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举报
开通vip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赞成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行日期:1991年8月1日对于宣告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相关部门:依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设计规范》,业经审察,现赞成为行业标准,编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CJJ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实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城市道路设计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CJJ37—90)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赞成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行日期:1991年8月1日对于宣告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建标[1991]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相关部门:依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设计规范》,业经审察,现赞成为行业标准,编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CJJ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实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其详细解说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第一版。一九九一年三月四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合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合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泊车场设计。邻居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新建道路必然依据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别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改动,待逐渐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之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相关规范采纳适合标准进行设计。进出口道路之外面分应按公路等相关规范履行。第1.0.3条应依据城市整体规划确立的道路种类、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种类、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部署等进行道路设计。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色、主要修建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在道路设计中应办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道路设计中应稳定办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备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防备造成屡次开挖修复的浪费。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保养开销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纯真为节俭建设投资而不适合地采纳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道路设计应依据交通工程要求,办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双侧建筑物等配合。在道路设计中注意节俭用地,合理拆迁房子,稳定办理文物、名木、遗迹等。在道路设计中应试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第1.0.4条道路设计波及其余工程(如桥梁、城市防洪、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燃气、铁路等)时,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本规范履行,本规范无规定者可参照相关规范履行。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第2.1.1条依据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一、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批、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纳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双侧不该设置吸引大批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双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二、骨干路骨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纳灵便车与非灵便车分开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骨干路双侧不该设置吸引大批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三、次干路次干路应与骨干路联合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四、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邻居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域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第2.1.2条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依据所占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均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纳各样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纳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纳Ⅲ级标准。有特别状况需更正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赞成。第二节计算行车速度第2.2.1条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当旧路改建有特别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以为合理时,可适合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试虑夜间行车安全。第三节设计车辆第条灵便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见表2.3.1及图。第2.3.2条非灵便车设计车辆的外廓参照尺寸见表。