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举报
开通vip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BuildingPileFoundationsJGJ94—94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5年7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通知建标[1994]802号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函[1987]7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JGJ94—94,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TechnicalCodeforBuildingPileFoundationsJGJ94—94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5年7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建标[1994]802号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函[1987]7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JGJ94—94,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负责。在施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和意见,请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4年12月31日目次1总则2术语、符号2.1术语2.2符号3基本设计规定3.1基本资料3.2桩的选型与布置3.3设计原则3.4特殊条件下的桩基4桩基构造4.1桩的构造4.2承台构造5桩基计算5.1桩顶作用效应计算5.2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5.3桩基沉降计算5.4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5.5桩身承载力与抗裂计算5.6承台计算6灌注桩施工6.1施工准备6.2一般规定6.3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6.4沉管灌注桩和内夯灌注桩6.5干作业成孔灌注桩7混凝土预制桩与钢桩的施工7.1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7.2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存7.3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7.4混凝土预制桩的沉桩7.5钢桩(钢管桩、H型桩及其他异型钢桩)的制作7.6钢桩的焊接7.7钢桩的运输和堆存7.8钢桩的沉桩8承台施工8.1一般规定8.2基坑开挖和回填8.3钢筋和混凝土施工9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9.1成桩质量检查9.2单桩承载力检测9.3基桩及承台工程验收资料附录A成桩工艺选择参考表附录B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体)、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计算受水平荷载的桩基附录C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附录D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附录E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附录F按倒置弹性地基梁计算墙下条形桩基承台梁附录G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附录H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计算参数表附录I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条文说明1总则1.0.1为了在桩基设计与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桩基的设计与施工。1.0.3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检测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1.0.4本规范系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的基本原则制订。与建筑结构有关的符号、单位和术语按《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术语、通用符号和计量单位》GBJ83—85采用。1.0.5采用本规范时,土分类按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执行;荷载取值按现行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执行;混凝土桩和承台的截面计算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钢桩的截面计算按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执行。对于特殊土地区的桩基、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桩基,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执行。本规范未作规定的其他内容,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符号2.1术语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单桩基础——采用一根桩(通常为大直径桩)以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通常为柱)荷载的独立基础。群桩基础——由2根以上基桩组成的桩基础。基桩——群桩基础中的单桩。复合基桩——包含承台底土阻力的基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单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材料强度,一般由土对桩的支承阻力控制,对于端承桩、超长桩和桩身质量有缺陷的桩,可能由桩身材料强度控制。群桩效应——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沉降等性状发生变化而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力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称其为群桩效应。群桩效应受土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比、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成桩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群桩效应系数——用以度量构成群桩承载力的各个分量因群桩效应而降低或提高的幅度指标,如侧阻、端阻、承台底土阻力的群桩效应系数。