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举报
开通vip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2.掌握党中央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的方针及意义3.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4.理解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包含的内容、原则二、德育目标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国情提出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全面理解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社会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建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2.掌握党中央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的方针及意义3.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4.理解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包含的内容、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二、德育目标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国情提出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全面理解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讲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义。4.通过对1954年宪法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航程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遵纪守法观念。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内容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能力。2.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有机结合的史实,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3.通过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史实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问题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1954年社会主义宪法●教学难点1.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的分析2.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3.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条件的分析●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教学设备3.“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挂图●教学方法1.进述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适用于教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2.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五”成就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3.综合归纳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程”这一问题的分析。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维情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应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课主讲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问题,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在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重点分析清总路线提出的情景、实质、内容等问题。二、在讲述“三大改造完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综合列表分析,加强直观教学。并引导学生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这一重要问题。三、在讲述“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五”期间所取得的重大经济建设成就,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如“长春一汽”等“一五”成就。四、教学结束时,要出示练习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分析能力。●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就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板书]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过渡时期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条件、内容、实质,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等问题。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1)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概念。[教师讲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例如从经济上看,建国初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由上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很大。从整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它又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定因素。我们说过渡时期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发展方向而言的;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的。这个过渡时期,从完整意义上讲,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教师讲述]这个问题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探讨。首先从国内形势来看,人民政权的巩固和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其次从国际形势来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的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新中国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正是在上述条件下,为加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教师讲述]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教师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个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并举的计划,其本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5)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教师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离。因为只有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吸引、改组、代替资本主义工业,支持社会主义商业,才能迅速扩大生产,积累资金,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同时,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飞跃。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板书]2.“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投影显示]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中国(1952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钢产量2.37公斤5138.3公斤4公斤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展示投影,让学生通过数字对比,得出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印度。强调建国初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教师讲述]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中央决定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特点,但是,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必须同农业、手工业相结合起来。否则就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在“一五”方针中不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而且又提出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农、轻、重协调发展。发展重工业同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同时并举。[投影显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我国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华北地区答案:A[教师分析]首先,让学生看“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图,然后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建成了的大型重工业项目基本上位于东北三省境内,由此可以得到正确选项A。东北地区是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的能源重工业基地。[板书]二、三大改造的完成[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填写完成下表,然后再分点讲述。1953~1956年三大改造简表项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针发展、稳步前进赎买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板书]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投影显示]A.国家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必要性是什么?B.国家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针和方法步骤怎样?[教学建议]教师出示投影片后,第一个问题由教师讲解,第二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讲述]A.1953年~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场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那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不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在农业生产领域内进行深刻的变革,联合广大农民,共同走向富裕、光明大道。B.学生可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完成上述表格中有关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讲边填。[教师讲述]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具体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临时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到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到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投影显示]建国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根本原因是A.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B.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C.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D.农业生产协作的客观要求答案:B[教师分析]这道选择题属于程度型选择题,题目要求选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原因。做出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从中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也就是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小农经济是分散的、落后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它不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障碍。因此,必须从生产关系中进行改革,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国家从1953年开始仅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分析论证,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板书]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投影显示]A.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是什么?B.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和形式是什么?C.如何正确认识新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学建议]A、C两个问题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因为难度较大;B主要由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主要采用教师分析和学生回答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师分析]A.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前,同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目标是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经济相比较,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而且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学生回答]B.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特点主要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这同苏俄没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改造的形式主要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教师分析]建国初,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合作方针,通过民主方式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一对矛盾。对民族资本家的财产采取的政策不是没收,而是以“赎买”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剥削性和妥协性,但同时又具有革命性,是中国民主革命动力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建立起统一战线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政权巩固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作出了贡献。