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现代文阅读

语文现代文阅读

举报
开通vip

语文现代文阅读2008年福建卷现代文阅读 第11题 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1分)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2分) 三、评分要点及典型例子分析 本题有两个得分点,可从“写作意图”与两者关系来把握。 A、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1分)如:写银杏是为了引出(引领、引导)下文的“风”(铺垫、伏笔、比兴) B、 “银杏”与“风”两者关系的具体分析(2分)如以有形衬托无形,或以银杏的变写风的变,以...

语文现代文阅读
2008年福建卷现代文阅读 第11题 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1分)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2分) 三、评分要点及典型例子分析 本题有两个得分点,可从“写作意图”与两者关系来把握。 A、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1分)如:写银杏是为了引出(引领、引导)下文的“风”(铺垫、伏笔、比兴) B、 “银杏”与“风”两者关系的具体分析(2分)如以有形衬托无形,或以银杏的变写风的变,以银杏的状态写风的状态,或先写银杏的凋落,引出“风”这个意象;或借银杏写风;或明写银杏暗写风。 在表达方面,要求文字通顺,没有病句,表达清楚,方能得满分(3分) 典型例子分析 3分卷 1. 作者开头写银杏被风吹得只剩秃骨,银杏在季风的变化中成长,为的是引出对风的描述,对风的赞美。 2. 用银杏将风这个主题引出,开头作者看似是在描写银杏,其实是借银杏侧面对风进行描写,衬托出风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带来了希望,生命随风而变幻着。(点明了“侧面写风、衬托) 2分卷 通过描写银杏引出文章的主旨风,通过写银杏的生态而表达生命之树而四时变化,为下文吟风作铺垫,埋伏笔。(第二得分点表达不准确,出现一个表达不清的句子“主旨风”,扣1分。) 1分卷:第二个得分点分析不具体得1分。 1. 开头通过银杏表现了季风的力量,同时也是在为下文作好铺垫。(有第二得分点,但“季风的力量”表达不准确,得1分) 0分卷 1. 因为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都是伴随着季节而变换,从银杏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银杏就代表着生命之树。(回答时没有提到“风”,未点出与“风”的关系,胡乱联系,答非所问) 四、试题评析及复习策略 本题是就选材作用而设问,显然银杏不是全文的主体,只是陪衬。一从结构上分析,一从内容上分析(与风的关系) 得分率。平均得2分,得分率66.67%。得分点两个方面,考生答题毛病在于笼统含混。 第12题 一、试题传真。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2分)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2分)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2分) 三、评分要点及典型例子分析 说明:本题有两个得分点,可从“外在的变”与“内在的不变”两方面来把握。 A. 谈“变”(2分)。其中:答出“外在的变”,或“式的变”,或“四时之变”或分季节分说、春风、夏风、秋风、冬风给2分。 B. 谈“不变”(4分)其中A能谈出不变是“风骨”,要理解“风骨”乃精神风貌。给2分。B具体阐释“风骨”的内涵,给2分。如谈到文中写风实际就是写人,写风的精神气质就是写人的精神气质。给2分。 典型例子举隅 6分卷 1. 春天风轻柔温和,带来些微生机;夏风凉爽,有生命力的热情;秋后的寒风会珍藏生命的希望;冬风凛凛,吹落银杏叶,季风在四季中不断变化。但风的精神未变,它始终忠实;它明忠奸,敢爱敢恨;有怀柔、激越、悲壮的情怀,古来英雄借风抒怀,表达一泻千里的豪迈与义无反顾的精神,风骨未变。 2. 季风虽然因为季节不同而不同,有时温和有时狂放。但不论是怎样的风,都有着自己的特性,都将山川刻画,将历史记录。将世间百态告诉人们,而这许许多多的风在文人英雄眼中都有着共同的风骨;一泻千里的豪迈和义无反顾地铮铮铁骨,风在人们心中的印象。风代表的情感在人们心中是不变的,是伟大的。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 5分卷 风会有四时之变,却始终没有改变它的磊落坦荡,它的英雄气度,豪情壮志,它一泻千里的豪迈和义无反顾的铮铮铁骨,改变的只是它持久战在,内心坚持不变。(对“风骨不变”理解正确,但不够完整。) 4分卷 风是大气的精灵,是灵动的气韵,是敏感的,临风应对四时变幻,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风是一种气节是人应该有的高尚品格,生命都应该保持着那股热情,保持着信念,保持着应有的原则。(对“风骨不变”内涵理解准确。“四时之变”理解不准确。扣2分) 3分卷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恐有其风骨不变”的理解是四季的风会给生物带来不同的变化。但是它的本质不会变,四季的风给我带来不同季节的信息。春风和煦,夏风的凉爽,秋风的猛烈,冬风的寒冷。(谈到“变”,但“不变”阐释不够。) 2分卷 季风有变是教我们如何来辨别四季,其风骨不变然而教我们做人要像风骨那样磊落坦荡,而不要像那些墙头草。(只点到“不变风骨”的含义,表述不清) 1分卷 一年四季环境在变,所以说“季风有四时之变”但年复一年,风就是依然按四时而变,总是春夏秋冬,不停地反复循环变化,所以说“惟有风骨不变”。(谈到“四时之变”但理解有误。得1分) 四、试题评析及复习策略 得分率。平均得4.23分,得分率70.5%。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重要句子指的是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这个句子在文章最后一段。它的深刻含义不只在倒数第二段,应从全文概括总结。本题要从“变”与“不变”的内在理解,同时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第13题 一、试题传真 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2分)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 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3分)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3分) 三、评分要点及典型例子分析。 