第四节道路建筑限界第2.4.1条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顶角抹角宽度应与灵便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卓识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第五节设计年限第2.5.1条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以下:快速路、骨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第2.5.2条路面构造达来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以下:一、水泥混凝土路面见第10.2.2条。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建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纳10a。三、沥青表面处分路面为8a。四、粒料路面为5a。第六节道路抗震布防第2.6.1条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隶属修建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域的布防烈度,进行抗震布防。第2.6.2条道路工程以设计地震烈度表示的布防起点一般为8度。以下状况布防起点应为7度,7度以下不布防。一、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地震时可能产生大规模滑坡、塌方的重要路段。二、重要隶属修建物如高挡土墙、高护坡、高护岸等。二、软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上的道路工程。第五节设计年限第2.5.1条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以下:快速路、骨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第2.5.2条路面构造达来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以下:一、水泥混凝土路面见第10.2.2条。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建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纳10a。三、沥青表面处分路面为8a。四、粒料路面为5a。第六节道路抗震布防第2.6.1条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隶属修建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域的布防烈度,进行抗震布防。第2.6.2条道路工程以设计地震烈度表示的布防起点一般为8度。以下状况布防起点应为7度,7度以下不布防。一、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地震时可能产生大规模滑坡、塌方的重要路段。二、重要隶属修建物如高挡土墙、高护坡、高护岸等。二、软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上的道路工程。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一节设计小时交通量第3.1.1条灵便车道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间经过道路某断面的小客车数计;中、小城市小型汽车极少时,可按一般汽车计。计算路段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3.1.1-1。计算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第3.1.2条确立车道数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第3.1.3条年均匀日交通量或均匀日交通量与k、δ值均应由各城市观察获得。未进行观察的城市可参照性质周边的周边城市的数值采纳。新辟道路可参照性质周边的同种类道路的数值采纳。不可以获得时,k值可采纳11%,δ值可采纳。第3.1.4条确立设计年限的年均匀日交通量时,应综合考虑现有交通量、正常增添交通量、吸引交通量、发展交通量等。第二节道路通行能力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灵便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当本市没有ti的观察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纳表3.2.1-1的数值。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灵便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以下: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灵便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依据不同样的计算行车速度、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第3.2.2条一条自行车车道宽1m。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公式计算:路段可能通行能力介绍值,有分开设备时为2100veh/(h?m);无分开设备时为1800veh/(h?m)。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受平面交叉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设有分开设备时,介绍值为1000~1200veh/(h?m);以路面标线区分灵便车道与非灵便车道时,介绍值为800~1000veh/(h?m)。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城市采纳大值,小的采纳小值。第3.2.3条信号灯管束十字形交叉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十字形交叉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一、各样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1、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二、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与专用右转车道时,设计通行能力应依据本面车辆左、右转比率计算。先计算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再计算专用左转及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1、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三、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右转车道时,专用左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1应按本面左转车辆比率β1计算,以下式:四、进口道设有专用右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左转车道时,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r按本面右转车辆比率βr计算,以下式:五、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面抵达的左转车超出3~1pcu时,应折减本面各样直行车道(包含直行、直左、直右及直左右等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第3.2.4条信号灯管束T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典型计算图式见图3.2.4-1及图。五、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面抵达的左转车超出3~1pcu时,应折减本面各样直行车道(包含直行、直左、直右及直左右等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一、图3.2.4-1中T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A、B、C各进口道通行能力之和,还应验算C进口道左转车对B进口道通行能力的折减。