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轼

苏轼

举报
开通vip

苏轼河 南 大 学 本科课程论文 院 系: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课 程:东方文学 任课教师:王鹏 副教授 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征,指人类社会从闭关自守走向互联与整合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广义上的全球化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外扩张,形成了世界市场,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开始冲破地区和国家藩篱,影响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但这一时期的全球化现象主要以物质产品的跨国流动为特征,可以称作是全球贸易。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主...

苏轼
河 南 大 学 本科课程论文 院 系: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课 程:东方文学 任课教师:王鹏 副教授 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征,指人类社会从闭关自守走向互联与整合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广义上的全球化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外扩张,形成了世界市场,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开始冲破地区和国家藩篱,影响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但这一时期的全球化现象主要以物质产品的跨国流动为特征,可以称作是全球贸易。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形成,全球化进一步扩大到文化生活领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殖民体系的瓦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全球化的进程空前加快,出现了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互联网,出现了国际间人员的频繁流动。与此同时,在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各方面,也出现了跨国甚至是跨文化体系的交流、碰撞与融和。凡此种种,说明当今世界出现了一个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囊括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内的,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局面。 当前,全球化虽然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其结果势必对政治尤其是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使文化全球化日益凸显。但各国国情不一,它们的处境和发展趋向未必完全一致,全球化不可能抹煞国家和民族的差别,在殖民体系瓦解后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共生已成为不争事实。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稳定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保护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及文化的民族特征才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前提和文化发展的原则,因为没有文化间的差异,全球文化同一,就不存在交流,文化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处理好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成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全球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时代现象。人们往往从某种美好愿望出发,把全球化想像成“世界大同”,沉浸于它带来的科技飞跃、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的繁盛现象之中,但全球化的这种发展势头在不同国家和族群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某些大国往往把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掺入它们的全球化观念之中并有计划地加以推行,甚至宣扬“全球化等于全球西化”等论调。就文化而言,全球化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但某些国家以其经济优势为依托对他国、他族进行文化渗透,抑制甚至破坏了一些民族的固有文化,导致文化生态失衡,使文化无法平等对话,交流也无从开展。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为抵制文化侵略而采取与之相对的保守立场,片面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拒绝与外部文化交流,即所谓文化原教旨主义。然而,这种文化原教旨主义不但无助于文化发展,而且必将导致文化的孤立或对抗,以致造成文化的人为毁弃。总之,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都阻碍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同多元文化共生的追求尖锐对立。 在世界发展的这种情势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比较文学又将面临何种命运?这成了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这样回答:“人类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也很难预测其前景的新时期。在全球‘一体化’的阴影下,促使文化的多元发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开通和拓宽各种沟通的途径,也许是拯救人类文明的唯一希望。”[1](P8-9)作为跨文化研究的比较文学将在这些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因而显得更加重要。 比较文学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和全球化的关系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19世纪下半期,当各国、各民族的壁垒已经打通,全球化进程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时候,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欧洲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使比较文学应运而生。但是,直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主要局限于西方世界,缺乏全球的眼光,同时又局限在文学本身,缺少跨文化的视角和目标。到了20世纪下半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学之间跨文化体系的文学比较研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此时的比较文学“突破了法美学派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拓宽了异质文化之间文学比较研究的路径,改变了西方话语霸权一家独白的局面。”[2]这样的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其意义将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范畴,将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乐黛云说得好:“在全球资讯时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历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问题:如生死爱欲问题,即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生存问题;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追求这些方面的‘和谐’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也是不同文化中的文学所共同追求的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文学对这些共同困惑的探索,坚持进行文学的交流活动,就可能把人们从目前的单向度、贫乏而偏颇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中解救出来,形成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另一种全球化。”[1](P4) 二、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学发展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相互交流必不可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则是多种文化相互冲突和融合的结果。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是在各民族文学相互渗透、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比较文学将在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反过来也将促进文化交流的兴盛。 比较文学的跨民族性决定其必然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加以比较和汇总,从而使双方互有明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一种沟通和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从理论层面上做出的令人信服的理性阐释,较之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更有说服力。另外,跨文化研究本来就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跨学科研究的引入又给人以更开阔的视域去审视文化,能有效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从而确保文化交流中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加速文化交流进程。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其必然克服文学研究中的封闭倾向,在探索各国文学独立发展道路与相互交流轨迹的同时,为文化交流开衢拓道。正是有了比较文学研究,各国文学与周围世界之间才有了会通的渠道,民族文学及国别文学才能顺利走向世界,进而使各民族、各国排除民族虚无主义或沙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做到既弘扬民族文学的精华,又吸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成果,共同为繁荣世界文学作贡献。 