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货币供求理论(新)

货币供求理论(新)

举报
开通vip

货币供求理论(新)null货币供求理论货币供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所谓货币需求理论,就是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理的理论 就货币需求最本质的内涵总结西方文献资料,货币需求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流通所产生的货币需求;一类是因贮藏财富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20世纪以前的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研究的是前者,又侧重于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重视从微观角度研究经济个体行为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里已有许多论述,比较系统的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让·波丹,此后的...

货币供求理论(新)
null货币供求理论货币供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所谓货币需求理论,就是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理的理论 就货币需求最本质的内涵总结西方文献资料,货币需求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流通所产生的货币需求;一类是因贮藏财富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20世纪以前的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研究的是前者,又侧重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重视从微观角度研究经济个体行为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里已有许多论述,比较系统的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让·波丹,此后的三个多世纪中,经济学家不断丰富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一.早期货币理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货币仅仅看做是一种交易媒介,而使用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或减少交易费用,同时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就把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看作是对货币产生需求的唯一来源。这种观点从16世纪重商主义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中间经过休谟、配第、斯密、李嘉图以及费雪等人的深化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古典货币数量论。 交易方程式 Fisher(1911)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因此存在如下恒等式: MV=PT 其中M是货币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价格水平,T是交易量。null如果用Md表示货币需求量,并将交易方程式进行简单的交换,就可以得到货币需求方程: 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所以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null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余额数量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因此货币需求方程(剑桥方程)是: M=kPY 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Y代表总产量,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K是常量,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持的财富在全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在方程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其需求量与交易水平有关,进而与名义收入成比例;作为价值贮藏的货币,其需求量与财富水平引起的名义收入变动成比例。null三.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们有其不同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null(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可见其中心理的、预期的作用影响很大。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常常是剧烈的,变幻莫测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在极端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发生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变动。 null四.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种动机不能说明全部现实状况,应该予以扩展。英国经济学家悉得尼·文特劳布(S·Weintrarub)提出了货币需求七动机说: 1、产出流量动机;   2、货币——工资动机;   3、金融流量动机;   4、预防和投机动机;   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   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   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null文特劳布认为,由于某些货币需求的目的、用途、特点基本相同或相近,并且其决定因素和影响面也大致相同,可以简要地将上述七个动机归纳为三类: (1)、商业性动机 它包括产出流量动机、货币—工资动机和金融流量动机。 (2)、投机性动机 它包括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以及弥补通货膨胀损失动机。 (3)、公共权力动机 这是因为政府干预经济时需要一定的货币量,尤其是在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时,货币需求就会加大。由公共权力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可以称之为权力性货币需求。 null五.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   “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论证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待需要支用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 null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越强,人们就会把现金的持有额压到最低限度。 实际持有的现金余额(交易性货币需求) 鲍莫尔、托宾的平方根定律论证了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null2、“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   “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惠伦认为,决定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持币的成本;二是收入和支出的状况。   惠伦在分析了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之后,提出了确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最佳值公式,即惠伦模型。   null惠伦模型的结论是:   第一,最佳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变化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S2),转换现金的手续费(C)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r)呈立方根关系。   第二,假定一种净支出的正态分布确定后,最佳预防性性货币余额将随着收入和支出的平均额的立方根的变化而变化。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即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和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则预防性倾向需求增加1/3个单位。   