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生健康导论绪论

大学生健康导论绪论

举报
开通vip

大学生健康导论绪论《大学生健康导论》生命学院:王莲芸教授健康是一种平衡致病因素抵抗因素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黄帝内经》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达尔文 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那样有规律。 孙思邈 发常梳,目常运,常散步,脚常搓。 莎士比亚 豁达者长寿。 庄子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爱因斯坦 生命在于运动。中国启动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010年3月16日下午,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卫生部 14部门联合推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

大学生健康导论绪论
《大学生健康导论》生命学院:王莲芸教授健康是一种平衡致病因素抵抗因素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黄帝内经》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达尔文 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那样有规律。 孙思邈 发常梳,目常运,常散步,脚常搓。 莎士比亚 豁达者长寿。 庄子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爱因斯坦 生命在于运动。中国启动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010年3月16日下午,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卫生部 14部门联合推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共同启动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并举办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知识普及高层论坛 旨在进一步普及健康科技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居民的健康知识素养总体水平仅为6.48%。通过这项活动,目的是让亿万民众学习健康科学知识,掌握健康科技技能,建立科学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意识,促进科学生活。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卫宁):中国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16日联合启动了一项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是中国14部门联合推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目标是针对全民健康科技需求,筛选医疗卫生保健等科技知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发动亿万民众学习健康科学知识,掌握健康科技技能,建立科学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意识,促进科学生活,逐步形成“学健康知识、用健康技术、促健康快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本次行动中,有关方面将编写健康知识系列丛书,向公众介绍糖尿病等家庭常见病的防治技术;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方式向广大公众传播和普及健康知识;建立健康知识服务网站,为公众提供网上的预防保健、医疗法规等方面的咨询平台。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熠熠光彩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用这样朴素的词句,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关切。 “学健康知识、用健康技术、促健康快乐”“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党的十七大用这样朴素的词句,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关切。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生活,极大拓展了人生的精彩,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为身心健康埋下隐忧。  以往,我们习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患病的人群、医院的治疗,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大敌,并不仅仅是“疾病”,“亚健康”状态同样是对人生品质的一个严重威胁,甚至比前者更加具有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创设《健康人生》版的初衷。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曾问扁鹊,“您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答道:“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面对魏文王的疑惑,扁鹊进而解释说,我长兄能在病患还未成形时就将其铲除掉,但一般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治病的本领只有我们家里人知道;我中兄在病患初露端倪时就能施以救治,但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点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仅限于乡里;而我治病往往已是病情严重时,一般人看到我能扎针、用方、敷药,便认为我医术高明,因而名声远播。  司马迁写下的,更像是一个寓言,意蕴悠长。但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上医治未病”所体现的思辨精神,牢牢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成书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这样说。在今天,“首要任务是预防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医疗界的共识。在刚刚公布的我国新医改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再次明确,并成为这项改革中令人期待的一大亮点。