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身体的桎梏——中国男变女“变性人”新闻报道研究

身体的桎梏——中国男变女“变性人”新闻报道研究

举报
开通vip

身体的桎梏——中国男变女“变性人”新闻报道研究身体的桎梏——中国男变女“变性人”新闻报道研究摘要变性人群体作为一种对既有二元性别模式的一种挑战的存在,当其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时,显然应当反映了社会已经有开始挑战传统的二元性别结构的意图,变性人群体作为一个异性恋矩阵之中存在的“性别乱象”,他们这种不符合常规的、难以被界定的性别身份,一方面被排斥在矩阵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又因为其自身的存在在不断地挑战异性恋矩阵的权威性。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产出的报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身体的桎梏——中国男变女“变性人”新闻报道研究
身体的桎梏——中国男变女“变性人”新闻报道研究摘要变性人群体作为一种对既有二元性别模式的一种挑战的存在,当其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时,显然应当反映了社会已经有开始挑战传统的二元性别结构的意图,变性人群体作为一个异性恋矩阵之中存在的“性别乱象”,他们这种不符合常规的、难以被界定的性别身份,一方面被排斥在矩阵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又因为其自身的存在在不断地挑战异性恋矩阵的权威性。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产出的报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态度,笔者根据对男变女变性人相关报道的阅读,发现媒体对于部分相关报道的阅读时,隐约隐藏了一种对于二元性别结构的变相支持。同时,笔者发现媒体似乎更喜爱对男变女变性人进行报道,因此,笔者选取媒体对于男变女变性人的报道,通过对报道中媒体呈现出的态度,试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出社会对于男变女变性人呈现出的态度,从而,探析社会对于传统二元性别结构的态度。关键词:媒体报道;变性人;二元性别结构Theshacklesofthebody——AStudyontheNewsReportof“MaletoFemaleTransgenderpeople”AbstractTransgenderpeopleasaheterosexualmatrixamongtheexistenceof"genderchaos",theydonotmeettheconventional,Itisdifficulttobedefinedbythegenderidentity,ontheonehandisexcludedfromtheedgeofthematrix,ontheotherhandbecauseofitsownpresenceintheconstantchallengeofheterosexualitymatrixauthority.Therefore,whenthetransgenderpeopleappearinthenewsreports,itisclearthatthesocietyshouldhavebeguntochallengethetraditionaldualgenderstructureoftheintention,buttheauthorbasedontherelevantreportsofcombing,surprisedtofindsomeofthemediainitsnarrativeClassreports,vaguelyhiddenabinarystructureforthedisguisedformofsupport.Theauthorchoosesthemediatoreportonthechangeofthemaleandfemale,throughtheattitudeofthemediainthereport,trytoanalyzetheattitudeofthesocietytotheMaletoFemaleTransgenderpeople,andthusanalyzetheattitudeofthesocietytothetraditionaldualgenderstructure.Keywords:mediareports;Transgenderpepple;dual-genderstructure目录摘要………………………1Abstract………………………2一、问题的提出………………………3(一)背景与问题………………………3(二)研究意义………………………4(三)研究综述………………………51.变性人的研究现状………………………52.媒体对于其它性少数群体的报道研究现状………………………6(四)研究方法………………………7二、变性人报道的统计分析………………………8(一)研究样本的获取………………………8(二)样本总体情况………………………81.报道体裁………………………82.议题内容………………………9三、报道中的变性人形象构建及分析………………………10(一)变性人形象构建………………………101.年龄特征………………………102.幼年经历………………………103.角色属性特征………………………10(二)变性人形象构建的标签化体现………………………111.幼年经历过分一致………………………112.手术是纠正错误的唯一措施………………………123.手术结束=“正常生活”?………………………13四、结论………………………14五、思考与反思………………………15六、参考文献………………………16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与问题变性手术,是针对易性癖患者进行的性别重塑的外科整形手术。