桩侧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侧阻与单桩平均极限侧阻之比。桩端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端阻与单桩平均极限端阻之比。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承载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之比。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承台底平均极限土阻力与承台底地基土极限阻力之比。负摩阻力——桩身周围土由于自重固结、自重湿陷、地面附加荷载等原因而产生大于桩身的沉降时,土对桩侧表面所产生的向下摩阻力。在桩身某一深度处的桩土位移量相等,该处称为中性点。中性点是正、负摩阻力的分界点。下拉荷载——对于单桩基础,中性点以上负摩阻力的累计值即为下拉荷载。对于群桩基础中的基桩,尚需考虑负摩阻力的群桩效应,即其下拉荷载尚应将单桩下拉荷载乘以相应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予以折减。闭塞效应——开口管桩沉入过程,桩端土一部分被挤向外围,一部分涌入管内形成“土塞”。土塞受到管壁摩阻力作用将产生一定压缩,土塞高度及其闭塞程度与土性、管径、壁厚及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等诸多因素有关。闭塞程度直接影响端阻发挥与破坏性状及桩的承载力。称此为“闭塞效应”。3基本设计规定3.1基本资料3.1.1桩基设计应具备以下资料:3.1.1.1岩土工程勘察资料(1)按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整理的工程地质报告和图件;(2)桩基按两类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所需用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值;(3)对建筑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土洞等,有明确的判断、结论和防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4)已确定和预测的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化学分析结论;(5)现场或其他可供参考的试桩资料及附近类似桩基工程经验资料;(6)抗震设防区按设防烈度提供的液化地层资料;(7)有关地基土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的资料。3.1.1.2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有关资料(1)建筑场地的平面图,包括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2)相邻建筑物安全等级、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3)水、电及有关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4)周围建筑物及边坡的防振、防噪音的要求;(5)泥浆排泄、弃土条件。3.1.1.3建筑物的有关资料(1)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2)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重及建筑物的使用或生产设备对基础竖向及水平位移的要求;(3)建筑物的安全等级;(4)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抗震)类别。3.1.1.4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1)施工机械设备条件,制桩条件、动力条件以及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2)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3.1.1.5供设计比较用的各种桩型及其实施的可能性。3.1.2桩基的详细勘察除满足现行勘察规范有关要求外尚应满足以下要求:3.1.2.1勘探点间距(1)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决定,宜为12~24m。当相邻两个勘探点揭露出的层面坡度大于10%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密勘探点;(2)对于摩擦桩:宜为20~30m布置勘探点,但通到土层的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分布变化较大,或存在可能影响成桩的土层存在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3)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柱下单桩基础应按桩列线布置勘探点,并宜每桩设一勘探点。3.1.2.2勘探深度(1)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且安全等级为一级建筑桩基,场地至少应布置3个控制性孔,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建筑桩基应不少于2个控制性孔。控制性孔深度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一般性勘探孔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3~5m;(2)嵌岩桩钻孔应深入持力岩层不小于3~5倍桩径;当持力岩层较薄时,应有部分钻孔钻穿持力岩层。岩溶地区,应查明溶洞、溶沟、溶槽、石笋等的分布情况。3.1.2.3在勘察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地层,均应进行室内试验或原位测试,提供设计所需参数。3.2桩的选型与布置3.2.1桩可按下列规定分类3.2.1.1按承载性状分类(1)摩擦型桩:摩擦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摩擦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2)端承型桩:端承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摩擦端承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3.2.1.2按桩的使用功能分类(1)竖向抗压桩(抗压桩);(2)竖向抗拔桩(抗拔桩);(3)水平受荷桩(主要承受水平荷载);(4)复合受荷桩(竖向、水平荷载均较大)。3.2.1.3按桩身材料分类(1)混凝土桩:灌注桩、预制桩;(2)钢桩;(3)组合材料桩。3.2.1.4按成桩方法分类(1)非挤土桩:干作业法、泥浆护壁法、套管护壁法;(2)部分挤土桩:部分挤土灌注桩、预钻孔打入式预制桩、打入式敞口桩;(3)挤土桩:挤土灌注桩、挤土预制桩(打入或静压)。