拥有完整的预防医学理念,正是中国传统医学有别于西医的重要特色之一,我们有必要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  由此,我们期望,超越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之间的藩篱,融汇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在寻医问药的同时,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更广大读者搭建一个传播健康理念、获取健康知识的平台,为更广大读者提供更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健康解决方案。  古人将预防疾病的身心调理称为“养生”。何谓“生”?“天地之大德”。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实践技术,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为生物机体的能量平衡,体现为人与自然大化的协调共进,体现为人内在精神的沉静富足……  这是我们的又一重期望——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为读者留下一方空间——沐浴精神、感悟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焕发出熠熠光彩。  面对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积淀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引领,我们的责任,是将其转化为开启健康人生的力量。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胡锦涛一是针对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心理疾病、肝病、消化系统疾病、出生缺陷等常见多发病和多发病筛选出一批防治技术;二是建立基本药物目录中主要药物合理使用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指标,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监测系统;三是编写健康知识系列丛书,举办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通过多种科普宣传渠道和手段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和普及健康知识;四是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健康知识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预防保健、求医问药、常见医疗器械用法、医疗法规以及在线咨询等服务。(WHO 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的标志(1)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份紧张;(2)处中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感冒等一般性传染病;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的标志(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背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皮肤有弹性,肌肉丰满,走路轻松。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伤害,而且包括身体、精神方面能迅速完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用心呵护我们的健康 生命是神圣的,没有了生命,人类的一切闪光都无从谈起,健康是必须的,没有健康的生命,生活的质量就无从谈论!第一模块正确认识健康 绪论(1学时) 第一讲塑造形体和器官健康(1学时)第二模块认识疾病本质第二讲疾病发生的共性表现(2学时)第三讲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2学时)第三模块常见疾病的预防第四讲让呼吸畅通无阻(2学时)第五讲让生命的“泵”—心脏正常运转(2学时)第六讲让机体的能源(营养)供应正常(2学时)第七讲将体内的代谢废物顺利排出体外(2学时)第八讲圣洁的性与健康(2学时)第四模块日常生活与疾病第九讲吃出健康和美丽(2学时)第十讲环境与健康(2学时)第十一讲让皮肤光洁靓丽(1学时)第十二讲别让运动伤害了你(2学时)第十三讲遇到意外沉着应对(2学时)第十四讲合理用药痛苦更少(2学时)第十五讲认识顽症预防肿瘤(2学时)第十六讲珍爱生命远离毒品(1学时)第五模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十七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学时)绪论一、为什么开设《大学生健康导论》?二、何谓健康的四大基石?三、哪些因素会影响健康?四、生理功能如何进行调节?一、为什么开设《大学生健康导论》? 4P医学新模式 预测性(predictive) 预防性(preventive) 个体化(personalized) 参与性医学(participatory)《生命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 2008年10月陈竺部长进一步提出,由于人类基因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完成以及整合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的生命研究,催生了4P医学新模式。 这个模式,开辟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新途径。特别是陈部长最近提出了的第四个P“参与性医学”,意指每个个体均应对自身健康尽责,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日期:2008-10-26作者:陈竺来源:文汇报□陈竺        ●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正从基因组学的基础数据积累转为系统生物医学和整合生物技术的转化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已告一段落,但基因组科学并未结束。随着基因组科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它正带动生命科学和医学进入一个新境界。        ●基因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健康服务,而做与医学相关的基因组研究,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条件。    基因组科学的新机遇        基因组研究,特别是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涉及人类重大发展关键、追求重大科学数据积累和重大科学发现,同时又具有完整而长远的科学目标,学科交叉、多技术综合,有组织、有计划的大科学研究和大科学工程。第一次将这样的“大科学”概念引入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是一场革命。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大科学”和“小科学”之间的联系已经并正在日益加强。