)、“惺惺惜惺惺(第”87 回)等句,也都是从《 西厢记》 中信手拈来的现成句子。(5 )议论,主要有三处,一处是第23 回双玉读《 西厢》 的议论;二是黛玉、宝钗对《西厢记》 的议论(第42 回);三是贾母借《 西厢记》 故事发挥,批评“才子佳人”(第54 回)。这三处的议论留待后面一节中详加论述,这里就从略了。 二、宝黛眼中的《西厢记》 :“真真这是好书~" 曹雪芹不惜笔墨去写《 西厢记》 ,那么对《 西厢记》 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作者巧妙地通过回目嵌入《西厢记》 ,说它是“妙词”,可见他是持肯定态度的。但重要的是曹雪芹借宝黛的眼睛看《 西厢记》 如醉如痴,又通过宝黛之口反复高度评价《 西厢记》 的成就。小说第23 回写宝玉在烦闷中偷读《 西厢记》 ,那情景是:“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 会真记》 ,走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 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兔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挑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 贷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进:„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近:„你又在我 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列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誉人,余香满口。虽看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在宝黛心目中,《 西厢记》 “真真这是好书”,读后“余香满口”。宝黛为什么会有如此评价呢,这里我想引用著名戏曲评论家马少波同志在《改编(西厢记)的设想与实践》 一文中的一段评论。他说:" „王西厢?情节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戏一开始就在喜剧气氛中展开,喜悲交替,动静相衬,如同波润起伏,引人入胜,它立足于写人物个性,塑造了崔莺莺、张琪、红娘千色彩鲜明的典型形象,刻画出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作者善于写情、唱情,善于从内在的必然联系着笔,揭示人物心灵,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这些人物在不同的生活画面上展开的多变化的矛质和冲突(”因此,“七百年来,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伏脉千里,涉笔成趣的戏剧技巧和绚丽动人的文采,风魔了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这里当然包括《红楼梦》 诞生时代的青年男女― 贾宝玉、林黛玉。具体点说,《 西厢记》 写情、唱情与《 红楼梦》 中所写的宝黛之间的爱情融为一体,使宝黛产生共鸣。宝黛二人看的是《西厢记》 ,想的是自己的心事、处境,流露出的是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苦闷、仿徨。因此,宝玉不断引用《 西厢记》 中的戏文试探黛玉的心迹,而黛王内心充满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矛盾,所以不断借用《西厢记》的戏文卡表达自已的自叹自怜,倾诉自己的春困幽情(这一方面说明了《 西厢记》 确如金圣叹所说:“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另一方面也是宝黛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 红楼梦》 中除了宝黛之外,薛宝钗、探春、李纹、贾母、宝琴、邢岫烟、麝月等人也熟 知《西厢记》 的故事和戏文。他们未必都看过剧本,极可能是从说书、看剧中学来的。这些人在《 红楼梦》 中大都是正统派人物,但他们能够随口而出,用上《 西厢记》 的戏文,说明当时“人人皆知皆说”的风气和《西厢记》 的广泛影响了。小说也写到了反对派,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薛宝钗、贾母、李纨三个人,他们是小说中的“卫道士对。第40 回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接着又说了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宝钗听了大觉逆耳。到了第42 回宝钗终于寻到机会,“狠狠”地教训了黛玉一番:" „好个千全小姐~ 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 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实说便昙。?黛玉不解,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怒,方怨起来昨人失于检(点,那《牡开亭》 、《 西厢记》 说了两句,… … ”接下去,薛宝钗讲了自己的家世,然后说道:“你我只该做些针常纷织的卒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昙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在宝钗的眼睛里,《 西厢记》 、《 牡丹亭》 是能够“移了性情”的“杂书”(李纨当然没有薛宝钗那么多学问,也不会有那么好的记性,但她也曾说过:“凡说书,唱戏,甚至求的签上都有,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记》 、《 牡丹亭》 的词,怕看了邪书了。”显然,李纹也是把《 西厢记》 、《 牡丹亭》 归于“邪书”一类了。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老祖宗”,尽管她小时候也看过《西厢》 戏,但她对后辈子孙却摆出另一副面孔(小说第54 回写贾母听了《 凤求鸳》 之后,借用《 西厢记》 的故事,“机带双敲”地批评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是瞎编的糟蹋富贵人家的,千篇一套(贾母骨子里是要给目已的外外女林熏玉敞敲警钟,别成了“鬼不鬼,贼不贼”的佳人。