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意悬疑考查纪

心意悬疑考查纪

举报
开通vip

心意悬疑考查纪 心意悬疑考查纪 李 昌 原载《精武》2005年第 12期、 缘起 心意拳的历史是一个深潭,让人看也看不穿;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迷雾,让人走进走不 出;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乱麻,到处是难解的疙瘩;书读的愈多,愈是发现自己所知的愈少; 资料掌握的越全,越是发现头绪更乱。当心意拳揭开三百年的神秘面纱时,人们看到一个光 辉而朦胧的面容,当心意拳的独特魅力更多的被人们接受时,更多的疑问也在心中悬起,当 越来越多的武林人士投身于拳学的体证和拳史的挖掘时,一场前所未有的拳史修正和讨论方 兴未艾。笔者师从邓州马雷石先生习练心意...

心意悬疑考查纪
心意悬疑考查纪 李 昌 原载《精武》2005年第 12期、 缘起 心意拳的历史是一个深潭,让人看也看不穿;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迷雾,让人走进走不 出;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乱麻,到处是难解的疙瘩;书读的愈多,愈是发现自己所知的愈少; 资料掌握的越全,越是发现头绪更乱。当心意拳揭开三百年的神秘面纱时,人们看到一个光 辉而朦胧的面容,当心意拳的独特魅力更多的被人们接受时,更多的疑问也在心中悬起,当 越来越多的武林人士投身于拳学的体证和拳史的挖掘时,一场前所未有的拳史修正和讨论方 兴未艾。笔者师从邓州马雷石先生习练心意六合拳,亦对于心意拳的渊源传承向马师多所请 益,静心练拳,冷眼观战,屡屡发现心意拳史上的一些谬误记载,同时也发现一些史实线索 及资料。马师向来最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马师常说:“还历史以真实是对先辈最好的缅怀和 尊敬。”为了对一些误传做澄清和查证,在马老师的协助下,笔者和朋友李理一起做了一次 富有意义的心意之旅。李理,安徽金寨人,对于武学几近痴迷,富有大志。在此我将旅程内 外之所得,凡对心意拳有些许意义的做一下整理,以图纠错返正,还原真实。 第一站 北舞渡 7月 1日一大早,我们由邓州出发,第一站到北舞渡。北舞渡镇位于舞阳县东北 23公里, 现在是中原大地上一个普通乡镇,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奇致之处,但过去也有过辉煌时期, 清代曾是一度繁华的南北水旱码头,与南阳境内的赊旗镇并驾齐驱,曾有谚曰:“拉不完的 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足见其昔日盛貌。著名的心意大师丁兆祥(1835-1932,享年 98岁)便是此镇人氏,且为北舞渡清真寺阿訇,咸丰年间(1853-1861)曾随买壮图学习 心意六合拳,功臻化境,并多有传人,吕瑞芳(后拜尚学礼为师)、铁志洁、丁长汉等皆随 其学艺。时隔多年,不知现今尚武之风依旧否?现任北舞渡清真寺阿訇是张龙华先生,三郎 庙人,且是心意门中赫赫有名的张老根的嫡系后代。我们希望从张阿訇处得到些张氏家族的 信息,亦可为晚些时候的三郎庙之行做下铺垫。 一路颠簸,到达北舞渡时正值中午时分,中原的盛夏季节,骄阳似火,我们的热情亦似 火。清真寺座落在省道侧的一条村级小道上,较为隐蔽,稍远的汉民竟然多有不知者,幸得 三轮大叔热情,一路代为问询,并得附近回民的指示,我们方能顺利找到。不巧的是张阿訇 外出,须数日方回。清真寺师娘客气的招待了我们,只是她对我们的来意和做法充满不解, 不知我们为何对此感兴趣。从师娘那里我们得知张阿訇及其在三郎庙的张老根后裔现在已不 再练拳了。北舞渡的丁兆祥的传人据说还有,但师娘告诉我们说北舞渡现在也没人练拳了, 大概有些老拳师不以拳名,在默默的习练、传承着吧。我们在清真寺待客厅里享受了一下习 习的空调和酽酽的清茶,觉得暑气顿消,于是道谢告辞。 马三元拳法 七世单传 过访北舞渡以后,我们便径直往小繁城而来。繁城隶属临颖县,是个回族乡,虽说是个 乡镇,但街道整洁,商铺林立,人流不息,颇具繁华气势。繁城是个当之无愧的千古名镇, 在春秋时就有建制,汉称繁阳亭,三国时为魏国繁昌县治所,唐以后废县,始称繁城。1800 年前,汉魏王朝更迭就在这里上演,汉献帝将大汉天下拱手让于魏王曹丕,“受禅台”、《受 禅表》碑等古迹尚存。此《受禅表》碑俗称“三绝碑”,为王郎文、梁鹄书、钟繇刻,文章、 书法、镌刻均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繁城原有寨墙,护城河,当地还有一些关于汉武帝刘秀的 一些美丽传说,多旧式楼房,古镇面貌犹存。在马雷石老师的引荐之下,我们到繁城拜见马 栓林老人。 马栓林老人为马三元的七世孙,现年 73岁。马老自幼习武,少年时曾随心意拳大师铁志 浩习练心意拳,据马老讲,铁氏曾两次到繁城授艺,一次马老十岁左右,一次马老十六七岁 左右。而马老的家传拳法则由其伯父马风朝所传,马氏家族对此拳保守极密,其祖上遗训: 宁可失传,决不妄传。自马三元以后,至马栓林老人这里,已是七世单传,从未外传,对外 人只演练他派心意拳师傅所教,对本门拳法则讳莫如深。在 2004年漯河心意拳交流大会上, 机缘巧合,马雷石先生于马栓林老人同居一室,马雷石先生得知马老为马三元之后代,不免 肃然起敬,向马老虚心讨教,执弟子礼,马老感马雷石先生之诚心和对武学的执着和赤诚, 对马雷石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囊相授,使马雷石老师成为马三元拳法外传第一人。 马雷石老师自漯河归来后,便在其弟子中广为传授,使绝技后继有人,不成绝响。我们拜见 马老一则为了了解马三元拳法的渊源与流传,二则为了请马老指点练法(捏架子)。 据马栓林老人口述,马三元本是洛阳人氏,后因“避国难”而迁于繁城隐居,我们问是什 么“国难”,则马老也不清楚,只是听上辈人如是说。马三元功夫高超,有“贴墙挂画”之绝技。 传说马三元少年时,曾有一只老猿猴每晚陪其练功,在马三元功成后老猿逃匿,马三元一路 追踪至湖北深山中终于不见。马三元艺成后曾闯少林寺印证武功,老和尚来抓他时,他一招 “贴墙挂画”倏地贴挂在少林寺大殿山墙(古时民房山墙高一丈,寺庙大殿山墙一丈八)之上, 又一招“落山劈”把地下所铺的路砖(古时铺路砖与今时不同,为大块青砖厚二寸有余)劈碎, 功夫之高得少林寺高僧赞许。