易性癖,指的是个体在性别角色中表现出的性别自我认知障碍患者。易性癖患者自幼时就能够持续的感受到自身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的差异、矛盾,会想要通过改变自身生物学上的性征满足自己生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一致的需求。易性癖患者都坚信自己的心理性别与现有的社会性别相对立,并且有强烈改变身体结构的需求。1990年由我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何清濂教授主刀进行了中国公开报道的首例变性手术。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夏兆骥教授又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男女内部性器官同时交换手术。经过90年代的一百多次实践操作后,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在变性技术方面很多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随着互联网引入中国,易性癖患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自身问题的“解决措施”,我国完成变性手术的人数也在逐步升高。变性手术是指把原有的外生殖器改变为异性的外生殖器结构并切除性腺,同时,进行外在性征的塑造。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变性手术并不能够完全使变性者完全异性化,因为接受手术之后的变性人会丧失生殖能力,并且需要长期外服激素,会对身体存在一定的影响。变性人群体作为一个异性恋矩阵之中存在的“性别乱象”,他们这种不符合常规的、难以被界定的性别身份,一方面被排斥在矩阵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又因为其自身的存在在不断地挑战异性恋矩阵的权威性。变性人,由于其性别身份的难以定义,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对于男女二元性别结构的挑战。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产出的报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态度。那么,媒体对于变性人的报道是否意味着社会开始尝试去发现二元性别之外的性别可能?以变性人为关键词的报道,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社会的挑战的?相关资料表明,男变女变性人比女变男变性人的比例为3:1,同时,通过笔者对于变性人关键词的检索发现,搜索结果中,关于女变男变性人的报道仅有10篇左右,媒体似乎更加倾向于报道男变女变性人的故事。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媒体对于我国变性人的报道为切入点,通过对媒体报道的梳理,了解国内变性人报道的现状,分析媒体想要引导一种怎样的对于男变女变性人的态度?媒体对于变性者的报道是否意味着社会想要对既有的二元性别结构挑战?如果是,这种挑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果不是,这些报道又是如何固化二元性别结构的?(二)研究意义理论意义上,在社会性别概念在作为一个新概念被引入中国的时候,国内很多人,甚至是相关的学者,在对于其概念的阐释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差,笔者作为女性学专业的在读学生,系统的接受过三年多的性别知识学习,尚且无法阐释为何现有的社会性别的分类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为何本应当是无限可能的社会性别也被框架在男女二元性别结构之下?本文与以往对于变性人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结合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和巴特勒的理论知识框架,着重探析媒体报道对于变性人的报道是否真的隐藏着对二元性别结构的变性支持,将社会学、传播学和性别研究视角进行互相补充。现实意义上,变性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已经遭受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在他们变性之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变成了“正常”的社会人,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人不能理解他们,甚至觉得他们恶心。变性人的媒介形象分析,为变性人发声,探究其形象是否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偏差,一方面,为变性人塑造出一个新的形象,引领社会对于变性人的新认识,另一方面,会引导媒体在报道变性人时的新思路,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媒体氛围。(三)研究综述1.变性人的研究现状自1990年,变性人首次出现在新闻报道之中后,一直以来,变性人都是焦点、热点。学者也开始慢慢走近这个群体,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由于早期对于这一群体的陌生、不了解。