否则她就不必挖空心思般地突出什么“不管是敌是友”、什么“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环”之类的话头了(由此可见,贾母是站在反对读《西厢记》 一边的。 不过,就如同清代统治者三令五申地禁绝《 西厢记》 一样,贾府更是禁不住、毁不绝。焙 茗把这些“淫词艳曲”偷偷带进了大观园,“愚顽怕读文章”的宝二爷照旧是读得津津有味,称赞它“真真这是好书~”这种情景恰如人们常加引用的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叫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西厢记》 永恒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三、脂砚斋批语中的《 西厢记》 :“妙极之文” 与曹雪芹生活在同时代的文人,大都喜欢戏曲,敦诚、敦敏兄弟,永忠、裕瑞等人的诗集中都有观戏的诗文。脂砚斋、畸芴叟同上述诸人同时代,且又为雪芹最亲近者,对《 红楼梦》 创作有直接关系,所以从现存抄本的脂批中也可以看出《红楼梦》 对《西厢记》 的借鉴,以及脂评者对《 西厢记》 的评价来。 早期脂评抄本《 石头记》 上,有回前回后总批,有眉批、侧批、夹批。众多的批语中的脂批部分提到小说中的戏剧描写不少,其中最多者又是针对《西厢记》 笔法的。 ( l )小说第3 回写到王熙凤出场时,在正文“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上,甲戌本《石头记》 有脂礼云:另磨新墨(溺砚笔,特独出照风一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王府本、有正本批语相同。脂批引文用的是王实甫《 西厢记》 杂剧第二本第二折《 收尾》 ,惠明唱道:“認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仿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掩,我教那丰万绒兵吓破胆。”批语“绣蟠”二字,是用的金圣叹批《 第六才子书》 中句。 ( 2 )第12 回写“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中,贾瑞遭捉弄,被倒了一身粪汤。正文“满领满脸浑身皆是尿屎,冰冷打战。”庚辰本《石头记》 有夹批:“全(余)朴心(有)新奇改(解)恨文字收 场,方是《石头记》 笔力。”眉批则云:“瑞奴实当如是报之。此一节可入《 西厢记》 批评内(数)十大快中。畸芴(”靖藏眉批意同,文字略简。批语中所谓《 西厢记》 批评十大快,可参见金圣叹《 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四之二《 拷艳)(卷七)总评。 ( 3 )第23 回《“ 西厢记》 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 艳曲瞥芳心”,庚辰本《石头记》 回末总批云:“前以《 会真记》文,后以《 牡丹亭》 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诗词,总是(急)于令颦儿种病根也。看其一路不迹不离,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亦技难持,况况瘦怯祛之弱女乎~” ( 4 )第25 回写宝玉晨起出了房门,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甲戌本《石头记》 有脂批道;“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来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昨„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柞余妄拟也(”批语中“隔花人远天涯近”句,见金圣叹 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卷五《寺警》 一出,莺莺唱〔 混江龙〕 ,词云:“况是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昨夜池塘梦晓,今朝栏槛辞春(碟粉乍沽飞絮雪,燕泥尽落花尘,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有几多六朝金粉,三楚精神。 ( 5 )同上回,在宝玉见到贾芸又不敢过去,心情苦闷,无精打采的描写之后,正文有“展眼过了一日”一句,甲戌本有夹批云:“必云展眼过了一日者,是反衬红玉„挨一刻似一夏?也,知乎(”批语中“挨一刻似一夏”句取自《 西厢记》 杂剧第三本第三折《 赖简》 (〔 乔牌儿〕 。“自从那日初见时(怨月华(极一刻似一夏(见柳梢针日迟迟下,早道„好教圣贤打”?。 (6)第26 回写宝玉打发贾芸去后,意思懒懒,无精打采(在袭人的劝说一下“晃出了房门" (顺着脚一径来到了叫萧湘馆”。在这一大段正文之上,庚辰本《 石头记》 有眉批云:先用„风几森,龙吟细细?八字,„一接幽香自纱窗中暗暗透出?, „细细的长叹一声?等句,方引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仙音妙音来。非纯化工夫之笔不能,可见行文之难。”批语中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句出自《 西厢记》 杂剧第二本第一折,〔 油葫芦〕 :“翠被生寒压绣姻,休将兰庸熏,便将兰康熏,侧索自温存。”一每日家情忍睡昏昏。” ( 7 )同上回,宝玉见紫鹃,有“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 一句。甲戌本《 石头记》 有夹批云:“真正无意忘情(”庚辰本《 石头记》 眉批云:“方才兄芸哥所拿之书一定是《 西厢记》 。不然,知何忘情至此~” ( 8 )第42 回写薛宝钗“教训”林黛玉不要读“邪书”,话中说到他家中过去藏书甚多,“诸如这《西 究竟厢》 、《 琵琶》 ,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王府本于此有夹批云:“藏书家当留意。”在“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句上,靖藏本眉批云:“男人分内究是何事,”,在“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句上,靖藏本眉批云:“„读节明理,治氏摇国?者能有几人。”