按以下规定计算:1、A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1)计算。2、B进口道为直右车道,其设计通行能力用式()计算。3、C进口道为直左车道,其设计通行能力用式()计算。当C进口道每个信号周期的左转车超出3~4pcu时,应折减B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计算。二、图3.2.4-2中T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A、B、C各进口道通行能力之和。应验算C进口道左转车对B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按以下规定计算:1、A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1)计算。2、B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计算,式中Nsl为本面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3、C进口道的直行车辆不受红灯信号控制,通行能力有较大提升,但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应受交通特色的限制。如直行车道的车流与对向车流大概相等时,则C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可采纳B进口道的数值。当C进口道每个信号周期的左转车超出3~4pcu时,应折减B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计算。第条信号灯管束交叉口进口道的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为1000veh/(h?m)。第条环形交叉口灵便车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与相应非灵便车数见表。表列数值合用于交叉长度为lw=25~30m。当lw=30~60m时,表中灵便车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应进行修正。修正系数ψw按下式计算:第三节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通行能力第3.3.1条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见表。第3.3.2条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规定以下:一、全市性的车站、码头、商场、剧场、影院、体育馆(场)、公园、展览馆及市中心区行人集中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纳。二、大商场、商铺、公共文化中心及区中心等行人好多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纳。三、地域性文化商业中心地带行人多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纳。四、支路、住所区四周道路的人行道及人行横道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纳。第3.3.3条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见表。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一节设计原则第4.1.1条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型式、部署、各构成部分尺寸及比率应按道路种类、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灵便车道与非灵便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色、交通组织、交通设备、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一致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畅达。第4.1.2条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联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地点。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第4.1.3条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纳工程举措与交通管理相联合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第二节横断面部署第4.2.1条道路的横断面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见图~图。图中:ωr——红线宽度(m);ωc——灵便车车行道宽度或灵便车与非灵便车混淆行驶的车行道宽度(m);ωb——非灵便车车行道宽度(m);ωpc——灵便车道路面宽度或灵便车与非灵便车混淆行驶的路面宽度(m);ωpb——非灵便车道路面宽度(m);ωmc——灵便车道路缘带宽度(m);ωmb——非灵便车道路缘带宽度(m);ωl——侧向净宽(m);ωdm——中间分开带宽度(m);ωsm——中间分车带宽度(m);ωdb——双侧分开带宽度(m);ωsb——双侧分车带宽度(m);ωa——路侧带宽度(m);ωp——人行道宽度(m);ωg——绿化带宽度(m);ωf——设备带宽度(m);ωs——路肩宽度(m);ωsh——硬路肩宽度(m);ωsp——保护性路肩宽度(m)。各样横断面型式的合用条件以下:一、单幅路合用于灵便车交通量不大,非灵便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市道路。二、双幅路合用于单向两条灵便车车道以上,非灵便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灵便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其余路段,亦可采纳双幅路。三、三幅路合用于灵便车交通量大,非灵便车多,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m的道路。四、四幅路合用于灵便车速度高,单向两条灵便车车道以上,非灵便车多的快速路与骨干路。第4.2.2条一条道路宜采纳同样型式的横断面。当道路横断面型式或横断面各构成部分的宽度变化时,应设过渡段,宜以交叉口或构造物为起止点。第4.2.3条桥梁、地道断面型式规定以下:一、小桥断面型式及总宽度应与道路同样。大、中桥断面型式中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同样,分开带宽度可适合减窄,但应大于或等于1m。计算行车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m的道路的双侧分开带可用交通标线取代。桥上不该设泊车带。二、地道的的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同样,分开带宽度可适合减窄,但应大于或等于1m。分开带可用交通标线取代,但曲线地道不得用标线取代。地道中不该设置泊车带。第三节灵便车车道与路面宽度第4.3.1条各级道路的灵便车车道宽度应依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立。灵便车车道宽度见表。第4.3.2条灵便车车行道宽度包含几条车道宽度。灵便车道路面宽度包含车行道宽度及双侧路缘带宽度。单幅路与三幅路灵便车车行道上采纳暂时实体中间分开物分开对向交通时,灵便车道路面宽度应包含分开物与双侧路缘带宽度,见图。采纳双黄线分开对向交通时,灵便车道路面宽度应包含双黄线宽度,见图。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特别困难时可采纳分开物,不得采纳双黄线;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骨干路宜设中间分车带,困难时可采纳分开物。第四节非灵便车车行道宽度、路面宽度与路面构造第4.4.1条非灵便车车行道主要供自行车行驶,应依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条数。非灵便车道路而宽度包含几条自行车车道宽度及双侧各25cm路缘带宽度。三幅路或四幅路的非灵便车车行道上若有兽力车、三轮车、板车行驶时,双侧非灵便车道路面宽度除按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立外,还应适合加宽。