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包括:王炜的《整形外科学》、郭恩覃的《现代整形外科学》、吕娟的《探寻变性人内心的秘密》、付登礼、何梅的《关于变性手术的伦理问题的研究综述》、祁冬涛的《灵魂对肉体的背叛——变性人现象综述》,研究包括变性人的历史、现状,对变性人的综述、变性手术、变性人的日常生活、变性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变性人自身的性别身份认同障碍。20世纪以来,随着变性人数量的增多,变性人性别变更后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因此,近些年国内出现了很多对于变性人群体法律相关的论著。如陈焕然、陆利平的《变性手术立法刍议》、杨平、刘庆辉的《变性手术法律问题研究》、张伟的《变性人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现有的对于变性人的法律问题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对于变性人性别变更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及变性人变性之后其个人权利保障的研究。综上所述,现有学者对于变性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于变性人欲望成因的探究,及易性癖是如何产生的,或简单的从医学的角度去解释变性人变性手术中需要进行哪些步骤的实施,或从变性人的法律地位出发,研究他们变性之后之前存在的婚姻是否继续有效,他们变性之后是否还拥有结婚的权利等等。2.媒体对于其它性少数群体的报道研究现状性少数群体,即非异性恋者,也就是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间性人、无性恋、酷儿以及其他非规范性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的总称。由于笔者资料来源有限,尚未发现国内有对于变性人报道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以变性人所从属的群体——性少数群体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界现有的对其它性少数群体的报道研究现状梳理出对于变性人的报道分析的思路。目前国内学者在对于性少数群体报道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于对同性恋者的研究。早在1997年,台湾学者黄淑贞就已经开始关注新闻内容对于大众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的影响作用,并指出新闻报道是大众认识同性恋群体的来源之一。最早媒体对于同性恋的报道,内容上倾向于关注“性”和“病”两个方面,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中,艾滋病是一个及其高频的词汇。研究方法上,学者们青睐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申婧在《中国内地报纸媒体同性恋报道研究》中就运用了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内地十年来报纸对于同性恋者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探讨报纸媒体是如何塑造变性人形象以及对变性人议题的态度。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兴起,网络媒体上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报道也之间增加。部分学者也开始讲同性恋研究投向互联网,也有了很多的学术成就。对于主流媒体的分析的有:舒纾在《新华网同性恋主题报道与形象研究》一文中,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华网所报道的同性恋主题和形象进行了解析,探究了其影响因素。俞莹莹在《2000年至2011年新浪网新闻频道同性恋主题报道研究》一文中,通过总结十年每年的报道特点,发现十年的报道变化。对于自媒体分析的有:郭倩汝在《同志博客中的同性恋亚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了同志博客是如何塑造同性恋文化,以及如何给同性恋者带来归属感,研究了媒体如何改变同性恋的交互方式。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媒介与性少数群体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多集中在对于同性恋群体的研究,作为性少数群体的同性恋者群体的“特殊性”只体现在心理上,只要他们不说出来就不会被别人知道,而变性人,其“特殊性”体现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分离,变性人迫切的想要并且认为只有通过改变自己身体的方式去实现生理和心理性别的重合。美国女性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最早在《性别麻烦》一书中指出:“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区别引发了女性主义主体的分裂……暗示了生理上性别化的身体和文化建构的性别之间的一个根本的断裂。”在巴特勒看来,社会性别以及其背后的话语决定了生理性别,生理性别不是根据男女在身体和功能上的不同而确定的,而是被社会性别所要求的一种载体。变性人作为一个不属于二元社会性别范围的典型案例,其本身的存在本应当是对于异性恋矩阵的挑战。在国内的媒介与性少数群体群体的研究中,对变性人的媒体报道研究还是新颖的领域,而将巴特勒社会性别理论与报道研究相结合则更为新颖。