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

举报
开通vip

解读十二五规划 放眼全球 实时跟踪 专业分析 见微知著 2010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日 本报告逐节对中共中央“十二五” 规划建议进行点评和解读。专专专题题题报报报告告告 解读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国务院制定“十 二五”规划的依据,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文件。 《建议》共 12 部分、56 节,思想高度一般,文风平实,逻辑和文字偶有不流畅之处。 总体上看,“十二五”政策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措施...

解读十二五规划
放眼全球 实时跟踪 专业分析 见微知著 2010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日 本报告逐节对中共中央“十二五” 规划建议进行点评和解读。专专专题题题报报报告告告 解读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国务院制定“十 二五”规划的依据,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文件。 《建议》共 12 部分、56 节,思想高度一般,文风平实,逻辑和文字偶有不流畅之处。 总体上看,“十二五”政策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是促进消费、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节能减排、扩大社 保覆盖面、发展文化产业、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 《建议》充分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不少领域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早已明确,《建议》 对这些政策进行了确认。这些领域包括:鼓励民间投资和放宽市场准入,农村改革、促进粮 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能源产业政策,“两化 融合”和“三网融合”,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科技和教育 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 《建议》也前瞻性地提出了一些新政策方向,比如,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发展新型 消费业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为重点,完善草原承包经营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 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发展海洋经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促进节 水,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探索省 直管县体制,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议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进出口并重,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等。 本报告全文刊载《建议》,其中值得关注的表述被设成蓝色和经色字。除第 12 部分外, 我们逐节对《建议》进行点评和解读。 请阅读末页免责声明 北京福盛德经济咨询有限公司 Beijing Fost Economic Consulting Co. Ltd. http://www.fostecon.cn info@fostecon.cn +86-10-5211-8483 第 1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 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 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 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 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 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 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 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 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 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 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 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 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 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 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 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 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 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 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 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一般都是先讲 成绩。“十二五”《建议》是重要文件,更是 如此。但是,第(1)节在讲“十一五”时期 政绩,竟然没有提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十一五”规划共提出了 22 个经济社会 发展主要指标。从我们监测的情况看,已完成 的指标有 GDP、人均 GDP、单位工业增加值用 水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等 9个指标,可以完成的有城镇 化率、全国总人口、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 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国民平均受教育年 限、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城镇登记失业率等 9个指标,较难完成的有服 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 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等 3个指标,无 法判断能否完成的有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 系数 1个指标。现在就说“胜利完成”主要目 标似乎不够严谨。 生态文明,是个新提法,据称,有可能成 为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政治用语。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2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 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 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 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 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 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 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 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 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 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 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 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 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 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 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 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 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 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 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 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 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 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 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 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 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 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 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 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2)节对“十二五”时期国内国际环 境作判断。 “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是 2002 年 的十六大提出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 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的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表示,“本世 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 这个新定位是什么?我们尚没有看到官 方的解释。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五化”的概念, 称“十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 化、国际化步伐加快”。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是个伪命题。计划 经济时期,中央很关注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 系,这是对的。在一个封闭经济体中,确实存 在投资和消费的合理均衡问题。但现在中国经 济已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经济,国内投资形成的 生产能力面向全球市场,国内消费品也来自全 球各地。在开放经济中,如何协调投资和消费, 还是新问题。不能总是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问 题。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3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 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 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 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 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 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 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 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 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 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 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 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 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 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 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 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 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 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 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 第(3)节讲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 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 2002 年的十六大提出,争取到 2020 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段,意在歌颂科学发展观。这可以理 解。然而,读完这一段之后,科学发展观不是 被拔高了,而是被矮化了。首先,中央“十一 五”规划建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已把科学发展 观摆到了与马克思主义一样的高度。“十二五” 建议没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论述科 学发展观,让人相当不解。其次,把科学发展 观说成“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太牵 强了,甚至完全曲解了邓小平的原意。1992 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当时强调,不必争论姓资 姓社,必须抓住时机,继续推进改革,加快发 展。他的原话是“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 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 到的。”“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 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 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 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 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4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 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 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 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 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 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 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 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 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 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 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 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 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 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 展机遇。 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 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 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参《邓小平文选》第三 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的谈话要点”) 从这些话里,可以清楚以看出,邓小平反对四 平八稳地搞经济,指出稳定协调是相对的,希 望加快发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整个第(3)节,先是把气势恢宏、博大 精深的科学发展观拦腰斩断、缩小 1万倍,仅 仅狭窄解释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点。 接着,《建议》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 方向、重要支撑、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 着力点和强大动力,似乎头头是道,但编故事、 写文章的味道太浓。读者看后,根本不知道什 么是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更不知道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5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 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 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 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 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 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 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 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 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 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 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 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 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 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 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 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 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 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指导性,这个词在官方文件中越来越少见 了。