为减少分开带断口,保证灵便车交畅达畅,赞成少许灵便车在非灵便车道上顺向行驶一段距离时,应适合加宽非灵便车道路面宽度。第4.4.2条非灵便车车道宽度见表。第4.4.3条非灵便车道路面应依据筑路资料、施工最小厚度、路基土种类、水文状况以及当地经验,确立构造组合与厚度。有少许灵便车行驶时,路面构造应知足灵便车行驶要求。路面构造应有足够强度。面层应平坦、抗滑、耐磨。基层资料应拥有适合强度和水牢固性。处于湿润地带及冰冻地域的道路应设垫层。第五节路侧带宽度及人行道铺装构造第4.5.1条路侧带宽度应依据道路种类、功能、设计行人交通量、绿化、沿街建筑性质及布设公用设备要求等确立。第4.5.2条路侧带各构成部分的宽度确立以下:一、人行道宽度必然知足行人通行的安全温顺畅,由式()计算,其实不得小于表4.5.2-1的规定。二、绿化带宽度见第13.2.11条。三、设备带包含设置行人护栏、照明灯柱、标记牌、信号灯等所需宽度。红线宽度较窄及条件困难时,设备带可与绿化带归并,但应防备各样设备与树木间的搅乱。设备带宽度见表。第4.5.3条人行道铺装构造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当地资料及工业废渣的原则,并考虑施工最小厚度。人行道铺装面层应平坦、抗滑、耐磨、雅观。基层资料应拥有适合强度。处于湿润地带及冰冻地域时,应采纳水牢固性好的资料。大型商铺、大型公共文化机构、名胜遗迹、公园、广场等周边和旅行区道路的人行道面层应与四周环境协调并注意雅观。车辆进出口处人行道铺装的构造和厚度应依据车辆荷载确立。第六节分车带第4.6.1条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样地点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双侧分车带(简称双侧带)。分车带由分开带及双侧路缘带构成。分车带形式见图。分车带最小宽度及侧向净宽等见表。第4.6.2条分开带可用缘石围砌,超出路面10~20cm,在人行横道及停靠站处应铺装。第4.6.3条积雪地区分开带宽度除知足第4.6.1条要求外,还应依据暂时堆放积雪的要求进行验算。一、积雪地域种类按重现期为20a一遇的年积雪厚度、年积雪时间、一次降雪厚度等指标,区分为重积雪地域、中积雪地域和一般积雪地域三类,见表。二、积雪地区分开带宽度应依据不同样种类积雪地域降雪量的大小及暂时堆放积雪的要求确立。降雪早期赞成将路面积雪暂时堆放在分开带上,积雪地区分开带宽度应大于或等于堆雪宽度。双侧分开带的宽度可按暂时堆放灵便车道路面宽度之半的积雪量计算,其余赞成堆到路侧带上;中间分开带的宽度可按暂时堆放路面全宽的积雪量计算。堆雪宽度按式()及式()计算。三、分开带堆雪高度自路面边沿算起应小于或等于。第七节路肩第4.7.1条采纳边沟排水的道路应在路面外侧设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含路缘带)及保护性路肩,见图。左边路肩合用于双幅路或四幅路中间拥有排水渠的断面,见图。第4.7.2条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应设硬路肩。硬路肩铺装应拥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构造与灵便车车行道同样,其余部分可适合减薄。硬路肩最小宽度见表。凑近城市、村镇有行人的路段,右边硬路肩宽度应依据人流确立,但不得小于表4.7.2规定值。不设硬路肩时,路肩宽度不得小于1.25m。第4.7.3条保护性路肩宽度应知足安设护栏、杆柱、交通标记牌的要求。最小宽度为50cm。保护性路肩为土质或简单铺装。第4.7.4条快速路右边路肩宽度小于,且交通量较大时,应设紧迫泊车带,此间距宜为300~500m。紧迫泊车带宽度及各部尺寸见图。第八节路拱曲线与路拱坡度第4.8.1条依据路面宽度、路面种类、横坡度等,采纳不同样方次的抛物线形、直线接不同样方次的抛物线形与折线形等路拱曲线形式,见图~图。一、不同样方次的抛物线路拱见图。不同样方次的抛物形路拱设计坡度i为路拱中点与路边连线的坡度。二、直线接不同样方次的抛物线形路拱见图。直线接不同样方次的抛物线形路拱设计坡度i为直线段横坡度。三、折线形路拱包含单折线形及多折线形两种见图4.8.1-3及图4.8.1-4。单折线形路拱设计坡度i为折线坡度;多折线形路拱设计坡度i为凑近缘石折线的坡度。第4.8.2条路拱设计坡度应依据路面宽度、面层种类、计算行车速度、纵坡及天气等条件确立,见表。第4.8.3条非灵便车车行道路拱设计坡度可依据路面面层种类按表4.8.2采纳。第4.8.4条人行道横坡度宜采纳单面坡,横坡度为1~2%。第4.8.5条路肩中路缘带部分的横坡度与路面同样,其余部分的横坡度可加大1%。第九节缘石第4.9.1条缘石宜超出路面边沿10~20mm。地道内线形曲折路段或陡峻路段等处,可超出并应有足够的埋置深度,以保证牢固。缘石宽度宜为10~15cm。桥上缘石的规定应符合现行的相关规范的要求。25~40cm,第4.9.2条缘石宜采纳立式,进出口宜采纳斜式或平式,有路肩时采纳平式。人行道及人行横道宽度范围内缘石宜做成斜式或平式,便于少儿车、轮椅及残疾人通行。在分开带端头或交叉口的小半径处,缘石宜做成曲线形。缘石资料可采纳坚硬石质或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宜低于30MPa。第五章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第一节平面设计第5.1.1条平面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一、道路平面地点应按城市整体规划道路网布设。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联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办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连接,合理地设置和缓曲线、超高、加宽等。四、道路平面设计应依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进出口、泊车场进出口、分开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地点等。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行时,应知足近期使用要求,兼备远期发展,减少荒弃工程。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以下规定:一、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知足以下要求: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知足设置和缓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二、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样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和缓曲线。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纳复曲线。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和缓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和缓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三、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终点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难以实行地段,应采纳防备举措。四、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和缓曲线而构成复曲线。第5.1.3条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纳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纳设超高介绍半径值。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纳设超高最小半径值。第5.1.4条平曲线由圆曲线及两头和缓曲线构成。平曲线长度与圆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1的规定值。道路中心线转角α小于或等于7°时,平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2的规定值。第5.1.5条直线与圆曲线或大部分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和缓曲线。