第三,持币的机会成本取决于市场利率。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关系,利率越高,机会成本越大,此项货币需求越小。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1/3)。即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则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1/3个百分点。  null六.Dornbush&Fischer(1990)对构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即使交易费用达到最小,经济主体也能在利息成本和流动性带来的好处之间进行权衡,以最优化其预防性货币需求。而Barro&Fischer(1976)以及Cuthbertson&Barlow(1991)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 Miller&Orr(1966,1968)发展了企业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在模型中,企业净现金流量是随机的并且企业对现金的管理采取了目标临界控制方式,这使得模型与现实更加地贴近。Sprenkle&Miller(1980)对Miller&Orr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他们在模型之中考虑到了企业通过压缩流动资产和向银行进行透支来解决不可预期的现金支付方法。而Krugman,Persso&Svensson则将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扩展到了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之中。null七、“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 这个理论是托宾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通过这个理论,托宾论证了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依据总效用最大化原则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组合,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托宾认为,资产的保存形式不外两种:货币和债券。债券称为风险性资产;货币被称作安全性资产。风险和收益同方向变化,同步消长。   由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就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决定,据此,托宾将人们分为三种类型: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托宾认为,现实生活中前两种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属于风险中立者,资产选择理论就以他们为主进行分析。 null托宾认为,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若某人的资产构成中只有货币而没有债券时,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债券,因为减少了货币在资产中的比例就带来收益的效用。但随着债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递增,当新增加债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负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他就会停止将货币换成债券的行为。同理,若某人的全部资产都是债券,为了安全他就会抛出债券而增加货币持有额,一直到抛出的最后一张债券带来的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为止。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能达到最大。这也就是所谓的资产分散化原则。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依据。  null八.世代交叠模型 世代交叠模型强调了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但是它与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世代交叠模型由Samuelson(1958)最早提出,Sargent(1977,1988)和Wallace(1982)在20世纪80年代对该模型做出了重要的发展,并使之成为Arrow-Debreu模型的主要替代模型。世代交叠模型强调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偏好方面具有不同倾向,因此倘若经济主体在出生时获得的消费品资源能够保存一部分到老年再进行消费必然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用。由于消费品资源都不是耐用品,也不能被储存到下一个消费阶段,这种代际间的交换难以形成,但是这些资源若能够被交换成可以进行代际储存的货币,那么可以给所有人带来好处的代际交易就成为可能。null九.瓦尔拉斯派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理论 在阿罗-德布鲁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中,由于市场运行的完美,物物交换就足以使交易充分地完成,因此货币的价值为零,没有持有货币的必要。因此,“瓦尔拉斯派”建立货币需求微观基础的努力就变成了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引入货币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种思路由帕廷金开创,经由Sidrauski(1967)继承并加以发挥,形成了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 Sidrauski认为持有货币也能带来效用,这样货币就被直接引入效用函数之中。经济主体在预算的约束下,在进行消费、持有货币余额之间进行最优规划,以获取最大化的效用。显然,增加货币余额的持有必然需要放弃一部分现有的消费,因此当增加单位货币与增加单位现有消费的边际效用相等时,经济主体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在这个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之中,经济主体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也同时确定。null因此,在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中,实际货币需求是名义利率和实际消费量的函数,而进一步的公式推导表明实际货币需求是名义利率的减函数,是实际消费的增函数。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直接将货币引入效用函数,但是未能解释为什么持有货币会带来效用。因此,Mccallum(1983,1987)提出的购买时间模型对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进行了完善。购买时间模型的基本思路与分析过程与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类似,得到的结论也基本相同。其创见在于购买时间模型认为,货币之所以能带来效用是因为货币的使用可以节省购物时间,从而增加闲暇时间。null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在直接将货币引入效用函数方面遇到的困难催生了另外一种在效用函数之中纳入货币因素的思路。克洛尔(Clower,1967)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即不把货币引入效用函数,而是将其看做交易者在购买时所面临的约束。克洛尔认为,交易者不仅受到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预算约束,同时受到购买行为必须以近期所得的货币来进行支付的限制(克洛尔约束),这样,货币尽管没有直接出现在效用函数里面,但是出现在函数的约束条件之中。 Lucas(1980)率先在这个方向进行了尝试,他将鲍莫尔和托宾的个人行为最优化的研究思路与“克洛尔约束”结合来研究货币的交易需求,创立了现金现先行模型(cash in advance model),但是,将货币因素纳入约束条件的做法导致了利率因素从货币需求函数之中消失,在Lacus的模型之中,货币需求只取决于消费量而与利率无关。这导致了在现金先行模型之中货币呈现超中性的尴尬结论,这也是现金先行模型致命的缺陷。nullStockman(1981)最先对现金先行模型进行了改进,他把资本品也加入到克洛尔约束之中,使得消费品和资本品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过“通货膨胀-投资减少-资本存量减少”这样一种路径消除了Lucas的模型之中货币的超中性。 Lucas本人和Stokey(1987)同样对现金先行模型做出修正,提出了现金-信用商品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除了现金,人们还可以用信用手段进行支付。现金依然受克洛尔约束的限制,而信用手段则摆脱了克洛尔约束的限制。