3.2.1.5按桩径大小分类(1)小桩:d≤250mm;(2)中等直径桩:250mm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劳动力组织计划;6.1.2.4机械设备、备(配)件、工具(包括质量检查工具)、材料供应计划;6.1.2.5桩基施工时,对安全、劳动保护、防火、防雨、防台风、爆破作业、文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按有关规定执行;6.1.2.6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季节性(冬、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6.1.3成桩机械必须经鉴定合格,不合格机械不得使用。6.1.4施工前应组织图纸会审,会审纪要连同施工图等作为施工依据并列入工程档案。6.1.5桩基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如供水、供电、道路、排水、临设房屋等,必须在开工前准备就绪,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以保证施工机械正常作业。6.1.6基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6.2一般规定6.2.1不同桩型的适应条件如下:6.2.1.1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砂填土、碎(砾)石土及风化岩层;以及地质情况复杂,夹层多、风化不均、软硬变化较大的岩层;冲孔灌注桩除适应上述地质情况外,还能穿透旧基础、大孤石等障碍物,但在岩溶发育地区应慎重使用。6.2.1.2沉管灌注桩适用于粘性土、粉土、淤泥质土、砂土及填土;在厚度较大、灵敏度较高的淤泥和流塑状态的粘性土等软弱土层中采用时,应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并经工艺试验成功后方可实施。夯扩桩适用于桩端持力层为中、低压缩性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类土,且其埋深不超过20m的情况。6.2.1.3干作业成孔灌注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风化岩层。人工挖孔灌注桩在地下水位较高,特别是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高压缩性淤泥层和流塑淤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6.2.2钻(冲)孔机具的适用范围可按照表6.2.2选用:6.2.3成孔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正、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为准确控制成孔深度,在桩架或桩管上应设置6.2.6.7钢筋笼主筋的保护层允许偏差如下:水下浇注混凝土桩±20mm非水下浇注混凝土桩±10mm6.2.7粗骨料可选用卵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对于沉管灌注桩不宜大于50mm,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1燉3;对于素混凝土桩,不得大于桩径的1/4,并不宜大于70mm。6.2.8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浇注混凝土。桩身混凝土必须留有试件,直径大于1m的桩,每根桩应有1组试块,且每个浇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3件。6.2.9为核对地质资料、检验设备、工艺以及技术要求是否适宜,桩在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6.2.10人工挖孔桩的孔径(不含护壁)不得小于0.8mm,当桩净距小于2倍桩径且小于2.5m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4.5mm,孔深不宜大于40mm。6.2.11人工挖孔桩混凝土护壁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多节护壁时,上下节护壁间宜用钢筋拉结。6.2.12灌注桩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配件以及个人劳保用品必须经常检查,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6.2.13人工挖孔桩施工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6.2.13.1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使用麻绳和尼龙绳吊挂或脚踏井壁凸缘上下。电葫芦宜用按扭式开关,使用前必须检验其安全起吊能力;6.2.13.2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应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有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风量不宜少于25L/S。6.2.13.3孔口四周必须设置护拦,一般加0.8m高围栏围护。6.2.13.4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m范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6.2.13.5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保护器。各孔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孔内电缆、电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保护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安全灯。并遵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6.3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泥浆的制备和处理6.3.1除能自行造浆的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拌制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膨润土泥浆可按表6.3.1的性能指标制备。6.3.2泥浆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6.3.2.1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6.3.2.2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6.3.2.3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5;含砂率≤8%;粘度≤283s;6.3.2.4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应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6.3.3废弃的泥浆、碴应按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处理。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6.3.4钻孔机具及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桩型、钻孔深度、土层情况、泥浆排放及处理等条件综合确定。对孔深大于30m的端承型桩,宜采用反循环工艺成孔或清孔。