和缓曲线采纳盘旋线。和缓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5-1规定值。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线相接,相接处予以圆顺,见图。圆曲线半径大于表时,和缓曲线可用直线取代。直线和缓段一端应与圆曲线相切,另一端与直不设和缓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径相连接。第条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的规定见表。超高的过渡方式应依据地形状况、车道数、超高横坡度值、横断面型式、便于排水、路容雅观等因素决定。单幅路路面宽度及三幅路灵便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线旋转;双幅路路面宽度及四幅路灵便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间分开带边沿旋转,使双侧车行道各自成为独立的超高横断面,见图。第5.1.7条由直线上的正常路拱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的超高断面时,必然在此间设置超高和缓段。超高和缓段长度按下式计算:第5.1.8条超高和缓段起、终点处路面边沿出现的竖向转折,应予以圆顺。第5.1.9条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见表。第5.1.10条加宽和缓段长度的规定以下:一、设置和缓曲线或超高和缓段时,加宽和缓段长度应采纳与和缓曲线或超高和缓段长度同样值。二、不设和缓曲线或超高和缓段时,加宽和缓段长度应按加宽侧路面边沿宽度渐变率为1∶15~1∶30,且长度不得小于10m的要求设置。第5.1.11条视距的规定以下: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泊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严寒积雪地域应另行计算。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纳会车视距。其值为表5.1.11-1中泊车视距的两倍。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规则。验算时,物高为;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该阻拦视野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沿之间的阻拦物应予除掉。视距横净距计算公式见表。第5.1.12条快速路及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的骨干路,纵坡度大于5%的路段或符合以下状况之一时,可在上坡方向车行道右边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可采纳。一、沿上坡方向大型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到表5.1.12规定的赞成最低速度以下时。二、因为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搅乱,降低路段通行能力时。三、经综合分析以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第5.1.13条设置分开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以下规定: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束交叉口的中间分开带不该设断口。快速路上双侧分开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骨干路上双侧分开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纳6m。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骨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双侧建筑物进出口宜设在支路或邻居内部路上。缘石断口地点应走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60m。第5.1.14条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路段需加快合流或减速分流时,应设变速车道。变速车道长度经计算确立。第5.1.15条路段内人行横道应布设在人流集中处,但不宜过密。人行横道应设在通视优秀的地点,并应设醒目标记。快速路上行人过街应采纳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骨干路Ⅰ级宜采纳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第5.1.16条桥梁引道线形规定以下:一、引道应与桥梁轴线保持同样的线形,其最小长度见表。受地形限制不可以知足上述要求必然设置平曲线时,和缓曲线不得进入桥头。当桥梁设在曲线范围内,在引道部分变成直线时,直线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第5.1.2条规定。二、滨河路与桥头引道平交时,应与桥头保持必然距离,以防备在交叉口中斜坡与急弯重合。三、桥面宽度与路段的道路断面宽度不一致时,应在引道范围设置过渡段。路面边沿斜率可采纳1∶15~1∶30。折点处应予以圆顺。第5.1.17条地道引道线形规定以下:一、引道应与地道轴线保持同样的线形,其最小长度见表。受地形限制不可以知足上述要求时,应控制和缓曲线不得进入地道。当地道设置在曲线范围内,在引道部分变成直线时,直线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第5.1.2条规定。二、洞口外应知足相应道路等级对视距的要求。引道设中间分开带时采纳泊车视距,无中间分开带时采纳会车视距。三、单向行驶多孔地道的引道应设置反向曲线与两头道路连接。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m)以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1.5倍为宜,特别困难时亦应大于或等于泊车视距。第二节纵断面设计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以下: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部署及沿路范围内陆面水的除掉。二、为保证行车安全、畅快、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屡次。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均衡,汽车营运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立路面设计标高。四、灵便车与非灵便车混淆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灵便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五、纵断面设计应付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天气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升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牢固。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可以提升时,应采纳牢固路基举措。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构造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3、沿河流路应依据路线地点确立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沿应高于河流防洪水位。当岸边设置挡水设备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依据状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牢固的影响。