因此,只要信用手段在总支付手段之中所占的比例足够大,那么就可以部分地摆脱克洛尔约束的限制。 相比上述在效用函数中纳入货币因素的思路所面临的困难,货币搜寻模型(search model of money)的前景更加光明。货币搜寻模型不是外在的直接将交易媒介职能赋予货币,而是通过模拟人们交易策略的形成来说明货币是如何内生于经济体系之中。nullStarr(1972)利用交易技术来解释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Jones(1976)分析了在一个物物交换经济的体系内交易媒介如何产生。Niehans(1978)从运输成本的角度对交易媒介的产生做出了分析,Alchian(1977)以及King&Wright(1989,1993)提出了货币搜寻模型。 在货币搜寻模型中,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既取决于商品的属性,也取决于该商品被别人接收的概率。他们的研究表明,当货币被别人接受的概率大于某个临界值时,货币(商品货币或纸币)会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这样就不仅解释了商品货币的出现,而且解释了纸币的产生。 null十.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诸因素的分析,从研究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入手。他认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要一样,故同样可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弗里德曼认对影响货币需求的这三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null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认为,U是相对稳定的,W也可以作为常量来考虑,I/P*dp/dt也是相对稳定的,货币收益率通常为零,所以可以不考虑Rm,这样货币需求就简化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供应的若干主要因素,并不影响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主要受制于函数式中的那些变量。  null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如1/p dp/dt),因而它们不会破坏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与利率。   3、货币需求函数的倒数——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弗里德曼指出:货币论者不但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有稳定性,还认为它在决定对整个经济社会分析中具有重要性的变数(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null在20世纪60年代初,Brunner和Meltzer(1963,1964)提出“财富调整理论”以对Frideman的货币理论进行补充和扩展。财富调整理论在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上与Frideman的分析并无分歧,然而,在关于货币需求函数规模变量的定义与选择方面有所差别:该理论定义的“财富”是一个经济总量概念,而其他以资产组合理论为背景的分析都是以微观的个人或企业行业为对象的。Meltzer(1963)指出,对非银行的私人部门而言,财富是由实物资本、货币、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务的总和减去对银行和政府的负债构成的,该理论的财富变量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只限于非人力资产,从而不能由所谓的“恒久收入”来代表。货币需求理论的新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新发展一.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发展:其一是把国外经济变量引入货币需求函数,其二是在货币替代框架下研究存在外币的情况下本币的需求问题。 对货币需求和汇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始于Mundell(1963).在此之后,Hamburger(1977)讨论了把国外利率作为持有国内货币的机会成本变量,并将其引入货币需求函数的可能性。尽管在实证分析上,主张把国外经济变量引入货币需求函数的意见成为主流,但是相关的理论模型的发展却比较缓慢。Arango&Nadiri(1981)利用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分析框架讨论了一个小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模型,引入了汇率、预期汇率的变动、国外利率等经济变量,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的研究指出,货币需求与国外利率以及预期汇率呈反方向变动,而与汇率呈同方向变动。nullHueng(2000)将购买时间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Hueng假设经济主体持有本币、外汇、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四种金融资产,而消费需求被分成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和对国产商品的需求,从而将实际汇率、进口以及国外债券的利率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替代问题是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另外一条主要的思路,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研究方向。Giovannini&Turtelboom(1994)进行过相关综述。 因为只要决定了对本外币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就能够说明货币替代的形成机制与替代程度,所以货币替代的理论核心就是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Miles(1978)最早开始研究货币替代问题。其后,Bordo&Choudhri(1982)运用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研究了货币替代问题。King,Putnam&Wiford(1978)等人提出了货币替代的资产组合理论;Poloz(1986)等人提出了货币替代的预防性需求理论。null二.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失踪货币”之谜。所谓“失踪货币”是指根据传统货币需求方程对货币需求进行的估计结果明显大于实际的货币余额。Podolski(1986)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货币替代性加强,货币的定义变得困难和不稳定。而Porter&Offenbacher(1984)等人则提出在货币需求函数之中加入交易成本变量以对其进行改进。 Goldfeld&Sichel(1986)对于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文献进行了综述,但是目前从理论的角度对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Judd&Scadding(1982)对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null作出了相当具体的阐述,同时也指出这项研究多数以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作为它们的理论框架。Allender(1995)对通过扩展Lucas的现金先行模型来说明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Weintraub是较早考虑到货币政策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时候,尤其是实施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货币政策的时候,政府需要一定的货币量。 Weintraub(1982)提出了在施行经济政策时政府本身对货币产生需求,而现在研究则主要关注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对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造成的影响。 nullGordon&Leeper(1994)的研究表明:在短期内,广义货币与利率出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与一般的理论分析结果是相矛盾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性之谜”,并被解释为内生的货币供给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Laidler(1993)、Cogley(1993)、Ireland(1995)以及Boschen&Mills(1995)等人对上述解释提供了实证支持。Choi&Oh(2002)提出一个两阶段模型:在第一阶段,“投资者基于对货币当局行动预期的判断,选择持有货币或其他金融资产”;在第二阶段,货币当局基于观察到的货币需求实施货币政策,其后投资者根据得知的货币供给冲击调整其货币持有量。