说明:本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分值分布如下:感情(2分)内容(3分)写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3分)各方面评分细则如下: (1)感情(2分)。答出“赞美、激越、豪迈、悲壮、追求崇高,热爱、歌颂、高洁、崇敬、对……的感慨”等诸如此类同义词句,表述出“借风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感”“表现了作者对风的崇敬和热爱”之意的,即得2分。 A、2分卷。 文章表现了一种追求崇高精神品质,向往高洁人生的志趣,希望能如风一样正直、高尚,有着独立纯洁的精神生活。(2分) B、1分卷。 表述内容中既有积极的人生情感又有消极的人生情感,则给1分。 C、0分卷。 通过对一盆银杏描写,以小见大,写出生命随季节的变幻,发出了对生命变幻无常感(表述内容中只有消极的人生情感。给0分) (2)内容(3分)考生应结合中心句或小段的段意扣题分析。有3个得分点;表述中有概述内容部分(1分);有分析(1分);落实到情感点(包括情感精神、思想品质)(1分) 3分卷 1. 从内容上,写出了风是人间使者,是雕塑家,是史学家等方面来表现风的特性,风的气节,风的意义,从而表现出风的重要性,与风所代表的精神,从而抒发作者对风的喜爱。 2. 从内容上看,作者先从一盆银杏入手,写季风下银杏的四时变幻,后描述了风的内含,写出风是大气的精灵,人间的使者,大自然的雕塑家,忠实的史学家,风识忠奸,辨善恶引出风的品格。无论四季怎么变,风也不会改变其风骨,由此引出对有风骨的英雄的赞颂。 2分卷 1. 从内容上,将风与生命之树联系在一起,并点明风的敏感,风的伟大塑造了有形与列形的自然境界,记录历史,并有风骨,将风与自然,人类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表现风的特性与生命力。(有分析,但不清晰,逻辑性不强。落实情感点方面也不到位。给2分) 1分卷 作者通过世间万物写风,写风是大、气的精灵,人间的使者,大自然的雕塑家,忠实地史学家,还着重写了风的傲骨。(只罗列内容,没有分析,没有落实到情感点,给1分) 0分卷 第1个问题(感情)与第2个问题混在一起,漏答第2题给0分。 (3)写作方法(3分) 本处有3个得分点:点出结构特征、语言特点、艺术手法(如卒章显志,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由具体到抽象,象征,托物言志)等其中一点(1分)并进行具体分析,言之成理(1分),最后将问题归结到感情上来,与情感挂钩(1分)即可得3分。 如面面俱到地谈,但未能深入阐述,如写了2种及以上的写法,没有具体分析,只给2分,如有例子视为分析则给3分。 注意事项: 答“总分总结构”不正确,答“以小见大”不正确,答“侧面描写”不正确。只正确举出一种修辞手法并作分析,却未从文章总体把握者,给2分。 3分卷 1. 在写法上,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风写成是敏感可以感受世界,美化人类心灵与大自然的外貌,记录历史,以此进一步表现风的清丽与豪迈。本文卒章显志,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升华了文章主题,愿与风一般活得有情有骨。 2分卷 文章通过例举“生命树四时的变幻”,以及风给人类的生活,思想情感,大自然外貌的影响和塑造和“风骨”向征的含义等方面,用衬托对比,拟人的表现手法,托物表情,从多个方面体现了风的含义,风的魅力等。将“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中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使风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分析不到位) 1分卷 1. 从写法上,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以平实无华、简朴的语言进行描写并且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使文章读起来很有气势。(由划线部分给1分。比喻排比同属修辞手法,为一类写法,只给1分) 2. 在写法上,采用了拟人的写法,风是人间的使者,是大自然的雕塑家,是史学家。(举例错误,例句为暗喻句,但所举手法正确,没有具体分析过程,给1分。) 3.写法上由表及由,通过对本质风的描写挖掘风的深度含意,并通过比喻、如“风是忠实的史学家”把风的形象刻画更加清楚清白,文章排比,拟人,笔笔结是,语言清新质朴。(思维混乱,表达有误,错字较多,2分扣1分) 四、试题评析及典型例子分析 得分率。平均得4.77分,得分率59.63%。这道题目,题大分值大。大题套小题。有二问。全文表现的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如何表现? 小结。第四大题17分,平均得分11分,得分率64.71%,是二卷阅读题中惟一及格的。 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复习指针 二.考题规律 (一)2007年高考阅读考查情况 1.选文情况: (1)选文以散文为主,其中只有一篇应用文体、两篇小说、一篇新闻特写; (2)文章主题以生活感悟、文化反思为主; (3)选文多为当代甚至近年发表的优秀作品为主,其作者多为近些年活跃在文坛的当代作家(许多是文学刊物的主编或各地文联、作协的主席)。其中古代1篇(《水浒传》),现代4篇(鲁迅、茅盾、汪曾祺、臧克家)。 (4)选文时,刻意避开了热点作家,如余秋雨、宗璞等。 2.命题情况: (1)基本按高考考纲要求命题,未对考纲进行突破。 (2)设题既重视对内容的理解,又重视对技法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3)多数试题重视对文章的赏析,分值有所加重,有的达到8分。如海南宁夏题,浙江卷等。 (二)2008年高考阅读考查情况 1.选文情况: (1)选文还是以散文为主,但散文的样式较2007丰富,有写景抒情散文、旅行散文、文化散文、生活散文、乡情散文、科学散文、美学散文、书评杂文、传记散文、回忆散文等,但写景写物的抒情散文还是重点考查文体,占了一半。小说也多一些,有3篇。 (2)文章主题仍然带着浓厚的感悟反思痕迹,但较2007年也丰富一些,这从文体的丰富性就可以看出。 (3)选文仍然以当代和近年发表作品为主,但选文面还是宽了许多。