(四)研究方法本研究探讨当下变性人在报道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从而探究媒体对于变性人报道是否为对二元性别结构进行挑战,抑或是对于二元性别结构的变相固化。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主要由三种研究形式: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性或特征、描述传播内容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样本的内容特征(霍尔斯蒂)。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运用内容分析法的第一种,即描述变性人新闻中的倾向性、变性人的形象特征。内容分析方面,统计有效样本中各议题的数量分布,得出媒体对于各类议题的态度倾向;统计有效样本中变性人形象特征属性,得出媒体呈现的变性人形象。二、变性人报道的统计分析(一)研究样本的获取本次样本的选取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工具,选择高级搜索,设置包含“变性人”、“变性手术”、“易性癖”等与变性人相关的关键词汇的主题报道。并且,为了避免疏漏标题中未出现相关词汇的报道,将搜索范围设为全文。按照搜索规则在检索获得的所有样本中剔除无效样本,即为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规则如下:1.选取的样本除了标题含有“变性人”关键词外,内容上也要符合变性人的主题,因此,那些标题上含有关键词,但实际内容脱离变性人主题的报道将不被纳入有效样本中,如“刘亦菲确认怀孕打破变性人身份”、“女星喊变性人“人妖”被喷质疑:说泰国人就没错?”等以变性人作为报道噱头的新闻。2.有效研究样本以文字报道为主,故纯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类的报道不纳入有效样本中,但若配有详细的文字描述,也可悲纳为有效研究样本。3.同一事件,不同报道来源,内容文本大致相同时,视为一个有效样本,内容不相同时,视为两个不同的样本。4.本次选取的样本仅限于国内媒体对于国内变性人的报道。根据以上规则,共收集变性人主题报道101篇有效样本,内容包括:变性人叙事类报道;对变性人(易性癖)的普及类;对于操刀变性手术的医生的访谈报道;单纯对于变性手术的报道;与变性者权益相关的报道;对于变性人亲属的报道;对罪犯变性的报道等。(二)样本总体情况1.报道体裁报道体裁而言,特写类的报道较多,此类报道擅用细节描写进行情境的描述,如扬子晚报报道的《东北小伙易性癖困扰多年5小时手术他变她》,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小丽人生重要的时刻,同时,通过对小丽成长过程中关键事件的描述,将小丽的真实经历、感受呈现给受众,能够使大众很好的接受变性群体。消息类的报道,如:法制网于2011年报道的《阜阳市公证处受理首例变性人归国公证》,此类报道内容清晰、明了、时效性强。专访类报道,如搜狐新闻2003年的报道《变性专家指出变性手术尚不能再造“完全男女”》,记者共同邀请中国第一变性人张克莎以及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李建宁教授进行访谈,通过对张克莎的访谈,深入她的故事,了解她作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对李建宁教授的访谈了解变性手术的起源、操作过程等相关专业知识。2.议题内容本研究将媒体对于变性人报道议题分为(1)日常报道:对变性人的生活情况和行为动态进行报道;(2)人物报道:对变性人的经历阐述报道;(3)权益报道:对变性人群体的婚姻权、赛事参与等相关权益进行报道;(4)犯罪报道:变性人群体参与犯罪或为犯罪受害者进行报道;(5)态度报道:对变性人的看法、立场或作出相关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的报道。结合样本分析,人物报道与日常报道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和42%,对于变性人权益、态度、犯罪的相关报道所占比例较低,均低于10%。由此可以概括,就整体而言,媒体对于变性人的关注聚焦点以及报道重点主要集中于变性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人经历上,对于变性者的权益以及态度,虽然也有提到,但是关注还是较少。三、报道中的变性人形象构建及分析(一)变性人形象构建1.年龄特征变性人作为易性癖患者,主要成因为先天脑结构发育以及幼时成长环境的影响,因此,此类群体在年龄分布上并不应当具有特殊性。通过统计,笔者发现,报道中年纪最大的变性者为72岁,年龄多集中在16-35岁之间。从数据上看,媒体对于变性人的报道呈现一种年轻化的倾向,但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儿童、少年的身体以及心智都尚未发育成熟,且变性手术的不可逆,一般医院都不建议过早的进行变性手术。2.幼年经历现在学界认同的易性癖产生的原因,一为生物因素,即DNA决定,脑部结构决定;二为后天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一些家长在儿童性启蒙的早期,将儿童打扮为相反性别去抚养,对儿童造成不良的性别诱导。在报道中,对于变性者幼时情况的描述的有32篇。其中,几乎所有的描述都用到了类似“从小就跟女孩子们泡在一起,玩女孩子们玩的游戏”、“梦想成为女孩子”、“喜欢女孩子的衣服”等。仅有一文中,变性者家中虽有三个姐姐但是却从小并没有跟三个姐姐们一起生活。通过媒体对于变性人经历的报道,侧面验证了确实存在着后天形成的性别认知障碍,并且与自幼的生活环境相关。3.角色属性特征变性人在媒体报道中因各种报道方向扮演着不用的角色,这些角色属性都影响着变性者在大众眼中的形象。笔者将媒体报道的变性人的角色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个属性。