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所谓货币供给理论:是指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等。 一般认为18世纪的信用创造说是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则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菲利普斯《银行信用》一书的问世,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 此后由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问世,货币供给理论经历了一段沉寂时期;60年代中后期,货币供给理论开始得到广泛的重视。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在此文中,米德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研究,这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此后,货币供给理论有了飞速的发展。 一、逐渐扩大的货币供给口径一、逐渐扩大的货币供给口径(一)狭义货币——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货币供给口径 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则应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特征 从统计数量上看,货币是M1=C+D 20世纪持此观点的经济学家有彭迪生、费雪、凯恩斯 彭迪生是德国的金融理论家、银行家、现代名目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08年出版的《货币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典型货币”的概念:典型货币就是价值不变的、从而也不影响物价的货币 典型货币就是以商业票据为基础所发行的银行券和所创设的转账存款。null英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区分了通货和货币这两个概念,他认为,通货是包含货币在内的一个较广的概念。存款虽不是货币,但它与货币一起构成通货。 费雪还把货币分为基本货币与信用货币两种。 费雪的通货概念:包括了金银货币、银行券、政府纸币、辅币与存款通货等。 1930年,凯恩斯出版《货币论》,在阐述“计算货币”的基础上指出了货币总量由国家货币和银行货币构成。 国家货币分别被公众、商业银行及中央银行所持有。 银行货币即为以存款准备金为保证的公众的存款 可见,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他的货币口径是狭义货币。null(二)广义货币——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货币供给口径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先后提出广义的货币定义。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和《美国的货币统计》等书中,讨论了货币的定义问题 货币定义:能使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购买力的暂栖所。 结论:货币应包括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2=M1+DS+DT 托宾、格力和肖的扩展: M3=M2+DN DN代表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null1959年,拉德克利夫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中提出了一个更广范围内的货币定义: M4=M3+L L代表金融机构存款以外的所有短期流动资产。 金融机构存款之外的短期流动性资产(如政府和企业的债券等)在流动性上与M3的各个组成部分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无本质的不同。 20世纪60、70年代初,西方金融领域掀起了金融创新的高潮,创造了一些列新的交换手段,也创造了许多新的货币资产。金融创新增加了社会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口径应该相应扩展。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定义的争论仍在进行汇中,目前尚无定论。理论上的分歧造成了实践上的困难,最终货币管理当局采取一种折中办法:同时公布不同定义的货币量,形成一个货币的定义体系: M0、M1、M2、M3 二、货币供给模型二、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对基础货币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基础货币理论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与货币学派的兴起关系密切。 在基础货币问题上作出突出理论贡献的几乎都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这一方面是因为货币学派异常重视对货币因素的研究和货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为在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中,基础货币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量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货币基数”、“强力货币”,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能够扩展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 null二、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之二 西方学者对基础货币的认识相对一致,那么,对货币供给量决定因素的分析就必然更多的体现在对货币乘数的分析。 1、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理论 菲利普斯是西方经济学家最早对货币乘数的阐述。1921年,菲利普斯出版了《银行信用》一书,提出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对概念。提出了货币乘数 M=1/r 2、萨缪尔森的乘数模型 修正了菲利普斯乘数模型中的两个不能忽视的假定前提:假定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和假定存款不漏出银行领域,提出了较为符合实际的复杂乘数模型: null3、米德的货币供给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在1952年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一文,米德研究了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制度下货币数量如何决定的问题。 (1)第一种银行制度下——没有金币流通,由中央银行单独发行银行券—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米德假设,中央银行对它所发行的银行券及其会员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保持一定比例的黄金准备,会员银行也对其存款负债保持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这些准备金以中央银行的银行券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为形式。货币量则为会员银行的全部存款负债与公众持有的中央银行的银行券之和。 G=L*N+MB N=N1+N2 Nd=N1+B B=p(N1+B) M=N2+D N2=qMG代表中央银行持有的黄金量,N代表中央银行银行券的发量,N1、N2分别代表会员银行与公众所持有的银行券,B代表中央银行对其会员银行的存款负债,D代表会员银行的存款负债,M代表货币量,L代表中央银行券的黄金准备比率,m代表中央银行对会员银行的存款负债的黄金比例,n代表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p代表会员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会员银行准备金总额的比率,q代表公众所持有中央银行的银行券占其货币持有额的比率null(2)第二种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对其所有负债保持相同比例的黄金准备——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在这种银行制度下,由于L=m,设L=m=L’,于是, (3)第三种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银行券的发行量等于其黄金持有量加一既定的信用发行量,并使其银行券的发行量中不进入流通的部分与其对会员银行的存款负债保持一定的比例——货币量的决定 K代表信用发行量,k代表银行部门内(不进入流通)的银行券与中央银行对其会员银行的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 米德的货币供给模型是货币学派供给模型的先驱null4.