“十一五”规划就避讳了这个词。 本段讲宏观经济四大目标。没有明确说明 GDP 的目标,是为了淡化 GDP 导向。但是,什 么叫“平稳较快”?从 2000-2009 年的 10 年 间,GDP 增速平均为 10.3%。在增速低于 10% 的 5 年,国家都采取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在增 长高于 10%的年份里,又都有抑制过热的政策。 因此,保持 10%左右的增速就是平稳较快。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标准还应是 3%。 关于国际收支平衡趋向基本平衡,国家外 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最近在 IMF 会上表示,在将 来几年,希望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能够降至 4%。 经常项目差额及其占GDP比重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20 09 0 2 4 6 8 10 12经常项目差额(亿美元,左 轴) 占GDP比重(%,右轴) 这里提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高,比较有 意思。 在论述对外开放目标时,没有提到近日很 火的“包容性发展”,有些让人失望。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6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 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 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 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 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 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 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 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 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 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 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 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 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 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 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 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 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 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 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 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 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 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 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 以往一直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现在改 称战略了。 把宏观调控放在扩大内需下面,似不妥 当。宏观调控的概念远大于扩大内需。 把保增长、调结构作为“十二五”基本政 策,符合各方预期。但把“管通胀”也列为“十 二五”基本政策,则说明决策层认为未来五年 通胀压力较大。此前,“十五”规划建议和“十 一五”规划建议都没有强调应对通胀。而“九 五”规划建议曾提出“未来 15 年,要保持社 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抑制通货膨胀”。 但是,偏偏在“九五”后期出现了通缩。 关于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商务部部长陈德 铭 10 月 26 日在视察第 108 届广交会时表示, 商务部将帮助外贸企业逐步进入国内市场,未 来几年,中国国内市场会明显超过日本,成为 世界第二大国内市场。 在促进消费的论述中,提出了“新型消费 业态”、“新兴服务消费”、“节能环保型消 费品”、“低碳消费模式”等新的概念。各方 应予以关注。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7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 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 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 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 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 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 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 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 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 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 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 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 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 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 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 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 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 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 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 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 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 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 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 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 2008 年底,推出 4万亿刺激计划时,重点 就是建设扩大内需项目。现在看,这些项目似 乎进展并不快。 关于鼓励民间投资和放宽市场准入的政 策,都在 2010 年 5 月 13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 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之中。总体看,“十二五”时期这方面的任务 是落实好《意见》。我们认为,对此不能抱太 大希望,现在垄断势力还是不断发展。 关于“三农”,近年来各个一号文件已做 出了相当多的表述。我们认为,未来数年,“三 农”基本政策框架是 2008 年 10 月中共十七届 三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可参考 2009 年 11 月公布的《全国新增 1000 亿斤粮食生产 能力规划(2009-2020 年)》。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8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 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 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 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 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 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 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 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 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 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 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 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 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 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 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 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 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 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 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 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 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 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 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 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 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 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 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 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 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就是要落实 2010 年 7 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 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提出促进园艺产品种养,是个新动向。 本段不提促进蔬菜生产,不知是什么原 因。2010 年 9 月,国务院刚发布《关于进一步 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的通知》,对未来蔬菜生产作了部署。 今年以来,国务院对水利建设相当重视。 这里明确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水 利。可以肯定,未来数年,水利建设将会有很 大的投入。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9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 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 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 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 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 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 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 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 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 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 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 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 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 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 度。认真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 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 径。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 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 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 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 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 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 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 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 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 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今年 8月中央农 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作了说明。他表 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没有过时。目前,很多地 方引导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村,以工商企业化 的经营替代农户经营。对此,需要慎重对待。 陈锡文强调,我们鼓励工商资本下乡,鼓励他 们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鼓励开展农 产品的加工营销,鼓励开发农村集体组织和农 民没有能力开发的闲置资源,但不鼓励工商资 本长时间大规模的直接参与农业经营。他认 为,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土地后,不可能把原来 土地上工作的所有农民都雇佣下来,因此一部 分农民就要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去,到流动中 去;同时,留下来的农民从过去一个经营自己 土地、生产产品的业主,蜕变为一个给别人生 产产品的雇工,这对农民心理,对农村社会结 构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FOST 建议,那些希望到农村投资的工商资 本所有者一定要认真研读陈锡文的话。 请注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是 改造提升制造业,而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有些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得很重。实际 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很 小,相关政策不可能成为产业政策的重心,只 能是亮点而已。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10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 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支持企 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 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 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 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 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 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 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 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 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 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 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14)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 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 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 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 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 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 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 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 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 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 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 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 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 战略储备。