在今天这样的基因组时代,没有一个在从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小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可以说,他们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中受益!而与基因组相关的其他“组学”的兴起,又进一步推进了“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紧密结合。这样的结合给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只能说是“革命”!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中国而言,也是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一次“思想解放”。它使中国的生物学家认识了靠什么“引领学科前沿”,什么叫“国家战略需求”;它激起了中国生物学家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和勇于投入国际竞争的豪情壮志;它也锻炼了中国生物学家善于组织科技队伍,精于统筹协调,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综合能力。        中国的生命科学工作者,以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实践了自己的承诺。一方面在前沿领域弄潮,重点放在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等方面,另一方面强调造福社会。    催生医学新模式        正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整合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使得人类可以对疾病进行更有效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产生了预测性、预防性和个体化的3P(predictive,preventive,personalized)医学模式。这个模式,开辟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新途径。生命各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自组织、复杂化的演变趋势,认识这一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科学研究规律,一旦突破,将有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最近,又提出了第四个P,即参与性医学(participatory),意指每个个体均应对自身健康尽责,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4P医学模式的表述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为适应这样一种新的生物医学格局,各国的卫生界,特别是卫生科技界都在进行新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卫生科研应有怎样的作为?上世纪美国人提出了“健康美国人”计划,提出了28个关注的焦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向医学未来的路线图,其核心就是通过现在生物学的转化研究,来打破预防疾病的瓶颈。    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根据我国国情,我们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若干关注目标,其中慢性病和西方社会非常相近,但也有一些特点,如中国人患糖尿病的倾向实际上比西方人更加明显,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从而导致脑血管意外的高死亡率;癌症已经成了国人的第一杀手;重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治疗任务也很艰巨。另外还有心理健康,近年才引起重视,还有职业及环境健康、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等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关的健康问题。在这样一些重点领域,我们正在策划一些重大的行动计划。例如,我们已经下决心要扩大乙肝计划免疫的范围,争取早日将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国家最近也启动了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以期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以预防为主,结合中医“治未病”的亚健康干预计划,还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计划,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烟草控制和酒精控制等,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实现这些计划,需要体制方面的支撑,需要国际合作的支撑,当然也离不开政府财政投入。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在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既要攀高峰,占领前沿,又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科技带来的成果。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讲基因组、讲系统生物医学,就要既尽可能地提供分子标志、药品靶标等有未来应用价值的高科技成果,同时也要为疫苗设计、大宗药品的工艺改进、基于人群流行病学的健康干预等提供适宜技术。        另外要把卫生产业看成是未来重要的服务业。服务业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40%,而其中的医学服务业又只占到10%多一点,实际上卫生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抓手。现在是我国卫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健康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突破大样本收集瓶颈——赵国屏院士谈基因组学的明天日期:2008-10-26作者:许琦敏来源:文汇报               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精细图”,曾有人以为,一切关于人类健康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但实际上,虽然科学家从“生命天书”的一串串字符中解析了3万多个功能基因,但是,它们的生物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解读。        基因组学研究该走向何方?中科院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目前,基因组学呈现两大走势,其一是通过比较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解决与人类疾病、健康相关的现实问题。