王府本亦有夹批云:“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本回末,王府本有总评云:“模写常贵,关于家人女予无不妆颜;论诗书,讲画法,皆尽其妙;而其中隐语,惊人教人(不一而是(作者之用心,诚佛菩萨之用心,读者不可因其浅近而渺忽之。”这五条批诏皆因谈及《 西厢记》 诸书而起,语“浅近”但不可“渺忽”,足见批者的良苦用心。 ( 9 )第43 回写宝玉与茗烟到水月庵去祭金钏儿事,在茗烟“说毕,又磕了几个头,才爬起来”正文之侧,庚辰本《石头记》 有长批云:“忽括入茗烟一篇流言,粗看则小儿戏语,亦甚无 味,细玩则大有深意。试思宝玉之为人,岂不应有一机伶俐乖巧小童哉。此一祝,亦如《西厢记》 中双文降香第三柱(炷)则不语,红娘则待(代)祝数语,直书双文心事道破。此处若写宝玉一祝,则成何文字。若不祝,直成一哑涟,如何散场。故写茗烟一祝,直祝入宝玉心中,又发出前文,又可收后文。又写茗烟素日之乖觉可人,且衬出宝玉直似一个守礼待嫁的女儿一般,其素日脂香粉气不待写而全现出矣。看此回,直欲特宝玉当作一个极清俊羞祛的女人儿看,茗烟刻极乖觉可人之丫环也(”批语直点出小说中描写取法《 西厢记》 。 ( 10)第45 回写黛玉刚写完《 秋窗风雨夕》 ,宝玉冒雨而来,下面有一段“渔翁”、“渔婆”的对话,黛玉“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在此句之侧,庚辰本《石头记》 有批云:“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中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产是乞(谁曰不然。洲画儿中爱宠”即是用《 西厢记》 杂剧第二本第五折《越调? 斗鹤鹑》 中词。原词云。“云敛睛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蜡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她做了个景儿里情郎,我做了画儿中的爱宠(" 以上10 处15 条批语,都是围绕着《西厢记》 ,其批者用心不外有以下两点:( 1 )指明作者所引用的句子出自《西厢记》 ;( 2 )指明作者在艺术上借鉴了《 西厢记》 的艺术技巧,使小说具有戏剧化的色彩,更加完美,引人入胜。除上述两点外,我们从脂批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脂砚斋对《西厢记》 杂剧的一些观点和评价。所谓“妙极之文”,既是对《 红楼梦》 的赞赏,也是对《 西厢记》 文采的赞扬。这种评价固然没有曹雪芹高(也不那么全面(但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一些文人学士视《西厢记》 为“邪书”、“淫词”相比(仍然可以看出脂批者的敏锐眼光来。当然,更重要的是脂批高度肯定了曹雪芹运用《 西厢记》 中的故事、人物、诗词来进行小说创作、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价值。本文不厌其烦地罗列脂批的目的,就在于此。 四、《 红楼梦》 中关于《 西厢记》 描写的原因及其意义 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写了大量戏曲名目,有人物,有诗词名句;有细写,有略写;有的信手拈来,随文而出;有的则是精心安排,匠心独运。但是,小说中有关戏曲的设置无不与小说的宗旨有“关会”,而非泛泛闲笔。这一点,在《红楼梦》 中所写宝黛 读《 西厢》 、赞《 西厢》 、说《 西厢》 和围绕《 西厢》 所编织的种种情节,尤为突出。脂砚斋是曹雪芹写作《 红楼梦》 的见证人、批点者,他在批语中反复强调,画龙点睛似的“揭示”,更加说明了曹雪芹的魄力和独具的慧眼。于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独钟情于《 西厢记》 ,《 红楼梦》 中关于《西厢记》的描写又有怎样的作用及意义呢, 要全面论述和回答这个问题,应当另写一篇专文或专著方能完成。待而百之,我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大写《 西厢记》 ,或老说给予《西厢记》那么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王实甫《 西厢记》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思想,在这一点上他与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他们在《西厢记》 、《 红楼梦》 中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说,王实甫、曹雪声二人对封建礼教扼杀人性、摧残青年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和渴望,有着共同的憎恶的思想,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 自序》 中所说:王实甫寄哭泣于《 西厢记》 ,曹雪芹寄哭泣于《 红楼梦》 。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 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王实甫通过崔莺莺、张生的爱情婚姻故事,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爱情婚姻的束缚,歌颂了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婚姻自主自由而大胆地蔑视封建礼法,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人― 崔莺莺、张生们对“普天下有清人的都成了眷属”的 渴望。《红楼梦》 的主题主线虽然是多维的,但以宝黛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仍然是曹雪芹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同《西厢记》 相比,《 红楼梦》 中所描写的以宝黛为代表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生动,语言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看,曹雪芹与王实甫虽然不同时,却心灵相通。 