比较文学的发展,使文学研究冲破了国家的界限,从一国扩散到两国以上,沟通了国别文学之间的缝隙,扩大了民族文化、文学交流,使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形式被介绍进来,从而促进了本民族、本国文学的繁荣。如唐代佛经翻译对中国律诗、变文、宝卷等文学形式的促生和影响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比较文学研究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尤其是为大学生们拓宽了思维空间。从本质上说,比较文学这种文学研究使常人思维模式由纵向深究型思维变为横向联系型思维,由管状思维变为平面思维甚至立体思维,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变为多元共生的思维模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能打通已经学过的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更准确、更科学、更全面地认识文学本质、认识文学性,认识文本的真正意义以及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将文学研究回归文学本体。通过学习比较文学,还可以使大学生扩大学术视野,拓宽研究领域,克服民族自卑心理和大民族主义情绪,做到平视世界,向国外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洋为中用”。同时,通过学习比较文学,大学生也能认清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进而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文学献力。 三、倡导新人文精神,化解文化冲突 传统人文主义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代,其核心是对人的关怀,主要是对个人的发展、存在及其价值的关怀和思索,反对神权及封建特权对人性的压制。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中心主义”、“个体绝对自由”、“科学主义”及“经济增长万能论”这些早期人文主义观念已弊端日见,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遭到了破坏,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也日渐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主要威胁。面临这种文化危机的局面,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开始倡导新人文精神。 新人文精神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精神的修正和突破。传统人文主义强调人作为人的存在意义,是相对于物的存在而言的,是出于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统治下“神性”压制“人性”的反拨,人文主义者多从人道主义角度强调对个人的关怀,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个体的尊严和自由。然而,对自由与发展的无限追求不但使环境、道德遭到破坏,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也被严重物化和扭曲,从而陷入这种以“我”为中心的生存苦恼之中。而新人文主义则是在反对把人类异化为他物的前提下强调超越自我,关注“他者”,要像看待自己一样来看待他人,要正视和关注他人的存在,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从他人的幸福中得到幸福。人是地球上众多物种的一员,没有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特权,因此应当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对资源和环境取之有度、用之合理。讲求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敛聚财富的“可持续性文明”[3],合理利用科技,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感和普遍人权满足度,关注人类的发展和未来,大力推崇人与人、科学与人文、学科与学科、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广开言路,扩大交流,以对他人和自己负责的态度处理周边事务。此外,新人文精神在赞赏对中心和权威的消解的同时又反对过度消解所造成的零散化,做到“互为主观”,从而为何人类精神生活的平衡。这种既尊重个人的平等权利又顾及他人的平等地位,既尊重个人、社会、民族、国家间的差异,又提倡相互对话协商、和谐互惠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就是21世纪新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4]。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要研究不同文化和学科中人与人之间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历史、现状和可能,其包容性决定其必然以真诚的尊重和坦诚的态度,致力于探索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研究对化解文化冲突,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推崇和践行新人文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比较文学对异质文化中文学的认知和研究,促进了异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推动了新人文精神的发展。而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对文学与科学间共通性的探索,则能使人类对科学有更完备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让科学为人类造福,避免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危害,这也与新人文主义的根本追求相一致。 四、维护文化多元,保护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人类在创造文化过程中和生态环境因素相连接的一种新的学科和现象。人类的存在及文化的生成不单依靠自然环境,也不能单考虑社会、经济因素,而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生态复合体[5],因此,文化建设要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生态既指世界上各国各民族原有的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同时也指文化发展要保持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持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文化、文化内部诸要素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稳定有序。 文化多元化是维系文化生态平衡的关键。文化是有生命的,其繁荣昌盛是不同文化进行和谐交流和对话的结果。只有多样性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相互取长补短,才能促进文化健康发展并产生新的文化要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发达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之间积极交流和共生的结果。另外,文化多元还表现在多种文化、亚文化元素都能在所存在的社会中找到受众即市场,从而给民众以多样的文化消费选择,为丰富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在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时代,世界尚存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不断密切的国际交流使人们在认识到外部世界的优劣后开始对自身所处文化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同时,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警惕物质生活对文化生态的侵蚀和破坏,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地球的必要性。 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受作家、作品水平高低的影响,这就决定它必然对各种文化形态下的文学现象一视同仁,不受国力强弱、文化优劣、作家有无名气、作品价值大小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是认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各种文化形态下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律,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这不但有助于强势文化认识到弱势文化的优点和重要性,也有助于弱势文化认识到强势文化的不足与排他性,从而做到相互提携,共存共荣。 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有助于它扩大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较研究,并对新的科学方法加以正确理解和运用,从而打通学科边界,增加文化研究的比重,增强人们对其他科学本质及发展态势的了解,强化人们对文化生态的认知和关注,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保持文化生态平衡。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文学研究来服务人类社会的充满活力的学科,它通过对文学基本规律的探寻,指导人们创作出符合尽可能多的读者口味的作品,改造人们的人生态度,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它通过对不同民族间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使人们能更全面认识异族的社会、生活,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文化冲突。它通过对文学与其他学科间关系的研究,开阔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轻松的学习和工作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A].乐黛云、陈惇.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曹顺庆.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构建[J].外国文学研究,2007(3). [3]乐黛云.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J].学术月刊,2008(1). [4]乐黛云.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J].中国比较文学,1998(1). [5]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本文档为【苏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8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1-28
浏览量: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