(此外,买壮图大师也曾上少林寺印证武功,此事在河南民间 素有传说。)马三元家门不幸,马三元后四代无子嗣,皆为义子,着实其怪莫名。第五代是 马振冬,第六代是马风朝、马风楼,第七代是马栓林,马栓林子马有良。马栓林为马风楼之 子,其家传拳法的自于其伯父马风朝。马栓林老人数十年来坚持习武,从未有间断,马老有 早起的习惯,每天 4:00点钟起床,练功 2小时。马老有一个生活习惯,即冬天从不生火炉, 夏天从不扇风扇,马老家里有一台老台扇,不过很少用过,就我们去了以后,那风扇就几乎 没停的转了两天。那台扇是二十年前买的,据说当时价值三百多元,质量极好,被我们折磨 了两天,呵呵,真有点对不住马老的宝贝。马老身体向来健硕,极少有病,亦从不吃药。去 年底,马老患胆囊炎兼有结肠炎并发症,需住院手术,那是马老唯一的一次正式医疗,马老 以古稀之龄半年内做完三次手术,被医院视为奇迹。医生曾问及原因,马老说:“(我)从 小玩拳,没(河南口音读‘莫’)断过。” 马三元派心意拳迄今已是七世单传,二百年来,匿踪于武林,不为外界所知。近年来, 亦有国内外的拳家寻访到马老,但被马老以失传搪塞之,只言自己所练为铁氏所教,足见其 保守之深。马老说现在比以前思想开放了,愿意把自己的拳拿出来供人研究,以免使祖上所 传拳法后继无人。我作为一武学后辈,能够得此机缘亲聆马老之教诲,深感有幸焉。 我们在繁城两日,朝夕向马老请教拳艺,马老待人热诚,教功毫不保留,只惜乎我们功 夫所限,难以尽得神髓。马老的传承里最为别致的是《四把锤》、《心意组合》两套拳法和一 套《四门枪》枪法。两天里,马老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两套拳法,使我们获益良多,大开眼 界。拳法之道,其内涵之丰富,变化之多端,远非我们眼中所仅见,心意拳以内劲为主,不 重外形,但其手法仍是十分细腻的,往往是一手多变,一形多式,一式多用,非口传身授, 难以体会。在此我简要介绍一下马三元派四把锤,此四把锤共 32式,和外界人们所说的马 三元派 28 式四把锤却有不同。拳谱如下: 马栓林前辈传马三元派四把锤 1、抱把 2、按把 3、过步箭蹿掩锤 4、退步虎坐坡 5、裹横 6、落山劈 7、挑领 8、鹰捉 9、过步双推把 10、提膝抱拳 11、栽拳 12、炮拳 13、崩拳 14、金鸡食米 15、贴墙挂画 16、落山劈 17、猿猴守洞 18、挑领 19、鹰捉(搓把) 20、过步单掩捶 21、双抱拳 22、双托掌 23、单抱拳 4、仙人指路 25、虎坐坡 26、磕步崩捶 27、虎抱头 28、转身靠 29、落山劈 30、狸猫竖项 31、挑领 32、并步“噫”力(鹰捉) 此套路中有三组头拳、挑领、鹰捉、斩手,打法各有不同。如第一个头拳为双手打出, 左掌右拳,一虚一实;第二个头拳则为双推把,头拳之变式也;第三个头拳为单掩捶,右手 击出,左手附于右肘侧。第一个挑领由落山劈而后直接打出,此落山劈亦称单把落山劈,是 先上扬至极高点再下落;第二个挑领由猿猴守洞做起,意在猿猴之警灵和敏捷;第三个挑领 由狸猫竖项做起,弓背伏项,如猫之扑鼠,一触即发。如栽拳、金鸡食米、崩拳等皆属斩手, 斩高斩低,单斩连斩,只求劲意正确,不在于某一固定之式。又如鹰捉,第一个打法类似单 把鹰捉,只是按下去时,双手手指相对下按到裆前,形势为“水中按瓢”,劲意为“力堵涌泉”。 第二个鹰捉为搓把,水平向前搓打,按下去时姿势为双手掌指尖朝前,分别位于膝下和裆前。 第三个鹰捉为结束收式,发雷声“噫”,惊起四梢,散淤消滞,声仗奇威。有时马老也称有 31式,即“磕步崩锤”一式在套路演练中一带而过,不着痕迹,只要神意到就行。 张老根谜案 真相大白 在来到三郎庙之前,有必要先将已知的张老根家族的情况做一下介绍。在邓州马雷石先 生家中,我曾邂逅张老根六世孙--张守斌阿訇,张阿訇与马老师相友好。从张阿訇那里得到 很多宝贵资料,兹据张守斌阿訇讲述整理如下。 张氏原籍河南洛阳偃师县窑头镇,后迁于现河南平顶山郏县姚庄回族乡三郎庙,张老根 乃心意拳大师张聚之子,本名张景根,小名老根儿、老格儿,约生于 1820年,卒于 1899 年,终年 79岁。外界所说其“弱冠之年不幸早逝”云云乃是误传。张老根是心意拳门中的一 代传奇人物,自幼随其父张聚习练心意六合拳械,15岁便技成,远近武师慕名前来较技者, 败死在其拳下者不胜枚举。张老根晚年以补鞋为业,他 70多岁时在襄县补鞋,当地有一武 举人要和他比枪,结果武举三枪皆被他化中兼打,把对方膝、胸、颈三部位分别划一小口, 伤皮而不伤肉,可见其枪法入神。 自张景根始,其张氏家谱为“景万国恒龙,守仪定太平,修德有长乐,存任到自生”。张 景根子张万寿,约生于 1850年,卒于 1941年,享年 91岁,自幼随其父习拳。张万寿结婚 时甚为风光,当时曾有一顺口溜描述其盛事:“张万寿,笑哈哈,娶媳妇,五顶轿,三(武) 举人,四(武)秀才,当中又加一武状元坐陪”。武状元即同治甲戌科(1874年)状元张凤 鸣,河南西平人,乃张氏同族。 张万寿有三子,长子佚其名,次子张国顺,三子张国亮。张国亮生于 1886年,卒于 1959 年。民国 31年,张国亮被邓州马湾回族坊聘任为马湾清真寺阿訇,于是遂带其长兄及其三 个儿子张恒银、张恒发、张恒禄落籍邓州。张国亮自幼习拳,尤精大枪,艺传其子张恒银、 张恒发。张恒禄老人现健在,为张国亮之三子,生于三郎庙,七岁是随其父来到邓州,未曾 习拳,老人家至今对七十余年前其父肩挑修鞋挑子,手携他们兄弟几人,徒步来邓州的一幕 记忆犹新。 张守斌阿訇是张恒发之孙,以上资料乃张阿訇听其祖父亲口所述。张守斌阿訇乃是自幼 随其祖父张恒发习家传心意拳,张阿訇历任河南镇平县碾盘庄清真寺坊、镇平县大石桥清真 寺坊、河南油田清真寺坊阿訇,念经之余练拳自娱。 下一站 三郎庙 在小繁城告别了马老,我们在平顶山市休息了一晚,次日就前往下一站—三郎庙。三郎 庙,在心意拳圈内,因该是个地位很特殊的地方,这里孕育出数位声名显赫的心意拳大家。 三郎庙隶属于郏县姚庄回族乡,这里这个“三”字写法尤其特殊,为“毛”字出头,据说是个古 字,意义同“三”字。据当地传说,此字是古时某位皇帝御笔所题,所以后人一直这么沿袭。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由某神话传说而来,具体许多当地人也说不清楚。此字在当地算是 一大人文景观,从郏县、平顶山等城市都有直达这里的汽车,车身上都刷着“毛(注:此字 写法为毛字露头)郎庙”三个大字,那个怪异的“毛(注:此字写法为毛字露头)”字会令初 来此地的人错愕不已,但本地人皆司空惯见,不以为奇。 三郎庙文明悠远,古时曾名杏花村。