其次,同元稹的《会真记》 、董解元的《西厢记》 相比,王实甫的《西厢记》 不仅更富有文采,善于写情唱情,曲文感情充沛,具有韵律美,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它立足于写人物个性,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等色彩鲜明的典型形象,刻画出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这些人物在不同的生活画面上展开的多变的矛盾和冲突(这一成功的戏剧技巧和绚丽的文采,也打动了曹雪芹的心,并为之倾倒。曹雪芹借宝黛之口说《西和记》 “词句警人”, “果然有趣”, “真真这是好书”, “看了,连饭也不想吃”等赞美的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心声~ 曹雪芹在《 红楼梦》 的创作中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戏剧的叙事思维阳技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红楼梦》故书(更深刻地塑造他所喜爱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使《红楼梦》 的情更真,人物性格更鲜明多姿,就写《西厢记》 这一点来说(宝玉一次次借用《西厢记》的“妙词”是表达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不断用《西厢记》 中的戏文透露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隐秘”,以此试探黛玉内心中是否装着“宝哥哥”。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多情公子虽然生在富贵之家,但却不满于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说明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个性解放的勇气和要求。黛玉虽是大家闺秀,却早丧慈母,远离严父,寄人篱下。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女孩子,她的处境、心情又与宝玉不同,所以对爱情婚姻问题极为谨慎持重。她读《西厢记》 更多的是因为书中写出了她的许多“心 事”,所以当她读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时就“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了。她多次引用《 西厢记》 的“妙词”,都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春困幽情”。她爱宝玉,渴望婚姻的自由,但她明白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难于让他们自主。乃至达到结婚的目的。所以她内心十分痛苦、矛盾,每当遇到宝玉以“妙词”试探时她都是发怒生嗔,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境使她的内心与外表产生不同的表现。正如《红楼梦》 中所写的,宝玉对黛玉是“早存了一段心事,只是不好说出来,故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黛玉也是“每用假情试探”, “将真心真意瞒起了起来”。二,“假”撞到一起、就使故事格外的复杂了。但是,我们看到宝黛二人都是巧妙地运用了《西厢记》 中的“妙词”来完成这一“试探”的(因此我认为《西厢记》 “妙词”在宝黛爱情传达二起到了一种催化剂和掩护的作用。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曹雪芹写《西厢记》“妙词”,既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同时也深化了人物的性格将点。特别是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西厢记》 “妙词”更加重了她的伤感情绪和哀怨的情调(如果把小说中林黛玉所写的《 葬花词》 、《 风窗秋雨夕》 等诗词同她读《 西厢记》 时的心境对看,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宝黛二人喜爱《西厢记》 、赞赏《 西厢记》 的根本原因了。 曹雪芹虽然在《 红楼梦》 中不惜笔墨大写《 西厢记》 故事,但他在写宝黛等人的爱情婚姻时,并没有停留在《 西厢记》 描写的爱情婚姻水平上。我们知道,《 西厢记》 中的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婚姻还是建筑在男女双方个人体态、志趣、彼此的亲密关系而产生的性爱上, ,公子“恭俭温良”的俗套。在这里他们尽管抛开了爱情婚姻是为加强尚没有脱离小姐“德言工貌” 自己的阶级地位和权势的观念,但他们在爱情婚姻上仍然处于男女不平等的牢笼。《红楼梦》 的伟大之处在于宝黛爱情婚姻观是建筑在男女完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宝黛的爱情是由双方在生活中不断了解、倾心、自愿决定的。他们从两小无猜到人大心大,互相试探,但始终是“洁若冰霜”,这与单纯的男女之间的性欲之爱完全不同,这一点在《红楼梦》 中写到尤三姐与柳湘 莲之间的爱情时,表现的更为明白(因此,可以说《 西厢记》 中的爱情婚姻是向现代爱情婚姻发展的萌芽阶段,而《 红楼梦》 中所写的男女结合则是以共同理想、共同的人生信仰为基础的思想观念。这种变化是《红楼梦》 对《 西厢记》 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 西厢记》(包括《 牡丹亭》 )中的动人心魄的爱情婚姻故事的话,也就不可能产生《 红楼梦》中的《西厢记》“ 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故事。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在前人所积累的成果的基础上前进的,伟大的人物在于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又提供了新的成果(《红楼梦》 之于《 西厢记》 就是如此~
本文档为【感人者莫先乎情,而情之所至,莫过于悲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0KB
软件:Word
页数:5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3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