其中,知名人士、被祝福的婚礼主角等能够对大众产生好的影响的形象为正面形象,争议对象、受害者等,媒体在报道时不表达倾向的为中性形象;罪犯、犯罪嫌疑人等为负面形象。根据数据统计,媒体对于变性人主题的报道中,变性人大多以中性的形象出现,报道中不掺杂对于变性人的恶意批判、抹黑也说明了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通过对样本的量化分析得出,媒体对于变性人的报道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上的,但是仅依靠数据的简单分析,缺乏对于整体全面的反映,因此,笔者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深入探析媒体对于变性人形象的构建。(二)变性人形象构建的标签化体现标签化是刻板印象的重要体现,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群体或者事物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看法,并且将这种看法传播于受众之间,用其来判定整体的一致性,忽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刻板印象一旦生成,再去改变十分困难。1.幼年经历过分一致笔者通过简单的对变性人幼年时期经历的梳理,发现不同的媒体对于不同变性人经历的报道居然如出一辙。“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女孩,从来只跟村里的女孩在一起玩,上学后也是这样,男孩的游戏我从不参加也不爱玩,但是喜欢和女生在一起跳皮筋、玩布口袋。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不对劲了,我应该是个女孩呀,可为什么长着男孩的身体呢?”“虽然长着男孩子的身体,但黄恩岭活脱脱一个女孩子的模样。女生的游戏他样样在行,跳绳、跳舞、踢毽子,就连打毛衣他也不逊于班上最手巧的女生。”“从我懂事起就有,小时我就喜欢跟女孩一起玩,我一直觉得我本来就该是女孩。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喜欢穿花鞋子。他的父母曾对他的怪异行为指责过多次,但都于事无补。”“从小就留着两条小辫子,穿着花衣服花裙子,别人都不知道我是男孩。不喜欢男孩子玩的打球、弹弓等游戏。“关于小时候的记忆是我整天弹琴唱歌,帮母亲缝缝补补,童年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女人。””不论是网络媒体亦或是报纸媒介对于男变性者幼年经历的描写中,都会写道变性者不喜欢玩男孩子的游戏,更加偏爱与女孩子的游戏,喜欢穿或者是羡慕别人穿花裙子花衣服,将自己当成一个女孩子,对自己男孩子的身份不认同甚至是厌恶,觉得自己或者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女人。男变性者们以及记者们都将喜欢穿花裙子、花鞋子去作为判断自己是男是女的一个重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同时,把跳绳、跳舞、踢毽子这类活动定义为女孩子玩得游戏,将打球、打弹弓定义为男孩子玩得游戏,并且认为女孩就应该喜欢玩女孩子的游戏,男孩就应该玩男孩子的游戏,否则即为不合理。同时,用到了即使父母指责,也没有办法改变,去帮助变性者坚定自己想要变化的决心。2.手术是纠正错误的唯一措施记者在对于变性者的报道中,或多或少会掺杂着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在文末,这些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以及一些通过媒体了解自己的易性癖患者们。“被上帝装错了肢体的他们其实由于心理上的“性身份障碍”而导致内心里面承载了很多的困惑与担忧。手术上的疼痛相比曾经精神上所遭受的折磨而言完全不算什么,只有成为女儿身他才觉得终于得到解脱!金星用上半生纠正了一个天然错误,又用下半生书写了另一段传奇!他就像是太阳系中最引人夺目的行星,每到一地均能引起极大的“金星效应”。从成为女人,到重返舞台,从领养子女、到喜结姻缘,变性以后的金星,正如行星纠正了偏离的轨道,运行得越来越好并成为了中国现代舞的拓荒者!当有人勇敢地去做出自己的真实选择时,我们更应该衷心地祝福又有一个人开始了他赞新的人生!”“我想变成真正的女人,结束这一切痛苦。”“从医学界对“易性癖”的研究来看,“易性癖”患者具有极强的“易性”愿望,而当他们达不成这种愿望时,对自身性别特征的极度厌恶会转化成自残甚至自杀行为。显然,考虑到自残或自杀行为的严重后果,通过外科手术来改变患者的生理性别,实现其梦寐以求的愿望,总比失去生命要好。况且,人总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小刘术后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线,康复后不但获得了女性的身体,还可以过正常人的夫妻生活。”“经过20多年的积累,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先做可逆性的手术,也就是整形手术,先把病人变成一个男性或者女性的外貌,让他(她)以这种身份生活在女性或者男性的生活圈子中,以适应这种新身份。如果他(她)能够接受,两三年之后我们再进行不可逆手术,也就是生殖器等的手术。””陈焕然博士认为,实施变性手术的医疗机构需经国家卫生部授权,而且实施手术需经非常严格的审核程序,涉及医疗诊断与评估、精神鉴定、司法评估等等很多方面。首先,为什么易性癖患者要进行变性手术?因为他们被上帝放置在了错误的驱壳之中。因为他们患了一种性别认同障碍的疾病,这类患者因为对于自身性别的不认可,及其容易有自残、自杀的行为,为了解决这样一种错误,为了解脱患者,所以,他们必须进行手术。其次,手术前要准备什么?