镇上自古出佳泉,有一眼泉名曰“玉泉”,“玉泉者, 春秋楚庄王之谓也。”(见于三郎庙玉泉亭内《玉泉亭记》碑刻)说的是春秋时期周定王元 年(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平定令尹斗椒越叛乱后,“饮此泉水,清爽无比,胜似玉液琼浆, 即名之曰:玉泉。”(《玉泉亭记》碑刻)两千余年来,此地以泉名更以茶名,茶楼及茶文化 闻名遐迩,享誉古今。相传宋时苏洵、苏轼父子由川入汴时,曾慕名至此饮茶抒怀。 早期的心意拳大家李祯(政)、张聚、白先师、张老根等都是三郎庙人氏。李祯(政)人 称“鸡腿先生”,踩鸡腿功夫精纯,冠绝一时,他一生传徒其中成名者甚多。据现今资料显示, 郏县张聚、白先师、南阳水观兰(澜)、水腾龙、水应龙、唐万仪、襄县姚仁山、山西戴隆 邦父子等皆是李祯(政)先生的传人。张聚为李祯(政)的朋友,拳术上得李祯(政)之真 传,人称“神形无影”的河南鲁山县买壮图即是其高足。张聚子张老根是一位传奇式人物,15 岁即技成,其身世亦是心意拳史上的一大谜案。我们到三郎庙是想查访一些张聚家族的信息, 以及当地现在心意拳的情况。 三郎庙有三座清真寺,我们先后去了清真南寺,清真寺北寺。本想在寺内查找些古碑等 历史文献,惜乎二寺古碑皆荡然不存,殊为不幸。在北寺,据一老者讲,几十年前曾有几块 古碑,现在亦不知去向了。寺中人好客地邀请我们进屋休息喝茶,于是我们便趁机向老人们 询问些历史旧事。当我们提及张老根时,老人们说曾经听闻过其人其事,但很多都已述说不 清了。当问及现在当地有无练拳者时,老人们说:“那是老辈子的事了,现在都不练了。” 清真寺南寺的阿訇赵洪涛先生这么说:“我不是本地人,具体不太清楚,但我在这儿只见到 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没见过有人练拳。”时过境迁,当年的心意拳之乡已被渐渐 地淡忘了…… 不过,我们在此听老人们讲的一些民间传说,尤为精彩绝伦,不得不提。在清真寺北寺, 老人们津津有味地跟我们讲起了马三元和买壮图闯打少林寺的故事来,并对“贴墙挂画”之绝 技描绘的绘声绘色。这类事不见于历史文献,但在民间却有广泛的传播,且历代传颂,想必 不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必有其因也。尤其是对“鲁山县买壮图”,知之者更多,在河南的 民间,似乎知不知道武术的人都知道买氏其人,足见买氏之盛名。在谈话中,老人们又情不 自禁地讲到一个令张氏家族引以为豪的人物来,那就是清朝武状元张凤鸣。张凤鸣,河南西 平人,与三郎庙的张氏是同族(相传郏县三郎庙、西平、邓州有三支张氏家族乃同出一门, 亦有传说其来源,因与心意拳无关,在此省略不提)。传说张凤鸣其貌不扬,脸上有一道深 深的刀疤,且满脸的麻坑,但功夫出众,膂力惊人,平时练功用的春秋大刀重 160余斤,舞 动如风。由于皇后娘娘夜梦凤凰祥兆,故点中张凤鸣为状元,但娘娘见其面目丑陋,心中不 悦,张凤鸣乃说其面相是“一道鸿沟,满天星斗”。盖丑相者,异相也。又主考官问其朝内有 无亲戚,即暗表“朝中无人莫作官”之意,张凤鸣灵机一动,答曰:“我叔张之洞。”于是便有 人去询张之洞是否有一侄子考中了状元,张之洞听后一愣,但随即寻思到这并非坏事,便点 头道有,于是张便成功地成了一届武状元。民间传说总是传奇而精彩,勿论史实如何,暂且 姑妄听之。 另据北寺老人们指点,三郎庙村东南有地名东南岗,岗上有张氏家族祖坟,年代久远, 且尚存石碑一块。据马雷石老师说,几年前,一位日本的心意拳研究者甲斐正也曾到过三郎 庙,并考察了此古碑,说碑文中有张聚之名。于是我们立马出清真寺,望东南岗方向而去, 我们边走边问,但附近村民竟然很多都不知道,我们得不到及时的指点,只好望大概方向走 去,结果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多走了近一倍的路程方才找到那块石碑。岗上皆是农田,郁郁 葱葱,长些烟草、玉米、花生等,在一片玉米地里有一座孤坟。在坟茔近侧,有一对老夫妇 在锄草,他告诉我,此坟便是张家祖坟,本地的汉民很多人不知道,但回民大都是知道的。 石碑边棱处遭严重破坏,似人民在碑棱上磕砸所致,阳面字迹清晰,曰“皇清始祖张公(讳) 萃丰之墓”,左上角有“大清道光……”字样。只是下面刻字已被砸得脱失,无从得知其详。 道光皇帝 1821年至 1850年在位,可知此碑乃 1850年之前所立。阴面为张氏家谱,记有张 萃丰之子及“景”、“万”辈孙的名字,但其中并没有发现有张聚之名,仅可以推知张萃丰为张 聚父辈人。 由李政(祯、珍、贞、榛)说起 练习心意拳或形意拳的人,大都知道李祯(政)其人。人们对马学礼—张志诚—李祯 (政)—张聚—买壮[/SIZE]图一脉都耳熟能详。山西戴氏心意拳也皆承认其心意拳得自于李 祯(政)所传,形意拳由一代宗师李洛能从学于戴家而后开创,其传说中亦或多或少的保留有 李祯(政)其人的传说。如山西太原张友林先生在《山西六合心意拳》中所提到的“戴龙邦…… 再三恳请李政留住广升店,拜李政为师,戴家父子成为六合心意拳嫡系传人。自此人皆知李 政精六合心意拳,鸡腿先生之名,誉满大江南北。” 襄县姚国堂先生和马雷石老师谈拳甚契,素有交往,据姚先生所说,襄县心意拳亦传自 于李祯,其传承为:李祯—姚仁山—芦水聚—吕应林——姚国堂。现在襄县石羊街清真寺内 存有一块石碑,为道光二十六年所立,碑文捐资名单内记有“姚仁山”之名字,和李祯的生 活年代相近。襄县距李祯的家乡三郎庙仅十数公里,向李祯学拳甚合情理。在襄县的传承也 十分清晰,其传播范围甚狭,二百年来仅在襄县石羊街清真寺周围之回民中默默流传着。襄 县心意以“十字把”作为人门功夫,练法颇有特色。 李祯(政)一辈子不辍习练鸡腿功夫,人称“鸡腿先生”,其鸡腿功夫精妙绝伦,冠盖一 时,相传其年轻时做皮货生意,毛驴驮着皮货在前面走,李祯(政)即踩着鸡步在后面追,等 越过了毛驴以后,就再踩着鸡步折回来。李祯(政)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心意拳大师。 李祯先生门下成名弟子甚多,张聚、白先师、南阳水观兰(澜)、水腾龙、水应龙、唐万仪、 襄县姚仁山、山西戴隆邦父子等,都得自于先生的传授。可见先生不仅是拳术大师,更是一 名授业明师。 李祯(政)是河南郏县三郎庙人氏,现在心意拳及形意拳界中常说李政是河南鲁山县人, 则为误传。历来人们所知悉的李祯(政)由于来源于口传,故各家用字不一,或政或祯、珍、 贞、榛等,莫衷一是,然其人名真实用字是哪一个呢?由邓门心意的传承资料及我们的一再 考证,可以确定,李祯(政)的名字应为“李祯”。 