其二是收集更多、更广泛的基因组数据,回答一些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譬如环境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的问题。        近年来,基因组技术出现了两大技术突破: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和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在这两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得以从分析个别参考样本数据的“生物学”阶段上升到分析大样本统计数据的“遗传学”阶段。与此同时,正在快速发展的表观基因组技术,结合功能基因组技术,有可能帮助科学家从根本上解读基因组的遗传语言。利用上述技术,人们正抓紧寻找肿瘤、神经和免疫系统以及代谢相关疾病等复杂疾病的基因“病根”,希望发现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制,寻找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        不可忽视的是,上述基因组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在推动生命科学的新学科发展。赵国屏觉得,目前他正从事的元基因组研究就是环境基因组学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所谓“元”,其实就是微生物在一定的生态域中所有种类的“大杂烩”菌群,也许人们无法仔细区分每个菌种,但这样的菌群是相对稳定的,进行着有规律的代谢运动,具有相对稳定的基因组“总和”,也就是“元基因组”。对于人体而言,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就可以被看作是左右人类健康的“第二个基因组”。由于菌种数量巨大,且大部分尚不能被培养,所以,按照经典的分离菌种的方法,人们是无法研究“元基因组”的。现在依靠基因组测序,科学家只需将菌群的全部DNA分离出来,通过测序,就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元基因组”大部分重要基因的功能,甚至描绘出若干种关键微生物的基因组图。“这意味着,即使我们从来没见过某种微生物,未能在实验室培养出这种细菌,却能深刻了解它的功能。”赵国屏告诉记者,目前,已可根据序列推断出细菌80%以上基因的功能。        其实,元基因组研究之所以得以发展,除了测序技术突破的贡献,功能基因组中新兴的代谢组学为元基因组的“基因型”带来了可较精确测定的、全面的“表型”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赵国屏说,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代谢物组,则既可以反映这种生命运动动态平衡的结果,又可以检测平衡偏差的程度。将这一概念和技术运用于人体研究,代谢组学将人类的基因型和元基因组基因型与代谢物建立起了关联。        无论朝哪个方向发展,赵国屏认为,科学的、大规模的和长期持续的样本收集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目前研究所碰到的瓶颈之一。基因组研究本质上是遗传学研究,没有足够的样本,就无法圆满回答复杂的遗传相关问题,而人类疾病和健康问题都是复杂的与遗传相关的问题。近两年,世界各国科学家利用大样本,做出了很好的工作。他希望国家在这方面也能下大决心,“十年前我们不会做,现在我们已经会做了,但需要足够的合格的样本。”        (本报记者  许琦敏) 基因表达:重要的科学问题——曾溢滔院士谈表观遗传学日期:2008-10-26作者:江世亮来源:文汇报               一周前,记者听上海医学遗传所所长曾溢滔院士作了一个题为“从血红蛋白到白蛋白”的学术报告,在展望研究所未来方向时,他专门提到了将在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开展探索。虽只是寥寥数语,但仍然透露了重要信息。表观遗传学现在为何成为生命科学热点?它对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有何重要性?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又特地走访了曾溢滔院士。        曾院士介绍说,孟德尔遗传学告诉我们“一种遗传因子产生一种性状”,后来摩尔根提出了“基因”学说,比德尔和塔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基因一种蛋白”的理论,这些构成了经典遗传学的基本内容。过去认为搞清了构成基因的DNA序列,就能知道人的所有信息。但近年来发觉情况不是那么简单,基因完全一样,DNA序列完全一样,而表达可以不一样。也就是说除了基因序列外,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影响着基因的表达,这就是表观遗传学问题。影响基因表达的这些因素究竟是什么?它在何种情况下起作用?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这也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提出的新的科学问题。        曾院士认为,表观遗传学把对遗传和发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现在看来,基因控制合成什么蛋白、表达什么性状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就给生命科学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课题也是上海医学遗传所下一步希望研究的重点。        “如果说过去研究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及基因传递的规律,现在知道不光要研究基因及其传递,基因表达的研究尤为重要”。曾院士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是他的真切体会。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受某农业院校之托,曾院士承担了奶牛性别鉴定和性别控制的合作课题。从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上海医学遗传所研究人员在曾院士的带领下最终攻克了这个难题,使我国这个领域迈进国际前沿。这项研究工作开阔了曾院士的思路,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和转基因克隆牛的研究,组建了卫生部和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动物试验基地,希望在转基因动物身上建药厂。但要实现“动物药厂”的目标需要提高转基因的表达量和提高动物克隆的效率,这就要求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动物克隆中的细胞分化和重编程等科学问题,这些都涉及表观遗传学。由此看来,曾先生他们对表观遗传学如此关注和重视是有其科学实践和实际需求为背景的。        “我们从动物克隆和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实践中深深感到,体细胞克隆是研究表观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一种理想模型和有效的手段。