纯粹现代作家的作品只有3篇,现当代作家的也有3篇。 有意思的是,今年高考题中有两篇文章是各地模拟试题中用过的。一是天津卷中的《敦煌》,是浦东新区2007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测考试选文;二是上海卷的《灯笼红》,是贵州省贵阳市200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阅读选文。 此外,今年阅读文段出现了译作,广东卷采用了两篇,宁夏卷采用了一篇,而四川卷采用的则是美籍作家张秀亚的作品。 今年的选文还不排斥报纸和网络文章。如江苏卷《纯朴的嗜血者》,是湖北日报刊载的文章,作者黄波是三峡晚报社记者。全国I卷的《阳关古道苍凉美》是文学网站“红袖添香”里面的作品,作者寅公是红袖添香网络作家群作者。最有意思的是,江西省九江市教育局书记张绪佑的文章《吟风》,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阅读选文。 (4)名家作品明显多了一些,今年高考,名家作品不再被刻意排斥了。季羡林、朱光潜、史铁生、汪曾祺、萧乾、从维熙、迟子建等名家的作品都入选了,其中季羡林今年有两篇作品被采用,迟子建则是连续两年有作品被采用。 2.命题情况: (1)阅读命题不脱纲,突出了新课改方向。(重视研究江苏卷和广东卷) (2)贯彻文以载道的思想,将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查。 (3)重视对全面阅读能力考查,体现综合素质的试题分值偏重。 (三)高考选文特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作品,至少是命题人比较欣赏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许多优点。 综合起来讲,一般具有四大特点: (1)立意含蓄深邃。 (2)结构灵活多变。 (3)语言灵动精粹。 (4)富有人文性和启迪性。 三.复习训练重点与安排: 1.阅读日常化,复习非专题化。 阅读是每一天的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日常教学中都应该有一定的阅读安排,这样才会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事实证明,不重视日常阅读,唯有到了高三时期,才集中进行专题复习,那只能是一种勉为其难得事,效果并不很好。 (1)每日一读,每周一练。 (2)将阅读技法的讲解贯穿到试卷或练习评讲中去。 (3)在学生中倡导读课外书的风气,高一高二可以多搞一些专题读书活动。 (4)订阅一些阅读资料或刊物。 2.重视阅读习惯养成,避免阅读走马观花。 阅读应该形成习惯,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以为要像语文教学讲解分析课文一样去阅读。 阅读的步骤应该是: 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去猜想文章内容。 第二步,逐段阅读,标注段落序号,勾画出每段的关键词或者重要语句。 第三步,理清全文结构,把握为文目的和主旨。 文学作品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无论选用何种题材、采用何种语言、运用何种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主旨,因而领会了作品主旨,就算找到了解答文后问题的钥匙。 第四步,浏览所有试题,初步弄清答案方向。 第五步,根据全文主旨和思路,按要求答题。 3.研究答题规律,重视组织表达。 阅读题目怎样回答,回答得是不是尽量准确,阅读题参考答案是怎样组织起来的,这些都是阅读训练中要重点分析把握的东西。 学生对阅读练习的规律性认识,往往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快、更精准地回答阅读的题目,也更有益于他们把握住命题人的意图,规律性认知可以将阅读变成一种智慧的语文活动。 尤其是对答案组织规律的分析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教师平常讲解阅读试卷,最终应该让学生对参考答案有理性的认识。 4.熟练掌握术语,力求准确使用。 阅读题中使用的术语相对来说比较多,但中学并没有开设文学鉴赏课程,所以对这些术语的掌握学习,还是只能放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去。 阅读教学中不但要讲术语的概念,更要训练使用这些术语去分析文段,对教学中出现的术语,决不能让学生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因为这些术语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用到的“建筑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5.学会看分作答,注意文字精炼。 留心题目分值。若是4分题目,答案要点一般是2个;若是6分题,答案要点一般不少于3个。 讲究答题规范和技巧。比如,答案再简要,也不能几个字就写完;试卷上的空白,既不能空得太多,也不是“多多益善”。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应逐渐养成下列良好的习惯: (1)调整心态冷静阅读。 (2)读懂题干明确指向。 (3)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4)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5)靠船下篙摘取原文。 (6)活用套路写全写顺。 四.阅读技法 我们认为,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样式不管怎样变化,都不会超出如下三个角度设题:(一)“意”的角度,(二)“情”的角度,(三)“技”的角度。 (一)关于“意”的解答 我们把“意”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词意”层面 高 考试题 教师业务能力考试题中学音乐幼儿园保育员考试题目免费下载工程测量项目竞赛理论考试题库院感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公司二级安全考试题答案 中的“词语含义”,一般不是“词典义”,而是“语境义”,它有以下两种情况: 1.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2.