邓州心意拳传承有三支源流,一是张海洲一脉,二是水氏一脉,三是唐氏一脉。张海洲 (邓州人)师承张志诚,张海洲传吴呼连,吴呼连传吴喜林,吴喜林传陈合龙。水氏一脉流传 不广,主要在水氏家族内传承,水氏拳法起始于水观兰(澜)礼聘心意六合拳大师李祯、洛阳 心意六合拳师马兴之高徒刘万仪、河南八大枪手之一唐大用枪师三人来邓州传艺,水观兰(澜) 及其二子水腾龙、水应龙皆随其习拳。其传承为:水观兰(澜)一水应龙一水剑光一水普慈一 马雷石。故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法中有李祯的拳法,又有洛阳刘万仪的拳法,而且融入了唐 大用的唐氏枪法及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 唐氏一脉则为唐万仪所开创,唐万仪为枪术高手唐大用之子,得其家传枪术,后在水家时又 跟从李祯、刘万仪学习心意六合拳,融汇一炉,多有改革和发展,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唐 把家传枪法的马步架(力由腰发)改为力从足发灵活多变的小架(又称猴架),把其家传枪法之 元神“圈枪为母”融入到拳法中,使心意六合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创新。后来唐万仪以教 拳保镖为业,在南阳地区传人甚多,在湖北亦有传人。 然而,除了这几本拳谱中的记载之外,是否还有史料证明李祯其人呢?由于李祯乃一介 布衣,史书上并无其记载,更兼是一介武夫,亦无点墨文字留世。正在我们苦苦寻觅,多方 探查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有一个有力的证据被我们发现,那就是李祯家乡的一块古 石碑。 石碑位于礼拜寺村礼拜寺内,礼拜寺村地处三郎庙村东南一公里处,村中有清真寺一座 名“礼拜寺”。据此寺阿訇李玉华先生讲,此寺古时亦名“李白寺”原为当地李姓和白姓穆 民捐资所建,为当地穆民拜主之所。寺中现存有古碑三块,分别为道光和光绪年间所立,有 新碑二块,乃 1998 年翻建清真寺时所立。据李阿訇讲,以前尚有几块古碑,不知是何时遗 物,在 1980 年村中修建池塘时充当建材埋于地下了。此寺在 1998 年时翻新,将道光二年所 建之拜殿摧毁,致使大多古迹不复存在,以致后来意识到时已无法挽回。李阿訇不无惋惜地 说,如果晚动工一年,就能保存下来了。 此礼拜寺历史久远不可考,可考的是清朝时由于人口的增加,致原拜殿狭小拥挤之叹, 乃于道光二年筹资重修大拜殿,《重修拜殿碑记》载:“幸有陕西铜州府大里县教长蒙天柱 设教兹寺,劝众穆民,各捐己资,乐输数百金,建修拜殿三楹。”此碑立于道光三年(1823 年)拜殿竣工之时,落款刻有“大清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夏月下浣”,在碑记的正文之末刻有 捐资人员名单,其中便有“李祯”之名,由李祯的活动范围及历史时期可以断定此“李祯” 即是心意门之李祯(政、珍、贞、榛)。既然李祯捐款,按一般规则判断,当时李已经成家立 业,经济独立。李祯的生卒,没有确切的记载,水普慈老人曾推断,李祯约生于清乾隆末年, 则道光三年时李祯应在三十岁左右,年届而立,吻合无误。 让我们看看水普慈老人推断李祯生卒的过程吧。水普慈自幼时便随其祖父水应龙习武, 水应龙幼时即随李祯习心意六合拳,故水普慈由其祖父处所听来的东西弥足珍贵,而水应龙 亲得李祯所传,其对李祯的忆述堪称信史。水应龙生于咸丰六年(1856 年),卒于 1944 年, 享年八十八岁。水应龙十岁时开始随李祯习武,此时李已是“古稀之年”,即七十有余,李 祯去世时八十多岁,当时水应龙年未满二十岁,即 1876 年稍前,1875 年前后(记为 1875)。 李祯享年在八十一岁至八十九岁之间,设李祯享年 85 岁左右(记为 85),则李生于 1790 年 左右(记为 1790),即算式:1875-85=1790。据此可知,在道光三年(1823 年)时,李祯为 33 岁左右,此推断得到礼拜寺石碑记载的完美支持。 另外,在山西戴家原传拳谱中记载,戴氏拳法传自于“河南鲁山县南门外李珍”,注意, 此处读音倒是和河南拳谱中所载相同。山西形意门手抄本《盘根捷要》中有与之相同的说法。 山西祁县的范谊识及范铁僧在其所藏的《守洞尘技》拳谱中的记述有:“李珍(贞)老祖师传 戴大闾、二闾昆仲,名播华北。”按序言自述,此谱是由买壮图光绪初年亲手授予其祖范万 明的,并告诉范说,“祁县戴氏本是从吾亲戚李珍师学得技艺,门派一脉,法目无二……” 可见,戴氏心意和形意门中的文字记载中有“李珍”之记载,更多的戴氏心意和形意门中又 记作“李政”。其实所谓“李政”应为李祯之音误,因为在戴氏心意和形意门中对于较早的 历史缺乏文字记载,仅凭师徒口口相传,是以人们仅知“zhēn”之读音,写成“祯”、“珍”、 “贞”、“榛”等皆不足为奇,又在山西话中,“zhēn”的发音类“zhèng”音,于是有人 写作“政”亦在情理中。虽然这些都不太准确,不足为凭,但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李祯(政) 其人其事的历史真实性。 在山西话中前鼻音和后鼻音大都不分,例如“心意”和“形意”在山西话中皆读作“xing yi”,发之于音,一般无二,形诸文字,才分出“心”和“形”,甚至有写做“行”的。可 见,“心意”、“形意”本是一家,从拳谱看一脉相承,从练法看亦血脉渊源,其要点和精 髓处是相通的。 心意悬疑考查纪(续) 李 昌 《精武》2006年第 1期 从社旗到戴氏心意(戴氏心意的根恒) 众所周知,心意传统极为保守,尤以戴氏心意为甚,但因为形意拳宗师李洛能从学于戴 家的原因,戴氏心意却是名声在外,只是内容为世人所少见。近年来亦有许多有关于戴氏心 意的资料面世,但终究经不起学人的推敲与深研,往往被斥为伪史、造假。由此,笔者推断, 戴氏心意门内的历史资料奇缺是可以肯定的,再加上一些历史被人为的封锁和回避,所以致 使后人无法谈史,谈史必妄,为人所诟病。 正当人们对戴氏心意渊源争论不已,无所适从彷徨于无地的时候,一则民国二十四年高 绛衡先生的《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使人们耳目一新,对戴氏心意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高降衡为贾大俊的弟子,而贾大俊和戴二闾及形意先师李洛能则是同时代人,且为同门师兄 弟,所以以高先生的辈分、经历和识见,很有发言权,他的观点不容忽视。