我们研究所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研究所的有利条件,在个体、细胞、分子水平上,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深入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干细胞和胚胎发育问题。”        访问结束时,曾院士再次强调21世纪发育生物学将获得重大突破,遗传和发育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生命起源、遗传和发育、进化等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望在这个世纪获得革命性突破。        (本报记者  江世亮)“治未病” 在2008年1月25日北京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讲到:“治未病比治已病具有更高的境界,具有更大的意义”。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二、何谓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三、哪些因素会影响健康? 生物遗传因素(占5%) 环境因素(占17%) 卫生保健(占8%) 生活方式(占60%)健康与疾病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还保持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综合健康心血管的表观遗传学 一般认为疾病的发生如肿瘤、心血管病等都是外在因素(危险因子)与遗传因素(基因)相互作用引起DNA序列变异所产生的。其实不然,绝大多数疾病,基因序列并没有改变,只是基因的修饰加工和表达的异常所引起的,这就是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Epigeneticmechanismsofgeneregulation(10.1161/CIRCRESAHA.107.171025)一般认为疾病的发生如肿瘤、心血管病等都是外在因素(危险因子)与遗传因素(基因)相互作用引起DNA序列变异所产生的。其实不然,绝大多数疾病,基因序列并没有改变,只是基因的修饰加工和表达的异常所引起的,这就是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表观遗传学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非编码RNA(ncRNA)调控、假突变等等。它们并不影响DNA序列的变化,却可调控基因的表达、转录和蛋白质的生成,进而调节胚胎的发育、细胞的分化、器官的生成、炎症与免疫、组织的修复、退化与衰老等等一切生命活动的功能。它是近20年来医学生物学的一个突出进展,它不仅扩大了基因遗传密码的储存信息,补充和完善了“中心法则”;而且由于基因修饰的渐进性和可逆性,更丰富而灵活地扩大了基因的调控能力和表型效应;表观遗传学还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遗传因素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机体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自稳态”的平衡功能,使人类的生存能力更有保障。表观遗传学它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的调节异常,将可产生多种疾病,包括肿瘤、代谢、遗传、免疫、炎症、感染、心血管等多种疾病。应用表观遗传学,不仅可以深入研究和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的机理,而且可以发现和寻找到疾病发生的预警分子和防治靶分子,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获得了巨大进展。随着人类表观遗传学图谱的公布(Nature462:315,2009)和表观遗传学检测技术(Nature454:795,2008等)的进展,未来10年,表观遗传学将有更大的发展。心脑血管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糖尿病和脂代谢异常等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疾病,其中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如高HCY、生活习性等)。表观遗传学应该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经Pubmed查询,在过去的十年里,肿瘤研究的相关报告逾万篇,而有关心脑血管病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报告不足千篇,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报告还不满200篇;远远低于肿瘤的研究报告,只及肿瘤研究的1/20。而心脑血管病亦是细胞增殖性疾病,其发病远高于肿瘤,因此,今后十年,心血管病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将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研究的前景。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心脏血管病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这里我们搜集了一些心脑血管病表观遗传学研究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供大家参考,更多的论文,可用“Epigenetics”从CMBI中查询。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的致病过程(10.1093/mutage/gel068)表观遗传学与疾病(Uremicinsults)(10.2215/CJN.03670807)免疫系统平衡网络NatImmunol.2008Apr;9(4):339-42.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教授近年来在许多国际一流杂志NatureImm(5篇)、Blood(15篇)、CancerRes(5篇)、J.Imm(19篇)、JBC(14篇)、PNAS、GeneTherepy、ScienceSignaling、Hepatology等发表的一些科学论文。供大家学习参考。此外,他还申报了5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有四项已试用临床,两项获国家新药证书,并多次获得国家、全军和上海市科学进步奖。提出了免疫系统的平衡网络(见图一)和细胞内核酸的感应系统(见图二)的观点。而这一切起初都是靠一台显微镜和离心机,几乎是白手起家自主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是从土里钻出来的,都是在国内实验室做出来的”,用大家的话说是典型的“土鳖”。他完全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年青一代英才。虽然出国多次,却没有在国外留学过一天。今年他只有45岁。这些事实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仅可以引进世界一流专家,亦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自主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他几次晕倒在地,只为实现一个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他心中倾注着祖国、人民和事业。