在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需要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愿意接受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拥护社会主义。1953年到1956年,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使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由剥削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C.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和平过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十月革命后列宁曾提出对愿意接受国家资本主义的“文明资本家”实行赎买。但俄国的资本家是反革命阶级,不肯接受国家资本主义,所以苏俄只能采取剥夺的方式进行改造。中俄两国具体国情不同,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方式也不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赎买”的思想,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财产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在此工作中也存在着工作过急、过粗的缺点和偏差。[板书]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建议]这一问题教师主要讲清“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教师讲述]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改造的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是我国生产关系领域内一次伟大的变革。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教学建议]教师在讲述完以后,让学生看教材P105“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并指出这是三大改造的成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板书]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教师讲述]1953年党中央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了一个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开始在全国执行,国民经济建设掀起了一个高潮。[投影显示]1.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2.新中国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3.结合“一五”计划期间的有关史实分析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1、3两个问题,在讲第2个问题之前,首先悬挂“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图回答第2个问题。[教师讲述]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主要有:A.全国大陆基本实现统一;建国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B.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学生回答]2.“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成就:A.工业建设方面:建成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六百个重要项目,如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都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投产。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B.农业生产领域喜获丰收,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大幅度增加。C.交通运输业成就巨大。建成宝成、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建成康藏、青藏、新藏等公路,加强西藏同各地交往、联系。D.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投影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建了许多铁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两个省改变了与外省过不通铁路的状况,这就是A.云南、贵州B.四川、福建C.青海、宁夏D.甘肃、新疆答案:B[教师分析]这是一道历史、地理综合题目,体现出当今高考综合考试的方向。我们从“一五”计划工业建设和交通主要成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成宝成、鹰厦铁路,改变了四川、福建两省过去与外省不通铁路的状况。请同学们注意这里为什么加“与外省”三个字呢?原来四川曾有一条成渝铁路,从成都到重庆,但不与外省相通。正确答案选B,以此题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政史地三科综合练习题,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建议]教师在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成就这一问题,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设思维情境。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放映有关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1956年,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以及鞍钢建成投产的有关资料性图片,让学生更直观认识“一五”计划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教师讲述]3.取得成就的原因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方针措施,顺利完成三大改造。B.大批劳动模范,如在“一五”计划期间出现过的一批劳动模范,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赵梦桃,农业劳动模范有李顺达等,为“一五”计划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C.工人阶级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D.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E.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总之,一五计划成就取得,为今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板书]四、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1.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教师讲述]正当三大改造同第一个五年计划蓬勃开展之时,民主法制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要制定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引航程。同时还要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板书]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投影显示]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投影片中放映的有关材料,然后分析论证。[教师讲述]1954年第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制度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③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总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在宪法制定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即全国政协暂时执行全国人大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全国人大召开和《宪法》制定后,便结束了这种局面,这就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投影显示]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的《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B.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C.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D.规定的权力义务有详略之别答案:B[教师分析]这是一道比较型的选择题。让学生通过比较1954年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内容根本不同之处,其中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我国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权力、义务都是人民所享有的,这与1954年宪法规定的内容是相同的,所以只能选B。因为B项是两者内容的区别点,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国家,但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而且1954年宪法又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比1949年《共同纲领》内容规定的更全面一些。[典型例题示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并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师分析]本题属于综合性的概述分析题,回答内容有两问,第一问侧重于综合归纳,第二问侧重于分析。分析概括内容简要讲,要把握住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脉络。1.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会议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2.建国后,党在农村发动了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3.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在总路线的指引下,1956年,实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1954年全国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证。5.由此可见,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必然转向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课堂总结]1953年中英中央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个把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关系改革并举的计划。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宪法的制定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956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提前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在短短的七年时间内,我国实现了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的巨大转变,这是历史的创举和伟大的进步。●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定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二、三大改造的完成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改造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四、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1.一届人大召开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放型课题设计[题目]如何正确认识“三大改造”[观点]1.“三大改造”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举2.“三大改造”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活动形式]全班同学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分为两组,每组选4个代表,进行辩论。教师在学生辩论基础上进行公布。[辩论要求]学生所持观点有倾向性可以,但避免犯偏化的错误。各自立论,讲述分析自己的观点即可。[资料]“三大改造”存在哪些问题首先,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中央对这个方针的认识直到1955年春夏间仍是一致的。但是到了6月下旬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京后,对农业形势和农业合作化发展方针做出了新的判断,要求农业合作社从当时的65万个发展到1956年春天时的130万个。为此,毛泽东还严厉批评了当时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尤为严重的是,在1955年10月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把邓子恢的“错误”性质进一步升格为“右倾机会主义”,这对后来所犯的一系列“左”倾错误影响很大。在农业合作社高潮的推动下,1955年冬,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实行,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几十万私营工商业一齐涌进来,这样,工作中的粗糙及政策性的偏差自然就在所难免了。其次,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开始时中央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主张逐步推进。但1955年后受一些领导“左”倾思想的影响,改造进程过急过猛,使得原来一些正确政策都被抛之脑后,80%以上的农民是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内加入初级社并随即转入了高级社,这显然超越了农民当时的觉悟水平,也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更何况,后来对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偿还也没有认真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样,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界定”有偏差,把大量并无雇工剥削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与私人资本家等同看待,混淆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这就造成改造的面过广,使得许多小规模个体经营者也被划入了公私合营的范围。第三,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由于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缺乏经验,在很多方面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的模式,形式过于集中及单一。如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一律归集体所有,基本上消灭了个体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另外,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规模过大,不允许农民经商,这些都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些错误尽管在1956年下半年时党中央有所认识,但由于不久开始的反右派斗争、人民公社化运动等,这些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剧了。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由于强调集中统一,盲目合并过多,个体经营被绝对禁止,使一些工厂企业失去了原来的生产经营特点,阻碍了商品流通。这些都不利于生产的发展,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许多问题,面且由于党中央后来连续犯“左”倾错误,使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历史学习》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平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修理服务/居民服务
上传时间:2021-12-1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