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稳定办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别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纳其余排水举措。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均匀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均匀纵坡度宜采纳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纳4%,随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均匀纵坡度不宜大于4.5%。第5.2.2条灵便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介绍值与限制值见表。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以下: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介绍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出5%,坡长超出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和缓段。和缓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第5.2.5条非灵便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表5.2.5规定限制坡长。第5.2.6条各级道路纵坡更正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采纳圆曲线。竖曲线半径及最小长度见表。设计中应采纳大于或等于表5.2.6一般最小半径值;特别困难时,应大于或等于极限最小半径值。非灵便车车行道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500m。第5.2.7条桥梁引道设竖曲线时,竖曲线切点距桥端应保持适合距离,大、中桥为10~15m,工程困难地段可减为5m。地道洞口外应保持一段与地道内同样的纵坡,其长度见表。第三节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第5.3.1条道路线形组合应知足行车安全、畅快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畅达。第5.3.2条线形组合应知足以下要求:一、在视觉上自然地指引驾驶员的视野。平曲线起点应设任凸形竖曲线极点以前。急弯、反向曲线或挖方边坡均应试虑视野的引诱,防备遮断视野。二、为使平面和纵断面线形均衡,一般取竖曲线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三、合理选择道路的纵坡度和横坡度,以保持排水畅达,而不形成过大的合成坡度。四、当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均大时,平、竖曲线宜重合,但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均小时,不得重合。五、平曲线与竖曲线适合与不适合的组合见图。第5.3.3条平曲线与竖曲线应防备以下几种组合:一、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急转的平曲线或反向曲线。二、在一个长平曲线内设两上和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在一个长竖曲线内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三、在长直线段内,插入小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第六章道路与道路交叉第一节设计原则与规定第6.1.1条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设置。道路订交时宜采纳正交,必然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不宜采纳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第6.1.2条道路与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应依据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立。第6.1.3条交叉口设计应依据订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及自然条件等进行。先期工程应为后期扩建预留用地。第6.1.4条在交叉口设计中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正确组织车流、人流,合理布设各样车道、交通岛、交通标记与标线。第6.1.5条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铺装宜适合加宽,并适合地组织行人过街。快速路的重要交叉口应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骨干路上的重要交叉口宜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第6.1.6条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应符合行车畅快、排水快速和雅观的要求。立体交叉的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标高协调,便于布设地上杆线和地下管线,并宜采纳自流排水,减少泵站的设置。第6.1.7条为提升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可在进口道范围内采纳适合举措以增设车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应设置变速车道与集散车道。第6.1.8条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以下:一、立体交叉应按规划道路网设置。二、高速公路与城市各级道路交叉时,必然采纳立体交叉。三、快速路与快速路交叉,必然采纳立体交叉;快速路与骨干路交叉,应采纳立体交叉。四、进入骨干路与骨干路交叉口的现有交通量超出4000~6000pcu/h,订交道路为四条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叉口采纳改良举措、调整交通组织均难见效时,可设置立体交叉,并稳定解决设置立体交叉后对周边平面交叉口的影响。五、两条骨干路交叉或骨干路与其余道路交叉,当地形适合修建立体交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为合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六、道路跨河或跨铁路的端部可利用桥梁边孔,修建道路与道路的立体交叉。第6.1.9条立体交叉应在知足交通需求的状况下采纳简单形式,其体形和色彩应与四周建筑协调,力求简短大方。第6.1.10条立体交叉的线形部署应与桥梁设计配合,不宜设置过多斜桥、坡桥及弯桥,并减少桥梁面积。第二节平面交叉第6.2.1条平面交叉口的型式有十字形、T形、Y型、X形及环形交叉等,应依据城市道路的部署、订交道路等级、性质和交通组织等确立。第6.2.2条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7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第6.2.3条交叉口间距应依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顶峰时期最大阻车长度等确立,不宜很短。第6.2.4条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足非灵便车行车要求;单幅路、双幅路交叉口缘石转弯最小半径见表。三幅路、四幅路交叉口的缘石转弯最小半径应知第6.2.5条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阻拦驾驶员视野的阻拦物应除掉。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6.2.5-1及图。第6.2.6条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畅快、排水畅达、工程量大小和雅观等因素,叉口设计标高。设计原则以下:一、两条道路订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度遵照主要道路。