笔者认为此文之 文史资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本文将以此说与水家之资料互相发明,以还原当时之历史,如 有纰漏,尚请前辈同仁补充指正。 在《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一书的《第二章 溯源》中写道: “形意拳相传为宋人周侗所发明,……蒲州姬隆风访师终南……后传曹继武……传河南马 学礼。学礼与戴龙邦交素笃。邦祁县小韩村人,善技击、广交游,时开广盛店(河南十家店), 故以武穆拳谱授之,时乾隆末年也。迨道光十八年,龙邦子文量(大闾)、文薰(二闾)及 妻侄郭威汉皆至十家店帮龙邦执旅店业,兼讲学武艺(俗传李政曾为三人之教师)。道光二 十一年间,有陕西牛希贤者来店就食,……闻龙邦好友尚义,故来访究竟,而邦不知也。…… 文量、文薰、威汉等三人自此遂以师礼之。……文量等达龙邦之同意,暗差店伙携款入陕, 代贤大兴土木,历一载有半,厦方成。隔数年,贤思归,……厥后李洛能慕技往访,至则希 贤已就木矣。文量等以其远道访师,行端情诚,虽与之相友善,于是四人日究斯技,行功弗 辍。咸丰间,捻匪作乱,清帝派兵征伐,匪之就擒,四人(按:四人为戴大闾、戴二闾、郭 威汉、李洛能)皆有功焉,尤以文薰为最,故匪平之后,敕赐黄褂以表其功。……” 文中提到的“十家店”即今河南社旗县,设县是晚近的事,古称“赊店镇”或“赊旗店”,史 上在民间亦称“史家店”,盖“十家店”正是“史家店”之音误。然唯其错误,更见可信,这种“字 误音不误”正是口传风格,行家自能解读无误。又如文中“戴龙邦”、“ 戴文量”、“ 戴文薰”, 依据 2001年 3月在古县镇小韩村戴氏后人家中发现的戴氏家谱,实际应写作“戴隆邦”、“戴 文良”、“戴文熊”。由此可证乾隆十五年戴龙邦作《六合拳谱序》(简称“戴序”)是后人的伪 作,因为作文谁也不会把自己的署名写错,除非别人作伪。由此作者突发奇想,如若作者当 时署名为“隆邦”,则又多加一重迷障矣,古人云“试玉要烧七日满,辩才需待十年期。”还好时 间公正,淘沙存真,用时间来审判正是“决狐疑”之妙法也。 高文中记有“道光十八年” 即 1938年,戴文良、戴文熊及郭维汉三人来到赊店,帮助戴 隆邦营业旅店生意,并在其间师从李祯学拳,按水普慈所推断,此时李祯应当 48岁上下, 合情合理。 关于陕西牛希贤其人未知是否有人考证过,具体资料不详。张方先生《戴文熊的师承及 与戴隆邦拳法的异同》一文中这么写道:“戴隆邦为了李政能悉心传授自己的儿子,便花了 三百两银子为李政购置了宅院和家产。因此,后世的戴魁先生就常跟弟子们说:我们戴家的 拳是花三百两银子买来的。”这种说法不知来源是哪里,但和高降衡文中“文量等……携款入 陕,代贤(注:牛希贤)大兴土木,历一载有半,厦方成。”可以有印证。只不过不是戴隆 为李政(祯)购置宅院,而是戴隆邦为牛希贤兴建宅院。 戴氏原为祁县望族,诗礼传家,亦有习武家风。相传戴隆邦曾与山东武师螳螂拳高手金 一魁交好,互换技艺,得金之七小形、五趟闸势锤等。戴家富庶,在山西河南都开有店号, 正合旧时“穷文富武”之说。戴家为何在河南赊店做生意?这里有必要先将赊店镇作一下介 绍。 赊店镇史称“赊旗店”,因东汉刘秀在此赊旗举义兵而得名,建国后设县,由周恩来总理 亲自题名曰“社旗县”,意寓“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赊店镇在明代还是一个无名的小镇,但 到了清朝,因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作为南方和北方物流中心而 迅速崛起,南方的木材、布匹、茶叶、瓷器,北方的棉花、粮食、药材在这里汇集、流动, 这个镇迅速成为商业重镇。而本地的酿酒业、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也迅速成长,使得这里 成为商机无限、生机勃勃的名镇。历史上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商业重 镇。清朝康熙年间,社会趋向稳定,经济复苏,商业渐趋繁荣,到雍正初年赊店镇规模初具, 有了 20多家过载行(相当于现在的“贸易公司”),客商争相来到赊旗镇投资,购地建房,开 设门店。鼎盛在乾隆、道光年间,鼎盛时期,全镇七十二条街,人口 13万多,经营分工极 细,大贾巨商,络绎不绝,是中国内地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据说当时有 13省商人在赊旗 镇经商。直到 20世纪初,铁路的兴建给它带来巨大的冲击,商业逐渐萧条,沦为满是尘土 的小市镇。赊旗镇的繁华维持了两个世纪,尤多秦晋盐茶大贾,戴家在乾、嘉,乃至道光、 咸丰年间在赊店镇做生意(开旅店、镖局等),正值此地经济鼎盛,商业繁荣,南北商贾云 集于此的时候。 我们自郏县三郎庙归来,慕名来到社旗县山陕会馆,同时也为寻找一些有关于戴氏在此 经商生活的蛛丝马迹。山陕会馆座落在社旗县城中心,宏伟壮观,是山西、陕西的客商在发 迹后捐资修造的“通商情,叙乡谊”之所。山陕会馆号称是慈禧太后的第七行宫,楼台栉比, 殿阁高耸,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前后有九龙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等一座座宫殿式 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悬空,馆内无石不雕,无木不刻,雕刻工艺精妙绝伦,被誉为“天下 第一会馆”。“悬鉴楼”题匾笔锋恣肆,潇洒遒劲,据考是明末清初傅山之墨宝。傅山(1607 年-- 1684年)为明末清初思想家,反清义士,和戴家先辈戴廷拭有密切关系;戴廷拭(1618 年—1691年)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和学者,与名士顾炎武、傅山交情甚厚,筑丹 凤阁一座,汇聚南北豪杰,意在反清复明。山陕会馆内何以用傅山的手笔(此时傅山已作古 百年之久),这和戴隆邦不无关系。 在社旗县山陕会馆内,现存有立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创建春秋楼碑记》之石 碑,碑文描述春秋楼曰:“迥出霄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星。试置身其上,凭眺宇内,皆在 远瞻旷览中。