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在文中”是关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理解词意的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 (1)理解具有“指代”性质的词语,应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语句或者段落,再运用结构分析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2)理解词语的特殊义。特别注意“贬义褒用”现象;若是比喻,词语是喻体,写出本体即可;若是双关,分清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若是象征,弄清象征的对象是什么;若是反语,搞懂它的实际意思。 典型示例:(2008年全国II卷) 17. 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第二.“句意”层面 理解“句意”一般是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所谓“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较为隐晦的句子。 (2)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格或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句子。 (3)统摄全篇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2.“理解句子含义”的注意事项: (1)注意句子的位置特点,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注意句子的结构特点。若“句子”是一句话,应通过语法分析,弄清其主干与枝叶,尤其要注意枝叶;若句子是几句话,要注意其与上下文句的关系;若句子时复句,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 (3)注意句子的表达特点。如果是比喻句,先找准“句子”的本体,后通俗易懂地诠释句子;如果句子采用了象征,先找出其象征对象,后点明对象的特点。 (4)理解一些重要句子,注意结合文章的背景、主题、审美倾向等因素加以理解。 (5)对有些句意的理解,其实就是对句子原因的剖析。 特别提醒:做“理解句子含义”题,要尽量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词句回答,语言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典型示例:(2007年重庆卷)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事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第三,“段意”层面。 1.确定段落中心词。 2.了解围绕“中心词”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特别提醒:语意段不一定指一个自然段。 典型示例:(2008年重庆卷) 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①时间在钟表时行走;②时间在生活中行走;③时间在生命中行走。 第四,“文意”层面。 对文意的把握,就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把握。怎样把握呢? 1.把握“文章体裁”。如是散文,弄清写的人、事、景、物,有何特点,推断作者情感;如是小说,则从刻画人物方法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进而指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把握每段表达的“侧重点”,然后归纳整合。 典型示例:(2007年全国I卷) 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特点: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用意:(1)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2)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二)关于“情”的解答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作品的“情”主要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怀恋故土、歌颂父爱、追求宁静淡雅、渴望人性回归、反思历史文化、讴歌人类美德”等。 “情”的解答,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寻找“情物”。 “情物”是指用来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作者常常借助情物,采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手法来抒情言志。如季羡林的《马缨花》一文中,无论是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的马缨花,还是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马缨花,都成了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第二.探究“情缘”。 “情缘”,是情感的缘起。比如天津卷的《敦煌》,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敦煌”抒发了对千年前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崇敬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敦煌呢?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连续几个排比段,作者勾勒了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和顶天立地的佛像,进而赞美了那些塑造敦煌的古人,讴歌了他们心灵的美丽和生命的伟大。 第三.理清“情变”。 “情变”如脉络一般,或悲喜交加,或苦尽甘来,或乐极生悲。如:失望而沉沦——觉醒儿抗争——充满希望,满怀信心。这种脉络的好处:符合认知规律,便于把握文意。 