6.3.5泥浆护壁成孔时,宜采用孔口护筒,护筒应按下列规定设置:6.3.5.1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6.3.5.2护筒一般用4~8mm钢板制作,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其上部宜开设1~2个溢浆孔;6.3.5.3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2.0m;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其高度尚应满足孔内泥浆面高度的要求;6.3.5.4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水下施工的钻孔灌注桩,护筒应加高加深,必要时应打入不透水层。6.3.6在松软土层中钻进,应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在硬层或岩层中的钻进速度以钻机不发生跳动为准。6.3.7为了保证钻孔的垂直度,钻机设置的导向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6.3.7.1潜水钻的钻头上应有不小于3倍直径长度的导向装置;6.3.7.2利用钻杆加压的正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具中应加设扶正器。6.3.8钻进过程中如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时,应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行钻进。6.3.9钻孔达到设计深度,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6.3.9.1泥浆指标参照第6.3.2.3款执行。6.3.9.2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碴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端承摩擦桩≤10mm摩擦桩≤300mm冲击成孔灌注桩的施工6.3.10在钻头锥顶和提升钢丝绳之间应设置保证钻头自转向的装置,以防产生梅花孔。6.3.11冲孔桩的孔口应设置护筒,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200mm,护筒应按第6.3.5条设置。6.3.12泥浆应按第6.3.2条和6.3.3条执行。6.3.13冲击成孔应符合下列规定:6.3.13.1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如表土为淤泥、细砂等软弱土层,可加粘土块夹小片石反复冲击造壁,孔内泥浆面应保持稳定;6.3.13.2在各种不同的土层、岩层中钻进时,可按照表6.3.13进行。6.3.13.3进入基岩后,应低锤冲击或间断冲击,如发现偏孔应回填片石至偏孔上方300mm~500mm处,然后重新冲孔;6.3.13.4遇到孤石时,可预爆或用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孤石击碎或挤入孔壁;6.3.13.5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防扰动孔壁造成塌孔、扩孔、卡钻和掉钻;6.3.13.6每钻进4~5m深度验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均应验孔;6.3.13.7进入基岩后,每钻进100~500mm应清孔取样一次(非桩端持力层为300~500mm;桩端持力层为100~300mm)以备终孔验收。6.3.14排碴可采用泥浆循环或抽碴筒等方法,如用抽碴筒排碴应及时补给泥浆。6.3.15冲孔中遇到斜孔、弯孔、梅花孔、塌孔,护筒周围冒浆等情况时,应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后再行施工。6.3.16大直径桩孔可分级成孔,第一级成孔直径为设计桩径的0.6~0.8倍。6.3.17清孔应按下列规定进行:6.3.17.1不易坍孔的桩孔,可用空气吸泥清孔;6.3.17.2稳定性差的孔壁应用泥浆循环或抽碴筒排碴,清孔后浇注混凝土之前的泥浆指标按第6.3.2.3款执行;6.3.17.3清孔时,孔内泥浆面应符合第6.3.2.1款的规定;6.3.17.4浇注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允许厚度应按第6.3.9.2款的规定执行。水下混凝土的浇注6.3.18钢筋笼吊装完毕,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应立即浇注水下混凝土。6.3.19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6.3.19.1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坍落度宜为180~220mm;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3;6.3.19.2水下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0%~45%,并宜选用中粗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40mm,有条件时可采用二级配;6.3.19.3为改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外加剂。6.3.20导管的构造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6.3.20.1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mm,直径宜为200~250mm;直径制作偏差不应超过2mm,导管的分节长度视工艺要求确定,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接头宜用法兰或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6.3.20.2导管提升时,不得挂住钢筋笼,为此可设置防护三角形加劲钣或设置锥形法兰护罩;6.3.20.3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1.0MPa。6.3.21使用的隔水栓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6.3.22浇注水下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6.3.22.1开始灌注混凝土时,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桩直径小于600mm时可适当加大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6.3.22.2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0.8m以上;6.3.22.3导管埋深宜为2~6m,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面的高差,填写水下混凝土浇注记录;6.3.22.4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的浇注时间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对浇注过程中的一切故障均应记录备案;6.3.22.5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不得偏低,应凿除的泛浆高度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6.4沉管灌注桩和内夯灌注桩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6.4.1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应该根据土质情况和荷载要求,分别选用单打法、复打法、反插法。