巍巍乎登临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在“建春秋楼捐银商号”的罗列中记 有:“广盛号九两五钱八分”,由此可证明“广盛号”是确实存在的。此春秋楼 1756年筹建, 用了 27的时间才完工,民间有童谚曰:“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钻到云里头”,可见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之 雄伟壮观。在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抵赊旗镇时,由于遇到富商豪绅的踞楼抵抗,春秋楼 被捻军焚毁,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现仅存月台遗址。原社旗县电视台台长屈儆(屈复林)先 生曾以捻军攻打赊店镇,火烧春秋楼为背景写了一部小说《赊店风云》,我在拜读了以后, 怀疑书中主人翁之一戴广兴便是戴隆邦的原型。后来我们拜见了作者屈先生,屈先生坦言自 己不懂武术,书中故事完全以赊旗民间传说演绎而成。由民间传说,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戴氏 在河南社旗县活动的史实。由屈先生的小说推断,似乎戴隆邦是山陕会馆之“会首”,地位显 赫。捻军以赊店镇富的流油,故不断来此“打粮”,戴以自己立场和为自身利益计,与捻军形 同水火,势不两立,结下仇怨势在必然。 据高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陕西牛希贤来到赊店,隔数年后,李洛能慕名前来学 艺。此处所说“数年”设为 4年,则 1845年李开始跟从戴家学习心意六合拳,按形意门所说 李洛能生于 1808年,此时李为 37岁。“四人日究斯技,行功弗辍”,意思是说李与戴氏兄弟 和郭维汉是师友关系,高降衡《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一书所画的“形意拳法师承表(原谱)” 也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这一点,李的位置在戴氏兄弟和郭维汉之下,又在戴氏兄弟和郭维汉的弟子们之上, 颇为怪异,想来其四人年龄相差不大。按传说的李学艺十年,则李 1855年左右离开赊店, 回到戴氏家乡谋职生活,并收徒授艺。在此期间,正好赶上捻匪作乱,“匪之就擒,四人皆 有功焉”,即说戴大闾、戴二闾、郭威汉、李洛能四人曾参与和捻军的战斗。史书载,咸丰 元年(1851年),南阳捻党乔建德聚众两千在角子山(位于南阳市泌阳县,社旗县东南)起 义,李大、李二聚众千余在南召起义,捻军在 1851—1868年间活动于河南,1851—1866年 间活跃于南阳一带,高文所述正好和捻军在南阳活动年限相符,极有可能是在和捻军结下梁 子以后,为了安全起见,李洛能才离开了河南(并且李学艺已成),并由戴家把李推荐到山 西太谷谋差的。 这里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文中明确提到“李政”为戴大闾、戴二闾、郭威汉三人之教师, 但没有说李洛能和李政(祯)是否相见,故应该李洛能于 1845年“慕技往访” 时,李政(祯) 已经不再教戴氏弟兄了,何时离开的赊店呢?可能在“道光二十一年间,有陕西牛希贤者来 店就食”之时即 1841年就走了。这个时间确是和李祯(政)被水家请去教拳的时间十分契合! 水家所流传的《水氏家传武术谱》为水氏心意一世水观兰(澜)于 1844年前后所写,谱中 拳枪等器械全有,即斯时李祯、刘万仪、唐大用三人已经把拳术全部教给了水家,若推断李 祯是 1841年时去水家授艺,则十分合理,时间上恰好无冲突。即为李祯三年教于戴家,三 年教于水家(晚年又教授过水应龙)。这种推论亦和山西祁县范谊识的《守洞尘技》拳谱中 的记述:“清季道光咸丰年间,戴氏在河南所得老拳师李珍(贞)祖师所传之真正法目”这个 记载颇相吻合。这样戴家拿自家正在习练之心意六合拳教授于“远道访师”而来的李洛能,才 出现“四人日究斯技”的局面,其四人共同习练,共同研究,共同提高,亦师亦友。 高文里没有提到戴隆邦的去世的具体年代,但其生活年代大体交代清楚,至少在 1845 年前后,戴隆邦尚健在。设若戴隆邦去世于 1845年,按一般所说的戴寿年 89计,则戴约生 于 1756年,即戴隆邦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后生人。由此亦可证乾隆十五年(1750 年)戴龙邦作《六合拳谱序》是后人的伪作,其时戴隆邦尚莫须有也。按屈敬之《赊店风云》 所说,戴隆邦死于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火烧春秋楼之时,89岁,则生于 1768年,或许戴 其死也迟,则其生也更晚。 在高绛衡的《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里有一幅照片,曰“戴先师像”,高先生为贾大俊的 弟子,郭维汉的徒孙,其所谓的先师应辈分上不低于郭,想来应为戴隆邦或戴文熊(二闾) 较为合理。照相术在 1860年后传入中国,则此照片应拍摄于其后,戴隆邦其时或已不在人 世,戴文熊(二闾)的生卒或曰 1769年至 1861年(郭瑾刚《戴氏心意拳》),或曰 1778年 至 1876年(《中国武术大辞典》),能够照的上相怕也困难,故此种说法似不合理。按照高文 来推断,1838年,戴文熊二十余岁(设为 22岁)至赊店帮其父打理生意,即约生于 1816 年,若享年 92,则约卒于 1908年,若推断“戴先师像”即戴文熊(二闾)之照相则顺理成章。 这样,戴文熊和李洛能(1808--1890)则年相若也,或师或友,亦皆合情理。 戴氏兄弟晚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若理解为为了避仇甚当。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当 不在少数。当年戴家和捻党作战,结下了不解之仇,捻党一直伺机报复,我明敌暗,防不胜 防,只有回老家。戴氏心意拳传人曹继植老师等有戴大闾被红胡子(特指土匪)点天灯的传 说,可见行走江湖结怨之深,人在江湖,不得不防啊。所以后来戴家为保身家安全、子孙性 命,对拳术一道讳莫如深,致使传人甚少,更对在河南所发生的事苛意回避,隐而不谈,即 使对后辈传人亦是绝口不提。