典型示例:(2007年重庆卷) 17.全文渗透告别三峡的强烈感情,请具体说说情感的变化。 [参考答案]惆怅而失落——感动与崇敬——肯定与赞扬。 第四.体悟“情义”。 “情义”,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迟子建的《时间怎样地行走》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时间”立意,文末“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由此便可推断本文的意旨——热爱珍惜时间。 (三)关于“技”的问题。 第一.有关“技”的内容。 有关“技”的命题,主要考查作品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有何好处;或者考查作品语句、语段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回答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修辞手法 (1)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 (2)结构类:对比、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反问、设问、反语。 (4)特别注意:比喻、拟人、排比。 2.表现手法:衬托、象征、人称运用、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静衬动、想象等。 3.结构手法:伏笔、悬念、照应、过渡、详略等。 4.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特别提醒:“对比、反讽、铺排、反复”等,若在段内,语句较短,一般称修辞手法;若在段落之间或篇章内,一般称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夹叙夹议等就是常说的写作方法。 1.修辞手法。 (1)比喻。其作用事能化无形为有形,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其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将“物”直接说成“你”,具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对比。其作用是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4)反复。其作用事强调、突出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感情,升华主题。 (5)排比。目的事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反语:即说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典型示例:(2007年全国I卷) 16.文章第五段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2.表现手法。 (1)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正衬是用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反衬是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2)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的作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静衬动”“想象”等,容易把握,略。 典型示例:(2008年全国II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参考答案]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3.结构手法。 (1)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某种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2)照应。即后文对前面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做暗示。作用是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更加突出。 (3)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4)过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行文严谨,文脉畅通。 (5)详略。详略的安排,是根据表达重点的需要,加强重点,突出中心。 典型示例:(2008年北京卷)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束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4.表达方式。 主要讲述“描写”。 (1)描写对象: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2)描写繁简:工笔细描(细节、渲染)和白描(简笔勾勒轮廓)。 (3)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和侧面描写。 特别提醒:环境描写的作用常常是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细节描写可以是动作、神态等,其作用是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使其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典型示例:(2008年全国I卷)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第二.“技”的运用。 1.回答“词语”的作用。 应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特别注意: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典型示例:(2008年广东卷)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2.回答“句子”的作用。 