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 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2010 年 10 月 10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作了充分说明。 这里可以关注一下七个产业的排序。这 里,新一代信息技术排在第一位。而在国务陆 院《决定》中,排第一位的是节能环保。其他 五个产业排序没有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风险, 其中之一就是政策风险。(参 9月 7日《FOST 专题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动向和宏观 风险”) 把服务业确定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是 相当明智的。然而,自 90 年代初以来,国务 院已数次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但效 果并不理想。 在纷繁庞杂的服务业各行业中,唯一得到 突出强调的是旅游业。未来数年,旅游业的政 策导向是 2009 年 12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 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把 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关于能源产业的总体政策,国家能源局已 作过多次阐述。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11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体系。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 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发展高速铁路,加 强省际通道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水 运,完善港口和机场布局,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 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 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 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 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 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 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 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17)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 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 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 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 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 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 国海洋权益。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 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 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 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 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 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 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 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 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 改革空域管理体制后,我国民航业发展环 境将明显改善。目前,相关改革工作已在推动。 关于“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政策 框架也已是比较明确的。 把海洋经济单写一节,说明对海洋问题的 重视。但本节似乎更多的是在强调对海域管控 和海域安全。 西部开发,被列在区域政策之首。 具体看,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 振兴、新疆、西藏发展的政策都已明确。这里 没有提出新的东西。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12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 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 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 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 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 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 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 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 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 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 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 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 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 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 动。 (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 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 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 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 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 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 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 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 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 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 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绩效 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 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 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 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 这里没有提到重庆两江新区。这对自称与 浦东和滨海并列为国家三大开发区的两江新 区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 “十一五”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 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 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 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 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 发结构”。2007 年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主体功能 区布局的战略构想。 我们认为,主体功能区政策是计划经济思 维的延续,是机械地、僵化地对待开发和保护, 是国务院部委思维僵化的又一表现,结果将和 产能过剩政策一样不可避免地遭遇失败。(参 2010 年 5 月 26 日《FOST 专题报告》“近年来 产能调控政策分析与未来政策走向”) 把城市化和城镇化分开论述,是个亮点。 继李克强今年6月发文强调城镇化之后,现在,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13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 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 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 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 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 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 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21)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 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 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 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 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 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 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 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 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 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 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 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 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 政府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 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 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 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 稳健康发展。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 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 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 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 第20节和第21节详细论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 的总体政策,值得各方面高度关注。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告决口不提房地产,甚 至连个“房”字都没有。 而这里专门论述了房地产政策,但是表述 都是现有政策,没有新意。 此前,一些学者和官员建议明确住房是消 费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中长期住房政策。显 然,各方面对这个观点持不同意见。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没有提到,预示着这 两类房将逐步减小和消亡。发展公租房是未来 重点。(参 2010 年 6 月 17 日《FOST 财经早报》 有关“廉租房和经适房政策失败,国务院力推 公租房建设”的分析论述)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14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 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 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 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 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 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 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 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 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 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 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 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 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 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 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 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 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 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 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 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 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 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 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 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 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 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 地下水开采。 我们认为,有关方面还在测算能耗和碳排 放的具体指标,目前尚不会有准确的指标数。 我们预计,节能目标很可能仍是“单位 GDP 能耗下降 20%左右”;减排目标很可能是“主 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 10%”(参 2010 年 9 月 28 日《FOST 专题报告》“关于‘十二五’ 规划的几个问题”) 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重视。9月份,工信 部公布了《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我们预计,循环经济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扶 持。 促进节水很可能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 要政策之一。 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 15 页 共 27 页 FOST 专题报告 2010 年 10 月 31 日 (2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 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 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 环境质量。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 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重点 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 声污染,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 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严格污染物排放 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 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 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 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 保产业。 (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 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 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 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 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 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 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支 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 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 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 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 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
本文档为【解读十二五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947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3-28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