本来这是韬光隐晦的无奈之举,亦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但 对后来拳学考证和师承源流种下了隐患。后人为述说清楚渊源,或道听途说,或胡编乱造, 以为塞责,又在难以自圆其说之际,为释群疑,再作伪证,其用心良苦,本无可厚非,只是 随着历史资料的发掘,历史真相必将逐步大白于天下。试想戴家在河南经商多年,生活多年, 但对于后人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传说和故事,岂不是不合常理?非故意隐瞒而何?与之相同, 李洛能也深知其中利害,同样回避在河南的一段历史,后人或有问起,则要么支吾其词,要 么胡诌应承,后世纷争皆由此而起。当然我们现在谈拳论史,早已不必顾及这些旧日恩怨, 想当年戴氏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不甚光彩,但无论如何无损于现在我们视之为心意拳一代宗 师。 再访社旗 探询心意的足迹(原载《精武》2006年 5期) 现在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河南的社旗为戴氏心意拳和形意拳的发源地,但对社旗当地的现 况却鲜为人知,保持神秘,更少有人进行实地考查。2005年 10月 1日,胡刚先生打电话过 来,探讨拳史以及拳史研究等,兴致勃勃地交谈约有几个小时,并提供信息说在社旗县现在 尚有两位老拳师,建议我们再去社旗考查。于是马雷石老师开始委托社旗的朋友社旗清真寺 韩传金阿訇打听老拳师的下落以及知情人。韩传金阿訇帮忙联系到社旗武术学校的校长王松 臣先生(现任社旗县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先生又帮忙找到一位熟知历史的老拳师,于是我 们决定再访社旗。 2005年 10月 25日,我和马雷石老师一起来到社旗。在王松臣先生的引荐下,我们拜访 了强自立老拳师。强自立老拳师现任社旗县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会员。 强氏祖辈以打铁为生,因打铁迁居于社旗,到强自立一辈已有七世。强自立生于 1933 年,在中日战争期间,即十岁左右因战乱无法读书,开始随社旗卖艺艺人王占元先生练武。 所练的拳叫做“邪拳”,据说是伍子胥所传。到 1947年时,又开始打仗,不能上学,便又跟 王占元学武。当时王占元所教,偏重于江湖杂耍,花哨漂亮,有各种对打:十二拿、单刀破 枪、哨子棍破枪、白手夺枪等等。当时有本地林德长、张建华(其父为张金山)等请方城拳 师武华堂教拳,所教拳为“空梦拳”(又叫做“空门拳”)以及“春秋刀”。武华堂后来参加会道 门组织,并参与了砸银行,案破后被政府逮捕枪毙,于是南阳地区凡练武者皆被怀疑与会道 门有关,于是人们不敢再练拳。1976年,国家提倡武术,但练武术者已经很少了,体委的 人找到练拳者参加表演,老拳师都很恐惧连说自己不会武术。社旗的武术还有“黑虎拳”、“青 龙拳”、“滚双刀”等,是解放前杨兴春拳师从武汉带回来的。其他还有“少林二路炮拳”、“大 洪拳”、“小洪拳”、“小翻车”、“小螳螂”等,来源不详。(作者注:“小翻车”、“ 小螳螂”为螳 螂拳套路)心意拳仅在回民中流传,老一辈的回民大多都会,现在也没人会了,汉民练的人 较少。在社旗老一辈的武术家中,强自立年龄是最小的,其他老拳师都已去世,有一位比强 自立大两三岁的老拳师,也于几年前过世,强自立是仅存的一位老拳师。 至于心意拳和形意拳等事,多为强自立早年听徐宗庶(1980年代去世,终年 70多岁) 所说。徐宗庶,汉族,曾在国民党时期任过团长,所练拳法有梅花长拳、心意拳、黑虎拳、 青龙拳等,器械有三十六鸾刀、滚双刀等,据说徐宗庶早年曾在嵩山少林寺学艺二年半,文 者学奇门遁,武者学少林一路炮拳、转明刀等,(作者注:此处疑有传奇色彩)心意拳则是 跟其三爷所学。但是徐宗庶没有传人,他的拳法尽皆失传。当时强自立经常来往的练武者还 有马兰山和马占云,回民,练习心意拳,两人现已去世(1990年代去世,终年 80多岁)。 所练拳名有“十大真形”、“龙形裹风”、“十字裹风”、“三十六枪”、“三十六鸾刀”等,强自立 老人竟然还背出一段枪谱来:“青龙出水不须忙,大鹏展翅放豪光,里劈外拿(高分里劈) 往前进,老龙归洞把身藏,腾落闪电分心刺,跳脚换步四平枪。”并且边说还边两手空握比 划了几下动作。强老所说拳名确为心意拳门内东西,枪法正为唐氏心意拳之“群枪”,枪谱正 是《群枪谱》。我们不由得一喜,已知社旗所习心意拳也是唐万仪一脉拳法,同时也为强老 拳师的记忆力钦服。强自立还说到徐宗庶的鸾刀中有一招叫“王小卧兵”,强自立当时就对徐 宗庶说这是一个错误,只有“王小砍柴”没有“王小卧兵”,应该为“王祥卧冰”才对,此语来源 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只因为老拳师不懂文,以讹传讹所致。(作者注: 唐氏心意拳刀法中即为“王小卧兵”)强老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文化,但心细如发,善于发现问题,还说起了 社旗的几条路名,“吉照路”原为吉星高照之意,被误为“鸡爪路”,“长春路”原为四季长春之 意,被误为“长虫路”,皆因发音上的地方口音所致,致于地图上都被误写。 强自立老拳师所述说的“龙形裹风”、“十字裹风”为裹风膀,属于“七膀”的内容,七膀七 炮的练法在河南仅见于南阳心意拳圈内,可知社旗所练的心意拳为南阳一脉所传拳法。强自 立老拳师所述说的“三十六枪”、“三十六鸾刀”等在南阳水氏家传心意拳和唐氏心意拳中皆有 传承,强自立所忆诵的一段拳谱亦在两家心意拳中皆有。但强自立老人所说的“王祥卧冰(王 小卧兵)”一招则为唐氏心意拳刀法中的内容,为水氏心意拳及其他门心意拳中所无,可以 断定社旗所传心意拳为唐氏心意拳一脉。再者,强自立老人在讲述刀法时曾示范了个“起式” 的动作,左手抱刀,先打一个过步单把,(作者注:心意拳刀法的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接着为“云领式”接 刀,此接刀动作为唐氏心意拳刀法所独有,与水氏心意及其他门心意拳不同,确定为唐家拳 无疑。 强自立谈起了心意拳的来源,为早年听别人所说:心意拳又叫四把拳,是形意拳的一支, 主要在回民里面流传。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后来岳飞被秦桧所害,岳家拳被禁,仅有一位岳 家拳的徒弟在深山中练习,按“十大真形”即“龙、虎、熊、鹰、鸡、蛇、鹞、燕、猴、马”来 演练。