这就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细节决定活百岁良好的生活方式,平衡是根本,适度是核心,坚持是基础,细节是关键四、生理功能如何进行调节? 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 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nervousregulation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 中枢:脑和脊髓 特点:快捷、准确humoralregulation 内分泌调节(endocrineregulation) 也就是机体的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调节靶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 特点: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保持了内环境的稳态autoregulation 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例如,骨骼肌或心肌的初长(收缩前的长度)能对收缩力量起调节作用;当初长在一定限度内增大时,收缩力量会相应增加,而初长缩短时收缩力量就减小。 特点:一般来说,自身调节的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于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健康需要“管”起来 黄建始 2010-07-12 光明日报 观念的改变往往先于其他改变。观念错了,一错皆错。 主流社会只关注治病本身的落后观念, 婴幼儿普遍吃奶粉或奶粉兑的“还原奶”,全民补钙,当医生的收入不如药品推销员等,都是造成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陷入健康困境的突出表现。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健康危险因素大量增加,甚至由此导致的慢性病大流行。“饿肚子时”生的病大多数能通过吃药打针治好,而治疗“吃饱后”生的病就不那么简单了——  导读  “看病难、看病贵”,是普通公众关注的问题,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切为了病有所医”的目标。然而,如果对健康的理解仅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只依靠吃药打针来治病,病会越治越多、越治越贵,越防越多、越防越难。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黄建始认为,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已经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的今天,需要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探讨国家宏观健康战略和策略问题,改变医疗资源配置的重点和方向,反思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传统思维造成健康困境  今天中国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健康危险因素大量增加,甚至由此导致慢性病大流行。然而,我们的思维却仍停留在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中,不知道“饿肚子时”生的病和“吃饱之后”生的病是不同的——“饿肚子时”生的病大多数能通过吃药打针治好,而“吃饱后”生的病大多数治不好,吃药打针解决不了。如果今天我们还只关注治病本身,只想着吃药打针,其结果只会是病越治越多,越治越贵,越防越多,越防越难——显然,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光从生物学因素的角度看病、防病已经不灵了。  观念的改变往往先于其他改变。观念错了,一错皆错。主流社会只关注治病本身的落后观念,并由此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例如医学院的考核不是看病成效和教学水平,而是与绝大多数中国人健康没有直接关系的所谓SCI文章;此外,全民喝汤药防非典或甲流,婴幼儿普遍吃奶粉或奶粉兑的“还原奶”,全民补钙,当医生的收入不如药品推销员等,都是造成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陷入健康困境的突出表现。  健康认识的三次飞跃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深化:5000多年前,人们相信疾病和健康是上帝的惩罚或者是魔鬼的入侵,这被称作“神道医学”——按此理论,人类自身完全处于被动状态;2500年前,经验实证医学出现了,疾病和健康被认为是失衡和平衡的结果——此时,人类开始有了部分主动权;300多年前,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解决了经验实证医学几千年未能解决的传染病控制和营养不良问题,人类变得更加主动;30多年前,发达国家在解决温饱问题30年后,发现当时的疾病已经不完全由生物因素引起,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于是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大健康模式——人类在健康问题上的主动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不允许大张旗鼓地讨论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问题,所以“大健康模式”理念迟迟未被引进中国。现在,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发达地区,人们吃饱、吃好后出现的健康问题开始大量涌现,不解决不行了。  如果说“神道医学模式”代表的是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刚刚起步,“经验实证医学模式”代表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生物医学模式”代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第二次质的飞跃,那么,“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大健康模式则代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第三次质的飞跃。  在我国还有很多传染病,所以我们讨论“大健康模式”不是要抛弃经验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而是要考虑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今天我们面对的健康问题,光靠经验医学和生物医学的思维是不够的,要扩展到包括经验医学、生物医学在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大健康模式。  