手术前必须出示心理医生的评估表,但是所有的文章中都没有清晰的表明,测评的流程是怎样的,以及是否在测评结束之后会先有一个心理上干预的措施,专家只提到会优先进行可逆转的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但是并未提及再次期间会有心理干预辅助以及实施不可逆转手术之前是否还会进行二次心理测评。最后,这个手术意味着什么?手术意味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终于可以依靠自身的技术去修正“上帝”犯下的错误,意味着“可以过生真正女人的生活。”3.手术结束=“正常生活”?媒体在对于变性人的报道中,似乎刻意避开变性手术的不可逆以及变性手术对于人体的危害,强调变性之后就可以变成“真正的女人”,但是却对避而不谈,变性人不可能拥有子宫、输卵管等女性特有的生殖系统,也就是变性人变性之后只能变成一个“表面上的女人”。反而,只是描述变性手术之后变性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像“一个正常的女人”一样过“普通的生活”。在众人的祝福中,章琳特别感动,她告诉记者:今天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她能成为梦寐以求的"美丽新娘",靠的是她和爱人的彼此信任和巨大勇气,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精神、物质的无私支持。“董洁想做一个像著名变性舞蹈家金星那样的女人。有一天,我也要像她一样,结婚、领养孩子,圆满一个真正的女人一生可能扮演的所有角色———女儿、妹妹、妻子、母亲。”这个如今已39岁的人说,自己毕生所梦想的,只是做个被人爱的简简单单的女人,一直到老的那一天,然后,问心无愧地,去另一个世界。媒体在对已经完成变性手术的变性者做访谈时,会刻意问有关婚姻、家庭、孩子相关的话题,想要通过变性者向往婚姻、家庭、渴望拥有孩子的态度,去塑造出一个和谐、“正常”的异性恋家庭,有丈夫、有孩子,塑造成一个既可以成为好妻子、又可以成为好母亲的角色。试图将变性者“变性”这一标签模糊化,将变性者的身份属性聚焦家庭,将他们回归回异性恋矩阵。同时,塑造出现的此类形象,也在向其他阅读报道,并且想要变性的人传递一种,变性之后就可以作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普通人”去生活着。四、结论梳理变性人的故事,无一例外的都重复着同样的叙事模式,男变女变性人之所以能够被关注,是因为他们的满足了社会对于女性身体的窥视,变性人扮演着性感、美貌的女性形象,满足社会对于女性窥视的欲望,其次,人造的身体更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通过人工塑造以及社会塑造,将他们变成典型的女人,贤惠、温柔、充满母爱。在变性人的议题之上,他们的经历被模板化了,他们个性的声音被掩盖了,人们只是关注他们的外表,感叹他们的离奇身世,关于医疗问题、手术副作用这些都没有被重视起来。变性人,作为异性恋矩阵的边缘人群,其自身的存在就是对二元性别结构的挑战,媒体对于她们故事的报道,看上去像是在挑战二元性别结构,但是,通过对媒体报道的梳理,不难发现,不同媒体对于不同变性人的经历描述,竟然都出奇的相似:幼时就认为自己不是男孩,所以就应该是女孩,但是社会性别视角下,性别并不是非男即女的双选题。媒体在对于易性癖者幼时经历的描述的时候,将原本不确定的的性别直接给确定为本身生理性别的对立性别——女性。从幼时自我性别意识觉醒的时候将性别定位为男女两性。在易性癖进行变性手术的时候,基本忽视变性手术对于身体破坏的不可逆转性,宣扬变性手术是解决性别认同障碍的惟一解决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好“病”之后,就可以完全像正常女人一样生活。这种对危害的略去,其实表现出了媒体在变性人报道中,想要将变性人这种违法社会性别规范的特殊群体,利用手术的手段,将他们强行改造的至少表面上看上去在遵守社会性别规则,并且将母职,妻子的角色这些也全部加注在变性女人的形象塑造上。显然,媒体报道并没有真的想要去挑战二元性别结构,那么媒体为何要报道变性人呢?部分报道中曾提到变性者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变性人群体的,其中,多数易性癖患者都是通过各类媒介初步接触易性癖、变性的相关消息的。媒体对于变性人故事的报道,一是通过变性手术像大众展示男女两性非此即彼的关系,强调二元性别结构;二是,想要通过对变性群体的报道,吸引易性癖患者,通过易性癖患者对于变性的迫切需求,以及变性之后美好生活的塑造,吸引这群挑战二元性别结构的群体,将其规范回二元性别结构。五、思考与反思纵观所有变性者的相关报道,虽然有会提到在确认手术之前需要进行心理评估,但是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估流程,笔者也未搜索到相关评估试题以及评估周期的内容。但是,幼年的环境影响也是易性癖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虽然说幼年的成长环境对人的性格、思想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也并不是绝对不可逆转的。媒体报道时,对于心理医生的作用,仅以“评估”二字以蔽之,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易性癖患者误以为心理医生仅仅有开具评估证明的作用,忽视了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作用。同时,因为变性手术的不可逆转,在正式实施手术之前的“体验”(先实施可逆转如激素治疗手段)是非常可取的,但是笔者认为在此期间应当再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时时测评,并且测评的内容应当是变化的,主客观题目都应该掺杂,防止患者过度主观化影响心理测评的结果。