6.4.2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6.4.2.1群桩基础和桩中心距小于4倍桩径的桩基,应提出保证相邻桩桩身质量的技术措施;6.4.2.2混凝土预制桩尖或钢桩尖的加工质量和埋设位置应与设计相符,桩管与桩尖或钢桩尖的加工质量和埋设位置应与设计相符,桩管与桩尖的接触应有良好的密封性;6.4.2.3沉管全过程必须有专职记录员做好施工记录;每根桩的施工记录均应包括每米的锤击数和最后一米的锤击数;必须准确测量最后三阵,每阵十锤的贯入度及落锤高度。6.4.3拔管和灌注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6.4.3.1沉管至设计标高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尽量减少间隔时间;灌注混凝土之前,必须检查桩管内有无吞桩尖或进泥、进水。6.4.3.2当桩身配钢筋笼时,第一次混凝土应先灌至笼底标高,然后放置钢筋笼,再灌混凝土至被顶标高。第一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第二次所需灌入的混凝土量为限,不宜拔得过高。在拔管过程中应有专用测锤或浮标检查混凝土面的下降情况;6.4.3.3拔管速度要均匀,对一般土层以1m/min为宜,在软弱土层和软硬土层交界处宜控制在0.3~0.8m/min;6.4.3.4采用倒打拔管的打击次数,单动汽锤不得少于50次/min,自由落锤轻击(小落距锤击)不得少于40次/min;在管底未拔至桩顶设计标高之前,倒打和轻击不得中断。6.4.4混凝土的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对于混凝土充盈系数小于1.0的桩,宜全长复打,对可能有断桩和缩颈桩,应采用局部复打。成桩后的桩身混凝土顶面标高应不低于设计标高500mm。全长复打桩的入土深度宜接近原桩长,局部复打应超过断桩或缩颈区1m以上。6.4.5全长复打桩施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6.4.5.1第一次灌注混凝土应达到自然地面;6.4.5.2应随拔管随清除粘在管壁上和散落在地面上的泥土;6.4.5.3前后二次沉管的轴线应重合;6.4.5.4复打施工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6.4.6当桩身配有钢筋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宜采用80~100mm;素混凝土桩宜采用60~80mm。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6.4.7应根据土质情况和荷载要求,分别选用单打法、反插法、复打法等。单打法适用于含水量较小的土层,且宜采用预制桩尖;反插法及复打法适用于饱和土层。6.4.8单打法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6.4.8.1必须严格控制最后30s的电流、电压值,其值按设计要求或根据试桩和当地经验确定;6.4.8.2桩管内灌满混凝土后,先振动5~10s,再开始拔管,应边振边拔,每拔0.5~1.0m停拔振动5~10s;如此反复,直至桩管全部拔出;6.4.8.3在一般土层内,拔管速度宜为1.2~1.5m/min,用活瓣桩尖时宜慢,用预制桩尖时可适当加快;在软弱土层中,宜控制在0.6~0.8m/min。6.4.9反插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6.4.9.1桩管灌满混凝土之后,先振动再拔管,每次拔管高度0.5~1.0,反插深度0.3~0.5m;在拔管过程中,应分段添加混凝土,保持管内混凝土面始终不低于地表面或高于地下水位1.0~1.5m以上,拔管速度应小于0.5m/min;6.4.9.2在桩尖处的1.5m范围内,宜多次反插以扩大桩的端部断面;6.4.9.3穿过淤泥夹层时,应当放慢拔管速度,并减少拔管高度和反插深度,在流动性淤泥中不宜使用反插法。6.4.10复打法的施工要求可按第6.4.4条和第6.4.5条执行。夯压成型灌注桩的施工6.4.11夯扩桩可采用静压或锤击沉管进行夯压、扩底、扩径。内夯管比外管短100mm,内夯管底端可采用闭口平底或闭口锥底,见图6.4.11。6.4.14桩的长度较大或需配置钢筋笼时,桩身混凝土宜分段灌注;拔管时内夯管和桩锤应施压于外管中的混凝土顶面,边压边拔。6.4.15工程施工前宜进行试成桩,应详细记录混凝土的分次灌入量,外管上拔高度,内管夯击次数,双管同步沉入深度,并检查外管的封底情况,有无进水、涌泥等,经核定后作为施工控制依据。6.5干作业成孔灌注桩钻孔(扩底)灌注桩的施工6.5.1钻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6.5.1.1钻杆应保持垂直稳固,位置正确,防止因钻杆晃动引起扩大孔径;6.5.1.2钻进速度应根据电流值变化,及时调整;6.5.1.3钻进过程中,应随时清理孔口积土,遇到地下水,塌孔、缩孔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处理。6.5.2钻孔扩底桩的施工直孔部分应按第6.5.1、6.5.3、6.5.4条规定执行,扩底部位尚应符合下列规定:6.5.2.1根据电流值或油压值,调节扩孔刀片切削土量,防止出现超负荷现象;6.5.2.2扩底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经清底扫膛,孔底的虚土厚度应符合规定。6.5.3成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孔口应予保护,按第6.2.5条规定验收,并做好记录。6.5.4浇注混凝土前,应先放置孔口护孔漏斗,随后放置钢筋笼并再次测量孔内虚土厚度,扩底桩灌注混凝土时,第一次应灌到扩底部位的顶面,随即振捣密实;浇注桩顶以下5m范围内混凝土时,应随浇随振动,每次浇注高度不得大于1.5m。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6.5.5开孔前,桩位应定位放样准确,在桩位外设置定位龙门桩,安装护壁模板必须用桩心点校正模板位置,并由专人负责。6.5.6第一节井圈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6.5.6.1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6.5.6.2井圈顶面应比场地高出150~200mm,壁厚比下面井壁厚度增加100~150mm。6.5.7修筑井圈护壁应遵守下列规定:6.5.7.1护壁的厚度、拉结钢筋、配筋、混凝土强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6.5.7.2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6.5.7.3每节护壁均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6.5.7.4护壁混凝土必须保证密实,根据土
本文档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娟娟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138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8-23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