健康管理是正道  之所以要转变观念,对全体国民进行健康管理,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能力指导我们应对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新国民健康问题;其二,国民的健康问题主要不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科学问题;其三,目前国民遇到的主要重大疾病多是无药可以治愈的慢性病;其四,许多慢性病基本上是生活方式病,不可能成功地进行有效的新药创制,也是不能治愈的;其五,今天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是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机会的因素),不是病因。如果我们的医疗政策只关注20%的病人,就意味着忽视了80%受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威胁的人群应有的健康权利;同样,针对相对健康的人群,患小病的人群和患大病的人群也应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确认、评估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防控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如何转变观念?  首先,系统、认真地反思我国宏观健康战略和策略问题,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健康管理通过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为我们提供促进健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当前,世界的公共卫生潮流已经从单纯地预防控制疾病走向全面地维护和促进健康,如果我们还停留在控制疾病的传统思维中,只能将事关亿万国民的健康大业引向末路穷途。  其次,构建人人都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彻底改变目前在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领域资源配置根据生物医学模式确定方向和重点的错误现状。政府和社会应该将健康管理作为今后医疗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在政策、资源配置及财政保障上优先考虑发展医疗系统健康管理的能力。  再次,鼓励每个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何养成?管好嘴、用好腿、不吸烟、不喝酒或少喝酒、好心态。其中,“管好嘴”不容易,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膳食平衡的比例大约是“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按照卫生部公布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要想“用好腿”,每人每天至少走6000步,健康生活10000步;“不吸烟”,吸烟害处大,应尽量远离香烟;“不喝酒、少喝酒”,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由于基因上的原因是不宜喝酒,而且喝酒已经造成这些年来肝癌、肝硬化病人的大量增加;“好心态”尤为重要,社会转型过程中,拥有一个健全、健康的好心态胜过任何良医好药。  如果我们的政府、医护人员乃至全体国民能系统地掌握生物、心理、环境、社会以及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等全面的健康信息,科学地确认、评估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我们一定能生活得更好、更久、更有意义。end健康认识的三次飞跃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深化: 5000多年前,人们相信疾病和健康是上帝的惩罚或者是魔鬼的入侵,这被称作“神道医学” 300多年前,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生物医学模式 30多年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大健康模式 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膳食平衡的比例大约是“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健康危险因素大量增加,甚至由此导致的慢性病大流行。“饿肚子时”生的病大多数能通过吃药打针治好,而治疗“吃饱后”生的病就不那么简单了——  导读  “看病难、看病贵”,是普通公众关注的问题,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切为了病有所医”的目标。然而,如果对健康的理解仅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只依靠吃药打针来治病,病会越治越多、越治越贵,越防越多、越防越难。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黄建始认为,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已经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的今天,需要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探讨国家宏观健康战略和策略问题,改变医疗资源配置的重点和方向,反思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传统思维造成健康困境  今天中国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健康危险因素大量增加,甚至由此导致慢性病大流行。然而,我们的思维却仍停留在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中,不知道“饿肚子时”生的病和“吃饱之后”生的病是不同的——“饿肚子时”生的病大多数能通过吃药打针治好,而“吃饱后”生的病大多数治不好,吃药打针解决不了。如果今天我们还只关注治病本身,只想着吃药打针,其结果只会是病越治越多,越治越贵,越防越多,越防越难——显然,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光从生物学因素的角度看病、防病已经不灵了。  观念的改变往往先于其他改变。观念错了,一错皆错。主流社会只关注治病本身的落后观念,并由此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例如医学院的考核不是看病成效和教学水平,而是与绝大多数中国人健康没有直接关系的所谓SCI文章;此外,全民喝汤药防非典或甲流,婴幼儿普遍吃奶粉或奶粉兑的“还原奶”,全民补钙,当医生的收入不如药品推销员等,都是造成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陷入健康困境的突出表现。  健康认识的三次飞跃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深化:5000多年前,人们相信疾病和健康是上帝的惩罚或者是魔鬼的入侵,这被称作“神道医学”——按此理论,人类自身完全处于被动状态;2500年前,经验实证医学出现了,疾病和健康被认为是失衡和平衡的结果——此时,人类开始有了部分主动权;300多年前,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解决了经验实证医学几千年未能解决的传染病控制和营养不良问题,人类变得更加主动;30多年前,发达国家在解决温饱问题30年后,发现当时的疾病已经不完全由生物因素引起,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于是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大健康模式——人类在健康问题上的主动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不允许大张旗鼓地讨论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问题,所以“大健康模式”理念迟迟未被引进中国。