本次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还是对传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传播学中对传播现象的研究,分为包括传播内容研究、传播过程研究、受众分析等多个维度。由于笔者非传播学相关专业学生,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传播学的课程,致使对于样本的分析比较单一。六、参考文献[1]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性别颠覆[M].宋素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朱迪斯·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M].李均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3]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M]郭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李莹莹.探寻性别的真相——评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02):79-82[5]柯倩婷.身体与性别研究:从波伏娃与巴特勒对身体的论述谈起[J].妇女研究论丛,2010(01):71-77[6]高继海.朱迪斯·巴特勒及其性别操演理论——记巴特勒理论思想专题研讨会[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05):356-362[7]王炜,整形外科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8]郭恩覃,现代整形外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9]吕娟,探寻变性人内心的秘密[J]《法律与生活》2001年版第10期;[10]付登礼、何梅,关于变性手术的伦理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底3期[11]祁冬涛的,灵魂对肉体的背叛——变性人现象综述[J]《社会阅览》2002年第4期[12]陈焕然、陆利平,变性手术立法刍议[J]《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1期[13]杨平、刘庆辉,变性手术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14]张伟,变性人婚姻家庭法律问题》[J]《法制日报》2005年第10期第16版[15]冯庆."言语行为"的后现代状况[J].南京社会科学,2012,6[16]周宪.福柯话语理论批判[M].文艺理论研巧,2013,1[17]姚文放.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4,3[18]何成洲.巴特勒与表演性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10,3[19]严泽盛.朱迪斯·巴特勒:欲望、身体与性别表演[J].国外理论动态,2004,2[20]]李庆本.朱迪斯·巴特勒的后女性主义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2009,3[21]宋素风.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J].妇女研究论A,2010,1[22]郭劫.承认与消解: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J].妇女研究论丛,2010,6[23]范譞.跳出性别之网——读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兼论“性别规范”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05)[24]钟厚涛.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表演[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25]孙婷婷.性别跨越的狂欢与困境——朱迪斯·巴特勒的述行理论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0(06)[26]艾士薇.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J].南方文坛,2011(06)[27]何维华.性别的假象与颠覆:从朱迪斯·巴特勒的角度看[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1(02)[28]徐美苓、黄淑贞.大台北地区民众艾滋病认知与相关态度之分析[J].民意研究季刊,1997,10.[29]申婧.中国内地报纸媒体同性恋报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30]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1]变性人权调查:一个比“艾滋”更弱势群体(图)[N]公益频道中国青年网2010.11.18附录
本文档为【身体的桎梏——中国男变女“变性人”新闻报道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東門涙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8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4-15
浏览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