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模型 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兹在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通过对美国93年货币史的实证研究,推导出了著名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从式中可见,决定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D/C。弗里德曼和施瓦兹把这三个因素称之为“货币存量的大致的决定因素”,而D/R、D/C则为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null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由H、D/R、D/C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以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说明,由H、D/R、D/C所共同决定的货币供应,实际上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三部门共同行为的结果,中央银行决定高能货币,商业银行决定超额准备从而对D/R有决定性影响、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决定了D/C。如果D/R、D/C是常量或者它们的变化很小,那么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高能货币H的变化。由于高能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因此,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86%由基础货币的变动引起,D/R和D/C的变动只分别占到9%和3% null5、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为了弥补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的缺陷,卡甘(P·Cagan)于提出了他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卡甘认为,他的方程式中货币乘数具有比较稳定的规则可循。null因为在货币乘数的分母中,根据定义,C/M、R/D都小于1,因而(C/M·R/D)必然总是小于C/M与R/D的任何一项。因此,假定通货比率与准备金——存款比率不变,高能货币H的增减变化会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反之,若高能货币不变,则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提高或降低必然造成货币紧缩或扩张的结果。这样,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卡甘也对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卡甘也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中央银行操纵高能货币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同时由于货币乘数中的各行为参数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由此可以推断货币乘数关系明确、性质稳定,因此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 货币存量的长期增长主要依靠追加基础货币,只有很小比例(1/10)的增长是有C/M与R/D的下降引起的。  null6、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乔顿在其1969年10月发表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决定货币存量的各个要素》中,发现了弗里德曼——施瓦茨和卡甘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货币供给理论决定模型。 通货比率R、定期存款比率t、政府存款比率d、银行存款准备金率r(加权平均准备金率) 存款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null7、贝尔格的货币供给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A.贝尔格在乔顿的货币供给方程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复杂的货币供给模型: 式中的R、r、t和d与乔顿方程式中的含义相同,Ba为“净来源基数”,即从基础货币中减去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贴现和借款后的余额,实际上就是银行系统的非借入准备金与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和;b为商业银行的借入准备金,即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贴现借款与其存款总额之比 贝尔格认为,之所以要引入b,是因为在乔顿模型中没有考虑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入准备金,因而不能接近实际的货币供给过程。基础货币B也应该变为“净来源基数”。 他认为,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通货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化均会引起货币乘数相反方向的变化,而借入准备率变化则会引起货币乘数相同方向的变化。 null8、文特劳布的货币供给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文特劳布提出的货币供给模型与贝尔格的不同在于他考虑了商业银行愿意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 与贝尔格的方程式相比较,文特劳布的货币乘数中多了一个e,却少了b和d null9、泰根的货币供给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R.L.泰根在其《美国的货币需求与供给函数:某些结构估算》一文中独辟蹊径,从货币供求两个方面研究货币供给的决定问题。泰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如下: 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R*为中央银行接受的实际准备金来源,Rf为商业银行的自由准备金;g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为市场利率,rd为再贴现率,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T为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rt为定期存款利率,Y为国民收入,N为非银行社会公众对通货和活期存款的需求。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自由准备金、定期存款准备金、公众对通货和活期存款的需求等, 泰根方程式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多少由货币供给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与货币需求方(社会公众),根据国民收入状况和市场利率水平、利率结构共同决定的。 null10、史密斯的货币供给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W.L.史密斯从货币与其他资产的替代性角度对泰根的货币供给方程式进行了深化。史密斯的模型中加入了泰根模型中所没有的财富因素K: 该方程式表明,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四个因素:总准备金R*、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g,商业银行自由准备金Rf和定期存款准备金t·T(r,rt,Y,K). 其中, R*和g可以由中央银行控制;自由准备金受市场利率和再贴现率的影响;定期存款准备金则取决于市场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国民收入和财富量。从短期看,可以假定国民收入和财富量不会发生变化,市场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愿意保留的自由准备金及社会公众愿意持有的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也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可见,市场利率的变化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综合反映了金融资产供求状况的变动。
本文档为【货币供求理论(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145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8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4-02-24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