二、交叉口设计范围内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状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三、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四、合理确立变坡点和部署雨水进水口。合理确立交第6.2.7条交叉口渠化设计规定以下:一、渠化原则1、应依据交通量、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2、交叉口交通岛的设置应有效地指引车流顺畅行驶,防备误行。3、进、出口道分开带或交通标线应依据渠化要求部署,并应与路段上的分开设备连接。二、交叉口的拓宽及渠化1、顶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多于3或4pcu(小交叉口为3,大交叉口为4)时,应增设左转专用车道。顶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右转车多于4pcu时,应增设右转专用车道。2、依据交叉口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件设置交通岛。交通岛应以缘石围砌。人行横道处缘石高度可降为零。3、交叉口进口车道宽度,小型汽车车道可采纳3m;混入一般汽车和铰接车的车道与左、右转专用车道可采纳,最小。4、交叉口的进口道设右转专用车道时,右边横向订交道路的出口道应设加快车道,见图。右转专用车道长度应保证右转车不受相邻停候车队长度的影响;加快车道应保证加快所需长度。二者均应检查后计算确立。第6.2.8条停止线地点应凑近交叉口,但应保证一方面的绿灯尾车不搅乱侧向绿灯头直行车顺利经过。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后最少1m处,并应与订交道路中心线平行。第6.2.9条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应设置在驾驶员简单看清的地点,标线应醒目。其最小宽度为4m,需要时可依据行人交通量加宽。灵便车车道数大于或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宜设安全岛,安全岛的最小宽度1m。第6.2.10条环形交叉口合用于多条道路交汇或转弯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相邻道路中心线间夹角宜大概相等。快速路或交通量大的骨干路上均不该采纳环形平面交叉。坡向交叉口的道路纵坡度大于或等于3%时,不宜采纳环形平面交叉。规划需修建立体交叉时,环形平面交叉可作为过渡形式,预留改建为环形立体交叉的可能性。第6.2.11条环形平面交叉基本因素与要求以下: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中心岛的形状应依据交通流特色采纳圆形、椭圆形或卵形等,其尺寸应知足最小交叉长度和环道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最小半径应符合表6.2.11的规定。最小交叉长度lw不该小于计算行车速度4s的运转距离,其值见表。二、环道的部署和宽度、环道的车行道可依据交通流的状况,采纳灵便车与非灵便车混行或分行部署。分行时可用分开带、分开物或标线分开。分开带宽度应大于或等于。2、环道的灵便车道一般采纳三条。车道宽度应包含弯道加宽。非灵便车车行道宽度不该小于交汇道路中的最大非灵便车车行道宽度,也不宜超出8m。3、中心岛上不该部署人行道。环道外侧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各交汇道路中的最大人行道宽度。4、环道外缘的平面线形不宜设计成反向曲线。进口缘石半径re见第6.2.4条。出口缘石半径reg应大于或等于进口缘石半径。5、环道纵坡度不宜大于2%,横坡度宜采纳两面坡。6、环道上应知足绕行车辆的泊车视距要求。第三节立体交叉第6.3.1条依据交通功能和匝道部署方式,立体交叉分为分别式和互通式两类。互通式立体交叉,依据交通流线的交叉状况和道路互通的圆满程度分为完满互通式、不完满互通式和环形三种。各样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见表,各样图形见图~图。互通式立体交叉依据灵便车与非灵便车能否分行,分为分行立体交叉和混行立体交叉两种。灵便车与非灵便车分行立体交叉形式见图与图。第6.3.2条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一、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原则以下:1、立体交叉的选型应依据交叉口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地形、地质和地下管线等详细状况的综合分析,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后确立。2、立体交叉应保证主要方向交畅达畅。对于交通量小的次要交通方向,可保存部分平面交叉或限制某些方向交通。当交叉口转弯流量较小,周边有可供转弯车辆绕行的道路时,可采纳分别式立体交叉。3、立体交叉匝道口处灵便车与非灵便车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较大,相互搅乱造成交通拥堵影响正常运转时,可采纳灵便车与非灵便车分行的立体交叉。4、立体交叉设计应依据对交叉口交通流的分析,联合地形,就地取材地部署匝道,不该纯真重申对称。5、一条路上建筑多处立体交叉时,宜采纳行车方式周边的立体交叉形式,使驾驶员简单鉴识行车方向。二、立体交叉基本形式的交通特色及合用条件以下:1、分别式立体交叉合用于直行交通为主且周边有可供转弯车辆使用的道路。2、菱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畅达达,在次要道路上设置平面交叉口,供转弯车辆行驶,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订交的交叉口。3、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畅达达,在次要道路上可采纳平面交叉或限制部分转弯车辆通行,合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订交的交叉口。4、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与喇叭形立体交叉合用于快速路与骨干路交叉处。苜蓿叶形用于十字形交叉口,喇叭形合用于T形交叉口。5、定向式立体交叉的左转弯方向交通设有直接通行的专用匝道,行驶路线简捷、方便、安全,合用于左转弯交通为主要流向的交叉口。依据交通状况,可做成完满定向式或部分定向式。6、双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畅达达,次要道路的直行车辆与全部转弯车辆在环道上经过,合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订交和多路交叉。三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可保证订交道路直行交畅达达,转弯车辆在环道上经过,合用于两条主要干路相交的交叉口。当一条骨干路近期交通量较小时,可分期修建,以双层式环形立体交叉作为三层式的过渡形式。第6.3.3条立体交叉的计算行车速度规定以下:一、立体交叉直行方向和定向方向计算行车速度。1、分别式、苜蓿叶形、环形立体交叉的直行方向和定向式立体交叉的定向方向的计算行车速度应采纳与路段相应等级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2、在菱形立体交叉中经过其平面交叉口直行车流的计算行车速度可采纳与路段相应等级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的0.7倍。二、匝道计算行车速度见表。三、环形立体交叉环道的计算行车速度见表。第6.3.4条立体交叉的平面线形规定以下:一、引道平面设计各项设计标准见第五章第一节。二、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指未加宽前内侧灵便车道中线的半径,规定见表,宜采纳大于或等于表列超高is=2%的最小半径,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纳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三、匝道平曲线超高宜采纳2%,最大不得超出6%。四、匝道平曲线加宽值见第5.1.9条。五、匝道和缓段的规定见第5.1.5条。第6.3.5条立体交叉引道和匝道的最大纵坡度不该大于表6.3.5的规定。灵便车与非灵便车在同一坡道上行驶时,最大纵坡度按非灵便车车行道的规定。