强老不是练习心意或形意的,从他的述说中可以看出他对心意和形意是混为一潭的, 所说的术语主要是心意拳中所用,应为和心意拳传人一起交流所致,其中又有关于岳飞创拳 的传说,则应是来自于形意拳的影响,因为心意拳中并不曾提到岳飞其人,多见于形意拳界 的说法。在强老拳师手中尚保留一本民国十九年版的《形意杂势锤 形意八式拳》(姜容樵 著),即当年一位老拳师所遗留,老拳师练的是四把拳(心意拳),老拳师没有后代没有传人。 清朝末年,戴家在社旗有一个叫“永丰园” 的粉局分号,东家即为戴二驴(闾),功夫很 好,在社旗分号掌柜也会拳,功夫不错,不过从不在人前练习,不让旁人看,没人见到过。 山西戴家形(心)意拳耍的好,但在社旗本地没有传人。传说中说,每隔一段时间,老东家 戴二驴(闾)即来社旗一趟,住几天就走。有一次永丰园掌柜送戴二驴(闾)回山西,一直 送到黄河滩上(作者注:原话如此,似不合理,社旗距黄河尚有四五百里),戴二驴(闾) 说:“这几年你的功夫练得咋样了?”掌柜说:“一直在练着,没间断过。老师你给指导一下 吧。”说着掌柜的练了几路拳让戴二驴(闾)看,戴二驴(闾)说:“这样吧,你来打我,让 我试试你的功夫咋样。”掌柜于是冲戴二驴(闾)一拳打来,拳打到时再看,已不见了人影, 原来戴二驴(闾)已经站到了掌柜的肩头上了。戴二驴(闾)说:“你的功夫还不沾啊。” 意思即说,你的拳没打到呢,人已经跑掉了你还不知道,还差得远啊。再往前的事,除了火 烧春秋楼以外,由于年代久远,强自立也不曾听说过。从强自立所讲的传说可以看到几点: 山西戴家在社旗做生意确有其事;戴二驴(闾)功夫高超;清朝末年戴二驴(闾)尚健在。 民国十九年(1930年),社旗龚汉臣在开封参加武术比赛获奖,得到宝剑一把。龚汉臣 为强自立儿媳的伯父,和强自立相熟识,所练拳为心意拳,其老师为乔万年。强自立还讲到 了当时比赛时的一段轶事,原为龚汉臣对强自立所讲。说的是有一位驻马店的马阿訇,练习 心意拳,50多岁了,要去参加比赛,本坊人都劝他说:“你的年龄这么大了,还是不要去了。” 马阿訇冲着一颗碗口粗细的松树,用单把攻击,把树打的簌簌作响,颤动不已,众人乃不再 劝他。比赛前抽签的结果,马阿訇的对手是一位山东拳师。比赛要求拳师先表演拳法,表演 完毕后两人打擂。山东拳师看到马阿訇的表演,自知不敌,当二人对垒时,山东拳师便不敢 应战,只围着擂台转圈,边跑边说着:“哎呀,我输了,我输了……”马阿訇在其身后追击。 转了两圈半时(比赛规定,跑三圈就算输了),山东拳师猝然回身向马阿訇突袭,马阿訇用 一个单把打过去,山东拳师身材高大,往上一挑,将马阿訇的手腕折断(脱臼)。马阿訇大 怒,用左掌奋力插向山东拳师的肋部,致使山东拳师当场吐血,回去后不久便死了。 此外,强自立老拳师还提到山西商人在赊旗镇的生意还有“广和堂”、“广聚堂”药铺、“三 元洞”、“礼和兴”杂货铺等。当时的山陕会馆(当地又称“山陕庙”)有 36顷地,有山西商人 组成的理事会管理,负责收租、修缮、日常开销等。解放前理事会会长为怀富堂,解放后为 马兴奇、张思梦(一正一副),再后一任为怀敬明,怀敬明之后就没人管了,山西商人陆续 回去了,于是交给社旗县文化馆接管。山陕会馆中常驻有来自南阳玄妙观的道士,老道士叫 邢燕昌,邢燕昌没收徒弟,直接收了仨徒孙,名字为车为仁、徐为伦、张为恒,当时道门辈 分为“鸿、燕、得、为、良”(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发音),解放前去世两位,解放后去世两位。我们在去社 旗的路上曾经过城关乡戴营村,但没有停留,问强自立戴营村的戴姓是否为山西戴家后裔, 强自立说戴营戴家为本地人,和山西戴家无关。于是我们也没在戴营深入调查,详情不知。 另据社旗清真寺韩传金阿訇讲,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在赊旗镇尚有一校场,位于清真寺南边, 清末时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民拳师都在那里练拳;社旗县清真寺后面原为“穆 光小学”(现为社旗县阿语学校,韩传金阿訇任校长),解放前此小学内的学生皆练心意拳。 下午我们联系到社旗县文化局的副局长王唤一先生,王局长说正在整理赊店镇清时代的 店号、商号等资料,但对于戴隆邦和戴氏心意拳以及形意拳等则一无所知。接着我们又联系 到《赊店风云》一书的作者屈儆先生,屈儆先生为原社旗县电视台台长,屈先生的书中故事 以山陕会馆以及会馆会首戴广兴等为主线,写了清咸丰年间活动在赊店镇的武林人物。但屈 儆先生要求有单位的名义或上下级关系才予以接待,对于我们师出无名的访问,拒绝提供帮 助。在社旗县史志办,我们查阅了《社旗县志》(1997年版,主编邱应欣),发现社旗县志 中关于“武术”一节的记录,多有错讹。强自立的回忆中只有清末的戴二驴(闾),并未提及 戴二驴(闾)的真实名字,县志中写戴(代)二驴(闾)为范成仙多有不妥。河南省国术馆 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在开封成立,陈泮岭、刘丕显任正副馆长,开封武术比赛理 应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志中记为“民国九年(1920年)”不符史实,打擂人强自立证 明说为龚汉臣,而非“龚相臣”。对于说龚某练习意心拳的问题,猜想是笔误或排版错误,在 强自立的叙述中只有心意拳而没有提及意心拳,关于此问题,我们曾问及社旗县史志办的贾 金星先生,但贾先生对此并不了解,不能做出解释。事后我们又和史志办主任邱应欣先生电 话联系,邱先生说龚相臣及意心拳可能是笔误,资料为当时河南大学某教授提供,待查。 又: 事后翻阅资料,查《南阳民族宗教志》,在其《第一编道教 第三章 教派 祖谱 第三节 南 无派祖谱》中有:“大教明清静 宏演得瑞良悟元光休性一志复园融”,可知强自立老人所言 非虚。故社旗山陕会馆内道士应为:邢演昌,车瑞仁,徐瑞伦,张瑞恒。(注:音)
本文档为【心意悬疑考查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8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4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29
浏览量: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