一般从两个方面思考: 结构作用——该语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的作用。如在开头,多为铺垫、烘托、渲染、引出对象、奠定感情基调等作用;如在中间,多为过渡、呼应等作用;如在结尾,多为点题或深化、升华主题等作用。 思想作用——主要表现在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或作品的何种中心思想。 特别注意:(1)如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一定要认清手法,明确作用。(2)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从论证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此外,引用史实和古诗文,它还有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采等作用。(3)赏析一句话,则要从“含意、手法、好处”几方面综合思考。 典型示例1:(2008年安徽卷)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典型示例2:(2008年天津卷) 20.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参考答案]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3.回答“段落”的作用。 针对内容主旨而言,可考虑用“强化、升华、画龙点睛”等词;针对情节结构而言,简短的故事,则考虑用“铺垫(伏笔,一般在开头)、渲染、悬念、反差(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照应、承上启下”等词;若是神话传说,则考虑用“增强文章的神秘色彩”等。 特别注意段落的位置: (1)开篇段——若开篇就点题,其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若开篇没点题,其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若开篇连续发问,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若开篇连续感叹,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中间段——若较短,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若描写的物象是选文次要物象,但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反之,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若较长,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维,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若中间段落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若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3)结尾段——常常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若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即我们常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这一句的作用,只是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如“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等。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根据“卒章显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典型示例1:(2007年全国I卷) 17.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达文章主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2)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3)以戈壁石的呼吸,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典型示例2:(2008年天全国I卷)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4.回答“选材谋篇”问题。 高考阅读试题中,往往会出现“结合行文思路,说说是怎样逐步揭示主题的”或“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的问题。这类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眼前——回忆——现实——抒情;景或物——情或人;总——分——总:实——虚;由浅入深。另外要用上“首先、其次、然后、接着、最后”之类的字眼。 如是考查情节(特别是小说)的作用,则应考虑“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情节来揭示小说主题”。 典型示例1:(2007年重庆卷) 16.(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以“告别”为中心。(2)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典型示例2:(2008年福建卷) 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参考答案] 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本文档为【语文现代文阅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19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4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4-12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