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回头曲线处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立体交叉范围的平面交叉口处的纵坡度应按第条规定立体交叉范围内竖曲线设计见第5.2.6条。第6.3.6条立体交叉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一、立体交叉范围内干道横断面部署应与连接的道路路段协调,并依据交通状况设置集散车道与变速车道。车道宽度、侧向净宽等见第四章。二、立体交叉匝道应设计为单向行驶。有困难时可采纳双向行驶,但应予以分开。匝道横断面部署见图6.3.6。单向行驶匝道的路面宽度不该小于7m。三、灵便车与非灵便车混淆行驶的匝道中,非灵便车车行道宽度应依据交通量确立。四、路缘带宽度见表。第6.3.7条立体交叉范围内的视距除应符合第5.1.11条的规定外,尚应付不设集散车道的立体交叉匝道进出口处平面及竖向视距进行验算,并应防备立体交叉桥的栏板遮挡驾驶员视野。第6.3.8条两个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的最小净距见表。第6.3.9条立体交叉范围内相邻匝道口之间的最小净距见表6.3.9和图。第6.3.10条变速车道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一、变速车道的部署1、立体交叉的直行方向交通量较少时,变速车道可采纳直接式,见图。直行方向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纳平行式,见图6.3.10-2。2、减速车道驶出端应使驾驶员易于鉴识。变速车道可采纳不同样颜色的路面或标线与干道差别,并加设交通标记。3、变速车道宜设一条车道,宽度可与直行方向干道的车道宽度同样,其地点自干道的路缘带外侧算起。变速车道外侧应另加路缘带。二、变速车道长度不该小于表6.3.10-1和表6.3.10-2所列数值,并依据道路纵坡度大小,按表所列系数修正。三、变速车道的过渡段1、平行式变速车道过渡段的长度不该小于表6.3.10-4所列数值。2、直接式变速车道过渡段按外边沿斜率控制。驶出端过渡段外边沿斜率为1/15~1/20(驶出角凑近4°~3°);驶入端过渡段外边沿斜率为1/30(驶入角凑近2°)。第6.3.11条集散车道的计算行车速度应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一致。集散车道应经过变速车道与直行干道相接。立体交叉范围内集散车道与直行干道间应用分开设备或标线分开。集散车道与分开设备宽度见第四章。第七章道路与铁路交叉第一节设计原则与规定第7.1.1条道路与铁路交叉的地点应符合城市整体规划。需要调整时,应报相关部门确立。第7.1.2条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以下:一、快速路与铁路交叉,必然设置立体交叉。二、骨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铁路交叉,当道口交通量大或铁路调车作业忙碌而关闭道口累计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三、骨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顶峰时间内常常发生一次关闭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四、行驶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应设置立体交叉。五、中、小城市被铁路切割,道口交通量虽较小,但考虑城市整体的需要,可设置一、二处立体交叉。六、地形条件不利,采纳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时,可设置立体交叉。第7.1.3条道路与铁路交叉,灵便车交通量不大但非灵便车交通量和人流量较大时,可设置人行立体交叉或非灵便车与行人合用的立体交叉。第7.1.4条道路与铁路交叉宜采纳正交,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第二节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第7.2.1条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道路线形应为直线。直线段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应大于或等于30m。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缘石转曲折线切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无栏木设备的铁路道口,停止线地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5m。第7.2.2条道口的地点不该设在铁路的道岔处或站场范围内,也不宜设在道路与铁路通视条件不符合行车安全要求的路段上。第7.2.3条道口双侧应设置平台。自最外侧钢轨外缘到近来竖曲线切点间的平台长度规定以下:通行铰接车和拖挂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20m;通行一般汽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平台纵坡度应小于或等于0.5%。连接道口平台两头的道路纵坡度,对于汽车与自行车混淆交通的道路应小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3.5%;灵便车车行道应小于或等于5%。坡长限制见第5.2.3条和第5.2.5条。16m。2.5%,困难地段应第7.2.4条10cm。线间距大于道口处有两股或两股以上铁路,不宜有轨面标高差。困难时两线轨面标高差应小于或等于5m的并肩道口中相邻两线轨面标高差按道路纵坡度小于或等于3%控制。第7.2.5条道口宽度不该小于订交道路路面和人行道宽度之和。道宽度,但每侧宽度应大于或等于。利用边沟排水的道路,道口宽度应与道路路基同宽。困难条件下可按人流量大小确立人行道口宽度超出20m,不可以采纳标准栏木时,应与铁路部门磋商办理。有困难时可局部更正道路横断面型式以增添栏木支撑点,但不可以压缩各样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断面更正处两头应按规定设过渡段。第7.2.6条道口店面应采纳牢固耐用、平坦、牢固且易于翻修的资料,如钢筋混凝土预制块或料石等。第7.2.7条无人看守或末设置自动信号的道口,在距道口停止线相当于该路的泊车视距,其实不小于50m处,应能看到双侧各不小于表7.2.7规定道口侧向视距sc处的火车,见图。第三节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第7.3.1条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型式主要有道路上跨或下穿两种。立体交叉的地点与型式应依据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并考虑道路与铁路的等级及性质、交通量、交通构成、地形、地下设备、铁路行车了望条件、地质、水文、环境要求、城市景观、施工管理等因素综合比较确立。依据详细状况也可采纳灵便车车行道上跨铁路、非灵便车车行道下穿铁路相组合的立体交叉型式。第7.3.2条立体交叉干道与引道的平面线形设计见第五章。引道范围内不该设平面交叉口。引道之外设平面交叉口时,应有大于或等于50m的平面交叉口缓坡段,其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状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第7.3.3条立体交叉干道与引道的纵断面线形设计见第6.3.5条。第7.3.4条道路上跨铁路时,立体交叉桥桥面车行道宽度不该减窄,桥上人行道的宽度可依据人流量计算确立,但每侧人行道的宽度不该小于。引道部分应设置过渡段。引道部分横断面尺寸及平面线形分别见第4.2.3条及第5.1.16条。第条道路上跨铁路时,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的《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道路下穿铁路时,桥下净空见第2.4.1条。
本文档为【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飞行笑笑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86KB
软件:Word
页数:54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9-22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