现在,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发达地区,人们吃饱、吃好后出现的健康问题开始大量涌现,不解决不行了。  如果说“神道医学模式”代表的是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刚刚起步,“经验实证医学模式”代表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生物医学模式”代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第二次质的飞跃,那么,“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大健康模式则代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第三次质的飞跃。  在我国还有很多传染病,所以我们讨论“大健康模式”不是要抛弃经验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而是要考虑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今天我们面对的健康问题,光靠经验医学和生物医学的思维是不够的,要扩展到包括经验医学、生物医学在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大健康模式。  健康管理是正道  之所以要转变观念,对全体国民进行健康管理,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能力指导我们应对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新国民健康问题;其二,国民的健康问题主要不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科学问题;其三,目前国民遇到的主要重大疾病多是无药可以治愈的慢性病;其四,许多慢性病基本上是生活方式病,不可能成功地进行有效的新药创制,也是不能治愈的;其五,今天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是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机会的因素),不是病因。如果我们的医疗政策只关注20%的病人,就意味着忽视了80%受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威胁的人群应有的健康权利;同样,针对相对健康的人群,患小病的人群和患大病的人群也应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确认、评估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防控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如何转变观念?  首先,系统、认真地反思我国宏观健康战略和策略问题,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健康管理通过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为我们提供促进健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当前,世界的公共卫生潮流已经从单纯地预防控制疾病走向全面地维护和促进健康,如果我们还停留在控制疾病的传统思维中,只能将事关亿万国民的健康大业引向末路穷途。  其次,构建人人都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彻底改变目前在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领域资源配置根据生物医学模式确定方向和重点的错误现状。政府和社会应该将健康管理作为今后医疗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在政策、资源配置及财政保障上优先考虑发展医疗系统健康管理的能力。  再次,鼓励每个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何养成?管好嘴、用好腿、不吸烟、不喝酒或少喝酒、好心态。其中,“管好嘴”不容易,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膳食平衡的比例大约是“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按照卫生部公布的标准,要想“用好腿”,每人每天至少走6000步,健康生活10000步;“不吸烟”,吸烟害处大,应尽量远离香烟;“不喝酒、少喝酒”,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由于基因上的原因是不宜喝酒,而且喝酒已经造成这些年来肝癌、肝硬化病人的大量增加;“好心态”尤为重要,社会转型过程中,拥有一个健全、健康的好心态胜过任何良医好药。  如果我们的政府、医护人员乃至全体国民能系统地掌握生物、心理、环境、社会以及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等全面的健康信息,科学地确认、评估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我们一定能生活得更好、更久、更有意义。英7岁女童患早衰症:外貌似老人皮肤绿色 发布时间:2010-06-10 据英国《世界新闻报》报道,英国一名女孩在一岁时就被诊断患上早年衰老综合症(早衰症)。小女孩今年7岁,看上去却像是一名老人了,且皮肤看上去呈淡绿色。医生称,她的衰老速度比常人快8倍,这意味着当她10岁时,实际外貌是80岁的老太太了。    英国女孩埃利奥特在一岁时就被诊断患上早衰症,她今年7岁,看上去却像是一名老人了,且皮肤看上去呈淡绿色。艾香蒂和母亲菲比在一起埃利奥特6岁时的照片据医生称,早衰症通常是由基因缺陷引发的,但并不一定会遗传,艾香蒂的4岁妹妹布兰迪·娄就没有患上早衰症。儿童“早衰症”可说相当罕见,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知也仅有52名早衰症患者,而艾香蒂是英国仅有的两名早衰症患者之一。儿童早衰症患者出生时一般都表现正常,但到一岁左右就会加速衰老,并出现秃顶、关节炎、血管硬化、心脏疾病等各种老年病问题。  在过去几年时间中,艾香蒂以比普通人快8倍的速度迅速衰老。虽然艾香蒂如今只有7岁,但她的外貌看起来已经如同是一名6旬退休老妇。  据英国医学专家称,到艾香蒂10岁时,她的身体将会衰老得像一名8旬老妪。然而,勇敢的艾香蒂却一直不屈不挠地和早衰症做斗争,她甚至还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到一家主流学校去上学。不过,由于早衰症患者的平均寿命最多只有13岁,所以艾香蒂的生命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她的父母甚至放弃工作专门在家陪伴和照顾女儿,并将和女儿相处的每一个日子都当作是上天的恩赐。早衰症简介:  早衰症属遗传病,身体衰老的过程较正常快5至
本文档为【大学生健康导论绪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0-21
浏览量:19